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旋光性是有机手性分子特有的物理性质,即一组对映异构体对一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不同,一种使偏振光左旋,则另一种使偏振光右旋。在一定温度和光程下,偏振的角度由物质的比旋光度和浓度决定。在酸催化下,右旋(+)的蔗糖可以较快地水解为右旋(+)葡萄糖和左旋(-)果糖。可以看出,果糖的旋光能力最强。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蔗糖浓度逐渐减小,葡萄糖和果糖浓度等量地增加。实验过程中,如以一束偏振光穿透过反应溶液体系,则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将会逐渐向左偏转。在式(1)、(2)中,c为反应物浓度,c0为反应起始时蔗糖的浓度,ct为t时刻蔗糖的浓度,k为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从积分式可以看出,通过测定反应物在不同时刻t的浓度ct,并以lnct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可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然而,由于各物质的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而不断变化,要快速分析出某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比较困难。但是根据蔗糖及其水解产物都具有旋光性、而且旋光能力不同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旋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来量度反应的进程。已知在温度、光程、光源等条件确定时,旋光度α与反应物浓度c之间呈线性关系,
2旋光仪光路介绍
旋光仪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其光路如图1所示。在30℃下,取25mL2.0mol/L的氯化氢溶液与25mL200g/L的蔗糖溶液混合,催化促进蔗糖发生水解反应,分别用手动和自动两种旋光仪测量溶液旋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数据处理后,ln(αt-α∞)对反应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用一元一次方程拟合所得结果标注于图中。根据实验原理可得对应实验条件下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自动仪器测量所得为0.03486min-1,手动仪器测量所得为0.03694min-1,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差。由图2也可以看出,用手动仪器测量的数据,其线性相关度较差,一个原因是手动仪器恒温性较差,随着实验的进行,钠光源发出的热使反应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水解速率增大,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反应温度没有保持恒定,使得测量误差较大。另外,手动仪器的旋光度需要手动调节读取,在数据读出时刻与计时时刻之间有一定的延迟,也给测试结果带来影响。而自动测试仪器则不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因为自动仪器带有恒温水浴装置,可以确保实验过程温度维持恒定;另外,溶液的旋光度值通过数显读取,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因此,用自动仪器测量所得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用自动旋光仪做实验,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偏转现象,因此对偏振光这一重要的物理量就没有直观认识。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只能在数据处理方面得到较多的训练,而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则较为欠缺,这也是其它实验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手动旋光仪是利用“三分视界”的方法,通过手动调节检偏镜的角度,使三分视界的暗度相同,然后读得偏振光偏转角度值。自动旋光仪则是通过电子元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直接通过数字显示的方式将偏振光的偏转角度自动显示出来。
3结论
(一)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意义记忆占具主导地位,而且会更多地运用有意记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强,多数属于外在的学习动机。对于“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学生要差别对待。要根据学习动机设计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避免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
(二)初始能力
初始能力是指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已经具备和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哪些技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学生能够利用去独立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初步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作为设计者是必须要掌握的。
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是为了明确学生学习内容中哪些是陈述性知识、哪些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确定所教授内容、方法,才能确定情景任务,达到在任务中学习的目的;才能达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情景设计
情景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减少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而创建的模拟现实的情景环境。情景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任务问题背景,并且以此作为启动教学的支撑,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需要。在电子商务课程中,不同的知识点对情景创设的要求不同,所以在设计学习情景时,要注意明确学习类型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要在对电子商务教学目标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础概念、方法和过程,融入到当前教学主题中。学习的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建立在真实学习情景之上的。
四、设计学习情景的策略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趣味性情景才能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加入一些名人轶事、生活常识、趣闻、社会现象等,使情景内容无限贴近现实,则能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生活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和实用。创设情境要从电子商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入手,既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性。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手段。电子商务中的许多内容与实践,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联系紧密的。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做法、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之中,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情景的设计应用生活性策略,不但会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性
创设自主化学习情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要让教师的思维方式约束住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的思维只是起到引导、指向的作用,要将学生的自主思维方式激活,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学习情景的自主性是要充分激活学生旧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主动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学习迁移的方法,自行探究解决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协作性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任务设计时要不仅要设计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还要设计具有协作性的任务,要想完成这样的任务,则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共同努力。这种具有协作性的任务必须对小组各成员的分工进行充分考虑,要把任务进行分解成若干个分任务,用以适应小组内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情景的协作性,能将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协作带来的成功和高效率。同时,还会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交流沟通,从而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形成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引导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既要有教师教的效果评价,又需要有学生学的效果评价,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需要有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要包括对知识和技巧的领悟程度、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的评价。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正确的操作习惯将起到极大的修正作用。完成教学任务的成功条件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达到了目标。教师的评价最好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不是针对于个人评价,而是针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对知识、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激励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整体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修订并形成方案
