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1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农村发展的加快,支农资金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为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支农资金;资金管理

一、加大资金投入

1.开拓资金渠道

开拓资金渠道是促进农村建设融资的有效方法,在开拓资金渠道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切实落实国家规定。在中央财政的领导之下,要做好支农资金的引导,运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拓宽农业投资的渠道。

2.保证农村财政投入的法定增长

对农村进行的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对县乡的财政收入造成了较大冲击,县乡财政收入在短期之内会呈现下降的情况,使得地方财政资金拮据,运转困难,农村的基本保障能力下降。因此,应当明确中央财政在支农资金中的主体地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县域经济以及财政体制,将县级政府的财政水平提升上来,构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有机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3.以增量调整为重点,实现增量存量调整的有机结合支农资金管理的存量调整需要对应的机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压缩人员经费,提升支农资金的可用总量,优化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从而扩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增量调整之中,可以调整财政支出用于农村之中的比重,提高新增支出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逐渐提高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的比重,要实现存量与增量调整的并举。

二、通过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制定支农投资方向

国家应该切实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财政纲领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将财政支持的方向确立下来,提高财政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将财政对农村的支持资金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应该努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划分资金整合类别

当前支农政策中,资金整合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的利益,资金整合范围较大,这就会使支农资金在整合过程中出现较大阻力,为支农资金的整合带来较大困难。因此,财政部门在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应该明确地将资金使用范围以及适用对象确立,切实实现财政部门对资金整合的领导,强化宣传力度。按照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支农资金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主要包括生产类、生活和收入类、服务类、救助类、环境类。对现有资金进行科学分类之后,财政部门可以根据不同资金的性质将资金合并成一项资金。

3.以群众需求为基础,充分贴合农村建设特点

上级单位要充分考虑农业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一套合理的分配比例,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特点,充分吸取群众意见,尽可能按照群众需求进行资金整合,将资金的使用效力切实作用在农村之中。此外,支农资金的使用还应该充分考虑资金的使用范围,可以将农村基础建设的决定权力交给下级政府,从而充分地结合资金使用实际,减少盲目立项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在地方政府规划上报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政府的财力,按照财力状况将有限的资金优先分配在急需建设的项目之上,切实地将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

4.优化资金管理机制,为资金整合提供助力

资金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支农资金的整合不是将资金分管理权利交给单一部门,而是要实现科学的资金分类分工管理,使资金在各个部门的使用管理形成统一的机制,从而提升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资金整合可以通过构建项目或者产业平台,使支农资金整合拥有整合载体,从而实现科学的资金整合。在不改变资金的性质以及现有的管理体制的前提下,要实现资源共享、匹配投入、互相衔接、有机捆绑以及政绩共现,要以构建符合实际的资金整合载体为原则,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发现资金整合的切点以及重点。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资金整合的载体,将农业的水利建设、医疗、教育、综合开发等方面基金按照统一的规划划拨到重点区域中去,统筹资金的使用,改变目前农村资金管理中多头管理的现状。

三、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1.完善支农资金立项规定

在进行支农资金划拨之前,对符合规定的项目应该首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制定规范的立项制度,使支农资金的使用在立项环节就实现控制,提高支农资金划拨的科学性,从而提升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对于重点项目要实现财政直拨

在农村建设中,有的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资金规模比较大,建设要求也比较严格,财政部门可以按照项目的层级,结合工程进度采用直接支付的方式将建设资金划拨到承建单位中去,减少支付环节,提高资金效率。对于县级的建设项目,可以采用县级报账的方式,将项目资金拨入财政专户,由专人负责管理,并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工程进度直接拨付资金进行会计核算。

3.落实项目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的建设是保障项目职能及权力规范化的有效手段。在支农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项目的责任人,确立责任人在整个项目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检查。

4.强化会计制度的执行

会计制度的执行能够保障投资形成的资产账务安全,要认真的执行新会计法,为项目的建设配备专业的核算机构及相关人员,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匹配的会计核算方法,提高项目支出核算的科学性,将资产整个使用过程弄清楚,对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跟踪问效,保障资产账务的严格管理。

5.实施绩效评价制度

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要对资金的使用开展经常性的检查,通过资金的绩效评价,分析出资金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为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总之,支农资金作为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如今的支农资金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褚兴海.谈谈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现代农业.2013(02).

