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战略统筹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统筹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统筹规划

第1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一体化;交通体系

1.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城乡各自独立发展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决不能孤立地编制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必须把城市放在所处的区域之中,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城乡才能和谐发展。

1.1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4∶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近几年的数据为:2010年为3.23:1,2011年为3.13:1。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畅通对流,缩小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水平、精神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距。

1.2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界限日益模糊,与城市生产、生活相关的功能和设施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以前的农村地区,于是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出现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定地域。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最具活力但各种矛盾又非常突出的一个地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现有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前,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原有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界限,而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同样无法控制这些区域的无序发展,从而出现了规划与管理的真空地带。所以要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城乡结合部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1.3城乡建设的无序、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土地开发强度明显增加,非农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由于缺乏共同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监控机制,各自为政的村、镇建设从区域整体看已经造成非农建设用地无序扩展、用地布局混乱及各种功能的相互干扰与制肘。这种无序的扩散将导致建设的混乱、基础设施无法共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面对这种混乱局面,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将以建设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以保护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形成覆盖全市域范围的城乡空间规划。

2.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界定

因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不确定范围的区域,因而规划就具有范围不确定、模糊性强的特点,所以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界定规划范围。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经济发达、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规划范围就应当扩大。例如深圳市总体规划即将整个市域范围纳入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

赵燕菁先生认为规划范围的界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规划范围应包括并集中在未来经济最活跃、建设最密集的地区;(2)规划应尽量同现有的行政区划界线相重合;(3)尽量同河流、山脊形成的天然地理单元相吻合;(4)规划不仅要包括建设的范围,也包括需要重点保护的范围。

一般认为,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城乡统筹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

3.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

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条件的评价;(2)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3)城乡各用地类型的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5)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6)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建设的重点项目规划;(7)针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途径与对策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管理、资源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对城乡一体化物质空间环境展开讨论。

3.1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级城乡规划的视野,特别是市县级规划更应该向空间规划的方向发展。通过空间规划,整合行政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确需政府履行职责领域的规划,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规划。

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3.2 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第2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延安市;空间布局规划;城乡统筹

1规划背景

1.1 延安市基本概况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北部,属黄河中游地区,距西安350多公里,东临黄河;西与甘肃省庆阳地区接壤。G210国道、包茂高速公路及西包铁路从延安市境内穿过,建设中的青兰高速、太中银铁路分别从延安市域南部、北部穿过。以石油、煤炭为骨干的能源工业作为经济主体和财政支柱;形成了林果、草畜、棚栽三大特色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1.2 城乡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延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尽管如此,延安地区的的城乡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差距明显、城乡产业关联度低、城镇带动能力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延安地区的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差距扩大,制约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和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上都存在明显差距,并呈现逐步扩大趋势,社会不公平程度正逐渐加深。

2、产业结构失衡,城乡产业关联度小

延安市产业结构中一产脆弱,二产比重过大,三产滞后的局面仍然存在,以石油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与一、三产业关联度低,产业互动能力差,对区域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有限。

3、城镇规模小,对农村地域的带动差

受到自然、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均较小,城镇发展缓慢,使得城镇带动农村地域的能力较差。

4、城乡发展面临一定的生态环境压力。

由于区域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延安市的城乡发展将随着能源开发和城镇建设在今后将面临着相当的生态压力。

2规划思路

2.1 规划理念

1、着眼全局利益,拓展规划内涵

打破行政区划,突破城乡界线,考虑全局利益,注重规划的整体性;构建覆盖城乡全域的发展格局,加强规划的延伸与延展,与专项规划、规划建设的对接与协调。

2、强调机会均等,提升空间效益

强调公共产品的均等化配置,提供城乡平等发展的机遇;提升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益。

3、尊重地方特色,创造多元多样

遵从自然规律,尊重地方利益,突出规划的多元与多样性,充分体现与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相容性、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与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要素的结合性。

