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第1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关系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很多高校也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途径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一些途径流于形式,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显著的效果。但两者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好的协同关系,让两者的教育做到优势互补,这样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2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2.1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和训练的,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高校体育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两大部分组成。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核心内容与主体价值体现,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还是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2.2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业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3 协同效应

    “协同”,英语名叫“Synergy”,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来的,他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就是打破传统的两门学科,各干各的,不相往来这种局面。而希望能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下,通过高校体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3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进行协同运作的前提条件

3.1 政策导向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在体育教育中,很明确指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为其课程目标。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与各学科结合进行,其中当然包括体育学科。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政策中都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3.2 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预防与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就是为了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乐观心境和稳定情绪,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3.3 教育方式以活动为主

    体育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以活动为主要方式,不仅带有竞技性,而且带有很强娱乐性,这种活动形式,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甚至更多的是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求设立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但更多的是用活动方式来认识和改善健康。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在主动锻炼中使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以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助人自助”。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能让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技巧使身体放松,同时把心理辅导介入体育课中,强化情绪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尝试行为和观念的积极改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05

第2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202-02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生观,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在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数据表明,50%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3.77%的学生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20.12%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体制,实践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过渡和不稳定期,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体育活动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陶冶情操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紧张,压抑和烦恼,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身体锻炼,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和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有序,优化的环境里进行身体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凝重的社会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体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进行调整和培养,以达到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二、体育理论常识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规则)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一)学生兴趣培养教育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的认识和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从事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兴奋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积极感体验。教学中发现学生每次上课时,开始惰性很大,情绪低落,跑起步来腿都沉重地拖在地面不愿抬起,而准备活动中的应该选择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节教学氛围,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学。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求动的天性和跃跃欲试的好动心理,抓住学生掌握动作后的自我欣赏,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恰当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自我,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情感培养教育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中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师生之间关系对于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的服饰,大方自然的教态,关怀信任的目光,耐心细致的指导,生动清晰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喜欢看你上课,喜欢上你的课。经过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美好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以及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果断性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首先,要为学生确定科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素质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次练习都要讲求实效,使学生看到直接的进步,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其次,要严格要求,严格掌握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指标必须明确合理,态度严肃认真。这样又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任务,同时注意准确把握其心理状态和不同个性特点,才有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把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完成目标。第三,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殊性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如耐久跑能锻炼学生的顽强、持久的意志品质,体操能培养勇敢果断的作风,球类比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应变能力等。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有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能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A Brief Discussion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Yu-fe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52, China)

第3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途径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多为出生在“9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比较浅,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竞争激发,就业难度增大,心理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

1.因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2.人际交往的困惑。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

二、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

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训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能提高独立性;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现就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浅析如下。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首要前提。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训练心理。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创新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优势概念。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作出过激行为。如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和烦躁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4)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这样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第4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将对其就业、个人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化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也使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长,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所有这些在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们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情况的冲击和影响,而大学生还有自身的许多特殊问题,如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就业难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出现不良行为反应,因而各高校都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的素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填充训练中获得并形成的,而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教育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步协调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社会个体发展、成才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由于其发展所引起的竞争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情感容易出现波动的人心理失去平衡,而高校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对高校体育教学随机抽取对象并实施分类教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课程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目标并有效实施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素质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做到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辅助平台。体育活动是开放式的,参与体育活动就意味着参与群体活动,而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员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都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无私、自信的心理状态。而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竞赛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抗衡。保持自身状态,不为外界环境干扰,顺势时不急功近利、逆势时不急躁突进,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是极大的锻炼。

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并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当的竞技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质,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就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节及自信心的树立。高校体育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调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能够补偿和综合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差别。而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运动潜能,进而重塑发挥自身优势的自信心理。这对于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途径

1.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换言之,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实施应有共识,而不应该是某个体育教师的个体行为。这就需要在教师层面明确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确保教学过程有着正确、清晰的导向。

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益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及方法。做好体育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逐渐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心理转变。

2.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客观上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心理,形成健康、活跃的教学气氛,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影响并促进教学效果提高。

体育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学习,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到的课程教学特点。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安排小范围的对抗比赛,检验基础技能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中长跑教学,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并且十分艰苦,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但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辅助同学们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加以指导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锻炼。

体育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控制力。例如,在竞技比赛过程中,当己方比分落后时,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思想压力大,以致影响到后续的比赛;又如,在比赛过程中,裁判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到技术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而这样的实战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教育,能够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激发参与兴趣,使大学生逐步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而通过某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激励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良性循环。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研究,将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其他课程教学,在期末测试中会知道教学效果和成绩,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改工程,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去衡量。因而无法去衡量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教学的长远目标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左从现,江宇.论学校体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第5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通过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通过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给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现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观的存在,仍需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因此,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就此本文与读者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大学生未出校门,但是很多竞争压力依然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有限时间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随着这种压力的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只关注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还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环境中。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一下跨入轻松的大学时代,虽然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体育运动正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从而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的交际变得会更加容易。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师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如越野等,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下养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竞技活动并不是教给学生要争强好胜,而是要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体育盲了。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篮球,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足球,无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不仅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运动精神,并且比赛是一项团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首要准则。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够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烦恼。并且体育竞技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培养冷静、认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思。总之,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消除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的交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出外向开朗的性格,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魏培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01:96.

