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社区体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体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体育的特点

第1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单位职工在个单位的体育需求受到限制,出现了自发性的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联合体协。于是在天津出现了社区体育这个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主要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年后,社区体育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轰轰烈烈,并在@一阶段以“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为标志,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进行的体育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这时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真正深入开展社区体育研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主要讨论社区体育的概念问题;在1993年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共7篇涉及社区体育的论文;到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完善了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问题;1996年举行首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整个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专题论文报告会上、第二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上以及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论文达50%,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已上升到一定阶段。

到了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构想与计划;2003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加速推进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建设。

(三)国内各学者在社区体育研究中的表述

1. 李建国把社区体育当作群众体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为:活动范围的区域性特点,活动设施的公共性特点,活动组织的民间性特点,活动方法的服务性特点,活动指导的平等性特点;

2. 肖叔伦认为社区体育主要具有体育组织的民间性,体育活动的区域性,更加广泛的群众性和体育设施的共享性等4个基本特征;

3. 李明认为经济转型期社区体育有指向性、社会性、有偿性、经营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点;

4. 周晓东对福建省城市社区体育做了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模式,体育人才的培养,社区体育活动的类型,活动经费和场地设施到等等,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

5. 刘明生在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体育组织中,以居民自愿参加、自发组成的组织最具有活性。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着某些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发展社区体育的资源紧缺。

二、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第2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郑建芝(1981-),女,汉族,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摘要: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特别是第二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大大激发了全社会对体育前所未有的关注。从2009年起,国务院批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社区体育提供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社区体育事业在受到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社区体育计划性不强;缺少体育设施、器材;缺乏必要的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缺乏体育专门人才的专业指导等等。这些问题使得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新乡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

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旌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一种区域性体育,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它以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其宗旨是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

1.社区体育活动的特点

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街道社区体协、居民体育活动小组和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其中晨晚练体育活动点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最主要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植根在城市的最基层,是群众体育实现生活化、普遍化的保证。

社区体育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但由于中青年人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多数活动点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这既与活动点缺乏活动场所有关,也与我国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有关。当前初级阶段的社区体育,由于受到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以走(跑)步、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等内容为主,非竞技化、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确。社区体育活动点主要在就近的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居民庭院的空地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

2. 社区体育服务的构成

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场地设施是构成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资要素,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举措。

信息和宣传是一种很重要的体育服务,它能够使体育锻炼者了解时新的体育健身理论和方法,及时地纠正一些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技术指导、树立正确的健身观等,都要通过信息和宣传来加以强化。

3.新乡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新乡市社区体育设施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的体育设施集中在社区的健身场馆内,室外的主要为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池以及一些健身场所等。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包括户外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和室内体育设施用地建筑面积。调查中发现,新乡市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要比老城区情况好,高档楼盘住宅区体育设施要比普通社区好。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是新建社区在体育设施规划及用地面积上灵活性较高,能较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的体育设施服务需求。二是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楼盘的影响力,以社区内的体育配套设施作为卖点,促进楼盘的销售。

3.2新乡市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形成成熟、完善

的管理体制。其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本辖区的社区体育有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在随即抽样调查的2个街道都成立了社区体育的工作机构,那就是社区体育工作协会。虽然体育工作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办事处及社区的兼职工作人员,但也包含了政府和社会对社区体育的管理以及基层社区内部的体育管理两个层次。从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来看,它对本社区的体育行使着管理的职能;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体育管理的职能部门来说,它又是被管理者。在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中街道办事处是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基层政府的部分权力,办理社区的各种政府行政事务,对辖区的社区体育行使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

4.针对新乡市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应当从以下方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活动,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真正把全民健身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纳入统筹考虑和安排,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并设专门监督机构进行督促,每年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经费、场地等问题,在现有基础上修建一定数量的大众健身场所。制定社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社区体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地开展社区体育宣传活动。支持和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在社区内兴办体育锻炼场所,大力开发社区体育消费市、区体育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各体育组织要加强与城建、规划、开发单位的协调配合,积极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选址、管理和指导工作。(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 唐建军,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3):

[2] 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2006,2.