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整个教学模式设计的修订;修订的过程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整理以及再加工的过程,修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修订的过程中要从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设计的的最后环节是形成方案,最终形成的教学方案应采取一个开放的模式,出于对不同学生差异性的考虑,在一些细节设计上要体现出多个任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
七、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在其过程中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都要将学生置于教学的首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吸引力。上学、教学的经历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学生学习具有极大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觉得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其有益,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任务的选择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吸引力,要让学生觉得该知识的学习对其有极大的益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层次性。由于学生并非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表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任务的设计、选择时都应该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如此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任务时最好一开始就分为基础层次与提高层次两个层次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完成基础层次,有能力的学生可在完成基础层次的任务之后再去完成提高层次的任务。
最后,系统性。设计任务时,一定把握好任务的系统性;使得设计出来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而非一盘散沙似的单个的任务。要注意任务之间的联系,使得每一个子任务都作为整个任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之中,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目标任务,学生探索,教师引导,交流总结。
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于“目标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充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出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目标任务,目标内容要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能够真实带入到目标任务中去,提高学生对于任务的兴趣程度,比如通过各种富有形象色彩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学生探索。主要以学生的操作和学习探索为主。在第一个阶段完成对目标任务的确定之后,学生要根据目标任务,对任务的内容进行探索,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各种大胆的尝试,去完成所设定的既定目标,这样就能形成目标任务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把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兴趣点和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记录,为下阶段的实施引导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通过对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修正和补充,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教授的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完成目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阶段,交流总结。学生展示自我作品,并集思广益地开展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思路,开拓思维,通过了解他人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对作品进行调整和创新,提高自我的操作水平。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重新深化目标任务,同时做好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达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目的。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论文摘要]传统经济学认为,家务劳动不像其他可以流转的商品或服务那样具有交换价值,只是在家庭内部有价值,各国也未将家务劳动价值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法经济学分析指出,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我国婚姻家庭法应本着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收益的原则,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放宽夫妻家务劳动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的条件。
家务劳动是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这种通常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从事的未支付报酬的劳动,主要包括下列活动:煮饭、清洁、整理房间、洗衣物、购物、修理和维护住房、照顾家庭成员、从事园艺、宠物照料及家庭安排等。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只在家庭内部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家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需要成本、能产生收益,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夫妻间从事家务劳动的通常是女性。通过立法承认夫妻家务劳动具有的价值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男女实质平等,被誉为是对经济上依存于丈夫的家庭主妇的“自卑治疗剂”。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事家务劳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及机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分析
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某种劳动中的精力成本越大,则投人到另外一种劳动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以全职夫妇为例,在夫妻工作时间相同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自由支配时间就越少。而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用于“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非家务方利用工作之余的自由支配时间休息,可以促使其体力的恢复,产生新的精力,因而在市场投人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优势。家务劳动方,因在工作之余从事家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该方就会有更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恢复其体力,影响其市场投人的精力,在市场投人方面失去其精力优势。当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从事家务劳动的精力强度大于闲暇时间的精力强度,故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往往选择精力强度不大的工作,甚至因其长期从事家务劳动而根本无精力投人社会工作或早早地退出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劳动的精力成本往往与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在已婚男女参与同样的社会工作时,女性的社会收人往往较之男性低,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已婚女性在婚后较之婚前在市场精力投人的降低。其次是女性在婚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而可能会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一切资本中,只有对人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对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与花费在该项活动上的时间正相关,“当家庭部门用的时间更多时,主要提高家庭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而当工作时间更多时,对主要提高市场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积极性会更强一些。由于妻子的主要时间是从事家务,其对社会工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较男性低,加上女性社会劳动精力投资较男性更少,自然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收人,而低收人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他们投人市场的精力及对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成本。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解放的标志。
