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6-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高校食堂提供给师生们的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关系到师生们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保证师生的饮食安全。因此,把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来抓。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预防机制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符合食品质量的安全要求。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卫生管理和食品管理两个方面。
2003年9月,海门某中学因交叉污染导致47人食物中毒;2004年7月,如东某中学食物中毒37人;2004年9月,启东某外国语学校食物中毒49人。这些血的教训说明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高校食堂同样不能放松对食品的安全检查。所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堂经营准则。针对学校食堂的承包商也要公开、公正、严格招聘,针对相关的供货商也要谨慎筛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食堂的安全性,避免学生食物中毒。
2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的安全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具备专门的食品经营种类,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处理以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处的场地都必须保证清洁,坚决不允许跟有毒或是有害的物质、场地等接触。(2)生产食品所需的设施设备齐全,并且保证安全性。如生产食品所需的消毒用品、照明设施、通风设备等,还应该做好相应的防腐、防鼠、防虫等相应的措施。生产后的垃圾、废弃物处理措施和设备应该完善,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整个食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有专业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等,保证整个过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4)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水也应该保证是符合标准的饮用水。(5)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标准进行生产。
3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高校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初,由分管校长牵头负责,组织学生处、卫生处、伙管会等各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对学校食堂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检查。尤其是食堂的整体卫生情况,各个工作环节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是否持证上岗,食品留样和食品留样记录是否完善,食品的安全预防对策是否齐全等。另外,相关的负责人必须每天对食堂食品做如下检查:
3.1 食品操作时间的卫生标准要求
食品生熟分开,切配生熟食品必须双刀,双砧板,双抹布,地面无积水,无油腻,无杂物,墙壁无污渍、吊灰,操作间必须无苍蝇,无蟑螂,无老鼠,成品和半成品的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3.2 对加工人员的检查要求
参与食品加工的相关人员需要参加每年的体检,体检合格(取得《健康证》)后才能开展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并定期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培训,以及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要求每个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3 食品制作或备制方面的要求
冷菜、熟菜间必须做到专人、专室、专工具、专消毒、生熟工具严禁混用,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送入凉菜间。冷菜、熟食间必须安装紫外消毒灯进行消毒杀菌,从而有效地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4 高校食堂必须对所售食品进行留样,并严格做好记录工作;同时保留的时间要保证两天,留样率也要达到百分之百。
3.5 对食品所需添加剂的相关要求
对食品使用添加剂主要是为了让食品看起来更美味,有的时候也是为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需要。添加剂可以是天然的物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质。目前,我国已有的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相关条款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实现5策,即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严禁滥用,超标使用。
3.6 食品餐具的相关要求
如果是一次性餐具用过一次后就不可以再用,如果不是一次性餐具在使用前或是使用后都需要进行消除处理,用化学消毒法难以冲洗表面残留的消毒剂,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物理消毒法,即沸水煮或蒸气蒸,保持100℃,10分钟以上。红外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10分钟以上。洗碗机消毒控制水温85℃,冲洗40秒以上即可。消毒后的餐具必须存储在专用保洁柜内,食堂对餐具和卫生洗消人员实现统一管理。
3.7 食品采购和储存的要求
食品采购必须符合《餐饮服务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向销售方进行索证索票,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物品一律不能采购,必须完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
3.8 食堂食品加工区域的安全保卫要求
在进入食堂的加工间和食品存储间的人员必须是食堂的相关人员,避免他人进入食堂对食品的安全造成影响,为学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4 当前高校食堂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对策
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通用范文 全省高校广大伙食部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倍受广大人民群众、高校师生日益关注。高校食品卫生安全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学生的生命安全,事关高校的和谐稳定大局。作为广大高校伙食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日常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做到警钟长鸣、严格管理、常抓不懈,确保万无一失。正值我省“食品安全宣传周”之际,我们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向全省高校的广大伙食部门发出倡议: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浙江省高校食品卫生“十个必须”等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凡学校经营的食堂和副食品店必须取得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发放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包括原卫生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加工、供应食品。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根据“非必须不使用”的原则,使用品种和用量必须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并详细记录每一次使用情况,防止超范围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不使用过期变质和被污染的食品,不使用非食品用具及容器,包装材料,不使用未经消毒合格的餐饮具,工具,容器。
二、必须建立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档案。