[3] 唐建军,等.日本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特征、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2,(1):28

[4] 宋迎东.广州市大型屋苑社区体育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2005,5:6

第3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 健身项目 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17-02

全民健身计划提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使得社区体育健身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然而黑龙江省作为一个以老工业、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北方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不但受到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还受到地域、季节、健身项目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及不同季节体育人群的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必须根据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北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体育相关部门要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依托竞技体育项目健身属性和新兴体育项目的迁移,结合黑龙江地域、民俗体育项目进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机会,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1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动因

1.1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需要

社区体育健身的开展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主导方式,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形态。通过体育健身运动为健身者带来机能优化的同时,也给健身者带来切身的快乐,在良好的健身娱乐氛围中可促进邻里和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促使社区成员共同的文化价值趋同性与社区认同感,为我国城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的动因,不仅需要社区居民个人内在发展的积极性,还要有外在条件。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被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建设内容,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健身平台。

1.2 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基地。通过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对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吸引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搭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平台,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便利的体育公共服务行为,同时,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积极生活方式,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工作和内容,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健身工程,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序发展,也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原则

创编、设计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应以社区健身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为根本,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不是随意而为,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社区体育项目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以健身为目的,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

2.1 从实际出发原则

不同体育基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从事健身运动也有不同的要求。社区体育健身是健身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人们在自愿参加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时,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表现,只是使他们的身心在休闲时间得到放松和享受。因此,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开发设计时,应从实际出发,使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相适应,要根据体育健身参与者的年龄特点、当地气候、工作性质、爱好、物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2.2 普及性原则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要使参加者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智力和体力上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健身参加者为完成健身过程、比赛要克服的最适宜的负荷强度,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的负荷。难度过高,参与者无法进行,难度过低,则降低了参加者的挑战欲望。因此,该项目的开发设计必须根据参与者的能力,满足参与者的兴趣、特点、爱好等,让居民能各取所需。这是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和普及的基本条件。在具体推广、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项目是合理的,科学的,但由于难度高,风险高,大部分居民往往不参加,使项目失去了活力,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

2.3 健身属性原则

社区体育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以增强居民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适当的运动负荷是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因而开发体育项目必备的健身属性更显得重要。社区健身体育项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娱乐性,运动负荷太大,不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健身目的。虽然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占很大的比重,但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失去了强身健体的效果。负荷量过小,人体体会不到应有的刺激,难以在参与中体验到全力以赴的感觉;负荷量过大,则会造成过度疲劳,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在健身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亲自体验、反复试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现有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吸收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达到娱乐、健身效果。

2.4 区域性原则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体育文化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同一区域的人类自觉不自觉选择了相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体育事业发展侧重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各地优势的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保证。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具有多元的文化交融背景和自身的地域特色,城市社区体育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地区黑龙江省,在开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时,在继承传统社区体育文化基础上,要依托冰雪体育文化丰富当下社区体育文化内涵,繁荣社区体育内容。

3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程序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创编是社区体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动全民健身在群众中更加广泛开展的有效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科学地拓展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健身运动项目是全民健身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体育改革的难点。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设计的程序如下:(1)先对运动项目进行构思,然后创编,最后定出名称。(2)项目的动作规格、姿势、运动的路线和方向必须用术语叙述来创编,必要时,可以绘简图加以说明动作要求、场地的形状、器材的设置。(3)制定规则、要求和奖惩办法。(4)进行实验和修改。(5)定稿并推广。

4 结语

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满足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有效方式,是举办公益性、区域性、自主性的社会活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突出的特点是休闲、娱乐和乐趣,是以增进参与者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开发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过程中,要遵循一般体育健身原理和方法,转变传统体育观念,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同时,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加强理论层面和方法设计上的研究,突出黑龙江省的地域特色,打造冰雪体育人文气息,用一种动态的变化去满足不同人群的动态健身需求,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合力,程.影响苏北城市社区体育项目开发的因素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4-86.

[2] 罗以飞,吴秋来,陈阳.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170-171.