4、立足长远发展,寻求动态平衡

立足地区长远发展,统筹资源,预留余地,保证规划的更多弹性和可操作性;遵从发展的可能性,在配置城乡资源的过程中,寻求在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市场选择约束下的动态平衡。

2.2 发展战略

根据延安市域内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经济基础和条件、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等,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推进阶段的轻重缓急、发展方式等,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县为单位,将市域城乡分为五大板块,即中心城市发展核心区、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区、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互促区。

对各分区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方针,以“率先――竞相――崛起――突进”的推进方式,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多级互促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重点区域发展引导规划图

3规划对策

3.1 总体目标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根据延安市的历史渊源、老区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在陕北地区乃至陕西省的经济地位等,同时结合延安市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如下:

1、我国西部能源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2、陕甘宁革命老区城乡统筹振兴发展引领区;

3、陕西省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先行区。

3.2 发展策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集中”引导产业、人口和土地三大要素流动,以“四个重点”突显市域城乡统筹重点和在不同层面上的空间落实,以“五大分区”区别化指导各县(区)城乡统筹实践,以“六条路径”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三缩小”(缩小工农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地区差距)的统筹目的,形成城乡互融互促发展新格局。

1、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或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2、将中心城区、县城、集镇和社区作为市域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将“提升品位,作美延安;突出特色,做强县城;合理布局,做大集镇;尊重民意,做好社区”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在市域空间上的有序落实。

3、按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方式,以县为单位,将市域城乡分为五大板块,即中心城市发展核心区、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区、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互促区。对各分区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以“城乡产业新型化、城乡建设集约化、农村发展社区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公共设施标准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六条路径,全面推进市域城乡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4结 论

总的来说,从规划的空间载体上分,现有关注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城市为主要空间载体的规划、以县域城乡空间为载体的规划和以农村为空间载体的规划。“城乡统筹”是一条在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寻求更大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本次空间布局规划旨在对既有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进行梳理,以便在总体上对延安市城乡统筹工作做出安排,从而实现对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城乡互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2005,(10):9-13.

赵钢,朱直君.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6):12-17.

胡滨,薛晖,曾九利,何.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理念、实践及经验启示[J].规划师,2009, (8):26-30.

由翌,明立波.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以番禺区石楼镇联围村为例[J].规划设计,2008,(25):36-39.

第3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无锡创新精神;五大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10-0053-0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无锡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基本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建设和谐宜人的新无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和潜力在农村。就区域来看,无锡农村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锡山、惠山、滨湖、新区等4个城郊区;有59个镇、1061个村;户籍人口16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无锡农村地域总面积3007.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62.8%;耕地面积228万亩。农村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是无锡全市的“大多数”。无锡农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然仅有2.2%,但几乎承担了城市全部的生态环境、生活保障等功能,意义重大,地位重要。农村既是今后无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所在,也是希望和潜力之所在。

建设和谐宜人的新无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差距和难点也在农村。尽管近年来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200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达到5021亿元,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超过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5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步伐相比,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可以说,这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演进,无锡农村与城市的时空距离在缩短,而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距离在拉大。农业建设滞后、农村生产退后、农民生活落后,农村与城市形成了明显的反差。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45,到2000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1.65,2004年则达到1:1.88。这一核心指标,从一个侧面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农村与城市在发展上日益拉大的差距,生动地表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和谐宜人的新无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本和关键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离不开“三农”稳定发展这个重要基础,离不开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共进,必定应该是努力建设一个城乡利益关系和谐、发展布局和谐、生态环境和谐、制度体系和谐、文明素质和谐的社会。因此,建设和谐宜人的新无锡,实现“两个率先”的大目标,根本之策和关键之举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的迅速发展,无锡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具备了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无锡农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完全有可能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上先行一步,率先示范。从无锡来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以创新精神全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第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建设。把规划编制作为实施统筹战略的龙头,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统筹布局,扩散城市能量,集合农村资源。一是城乡结合统筹规划。打破“市、县级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科学编制并不断深化、完善体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一中心、二副中心、十二城镇组团”的“1212”三级城镇体系规划。二是总分结合统筹规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好城乡统筹的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组团规划、“三个集中”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区域范围,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三是远近结合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着手编制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第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发展的目标,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与生态湖滨城市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现代商贸中心、国内外旅游胜地・促进三个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一是努力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把农业发展融入到生态湖滨型城市建设之中,全面实施《无锡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工作意见》,加快建设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唯琼四季阳光生态园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加大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业布局进一步调优、水平进一步提升、功能进一步显现。二是努力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乡镇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工业企业“进区入园”,增强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三是努力构建三产发展新格局。加快重点镇片区商业中心和一般镇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构建城区、片区、社区城乡一体、功能错位的商业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无锡综合物流园区、口岸物流中心和长江港口物流园区,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加大环太湖乡镇生态休闲游、阳山水蜜桃观光农业游、吴地民俗文化游和荡口水乡古镇风貌游等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开发和利用农村旅游资源。

