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第1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物业管理企业在人员招聘上往往招聘那些低素质、低能力、低学历的社会人员,他们没有最基本的应急事件管理基础知识,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一旦出现应急事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处理。加上物业管理企业对于人员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更加使得他们在应急事件管理上出现问题。另外,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在应急事件管理设备配备上存在问题,设备配置较低,设备数量无法满足需求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管理的困难度。

任何企业都必须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体系下进行,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在城市小区居民安全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然而,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对于应急管理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上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最终导致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总体来讲,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运行体系这三大部分。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仅仅在其中之一或之二体系建设上有所进步,但是很少能够建立健全这三大应急体系,即使三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实施与执行力方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应急预案体系指的是根据有可能发生的或者发生过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预测,并针对突发事件发生特点与原因制订相应的计划与方案,保障应急事件发生时,物业管理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应急预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物业管理企业总体预案、针对某项应急事件的专项预案,各部门预案以及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在制订应急预案体系时应注意,应急事件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同时增强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之后,物业管理企业要做的就是做好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集中所有力量进行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还要实施领导责任制,强化物业管理企业领导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加强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应急事件处理意识与责任。另外,针对消防应急预案、电梯故障应急预案、暴风雨天气应急预案等不同的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类别,增强针对性防范。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一系列的应急运行机制,从每一个细节做好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的处理与管理。同时,加强对应急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采取具体技术措施,做到化解风险于无形,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保护工作。

第2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监狱单位 内部控制 健全策略

一、现阶段我国监狱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各个地区的监狱单位都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监狱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一些监狱单位领导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方面存在着误区,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任务,应当由财务部门负责相关事宜,并没有对各个部门提出一定要求以确保内部控制管理顺利开展,也没有积极地学习一些内部控制管理知识。这样一来,由于管理过于松散缺乏权威性,一些部门不能够积极地配合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致使此项工作形式性较强。同时,一些监狱单位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精神的宣传教育上做得也不够,一些部门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知道内控可以做什么,这样也会间接阻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的监狱单位已经在不断建立健全自身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内容过于偏重于主管业务科室管理内容的编写,虽然在财务工作内容上也有涉及,但是只是一个大框架,没有对具体内容、流程与要求进行明确。这样一来,难以有效实现人员之间合作与相互牵制,容易滋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以合同管理为例,一些监狱单位不仅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内容不够明确,而且在对签订合同并实施合同项目后的财务控制上规范甚少。这样一来,在相关部门人员手续齐备的大前提下进行报账,财务部门无章可循,无法对合同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判断就进行业务处理,向相关业务部门付款,容易导致错付、漏付、多付资金情况的发生。再以职务设置为例,一些监狱单位在财务人员职务上分配不够明确,没有实现会计、稽核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没有明确财务系统管理员权限,一旦出现信息被篡改等情况的发生难以落实到个人,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三)国有资产管理过于随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但是一部分监狱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过于随意,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没有做到日清月结。同时,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没有定期下到各个业务部门中去了解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一些业务部门在向财务部门所反馈的资产使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也不够,这样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此外,一些监狱单位在预算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难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监狱单位应当每年根据上级下达的部门预算及监狱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部门细化预算,但是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没有安排专人进行实现考察,而是根据以往的数据信息进行预算编制,而且在编制时也没有具体预算项目,预算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还需要增加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形式大于实质。