第4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采用文件综述法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得出:学校体育相对于社区体育有着其自身的优势,社区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越来越要求学校体育的功能,在拓展学校体育功能的同时,更应进一步健全包括社区体育在内的新的大教育体系。

一、 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环节——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会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相对社区体育来说,学校体育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 场地设施优势

学校,特别是高校,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潜力可供开发,完全有能力向社区居民开放。但现实中,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注意场馆利用的密度及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55.3万个体育场,体育局系统占7%,教育系统占75%。高校体育设施齐全、人才济济、健身指导方法先进。与社区硬件薄弱、指导人才缺乏、方法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 人才优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如能设法把这笔资源调动起来,开发出来,付诸于服务社区,那么学校周围大量人口的社区体育指导、管理人才缺乏问题马上就能得到缓解。

(三) 方法技术优势

高校体育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社区服务的能力。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在社区体育服务实践中得到利用和发挥。现实中,许多社区居民因得不到科学方法的指导,只好依靠感觉、经验或他人意见而从事体育活动。这样不仅不利于健康,也是不文明的。

二、 社区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社区体育作为学生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体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载体。任何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都是社区成员。学生作为个体,不但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不足。这样,既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联系,树立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又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新风气的形成,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更加贴近。而且,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同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二)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参与体育,使体育成为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二是指以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指导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1.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

2.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3.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体育习惯是人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特点,使得学生较容易地坚持活动,从而完成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三、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随着新一轮中国教育改革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也势必加深加快。为现代化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担负着同样的使命。只有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从而有效地改善中华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燕,王鹏.对河南省濮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6.18(5):114-116.

[2] 王小虎.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关系探讨[J].西北教育成人学报.2006(2):22-23.

[3] 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12(3):95-97.

[4] 王丙新.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结合[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3):71-72.

[5] 樊文娴.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0):61-62.

第5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社区体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它的兴起时中国社会体育发展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开展,社区体育在这一时期也有其时代特点。从社区体育活动点,社区体育项目活动状况,社区体育活动状况以及管理等方面来看,社区体育都呈现出一种新的体育形态。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体育 开展 阳光体育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研究既是我国社区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体育发展热点问题,社区体育不仅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联系的最好纽带,被社区居民形象地称为社区“剂”,充分发挥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一、社区体育的现状

社区体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地开展各种群众体育,坚持科学、健康、有趣的原则。将“阳光体育”融入社区体育这一举措,增加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也增长了少年儿童们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在参与人群特征,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站点,活动场地的设施、经费等方面的研究。

(一)在参与群体方面的研究现状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运动项目等都有不同的参与群体。比如在学校以外的场所当中,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是极其少的;25岁以下的青年人兴趣广泛,身体素质好,比较愿意参与体育锻炼;50岁以上的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每周锻炼次数最多,锻炼的时间最长,多以保养健身为主。

(二)在体育活动项目方面

体育各项运动项目具有不同技术和设施条件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同地域,同龄群体的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多为一致,不同运动参与项目主要表现为个人体质、特长、爱好和受场地、器材等影响形成体育活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选择。某些社区主要有走步和跑步类、中国传统养生类、健身操、舞蹈、各种球类、游泳等项目。这些项目运动强度小、负荷低,对场地要求不高。

(三)在活动站点方面

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特点是以家居地为中心,就近进行体育活动为基本选择。但不同的个体条件和外部环境,使锻炼地点呈现差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大多为广场、公园、空地、小区、路边,在广场、公园健身的居民占健身总人数的37.7%;许多社区或街道内有很多单位、企业和学校,但体育活动场所封闭。

(四)设施与经费方面

社区缺乏专属场地设施,体育场地来源较单一。有的社区因场地密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较大;因此,“绿色围城,森林入城”的建设体系规划值得推广。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渠道是单位出资和居民自主出资。除此之外,还来源于社会赞助,其次是开展活动创收及其他政府机构的补助。很多地区社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处于刚刚起步状态,难以支撑起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相应的体育教育机构,宣传机制和团体,很多人盲目认识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人们的多样性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反映出对参与人群缺乏细致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社区居民不同体质研究,针对不同人群没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没有以“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二)缺少对体育活动性质的专门研究。研究者对社区体育活动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对社区居民的情况统计不够细致。社区体育运动项目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本身要适应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

(三)良好的场地设施建设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城市社区体育场馆的建设速度却很缓慢,这样更加突出体育场馆设施严重匮乏问题。

(四)城市社区管理的网络化体系尚未实现,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较差,对整个居民还没负起相应的责任,出现“越位”现象。了解不足,缺乏相应的内部管理手段,对健身服务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管理者和指导者作为纽带,影响着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全国体育的发展和当前的经济状况,居民压力的增加,空闲时间的增多,需要通过体育运动解压。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暴涨,“阳光体育”方略得以实施,把社区和学校融在一起,因此,社会体育行业前景很广,是一门亟待发展的行业,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素质高的团体组织和管理,社区体育指导员也是以热门职业,而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们就业问题很严峻,因此,社区体育的研究对社区体育行业的发展有利,对解决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们就业有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益!

