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行政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试点两年多来,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又获得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2017年1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特邀中央编办、住建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三赴黄岛区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践专题调研。
作为中央编办和山东省编办确定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城市,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以获批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为契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自2014年11月正式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两年多来,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从机构组建到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从分散的六支专业执法队伍到打造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黄岛模式”,并在成熟完善中向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岛范本”实现新的提升。
回顾两年多的改革试点实践,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波感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复制,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勇担当、坚持法治思维敢作为、坚持为民理念尚实干,才能建设一流的执法队伍、提供一流的执法保障、营造一流的新区环境”。
改革举措:实现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全覆盖
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以来,黄岛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规范综合执法机构,归并执法职权,整合执法队伍。2014年11月,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实现联合执法模式向综合执法模式转变,确立综合执法主体资格。2015年3月,全面推行综合执法模式:“一综到底”,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跨领域综合执法;“双重管理”,在26个镇街派驻综合执法中队,推进执法重心下移。2016年4月,山东省政府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综合执法,黄岛综合执法范围将环保执法划出、旅游执法纳入,调整为城管、文化、国土、海洋、交通、旅游等六大领域,执法权限增至1510项。试点以来,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综合执法长效机制,具体如下:
“六个统一”,打造规范化执法队伍。围绕加快执法队伍融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目标,黄岛综合执法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加强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建立了50余项涵盖行政管理、执法业务、监督考核、作风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统一了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等方面的执法标识与执法着装、车辆装备,统一了综合执法领域的法律文书规范;每年组织两期全员性的封闭军事训练和法律知识考试,举办两期全局中层以上干部赴重点高校培训,同时实地学习考察上海、杭州、苏州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同步学习,促进了综合执法队伍向复合型、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在青岛国际啤酒节黄岛主会场执法保障、党风政风社会评议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巡察队伍形象,赢得了党政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大片区”,优化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在机构设置上,设立17个专业执法中队和26个镇街派驻执法中队。将青岛西海岸新区全域划分为五大片区,由综合执法大队一分为五驻片区办公,实行专业执法中队以专业执法为主、以综合监管为辅和镇街派驻中队以简易事项综合执法为主、以属地监管为辅相结合,厘清了专业执法中队和镇街综合执法中队的职责,大力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形成了“指挥在机关,执法在大队,管理在镇街中队”的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提高科技化执法办案水平。按照“互联网+综合执法”思路,黄岛综合执法局研发推行“四位一体”的执法办案智能系统,该系统包括执法办案管理系统、案件审批手机APP终端、移动执法终端、移动执法箱。以科技化、智能化、快捷化的方式为优化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改进办案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方衔接”,建立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公安、法院和检察院的衔接,设立公安派驻大队,派驻行政执法巡回法庭,派驻检察室。以派驻检察室为例,通过检察人员巡回办公,一方面加强了对综合执法局执法行为的监督监察,有效防范执法办案违法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执法办案中涉及相关部门党政干部失职渎职行为的防范处置力度。2016年3月,黄岛综合执法局突击开展“3・16”盗采海砂处置行动,一举查获进入新区琅琊海域盗采海砂的外地采砂船4艘,将7名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予以逮捕,由黄岛区法院从快审理判决,成为全国首例因盗采海砂以破坏环境资源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该案的办理,充分彰显了综合执法与公检法机关衔接机制的优势和实效。
改革成效:树立执法权威性,彰显专业性,提升执法效率
发挥综合执法队伍优势,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树立了执法的权威性。黄岛综合执法局共有近800名巡察人员,综合执法大队的一线执法人员占80%以上。2016年3月至5月,针对全国各地难以根治的非法洗砂场、采石场、石子加工场等问题,黄岛通过“拉网式”排查和“地毯式”清理,将全区151处非法洗砂场、采石场、石子加工场全部关停取缔,并全面清理拆除场地机械设备及其他构筑物,并持续保持“零容忍”“零懈怠”“零反弹”的高压态势。不仅有效解决了非法“三场”的大气扬尘、水源和噪声污染,而且还强化了国土资源安全和山体生态保护。
2016年6月,针对全国各地头痛难除的“代步车”顽疾,黄岛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开展三轮车、四轮“代步车”综合整治,面对整治范围广、难度大、时间长的三个制约难题,在新区范围实施全覆盖、多方位、立体化的全过程整治。同时针对把“代步车”作为谋生和出行工具的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扎实做好回购补偿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截至2016年底,共劝导上缴、查扣收缴、拆解报废“代步车”1万余辆,治理效果非常显著,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发挥综合执法职权优势,实现“集中职权破难题”,彰显了监管的专业性。改革以来,黄岛创新了综合领域执法职权的“组合执法”“连贯执法”等模式,彻底解决了以往的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执法瓶颈。黄岛区将城管、国土和海监的执法事项集中行使,实现了陆海统筹执法,根除了以往部门执法边界模糊重叠、推诿扯皮的问题,同时,原有专业执法领域的执法功能得到了彰显。2016年3月,黄岛在全国率先启动“蓝色海湾整治三年行动”,组织相关镇街拆除存量违建28万平方米,清理胶州湾和唐岛湾海域非法养殖设施5000余亩,改善了海洋环境,保护了新区的“黄金岸线”。