第2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交流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作如下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领会政策、强化领导,夯实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基础

为切实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效益不高的问题,都兰县在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中,坚持突出“一领会、三明确”,推行一体化管理。一是领会掌握政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及时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学习,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积极组织传达领会政策,县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专门邀请省财政厅领导为全县辅导讲解统筹整合政策,为全县开展好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明确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分管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从县经发局、农牧林业和扶贫开发局、财政局、政府办、各金融单位抽调7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安排专门办公场所,单列专项经费等。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同时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工作格局。三是明确整合机制。坚持制度先行,在完善政策配套上下功夫,先后研究制定了《XX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XX县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县政府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有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明确整合范围。除农牧民补贴资金、救灾资金外,将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安排列入“农林水事务支出”科目专项,以及与农牧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用于涉农项目建设,从而有效改善了过去财政涉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

    二、突出重点,务实创新,搭建涉农资金整合“三大平台”

按照集聚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将符合要求的涉农资金,整合纳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三大平台”,集中统筹安排,着力放大财政涉农资金综合效益。一是打造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平台。2016年通过整合涉农资金1.25亿元,建成2016年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项目建设,涉及XX镇XX村(贫困)、XX镇XX村等11个村,解决了XX灌区6516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建成六村一镇管网改造工程和精准扶贫人畜饮水巩固提升项目,解决了804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03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2个高原美丽乡村及一事一议项目,3800人享受到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完成危旧房改造500套。2017年我县第一批整合涉农资金0.1亿元重点用于建设现代扶贫产业示范园,整合涉农资金0.94亿元集中打造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突出抓好河道治理、灌区改造、人畜安全饮水、高效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整合投入,农田水利、农村住房、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二是打造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以特色发展产业为依托,加速推进农牧业,近两年来,共整合20项涉农资金1.09亿元,用于发展枸杞、饲草料、蔬菜种植等优势主导产业。其中,在枸杞产业方面,共整合3个部门10项涉农资金,共计5592万元支持枸杞产业集中连片种植和产品质量提升增效。目前,枸杞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14.83万亩发展到21.1万亩,枸杞产量从3万吨发展到3.58万吨,带动就业3.8万多人次,撬动社会投资5.28亿元,获得全国高寒地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枸杞现代产业园通过农业部现场勘查和现场答辩。三是打造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平台。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涉农资金整合的重中之重,通过整合各类扶贫资金0.823亿元。重点围绕贫困村和一些边远村社,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结合各村实际,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民族文化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主要投资完成贫困村互助资金金融扶贫项目43个,XX乡旅游扶贫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45个,医疗救助、贫困户互帮及贫困生补助900人次。至2016年底共有201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98户296人、低保户927户1665人、低保贫困户16户51人)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全县积极准备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三、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益

第3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整合集中投入,放大项目绩效

针对部分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问题,我市加大资金清理归并整合力度,将内容相近、作用相同、使用分散的项目进行归并整合。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建设需要,从区域规划、立项申报和资金筹措三个层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初步构建整合支农资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依托规划和主项目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支持重点区域建设。以2011年我市现代农业项目为例,全市5个县市区共围绕现代农业主项目整合国家其他项目投入16个,共整合资金19294万元,其中国家现代农业(小农水)主项目投入5760万元、国家其他项目投入8548万元、拉动社会投入2600万元、农民自筹投入2386万元。现代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后,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4万亩,增加粮食产量约1万吨,节水量达300万立方米,取得较好资金使用效益。

