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新能源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技术创新

第1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优化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77

1 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度。目前,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逐渐降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能源汽车不论是在技术、设计还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都比较高,另外还有后期更换电池而产生的费用使得很多消费者都放弃了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成本太高。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纷纷出台了很多的政府扶持政策,覆盖了整个汽车产业链,而我国在此方面却只侧重示范运行整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政府扶持政策少之又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国家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1]。政府部门要给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降低成本,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2 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价格和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的约束,导致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适量还是很少。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仔细划分市场,充分挖掘市场中隐藏的消费者。为了能够抓住消费者,企业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补贴,签收后服务合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和集团用车市场。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积极推广汽车租赁的服务,在适合的区域范围内使用新能源汽车,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逐渐转变成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购买规模,有效满足市场经济中的需求[2]。

3 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尊重汽车产业市场的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发展产业。越过混合动力汽车,对纯电动汽车进行跨越发展,这种战略导致忽视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但是,纯电动汽车也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驱动技术发展的不是很好,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良好发展。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想要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的规律,优先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加强对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

4 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补贴,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靠政府部门的资金补贴,而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可能会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研发的动力,很容易形成技术垄断的结果。将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的引入,能够将企业销售和生产的责任明确开来,从而促使企业加大产业的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而促使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好并且成本低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帮助政府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的燃油汽车的销售、生产、排放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强制实行限制性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4]。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促进其发展。

5 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

企业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宣传,有效提升消费引导的总体效果,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兴产业的创新产品,虽然国家和政府以及汽车企业都已经人尽皆知,同时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对其严重缺乏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汽车企业抓住机遇,携手共同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比如广告宣传、汽车展览会、赛事在赞助活动以及乘车体验等,要注重宣传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的作用,促进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多的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让消费者更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凄凉和安全性能,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与环境保护相融合,提升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无形当中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单单是一种环保的行为,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5]。

6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深度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纷纷制定出很多的环境专项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加强产业市场的监督,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有效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04):508-518.

第2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能源;创新产出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1-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自1979年以来,吸引和引进的FDI大幅度增长。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5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十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本土企业从中获益匪浅,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FDI也使国内市场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每个企业都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即创新之路。

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FDI对东道国正溢出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正溢出效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有些区域甚至出现负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多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且发现正溢出效应是主流趋势,并且FDI对中国专利申请有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本文先以 FDI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事实依据,随后着重分析了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后试图通过构建包括区域R&D投入、FDI、能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能源对区域创新产出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2FDI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非自愿扩散的效应,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国水平的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获得全部的收益,它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国内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示范和模仿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企业关联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东道国配套企业的带动效应。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给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体制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在跨国公司与外资获得了国内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控制策略以防技术外溢。

3能源约束对技术创新与FDI技术溢出的影响

3.1模型设定

4结论

通过推导和实证验证,本文发现FDI仍然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力,只是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被夸大了。在限制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察FDI 对区域能源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在大力引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企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应杜绝单纯的追求外资数量,而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做法,限制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导外资流向医药研发、软件开发、能源利用、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部门,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蒋殿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40.

[3]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

[4]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第3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创新价值链;模型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辅助活动

第4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所谓氢储能,是指借助多样化技术,将多种形式能量转化为氢气进行贮存。目前,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为新能源制氢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新能源制氢可以有效消纳过剩的新能源电力,所以使得电网负荷更加平衡,电力供需的调节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新能源制氢在未来的发展中前景广阔。新能源制氢过程中,对于源端而言,可以借助制氢的过程,将弃光电量与弃风电量合成天然气,并且输送至输气管道,进一步转化、储存过剩的新能源电力,从而推动电网和气网的充分融合发展。而在受端,可合理运用低谷新能源达到制氢的目标,为终端电能的有效替代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第5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CFD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4-02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产品品质高、价格低,且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要求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周期短,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内外研究表明:CFD技术是解决这一要求的最好途径。实际上,CFD技术是解决工程中复杂流动和传热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让广大设计人员学习掌握CFD技术,是提高其设计水平的具体途径。目前,国内有多所高校为本科生开设CFD技术课程,集中讲授20世纪直至本世纪CFD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我们在近五年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学生要学习掌握CFD技术,一方面要学好CFD技术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的自主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在自主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大多强化基本原理的讲授,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从而造成大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欠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构建CFD技术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CFD技术平台