发挥综合执法机制优势,实现“集中治理出合力”,提升了执法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通过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健全网格化巡查机制,加强了源头治理,消除了执法盲区,实现了无缝覆盖,提高了事中事后O管水平。针对夜间烧烤和夜间建设施工扰民这一全国性的“老大难”问题,黄岛组建夜间执法专项队伍,提前介入,主动出击,全面发力,采取无缝巡查、反复巡查、错时巡查等方式,严格“递进式执法”模式,做好教育引导、限期整改或依法查处。举报投诉量同比锐降90%,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启示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在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综合执法改革的成效:是否达成了改革初衷,是否获得了满意成效,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为此,黄岛区综合执法改革给出了如下富有成效的“范本”启示:
一是试点过程中应有效处理改革与管理的关系。综合执法改革的初衷是要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试点将人员、组织编制、职责合起来,制定出台了一个文件,就算完成了改革。其实不然,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原先分设的执法队伍所面临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得以解决。“黄岛模式”非常关键一点就是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和管理的关系。
黄岛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中,科学的管理对改革形成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行动上的军事化、规范化,管理上的扁平化、素质化,指挥上的智能化、可视化,考核上的人性化、梯次化,办案上的法制化、程式化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考核培训体系使得原属不同领域的专业执法队员迅速成长为“全能型”综合执法人员,城管、海洋、文化等领域的执法功能进一步加强,彰显了监管的专业性,这一试点经验具有可复制的普遍意义。
二是主动开展执法规模化、规范化建设。之前,部门执法力量过于分散,部分人员实力相对薄弱的部门,仅能处理查处举报这类工作,规范化的、有规模的、全覆盖的监督机制难以建立起来,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黄岛模式”综合执法改革,把分散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有规模的、规范化的综合执法。黄岛综合执法局设计了一整套严密的考核机制、内部管理激励机制、考核监督机制,促使执法队员一直绷紧学习这根弦,执法自由裁量权、执法随意性都得到了非常严格的限制。队伍建设、法制建设不仅是“控制人”,更是控制权力。黄岛综合执法局通过“依法治队”,让执法人员的权力不敢乱用;“依纪治队”,按照党规党纪来治理队伍;“以学治队”,培养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
三是积极解决综合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实现执法权威与执法效率的有机结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执法工作中要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原则性较强,需要地方做出很多因地制宜的政策设计。黄岛综合执法局加强与公安、法院和检察院的衔接,形成了一套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工作流程和模式。比如设立派驻行政执法巡回法庭,集中办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实现了行政处罚与强制执行、刑事处罚的无缝衔接,提高了执法效率。
一、新刑诉法视域下的刑事和解程序适用的展望
新刑事诉讼法以特别程序的方式专章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依照立法趣旨和法律条文规定,笔者对新法实施后,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情况做了如下期待性展望。
第一,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应所有缩小。新法实施前,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较广,不仅涉及私益性的案件,一些涉及公共利益性质的诸如寻衅滋事、妨害公务案件,以及部分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重伤害案件也能适用。新法实施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了涉及私益性的案件,因此,刑事和解案件应该向法律规定范围内集中,不应出现超范围适用的情形。
第二,公安司法机关等公权力介入调解程序趋于均衡。新法实施前,公安司法机关中参与调解的几乎都是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参与刑事和解的案件数量并不大。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的参与权,因此,一部分调解程序会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分流。
第三,法律适用更加规范化。新法实施前,刑事和解制度只是一种实践性的探索,而新刑诉法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对刑事和解的形式及法律效果进行了明确规定,其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中从宽处罚的一个法定条件。因此,公安司法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时,有了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援引,对其适用将更加规范化。
第四,案件得到程序性分流,减缓、审判的压力。司法实践中,涉及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的案件占据较大比例,而这两章中,又有较多案件依法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新刑诉法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的决定。这将使得一部分案件得到程序性分流,将较大减缓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审判的压力,提升司法效率。
二、刑事和解程序的实证分析
(一)2012年上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刑事和解案件数据对比分析
1、超案件范围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在新刑诉法尚未实施之前,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并未有明确限制。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北京市某基层检察院194件刑事和解案件中,涉及刑法分则第2、4、5、6章中的16个罪名。新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虽明确将刑法分则除2、4、5章之外的所有案件排除在刑事和解程序适用范围之外,然而,2013年上半年该基层院的202件刑事和解案件中,有52件属于刑法分则第6章规定的罪名,占全部刑事和解案件的25.7%。如表一:
2、公安司法机关介入刑事和解程序差异较大。
从本质上来讲,“刑事和解实际上是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就相关民事问题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事项协商谈判达成和解。”[1]在此过程中,除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谈判之外,公安司法机关主动参与、适时介入对于和解协议的最终达成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公检法三机关于刑事和解个案中的参与程度却存在着极大差异,详见下图:
不难看出,除大部分的案件系由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之外,人民法院居中主持调解后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居次,而公安机关参与刑事和解的案件仅占2%,而且均是针对交通肇事案件进行的和解,检察机关并未参与到任何一起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进程当中,公诉案件中民事部分的调解程序由人民法院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分流的宗旨依旧未能实现。
3、适用刑事和解特别程序不规范,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
2013年上半年196件刑事和解案件的判决书中,仅有7件案件援引了特别程序的条款。其余案件的判决书系通过酌情从轻处罚的理由,对被告人进行量刑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审判阶段,法院更加看重是否和解以及因和解而引起的量刑变化,至于是否必须适用刑事和解的特别条款,则并不看重。[2]
另外,2013年上半年,法院对4件不符合刑事和解案件援引了特别程序条款,其中2件为重伤害案件、2件为寻衅滋事案件,都不在刑诉法第277条规定的范围内。
除此之外,2013年上半年,法院有9件案件判定因刑事和解,被告人获得“依法从轻处罚”的处罚,但是却未引用特别程序的条款。
(二)原因分析
1、基于刑事和解刑事政策的惯性,造成案件适用范围的扩张。
刑诉法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有限的轻微犯罪之中,对和解范围给予明确限定,以规制在刑事政策指导下的任何案件都可以和解的错误理念,防止刑事和解被滥用,但是这种规定却因刑事政策的惯性很难被落实。在刑事和解未被立法所体现之前,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是本着尽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具体到个案来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针对被害人的赔偿。理论上来说,只要存在被害人的案件,就可以刑事和解,不管涉及罪名是重罪还是轻罪。司法实践中,也经常可见故意杀人案、放火案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刑事和解的相关案例。[3]虽然刑诉法对刑事和解范围进行了限制,但是在被害人损失补偿制度依然失效的前提下,刑事和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法院认可刑事和解的激励因素仍然存在。[4]这就导致了刑事政策的惯性依然会继续延续。
2、基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造成其参与程度不高的局面。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是刑事程序的参与者,公安机关扮演程序的启动者,检察机关则扮演程序的推动者,二者都能够促进刑事程序的进行。我国目前的刑事和解制度,从形式上看就是加害人通过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来获得谅解,进而获得法律上从宽处罚的理由。一般来说,法院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在当事人眼中,法院是最有话语权的机关,刑事和解当然应该在拥有话语权最多的机关进行。
三、完善建议
刑事和解是新《刑事诉讼法》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的一种创新性制度。通过以上对比性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在新法实施后的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效果与预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亟待通过相应的制度完善来促进其规范化的适用。
(一)强化公安司法机关的告知、释法和主持义务。因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所限,一些当事人对新法规定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缺乏明确认知。鉴于此情形,公安司法机关应在积极审查的基础上,向符合适用条件的双方当事人履行告知和释法说理义务。
鉴于刑事和解的主持涉及到当事人的选择自由,故可由当事人自行和解,也可由公安司法机关或第三方机构主持。当事人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主持和解,公检法三机关可以主持刑事和解程序,也可向当事人推荐公信力较高的第三方调解机构主持。
(二)严格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新《刑事诉讼法》从罪名范围、量刑幅度以及非累犯条件等方面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司法实践中,公安司法机关应强化对法律规定的规范化适用。对于实践中适用效果较好的其它类型案件,只能静待法律的修改完善。
(三)强化法律的规范化适用。刑事和解已经成为了我国刑事司法中从宽处罚的一个法定条件。公安司法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时,有了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援引。如果案件罪名不在此范畴之内,即便民事部分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在判决书中依然不能够援引第277条等特别程序的条款。如果案件符合刑事和解程序的条件,民事部分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法院依此作为从轻处罚的依据,那么在判决书中就应当援引特别程序条款。
(四)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制度运行的监督。首先,检察机关应强化对当事人的监督,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引诱、威胁等手段达成刑事和解,或其恶意“花钱买刑”的,检察机关应否定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此外,检察机关还应强化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监督。对于公安机关,应监督其在和解协议书已经制作的前提下,是否向检察机关提出了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罚的意见书。[5]如未及时提交,则应督促其尽快制作移送。对于人民法院,应监督其是否规范适用了法律规定的刑事和解从宽条件。对于应从宽而未从宽,或超出法律规定适用刑事和解程序(如三年以上重伤害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并判处缓刑等),情节严重的,检察机关应当依法提起抗诉。
注释:
[1]孙谦主编:《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第341页。
[2]例如: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判决书认定,被告人苏某因民间经济纠纷伤害他人,致一人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具有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达成刑事和解,依法从宽处罚,并援引了刑诉法第277条和279条的规定,判处被告人4个月拘役,缓刑6个月。然而针对被告人具有同样的情节,也达成了刑事和解的被告人李某故意伤害案中,该区人民法院判决书中却未引用刑诉法第277条和279条,但是在量刑结果上却同样做出了判处4个月拘役、缓刑6个月的判决。