内容包括申请卫生许可的基础资料、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个人健康证明、食品原料和有关用品索证资料、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采购和使用记录、食品留样记录、检验报告、食品原材料采购合同等。
三、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食品从业人员按有关规定取得健康体检证明和卫生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健康体检每年一次,并定期接受培训。从业人员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专间操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
四、严把食品原料采购和进货验收关。
禁止采购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采购食品应向供货方索取卫生许可证、卫生检验报告书等复印件;采购肉类食品必须索取卫生检验检疫合格证明;采购定型包装食品,商标上应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存期(保质期)qs认证标志等内容;采购酒类、罐头、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食品,应向供方索取本批次的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要建立蔬菜农药的检测及其他食品的相关检测,严把食品原料进入关,把问题食品拒之于学校门外。
五、必须坚持每天保洁工作。
清洗餐具、工用具必须在专用水池内进行。餐饮具“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经常开展设施设备的消毒工作,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保持清洁。定期开展灭“四害”工作,随时保持食堂干净、整洁、卫生的环境。
六、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自查工作机制。
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力度,严格加强对物资采购、仓储、加工、使用、供应等环节的监控,落实食品安全“一日两巡查”制度,并安排专人做好记录,重点加强乳制品、面包糕点、卤制品等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情况的检查,积极做好仓库防潮工作,有针对性地防止食品因潮湿而霉变给师生健康带来的安全隐患。
七、加强食品安全舆论宣传。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学生常用媒体形式宣传食品卫生安全常识;二是开展室外宣传活动,以宣传栏、宣传板报、宣传海报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三是在各食堂餐厅明显位置设置宣传板;四是积极推行“高校学生五常现场管理” 提高学校餐饮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参观食堂后厨加工间等有关活动。
全省高校广大伙食工作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加入到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队伍中来,做一名食品安全工作的倡导者、参与者、主导者、宣传者和志愿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共铸食品安全,共建和谐校园”。
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通用范文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xx年,我区全面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群众认可社会满意”的创建目标。目前,创建工作已进入迎检冲刺的关键时期,20xx年5月,将正式迎考。为进一步动员广大市民、社会各界共建食安城市、共享创建成果,特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健康和谐人人受益。全体市民是食品安全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创建省食品安全城市添砖加瓦。让我们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关心、支持、参与创建,自觉充当宣传者和实践者,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企业自律守法,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依法组织经营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坚持诚信经营,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健全完善内部食品管理制度,提升食品安全公信力,积极营造放心食品消费环境。
多级联动全面动员,凝心合力共治共建。各食安委成员单位是创建工作的主力军,要主动担当,通力协作,切实形成创建合力。从严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健全监测、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狠抓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同开展社会监督,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吃得放心是初心,食品安全是决心。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热心、多一份努力。您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共创省级食品安全区,共享健康幸福美好椒江!
倡议人:
日期:
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通用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安全、健康是人生法宝”。 俗话说:“吃要营养,活要健康,病从口入”。从医学角度分析,人类所患的各类疾病很大部分都是与我们平常饮食不科学、不合理,不卫生的习惯有关。我们要是误食了变质食物,饮用了不洁饮料和水,就会生病,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为了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学校倡议:
1、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拒绝不健康的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让健康卫生的饮食走进我们的生活。
2、杜绝一切不卫生食品,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采摘或不食用野果(菜)和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3、不从学校周围小摊小贩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不食用流动摊点销售的盒饭,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餐馆饭店。
4、不从校外预定餐饮、食品,不购买和携带“三无”熟食品进校园。
5、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食品与饮用水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怎么样,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良好、卫生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参与到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安全的行动中,合力共建校园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高校餐饮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结合云南省某高校餐饮发展状况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餐饮工作现场管理水平不高,员工素质普遍偏低,部分食堂硬件设施配置不符合食品加工流程的要求,库房管理不规范,食堂卫生状况堪忧,要提高高校餐饮工作现场的管理水平,需创新餐饮管理方法,6T实务管理的引入是实现高校餐饮现场管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6T实务管理,使得高校餐饮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成本有效降低,员工素质普遍提高,食堂环境优美、卫生整洁,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高校餐饮;“6T”实务管理;食品安全
0引言