基于CFD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构建CFD技术平台。具体内容包括:组建教学团队,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建设软件平台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等四个方面。对于组建教学团队,这是构建CFD技术平台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通过各学科方向教师自愿报名,教研室推荐,学院公开选拔的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这样就可以确保承当CFD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各位教师是学院各个学科专业方向的优秀教师。因为大家知道,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于教材的编写,现有的关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教材有很多种,但大多以介绍基本原理和计算理论为主,缺乏相关软件的应用及实例的介绍,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此,教学团队需要重新制定CFD技术课程大纲,广泛收集国内外CFD技术的最新科技成果,编写反映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特色,重点、难点突出,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对于软件平台的建设,教学团队应根据能源动力类各专业方向所使用的CFD软件情况,从众多商用CFD软件中挑选出适合能源动力类本科生学习和使用的软件,同时建设一个可容纳30人以上的计算机机房,并通过局域网络连接建立一个交互式的软件平台,供广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软件平台由学生实行自主维护、自主管理,教学团队只需安排任课教师不定期通过软件平台引导和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对于科研实践,教学团队需要安排任课教师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可以从深度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作铺垫、打基础;让学生参与应用研究,则可以从广度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今后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三、利用CFD技术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教学团队已经成立,分别由来自五个学科方向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他们集中代表能源动力各学科的发展动向。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对构建CFD技术平台和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讨,大家共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教学团队已经编写了一本适用于能源动力类本科生的教材《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该教材不但讲述CFD技术的基本理论,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CFD技术应用实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该教材已于2011年1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教学团队还利用学院现有的计算机机房(拥有50台电脑),建立了一个CFD技术软件平台,该平台拥有多种CFD软件,如FLUENT、CFX、STAR-CD、PHOENICS、Flo-EFD等,现已成为广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CFD技术的优良场所。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任课教师不定期地通过软件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实践创新。与此同时,教学团队还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将CFD技术应用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优化设计叶片翼型,模拟计算小型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使得风力机输出功率和效率大为提升。同时,该项目荣获2010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作品一等奖。再比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应用CFD软件对水力涡轮结构进行优化,使原来的水轮机组效率提高1%,每年增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之多。还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格子Boltzmann算法,将之与IP算法、DSMC算法对比,分析不同算法之间的优劣,对格子Boltzmann算法进行改进。具体成果体现在,学生以第一作者在能源动力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通过构建CFD技术平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并给出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屈波,刘拓,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2]刘欣,唐庆蜂.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新导刊,2008,(11):83-86.

[3]张新荣.实验教学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95-97.

[4]潘云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7-18.

[5]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2005,(3):18-19.

[6]夏玉颜,王责成.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0,(2):79-83.

第6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界定了处于产业集群层面的共享性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剖析了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共享性资源 集群企业 技术创新

本文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群聚(Porter,2000),这些企业共同分享与承担机会与威胁(Rosneefld,1997)。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组织性临近、群内组织相互关联,以及协同与溢出效应等五大特性。

集群企业的界定与识别

熊勇清(2008)曾经对集群企业做过研究,他认为集群企业简单的说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或称集群化的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集群内部且围绕某特定产业价值链组织经营运作的企业。集群企业必须满足企业的条件,同时又要具备企业集群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为:集群企业是指以群居形式聚集,具有空间位置相邻的特点,从事研究与开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独立核算或相对独立核算的企业。

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

(一)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概念

首先提出共享性资源(shared resources)概念的是西班牙学者F.Xavier Molina-Morales。他认为共享性资源是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而非集群企业外部,为整体集群所特有而又不被群内任何单个企业所独占,为集群企业所共享却对群外企业具有排他性的一类具备获取李嘉图租金特性的异质性资源。

(二)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核心要义

共享性资源所处的集群这个特殊层面,决定了其既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内部资源,因为它不为任何单个企业所拥有;也不同于市场上等待交易的外部资源,因为它难以流动,甚至无法通过买卖实现所有权的变更。共享性资源的这种空间不对称使其同时具有了异质性与不完全流动性,这两大特性进而赋予了共享性资源有价值、稀缺、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重要特征,使其蕴含了巨大的李嘉图租金获取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集群整体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集群企业赢得优异绩效的保证。更进一步讲,共享性资源为整个产业集群所有,其仅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特殊的市场机会,并且这种市场机会是集群外部企业所难以获得的,集群企业凭借共享性资源能够获取优于集群外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构成要素