第三,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建设。城乡政策的不平等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根本原因。要立足城乡统筹,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搭建城乡平等、和谐的政策平台和制度框架,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一要加大政策配套力度。要制定并不断完善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农村政策,破除传统思维定势,突破部门利益束缚,切实做好各项政策的配套细化工作,真正把上级的政策落实到位。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在积极做好对上争取支持的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持政策,真正使政策向“三农”工作倾斜。三要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激励农村基层和广大干群的创新创造,探索新

的建设机制和推进办法。要突出制定和深化完善有关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股份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增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

第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富民体系建设。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继续做好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同时,以贯彻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在完善保障、实施帮扶、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增长。一是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在低保、医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以土地换社保逐步到位、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加快推进的基础上,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大力推进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纯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一方面,继续组织实施“百村奔小康”工程,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强力度的帮扶,加快贫困村脱贫转化。到今年底,全市103个经济薄弱村累计脱贫转化比例将超过50%,明年将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对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低收入农户,组织实施“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努力使农村低收入户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推进“三大合作”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增收活力,创新增收机制。今年基本完成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任务,累计完成改革村增加到230个左右。明年力争使村级可支配收入超150万元的村全部改革到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加快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今年底,每个乡镇建成市级“四有”示范组织2个,全市将建成100个以上。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预计今年使全市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并取得收益的比例达到30%。

第4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思考;重庆市九龙坡区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41-03

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跨越的一道难题。重庆市九龙坡区如何解读城乡一体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思想观念,冲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规划,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建设全新九龙坡,是当前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1城乡一体化概念、内涵及标准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缩小、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同步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质是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生态建设一体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良性推进过程,包括以下四大内涵:(1)城市化首先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产业工人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第一产业转向进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经济实力提高的过程。(3)城市化的社会内涵。城市化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参与工业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4)城市化的空间内涵。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技术、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传播、拓展的过程,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产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有三条衡量标准:(1)经济标准,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2)社会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3)制度标准,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可见,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高质量的城市化,它是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发展的需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2九龙坡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

(1)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先后走上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发展快车道。(2)21世纪初,沿海发达地区及成都等地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何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热点、难点问题。(3)“十一五”规划建设之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之年,重庆直辖10年之际,时任总书记寄语重庆“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九龙坡区为重庆市委、市府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

3九龙坡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1有利条件

(1)具备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综合实力;(2)具备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产业基础;(3)拥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4)进行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有益探索。

3.2制约因素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在城乡一体化认识上还存在三大误区:(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2)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农村,消灭农民;(3)城乡一体化就是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2.2发展规划欠统筹现有的规划是以城市为主体的规划,城乡分割二元机构特征明显,农村规划是规划学的空白,没有涵盖广大农村,即表现为:基础设施滞后,土地市场无主体,公共产品缺乏,产业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不力。3.2.3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二元结构障碍制约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设计造成的,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流转不畅;最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劳动力,且稳定性较差;最紧缺的要素在于市场主体,农村地区缺乏市场主体,导致各类要素不能充分流动,发展活力不强;最现实的差距在于公共服务,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薄弱,公共产品供给远远比不上城市,农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4推进九龙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对策