制度带动投入,增量拉动绩效

一是建立预算投入制度,按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不低于经常性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的要求,逐年大幅增加支农资金,近三年市本级财政平均每年支农增幅均在15%以上,保证了支农资金不断增长的需要,以增加“三农”投入,促进了“中国农谷”战略的形成与快速发展。

二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为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打下良好基础。将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后续管理等各环节纳入有效监管,推行“立项规划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质量监理制、责任法人制、完工验收制、资金报账制、绩效考评制”等“八制”管理模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完善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市相继制定了《荆门市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我市监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防汛抗旱救灾资金管理的通知》,制定了《荆门市防汛抗旱物资设备管理作用办法》和《气象雷达站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农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考评试行办法》等相关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让专项资金管理有章可循。为了提高支农资金绩效,制定出台了《荆门市市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构建了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由于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相关项目建设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加大下一轮项目资金投入奠定了较好基础。

考评调整投入,管理提高绩效

将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作为年度常规性工作。除给农民的补贴、扶贫等普惠性的资金外,对竞争性、建设性的支农项目,将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建后管护等情况全面纳入考评内容,量化指标,实施绩效考评。如2011年5月组织完成对农口10个主管部门2010年市级财政18大支农项目资金绩效重点考评,支农项目严格按绩效评分细则核查验收,针对单位和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提高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与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资金管理到位、使用绩效高的单位、地方给予重点倾斜,对资金管理不到位、使用绩效低的一是限期整改,二是调整减少投入。如2012年部门预算时我们以上年考评结果取消和调整项目约10%,通过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大大增强了单位资金管理责任意识。农口部门已形成“处处讲绩效、事事有绩效”的氛围。

试点改进投入,创新推动绩效

2011年荆门市财政局在探索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在逐步完善支农资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为公助、贷款贴息等投入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支农资金无偿化投入和资本化投入的双轨运行机制。对惠农补贴、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实行无偿化;对企业和竞争性生产等领域以资本注入的形式进行帮扶。去年,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探索国家对农村农业产业经营实体的扶持与壮大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率先开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和创新。2011年市本级共筹集100多万元对6个农民专业合社和合作社所在村组织给予了重点扶持,与上级扶持合作社资金捆绑使用,将市本级财政对农民合作社投入资金的50%,以村级集体资本金形式投入参与农民合作社利润分红,这样既扶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委会也得到实惠,还带动周边农民更好更快致富,达到三赢的效果,取得较好效益。年底初步统计,试点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平均增长21%,合作社集体经济利润平均增长33%,农村村委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我市财政支持村级组织经济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非常欢迎。

第4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xx美丽镇村建设“1818”空间布局唯一整体推进县市,也是全省美丽镇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自2018年实施美丽镇村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我市镇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卫生更加洁净、环境更加美化、民生更加改善、品牌更加响亮的美丽镇村示范点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布点规划的49个美丽镇村中心村,已建成26个、在建7个。2018年,我市被授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铜城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小镇,汊涧长山村获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绿化村庄示范试点村并入选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万寿镇汊河村、金集镇井亭村也同时入选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存在问题

1、项目申报各自为战。由于涉农项目多头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在前期申报时,缺乏有效沟通和统筹谋划,加之项目布局和编制缺乏科学系统论证,项目库建设前瞻性不强。一些镇街对项目申报入库不够重视,致使项目下达后,仓促设计施工,被动地将所在项目区的涉农资金糅合在一起,资金集聚效应未能达到最大化。

2、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由于涉农资金政出多门,资金来源管理多以“条条”为主,主管部门资金管理机制制约,项目和资金使用不能随意更改以及部门项目申报初期沟通协调不够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申报多头,项目管理缺位、资金投放交叉、施工建设重复。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造成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浪费。

3、资金整合有待提高。近三年来,我市分年度打造的26个中心示范村,2018年实际整合用于美丽镇村建设资金5306万元,占当年我市下达省级指导目录涉农资金总额的18.9%;2018年5731万元占17.9%,2015年7275万元占25%。从上述数据看,这三年我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均达到了省级占比15%的要求,且呈不断提高趋势,这说明我市涉农资金整合仍有较大空间。