在对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构成要素的认识上,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在基于资源观应用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将共同声誉、资源的紧密交换与组合、当地机构的参与等三方面要素,整合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并且通过集群内外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实证支持了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存在性,以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结论。耿帅(2005)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集体声誉、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集体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当地机构的参与和支持等六方面要素,整合成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并通过数理统计验证了这六类共享性资源要素的存在性。

(四)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形成机理

首先,专业化分工可以使集群企业达到或接近最优生产规模。在产业集群内部,基于成熟的劳动分工,群内企业仅从事产业价值链中非常细小的环节。这种由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集群企业间竞合互动的关系在确保单个企业接近最优生产规模组织生产的同时,又确保了其在竞争压力下的灵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员工之间的关系网络、集群内部人员的流动、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这种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对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外溢,对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第三,组织性临近有利于在集群企业间形成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增加彼此对知识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组织临近的特性有利于促成集群企业间关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沟通。处于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于知识(特别是缄默性知识)的接收与传递相对群外企业要方便顺畅得多。

第四,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间的相互关联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由于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的种种“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作为信任网络上的结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将集体学习视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能够获得有价值、稀缺、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等特性的动态能力,因而将组织学习、相对吸收能力、资源的交换与组合等三项确定为集体学习的构成要素。

(一)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

Becattini认为,产业集群作为分享相似文化价值观的同质性集团,享有集体声誉,并且具有集群成员之间行为相互熟知的特点,因而能够促进集体学习。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认为,当地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体现了对于同质性和异质性资源的整合能力,担负着为那些具有互补性和信息交换潜力的交换伙伴提供中间通道的职能,因而是集体学习实现的重要平台。Nagarajan和Mitchell认为,补充性资源的差异性会促进并提高集群企业的相对吸收能力,进而影响集群企业之间资源交换与组合的方式(包括资本性组合、非资本性组合、内部R&D等),并影响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

(二)产业集群集体学习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任何组织都难以完全通过本组织内部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因而组织学习需要有组织之间资源的交换与组合进行支撑。当然,这种组织间资源交换与组合的发生,是以组织间相对吸收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在产业集群背景下,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是组织学习、组织的相对吸收能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与组合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

1.集群共同声誉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集群共同声誉是集群的整体性无形资产,是集群企业在与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顾客、投资者、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等)的互动关系中所形成的公众印象。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越高,其对集群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集群声誉对创新资源的吸聚作用使得集群内企业在获取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有学者认为,良好的集体声誉有助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当地机构的参与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中的当地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集体性的支持服务、定位在当地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包括技术支持中心、大学、职业教育中心、当地研究机构、产业政策机构、商会和协会等专业性组织。有学者认为,与产业集群外部网络紧密联结的当地机构,能够通过广泛地参与集群内相似问题的解决,从而对不同集群成员的能力和规程作出汇集和传播。

3.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可以提高集群企业集体学习的选择范围,推动不同的集群企业在不同层面上的创新;降低集群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搜索成本;丰富参与集体学习的集群企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的类别,提高资源交换与组合的频度,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共同应对风险,并最终促进成功的创新。

4.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能够促进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增强研发能力,促进差异化发展,因而也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力量。首先,集群企业间面对面的竞争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企业在降低成本、技术改进、产品改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便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具实力。同时,激烈的竞争氛围为集群企业提高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文化。其次,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则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途径。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为集群企业进行组织学习提供了机会。集群企业间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相互较为了解,在合作过程中更容易取长补短,达到知识、信息及技术等资源高效流通和共享的效果,为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企业间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

以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产业集群集体学习、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见图1)。

图1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表明,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包括了集体声誉、当地机构的参与、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这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第二类是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包括相对吸收能力、资源的交换与组合、组织学习,这是集群企业依赖共享性资源来促进技术创新的转换条件。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认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和集体学习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制订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增长的政策,包括提升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促进各类服务型机构的当地化、推进集群企业之间高效的资源交换与组合,保持产业集群内部适当的竞争和合作氛围。二是促进集群企业开展集体学习,建立知识共享网络,构建起有利于提高相对吸收能力的组织架构,促进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三是完善多样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集群企业提供有效的外部异质资源的识别、获取和吸收渠道,更好地发挥集群共享性资源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

2.Molina-morales F 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15(7).