高校的改革发展使得高校餐饮行业发展迅速,高校餐饮的服务对象特殊、用餐规模大、供餐时间集中、社会影响深而有别于社会餐饮企业,高校餐饮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餐饮质量、办伙食成本和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师生对学校的餐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措施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餐饮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审视目前高校餐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改进餐饮管理模式、提高餐饮管理水平是确保高校餐饮质量、降低办伙食成本和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保证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维护高校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餐饮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员工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餐饮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事业编制内员工,人员比较固定,长期在食堂工作,经历过多次食品安全卫生、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培训,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食品安全加工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和服务经验。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事业编制内员工只退不进的人事政策,事业编制人员逐年退休,高校餐饮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人员为主的用工模式被彻底改变,目前高校餐饮从业人员大多数是非事业编制外员工,非事业编制人员已成为高校餐饮业的主力军,由于高校餐饮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食堂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员工的薪资待遇较低,非事业编制员工“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待遇落实不到位,导致非事业编制员工没有归宿感,有临时工作的思想,队伍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强,人员变化较频繁,大部分员工受教育程度低,参与食品安全培训次数少,员工缺乏卫生安全知识和意识,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整体素质较差[1]。
1.2库房管理不规范导致办伙食成本增加和食品安全隐患
库房是高校餐饮存储和保管食堂原材料的重要场所,是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基础环节,餐饮原材料具有种类众多、保质期短、过期不能使用的特点,因此,规范、适用的库房管理是降低办伙食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2]。有的高校餐饮管理部门对库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库房管理混乱;有的高校餐饮部门虽然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管理方法繁琐,对餐饮库房管理的针对性不强,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原材料随意堆放,取用无序,责任不明,容器大小与食堂的用量不匹配,存储时间过长,原材料采购过多,库存量很大,保质期内难以用完,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费,盘库工作量较大,增加办伙食成本,过期原材料容易被误用,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1.3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食堂脏乱差现象严重
高校相对于社会而言,消费群体比较固定,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师生员工生活在校园,每天都有一个巨大的就餐群体,高校餐饮基本上是垄断经营。食堂经营者没有竞争压力,对食堂现场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忽视食堂的卫生,食堂操作间设施无标识、标牌,物品随意摆放,地面积水现象严重,冰箱、墙壁、顶棚、抽油烟管道污渍长期不进行清理,高校食堂由于抽油烟管道着火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海鲜、肉类、蔬菜清洗池混用,生熟混放,加工分区不明确,容易造成食品污染;有的食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食堂员工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安全卫生意识淡薄[3];当食品安全卫生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经营者往往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来确保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食堂工作场地脏、乱、差现象严重。
1.4部分高校食堂硬件设施配置不合理不符合食品加工流程
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许多高校食堂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一些高校新建校区的食堂硬件设施配置较好,食堂后厨分区合理、流程规范,但高校的部分学生食堂由于建设时间较早,使用年代较长,是按照当时的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来设计和建造的,设施残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没有按现在的卫生量化管理的要求划分仓储、粗加工、清洗、切配、烹饪、消毒和售卖等功能分区,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不全[4],卫生措施不到位,不符合食品加工流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6T”实务管理在云南省某高校餐饮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6T”实务管理的概念
“6T”实务是餐饮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现场精细化管理方法和理念。“6T”实务管理是一项综合化、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根据餐饮业员工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借鉴日本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香港的5常法(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自律)的管理模式而发展出来的餐饮业的科学、实用的餐饮管理方案,全称为卓越现场管理[5]。一些高校在餐饮业引入了国际上流行的不同种类的企业管理系统,但都由于太过复杂或太过抽象,实施效果不理想而没能坚持。“6T”实务管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直观的现场操作方法,使餐饮业的一线员工一看就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适合高校食堂的管理需求,帮助高校食堂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塑造高校餐饮安全、卫生、效率、品质、形象,改变员工固化的思维方式,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主动性和自律性。T代表天(tian)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6T”是指6个天天都要做到: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云南某高校通过引入“6T”实务管理,实现餐饮工作现场管理精细化。