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二者都需要精力成本。如果女性在家庭中以家务劳动这种精力成本进行投资而不能分享该投资的收益,会造成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夺,既违背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也会减弱该方投资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对家庭这一经济组织体也可能造成破坏(导致解体)。如果不对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成本给予回报,家务劳动方在夫妻时间配置博弈中处于不利境地,在婚姻解体时也会削减该方在离婚博弈中的能力。
(二)夫妻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体,但其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显著的利他性特征。夫妻间可能会因为一方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社会工作选择家务劳动,或者基于婚姻家庭的利他思想而由一方主动承担主要家务劳动,“夫妻一方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被放弃了”,因而家务劳动存在机会成本。由于从事家务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投人,在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家务劳动者就只能通过改变时间分配的方式以承担家务劳动,如通过不断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其他社会工作的时间等方式以保证有足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此,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年限越长,其机会成本就越大。
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价值,“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边际效用价值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所引起总效用价值的增量,它遵循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比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大,其就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反之就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而且只有当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为正时夫妻才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相等时,则无论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无区别。因此,理性人假设下,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应当大于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且其边际效用价值为正,而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越大,表明家务劳动方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
总之,家庭“这一生产单位的最重要的投入完全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特别是传统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家庭中每一成员都在彼此了解、相互信赖下尽其所能,自觉履行投人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家务劳动具有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对婚姻的一种投资。一旦夫妻一方的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该投资是有效益的,就会鼓励投资者继续投资。反之,该方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不再投人而宁愿选择经济组织体的解体。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要求夫妻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并能更长久维持婚姻关系。
二、夫妻家务劳动产生的收益
收益通常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家务劳动的分担如家庭安排、照顾子女等可以减轻非家务劳动方精神上的压力,带来清闲的享受,而有些活动如清洁、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等,则本身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精神方面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带来的分工收益、家务劳动使得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及非家务劳动方在家务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人力资本等。由于精神收益纯属主观感受,难以客观衡量,本文主要分析物质性收益。
(一)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收益
夫妻之间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劳动分工,以增加家庭的产出?通常认为,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男性在社会劳动方面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男女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增加家庭的产出,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家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下来,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化效能,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促进了劳动的分工,取得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男女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有利于增加家庭的产出,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家庭的最佳方案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配偶专于家庭生产。由于女性的工资普遍较男性低,其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现实生活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任务就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则利用其在社会劳动方面的优势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妇女的时间主要分配于家庭部门,男性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市场部门的分工模式被认为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既然夫妻一方在家庭中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由一方从事家务劳动,另一方利用其在市场的优势参与社会劳动,夫妇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家庭分工是根据夫妻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所长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的劳动都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防止积极财产流出)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许多已婚妻子担当着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责任。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自然可以减少家庭中雇佣保姆的费用,降低家庭经营成本,防止家庭中积极财产外流。“妻为家事劳动,则不须支付对价于他人,家计费用即可减少,则其减少部分,对家庭而言,就是家事劳动的价值。家事劳动之防止家庭中的积极财产流出之功能,即为其获得评价之主要根据。由于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是通过投人家务劳动的方式实现的,该降低的成本则为家务劳动的收益之一。