4、项目管理制度不全。对于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范围、整合方式、监管办法、考核奖惩等,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无章可循。同时上级下达的涉农投资项目多达30项,加之市级财政资金配套、项目实施时间等方面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导致整合工作难度加大。

三、意见和建议

1、强化领导监管。为保障涉农项目资金在推进美丽镇村建设上发挥实效,建议尽快调整市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与美丽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办合署,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由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或委托第三方对整合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涉农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利用高效回报。

2、统筹项目规划。要结合我市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编制涉农项目,对全市涉农项目进行筛选汇总、开展论证评审,尽快建立涉农项目库,并将涉农项目纳入全市项目库统一管理。要严格备选申报新增项目,注重项目库年度间的衔接,从源头上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等行为。各相关部门要全面梳理涉农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进行合理归并和分类整合,不断扩大项目资金整合范围。

第5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财政资金;监管;加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22

[中图分类号] F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38- 02

1 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财政改革过渡时期,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监管过程中的问题

自分税制改革之后,为了能够将财政溢出效应转变为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逐渐产生,成为我国财政体制中的一个修正机制。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投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从现状来看,转移支付制度更像是一种应急机制,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和分税制相违背的问题。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是为公平公共服务提供保证的,相对来讲比较规范、透明,但是专项性转移支付却缺少相关的法制规定与约束,且立项以领导决策作为依据,项目与投资的分配并不透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目前财政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主要为:①预算的公开透明性较差;②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性较差;③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教育、卫生等需要用钱的地方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整体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1.2 资金分配组织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的分配组织与协调的力度不足。由于财政发展资金多为分口管理和分配,较难进行整合使用,这样的分散决策机制,必然会导致我国财政资金的分散分配。在财政分配组织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专项资金的问题,一般专项资金多是由多头进行分散式管理,例如科技三项费用、农业资金等,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进行共同管理,而这些同类性质的专项资金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中的情况,必然会导致财政资金无法统筹使用。另外,我国尚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资金使用时,并没有突出保障基本的公共性追求、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追求等,使用纳税人资金的观念和责任感并不强烈,且在事后对一些资金使用失误等情况也没有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这必然会造成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管不足。

1.3 财政支出制度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家财力的增长速度,导致收支矛盾凸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管理制度改革无法适应我国整体财政制度的改革。例如财政职能的作用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支出既存在着缺位的情况,又存在着越位的情况,总体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再如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进程十分缓慢,许多方法都不够科学,并且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另外,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较低,存在许多浪费的现象;我国的理财思想和思路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变化形势。

1.4 监督检查工作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监督工作较以前来讲,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财政监督和管理工作出现脱节现象;没有对各个财政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顺;现行的财政监督方式和手段十分落后;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没有良好的财政监督执法内外部环境等。

2 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监管的建议

我国目前对财政资金的监管较以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逐步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管。

2.1 加强财政项目资金管理

加强我国的财政资金监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通过加强各个项目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能够保障每笔项目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从而实现对整体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来实现,让企业中使用项目资金的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组长,让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担任小组组员,共同实现对项目资金的管理。

2.2 完善监管制度

我国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便是我国资金监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资金在下发之后,便无人过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要建立健全资金监管规章制度,让监管制度能够落实到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中。例如企业内部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方案》、《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议管理》等。通过完善财政资金的监管制度,能够让企业内部各项资金活动有据可依,例如在财政资金使用时,能够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来进行,资金的使用用途、使用效果、使用效益等都要通过书面报告的方式提交到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手中。另外,要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让财务人员能够实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监督和控制。