2.2引入“6T”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方案制定。“6T”实务管理的实行必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与高校餐饮加工工艺流程相结合,才能发挥“6T”实务管理在餐饮现场管理的先进性。以《食品安全法》为基础,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与6T实务管理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实施细则、检查内容、评分办法。②完善硬件实施。“6T”实务管理的目标是提高餐饮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食品卫生安全[6]。对残缺的设施进行补充完善;对建设年代早,使用年限较长的食堂,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改造,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划分仓储、粗加工、清洗、切配、烹饪、消毒和售卖等功能分区;增加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使后厨符合食品加工流程和食品卫生要求,为实施“6T”实务管理创造条件和基础。③开展员工培训、使“6T”实务管理理念深入人心。“6T”实务管理是一项科学、直观、简易、适用、操作性强的餐饮现场管理方法。只有全体员工都理解并掌握了“6T”实务管理的执行要领,才能使“6T”管理发挥其先进的作用。云南省某高校为成功推进“6T”实务管理,邀请专家进校对全体餐饮员工集中进行理论培训,从思想上重视施行“6T”实务管理的必要性,理解掌握“6T”实务管理的内涵和具体内容;组织餐饮负责人、管理人员、员工骨干到实施“6T”实务管理先进的高校餐饮部门参观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学习“6T”实务管理具体的操作方法,现场感受“6T”实务管理的实施效果。④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引入新的管理模式,要有合适的办法去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云南省某高校为成功推进“6T”实务管理,结合学校餐饮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充分尊重食堂主任和职工的意愿,在食堂主任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整体条件较好的食堂先行试点,建设“6T”实务管理示范食堂,给予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带头推进,通过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来带动一线员工;划分责任区域,对食堂的设施、设备和责任区明确责任人,粘贴标签,设施设备定期保养、长期不用或多余的物品清除现场、设施设备和物品按标识规范摆放,物品使用后及时归位,实现“6T”实务管理的天天清理和天天整顿的要求;下班前对责任区、工作台、油烟机等设施设备进行卫生清理,达到天天清扫的要求;员工自查、相互检查、班组长和管理层检查,达到要求才下班,养成天天检查的习惯;通过视觉管理、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一目了然的现场管理方法,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的工作责任,全天保持地面无水迹、无垃圾、物品摆放整齐、食品加工符合食品卫生制度要求,工作过程天天规范;6T实务管理的核心是让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全程参与,共同发现操作流程中的问题并寻找可行性措施,对“6T”实务管理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不断提高“6T“实务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天天改进,不断提升食堂的管理水平[8]。在示范食堂取得成功后,在全校所有食堂全面推行6T实务管理工作,示范食堂深深的影响着其他食堂的管理者和员工并产生激励效应,使其他食堂的管理者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标尺,行有方向;引导员工学会分析工作现场状况、工作现场物品分类,思考科学的原材料储存方法;激励广大员工向标杆看齐,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推动“6T”实务管理不断创新发展。⑤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6T”实务管理常态化。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6T”实务管理常态化的关键。云南省某高校按照“6T”实务管理责任清、制度实、效率高、持续性的要求,将“6T”实务管理的内容进行量化,形成量化考核工具,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别,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评价,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与“6T”实务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标准、应达到的要求和完成时间,达到目标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达不到目标会受到什么处罚,让每个员工都自觉执行“6T”实务管理的要求,培养员工参与感与责任心,激励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形成有序的工作环境,促使员工自律地、持续地执行规范标准,实现“6T”实务管理常态化。
2.3“6T”管理取得的成效
云南省某高校在餐饮现场管理中,通过推行“6T”实务管理,餐饮部门员工队伍稳定、素质普遍提高,卫生状况、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成本支出减少,食品安全得到保障。①员工队伍稳定、素质普遍提高。推行“6T”实务管理,为所有非事业编制员工购买“五险”,员工激励机制的落实,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员工的流动率由执行“6T”实务管理前的40%降低到执行后的5%;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参观示范食堂等方式让员工认识推行“6T”实务管理的必要性,通过“6T”实务管理执行前后的现场图片效果对比来增进员工对“6T”实务管理成效的认识;员工通过反复执行正确的操作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讲次序、爱清洁、负责任、遵守规章制度已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员工素质普遍提高。②效率提高、成本降低。“6T”实务管理将现场所有设施和物品粘贴标签,“有名有家”,采用视觉和颜色管理,所有物品“一目了然”,员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需要的物品,在设备上表明操作流程,故障P牌,即使是新员工也能准确操作,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9];原材料先进先出(先采购的先使用),杜绝了由于一时找不到物品而重复采购和原材料过期造成浪费的现象,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由于“6T”实务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实现“事事有人管”,灯光按照明需求开启,地面冲洗次数减少,水电费支出由执行“6T”实务管理前的占营业额的3%降低到执行后的1.8%,成本支出降低。③食堂卫生整洁、食品安全得到保障。“6T”实务管理将现场长期无用的物品清除或归到仓库,就餐场所和工作现场全天保持无垃圾、无污垢,工作台面随时清理,所有物品定位摆放,使现场规范有序、井井有条、干净明亮,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各种功能水池标签明确、互不混用,物品存放规范有序、生熟分放,库房规范管理保证了食材在保质期内使用,食品在原材料储存、清洗、加工、烹饪、留样、售卖等环节都按标准操作,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出现,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3结语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创新高校餐饮现场管理,是高校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的需要[10]。“6T”实务管理是高校提高餐饮管理水平,实现从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迈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6T”实务管理在高校餐饮业的实施,使高校餐饮工作管理有程序、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食堂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师生员工对餐饮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作者: 张瑞琦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玉宇,刘家强.高等学校阳光食堂体系标准化管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4):122-133.
[2]李佳,胡江华.论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10(6):56-58.
[3]裴双成,赵雄伟.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问题初探[J].学理论,2012(33):221-222.
[4]饶燕平.加强与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20):467-468.
[5]杨丰.关于食品安全与餐饮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160,192.
[6]何新刚,韩宏伟.“六T”实务管理引领高校餐饮走向规范化[J].黑龙江教育,2016(5):72-73.
[7]王斌,高校食堂实施“6T”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92.