4.1以先行试点为契机,探索综合改革经验

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精心编制试点方案。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一体发展”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综合实力。坚持“五个突破”:(1)从重点地区突破,以华岩、西彭、白市驿为试点镇,沿华福路、白彭路实施主城西进,建设西部新城现代产业经济核心区,推进东西两翼互动发展,打造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试验区,努力建成重庆“1小时经济圈”重要增长极。(2)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绿色庭园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物流配送等为主的都市经济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市产业发展。(3)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4)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5)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创造经验。

4.2以统筹规划为前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按照重庆主城区总体规划要求,精心编制《九龙坡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城乡统筹的新农村绿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4.3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最大的制约是户籍制度,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制度,最现实的差距是社会保障,因此必须要在制度上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试点取得成功。4.3.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促进农民由就业性转移向居住性转移转变,实现农民市民化。4.3.2加快推进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总量不变、占补平衡原则,合理调剂区域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附着物物权化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新型农村产业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企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4.3.3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农民变市民参加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4.3.4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施卫生“五大体系”建设。4.3.5加快推进促进农村资本市场活跃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硬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形成财政投入“城乡统筹、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完善区镇财政分配体制,强化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建立控制使用土地补偿机制,对镇村社实施控制使用的耕地、生态保护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建立土地收益支农机制,将土地出让金的大部分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资本金补助。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信用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4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线,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需解决好“三农”问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形成以工促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1)鼓励工业集中发展,积极搭建产业发展载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农科城和农业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做强花卉、水果、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转变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休闲业。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提供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搭建新型工业产业载体。(2)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做强汽车摩托车、机电设备制造、材料加工业、电子产业,大力发展石墨烯、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产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3)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4)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模式,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新体制。

4.5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

第5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同城化建设首先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出现,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新世纪以来辽宁的沈阳与抚顺、湖南的“长株潭”、河南的郑州与开封、安徽的合肥与淮南、山西的太原与榆次,以及西部的乌鲁木齐与昌吉、西安与咸阳、贵阳与安顺都启动了同城化建设。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组合正式提出并实施了同城化或一体化建设。它们通过逐步打破城市行政区界限,促进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等,谋求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国西部地区同城化实践及其成效

西部地区尽管起步较晚,但乌鲁木齐与昌吉、西安与咸阳在2002年即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贵阳和安顺市2012年开始启动,2014年1月它和西咸新区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新区,两地的一体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都市与德阳市2013年正式提出同城化建设方案,尚处于建设初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由于同处西部,政策环境和发展基础相似,所以乌昌、西咸和贵安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值得成都和德阳学习借鉴。

乌昌一体化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乌鲁木齐与昌吉是西部地区最早正式启动、建设成效也最显著的一体化城市组合。2004年,新疆自治区决定成立乌昌党委,按照财政一致、市场统一、规划统一、交通统一、金融统一的原则,正式启动乌昌经济一体化建设。其范围包括乌鲁木齐、昌吉、阜康、五家渠和米泉市(已与乌鲁木齐东山区合并为米东新区)。

提出了较高标准的一体化建设目标。乌昌一体化建设除实现电讯同网、公交车对开、取消城际道路通行费、自来水统供、人才市场合一,以及乌鲁木齐市“六区”对口支援昌吉州“东三县”外,在土地、税收、市场准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协同一致。

确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采用立足长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一是由乌鲁木齐东山区与昌吉州的米泉市合并为米东新区,先行先试,总结积累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乌昌经济的整体推进;二是依托乌鲁木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昌吉、阜康等地共建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融合;三是由昌吉市和接壤的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共建“昌河新区”,加快两市结合带的融合发展,逐步带动一体化建设。