2.3 推行公开制度

要逐步建立财政管理事项的公开制度,保证科学、民主、依法理财,要对财政管理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宏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财政资金使用之后带来的效益问题等进行公开,并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经过专业分析论证之后,有针对性进行调整和修改,让财政政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符,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监管的工作内容、方法、机制等,真正实现民主、科学的理财,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口碑,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促发展,构和谐。另外,要注重各项制度的落实,提升服务的质量,建立并健全财政规范体系,规范服务的行为,在保证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相关单位要提高服务意识,规范业务管理流程,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明确责任,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质量。另外,要建立健全财政政务公开监督机制,将财政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中,与各个机关的作风建设以及测评活动相结合,形成长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2.4 完善协调机制

由于资金的分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因此需要高规格的机构对此进行组织和协调,防止多头安排和腐败等情况的发生,为财政资金的整合提供保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①建立健全资金分配组织协调机制,让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与相关部门共同组建领导小组,对一些需要整合资金的工程或是项目,召开会议进行集体讨论,组织并协调好相关工作;②明确资金整合的目标及范围,要围绕目前发展中的重点项目进行整合,统一进行项目计划以及分配方案的编制,让资金能够发挥综合效益;③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对资金进行整合,例如地方的安排和中央的补助、跨部门的资金等。

2.5 深化制度改革

要按照公共财政中的各项要求,实现我国财政发展目标,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转变理财观念,强化财政管理手段,深化制度改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财政资金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进程;其次,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再次,要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另外,要深化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除此之外,要推进公用支出的改革,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

2.6 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树立财政监督的意识,通过对目前财政监督工作进行客观的分析,建立起正确的财政监督意识。通过对财政内部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完善,能够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防微杜渐,堵塞漏洞,保障资金安全,同时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各地区的财政部门要将内部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将业务部门作为主要对象,将下属单位作为次要对象,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对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如何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芝.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的五大问题[J].财政监督,2009(7).

[2]张杭平,王林尧.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的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07(7).

第6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资金管理 途径 财务

企业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企业集团和母子公司体制不断建立,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也日益暴露。资金是企业一项重要资产,当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资金管理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制度不健全。如一部分企业未建立资金预算制度;有的企业建立了预算制度,但不按制度执行,使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随意性很大。这造成了企业的营运资金时而不足、时而过剩,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有的企业预算不切合实际,指标不是经过科学的计量和考核,造成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加大。

(二)资金管理的监督、控制和考核不力

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事前控制乏力,事中审计监督走过场,事后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措施。一些财会人员对经营情况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加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很多时候只能唯领导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监督乏力、滞后。由于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指标,各资金使用部门隐瞒不良资产,不及时消化不良资产,一旦清产核资时,潜在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三)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现在很多企业实行集团制和母子公司制,很多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集中管理与内部多层次管理分散占有资金的矛盾,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方面有的企业部门多头开户,资金失控,沉淀严重;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又为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而犯难。由于资金管理体制导致了企业调剂资金余缺的能力较差,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

(四)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依据

由于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财务报表编制不实,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在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造成企业不能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不能给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依据。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管理好资金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管理体制。采取集权制还是分权制是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从体制上关系着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权责利的明确,从管理战略上关系着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积极性的判断与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机制的塑造。

笔者认为,企业应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不管单一企业还是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企业完善整体资金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集中进行战略方向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整体信用等级,降低财务成本,优化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旦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对各个子账户的资金进行相应地归集,加强内部资金的整合和统筹管理,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主要是通过制定示范性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制度,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2.要把好制度订立时的审查备案关,严格手续,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科学合理;3.加强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加强内部管理,对合同事前审批、事中执行、事后评价,进行严格地监控与分析。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经营业务的采购、销售、库存等各风险节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实时监控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效应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完整。

(三)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

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公司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防微杜渐,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制定资金使用的合理规划

企业资金存量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过多或过少都不合理。过多的持有资金,机会成本增多,造成资源浪费。过少持有资金,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对资金的使用合理规划,加强资金管理。

