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 工程管理 应用
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其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又涉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关系的协调,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凯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特征侧重于资源的利用和再生,就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工程管理实践
2.1绿色采购
目前施工所用材料一般采用甲供的方式,在材料设备部进行采购时,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或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声品。绿色采购可以刺激绿色生产,可以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的全面绿色化。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人员应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预测,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要有计划地安排材料的采购和储备。注意,在编制建筑材料采购计划时,尽量让项目的技术人员根据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编制,由于他们对工程比较熟悉,容易确定出合理的采购量。
2.2过程管理
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以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要合理预算,做好造价管理。实行绿色预算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括绿色采购预算、绿色生产预算、绿色成本预算、绿色销售预算以及资源回收利用预算。将自然资源增值、环境增值、生态增值等预算收入和支出计算在内,确定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从而为绿色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告知所期望达到的业绩,确立评估管理者实际业绩的基本标准。工程项目部管理者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预算指标,严格控制工程款的支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节约。确立项目的生态总体目标,使企业的行为与项目周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相协调和联系。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和安全控制是一种行为过程,会牵涉到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也涉及到员工的参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形成节约、和谐、友好型的企业文化。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考虑到节约,在进行日常管理时,要强调和谐、友好的公司文化氛围。强调沟通和协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秉承全员管理的理念,全员包括各个部门的各个人员,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达成经济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意识,丰富他们成本管理的知识,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奖罚并举,实行承包责任制,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专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分工的基础上协调、合作。
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从保护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不破坏自然为出发点,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综合利用,推行生态开发策略,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控制绿色化。将绿色管理观念贯穿于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过程,实行绿色管理。
在工程的建造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把整个工程当做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形成循环的闭环运作模式。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产品节能化、环境生态化。建筑产品的生产要充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再组织、再思考”的“5R”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具体的措施,从建筑产品的生产即降低材料的消耗,减少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循环处理的全过程治理方式,使建筑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融,达到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建设建筑产业生态文明,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企业的典范。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程度,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开发。
2.3合同管理
通过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来约束建筑或房地产企业是否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操作。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开发模式,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行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工程管理中,要创新地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的生产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要想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金编号:CDJXS11031123。
参考文献:
[1]柴金艳,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
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研究 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2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
1.3 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 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 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2.2 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1)特定的时空观念。(2)统筹观点。(3)理论联系实践。(4)公众参与。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系统的工作思想。(2)制度和技术并重。(3)建立长效机制。(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关键词:循环经济 工业园区 健康发展
0 引言
2005年吴忠市地方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5亿元,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仔细分析全市工业产值构成,就会发现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吴忠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如何更好的发挥好工园区的经济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强市战略的更好实施,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1.1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循环经济中得到合理和永续的利用,实现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公共关系,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依照经济规律运转,循环经济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并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是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2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一种实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问的共生网络,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立起工业共生和代谢关系,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治理了工业污染,在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充分体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处理长期围绕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3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明显的效益 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资源综合优势,使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园区内形成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的原料,有步骤地回收和利用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从而解决了部分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问题,节省了企业处理废物的费用,使组成生态链的园区内企业增加了净利益,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相关生态链的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建设,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和税收,提高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使整个园区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极小量排放,大大减轻了环境负荷,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因此,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吴忠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园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最终减少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它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2.1 能源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采掘企业、洗煤厂、火电厂、煤化工企业、金属镁及镁合金厂等,对该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为主。对采掘业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而完善采掘业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产资源寿命。大力推进尾煤,废石的综合利用。对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建立以采掘业产出为基础、资源生产、加工为主动脉的产业链,即采掘业产出的煤炭就近供应给洗煤厂、电厂,产出的白云石供给金属镁及镁合金厂作生产原材料,产出的白云石供给电石厂生产电石,进而生产PVC树脂及其它产品;洗煤厂生产的优质煤供给煤化工企业作原材料;电厂生产的电力供给园区企业作为生产动力。综合形成四个产业链条:锌矿—锌厂—锌锭—硫酸—化肥厂—水泥厂;铅矿—粗铅厂—电铅厂—铅锭;粗铅厂—硫酸一化肥厂—水泥;煤—电—铝产业链。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通过贸易方式进行综合利用,拓宽生产链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入住园区,形成日益复杂的生态工业网。