[3]于紫伊、赵成民:《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以案例诠释我国刑事和解案件的扩展空间》,载《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
[4]参见周华梅、邓君韬:《当下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和反思》,在《人民论坛》,2012年第9期下。
[5]王才远、金鑫:“检察机关参与刑事和解的职能定位”,载《人民检察》2012年11月第21期。
一、新课改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转变教师角色。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所淡化,强调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要多听多看,注意生活的积累,注意从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例入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吸引力不强的状况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
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民主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要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首先需敢于创新。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惯性,大胆使用新的教学策略:其次不要对传统和现实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要认真分析传统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用新理念改造旧传统:最后是要博采众长,以丰权威,是学生的“管理员”,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授一受”关系,学生成了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昔日课堂的“主演”,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创建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老师要学着和学生做朋友。
转变思想观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之初,观念必须先行。
改革教学方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目前使用的教材,纯知识性的概念和理论有比较普遍,成为制约学生自觉、独立、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从观念到方法上的改变和创新是关键。
让课堂充满爱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态度是行为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热情、饱含爱心的人。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并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成长必须关注:爱心是最有效的教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情作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调整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创设教学情境,以务实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如果讲授内容“假、大、空“,强行灌输,不仅不能让学生认同,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中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在了解社会、学校生活方面往往脆弱和情绪化。教师只有化抽象理论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教学才能被他们所认同,要突出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更要联系社富多彩的形式来适应政治课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采用的方式有①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性的思维活动来形成结论。②讨论式。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提出讨论题目,学生自由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打破“非真理莫言”的惧怕心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展、自主讨论。③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学生预习新知、查找材料,确定正反两方立场,然后在课堂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小结。④情境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堂小品、短剧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沉醉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 混合性高脂血症;罗格列酮;辛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048-03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rosiglitazone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in treatment for mixed hyperlipidemia
SONG Daili HUANG Haif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4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rosiglitazone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in treatment for mixed hyperlipidemia. Methods 15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ixed hyperlipid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figures,79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imvastatin,79 patients in were treated by the rosiglitazo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n compared their effec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67%,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81.01% (P < 0.05),the TC,TG,LDL-C and 3 standard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TC,LDL-C,TG,and HDL-C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after treatment,TC,LDL-C,TG,and HDL-C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osiglitazone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treatment of mixed hyperlipidemia efficacy with good tolerability.