(三)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虽然家务劳动不具有一般商品的直接交换价值,但通过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以及“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
1.理性人假设中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具有抽象人的基本特征,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并且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会考虑婚姻的成本及从婚姻中获取的收益。家庭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场所,只不过这种交换既包括情感等非物质的交换,也包括物质上的交换。现实中的男女有的偏重前者,有的更看重后者。“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下的,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在家庭中,需要通过家庭成员共同投人共同经营,彼此分享家庭收益,获得对方经济上的供养及情感方面的爱与呵护。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投资于家庭,以获取投资的收益以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增进家庭幸福。家务劳动是对婚姻非物质性的投资,对该投资除了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回报,尚需要换取其投资应得的经济收益,此种收益是通过家务劳动换取非家务劳动方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的。
2.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未将家务劳动价值核算在国民生产总值内。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只不过家庭这种生产单位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子女,而不是传统的商品。“忙于抚养孩子的妻子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换得’丈夫在市场上的工作,而丈夫则‘购买’妻子照顾他们共同的子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妻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对于此,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换价值,但其通过“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事实上,家务劳动价值对准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资料资示,仅一项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价值就约占国民收入总值的10--35%。
(四)非家务劳动方获得的人力资本
夫妻获得的收益除了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还包括一种并非直接以金钱形式体现的资本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夫妻经济方面的共同投人及一方对家务劳动的分担,使得非家务劳动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自身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而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投人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终身受益。“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收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与教育和其他培训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通常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资本投资过程中,夫妻对人力资本在金钱方面的共同投资,极易获得夫妻及世人所认可。但夫妻在人力资本获得方身上投人的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婚姻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而一旦夫妻离婚,非人力资本方就不能分享该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基于婚姻共同体的收益分享理论,此种情况下,此种人力资本一定范围的收益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投资所得。
三、夫妻家务劳动成本的分担与收益的分享:婚姻家庭法相关立法
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承认应体现在婚姻法立法中。我国婚姻家庭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的收益。
(一)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人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未将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包括尚未投人生成的知识产权和继续性使用的知识产权后期使用的财产性收益)纳人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也未规定夫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一方获得的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执照、文凭、资格等人力资本收益。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实际上缩小了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投资回报。因为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创造知识产权或获得人力资本的过程,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投人,家务劳动方在履行协助义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行为中通常也存在机会成本及精力成本。离婚时如果不对家务劳动方的这些成本给予回报,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降低投人方的自我评价,也不符合家庭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因此,我国婚姻法应明确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收益。同时,宜借鉴经济学中对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规定夫妻婚姻期间获得的人力资本在离婚后一定年限内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
(二)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算方法,国外实践中采用替代成本法则和机会成本法则等进行计算。在从事家务劳动一方的机会成本能够确定的情况,借鉴机会成本法则计算夫妻家务劳动的价值较为合理。如果能确定家务劳动方因从事家务劳动而失去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宜以该丧失的机会作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如果机会成本的确立存在难度,则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宜参照替代法则计算,但不宜采取简单的使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价值的主张),因为此种计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降低家务劳动的价值。
对于知识产权财产性收益,经济学主要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及市价法等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在稳健、可行和公允的情况较多采用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计算。虽然这些计算方法还无法达到精确的程度,但不失为经济学计算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重要的方法,在家庭法领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三)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
在衡量夫妻家务劳动价值时,应增设具体的考虑因素,包括非家务劳动方从家务劳动中的受益的大小,受益的期限及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
在评估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应考虑对人力资本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年龄,因为该年龄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后新增收人流的期限长短;其次应考虑人力资本的折旧现象,一定周期之后又需要新的人力资本的投人,该投资并非总是一劳永逸的;最后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夫妻共同投资、社会其他方面投资、人力资本获得方的主观努力及实现人力资本的前景等。因此,在采纳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价值估价时,宜确定一定年限内人力资本的收益作为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而不是所有的现值折算为夫妻共同收益。对此,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竞业禁止的年限限制(通常认为该期限与相关人员在前企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或知悉的经营信息等相关)的规定,确定夫妻离婚后一定期限内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本的上述特点,宜以人力资本持有人未来3-5年时间的预期收益折现为夫妻共同收益,对非人力资本获得方给予相应价值的补偿。
1.从目标出发,设计任务项目
