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健身;身心健康
歌德在《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中曾经说过:“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在现代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各种公交车,出租车,火车和飞机成为了极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私家车也越来越普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却随之减少,身体素质也就越来越差。一个好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健身来作保证。
一、健身首先应该从自身入手
健身作为保持身体健康和锻炼出好身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大学校园里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日常习惯坚持了下来。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校园里的小路上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锻炼身体的身影,其中以慢跑,快走,各种球类和器材训练最为常见。健身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甚至还会选择学校周围的健身房作为锻炼的场地并且接受正确的健身方法指导,督促自己坚持健身。学校里强制性的体育课有时会削弱同学们锻炼身体的热情和恒心,使同学们被动地接受锻炼,抑制了他们健身的积极性,所以大学生还是应该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中,端正自己对健身的态度,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健身项目,例如晨起慢跑半小时,饭后半小时之后打羽毛球之类的,既能娱乐自身同时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健身还需要学校起督促作用
几乎每个大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或者在一个学期之后学校都会安排他们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军训来让他们体会军人的生活,从而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磨练他们的意志。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也都开设了体育课作为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有的大学甚至还安排学生进行早操和晨练,清晨的校园里经常充斥着‘一二三四’的口号声。近日郑州某大学为了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坚持早操推出了“绕操场跑两圈即可免费吃早餐”的策略,只要该校的学生能够在早上绕着操场跑上两圈就可以免费领取该校食堂的早餐券,该学校可谓用心良苦。这一消息连续几日登上了网络的头条,给其他学校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纵使这样的策略略显商业化利益化,但足可以体现学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对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通较差的焦虑,学生更应该积极健身,加强体育锻炼,不辜负学校的良苦用心,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三、全民健身――社会的引导作用
在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社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总是可以看到一群群人在集体锻炼身体,其中以广场舞和健身操的形式最为普遍,几乎在很多人群密集的大型超市门口和大型广场都可以看到他们快乐的身影,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对于这些在家里闲来无事的人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契机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扩大他们的社交圈,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同时也减轻了家人对他们的担忧。这就可以有效的增强人们健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人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
四、健身的作用与好处
1.健身能够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每天锻炼身体的人身体素质明显高于一般人,锻炼能够提升人们身体的各项机能,不仅可以使人们远离疾病的困扰,增强人们的体质,延长人们的寿命,磨练人们的意志力,增强人们的自信心,还能够使人们保持良好且优雅的身材。
2.健身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智力水平。曾经有一个大学做过研究,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运转速度和工作能力等都要略高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就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人体各项机能都要高于常年不运动的人,大脑的机能自然也要高于一般人,从而使大脑功能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记忆力也能够得到提升,运动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有利于培养人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反应能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魏培雨 河北金融学院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本文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步入现代社会,大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多,有学业压力、
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以至于出现
了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众多心理问题,因而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玩通宵、大量吸烟、喝酒。这些问题虽然在大学生中不是普
遍存在的,而是个别的现象,但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以免造成校园普遍现象。所以,积极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势在
必行的,教师要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教育,不应抛弃他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
关系。
1.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首先,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是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紧
张的学习压力,与多学生不能承受这种学习压力,以至于出现上
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注意听课,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接着,
情绪心理障碍。大学生真属于朝气蓬勃的时期,他们的身心不断
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自尊心、好胜心都非
常强,所以会产生跌宕的情绪。再接着,自我认知障碍。由于强
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偏
差,这无疑就会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自傲。以自我为中心,
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但是会轻而易举的
指出别人的缺点,不屑于向别人学习。第二,自卑。以他人为中
心,感觉自己是最差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第三,虚荣。爱慕虚荣,并为了别人的夸赞儿沾沾自喜。除了以
上这三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渴求独
立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假象的独立,希望自己去认识新的朋
友,然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有时会造成人际交往时
的困难。
2.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锻炼体魄、增
强体质的主要教育,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
过体育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
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锻炼也
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
应身体的需求,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
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
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
围更广阔了,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
导性的锻炼,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
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
进行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
神,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深
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3.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3.1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育能够促使
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
与形成。但是,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不仅仅依靠开展
心理活动,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比如: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
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3.2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
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
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开阔
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在
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
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半途而弃。
3.3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大学
生自身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
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以至
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影像
4.1 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由于
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
生进行智力训练,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但每个人有
有所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
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
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而且大多
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2 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育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这两种课都有其一定的教
学方发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情
景教学法、师生问答教学法、教师引入教学法等;就教学手段而
言,包括:分等级教学以及考试、课下补习等。
参考文献:
[1]王水泓,杨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探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
[2]温怀征.把人文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J].教育前沿(理论
1、人际关系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环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个性、经历上的不同,使得交际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我审视心态不正确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年轻来说要显得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生,自小成绩较为优秀,专注于学习这件本身,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整体的学习历程较为顺利。这类学生,往往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之所以会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因为高考发挥的失常。在这样的经历背景下,这些学生带着复杂的而矛盾的心情进入到高职生活,常常需要很长的缓冲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3、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高职学历的学生不得不背负起相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需要保证平时的课业学习质量,更需要花时间专注其它类型的诸如资格证考试、学历考试,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大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实考试的需要冲突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二、体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格,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加强锻炼,在繁重课业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心健康,先有身体上的健康,才能达到心情的愉悦,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体育运动是一项考验人体的耐力和体力的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高职大学生抗疲劳、紧张、竞争力及意志上的磨练,通过完成体力上的任务,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内心获得放松和成就感,从而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放松身心,缓解课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其学习的对应面往往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对于年纪尚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业落后会使得学生产生深度的自卑感,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的不良心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生活状态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通过体育运动,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一种体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消除学业的疲惫感和紧张感,通过体育运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高职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3、促进交流,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形式,通过集体的学习、练习和比赛,从而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自身的学习,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做题当中,非常缺乏人际交往,这种情况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模式。体育教育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满足了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的需求,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角度下的高职大学体育教学建议