[Key words] Mixed hyperlipidemia;Rosiglitazone;Simvastati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高脂血症是脂代谢紊乱的标志,是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和脂肪肝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1]。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日益增加,血脂紊乱是冠心病患者威胁最大的因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尤为重要的则是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至关重要的还有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所以国际上有专家学者认为除TC和 LDL-C达标外,TG和 HDL-C也要达标才是防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2]。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是血脂升高,混合性高血脂症治疗一般是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剂量经加倍后其降脂疗效非常有限,且不良反应伴随剂量增加而增高[3],本院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采用罗格列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158例,男97例,女61例,年龄45~78岁,平均(56.9±6.7)岁,高脂血症诊断依据《200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TC≥5.7 mmol/L和TG≥1.7 mmol/L,同时TG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低糖饮食、低脂肪、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抗血小板、ACEI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加用辛伐他汀每晚餐后顿服80 mg,1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 mg/d,两组1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TG、TC、LDL-C、HDL-C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检测。
1.4 疗效评价标准
①疗效评价。显效:血清TC、LDL-C下降至正常或20%,TG下降至正常或40%;HDL-C升高至正常或0.26 mmol/L。有效:血清TC、LDL-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0.26 mmol/L。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达标率。根据 1997 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关于血脂异常防治建议[5],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但有冠心病危险因子患者 T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7%,对照组为81.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血脂达标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TC、TG、LDL-C与3项达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表3)。
表3 两组血脂达标情况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3 两组血脂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TG、HDL-C与治疗前比较(P < 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TG、HDL-C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表4)。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显示良好的耐受性,均未出现模纹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但均在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内,而在4周后复查恢复正常。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但均在正常值上限的3倍范围以内,经护肝营养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高脂血症的患者逐渐增多,它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国际上相关的血脂调节指南均认为,要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必须使LDL-C、TC、TG、HDL-C均达标[6]。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有专家证明血浆胆固醇、LDL-C及TG水平增高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直接相关,所以降低升高的TC、LDL-C和TG至关重要,已经达成广泛共识[7]。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 LDL-C列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且为一级预防的一线用药[8]。他汀类药物的大力推广很快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率,经临床研究,接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仍然存在着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尤其是伴有 TG 升高、HDL-C降低的混合性高脂血症[9-11]。辛伐他汀能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阻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增加LDL-C受体的合成,促使循环血浆中LDL-C的清除,从而延缓或终止动脉硬化的病程,减轻并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PAAR-γ的高选择性强力激活物,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罗格列酮与PAAR-γ结合后被激活,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转录,人类的PPAR受体存在于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如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从而增强IRS-2、GLU-4、脂蛋白脂酶等一些关键酶或蛋白的活性表达,使得血脂、血糖的清除能力逐渐增强,达到降糖、调脂的作用。Tack等[13]报道罗格列酮能够改善总体脂质特征。罗格列酮改善血脂谱的可能机制:罗格列酮可以降低脂肪合成酶基因的转录率,阻止胰岛素诱导的脂肪生成酶的上调表达[14];罗格列酮通过增加脂肪酸载体(FAT/CD36)和脂肪酸转运蛋白1水平,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可维持达52周。从而使脂肪细胞对血浆脂肪酸的摄取增加[15];Kim等[16]报道噻唑烷二酮通过提高脂联素水平可明显降低MKR鼠的血脂水平;罗格列酮可对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可以使编码线粒体蛋白基因表达上调,从而增加线粒体的数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7%,对照组为81.01%,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TC、TG、LDL-C与3项达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TC、LDL-C、TG、HDL-C与治疗前比较(P < 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TG、HDL-C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罗格列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通过不同的环节降低血脂较为合理和全面,尤其适用于TC、LDL-C和TG升高伴有 HDL-C 降低者,其治疗效果较显著,安全可靠,可以作为有效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海利,李秋津,肖学凤,等.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6):457-460.