统一规划、切实推进。共同制定实施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财政、城建、交通、土地、水利、环保等专业规划,并切实推进。2005年10月,乌昌财政局成立,2008年1月1日,正式运行推动乌昌一体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西咸一体化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2006年9月开始建设西咸大道等路网,实现了电话通讯并网。2009年6月国家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了西咸一体化建设进程。2010年12月,两市正式签署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决定设立西咸新区,制定和实施《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2012~2020)》,标志着西咸一体化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先行先试,成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的设立,将渭河两岸、西咸结合部连接为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间支持,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

统一制定并实施详细的发展规划。西安与咸阳共同制定并实施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2012~2020)》,将西咸新区分为空港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沣东新城五个区块,统一规划经济产业、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以及区域生态系统发展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战略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为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陕西在省级层面成立了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新区的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立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两个管委会。沣渭新区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西安市双重领导,以西安为主,西安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泾渭新区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咸阳市政府双重领导,以咸阳为主,咸阳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两市还制定了有力的财政金融、土地、投资及产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新区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咸新区成立后,陕西省就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向国务院有关部委申请将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陕西西咸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将西咸新区升为国家级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西咸一体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成德同城化建设基础及与乌昌和西咸一体化比较

成都与德有良好的同城化建设基础

成都与德阳市同处成都平原,紧密相连,距离仅41公里,比成都三圈层与主城区的距离还近,城际地域连接口仅20公里(位于广汉和什邡之间),城际间有国省县(市)乡公路18个接口。

两市地理区位相连、经济联系紧密、发展阶段相差不大,具有同城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两市辖区总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24.2万,有10区7市8县(见上图)。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10504.8亿元,城镇化率达64.3%;工业化率、人均居民收入均相差不大。如果能够实现同城化建设,必将获得1+1大于2的效果,使两地获得更大的发展。

成都和德阳都有同城化建设的需要和愿望

成都市是西部最大的城市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产业发展的空间受限,有向外扩张转移的需要;德阳南邻成都、北接绵阳,是成都平原重要的工业基地,但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金融商贸、中介服务等领域与成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希望能与成都加强这些方面的合作,接受成都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地缘优势辐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两市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德阳在重大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方面具有优势;成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和航空航天等方面发展较快,强化产业合作,将极大促进双方经济实力的提升。

两市“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习俗一致、优势互补”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相互之间的人流、车流密度大,物流和商业贸易交易频繁,居民交互往来,几乎同为一体。

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给两市的交流带来一定阻碍。如在两市结合部,有时仅隔一座桥或一条马路,打电话就为长途,相邻两村的存款汇兑即为异地收费,多数政策措施也不相同,人为造成了两地的差异。

成德与乌昌、西咸一体化建设基础比较

与乌鲁木齐与昌吉、西安与咸阳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条件相比,成都与德阳的人口及城市规模要更大,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见表)。尽管启动时间较晚,但成德地区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同城化建设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

学习借鉴乌昌、西咸经验,提升成德同城化建设水平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同城化建设

依托成都及德阳市现有发展基础及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商贸联系,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两地同城化建设。目前成都与德阳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将在规划、工业经济、政府采购、交通、教育、旅游、城市水源地保护、金融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这只是一个初步框架协议,具体实施可以学习乌昌、西咸及贵安三地,共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出台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确保同城化建设在更高水平有序推进。

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推进

根据难易程度,优先在电信、金融、教育、医疗、道路交通、商贸物流等领域实施一体化建设。优先推动成都与德阳邮电通讯部门,统一邮政编码,实施通讯并网;两地银行间结算按照同城标准收取手续费,同一银行系统内免收手续费;两市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由转移接续,两市领取养老金人员生存状况互认;共同推进医疗保险“双定”互认制度化;逐步形成新农合“一卡通”,参合农民在医疗机构费用即时结报;成都金沙遗址、德阳广汉三星堆实现“同票游览”等技术难度较小的领域加快同城化建设,为两地居民提供便利。然后再逐步向经济、产业、教育、科技及环境保护等纵深领域推进。

