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19

[本刊网址] http://

“触屏”时代背景下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地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发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加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与思想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明确“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来具体分析了解下。

一、“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触屏”时代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现在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微博、手机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等等,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广泛存在的网络性等等。这个优势特点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化、资源共享程度高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一)多样化先进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现在的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关注并热衷社会新事物与新思想,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构建高校自己的教育物质载体,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建设,例如高校可以构建主题网站、高校微信平台、高校微博以及手机报等多种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载体将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立体与动态,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触屏”时代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因此教育内容可以凭借多种新媒体媒介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传递,将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立体的信息传播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微博以及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跨越时间、地域等因素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新媒体还是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与新闻的媒介,学生在这些媒体上阅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等信息,从而了解熟悉国家的方针路线等。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时效性、便捷性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之提升、教育的覆盖面随之扩大,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触屏”时代不仅出现了新媒体,也出现了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新产物,也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化的事物,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更为科学与人性化。人们使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更多根据的是数据与分析,改变了以经验与直觉为依据的分析,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这一特点,在高校内部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将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络平台上以及一些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资料汇集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实证性量化问题呈现出来。大数据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的思想行为采用动态数据库方式获取,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采用新媒体形式展现出学生的价值导向以及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克服以往根据经验与直觉判断、推理问题的缺点,采用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用实际数据资料来说话,这样的教育将会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大数据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教师根据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者是某个群体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活动例如个别谈话辅导、专题讲座等等,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微电影、师生在线互动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触屏”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也就是说各种新媒体如微博、电子邮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没有国界,信息跨越了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信息内容繁多并且杂乱。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构建与重塑的有力工具,因此一些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势力都会采用这种媒介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思想,争取吸引更多的受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媒体传播落后腐朽思想与价值观,这对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不良信息环境中,会很容易导致其价值观错位、思想信念缺失等,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还具有虚拟性,给学生的行为与言论提供极大的自由性,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是对于一些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下很容易会随意发挥主动性,在你现实与虚拟网络中进行频繁地人格转换,容易引发人格障碍。还有些大学生沉溺在新媒体中,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很容易在心理上与人格上出现问题。

三、“触屏”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触屏”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有所延伸,不仅要在教室与课堂上进行,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以高校校园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立体化创新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新媒体。高校应该将学校的新闻、宣传以及各级党团组织请进网络新媒体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本着趣味性、服务性以及人文性的目标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大数据知识技术应用到其中,网站议题以及话题建设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针对大学生关注热衷的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与多种新鲜事物,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触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接受媒介信息并给予评价;采用媒介进行生活于工作,高校教师应该朝着这个三个环节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混杂、泛滥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传播、识别能力,还要提升自己的评价、引导能力。

(三)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高校的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新媒体环境,完善各种信息监管机制,监督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构成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工作。移动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管控,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网络管理员以及建设虚拟网络组织等形式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也要做好应急预案与反应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进行弘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主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走革新创新道路,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才能确保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不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跟不上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工作机制单一化是主要原因。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管理而非服务、灌输而非引导、保守而非开放的传统思维,工作机制和理念上没有确立整体的人才培养观,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相互剥离,日常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相互割裂。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党团活动创新不足,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再次,部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凌乱和无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 一些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常常被一起引进来, 这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 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三)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新的的契机和挑战。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他们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深刻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探讨,来完善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只有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坚持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主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走教育创新道路,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确保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价值观的交融和碰撞,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应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充分显现。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探析

(一)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应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思想觉悟。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消除心理障碍,做好有针对性的疏导与化解工作。首先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其次要借鉴和引入心理辅导技巧。最后要将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

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受众广等特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好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来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通过网络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三)完善大学生服务机制

完善大学生服务机制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紧紧围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其次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在生活实际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活观及消费观教育。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服务机制,发挥服务育人功能。最后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它可以包括制度和政策、宣传教育、队伍及档案等方面。

(四)开展思想政治主导教育理念下的多元教育路径

努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弊病、大力开展思想政治主导教育理念下的多元教育路径。首先可以通过“两课”教育教学渠道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他们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用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要。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道路使当代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最后,要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外部灌输应与自我实践体验相结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实际,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自觉认识和自我实践体验,养成自觉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能使大学生促进知向行的转化,促进其知行的统一。最后要大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指的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一种是物质形态的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的绿化美化等。校园文化教育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9).[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源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夏越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刍议[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崔欣伟.构建以大学生党建为龙头的“多元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6]张志汉.试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构建[J].农业考古,2010.

[7]宋建设.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探析[J].新西部,2010,(16).

[8]张勇.论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9] 李齐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J]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 .