参考文献:

第6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1.1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这场改革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应运而生。

关于治理的定义,西方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的说法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他们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为我们描绘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单中心”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统治格局,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的多元的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也是多元的,通过各主体间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出现,8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国家体委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进行了界定,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根据这一定义,社区体育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全面健康;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以街道办事处划分的全体社区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的居民,还包括社区所辖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场地及器材、开设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服务信息、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和非政府部门(社区所辖各类机构、私营体育服务企业、体育社团或居民)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治理。

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2.1突破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体制障碍,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系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政府工作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接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二者的职责界限模糊,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我国的社区服务从一开始就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将促使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发生转变。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全能政府遇到市场经济挑战的情况下,重视政府之外的市场及社会力量,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格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区体育所独有的地域性、自愿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更加适合采取多中心治理的体制,除了需要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外,还应当有更多的私营体育服务机构及非营利的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治性特点,能保证其在提供体育服务过程中,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2.2突破社区体育发展的资源瓶颈,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从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来看,场地、经费及人才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场馆设施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等问题。除了物质和资金条件,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及有关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管理,他们的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人口来说,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少、指导率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我国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兼任多职,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以天津市为例,全市晨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设施、经费及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多中心的治理框架下,社区所属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均可以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这些单位尤其是学校向社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场地、设施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市马场街社区本着双赢互动的原则,与社区内外的机关、院校、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为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咨询、健身技能培训、体质检测等服务。与天马集团、水利局、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干部俱乐部、自然博物馆等12家单位达成协议,通过无偿或低偿等方式,向社区开放3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达到11500平方米。每年的社区运动会和大型体育竞赛都利用这些单位的场地和设施举行。

3政府在构建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过程中的责任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力量和市场发育均比较薄弱的国家,推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3.1转变职能,培育社会和市场力量

多中心管理模式必须贯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以纵向放权实现层次化管理,以横向分权实现社会化管理,将体育管理体制从现在的线性结构改为矩阵结构,从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矩阵式管理。政府承担体育的宏观管理、体育总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政策调控、经费支持等职能。其中,社区体育的基层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办体育转为主管体育,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整个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培育社区体育组织等。

培育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健全、自主的居民自治组织既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确保社区自治的各项权利,发挥社区在体育服务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应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

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根据居民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对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可以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层次的体育需求,政府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加以解决,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场地、税收等有利条件。

3.2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形成体育观念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被更多社区居民所采纳。由于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而主要应从刺激其体育需求,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着手。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向辖区居民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健身知识咨询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

3.3投入经费,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公益性

由于社区体育利益的外溢性,公益性是社区体育的一项本质特征。政府在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应保证社区体育公益目标的实现。维持社区体育发展的均衡性,逐步增加对社区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30-33.

第7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社区 健身人群 体育锻炼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22-02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是我国组织全民健身的基本形态,社区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可以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的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说明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与平衡。

(2)族别

乌鲁木齐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本次所调查的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有汉族、维族、回族及其他民族。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锻炼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9.5%),维吾尔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占调查总人数的21.5%,说明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3)年龄

从表2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之间。

(4)受教育程度

从表3可看出,在所调查的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中,专科以上为5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8%,说明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2 研究对象体育锻炼情况

(1)参与体育锻炼强度

从表4可看出,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

(2)锻炼项目

从调查结果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多样化趋势,所从事的锻炼项目为:散步、桌球、广播操、太极拳(剑)、瑜伽、健身气功、民族舞、民族舞、交谊舞、武术、慢跑、抖空竹、乒乓球、自行车、徒步、登山、国标舞、跆拳道、羽毛球、篮球、网球、健美操、游泳。按参与人数排名前10位的项目分别为:散步、羽毛球、慢跑、篮球、健美操、跆拳道、民族舞、乒乓球、国标舞、游泳。