1、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内容,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了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在了解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后,可以在体育教育的课程中贯穿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得更好,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往往都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体育课程的灵活性,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体育教育其实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其还应该包括健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生动的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程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户外课程,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获得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放松,因此学生需要对这门课产生积极的兴趣,要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作用,又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舒缓,因此体育教育应该脱离枯燥古板的模式化教育,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多元化人性化的轻松体育教育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育心理健康专职教育队伍
一、研究方法
笔者就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做了调查研究。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所采集的材料数据通过数理统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实证研究在本校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验证相关信息结论。调查法主要采用专访和问卷调查,专访对象为个别教育学和体育教育专家,问卷对象以本校大学生和体育教师为主,以及部分外校大学生和高校体育教师,有效问卷共计大学生520人,其中男女生各260人,教师共65人。
二、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我国学者将其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对其评定标准有不同的论述,至今尚无统一说法,但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认为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六条标准:①身体健康;②认知健全;③情感饱满;④人格健全;⑤人际关系;⑥行为稳定。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教师95.38%、学生78.27%,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体育教学能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运动中对同伴、对手、体育器械等对象能迅速准确的感知,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此外,体育本身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它在知识上、技能上与其它学科有着共同的要素和密切的联系。如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构成智力的主要要素。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在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及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几种能力,以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运动的内容、难度和达到目的与其他运动个体的接触,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大学体育教学能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的冲击,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达到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大学体育教学能调节大学生不良的情绪。情绪是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不良的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但通过体育运动可使不良情绪得到调节,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自信、自尊、自强,并使烦恼、寂寞、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5)大学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疲劳。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和适当的课外体育锻炼来进行心理调节,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6)大学体育教学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某些心理缺陷。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使某些有心理缺陷的大学生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2.调查结果中表明,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产生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大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的培养。二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不积极,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体育课堂上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终身体育思想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更有甚者,上体育课仅为完成学分而已。
四、结论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家长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门槛,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增长的心理承受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目前,通过各高校发生的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血粼粼的案件,使人们更为此担忧,身心健康必须共同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以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将这一问题作为热点问题一直在研究,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理论教育是通过语言交流,文字、图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开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节。然而相对于理论教育而言,体育教育更能直接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学生集体参与、游戏互动、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和发泄,可以有效的缓解情绪、改善情绪,通过互动环节,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症状,可以有效的“对症下药”。因此,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防治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引导和导向。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学校应重视对体育教育这一环节,身心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使体育教育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共同发展
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增强体制、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是大学生的革命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去学习和做其他事情。另外,体育教育还培养学生的智能。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节奏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灵敏、判断等,对智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目的性的去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和记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在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有效的改善了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均衡性,使人体感知和观察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改善和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效的提高了智力水平。
3.2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体育锻炼中,有些项目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样就需要学生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的项目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需要学生克服自身困难坚持不懈。通过体育运动,大学生可以及时的发泄一些不好的情绪,从而调整心态。无论是学习、生活或情感方面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这种方式及时宣泄和释放,从而平衡心态,消除心理上的阴霾,得到释怀和放松,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就会不仅有意志品质的不断努力,也会有明显的情绪体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体育运动与良好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培养了大学生勇敢机智、谦虚谨慎、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具备一个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3.3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魅力的大小、修养的好坏、品德的高低等都会通过体育运动有效的表现出来。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相互对比,相互交流,从而在无形中进行自我教育,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体育教育可以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使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品质也不断提高和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都要强于不经常体育锻炼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与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处理事情的独立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因素。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完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4.1学校应更新对体育教育的观念,重视体育教育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应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增强学生体质、强身健体,还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改变以往对体育教育的旧观念,树立“身心统一,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使体育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心理教育。
4.2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体育教育能更好的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功劳。因此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教师能通过培训学习进行更好的判断,在教学中更好的应对和解决。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在教学中去关心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行为举止,培养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4.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
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自在愉悦的校园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中,使学生更多的体会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乐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量,从而能积极主动的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缓解和控制大学生的紧张、急躁、抑郁、焦虑等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增强。另外,长久的放松和愉悦状态,使学生的快乐指数升高,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长久协调的发展。
五、结论
5.1体育教育相比别的文化课程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绝对的优势,应引起学校的重视。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5.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自身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5.3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对缓解现代紧张的校园氛围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的放松大学生身心,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J].教育研究,1999,(3): 42-46.