鼓励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鼓励两市结合部的青白江、新都、广汉等地率先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探索经济产业、道路交通、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服务等领域同城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及在组织管理、利益协调和统筹规划等领域的合作方式,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两地签署《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共建园区,探索在产业合作领域的有效途径,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要突破行政界限,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协调各方权责利益关系,高效组织同城化建设,还需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寻找使两地政府和居民都能接受的有效方式。

第6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已是当前企业竞争的主要资源,为切实做好人才战略规划,就需要我们企业做好人才规划的配套办法、细则,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人才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切实实现公司人才发展战略。

一、充分认识当前做好人才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人才的规划是系统人才管理、配置和评价人才需求和基础工作,是确保必要时可以获得所需数量且具备相应技能的员工的过程,是对现时和未来公司人才工作的一种谋划,是指导公司人才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人才总量的增加、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结构的优化以及人才环境的改善都必须依靠人才的规划建设。

当前,随着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的发展,现有煤矿主体专业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人才相对匮乏与加快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缺乏的形势严峻。特别是部分资源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收购兼并煤矿工作即将展开,现有生产矿井将陆续达产和二期工程将相继开工建设,做好煤矿主体专业人才保障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2012-2015年,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高峰期。通过对煤矿主体专业人才规划、培养、储备是开展今后几年人才工作的基础、导向和依据,是满足新建矿井和现有矿井达产对人才需求的保障,做好这次人才规划工作对今后矿井建设和生产,对提高现有生产能力、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才工作者须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看待煤矿主体专业人才规划工作,充分认识抓好煤矿主体专业人才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煤矿主体专业人才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要以创新、务实的作风和态度做好2012—2015年人才规划工作。

二、人才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储备四个环节,立足激活现有人才、稳定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培养储备人才,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扩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改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煤矿主体专业人才队伍,确立企业竞争比较优势,为力争实现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人才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战略为导向,人才规划与项目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坚持以公司发展、项目建设、生产进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未雨绸缪,科学谋划,保证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开发与实际需求相适应,防止人才供需脱节。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先当前,后长远的原则。在人才规划中,既要通盘考虑煤矿主体专业人才整体队伍规划,又要突出水文地质、机电、通风安全等特别紧缺专业规划;既要做好胜任工作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规划,又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能够独挡一面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规划,逐步形成各专业、各类人才的合理配备、梯队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坚持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并重,重点培养和整体开发并重,用好现有人才和培养引进急需人才并重的原则,突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 “三支”队伍建设。

四是坚持服务发展,讲求实效的原则。规划要从公司生产经营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要以公司今后几年安全生产经营所需的人才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前瞻性的原则做好人才规划工作。

四、人才规划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编制人才资源发展规划不能孤立进行,必须考虑同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套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公司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始终坚持以公司发展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明确自身二级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为保证总体规划的全面落实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其次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教育、培养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同时还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人才规划的关系,坚持以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实际具体做出安排,要保持基本方向的一致性。

(二)要处理好分析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任何一种规划都是指向未来、谋划长远的。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这是制订规划的基本思路。但是,两者不能平分秋色。分析当前是基础谋划长远是关键,重点要放在对未来的谋划上。分析现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理清问题,为安排今后的事情提供基础。规划不是总结,要简洁,不宜用大量的篇幅分析描述现状。

(三)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

规划不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要对未来发展进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影响全局的、重大领域的、重要方面的重大瓶颈问题,提上日程,进行分析,做出安排。规划不是计划。人才规划也是这样,必须有取有舍。比如说,在队伍建设上,必须坚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解决好“顶天立地”问题,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举措等几个方面。