2.2 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铁合金厂、镁及镁合金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对这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在进入园区时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采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入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镁及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如镁的复合材料、锌材料、铅合金材料等。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园环保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链。最后,要通过形成资源多金属开发与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
2.3 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吴忠市一直以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这几年的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带动农副产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批综合种植和养殖园区,同时发展成了以乳品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羊绒加工厂和其它辅助企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对这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要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点,积极扩大种、养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拉长加工企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围绕“生态农业”这个主题,通过“农户+基地+企业”的农、工模式,以“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 用循环经济理念健康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循环理念科学规划工业园区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工业园区布局进行同一规划,对各园区的全局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的协同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最终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加速发展;鼓励各园区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3.2 为生态工业园区进行制度框架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上新的台阶,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要有政策引导。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规定其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环保作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积极延长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生态工业链条 要通过对园区企业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有选择性的引进关键链接项目落户园区,关键性的链接企业不在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一旦形成规模,形成生态产业链优势,就会对外部投资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3.4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不少园区很重视把上下游企业连在一起串成产业链,但对这条链上每一个企业产污、排污的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所追求的是生态工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洁的,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都是很低的,因此,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的指导思想起源于西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主要由三个观点,又称为三最大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从18世纪以来,人们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不断的向自然索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然而,发展的背后,也埋藏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工业生产依赖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钢铁等资源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现今,人类生活和生产已经饱受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的伤害,三个最大原则已经难以为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未来发展令人堪忧,为了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困境,创造出新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代表,之后该委员会起草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设想一文字形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破坏生态求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如何与生态、自然相处指明了道路,这是科学的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观。
(三)循环经济的形成
鉴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的基本观点是: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耗尽而毁灭。地球经济系统,有如一艘宇宙飞船如不借助太空帮助,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终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所以,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经济逐步过渡为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形式基本“3R”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是把握生产环节的入口,主张利用原料和能源的低投入,尤其是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能源,达到预期的生产和销售的目标。追求较高的资源生产率(其中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生产率),不能将地球既当作取料场,又当作垃圾场,把人的理性需求和减量化原则相结合,创造出人的理性需求和自然生态承受力以内的良性循环。第二、再使用原则(Reuse):再使用原则是把握生产运行的过程,尽可能的使用能再次使用的原材料来生产既定的产品,延长产品的服务期限或使用寿命。追求较高的资源重复使用率,必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将其它企业生产残留的废弃物,作为最初产品的生产原料,真正的做到无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再循环利用观念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废物利用,要在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再资源化原则是把握生产过程的结尾,要求没有不合格的产品,即使不合格的产品能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产资料领域,追求较高的废物利用率,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将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不同的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的统一体,转变传统经济粗放开链的发展模式,形成集约闭环的新经济发展体系。
(四)循环经济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印发的吴季松老师写的《新循环经济学》,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肯定。吴季松老师的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在早先的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创新的提出新循环经济的的“5R”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两个新的理念,将传统的清洁生产“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总结出了现今新循环经济理论。
1.再思考(Rethink):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在关注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关注自然资源循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社会新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第二财富:修复与维系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生态系统。不能以自然财富的减少为代价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实现两种财富之间的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例如:一座豪华大厦建在将荒漠化的地区,其价值将可能为零;所有的五环、六环公路如果没有水的支持也会变成一片荒漠。
2.再修复(Repair):为了更好的创造出所需要的社会财富,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工程,修复社会财富生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伤害,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与自然和谐。例如:大力发展生态工程。
(五)新循环经济理论创新方面
相比传统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中吴季松老师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转变。
1.由一变二(提出第二财富:自然财富)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中,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拥有的唯一财富,他主要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同时提供人类其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及一些基本的设施。然而,新循环经济提出一种新的财富:自然财富。认为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也是在创造财富,换句话说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是进行社会生产的目标。
2.由一变三(包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外在部分,不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变化,同时把科学技术作为假设条件,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新循环经济学是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也成为其组成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它们整体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3.由二变三(增加资源循环)劳动、资本、资源这三者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被视为生产的三要素,其中针对资本循环和劳动循环都有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例如:“退休制”、“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等,但是对于面临较多困境的自然资源循环使用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下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变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向上。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资源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4.由三变四(大力倡导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应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已经超越传统生产三要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函数的要素之一,它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