[8]张云娣,许强强.常州高校食堂“6T实务管理”的实践成效及思考[J].职业与健康,2010(20):2382-2384.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为热点解析频次较高的领域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区域分布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0个,占比74%,境外热点7个,占比26%。在热点分布领域方面,27个热点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领域包括5个,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从对热点判定的变化可知,27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16个,占59%;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6个,占22%;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5个,占19%。通过对2011-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定性分析可知,对潜在风险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热点解析的亮点。从2011-2015年,每年媒体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热点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与延续: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再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6大特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全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后总结出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出如下6大特征:
特征一:热点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踪38个食品安全热点,而2015年全年跟踪27个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的热点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对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热点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显示了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特征三:违规超范围添加仍是顽疾,但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趋于理性。2015年27个热点中的6个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从整体上来看,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势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牵天下。2015年的27个热点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热点问题5个,占27个热点的18.5%,是第二大被关注点,但均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于“常温乳酸菌饮料”、“生鲜奶”等热点均为乳品相关问题。热点中,既涉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杆菌),又涉及化学污染(硫氰酸钠);还首次出现了风险预警(“生鲜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特征五:关注点开始由食品安全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015年27个热点反应的焦点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对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对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的关注上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特征六: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时隔5年,虽然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已成定论,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复炒作,只是换上了不同的标题。由此,预示着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热点凸显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别指出,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
陈君石说,“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在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媒体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避免类似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的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校园网络;网络安全防护;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目前在高校教学及其他多种业务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高校加强网络安全信息防护至关重要,并对如何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使网络信息的使用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加强研究。
1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内涵概述
1.1基本含义
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全方位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进行充分运用,从而有效保证系统所有相关网络数据的安全性,避免受到外界任何不利因素的影响和破坏,防止网络服务因恶意攻击而中断,从而使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并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1]。
1.2加强网络安全研究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高校网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现代化教育建设和实施的重要场域,随着高校网络的不断推广、应用及普及,对校园网络加强安全维护和管理至关重要。一旦高校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问题,极可能会对高校正常科研、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对高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安全防护问题加强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校园网络安全能够有效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高校教学资源,但同时也极容易导致网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另外校园网络安全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信息化工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恶意节点链接,如此类链接被人利用会严重威胁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目前在校园网络系统中所采用的安全策略包括了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及时发现和避免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恶意非法访问,通过用户身份认证、有效划分用户访问权限和等级,以及对相应安全级别的防火墙设置,使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有效提高。
2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2.1计算机配置不达标
随着计算机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普及,在高校教学及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计算运行加强严格检查,确保其能够有效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但计算机配置不达标的问题普遍存在,成为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网络系统中存在计算机配置过低,不仅会对计高校网络安全防护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周岩杜健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省菏泽市274000)算机运行速度造成影响,使高校各项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使系统安全无法有效保障,甚至会严重破坏高校计算机系统,导致信息损坏或丢失。
2.2电磁辐射泄漏
计算机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计算机运行状态下主机、线路或外部设备等,通过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及传导辐射,极容易造成信息泄漏问题的产生。信息不仅能够利用电磁辐射方式进行发射,同时信息还可以利用信号线、电源线等进行传导发射,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高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性。
2.3网络软件存在安全风险
在高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中,网络入侵会带来极高的信息安全风险。通过网络入侵,非法用户能够不经过网络身份确认,而直接破坏高校网络系统,对高校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其次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常见的风险来自于计算机病毒感染,其能够直接导致计算机瘫痪,无法运行,造成信息数据丢失和损坏,此类安全风险极具破坏力,并且影响范围广以及可逆性低。
3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3.1匿名化
由于高校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重要的用户隐私信息和数据,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此类网络数据信息的保护才能更好地满足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是采用网络数据信息匿名化。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匿名化主要包括了边匿名和点匿名两种方式,前者即关系匿名,主要是指网络数据信息时,对相应的用户间关系进行隐藏;后者主要是网络数据信息时,隐藏用户各种信息。
3.2水印化
通过对网络数据信息加强数字水印化技术应用,能够起到版权保护的作用,同时也是现阶段得到广泛推动和发展的安全技术[2]。目前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频、声音等数字媒体中。同时在关系网络数据信息库发展进程中,通过水印信息的有效嵌入,能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对信息数据来源进行确认,并对版权予以有效保护。
3.3跟踪与溯源
针对网络数据信息具有运动轨迹的特性,利用对其运动轨迹,以及用途和所处状态及用途的跟踪,能够对数据信息的运动路径进行溯源,尤其是在网络数据信息隐私出现泄露等安全事件后,能够利用此方式对攻击者进行追寻,对隐私泄露源头进行确定。另外因网络数据信息较易扩散和复制,溯源成本及难度相对较大,但采用网络数据信息跟踪和溯源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高校网络安全护中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根据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防护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防护措施,使防护力度进一步提高。首先需要对防护制度进行科学制定和规范,提高有效性和可行性,使病毒感染、网络入侵等问题有效解决,使高校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使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其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小组,使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得以实现,并使其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另外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需要从网络软件、计算机以及客户端三方面出发,使安全保护力度增强。针对网络软件,应在计算机系统中全面安装杀毒、防毒软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升级;针对计算机,可利用弱电装置安装的方式,对计算机加强弱电保护;针对客户端,应对客户端类别加强把控,避免不良客户端侵入系统。最后还需要对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不断更新,通过加强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计算机所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最大程度减少,有效减少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发生几率,同时还应根据网络系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防火墙技术,使其与系统的兼容性得以保证[3]。