[2] 李勇,陈富荣,黄景文.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7-18.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yslipidemia management in a 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8,27(suppl):68-71.
[4] 任文林.血脂异常:遵循指南,分层管理[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2):7-96.
[5] 马超,邓旭康,朱海清,等.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36-1937. [6] Rosensen RS,Jangney CC.Antiatherothrombotic properties of statins[J].JAMA,1998,279:1643.
[7]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06荟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9-260.
[8]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27.
[9] Fruchart JC,Sacks F,Hermans MP,et al.The Residual Risk Reduction Initiative:a call to action to reduce residual 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J].Am J Cardiol,2008,102(10):31-34.
[10] Miller M,Cannon CP,Murphy SA,et al.Impact of triglyceride levels beyo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PROVE IT-TIMI 22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8,51(7):724-730.
[11] Faergeman O,Holme I,Fayyad R,et al.Plasma triglyceride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Treating to New Targets and Incremental Decrease inEnd- Points through Aggressive Lipid Lowering trials of stati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9,103(4):45-46.
[12] 刘颖.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61-162.
[13] Tack CJ,Smits P,Demacker PN,et al.Troglitazone de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small,dense LDL and in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LDL to oxidation in obese subjects[J].Diabetes Care,1998,21(2):796-799.
[14] Teruel T,Hernandez R,Rial E,et al.Rosig litazone up-regulates lipoprotein lipae,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and uncoupling protein-1,and down regulates insulin-induced fattyacid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 in brown adipocytes of wistarrats[J].Diabetologia,2005,48(11):2011-2017.
[15] Coort SL,Coumans WA,Bonen A,et al.Divergent effects of rosiglitazone on protein-mediated fatty acid uptake in adipose and in muscle tissues of Zucker rate[J].J Lipid Res,2005,46(6):1295-1302.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
一、中国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较为严重。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比例偏大,现代制造业比例偏小;资源型产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例较低,普通、过剩产品比例偏高;再如服务业比例偏低、农业和基础产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都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生产能力的短缺和过剩并存,且日益严重。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出现失衡问题主要源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垄断。
事实上,产业结构合理的特征是资本可以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间壁垒很高,利润越高的产业存在的垄断越严重,导致资本不可能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核心技术。
很多民营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也愿意投资,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这反映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缺失,而由此导致的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无法顺利进行。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推动者。近年来,我国屡屡爆出国有企业的地王,却鲜有推动核心技术的领导企业;虽然我国出现很多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但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很少。而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刚刚经历30多年,在企业资金积累方面很难支撑需要长期投入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此外,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也都处于经费短缺的状况,很难做到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这些都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愈加严重。
再次,是结构调整中的利益机制失衡。
结构调整中的利益机制是指结构调整背后存在有利益机制,一旦企业生产成本大于利润投入时,企业将不会进行投资,这种机制决定了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利益机制在我国目前是失衡的状况,即很多企业明明知道亏损还是会继续投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不受利益驱动。
二、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
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3)总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4)创设文明的校园、树立优良的校风。