第6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 ;upi;项目化管理;情绪障碍;竞争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guangdong, china)

第7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一、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学生自跨入大学校门起就基本脱离了家庭的管教和约束,独自置身于相对封闭的校园中,使高等学校成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施教者,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领导重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而学生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都建立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学生健康活动的计划。在增加投入开发体育健身场所和增添各种体育健身器材的同时,加大体质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达到了学生个体自我健康的目的,也有效减少了医疗费的消极投入,营造出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

2.同学之间的正面影响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

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生活习惯及体质状况存在一定的原始差异。但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其个人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学生更是如此。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群体性、模仿性及好奇心,同学之间体质健康意识的相互促进,成为“体育活动先进班级”“体育活动优秀寝舍”当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局限

由于大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体质基础也大不一样,且受中小学阶段重智育、轻德体教育偏差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某些负面影响,使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1.部分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广泛的生源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用人单位过多注重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在校表现,往往忽视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只要学生没有严重疾病就认为体质合格,错误地把学生体质的好坏和有无疾病直接联系在一起,使部分高校不得不选择性地投入有限精力。有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身体素质低,精力不充沛,对完成工作重担有心无力。这些现象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成为一句空话,严重影响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

2.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大批在家庭温室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相继步入高校,这些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除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外,有时还表现出人格方面的不足,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既做教师,又做家长;既是保健医生,又是心理医生,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不能全面有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计划,只求学生单纯意义上的少生病,不影响学习。另外,部分高校处于边建设、边发展的过渡时期,其骤增的招生人数造成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和体育器材无处放,体育课场地受到限制,使体育教师“无用武之地”。还有极少数体育教师理论水平较低,体育教学缺乏理论性和生动性,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造成不少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作用不能正确理解和缺乏认识,甚至认为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没有作用。当然,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情,而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综合治理”。

3.环境的不利因素有悖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第8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为:生理疾病增多,身体健康受损;情绪低落,心理不健全,出现职业倦怠;消极行为增多;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力减弱。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也日益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成长点。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关于压力的分析

(1)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社会的压力。一方面,社会各界延续继往的对教师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强调高校教师应无所不能,把高校教师神化。而另一方面,有学者(毛春梅、陈家麟)指出,社会转型实际上是导致了新时期高校教师身份的下降,高校教师在学校严格的管理原则下被还原为打工者,被市场原则还原为知识交易的卖方,高校教师正在丧失原有尊贵职业的身份,从而对其心理健康形成恶劣的影响。2)学校的压力。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等,它们加大了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定的压力、岗位竞争的压力、科研的压力、职称评定的压力。有压力本来是好事,可以对人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压力过多过大,加上改革措施本身的不配套、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同程度地给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形成了不良的影响。3)学生的压力。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已经不在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各种新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的层出不穷,都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跟上形势的发展。这种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必然使部分教师难以适应。4)职业的压力,即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特殊性所形成的压力。各个学者都强调高校教师承担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都要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需要有极大的创造性、极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这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因此心理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宣泄和疏导,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伤害。5)人际关系的压力。由于改革的不完善,竞争的白热化,致使高校中教师与行政人员、与领导之间,教师彼此之间本应该有的合作关系变的富有了更多的敌对色彩,这种不良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扩招所带来的生源素质的下降使教师在学生身上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而收费制度的改革更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教育资源和教学产品的购买者,按照市场法则,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应是平等的,而且做为教育服务的购买方在心理和权益上应优于教育服务的提供方,传统的师生关系被彻底的颠覆,师生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漠化、利害关系化,这些都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对于教师的心理压力源,还有学者提出家庭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陈志心,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由于我国住房分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加大了教师的经济压力,而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因此为了解决自己的住房、医疗和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教师被迫在外兼职,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对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响。

(2)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过高的自我期望和成就动机。高校教师在社会的影响和自身成就动机的作用下,往往不能较客观的认识自己,会形成过高的自我期望,在学生和社会面前过分追求完美,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等。有适度的自我期望和成就动机对人的发展进步是有益的,但如果过度,就会造成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心理健康不利(王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2)自身能力的不足,即由于改革的推进和要求的提高,许多教师原有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能符合新的要求,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教师的自我强度分析

教师的自我强度也就是教师面对压力时的承受能力,已有研究表明,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大多数教师的自我强度都不足。具体表现在:

(1)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摆脱困扰的心理防御机制。从心理调适的角度,当人的目标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需要通过更换新目标来淡化压力,或通过其他目标的实现或其他需要的满足来做心理补偿,以恢复心理平衡,这就是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压力。但高校教师往往比较固执,因此不太会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压力。(何晓威,浅议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调适策略)

(2)个人的人格缺陷。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都会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的英年早逝现象,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解决对策,我们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扬州大学的毛春梅、陈家麟(2007)认为:应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三方面努力。社会应该真正创造尊师重教的条件,包括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氛围,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应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机构,开展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服务;个人应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提高自身的压力应对技术。

华南师大的刘清华、杨玲(2003)认为:学校层面的努力还包括扩大教师对学校相关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多提供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

福建农林大学的陈丽荣(2006)认为:学校层面的努力还包括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打造学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教师心理援助机制。

临沂师范学院的张震(2006)认为:外界的压力源教师自身往往无法改变,教师应更多地从提高自我强度上去努力,包括要改变认知,正视压力;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善于调节情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磨练意志,增强抗压力。

南昌大学的陈志兴认为,教师增强自我强度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达成。

刘清华、杨玲(2003)认为:自我强度的增强可以通过对放松技巧的掌握、对时间的合理管理和妥善安排来实现。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石亚平(2006)认为:教师自己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负担,防止过分疲劳。

江西财大的戴晴晴(2004)认为:教师还应学会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扩大人际交往面,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河北理工大学的曹荣芳等认为:高校教师应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身体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心理状况的改善。

综上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存在,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等的分析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但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措施,各个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的分析到了一些,不过这些措施大多带有事后补救的性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要真正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前的干预以及内在机制的完善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体系,从内在机制的角度来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而这也就为本课题组在高校中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一个完善的心理援助计划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第9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