(五)加强企业的现金管理

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的话,会造成企业资金短缺,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相反,如果现金持有量过多的话,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在确定了最佳现金持有量后,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加强现金管理,主要从现金的收支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加强现金的回收控制,为了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加速现金周转,企业应尽量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通过定期进行账龄分析,结合付款方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催款手段。同时也可以对那些及时付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现金支出控制。企业在收款时,应加快收款的速度,而在管理支出的时候,应尽量在不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下,延缓现金支出的时间。可以通过一些合法、合理的手段,结合资金到账和转出之间的时间差合理地延缓款项的支付。总之,现金日常控制的目的,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货币资金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并从企业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多的投资收益。

(六)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资金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中可以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资金管理的新手段和模式,是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今后企业实施资金管理的必然选择手段。同时企业可以借助于ERP系统,该系统简化了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流程,充分利用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数据信息的互通,提高管理效率,使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流程的每个环节,有利于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发挥财务监督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数秋.当前资金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11).

[2]李夕顺.企业资金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第7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区国资运营的基本情况

区的国资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全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的经济建设。

(一)摸清家底,理顺关系,构建监管体系

1.从组建各类园区公司开始,我区各国有公司克服各类困难,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入手,积极开展经营活动,截至11月,全区各国有公司资产总计77.58亿元;账面负债总计54.57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70.34%。

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看,银行融资27.37亿元(含国开行)、大额应付款2.1亿元、公司内部及公司与财政和管委会往来15亿元,再剔除内部往来等,公司的实际负债39.57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为51%。

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目前银行融资除国开行贷款属于中长期外,其余为短期贷款,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现正在努力调整债务的结构。今年9月份,国司5亿元三年期信托贷款到位后,兴科公司对于近期到期的银行贷款2.07亿元,进行了置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还贷压力。下一步如信托贷款能实行滚动发行,国司企业债顺利发行,以及正在谈的国开银项目,将进一步有效地优化区国有公司债务结构,中长期的资金将占绝大部分。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国有公司资本结构,下一步拟进行重组借壳上市,打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平台。

从负债的偿还能力来看,应该说随着各个园区公司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善,作为偿债主要来源的园区土地,价值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并随着明年高铁的通车地价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同时通过园区开发和招商也为我区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根据国有资产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原有区国资委——区国资办——区国有公司的组织体制框架进行调整,确立了区国资委——区国资办——国投总公司——区国有公司的组织体制框架,理顺了管理体制。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资办),为区国资委的办事机构,设在区财政局内,承担区国资委的日常工作。区国司设在区国资办,代表区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二)建章立制,夯实基础,确保规范监管

1.制定了《秀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作为区国资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区国有资产监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方向,部署了区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任务。

2.出台了《秀城区国有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秀城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用、选派、管理办法》、《秀城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秀城区国资委工作制度》、《秀城区国资办工作制度》、《加强区属国有公司管理的补充办法》、《关于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通知》、《区区级国有公司机构设置和定岗定员管理办法(试行)》、《区区级国有公司公开招聘员工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国有公司人员工资资金管理的意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对区属国有公司在人、财、事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突出重点,规范手段,做好监管工作

1.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凡区属国有独资、控股、参股公司涉及公司股权变更,重大项目投资,重大项目的发包,对外融资,资金拆借、担保、银行贷款等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重大事项,严格要求向区国资委作出报告。重大事项按照报告事项的具体情况分为报备和核准两类,核准分国资办核准、区国资委专题会议核准、区国资委全体会议核准。

2.认真做好国文秘站:有公司经营预算的编制和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根据区委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国有公司年度经营预算制度。按照“工资福利按标准,商品服务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财力可能”的原则,由各公司按照规定编制年度正常经费及项目支出预算,提出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国有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试行),从资产安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计划性指标、综合性指标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区属国有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

3.对国有公司债务实行动态监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加强对区属国有公司债务动态监管,要求区各国有公司按月上 报债务来源、债务到期日等债务详细情况,及时落实到期债务的偿债资金来源,做好对区属国有公司债务平衡机制的测算,确保债务规模不突破偿债来源的可能。