5.由旧“3R”到新“3R”(理性的要求,循环经济与能再生的资源)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学,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清洁生产三原则的内容也有新的拓展。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源头,做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教导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的需求,不能是为了欲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将经济哲学的“理性人”的观念扩展为“知识人”的观念。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针对生产的中间过程,将传统的关注产品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做到一物多用,转变为多个行业共享生产资料和产品信息资源,建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产品或者废物的循环使用,建立“再制造”产业,最大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代替稀缺的生产资源。再循环原则: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开链的,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制造成功和废物的排放,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的原料循环体系,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品制造,废物排出,其他产业的生产原料。总结:由上述论述不难发现,新循环经济学识一种新的经济学,他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也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差异,他与这两者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上都存在差异和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遵循的准则
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其主体很明显的是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展现出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时要遵守的准则如下:
(一)整体系统分析准则
应用一系列的新理论、新学科,如应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生态学以及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等等,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大系统上具体研究其中满足经济原则的客观规律,企业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完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标志着企业和工程的现代化,也是它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循环经济生产的准则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大自然既是采集地,又是垃圾场,这种属于线性经济模式,列如很多企业和工程把河流既当成“饮水源”,又当成“排水渠”。然而循环经济属于闭环经济中的生态环保型模式,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的链接方式,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三)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准则
成本也理所当然的要包括生态成本,因为在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后进行修复是需要代价,所以成本理应包括生态成本。据报道,我国因为防治污染的环境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很大比重,这还不包括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果再修复投入必将更大。
(四)生产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准则
利用一些再生能源(如水能、太阳能、核能等),全方面的运用现有的生态环保技术,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基因从组技术以及废弃矿山复垦技术等等。企业离不开水、土地、能源这些必备物资,这些物资作为企业的命脉,应该受到企业家们认真的对待,把该科技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技术中去,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给企业带来划时代的进展。
(五)尽量将高科技应用于生产和工程过程中准则
所谓在生产和工程过程中运用高科技,实际就是表明要加大知识投入的比例,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推行高科技,创造高新技术,例如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应用新的生物知识,创造出高质量的污水处理技术。
(六)生态工业链的建构准则
生态产业链的建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不同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功能强大的产业链,在原材料和最终排出物之间建立循环利用的关系,从而促使不同的生态产业之间发生联动效应。
(七)以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建设的基础的准则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生态建设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若要提高整个生态环境在经济前进中的容纳能力,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国家比较提倡的建设生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四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蓄还流、退田还湖。
(八)消费体制的绿色化准则
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再出现,因此应该利用行政或是技术上的方法来减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另外对于一些华丽的包装的生产也要运用税收等的方法加以限制。目前国家就提出在塑料袋的消费中增加税收,这一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有所启示。上文所论述的准则虽然是新循环经济所必须拥有的主要准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这原则。
三、结语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我国的甘肃白银、阜新等。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 1/6。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循环经济思想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并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中。目前,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关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及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体制创新的研究。随着资源的枯竭,生产力将出现大量过剩,人们把这种城市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国普遍关注的一个大课题。因此,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以阜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延伸经济产业链条,进一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对阜新和同类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多数学者将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而对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使用效率做了大量有关立法、模型、技术、应用的单项研究。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阜新市,不仅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而且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在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就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研究阜新循环经济是实现阜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 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 有的甚至十分恶劣, 如水土污染和流失严重、采矿剥离物和废弃物乱堆乱弃、地表塌陷等。恶劣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 一些城市因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甚至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之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煤炭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产出率低、利用率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如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煤炭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理论,结合阜新目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现状,研究阜新在特定环境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内容与方法。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生态工业园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强调废物的正确处理和资源回收,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实现。
生态工业园的最主要特征是:生态园区中各组成单元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料和垃圾中,至少有60%的材料是可以再循环加以利用的。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旧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它克服了在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日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建立工业生态园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2.我国建立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2)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在生态园区应该运用经济杠杆,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3)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首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农业与各行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业结构构成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试图理清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并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营模式,对我国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探究