[10]王俊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加强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学校后勤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加强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探讨提升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后勤也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为了响应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积极开展后勤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以及适应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要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开展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二、加强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积极应对后勤职工思想新变化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对于高校后勤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很多学校会选择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后勤工作人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这些大学生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钱、工作经验也不丰富,因此,对于所需要处理的具体工作,常常是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另外,由于他们刚步入社会,工资收入要比老员工低很多,因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会低很多,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责任感会低很多,进而导致后勤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后勤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对这些后勤工作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他们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由此可见,对后勤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内容以外,通过对后勤员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首先,我们都知道,可以提升后勤员工的思想政治文化,进而帮助高校后勤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家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要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创立为学校后勤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积极目标;其次,可以提升大家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让大家切实理解后勤职工都需要做什么工作以及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什么,让员工做到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利益为先,做到先学校、后自我,进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所谓意识决定行动,针对一件事情,若想有所行动,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升意识,意识提升上来了,行动自然就跟上来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这样。若想实现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而提高大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有了基本的意识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所谓的深化思想政治内容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大家意识到后勤工作不仅仅只是服务工作,其对于学生更是有一种引导作用以及影响作用。例如,如果后勤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后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优质高效,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自然也会受到教师的正面影响;相反,假如后勤工作做得一塌糊涂,拖拉推诿,效率低下,质量不佳,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容易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表现中,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提升后勤员工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保证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光是有意识以及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因此,为了提升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该队伍而言,首先他们一定要做到重视学习,只有对学习足够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一定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表现出一种不重视或者是不在意的态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后勤职工的思想要求,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希望在与之对应的开展措施的帮助下,可以早日实现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为全国各大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梁贵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参考文献:

[1]韩瑜.育人视野下高校后勤队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李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3]余海龙.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

第4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52-01

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领导型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前途和命运。一旦这些掌握高科技的人思想政治发生了偏离,甚至背离了我们的政治信仰,这将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牢牢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1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

就研究生群体来说,研究生已是具有独立个性的成年人,他们在思想情感上追求自身的尊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社会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虽然也部分的参与社会实践,但在校的广大研究生毕竟还只是在校的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都还有着种种不完美的地方。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完美统一,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创新的探索来积极主动地适应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新特征。

与以往的研究生相比,当前的研究生不仅数量多,而且生源复杂,个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跨度较大,有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有参加过工作的人;(2)学科背景差异;对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由于工作经历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有的则仅仅是刚入门,尤其是那些从应届生中考入的研究生。(3)学习工作经历与家庭背景差异。在就读的研究生中,既有一直在学校的“学习型”研究生,也有工作经验丰富的“经验型”研究生。在研究生的人群中,读书目的各异,有的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而有的人则只是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读研究生。

2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相结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一定形式的组织领导合作下进行,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或研究生党支部,这可以说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阵地,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生党建部门来说,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情绪,反映学生的意见要求,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2.2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导师处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师自身的品学修养对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就不仅仅应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经常了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塑造研究生的人格品质。因此,导师地位的特殊性对导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导师的遴选工作。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必须注重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威信高的人担任;二是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构建常规性联系工作机制。研究生辅导员应经常主动与导师联系,与导师及时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时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三是健全对导师的考评机制。借鉴西方导师制度,破除类似导师终生制的聘用机制,学校须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除必须包括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个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2.3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注意因材施教。研究生生源比较复杂,年龄跨度大,研究生的课程较少,较多时间花在论文课题上面,所以学习的分散性也导致研究生集体意识不强,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题。这就客观上要求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出研究生本身的个性特征。不仅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以尊重为前提,全方位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才能在尊重自身心理需要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其次,要十分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他们的成才和美好的前途。总之,只有一切从学生自身利益出发,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把外在的育人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和其他群体相比,具有年轻化、知识化等特点。研究生是中国的未来,是跨世纪人才的中坚力量,是将来党和国家各系战线上的科技骨干和领导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将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主导型的作用。对于研究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塑造广大研究生的美好心灵的养成,通过实际的工作去影响,改变广大研究生的错误思想道德意识,去形成中华民族倡导的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影响他们的实际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 项超,邱海燕.从研究生群体的异质性特点看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1-112

第5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0-02

人的思想活动很大程度地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支配,同样的,它也影响并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这也是思政工作的一个新的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观念,系统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更深层次、更实际的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梦为大学生树立美好愿景。而心理辅导则能够以其丰富的理论以及实践,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内容上,心理辅导把心理卫生工作引进了校园;在教育方法上,为学校引入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种有效延伸以及补充。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逐渐被发现,然而,这些问题用传统的辅导方式,有时不好解决。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拓宽思想政治的辅导途径,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来说是较为丰富多样的,一般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道德修养。然而,只是这两个方面不能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心理辅导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才会更好地去完成学业,追求进步。因此,高校在政治教育中应该引入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

1.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样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刚好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较之高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学习之外,课余活动时间大大增加,同样的,大学生们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用最为恰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把心理辅导引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社会现状,从更深的层次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对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解答,引导大学生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将个人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紧密结合,勤奋学习,甘于奉献。通过这种辅导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上的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未来工作找到明确的方向。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辅导的问题