对于教学而言,需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来支撑。也就是说,目标是制订任务最重要的依据。对于一节信息技术课而言,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简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任务,让活动任务与目标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这样的活动任务就是聚焦的、有实效的。如五年级《调动文字》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插入和改写状态的切换与区别;(2)学会插入和删除文字的方法。因而,这一课教学前所要建构的任务就非常明晰,通过设计三项任务,一是提供一个文本,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展开,尝试插入相关文本的操作;二是对于文本中相关的语句,按照指令完成改写状态的切换以及插入、改写工作;三是让学生自己写一小段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操作。如此,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分明的活动任务,有序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性必然提高。
2.从需要出发,确定主要任务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学习需要是设计活动任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同样一项内容,有的班级学生课外已有接触,或者已能熟练运用,如果再按部就班设计浅层次的活动任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那么活动任务的设计就要有一定的坡度性,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会高涨。如在《文字复印机》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课前已对复制文本的一两种方法有所掌握,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几项灵活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呈现的内容进行复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导。这样的任务设计,既是向目标的迈进,也确保了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并能顺利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妙设情境,提出任务
建构好任务项目后,以怎样的形式提出任务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或是组织一些小竞赛,或是模拟一些现实场景,或是以问题引发他们的挑战闯关欲,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任务活动中。
1.把握认知心理,创设模拟性情境导引任务
小学生喜欢直观、形象性的事物,丰富有趣的情境,最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因子。因而在教学中,应将学习任务纳入情境之中,通过模拟学习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触任务,并饶有兴趣地展开任务的探究。如在教学《我是板报设计师》时,邀请两位同学将事先做好的两块电子板报展示给大家看,一块板报内容字体与图案比较单一,另一块从色彩的搭配到图文的结合,都给人以一种协调舒适感。这时,请同学们说说:你更喜欢哪块板报?为什么?学生都很有自己的见解,纷纷发表建议。这时老师顺势问学生:你们也想自己动手来设计一块这样美丽的板报吗?特别注意板报标题的设计。学生兴致极浓,都急切地想一展身手。如此将任务置于情境中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字的魅力,继而自主动手、尝试任务,比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生硬布置,效果要理想得多。
2.遵循思维规律,创设问题性的情境导引任务
“一切思皆起于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以问题的形式导引活动任务,即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在问题的突破中获取新知识,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查找与替换”这个操作,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手工进行查找替换,学生查得很认真,却费时费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既然计算机是智能化的,那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这些任务一次性完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探究的劲来了,纷纷要展开尝试。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利用工具栏中的工具自主实践。这样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思维与实践的锻炼。
三、立足发展,指导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这强调了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了活动任务后,展开自主探究与实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践途径、问题策略、协作方式等方面,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挑战学习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将教学活动指向学生长远的能力发展。
1.指导实践方法,发展个体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普及的情况下,学生人手一台机器,资源配置到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展开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以任务为引领,自主展开探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并给予及时指导。特别是当领到一项任务后,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展开尝试,也可以借助网络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还可以认真阅读教材获得化解之法。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也是作为学习者必须形成的能力。此后,当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借助这些方法去自我寻求突破。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就自然生成,将对以后的学有裨益。
2.引导互助共享,发展合作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而转变为以“制定任务、完成任务、评估任务”为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探究者,目前该方法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我国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初级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其教育理念应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传统理论教学接纳能力不强、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排斥,这一点在以语文课为代表的基础公共课中表现尤为明显,学生往往表现出懒散、被动、提不起兴趣等问题。所以,在中职语文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这十分符合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课程新理念、新标准。
二、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步骤探析
1、设置任务: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任务设置的质量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好的任务融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及价值观于一体,学生在任务中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任务设置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课程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分成单独的“任务”,这些细分出来的任务来体现学目标。例如,现代文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任务设置可以围绕了解作家及作品的背景、分析重点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描段、总结课文主题、探究课文的现实意义等等。当然,任务的设置讲究详略得当,指向性必须明确,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有些任务可以简单带过,而有些核心任务必须做重点设置。
2、任务分配:以优带差,在合作中完成目标。由于中职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级分组不宜过多,控制在5个左右,重要的是每一个小组要设立带头人的角色,带头人不仅学习能力突出,还要具备领导能力。小组内及小组之间要大体均衡,成绩好的学生搭配成绩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搭配外向的学生,这样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尤其是对于差生来讲,在小组内更有利于其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另外,为了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还可以通过打造小组品牌、营造小组文化、制定小组激励口号等方式促进任务完成。