(3) 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衡量健身人群体育锻炼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调查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28.2%;其次为21~30分钟,占27.4%;有21.4%的健身人群锻炼持续时间在31~59分钟。

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1~59分的人数比例最高,25~35岁之间及36~45岁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1~30分的人数比例最高,46岁后,各年龄组健身人群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高。

经访谈了解到,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基本为学生,该群体年轻好动,运动持续时间一般在31~59分钟;25岁~45岁之间的健身人群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运动持续时间通常在20~30分;46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为退休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从事锻炼,所以锻炼时间通常在60分钟以上。

(3)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同锻炼频度的人群分布是:“1月1次”为10.4%,“每月2~3次”为19.3.%,“每周1~2次”为 32.9%“每周3~5次”为22.9%,“大约每天1次”为14.5%。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健身人群的体育锻炼频度主要以每周1~2次或3~5次为主。

有研究表明: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与2次时,对机体变化的影响会很少。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

(4)体育锻炼的场所及锻炼方式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公园或道路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3%,其他依次为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单位、社区、收费的健身俱乐部、其他及自家庭院。有232人(占37.4%)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有155人(占25.0%)选择独自锻炼,有119人(占19.2%)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14人(占18.4%)选择与同事一起锻炼。

(5)体育锻炼的消费支出金额及项目

在所调查的621名健身人群中,有439人(占72.7%)的人有体育消费,全年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为139人(占31.7%),在101~400元之间的为146人(占33.3%),在401~700元之间的为40人(占9.1%),在701~1000元之间的为55人(占12.5%),有59人(占13.4%)的人全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7.3%,其他依次为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6)健身人群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在所调查的健身人群中,有228人(占36.7%)在体育锻炼方面接受过指导,其中,接受其他人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80人占12.9%),其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0.3%和2.4%。

从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看,25~45岁的中青年人群接受指导的较多(占71.9%),其次为46~55岁的健身人群(占17.5%),56岁以上年龄组的健身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比例为8.3%,明显低于中青年人群。

(7)健身人群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看,认为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很不齐全的健身人群占30.3%,认为较不齐全的占28.2%,认为较齐全的只占13.4%。

经访谈了解到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器缺乏,特别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活动中心较少。用于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辖区单位出资,但数目有限。场地设施器材和经费的缺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3 结论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且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所占的比例较少。

(2)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的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3)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他们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园或到路边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降低了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

(4)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

4 建议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2)社区可与附近的学校在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扩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增强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3)调整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消费结构,从“实物型”消费适当向“体验型”、“观赏型”转化,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鉴赏水平[2]。

(4)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健身项目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为健身人群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与消费状况的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5):49-53.

第8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分别从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的相关理论、法规、体制等方面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模式,以期找出关于解决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共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服务均等化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体育设施的匮乏是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而通过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则能够缓解这个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某一行政区域内,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社会阶层的公众,都能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本文从服务均等化角度探讨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模式,以期能够找出解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进程之中,社区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落后、数量紧缺的状况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据调查可知,我国拥有约54万所中小学校,共约3亿平方米的体育场地(不含室内健身活动场所),而学校体育设施每天使用的时间(用于学生上课)为7小时,寒暑假期及节假日85%的时间是关闭的,年使用不足200天,造成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使用率极低的现象。而日本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率为98.8%,学校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向社会开放是日本推动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他国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我国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状况来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学校的体育设施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由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而社区的体育设施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由社区提供给社区居民使用的。但是体育设施在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供应和需求关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在非教学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供应是大于需求的;而社区体育设施则严重缺少。当社区体育设施的供应满足不了需求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寻求社区之外的其他部门――学校来补充,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不是由拥有体育设施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我们在透过表层的现象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所以,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可行性。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中的资源配置制度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体育资源不能依据需求来决定供给,也不能依据消费来决定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供需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来配置资源。与此同时,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必然的,但是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应经过怎样的变革才能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之中,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持值得深思。

四、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归属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由政府部门来配置,学校仅仅行使体育设施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一般属于社区居民所有,由政府体育部门配置。因此,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只是目前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权分离,体育资源分属不同的部分,系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