1.科技进步推动
现代科学技术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耗散理论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科学技术理论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如下图1所示: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是循环经济的构建依托,要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技术,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并研究治理环境污染技术,尽量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使用无害或者低害新工艺,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2.社会需求拉动
社会需求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社会个体需求和社会总体需求。个体需求主要是追求安全、健康的食物,社会总体的需求是指社会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农业和其他各行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建设成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产观念。如德国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备受青睐,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对企业产品进行改良生产。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想飞行为相应的导致了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形成了绿色消费和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直接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理论,除了引导舆论方向,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的政策制度,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制度驱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有制度保障,尤其是法律保障,日本在推行循环经济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循环经济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自觉遵守。除法律制度外还有经济制度、指导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都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建立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长效的政策制度,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因子。
5.利益推动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活跃要素也是发展主体,追求种植、养殖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产出率,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收致富,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追求农业利益最大化。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农业经济技术水平低
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的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任然使用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我国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动力,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要的技术就越复杂,需要的技术水平就越高。主要原因是农民较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和加工处于完全脱离的两个环节,这就出现了中间商,农产品产业链的主要利润集中在了商、销售方面,农民利润薄弱,这种产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亟待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差,意识不足,产品的包装和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具有优势。所以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需求都远不能与大棚蔬菜、饲料养殖品相抗衡,导致无公害产品和和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低靡,直接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循环型农业的运行机制探究
1.建立合理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1)减量化技术体系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就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使用较少资源投入而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严重污染资源的使用。减量化技术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新品种、新农业、新机械替代传统的能源、品种等,还包括农业其他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节水、节肥、节能、节省劳动力等资源。例如节肥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养分投入比例,减少肥料的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量化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很大发挥空间,所以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好减量化技术体系,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
2)资源化技术体系
资源化技术是要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游泳的资源或者产品的技术,通过延长原料或者产品的使用周期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如使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使用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传统农业中使用的往往是高投入的方式换取短期高产出,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农业资源危机。
2.构建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实践,目前积累的生态农业模式有生物物种共生模式、种养配套互补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消费者往往成为第二性生产者,还原者因条件不足往往受限制,所以在食物链关系上需要协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者之间平衡关系。如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就利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所以系统稳定。例如以沼气为纽带的鸡—猪—沼气—鱼—粮模式便是典型的一例,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这样既提供了农村用能,又减少环境污染,形成低投入的高效农业。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了多种生态能也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如林-牧-猪-鱼-沼等。对于较优秀的模式政府应给予推广和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资源化)
农业废弃物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必然产生的副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仅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如果不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最后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北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比较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高科技优秀农业模式
高科技农业优秀农业主要综合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化肥的合理使用、塑料的应用技术,就是将高科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提高传统农业的产量和农民收入。如早期农户种植的水稻产量低,产出大米成色差,袁隆平通过生物技术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农户至少提升了1倍以上的收益。我国农业科技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农产品冲击我国内农业新科技的开发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也受到牵制。由于农业资源的有限性,高科技优秀农业是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3.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利用农业系统的开放性,增强该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转换,将农业与二产(加工制造业)、二产(物流、旅游业)相结合,将农业产业链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借助二、三产业向农业系统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和资金,增强农业系统的负墒流。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4.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动力,应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法》,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理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与义务[3]。我国目前急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法律高度,尤其在促进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应设置专门法律法规,即《循环农业法》,填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律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的责、权、利。依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之前,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5.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行而有效的奖惩机制可以使循环经济推动事半功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的原则,提升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搞好对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6.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群众意识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促进全民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四、结论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只有摸清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循环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机理和动力因素,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运行机制,对落实“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方时蛟,对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11):39-42.
[3]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