(四)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关系

人才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评价标准问题更重要。因为,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要加快建立人才的评价机制。根据各公司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在以往的人才工作中,普遍对人才培养问题强调的多,人才培养措施落实得少,对人才评价问题关注的少,人才分类评价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建议各公司在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的同时,要研究制定人才的评价标准,并努力提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第7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对数据掌握的多寡、处理能力的强弱、价值挖掘的深浅成为互联网时代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对大数据战略的重视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行动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谋求数据新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我国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国家层面加强大数据的统筹规划,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实施已刻不容缓。

我国大数据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环境

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已经超前布局。我国近年来凭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大数据发展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大数据国家战略,“得数据者得天下”已成为普遍共识。当前,大数据被国际社会看成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能源。各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纷纷出台了发展大数据的国家战略规划,如图1所示。2014年5月,美国《大数据:把握机遇,守护价值》白皮书,对美国大数据应用与管理的现状、政策框架和改进建议进行了集中阐述。同时,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国家安全局等机构投入巨资,开展大数据相关项目的研究。欧盟2014年在“地平线2020”计划中投入25亿欧元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2013年,法国政府《数字化线路图》,明确了大数据是未来要大力支持的战略性高技术,并投入巨资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球65个国家已加入开放政府伙伴组织,积极迎接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政府对大数据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大数据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务院总理在向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发来贺信中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和信息应用大国,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发展大数据产业空间无限。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年内6次提及大数据运用。在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再次强调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及行动计划。贵阳、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也在抓紧推动大数据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如表1所示。

大数据应用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大数据通过挖掘数据内部隐含的关联关系,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对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及微观仿真,对多情景人口政策调整进行模拟,为制定“单独二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改进公共卫生方面,百度利用互联网用户的搜索数据,并结合气温变化、环境指数、人口流动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实时提供流感、肝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活跃度、流行指数以及各种疾病相关的城市和医院排行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提供支撑。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环保部门收集到城市大量环境质量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持环境治理方案的决策,并实施监测治理效果,依托大数据建模动态更新治理方案。提升公共服务方面,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全国160多家银行的15万多个网点机构提供实时核查,有效遏制了假名账号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

大数据在促进我国产业转型、激发市场活力方面成效显著。大数据深刻影响着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加速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创造新兴业态。“阿里小贷”基于客户交易的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开辟了金融授信的新业态,累计为80多万家中小企业发放2000多亿元贷款,资产不良率不到1%,远低于商业银行。二是催生新兴商业模式。青岛红领集团通过RCMTM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球提供高级服装定制服务的示范应用,实现2014年预期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京东商城通过大数据提前分析和预测各地商品需求量,提高配送和仓储的效能,保证了次日货到的客户体验。三是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海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分析用户偏好和预测用户需求,完善产品设计并优化制造流程,实现从传统“以生产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大数据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明显,总体来看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持续推进,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导致目前各类信息系统林立的分裂状态。同时,近几年全国掀起大数据建设之风,各地闻风而动,跑马圈地、重复建设、盲目攀比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是系统条块壁垒严重,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政府、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部门化,导致系统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数据共享开放方面顾虑重重,导致数据开放进展缓慢。

三是数据标准不统一,阻碍数据自由流通。数据标准的统一是数据交换、共享、流通的基础,由于我国大数据标准规范的不统一,导致各部门采集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可用性不高,也阻碍了数据的流通和相关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是大数据相关法律缺失,严重限制产业发展。数据的权益归属、定价、知识产权、资产化管理、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缺乏法律依据,导致数据交易市场混乱,公民数据权益难以保障,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五是大数据发展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和企业对大数据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待提高,大数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此外,大数据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尚无设置专门的专业培育相关人才,导致中国无论是高端领军人才,还是中低层次的大数据工程师都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

我国必须尽快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国际社会纷纷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抢占大数据主导权。我国大数据发展基础差、起步晚,更应该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规划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制定大数据发展路线图和重点任务,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国家大数据发展规划。大数据国家规划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做好统筹规划,明确数据开放的目的、目标,明确数据开放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应用厂商、个人用户、平台方等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制定数据开放目录,说明数据开放领域和清单,以数据目录为抓手,推进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快数据共享。制定数据开放路线图,明确开放步骤和行动方案,切实推进全国政府数据开放。