5网络安全防扩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
5.1线上综合交流平台构建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应用至关重要。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以及生活情况较难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进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制约和影响,使教师工作压力加大,严重阻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此状况下,可通过线上交流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普适性,使师生之间的无障碍、高效交流和沟通得以实现,同时使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进一步对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2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现代化信息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基础工作,对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了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专业课程系统、学生教学系统、选修课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事假系统、线上交流系统、科研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等。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能够对高校各项工作信息进行系统完整整合,对各环节的工作进度、工作情况加强管理,对工作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从而使工作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
5.3宿舍管理效率提升
目前高校宿舍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以下服务内容:首先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宿舍资料数量和内容迅速增加,对学生资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资料数据录入、查询难度较大,且容易丢失、疏漏等问题,另外在学生住校学习期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时常需要更换住宿地点,所以宿舍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相关管理资料,对学生住宿进行重新安排和登记。而传统管理模式已逐渐呈现出不适应性,所以加强高校宿舍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次针对宿舍缴费管理,可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缴费系统进行构建,为学生缴费提供便利,使其排队等待时间有效节省,并且因不及时缴费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效减少。另外通过宿舍服务系统的有效构建,能够对宿舍服务功能进行不断拓展,使宿舍服务管理中心实现统一化、标准化。最后在宿舍安全管理中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远程操控宿舍楼的报警设备、消防设备、摄像设备等进行远程操控,使其管理安全性切实提高。
5.4高校食品安全保障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食品质量安全重视度的不断提高,在高校食品管理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运用也势在必行[4]。其实际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行:首先应用于食品物流管理层面,可通过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远程监控食品材料的运输、加工、存储等各环节重要信息数据,并从食品物流环节以及食品标识等细节中调取食品详细信息,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进行追踪和溯源,对产生问题的主要环节进行确定;其次针对食品安全数据管理,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数据库进行构建,主要涉及内容有食品材料配送信息以及材料品类等。另外通过食品安全系统化管理的实施,对管理规划进行科学制定,通过统一权限管理模式的运用,针对高校管理者、食品运输者、食品提供者、食品加工者等不同层级,授予不同的权限,并对各方管理责任予以明确。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课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十分陈旧,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一块黑板讲到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本校的实际,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一鼓作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总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06).
[2]梁新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航空航天医药,2010,(09).
关键词 食品分析;职业需求;课程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89-01
食品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衡水学院正致力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探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努力探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并应用到企业需求中去,同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带回课堂,师生一起探讨解决[2]。多元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以期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中坚力量。
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3]。二是教材内容更新慢。检测仪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且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三是学生缺乏科研意识,思维局限性强。四是考试内容僵化,重理论、轻能力;考试形式单一,重记忆,轻应用[4]。因此,丰富教学手段,更新原有课程结构,突出拓展能力培养,优化考核方式是十分有价值的。
2 课程改革对策
2.1 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应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课程设计上,将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5]。如在“蛋白质测定”的教学中,首先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关注点,创设出“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与“奶粉蛋白质含量提高”之间的关联后,教师再适时引出凯氏定氮法的操作过程和适用范围。然后经过师生互动和答疑,学生学习掌握了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步骤,同时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三聚氰胺的检测。
为加强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理解,提高授课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仿真教学软件等形式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例如索氏提取的原理、减压蒸馏的过程等。同时,建立食品分析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课件、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址链接。
2.2 优化课程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为前提,力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如食品感官z验一章,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食品如米面粮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的选购方法。再如讲到食品成分分析时,以水分含量测定为例,请学生思考:奶粉厂为牟利会提高奶粉中水分含量,但考虑到奶粉品质及易结块又需下调奶粉中水分含量,最终奶粉有一个最适的水分含量范围,从而引出如何测定水分含量。在教学设计中,还可将出厂指标引入教学,如由酱油标签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引出食品中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随着学生学习意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食品检测前沿技术。如最新版国家标准中砷、汞、镉等有害元素的测定,使学生及时了解如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等高端仪器分析方法[5]。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多去食品企业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检测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封闭在校园中向学生传授陈旧的检测方法。这不仅要求教师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同时希望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
2.3 培养课程拓展能力
随着热点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实行项目驱动模式,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领域,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挑战杯等形式为依托,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设定关键词查找文献。通过整理查找的文献,理清思路,设计实验。学生通过拓展学习,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提升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完善考核机制
考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摒弃“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否则只会引导学生向死读书的方向发展。
考试模式应遵循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成绩由考勤、作业、阶段小测、课堂讨论、闭卷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组成,合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2]。试卷的答案也要从传统“固定式答案”向“发散性、开放性答案”转变,改善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态度,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6]。
食品分析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课程设计应从企业调研做起,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带领学生模拟岗位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3 参考文献
[1] 陈静,谢小花,肖陆飞,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9-31.