3.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compet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4.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2006(11)

5.顾志刚,吴晓波.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7(12)

6.宋东林,赵国彬,陈燕.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1)

7.蔡莉,柳青.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8.张春明.基于超动态能力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第7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程体系;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Curriculum Research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Training

Pan Yong

(Hunan Information Scien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00100,China)

Abstract:Private Vocational innovativ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design training mode,the core concept,form,analysis of key issues such as research,provides its own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can promote the private vocational stu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words:Innovation;Curriculum;Internships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技能课专业岗位技能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顺序组织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因过于注重理论而缺乏综合项目的训练,缺乏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企业的案例实训,而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定岗实习。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提出并实践“模块化递进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按“企业实际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岗位技能的素质要求综合项目技能的素质要求基本项目的技能素质要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真正的企业岗位工作能力,能实现真正的定岗实习,通过定岗实习,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方案的核心理念

软件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大致可分为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任务设计、编程、系统测试等环节,由此确立软件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情景教学,双证融合”,即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基本项目为中心,运用工学结合、情景教学,案例驱动、边讲边练等启发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习场所就使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的工作环境就是学习场所,让学生在企业的模拟环境中学习,慢慢习惯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软件人才。根据市场需求,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结合申本的机会,带动计算机应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动漫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游戏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的创新技能水平,把专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中高级技能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覆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多个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三、模块化递进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根据技术先进、市场导向原则制订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标准,形成对三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按基项目本素质技能(第1~4学期)、项目综合素质技能(第5学期)、综合岗位素质技能(第6学期)三大模块的培养方案。第一阶段:第1~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项目素质技能。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岗位能力分解,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在该阶段完成对学生基础项目技能、项目创新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每学期安排一个综合实训,打通该学期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学期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项目开发中,实现一个学期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软件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经典案例实用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进销存系统开发的C/S版、JAVA程序设计、、进销存系统开发的B/S版等。

第二阶段:第5学期。着重加强学生的企业综合项目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的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实施整个学期的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开发项目的能力。把企业的商业项目或将企业商业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作为我们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由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企业员工与学校资深教师合作指导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在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上岗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JSP应用开发、实用数据库开发、真实项目案例分析等

第三阶段:第6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并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为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素质。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项目化综合实训等。

四、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在设计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背景,例如软件专业,可按照理论讲解、案例驱动、项目驱动、真实项目再现、真实项目开发的顺序,逐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对于与个人相关性较小的项目案例兴趣不高,但是一旦项目来源自周边事物,例如班级期末成绩排名系统、学院职能部门网站、当地公司软件项目等,学生动手完成项目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强烈。因此,在设置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重视以项目为载体的同时,应该保证项目来源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避免重复投入和过度投入,学习场景应由教室逐渐过渡到仿真环境或真实环境中去,确保现有资源的均衡利用。软件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概念,对于初学者很难在一次课中掌握,围绕这一概念,可以尝试类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学生既要熟悉软件开发经验,还要熟悉项目实施经验、售后技术支持经验、协调沟通经验等多个业务领域,这就要求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在公司化情境下,独立完成并实施一个软件项目,体验公司运作的各个环节。

五、总结

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我院已经实施一段时间,能真正的实施“工学结合、情景教学,双证融通”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按质保量的完成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使我校广大学生深受其益。

第8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能源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我们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当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低技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现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对于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

时代。

4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4.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5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

5.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是运用风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动能。全世界的风能储量非常巨大,我国的风能储量也非常丰富。风能资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我国的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一带。风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我国一些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山区,北方的草原牧区和边疆以及风能储备丰富的地区,有的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不仅能够节约家庭开支,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风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风速、风向不够稳定,变化比较频繁,容易产生电能幅值和相位不稳定的现象,如果接入到电网中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因为风力发电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上还缺少一些技术支持,现有的一些风力发电设备风能转化效率过低,容易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使风能发电发展更加的稳定,就需要通过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将不稳定的风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电网中所需要的电能,加快对风能新能源发电技术设备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提高风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发电技术

水力发电技术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成电能来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常说的水能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现阶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发电技术。由于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水能资源对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地热发电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是从地壳中抽取天然的热能,主要用来进行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地热能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地热发电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根据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以分为直接发电、综合利用、制冷、工业干燥和供暖等多种用途。

6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了能源使用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新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加强与国外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自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总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全方位创[J].河南化工,2012,(11).