(四)内部控制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现阶段监狱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考察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在对各个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执行等方面监督力度不够。由于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就隶属于财务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即使存在问题也难以被发现。同时,相关部门对监狱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执行的监督工作力度也不够,即使对其进行了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与奖励,难以促进监狱单位主动去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二、对于完善我国监狱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首先,监狱单位的领导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主动去学习一些内部控制管理知识,转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是财务部门任务的错误思想。同时,注重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程序进行梳理,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执行实施和记录反馈,对各个部门提出一定要求,促进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其次,监狱单位应当加强对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知识培训、会议讨论等多样化方式使各个部门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提高其配合此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间接起到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监狱单位在制定和完善自身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方面不应当过于偏重于主管业务科室管理内容的编写,而是应当在此基础上明确财务工作具体内容、流程以及要求,尽可能地有效实现人员之间合作与相互牵制,控制和防范情况的发生。首先,在合同管理方面,单位要实现全方位管理,不仅要明确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内容,而且还要完善实施合同项目后的财务控制规范。在签订合同时财务部门必须对合同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并采用统一标准合同审批表,严格按照财务审批制度及合同管理制度要求逐级审批。在实施合同项目后,财务部门要积极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对合同实际进展状况进行实时登记,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尤其是在付款环节相关人员必须谨慎认真,尽可能地控制和防范多付、错付情形的发生;其次,监狱单位在内部控制相关职务设置上也应当进行进一步明确,要实现会计、稽核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明确财务系统管理员权限,确保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端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三)优化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监狱单位应当对自身资产使用审批程序进行优化,在资金使用上应当小心谨慎,一些涉及数额较大的业务应当上报给领导后由领导签字审批后再开展相关工作;第二,要做到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日清月结,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如果在盘点过程中出现账实不符情况,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并查明原因,对盘盈盘亏资产进行处置;第三,财务部门人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下到各个业务部门中去了解各部门资产的使用情况,收集资产使用相关信息数据,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监狱单位还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仅要投入一定资金强化财务管理系统处理能力,增设一些财务数据分析、汇总功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随时可以对内控情况生成反馈报告供决策使用,而且还要适当更换一些已经被淘汰的硬件设备,确保硬件设备能够带动软件系统,使系统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最后,监狱单位还应当完善自身预算管理工作。单位对于监狱局所下达的部门预算要进行细化,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仅仅按照以往的数据信息进行,而是应当安排相关人员下到部门中去,在各个部门的努力配合下开展此项工作,使资金能够细化到具体项目。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狱单位应当对部门年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做好实施计划,确保预算有序执行,适当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控制和防范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发生。

(四)加大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监狱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不仅要着重考察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而且还要加大对各个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执行等方面的监督力度。首先,单位应当将内部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安排专职人员担任相应职务,使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独立性,以便于问题的发现。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当积极参与评价和修正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从审计角度出发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其次,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监狱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执行的监督工作力度,制定实质性奖惩措施,对于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要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一些内部控制管理混乱的单位要予以严厉惩罚,最终督促监狱单位主动去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兼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J].会计之友,2014(22).

[2]尹律,徐光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探讨――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5(4).

[3]郭兴军.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第3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理论上,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分为5种: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制度体系建设就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有关要求,遵循“制度先行,先立后破,上级统领”的工作原则,哈局成立了以局长、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副总师、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法律专业牵头负责,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制度修编工作,认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盘点、梳理,按照省公司规范性文件进行对比分类,进一步明确制度保留、修订、新建和废止的范围,完成对各专业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力求建成全面覆盖、科学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制度体系,坚决避免因业务调整、流程变化、人员变动而出现管理真空、工作空档现象。通过全面开展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上下一致、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奖惩有据的制度体系结构目标。在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各项业务畅通,为“三集五大”体系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清楚认识到,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现阶段,哈局已按“三集五大”模式正式运行,随着新模式的导入,相关制度还将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在制度的制订、修改、废止等相关方面有理论性的指导思想。根据哈局实际,在“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做到系统化与精细化相结合,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应予进一步明晰:

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

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第4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 社会信用体系 基本状况 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39-01

一、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近几年,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打造“信用吉林”为基本目标,开展打基础、建市场、办服务等工作。

(一)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建设

早在2003年,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四大体系,完善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流通,打造信用吉林”的总体目标。几年来,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意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地方性信用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但部分省市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吉林省也已着手研究制定相关法规规章。2008年,省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立项调研,起草了《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现已列入省法制办2012年立法计划。

(三)行业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拓展与完善

《吉林信用网》发挥信用信息采集、传递,信用行为褒扬、警示、惩戒等作用,开展信用服务,11700余家企业和100万个人信用记录入库,为社会查询和信息3.5万余条。工商系统初步建成行业征信体系,有18万户企业、75万个个体工商户信息入库。地税系统把纳税人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等级评定和监管。金融机构征信系统不断完善,有11.6万户企事业单位、1330万自然人信用信息入库,为改善信贷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以“增强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吉林”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教育逐步深入