强化大数据基础性工作,夯实发展基石。加快建设大数据标准体系、大数据市场交易标准体系,扫清数据流动的基础。推动国家基础数据的整合,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中心,以全面提升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能力为目标,加紧开展云计算中心、重点信息资源库和平台、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建设和应用。

建立绿色、低成本、高效率的云计算中心,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加强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保障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网络带宽。

构建以国家基础资源库、国家数据银行和大数据决策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基础性数据库,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涵盖人口、地理、国家等国计民生,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横跨各政府部门,对接重要企业信息系统的国家大数据中心。

同时,探索建立国家数据银行,明确数据产权归属、使用范围、隐私保护、定价等关键问题,促进数据流动,释放数据潜力,调动数据提供者的积极性。建设国家大数据决策中心,基于国家大数据中心和银行的数据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完善大数据相关法律体系,确保大数据发展有法可依。研究制定数据属性、个人信息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数据使用和交易过程中不会侵害到国家安全、企业商业利益和个人隐私。

第8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广大民众,尤其是目前还未被央行征信体系覆盖的80%的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全民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实现普惠金融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信息的缺失。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建立将为信而富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便于信而富充分发挥我们在大数据算法和量化驱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降低征信成本,从而更好地为尽可能多的民众提供更优惠、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以为可从3个方面入手:其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推进完善,原有的利益藩篱会被逐渐打破,相关主体只能顺应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一总体趋势;其二,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利益主体也有动力开放数据、共享信息;其三,随着大数据理念的普及,数据清理技术手段能帮助改善数据质量。

第9篇:战略统筹规划范文

1 树立新农村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科学理念

当面对新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正确对待。全面掌握新农村城市化的基本规律,确立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整体保有量之间的动态平衡的科学理念。全方位使用科技手段来改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问题。措施之一就是想法设法就是提升土地容积率,提升多维空间使用效能。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做到城市建筑物的立体化,并且积极发展高层建筑,有效减少耕地面积的占用;另一方面,全面开发使用地下空间,创建地下停车场、储藏室、停车位等设施,让城市周围建筑用地成本进一步减少。

2 统筹规划系新农村城市发展与耕地利用

尤其是对在开展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未全面使用土地的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好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科学协调、统筹规划,有效促进两者间能实现共同发展,这需要在开发与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过程中,将新农村城市土地的使用规律与土地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对城市化用地开展结构性调整。当地政府需要边定好新农村规划使用的中长期规划,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监督等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新农村城市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等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以及耕地使用的规划要求,将开发和使用新农村城市建设与土地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快耕地的市场化建设步伐,进一步盘活农村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存量土地,也就是将那些闲置的土地进行重新再分配,实现科学合理使用土地结构的目标。二是,科学调整农村城市化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全面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三是,需要引导新农村城市化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让其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化,全面改善产业结构布局,适当调整城市功能,开展旧城改造,全面发挥新农村城市化土地的最佳效能。

3 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成果

因为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不完全的情况,所以,政府需要在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多个方面开展必要的调整,保证农民城市化后转移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还是包含合法身份、稳定的住所、生活上的保障,将家庭都移居到城市中生活。为此,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在就业方式是实现非农业化。所以,需要消解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一些壁垒,进一步增加农民择业的额机会,改变自身的身份,消解一些不必要的制约因素,鼓励农民实现有计划地到城镇落户,让其以非农资格实现就业,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同时转换。其次,还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在新农村城市化,农民扎根城市后,需要将一些分散的村庄再次进行整合,将其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复耕为新的耕地,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耕地,便于开展规模化的土地作业,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最后,因为耕地资源本身存在一定的稀缺性,所以,还需要建立耕地保护的具体政策, 严格保护耕地,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4 优化耕地配置,提升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