五、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模式

(一)无偿共享的模式

无偿共享模式适于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从资料显示来看,我国西部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多采用此种模式。此种共享模式的特点:首先,无偿开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学校的明确要求;其次,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都是免费的;第三,此种模式对于共享的双方来说成本非常低,对体育设施的消耗也非常低;第四,学校在开放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由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予以补贴;第五,无偿模式主要依靠共享的学校来管理共享活动,这样无疑会加大学校的管理负担。这种共享模式是目前共享模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政府对学校下达指令,学校便可以开放。此种模式便于在实施强制性变迁时快速达到共享,但是会造成很多地方不能因地制宜的实施共享。

(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是指学校一部分设施免费向社区开放,而另一些体育场馆在开放时则收取一定的费用。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无偿开放的收费属于公益性收费,一般较低。价格由物价局、工商局等部门统一规定。其次,免费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一般是比较简单,空间较大、容纳人多,且大都在室外。用于收费的设施都是条件较好的室内体育馆。再次,学校是共享的管理主体。第四,政府对学校场馆基本没有投入,或投入非常有限。用于开放的室内体育馆,维护成本包括照明、水电、物耗、管理人员报酬等,成本比较高,不收取一定使用费用就无法保证场馆开放的正常运行。第五,该模式与无偿模式相比较而言运行成本与管理成本较大。该模式最大优点是满足了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活动的项目和消费的方式,缺点是费用过高有可能在客观上把一部分居民拒绝在外。

(三)以承包公司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有偿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广州等试点的部分学校为典型代表。市场化运作模式特点:首先,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在开放时段将所属体育场馆承包给有法人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其次,学校与承包公司双方签订协议,对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进行约定。学校为承包公司提供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承包公司对开放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承担日常的设施管理费用及人员开支,并向学校提交利润,一般这个费用会经由财政返回给学校。该模式的优点是:市场化运作可以规避教育部门在安全、财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同时降低共享主体在设施共享中的资源投人;能使设施保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环境,这种专业化分工会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运营效率与效果,同时给学校带来一部分收人。这种模式一般易于推行,可以在较低层面的学校与承包公司展开,不需要牵涉太多上层管理组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锻炼,可能导致非教学时间的学生需要交钱锻炼,会降低锻炼积极性。

六、结论

(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的需求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稀少的体育资源与巨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是解决目前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发展缺乏体育设施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模式的实践与理论尚未形成。

(四)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模式更加需要以更宽广的眼光研究本土问题。

(五)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模式构建必须在明晰运行机制中来建构。

(六)参照当前具有可借鉴意义的共享模式,建立具有可发展性的、与时俱进的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3):61-67.

[2] 杨金花.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8-79.

[3] 李骁天.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04-509.

第9篇: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现状,东莞

 

1、 前言

社区是指依靠某些共同利益维系起来的人群,他们通常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它的构成是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及生存的地域,包括生活服务设施。社区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最早的有关研究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国社区体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它逐渐被深化研究并且它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的载体,发展社会体育是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东莞市社区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现状调查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几大典型性、代表性社区的群众体育活动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了解我市社区群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我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东莞市滨江体育公园、南城文化广场、金丰体育花园、人民公园随机选取765名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社区体育发展相关的资料,加以分析了解目前发展概况。

2.2.2 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统计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2.2.3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结合逻辑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全面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体育活动现状

3.1.1 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中,19岁及以下者占34.2%,20-39岁者占50.4%,40-50岁者占12.8%,60岁以上者占2.6%;其中未婚者占72.5%,已婚者占27.5%;有高中学历以上者占79.6%。说明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青少年居多,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少。未婚者、学历高者参加体育活动较多。其中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较少的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职业分布方面:政府公务员占17.7%,文员占9.2%,商人占1.8%,工人占6.4%,售货员占2.1%,退休人员占1.4%,家庭主妇占4.1%,学生占56.8%。可以看到除学生之外,则以政府公务员和文员者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职业特点,及收入等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3.1.2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占38.4%,不经常参加活动的占59.3%;表明改善社区各方面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活动是当前社区体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从社区居民选择体育项目内容情况看:选择篮球者占16.6%,跑步者14.6%,游泳者13.2%。表明居民选择篮球、跑步、游泳 羽毛球等项目活动为多。(表1)

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以体育场馆和公园为主;分别占总数的38.1%和24.6%。而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大多是属于无组织活动,占总数的56.8%,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占32.7%。这一结果反映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社区居民选择体育项目内容情况 N=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