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先进地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建立沟通联络,适时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及机关有关人员培训,已有322名企业管理者获得信用管理师资格证书;组织推动同业配合和区域合作,开展“诚信宣传”“守合同、重信用”等活动,每年推荐公示一批诚信企业;2008年由吉林省发起,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开展区域信用建设合作交流,推选诚信示范企业,吉林省修正药业等25家企业被授予“东北四省区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二是需要尽快建立全省统一征信平台;三是需要加快地方信用立法工作;四是需要大力开发信用产品和培育信用市场;五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增强公民诚信意识。

二、加快推进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协同推进

各级政府要把“打造信用吉林”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从法制基础、人才基础、平台设施基础做起,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领导挂帅,高位操作,加强督导,推进落实。要建立强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借鉴全国其他省市做法,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关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职能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市(州)、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区工作。全省形成上下对应、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全省联合征信平台建设

一是按照“联合征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归集各部门、各地区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通过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壁垒。

二是要解决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立信用信息服务管理中心,负责联合征信平台建设和业务运行。人员编制可以新增新设,也可以从事业单位改革中划转。

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征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

(三)需要加快推进地方征信立法步伐,建立信用配套制度规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吉林省实际,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尽快出台《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相关部门和机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要求,制定信用信息标准规范,建立法规规范、行政管理、经济调节、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相结合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第5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机构改革; 体制改革

在长期的发展中从事各种活动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如何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科学正确的管理的档案,并且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理论探讨,单从档案工作的自身要求看,档案产生的主体、服务对象、工作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档案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队伍素质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背景

“制度”是规范人们办事程序和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是制度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集合”,是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不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业务活动、机构调整等行为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改革发展、经营决策等重大行为的决策依据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利用好档案,对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如:制度的确立仅以档案工作的自身业务需要为导向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这些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需要,总是习惯于“为加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提高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质量,制订本规范”、“为加强本的档案保管和管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等等,来说明档案工作制度的建设目的或目标,缺乏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的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征求和吸纳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显然,以这种理念确立的制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缺乏制度应有的约束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科学的执行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大大降低和弱化了制度的实施效力。

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能“一概而论”, 也不可能有现成模式可以供“翻版”克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在 “向管理要效益” 的大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存在与否,已不再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档案工作是否能在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与制度融合为有机整体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是档案工作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

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是维护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凭证和依据,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就本集团公司来看仍有不少下属的公司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提到管理的议事日程,这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究其根源就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重视不够,因此,首先必须提高负责人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提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全公司树立档案是资产、具有实用效益的观念。

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水平,“10号令”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据此建立完善适宜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规范别要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是档案是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资源收集不上来就谈不上管理。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在制度体系上给予保障,切实将档案收集工作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第三,从增强“适用性”着眼。并不是说所有类型的都要构建模式相同的体系,而是应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机制。笔者认为,一些小型只要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库房和装具、配备有档案专业知识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能有效开展档案工作就可以。大型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是要保证档案收集及时完整、保管得当、利用有效,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标准在于是否能满足时展,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从提高“利用率”发力。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是档案管理是否引起管理层、员工重视的“生命线”。目前,仍有一些对档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分散保管在各个具体经办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人事档案保存在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部门之间又互相封闭,导致的档案管理不能做到完整、准确、系统的收集,档案资源容易流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还会给档案的管理留下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就是档案利用率不高,认为档案可有可无,“书到用时方恨少”,档案管理亦如此,只要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勾画”积累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的“蓝图”,档案资源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第五,从优化“档案员”队伍抓起。档案管理人员是落实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最直接的执行者,贯穿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提供利用等各种活动中,如果不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就会影响档案业务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无从说起。因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做到“眼勤、耳勤、脑勤、手勤”,看到新工程、新项目,听到新活动、新举措,接触到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类图书、资料都要认真查验、及时收集,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发生的档案信息源抓紧处理,不讲代价,并按照一定的属性分门别类整理,以确保室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丰富,方便各职能部门的查阅,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档案员。正如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所言,档案管理人员要“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这样才能“重新坐回上帝的身边”,体验“为上帝服务”的快乐,做档案管理工作的忠实实践者。

3 档案管理工作要更新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一种多元、灵活、高效的统一体,主要由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各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组成,其中档案规范标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的组织保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体现。无数的案例证明,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能减少的管理成本,为创造管理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发展的速度和脚步不断的加快,作为记录发展轨迹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更新观念,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更要与时俱进,在市场竞争、发展中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荀巨虹.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4)

第6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构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档案安全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评估。确定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任务,也是建立和推行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档案安全日常管理、安全基础