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较多,在诸多教育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有时难以为高校提供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高校仍然是通过传统的辅导模式来进行常规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没能及时更新思想教育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1. 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心理辅导

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来说有时不受重视。因此,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心理辅导更是鲜有人支持与参与。首先,部分高校领导以及管理层人员在心理辅导上缺乏更为全面的认知理解,没能充分认识其积极的意义,心理辅导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力度。其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才走进高校进行专项心理辅导,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在这种局面下,心理辅导越发得不到高校师生的重视。所以,总的来说,目前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的开展上进程极为缓慢,心理辅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切实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2. 有时没能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好已经是公认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把其工作当成了一种教育工作来进行,让大学生去被动接受模式化教育,导致大学生对这种思想上深层次的政治学习产生的只是敬畏感,很难让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形成亲密的关系,仍然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之中。在此过程中,没能具体地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很难正常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3. 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高校,心理辅导是十分专业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由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来开展才会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然而,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上所用的不是专业人员,这就存在很大欠缺。有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没经过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了解心理辅导基本的专业知识,依靠这样的队伍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根本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心理上也不会有太大帮助。

4. 有时心理辅导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除了受重视程度不够之外,心理辅导没能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其理解有误。有些高校领导及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认为,心理辅导仅仅是对一些心理有疾病的大学生开展的一种教育辅导。因此,心理辅导的作用被大大缩小,很难发挥其普遍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心理帮助,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心理辅导人员的错误引导,辅导工作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等。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心理辅导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大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规律,还要合理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关注并支持大学生个性发展,协助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不能只放在表面上进行,应该重点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平和、阳光、健康,实现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为了给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要把心理辅导落实到日常实际工作之中,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辅导。对此,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视,只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才能积极学习各门知识,塑造理想人格,才可能更好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要重视自身的心理疏导,关注心理辅导的相关活动,帮助自己全面发展。

2. 开展多样化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心理辅导,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一些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取最直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实用性,让同学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3. 尊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对上文提及的大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的问题,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指导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不断发展进步。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心理知识宣传

目前,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是很乐观。为了保证心理辅导工作顺利进行,一定要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去参加进修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梦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心理辅导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建设校园文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心理辅导可以锤炼高尚品格,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向上地走入社会,演绎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3]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01).

[5]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6]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第6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 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其对于维系民族团结、培养民族精神以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

1.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都曾激发过无数爱国志士的奋发精神,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2.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表达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教材,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3.人本主义精神。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蕴藏着人本注意精神,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肯定心性向善,注重人的修养。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够重视,重“术”轻“道”现象严重,学生过分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2.学生对传统美德观念比较淡薄。目前高校中确实存在诸如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奉献精神减弱、失信现象等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的现象。另外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也是造成学生对传统美德观念比较淡薄的主要原因,导致学生盲目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从而怀疑甚至否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当代整个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都不够重视,造成了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三、现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高校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路,通过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和生活重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等,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今在校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许多人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能力。

3.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都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有助于激发、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途经分析

1.增强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课程内容。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教教育中,提升其当代价值认知,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传授,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

2.增强大众媒体的重要途径作用。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渐次发展,已成为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学生大众传媒知识接受的引导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

3.开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想落实在行为活动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将其融于教育理念、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打造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总之,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应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与社会责任,担负起引领社会价值导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第7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强调以文载道,因此“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再者,语文教学对我国大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高校语文教学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日益弱化的境地。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使用技能培育,忽视培养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软文化”。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将语文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深入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我国语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从哲学上看,大学语文是一种存在形式,即技能型传递的语言文字形式。大学语文又是一种意识存在,它不仅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还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多是民族的精髓,对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大学语文教学题材中所凝聚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提升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高校语文教学培育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语文在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直观的方式、感观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语文教学侧重“实践”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优点是潜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两者的结合起到十分重要的相互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高校语文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定位不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经过对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学定位不准确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尽管教育部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的定位。

语文教育教学定位的偏差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很大的限制性。大学语文定位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很多学校的高校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目前我国有67%的大学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上,但是高校语文教学边缘化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70%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进行并列设置,并且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冲突,大学语文的放弃率往往最高,为92%。学校的管理层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是语文定位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造成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出现了偏向性错误。

(二)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55%的学校存在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隔离的现象,这些学校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主要以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自我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这种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能发挥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育,在对优秀题材和故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是影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大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对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也不具有优势。即使对某些凝聚优秀传统思想的素材进行讲述,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听,然后逐步淡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同一目标,实现高校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并共同发展。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对语文教育的定位,提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两者紧密结合,从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发挥高校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二)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文学作品是对客观世界表象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典型的描绘,深化大学生对人类现实生活状态的认识及反思,教育大学生尊重社会客观现实,少走弯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励志功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励志情感,增强大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和观点的认同感。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翁的励志精神的歌颂,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