[2] 吴杰.食品分析课程工学结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14-216.
[3] 王庆玲,詹萍,刘娅,等.“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28):4.
[4] 曾维才,贾利蓉,何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食品分析课程考试的改革[J].广东化工,2016,43(15):256-257.
关键词:食品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68-03
Abstract:Food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changing education idea,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and introduce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active learning,and combining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an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od chemistry.
Key words:Food chemistry;Food quality and safety;Teaching quality
《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其中,《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安全与营养性质,研究食品中各类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与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是为开发食品新资源、改善食品品质、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藏运输技术、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以及科学调整居民膳食结构奠定理论基础的一门科学[1]。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应运而生。食品|量控制及安全生产与食品化学密切相关,《食品化学》同样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提高《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都极其重要。
1 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很早就提出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光“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但真正实践起来确实不易,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渔”的渴望及主动学习的动机,是做好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食品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食品专业以及更好学习食品其他专业课程,一般学校都将《食品化学》在大二开设,笔者所在的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不例外。但作为大二的学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抓住他们关心的事物并与《食品化学》课堂相结合是使课堂不枯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述苦味和苦味物质时,会提到蔷薇科植物(苦扁桃、桃、李、杏、苹果等)果核、种仁及叶子中存在苦杏仁苷,我们可以和热播电视剧《甄执》结合来讲苦杏仁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甄执》里安陵容之死的这一情节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估计也是看不懂的,安陵容与甄炙盗嘶峄叭缓蟪粤艘坏憧嘈尤示退懒耍其死因是苦杏仁里的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扁桃酶与洋李酶复合物)的作用下分解为分解为葡萄糖、苯甲醛和氢氰酸,而其中的氢氰酸是剧毒物质[2],其导致了安陵容的死亡。当然,也要给学生强调苦杏仁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苦杏仁苷本身没有毒性,只要加热将苦杏仁酶灭活,苦杏仁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并且苦杏仁还具有止咳等药用功效。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不但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讲到气味对生殖器官的影响时,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甄执》中利用麝香作为流产和不孕的利器被频繁用于宫廷斗争。但麝香作为一种香料是否真那么可怕呢?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鉴别真伪,《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没有对麝香进行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取关于麝香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告知一些简单的查阅科学文献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生“渔”;另一方面让大二学生逐步开始接触科学文献,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病,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则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3]。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虽然对子宫有一定作用,但电视剧《甄执》里未免过于夸张,稍微闻一下麝香就导致流产或不孕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学生通过此查阅文献的过程既激发了求知欲,又增加了成就感,知道了电视剧里不科学的地方。
通过《甄执》里科学与不科学的2个例子,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化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主动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与伪科学进行鉴别;另一方面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食品化学》课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学习,不但《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而且学生也会对相关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
国内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或“双主体和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主体地位[4]。虽然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但是鉴于大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绝对不能教师不作为、放任学生,所以教师不但要讲授清楚知识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2 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既然《食品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看到其专业基础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结合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讲述必然会使学生从意识上更加重视《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蛋白质一章中,我们可以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举例分析,在这事件中除了指责一些企业道德缺失等因素外,无疑与凯氏定氮法通过测定N元素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有很大关系。凯氏定氮法利用了蛋白质是由C、H、O、N和S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原理,简单通过测定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而三聚氰胺(C3H6N6)中N元素的含量达66.67%,无疑是一个冒充蛋白质很理想的原料,所以检测手段的缺陷也是给不法分子造假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才能减少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再如,在油脂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对“地沟油”进行举例分析。地沟油是废弃动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6]。由于地沟油成分的复杂性,简单用传统的理化性质(如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等)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脂几乎是不可能的[7]。因此,不少研究者又提出光谱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原子吸收法、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色谱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试纸)和电子鼻等新的检测方法[8]。例如,陈轲等[9]利用离子迁移谱法快速筛查地沟油,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离子迁移谱图数据进行训练,对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的盲样进行识别,食用植物油识别正确率达93.41%,对地沟油识别正确率达90.00%。
通过以上2个例子让学生看到许多针对食品理化性质的相关检测方法都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才能弥补检测手段的不足,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学习对这些基础知识更加透彻的理解是以后学好食品质量与安全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从这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也让学生看到食品检测方法的某些缺陷就可能导致不法分子钻空子,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因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责任重大,不但应该学习好专业知识,还应该努力投身科学研究中,推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从技术上降低食品安全事件l生的可能性。