3、任务执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任务设置、分配完成以后就进入到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角是学生,但教师的功能不可忽视,因为教学的引导者、实施者仍是老师,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过程中扮演的是调度的角色,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尤其是要帮助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另外,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之间一定要通力合作,把小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问题共同协商,大家为了一个目标相互鼓励。
4、任务汇报:在相互借鉴中取得进步。任务汇报阶段是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阶段,展示的形式有很多,多媒体演示、小组情景展示等等,汇报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对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原本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汇报环节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充分展示出个人和团队的能力。任务汇报的课堂是竞争的课堂,也是精彩的课堂,各个小组在良性竞争中相互提高、相互借鉴,老师彻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在汇报的课堂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小组竞争的出现,让学生不再只是个人的代表,更多的是成为了团队中的一份子,学生为了整体的荣辱拼命发挥自己的特长。
5、任务评估:“自评”与“他评”相互融合。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仍以教师为中心,明显呈现出“他评”的特点,而在应用任务驱动法之后,语文教学的评价应是“自评”与“他评”相互结合的体系。学生在这种体系下摆脱了被动的位置,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发挥。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考虑四个方面,即学生有无成就感、职业素养提高与否、实际操作能力是否提高以及应变能力是否提升。教师通过“观察法”观察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是否进行主动学习、是否具备合作能力等等,而学生则通过自评的方法增强自我反省能力。另外,“自评”还包括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对方,领悟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改善人际关系、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提出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通过任务分配、任务执行、任务汇报、任务评估等步骤进行语文学习的掌握和探讨,而教师在其中则发挥出了发现问题、跟进问题、及时点拨指导的作用。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分别扮演了学习任务设计者、学习资源分享者、学习活动组织者及学习方法指导者的角色。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给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拓宽了路子,既充实了学生语文知识,又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期刊论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无层流手术间两间,面积35m2,高度3m,室温22~24℃,湿度55%~70%。选择40例接台Ⅰ类切口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第一台手术结束清洁手术间后,空气消毒机消毒20min后接台。对照组第一台手术结束清洁手术间后不做任何处理20min后接台。连续两台手术时间均在2~3h择期无菌手术为对象,采用平板沉降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空气采样。两组的手术种类和参加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手术室采样物品与方法
采用平板沉降法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对处于静止洁净状态下和连台手术间隙,空气消毒前后的手术间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细菌总数检测方法:测定空气中动态监测下的细菌总数。采用平板暴露法:房间30m2以上,于东、西、南、北(距墙1米处)、中五点,高度均在1.5米处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9cm直径)按上述采样点和高度布放,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标本取样均为观察日第一台手术清晨接入患者前20min、手术结束后与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采样人员由同一固定人员执行。
1.3检验科细菌学检测仪器、试剂与检验方法
采样后将标本及时送往检验科,平板置于37℃恒温箱48h,以国家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菌落计数。即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其中N为平均每个平板的菌落数、A为平板面积、T暴露时间,检验操作由同一固定人员完成。
1.4评判指标
实验日第一台手术清晨接患者前20min、第一台手术结束后、第二台手术开始时空气中细菌总数检测。
1.5评判标准
WHO规定普通手术室空气中菌落数<200cfu/m3为合格。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台手术清晨接患者前20min、手术结束后相对静止洁净状态下,观察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15.400±22.626)cfu/m3,对照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16.600±28.638)cfu/m3(WHO规定标准为<200cfu/m3)。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观察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5.150±12.495)cfu/m3,对照组空气细菌含量为(438.550±97.484)cfu/m3,两组空气细菌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手术室是一个对空气质量有着特殊要求的高危场所,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水平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高低的金标准。因此,扎扎实实控制好手术室的空气质量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每月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无菌手术间的空气细菌数≤200cfu/m3,如超过标准应及时分析原因,改进消毒方法及措施。当前形势下,手术室接送病人的推车既去病房又进手术房间,医生和护士的频繁出入造成污染机会增加。第一台手术消毒比较彻底,而连台手术术中空气多长时间再次消毒,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3.2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结果及处理方法
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结果表明,第一台手术结束后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接台手术开始时空气细菌学指标(438.550±97.484)cfu/m3,超过WHO规定标准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达700~1800cfu/m3时,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若降至180cfu/m3以下,感染的危险性大为降低。本研究发现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时空气细菌学指标为(438.550±97.484)cfu/m3,感染的机率有增加的风险。采用空气消毒机在第一台手术结束后在连台手术间隙消毒20min后,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监测结果为(15.150±12.495)cfu/m3,可使空气中细菌控制达到手术室卫生学标准,远远低于WHO规定标准的水平,在连台手术间隙进行空气消毒可以减少手术感染率。接台手术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细菌菌落增多的原因是第一台手术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整理用物造成气流紊乱,使手术间空气菌落数增多,手术间的洁净度下降,连台手术时细菌菌落由于重力作用,落入刀口机会增加,容易引起刀口感染。减少感染因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手术中开关门时轻拉轻关,减少室内人员流动,以减少空气互相流通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准备工作和术后整理时动作要轻柔、适度。空气消毒机消毒20min后接台都可以减少连台手术间的空气污染程度。
3.3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临床应用价值
影响空气中细菌增多的因素较多,细菌在手术进行到4~5小时左右繁殖较多。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可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严格遵循先Ⅰ类切口手术,再Ⅱ类切口手术,次Ⅲ类切口手术的安排顺序,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措施,保证消毒的时间,提升消毒的效果,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等,对进行的接台手术登记准确,有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配合检验科进行动态细菌学监测,从而不断完善接台手术的管理,以保证在符合国家对普通手术室的要求标准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