.建立国有公司外部监督的长效机制。区国资办委托中介机构对国有公司实行年度审计及专项审计,加强对国有公司年度经营预算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加强对公司负责人职务消费的管理和监督。

(四)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拓展融资手段

1.调整整合现有国有资产营运公司,组建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通过调整出资主体,将各国有公司出资主体由区国资委调整为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通过优化重组、使公司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真正做强、做大、做精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增强综合实力,为国有公司融资融券搭建新的平台,进一步理顺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行质量。

2.积极开展信托融资工作。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来源,区国资办积极与市国资委、信托公司、银行进行沟通、协调,落实信托机构、担保单位、协作银行,做好信托融资的材料整理、项目包装等工作。由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市高等级公路投资有限公司担保,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向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人民币5亿元,期限3年,用于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资金使用成本为6.65%(包括各种中介费用)。

3.积极筹备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我区以国司为主体与嘉发公司联合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为6-8亿元,债券期限8-,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目前发债主体的筹建、发债审计所需财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发债项目的包装工作已初步完成。市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十家国有公司三年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已基本完成。通过招标,已确定西南证券为主承销商,有关发债项目与承销商多次沟通后,确定以余新镇两分两换项目作为发债项目,相应的材料已收集完毕。

二、目前我区国资运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自按实运作以来,我区国资工作紧紧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构建了国资监管体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完善了日常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国资运营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的经济建设,但目前我区国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国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从管理体制上看,区级国有公司的监管体系较为完善,但乡镇、街道的国有公司尚未纳入区直借监管。区国资委对乡镇、街道的国资运作尚未进行有效的监管、指导,尚未形成全区国资运营一盘棋的格局。从乡镇(街道)国有公司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公司数量不少,但规模普遍偏小,资产质量较差的现象,没有实现规模化运营,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2.国有资产管理分散、效益不高。各乡镇、街道、区级部门单位的许多国有资产及储备土地尚未改变“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分散占有和使用”的传统模式,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不高,未能实现“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存量转化为增量”的转变。

3.融资手段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我区国有公司普遍存在融资方式手段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务成本较高,目前我区国有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均占资金来源总额的90%,且主要为中短借款,债务来源、期限及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偏高。

4.国资监管力量薄弱。区国资监管的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区、镇(街道)国资监管力量严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为稀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今后我区国资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一)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和理顺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区、镇(街道)二大国资平台。

要树立“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国资”的理念,平台有多大,今后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把整合资产组建公司作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参照区国司组建模式,对乡镇(街道)现有的国有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乡镇(街道)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将分散在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的各类存量资产在保持使用权、收益权、管理权不变的基础上,将所有权上收重新评估后注入公司,通过做大做强乡镇(街道)国资平台,积极提升各乡镇(街道)的融资能力和造血功能。

(二)要解放思想、理念创新、大胆实践,进一步探索融资的新途径。

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在继续做好企业债券、信托凭证等融资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权融资(上市或借壳上市、私募)方式,改善资本机构,分散偿债风险。继续做好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利用项目优势争取更多的支持。通过股权融资,争取长期信贷资金,努力实现提高净资产,降低负债水平的目标。逐步改善我区区级国资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不断增强区级国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国有资产作用的新途径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资平台加大资本运作,做好土地这篇文章,探索发挥国有资产的调控、桥梁和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和引进一批创司、风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四两拨千斤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投融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通过国有资产投入使企业形成骨干、产业形成规模,并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择时出售或转让所投资的股权,让利于社会、让利于投资者。