【关键词】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9]曹士云.大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14~11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构课程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24-02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广东省文件精神,关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广东高职院校是广东省高校的一支勇猛的生力军,已经占领了广东高校的半壁江山,无论从招生的规模和学校的数量,都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的速度,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力量。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国外许多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心理化课程化”的研究,即把“心理教育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在内的国家他们都重在养成教育,重在课堂内外中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重视爱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等。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为塑造国民的良好的基本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定性不当。从实践上存在不良倾向:过分强调学科化,忽略实践运用;偏重医学心理学科,过分强调心理治疗;过于依赖心理测验;只强调学生而忽略教师的心理健康;偏重学生个别咨询,忽略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建设、课程教育研究。有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当成选修课程,有的近年来当成必修课程。存在问题不少:系统性、整合性、开放性、实效性不够。尤其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作为体系研究的寥寥无几。真正体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特色还未形成。
我省毗邻港澳,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职大学生不仅面临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实践性、选择性、开放性、差异性逐步增强,提高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为重要。探讨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成长上、在社会实践能力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异同,重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均需要从开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和竞争力出发。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因而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更加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工学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性更强的特色,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特色
1.在教学与管理上:我院整合心理课程课程结构,突出科学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在全省率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且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
2.在培养目标上: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心。
3.在教学内容上: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设立心理素质研练场地,与思政教育、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溶于一体,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怎样才叫爱自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
4.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聘任辅导员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将教师队伍扩大,从而对学生达到从生活上、从学习上、从恋爱方面、从人际交往、从对待挫折等方面都有教师亲临指导,而且具体。
5.在教学覆盖面上:将课堂范围扩大,设立心理研练室,就是重构课堂,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必修课开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
6.在改革创新上: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性团体训练,不看重考试,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成长作为评判成绩的标准。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建立了师资、教材等有效的综合评估平台,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注重了整合心理课程教育结构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
1.实效性: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具有实效性。
2.针对性: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强化渗透于课程与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训练结合起来,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将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服务经济、服务社区,注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3.灵活性: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的分配,将有声和无声教材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与团体辅导,班集体与全校的讲座结合起来;建立专兼心理教师队伍: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演练中心,注重整合课程系统平台的灵活性。
4.开放性:将课堂范围扩大,重构课堂,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的必修课开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将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与班会,将专业课与公共课,理论与实践课结合起来,校园的多种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氛围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整体育人教学效果;注重了课程系统的开放性。
5.重能力型: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形式,设立多项奖励措施,特别是设立学生心理演练场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注重了教学场景的创新性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1)高职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认识,强化认知能力;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爱的能力训练;(2)对高职大学生幸福素质教育,强化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训练;(3)对高职大学生的(口才、交往)人际交往突出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中的培养,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责任、毅力、耐心、独立能力)训练,强化意志品质的训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面试心理分析、创业心理分析等,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探索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规律,更好的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合格的人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和目标。
三、结语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思考着、自然性、人文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体育素质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特点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良好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把体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南科技大学2008级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在西南科技大学新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支持下,对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测量结果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共47人,男生20人,女生27人;对照组是其余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共99人,男生42人,女生57人。
2.调查工具与数据处理
根据需要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做统一的问卷测试调查,实验前的目的是调查学生所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及确认实验对象;实验后调查的目的是给实验的效果提供对比参数。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统一的评分。运用SPSS11.0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
3.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论证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和依据。
实验周期与时间:实验周期为1个学年,2个学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参加学校安排正常的体育选项课教学。
选项课内容:舞蹈、健美操、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实验组织形式:实验组教学班按照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的已有基础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组织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课学模式。
实验过程要求:实验组要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体育教师参与;每次课要依据交友、诚听、解说、尊重、保密和教育性原则,注意给被测试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让每一个被测试的学生在课的组织过程中担当一定的任务和角色,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表现较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心理调查状况
在12个学院(体育学院除外)中各发放100份心理测量问卷,共发放1300份,回收1198份,回收率为92.2%;其中有效问卷1192份,有效率为99.3%。其中男生为539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45.21%;女生65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54.79%。