3 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开拓学生视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时代科技更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如果不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同时从“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2个例子也可看出,只有不断进行科研才能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例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可以给学生讲述根据嗅觉原理制造的电子鼻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鉴别腐败鱼类、变质的棕榈油和微生物污染等[10]。再如,此章中讲到嗅觉理论时,《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提到的嗅觉立体化学理论和嗅觉振动理论[2]都较陈旧,可以加入最新的考研成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 Buck)以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的杰出贡献[11]。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气味物质首先结合到气味受体细胞中的气味受体上,激活气味受体使气味受体细胞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神经处理最终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神经信号首先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嗅小球随后又激活了僧帽状的神经细胞,且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状细胞,保障了人嗅觉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僧帽状细胞再将气味信息传递到大脑其它部分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特异的气味印象[12]。
4 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借助图像、动画和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观度,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3]。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到味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互作用到人类感受到味觉的过程做成一个动画或GIF格式的动态图片,这样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表达出传统板书所不能表达的丰富内容。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肯定比纯文字要深刻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国华.食品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阚建全,段玉峰,姜发堂.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3]殷岫绮.细评《甄执》中的流产桥段[J].医药与保健,2012,20(8):50.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等.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8):4982-4984.
[5]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0,16324.
[6]刘李婷,葛武鹏,陈瑛,等.地沟油不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9):97-100.
[7]谌小立.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导论》的第一课[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6):140-142.
[8]石亚新,葛武鹏,吴小勇,等.地沟油甄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37(07):276-281.
[9]陈轲,颜毅坚,马军,等.离子迁移谱法对地沟油的检测研究[J].中国油脂,2015,40(12):66-69.
[10]高瑞萍,刘辉.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0(12):61-67.
[11]秦成峰.气味与嗅觉――2004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J].生物学通报,2004,39(12):39.
[12]郭晓强.解读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生物学教学,2005,30(3):69-70.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中试工程
实训和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食品专业是就业面和社会接触面最广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该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教学、技能培训、科技开发和中试生产任务的多元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行业服务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建立食品中试工程基地的必要性
食品工业为全球工业第一大产业,在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食品行业目前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开发” “重食品产量,轻食品安全” “重同质化竞争,轻个性化设计” “重企业单打独斗,轻行业协同发展”的惯性思维。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落后,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广东省食品工业产值居全国第4位,虽然食品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1%,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占我省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12%。当前,食品安全的呼声和监管力度日益提高,来自国内外厂商的竞争日益激烈,达不到质监部门质量卫生许可要求的企业将得不到生产许可证,更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相信大型、知名、外资、进口食品企业的食品质量,对食品安全、添加剂的使用、食品高新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的压力下,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下,这些企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凸显、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大增,整个食品行业面临着空前的优胜劣汰的技术淘汰竞争。
多数食品企业认识到了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和科研院现有的科技成果虽然很多,但这些成果基本缺乏中试验证。据统计,我国60%以上的科研单位缺乏中试场地和规模实验手段,无法对实验室内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规模化试验,大量科技成果未经中试验证,无法转化成生产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敢去开发和应用未经中试的成果,他们就是有条件中试也不敢投入资金,因为这样的成果中试要投入人力和设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旦失败企业就可能面临破产。因此,当前多数食品企业对食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既渴望又怕冒风险,处境艰难。
针对这种状况,并且“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将进入转型期,各地政府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划;《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建设,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广东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通过增加科技服务公共供给,对食品技术成果中试环节加大投入可以快速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因此,建设食品中试工程基地既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所需,更符合食品行业现实需要。
二、建立食品中试工程基地是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
食品加工新技术、高技术装备正快速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转化都需要大量掌握食品加工工程能力的高技能、实用型一线人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主要教学特点为技能实训。因此,高职学院通过购置关键的、共性的中试型食品加工高新设备,在学院已有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基础上,申请加大投入建立食品高新技术中试工程基地,可又快又好地为院校所在市、区内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中试试验、研发、技术升级服务,以及工艺改进、样品试制乃至代工生产,还可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食品产业所需的高技能、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更可构建关键的共性技术的中试和示范基地,吸纳社会资源,满足院校科研人员、教师开展食品工程技术的研发需要。
三、建立食品中试工程基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建设中试工程基地。
(1)中试生产线设计:按照食品种类和高新设备的特点进行生产线的设计,要求生产线可灵活拆装重组,可以实现柔性生产。
(2)设备购置:基地采购的设备需为关键设备,一般中小型企业不会购买但又确实是技术升级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