[3] 丛少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促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

[4]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第9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中美两国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火电均是两国目前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来源,再比如两国都在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新能源。有观察者称,中美两国正在联手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能源产业规模、成本价格,甚至能源体制上来说,美国对于中国或许没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基因给美国增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应该就是我们从美国新能源产业中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能源》记者在美国加州的采访行程中,听到了多位美国新能源产业人士介绍其创新的技术,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已经或即将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从美国新能源领域引入先进技术的潜力将是巨大的,两国间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落地。

技术创新基因

加州不仅是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基地,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孵化基地,该地的许多新能源项目具有独特的创新基因。

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将信息科技的创新基因复制到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上似乎是越来越热门的事情。有数据显示,谷歌公司已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完成了数十宗投资,该公司在一年多以前就大约有34%的运营使用新能源。

在光热发电领域,美国是全球拥有顶尖技术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投运的、全美最大的光热发电站――伊万帕太阳能电站采用了塔式光热技术,是全球最新的技术之一。这一项目也吸引了谷歌公司的投资。

而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塔式熔盐电站新月沙丘项目也即将在美国投运,该项目将证明塔式熔盐技术在100MW级大型电站上应用的可靠性,并将影响到整个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

Technology Partners公司是美国对新能源技术和相关初创公司投资最大的风投企业。对于投资新的清洁能源技术,该公司合伙人Ira Ehrenpreis身经百战,说起来滔滔不绝。他投资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标有明显的技术创新的标签。

普通光伏发电站的转换率为16―17%左右,“我投资了一家光伏公司,他们的技术可使光伏发电转化率达到21―24%,而且成本更低。”Ehrenpreis对《能源》记者说,现有技术下,光伏电池板会受到飘落的树叶、阴影等影响,使其整个电池板效率大大降低,而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使光伏板只有阴影部分的发电量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整个电池板的效率。

新的风机技术也受到Ehrenpreis的关注和投资。据Ehrenpreis介绍,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机有三片风叶,由于在物理上有一定的发电极限,为了更多的发电量,风叶的面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他说:“我近期投资了一家风电公司,它们拥有的创新技术,不再使用传统三片风叶的发电机,可使风叶面积更小,效率更高。”

“对美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其最大的存活之道,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位到加州调研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家感叹到。

或许正是在拥有强大的创新技术基础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才如此有底气地宣布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能源政策――美国清洁能源计划。该计划提出,要提高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以替代火电。

中美合作潜力

过去,中美能源合作多集中在清洁煤、油气、核电等领域;如今,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中美两国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奥巴马政府把清洁能源的合作作为两国外交关系的支柱之一,希望通过该领域的合作,扩大美国能源科技、服务和产品的输出。

《能源》记者在加州采访的多家新能源企业都有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和服务的计划。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大中华区合作人傅可夫说:“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计划在中国建设熔盐储能塔式光热电站。我们预计会对电站进行技术支持、项目管理,负责提供核心的设备。”

同时,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也正在成立人民币的基金,依托美国成熟技术和广泛的中国市场,投资到中国的清洁能源/清洁科技相关产业。

运营全美最大光热发电站的亮源公司也正在扩大与中国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营销和政府事务高级副总裁Joseph Desmond对《能源》记者说:“我们目前已经和中电投的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电气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青海开发德令哈项目。”

德令哈项目将利用亮源公司经过验证的塔式光热技术发电技术。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135MW机组,一期包括两站机组,净发电量628448MWhe/年,平均每年供电的家庭数量45.2万多户。

此外,亮源公司还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光热电站的选址、施工、降低成本和培训方面向其提供指导。2014年11月,该公司还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署了一份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旨在中国建造公用事业的CSP发电厂。

中美两国光伏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逐渐增多。加州太阳能产业协会前主席、太阳能产业协会光伏事业部轮值董事Barry Cinnamon7月底在旧金山见到《能源》记者时兴奋地说道:“三个星期后,我会到上海去跟中国的一些太阳能厂商谈合作,还会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