(四)要牢记使命,履行好职责,努力做好国资监管的这篇文章。

1.继续严格执行国资监管有关制度。要加强对国有公司及下属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资产转让处置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国有公司员工招聘、员工工资、公司财务情况的监管。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融资服务等工作,做到服务与监管并重,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营运,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第8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一、把握重点,抢抓机遇,XX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认真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二)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XX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0865万元: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XX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二是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总体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四是产业扶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缓解,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农村低保制度已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已不太重要。有少数干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XX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XX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XX年全市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50个村,其中:积极争取省级整村推进计划200个村,市、县安排实施50个村。一要尽早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要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综合效益,打牢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两个基础。

(二)加大力度,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形势好转的良机,充分发挥3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把开展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XX年3个基地计划培训2500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引导性培训5000人,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第9篇: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就业;再就业;思考;建议

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任务,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返乡民工尽快实现就业,国家、各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各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稳定和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好就业培训补贴资金,加强各类人员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其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就业资金管理,保障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笔者结合宿迁实际就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提出几点建议。

一、就业再就业培训开展情况

“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是宿迁城市精神的体现,宿迁市长期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导向、普及培训”的基本原则,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009年全市投入就业资金1.2亿元,支出再就业资金11014万元,其中: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376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2156万元,发放职业介绍补贴467万元,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支出227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下。

二、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培训机构规模小,开设专业有限,无法引进优秀师资,加之设备良莠不齐,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培训种类繁多,部门之间存在重复管理现象。现阶段,就业培训包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特别职业培训等,种类繁多,而开展培训工作的部门涉及人社、农业、财政等部门,管理权分散,不利于规范管理。

(三)高技能人才缺乏,培训专业开设滞后,导致参陪劳动者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

(四)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缺乏对培训机构的监管,缺乏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财政部门未全程参与监管,不能有效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职能,容易造成培训补贴资金损失。

三、加强就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研究制定加强培训补贴资金管理的综合和单项文件,明确补贴对象、补贴范围,规范申领程序、申报资料、部门职责、项目实施、资金拨付;二是制定招生宣传、培训定点、办班审批、新学员注册、台帐制度、教研活动、教学计划、结业考试、督查制度、信息公开、评估验收等制度,规范就业再就业培训日常管理办法;三是归并相似培训职能,明确责任,制定相应的违规行为及相应的处罚办法。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一要进一步拓宽职业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筹资渠道,建立紧缺人才培训补贴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设紧缺型专业;二要充分调动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在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发掘、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技师培训基地,调动行业、企业培养新技师的积极性;三要加大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力度。大力拓展定单式培训模式,对部分专业可尝试把企业的车间建在学校,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建立培训机构资质动态认证管理机制

人社、财政部门可采取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筛选出具备一定培训能力和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质量较高、培训与就业结合较好、具备一定培训资金垫付能力的培训机构,支持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实行动态监管,畅通培训机构准入及退出渠道。

(四)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

建立五项制度,不断加强培训过程监管。一是建立合同制度,明确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建立开班备案制度,建立台帐,登记学员姓名、性别、年龄、培训时间、培训项目、联系方式;三是建立公示制度,确保培训补贴政策“阳光操作”;四是建立督查制度,不定期对培训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五是建立验收制度,实行培训和考证结合,接受统一的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五)加大财政对就业资金投入

要提升本地的劳动力水平,首先应整合资源,建立一批具备条件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社会信誉好的就业培训基地队伍;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中、高级工培训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第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财政投入规模,满足失业人员创业的贷款需求;第四,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补贴,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六)加强培训资金审核拨付及管理

一是人社、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收费标准、规范财政补贴申报程序、合理确定补贴标准;二是严格申报手续,建立补贴资料层层审查制度。三是严格补贴审核,建立培训机构、就业管理机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四级审核责任制度。

(七)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作用

加快“六统一”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并向村级延伸,实现招聘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备案、失业登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业务经办的网络化管理,从而建立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实现就业服务各项业务有机协同管理。

(八)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政府、财政、人社、培训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纪委、检察院、审计局密切配合,关注确定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实施效果等各环节的情况,对截留、挪用、挤占、虚报冒领等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施林超.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和建议[J].企业家天地,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