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

1、档案安全日常管理的健全性

档案安全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基本规章制度的建立、组织机构的设置、事故处理预案的设置等方面。档案安全基本规章制度是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健全性事关档案安全管理的全局。一般健全的档案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库房管理规定、档案评估制度、档案出入库登记交接制度、设备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涉密信息内容范围规定、档案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日常安全巡查制度、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等。档案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使档案的接收、整理、移交、保管、利用等各个工作

图1 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环节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健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及时发现与排除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基本规章制度的健全性、组织机构的设置、事故处理预案的可操作性等日常管理指标纳入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否符合标准

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事关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的建筑设计、防火、防雷、抗震的设计、供电系统与消防系统等都应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要求,档案馆建设应符合《档案馆建筑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要求,处于沿海地区、地震带等特殊地理位置和区域的档案馆的防火抗震设计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要求确定不同的防范等级,防雷设计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不同等级。《档案馆建设设计规范》对档案室的供电系统与消防系统也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便于对档案安全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3、档案安全防护设施的合理性

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是档案的“安全防护网”,是确保档案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安全防护设施一般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的配备、入侵报警系统的配备、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完善、温湿度与控制质量符合标准、重要场所的安全防护等。安全防护设施不当将对档案直接构成破坏性威胁与损失,因此,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评价档案安全的重要指标。

4、档案信息安全是否符合要求

档案信息安全主要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涉密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此外还考虑了信

息安全的预警机制是否完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构建了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图1)。

二、档案安全风险评价

对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的评估采用多因素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方法,它利用模糊集合论概念与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作出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2]。本部分基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新升格高职院校的档案安全风险进行评价。

1、设立模糊评判矩阵

综合评价矩阵对应的评价因素分别为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档案信息安全,按照最大隶属原则,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较低,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很低,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较低,档案信息安全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很低。

2、综合评价

根据一级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决策矩阵P的值进行模糊变换的合成运算,得出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结果为:

P=[0.2068,0.3489,0.2563,0.1291,0.0401,0.0174,0.0014]

由B值可知评语为相当低,很低,较低,较高,高,很高,相当高的可能性分别为0.2068,0.3489,0.2563,0.1291,0.04,0,0174,0.0014,按照最大隶属原则,隶属度最大值为0.3489,对应评语为很低。这表明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属于低级,该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较低,与国家对档案安全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对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来看,新升格高职院校的档案安全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档案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院校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新升格高职院校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设施等仍沿用传统的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学生与教师规模扩张对档案安全管理的新要求。同时也使得学校档案安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档案专业人力缺乏,尤其缺乏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使得档案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这也导致在网络环境下档案安全潜在风险增加,网络病毒、网络不安全因素对电子档案的潜在威胁增加。

3、档案安全管理资金不足

新升格高职院校对学校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也使得档案安 全管理资金不到位,档案安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从而难以有效应对火灾、水灾、震灾、害虫、霉菌、灰尘、紫外线、有毒有害气体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更新安全理念,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意识

高职院校应树立档案安全即为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将档案安全工作放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位,完善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升管理层次[3]。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及全校师生的档案安全意识与技能。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

2、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在学校财政许可的限度下,应设置学校档案安全保障建设资金,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列入院校正常的资金预算中。从而为档案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消除档案安全隐患与安全漏洞。

3、重视档案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学校应尽可能地配备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档案业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水平,满足档案安全管理需求。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并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政府部门学习,为学校储备一支既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有现代化网络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4]。

参考文献:

[1] 方 昀,刘守恒.档案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分析和评估指标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6):74-77.

[2] 陈雪刚,程杰任.多因素分层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30):128-131.

第7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做好学习培训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

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对于体系的执行,只有广大员工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制度,才能准确的执行制度。经过华北油田几年来的宣传贯彻,员工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体系运行,人的惰性思维、习惯性思维以及松懈情绪却显现出来,对体系的执行无疑是一种风险与危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何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有效的培训方式、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让职工认识到位、更新观念、注重实效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我们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对于关键岗位的管理者,不仅业务水平要高,道德素质还要好,企业必须组织经常性的培训教育与学习,使管理人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增强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知道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防止其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扭曲。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明是非,辨正邪,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中的各类风险。