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被调查的1192人中,共有14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12.25%。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状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人数为62人,占到总人数的5.45%;女生人数为84人,占到总人数的6.80%。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忧郁、焦虑、偏执、敏感、人际关系、孤僻和故意8种问题,其中强迫、忧郁、焦虑3项所占份额相对较大,人数较多,女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略高于男生。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较
根据实验前和实验后发放问卷对比,所得出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数据(见表1)。
从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看,实验组成员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由47人到试验后的18人占到实验组总人数的38.3%,表明有61.7%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而对照组99人中仍有7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到对照组总人数的76.77%,有23.23%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可见,实验组采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比实验组有明显的效果。
3.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分类比较
实验后,再次发放《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存在心理问题的8项指标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的比例,特别是选项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学生对强迫、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改善。所以,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4.实验后各因子变化的统计分析
表3显示,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组再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项因子均值有较大的下降幅度,心理障碍的总均分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表明,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健康的心理诱导,具有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和解除忧郁等效果,从而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对改善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不能忽视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2)体育教学中运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状况。(3)实验组学生心理改善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体育教学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2.建议:(1)学校体育教育与卫生保健教育蕴含了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因素,它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综合教学的课程,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充分实现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现代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应明确授课的对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和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结合,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效果。(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不同项目之间、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之间、集体练习和个体练习之间的差异,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4)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和频率的掌握,力求寻求到每一学生最适宜的时间和频率,才可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5)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也应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特有功能,真正实现“身心两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冉超风,黄天贵.大学生心里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健康教育 提升 大学生心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完成这一目标,在每班级设定2-3名心理委员,定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根据心理排查情况针对性的对其正确引导,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其次,以心理主题班会或辩论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再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
2.1 以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不定期为学生制定专题心理讲座。如“新生入学面面观”、“人际关系之我见”、“女性心理健康”、“情绪控制”等,以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心理困扰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扰,缓解由心理困扰带来的身心压力,并传授给学生简单心理困扰排解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运用心理手抄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还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为学生量身定做心理健康简报,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就业、择业”、“人际交往”等主题,搜集资料,设定版面,自行安排手抄报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再者,将学生制作的心理健康手抄报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其他人设计的手抄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互动与学习。
2.3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心理成熟度
针对学生心理困扰排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到户外,以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心理素养。如通过“心有千千结”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利用“驿站传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等。
2.4 实施专业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
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指派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制定应对方案,采用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的方式,提高学生心理成熟度。如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制定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团体活动;对于在适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辅导,逐步改善,或通过QQ号,提供在线咨询。
三、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将教育规范化。首先,成立心理协会分会。参加培训的心理委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成员组成心理协会,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其次,按规定排查学生。由班级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负责定期排查班级学生心理动向,每周将排查结果上报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进行整理汇总;再者,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满足学生心理调解的需要,设定专业咨询QQ号和QQ群,由专业咨询教师在线解决学生心理困扰,通过QQ空间的形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技巧,根据学生不同关注点,设定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后,时间规范: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将每周二、周五16:00-17:00定为学生心理健康拓展时间,活动形式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要具备针对性,才能充分促进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为确保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流程的形式制定出来。具体流程为:学生心理问题排查—-设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反馈活动效果。第一步,利用系部心理协会成员,在每个班级中选拔2-3名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让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系部心理协会;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号、QQ群、邮箱),让学生及时反映各自的情况。最后,由心理协会的成员将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汇总,把握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第二步,在把握学生心理现状之后,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制定惠及全体学生的方案。第三步,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以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步,活动跟踪及反馈。在活动之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及时反馈效果,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还注重教育的全面化,不仅关注新生入学教育适应问题,还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针对目前学生网络信息发达,但用于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采用纸质版心理健康简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心理健康简报中每期编著中,设定心理案例解析、安全案例或安全小常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提供较为实用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信息需求,每周为学生量身定制引导信息,编制时事报道、专题制作(依据学生需要,设定就业专栏、新生专题、专业前景等)、安全及生活常识、趣味测验、性格引导、开开眼界等,以高实用性、高趣味性满足学生信息需要,使健康周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小康、韩歌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