第三,挖掘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要问题,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舒缓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会经常出现对压力、不幸、灾难、挫折等负面因素的理性思考,作品中渗透出的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增强对读者的心理暗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例如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以课堂为主,选取优秀的语文读物。一般情况下,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题。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年轻一代学生求学时的各种艰辛,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等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珍惜眼前美好的读书环境。在该文中作者还采用了与太学生对比的方法,以此来说明通过主观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日后的成功,整篇文章用词简单,但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刻道理却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多次借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生活在唐代鼎盛时期的李白,其诗词大多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这对培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第8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较多,而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一系列的激励策略,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针对于激励机制的建立进行详细的探讨。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激励方法探析

1.1 榜样激励法。所谓的榜样激励法主要就是指,通过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进而起到带头的作用,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不断的纠正自身在思想方面、道德方面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完善自身的人格[1]。榜样激励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激励方法,很多学生对于榜样存在着崇敬的心理,进而会不自觉的模仿榜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1.2 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法就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在校园生活中,针对于一些见义勇为等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2]。物质激励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学生中快速起到作用,但是物质激励法不能作为主要激励方法,主要是由于如果物质激励应用的不科学,将会导致学生出现拜金主义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1.3 精神激励法。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精神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激励。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3]。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精神激励科学的应用于对学生的激励中,学生通过获得相应的荣誉,思想上会不断的进步,进而努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高尚情操、思想进步的新青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

2.1 完善激励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首选需要对激励方法进行完善。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的激励方法较为单一,或者存在着运用激励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对激励方法进行总结,并且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结合应用。例如,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通过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激励效果,实现学生思想上的进步[4]。此外,在激励方法的选择方面,教师选择的方法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被充分的激励起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问题,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2.2 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所谓的激励体系主要就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激励的目标、激励的途径、激励的对象、激励的结果等。教师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激励的效果。例如,针对于一些学生不遵守学校校规的问题方面,教师的激励目标就应该设定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学校的校规,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激励途径方面,可以采用榜样激励及精神激励结合的方法,通过树立榜样、给予学生一定的荣誉等实现对其他学生的激励目的。另外,教师在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之后,需要对激励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寻找其存在着的不完善之处,通过加以改正,提高对学生激励的效果。

2.3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高校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处于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思想、行为方面会更加的进步。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5]。对此,高校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从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另外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会受到教育及熏陶,有助于形成无形的激励,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激励,进而使学生思想上不断进步,行为上更加规范,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实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教师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进而全面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岩,张丽萍,宋玉萍,岳永亮.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J].教书育人.2011(27).

[2]薛桂琴,,金恭玺,李国英.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12(05).

[3]张焱,,任毓忠.浅议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35).

第9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33-01

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在高校中是一项发展性的课题,当前在国内研究中是一个热点研究与难点研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机制及教育载体等方面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在教育创新中所具有的内涵

创新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其渗透在社会的各方面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层面,同时还涉及到能力、方法、创意、效果及应用等环节,并与教育、技术及知识等相协同衔接。思想政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急切要求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可知,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其本质与内涵就是创新发展,要求我们随着当今时代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等,要不断地更新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的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手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可控性不高

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开发性与可控性间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学生)被动性与教育客体(教师)主动性错位,传统教育强调主体的权威地位,要求学生必须接受与遵从教师的教育要求,形成教育者主动而被教育者被动的现象,这就使得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使得教育主体缺乏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发展。

(二)教育内容体系不深入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由于内容过于空泛、笼统,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稳定性,使得教育的工作只停留于一般说教的层面中,缺乏有着深刻说服力与感召力、震撼力的教育内容,对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性课堂体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把学生世界观与价值人生观等深层次的问题深入到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造成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难以深入。

(三)教育方法手段有待优化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采取传统的较为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育,会导致思想政治的教育失去说服力与吸引力,加上一些教育方法手段的不成熟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效止步不前。因此,应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教育及科研中渗透,并渗透到学生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当中,寓教于乐、于知、于管理中,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创新教育的观念

观念作为实践的先导,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创新中,首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展的要求,并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意识,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新问题,并开辟出新思维空间,获取创新性思维,以正确把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性发展的规律,从而科学指导教育实践,加大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其内容是一个相对稳定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体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思想、政治、道德及心理等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主要以基本的道德作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明确规定教育的主要任务与主要内容,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进行深入的素质教育。

(三)创新教育的方法

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其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教育方法的受体为受教育者。随着当前社会环境及实践活动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因此,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一定要加强对时代的适应性与对个体的针对性,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受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从而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观念创新先行,必须针对实际情况与实际问题,在探索当中不断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学术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5(17):141-142.

[2]董学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