二、建立健全制度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

规章制度的建立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持续改进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其符合生产经营实际,实现职责界面清晰、管理流程通畅、体系文件简洁和适用规范统一,如此才能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牢固。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进行检索,及时对影响工作质量、效率的行为,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真正形成按制度办事、管人、规范行为,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针对不断变化的实际业务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新的规范,形成严密可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网络,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整体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应做到四个没有:没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没有不受监督的人员,没有不受监控的资金,没有不受管理的物资。

三、抓好管理人员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体系的建立,使企业的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但我们深知,企业的正常运行重要的是制度体系的严格执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这说明执行制度在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环节。但谁是制度的制订者?谁是制度的检查者?谁是制度的监督者?毋庸置疑,各级管理人员!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对他们履职情况的严格监督检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放过任何细节,不留下一点空子,不出现管理盲点”,我想社会上曾经出现的那么多行为,自然只能就是“曾经”。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从“人”这个起点上抓住、抓好,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

四、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障

第8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接纳、吸收新型的服务思想,完善服务体系。同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也需要逐步朝着科学性和主动性的方向发展,以全面提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质量。

1当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服务思想落后

服务思想是基层水利服务工作人员在工作态度和工作形式上的重要指导依据,同时,基层水利服务部门作为政府机构,需要以服务思想为指导,优化服务模式[1]。但是,部分地区存在服务思想落后、服务模式陈旧等问题,以至于基层水利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不利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

1.2人才储备不足

现阶段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相关单位配置大量的互联网人才。先进的人才储备能不断推动服务体系的完善,并能及时发现现行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但是,部分水利服务机构对先进人才的储备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这就使得机构内部的人才资源匮乏,同时使大量人才对水利单位失去兴趣。

1.3资源投入过少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水利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增加资源投入。虽然我国各地区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资源投入力度有所增加,但是仅仅局限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在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制度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却十分有限。水利部门资源投入过少,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服务人员的要求,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

2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2.1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引导服务体系的构建,部分地区在区域发展规划策略中明确提出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并对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等作出明确要求[3]。同时,水利服务建设成为政府部门的主抓方向,由相关领导亲自督查实施。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在工作人员的薪酬和基础建设资源方面增加投入力度,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引导水利服务的发展方向。例如,对河道内泥砂淤积较严重的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源投入,鼓励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实现对水流的引流、存储等,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用于农田的灌溉,全面拓展水利服务的渠道,提升基层水利工程的服务质量。

2.2深入推进水利服务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来深入。首先,加强水利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是水利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是水利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服务工作,设置专门的站点服务,这样可以使用户快速地享受不同类型的水利服务。此外,基层水利服务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水利服务工作培训,提升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对此,相关机构可以制定完善的工作奖惩制度,并落实到位,以全面督促水利服务工作的开展。

2.3提高水利服务的可持续性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该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持续性的水利服务工作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水利服务体系能长久的得到落实,并逐步推广应用。

2.4加强信息化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是一项服务型工作,重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也应该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水利部门结合水利服务工作的特点,开发、购置专门的服务软件,从服务缴费、数据查询等多方面实现在线操作,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可以让相关机构的管理工作更加全面高效。

2.5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人才资源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的重视。就目前水利机构的人才管理情况来看,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等都处于短缺状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且要求各项人才对整个服务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同时,适当引入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加大对信息化软件的开发设计,并确保其能成熟地运用到整个水利服务体系中。新型先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能全面提升服务工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应从成长性和创新性方面提升工作队伍的素质[4]。

第9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从根本上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疫、检疫、监督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四大业务环节的信息,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平台汇集到中央数据中心。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尽而达到疫病监控和防治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搞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张玉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方法和措施:

2009年根据畜牧兽医局统一部署,在总结2008年田园、温泉、卡斯、柯街4个乡(镇)共8个村,32个合作社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春、秋两防同步在全县开展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完成生猪佩带率达100%,牛、羊任务数100%。

(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实施动物标识及溯源体系建设,确定信息员。负责县、乡、村人员培训;负责检查指导乡(镇)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

(三)08年非试点的乡(镇),要采取试点,形成以点带面开展此项工作。

(四)在年末完成任务数100%。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确定一名信息管理员,确定后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崭新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繁琐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29个试点县之一,因此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高度重视,要认真按照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一)组织保障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具体组织实施。为确保溯源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乡镇要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各乡镇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