(五)坚持两年制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学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维护其长远发展,也需要大学培养出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诊治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12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WPW syndrome combined with rapi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cases of WPW syndrome combined with rapi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61 cases of secondary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imes patients, 43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5 cases 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7%(48/61); among the 25 cases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times patients, 11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11 cases 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0%(22/25).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was not significant(P> 0.05); among the 50 cases of patients, 1 case drop in blood pressure after treatment, accuppied 2% of the total, after being given infusion treatment, the routine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Conclusion Rotundin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WPW syndrome combined with rapi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Key words] WPW syndrome;Rapi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预激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症,反复发作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其原有的心电图表现常会在其发作的情况下被掩盖,造成临床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颅痛定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良好的临床疗效已被临床充分证实。为了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从而极大减轻患者病痛,本研究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5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2013年共收治5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间隙均被心电图证实有预激综合征[1]。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8~56岁,平均(39.2±10.4)岁;心律失常持续时间0.5~12h,平均(6.3±4.4)h。41例患者为正向折返性心动过速,9例患者为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预激合并房颤;在预激综合征分型方面,25例患者为A型,15例患者为B型,10例患者为变异型;11例患者有冠心病,6例患者有心肌病,3例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28例患者有心悸症状,33例患者有头晕症状;86例次发生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中61例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组),25例次为阵发性快速房颤(B组)。A组患者中男30例次,女31例次,年龄19~58岁,平均(40.6±10.3)岁;B组患者中男13例次,女12例次,年龄20~59岁,平均(41.1±10.2)岁。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本组患者具有整齐的心率,心率180~240次/min,平均(200±32)次/min。患者感觉心悸,心悸会在一瞬间发生,又会在一瞬间结束,自行终止发作的方法是用气屏气。发作时患者具有较多的汗和尿,发作后患者会感到很乏力。胸闷胸痛会在极快的心跳作用下发生,典型心绞痛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心电图诊断的依据是:①具有正常的QRS波,没有Δ波;②QRS波群后紧接着逆行P波,R-P间期< P-R 间期。P波在Ⅰ导联上当旁道位于左侧时倒置;③房室传导比例始终是1∶1,心动过速会在Ⅱ度阻滞出现时第一时间终止;④伴有功能性束支阻滞[2]。
1.2.2 治疗方法 治疗前0~6 h禁止患者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在心电图诊断下确诊后第一时间给予患者静脉推注2 mg/kg的颅痛定(广西南宁制药企业集团生产)+20 mL的葡萄糖,3~5 min内完成,然后对患者进行连续2 h的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变化[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在药后半小时内心律失常消失,向窦性心率转换;有效:患者注药后半小时内心室率比注药前的心室率减慢40%以上;无效:患者没有达到以上标准[4]。
1.4 统计学处理
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所有数据,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61例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显效4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78.7%(48/61);25例次阵发性快速房颤中显效1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8.0%(22/2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毒副作用比较
50例患者均未发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只有轻微的嗜睡症状。用药后血压下降1例,占2%,给予常规输液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
3讨论
3.1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诊治概述
预激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症,反复发作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其原有的心电图表现常会在其发作的情况下被掩盖,造成临床很难对其有效的诊断。如果患者为初次发作心律失常或具有较为模糊的病史叙述,临床极易误诊误治,只会将其当做一般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选用洋地黄类药物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这是因为现阶段洋地黄仍然是临床对心室率进行控制的一种最常用药物,但是洋地黄虽然能够促进房室传导的有效延长,但同时还会使旁道的不应期缩短,进而使旁道的传导加速,可能会使患者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及室颤等加重。因此,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将预激综合征有效排除后再应用洋地黄[5]。
3.2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预激合并房颤
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中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并不常见,在不应期方面,旁道比房室传导系统短,激动从心房向心室直接下传的途径是旁束,然后再逆行折返回心房,心动过速在周而复始的折返中形成。房室传导系统是室房逆行的主要途径。如果激动循环主要位于两条以上的旁束,那么房室传导系统将不会参与折返,通常情况下会使血流动力学障碍显著增加,同时要想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运用一般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是无法做到的,而尽早运用直流电同步复律才是正确的做法[6]。发作终止之后,可以给予患者药物或消融治疗,从而对复发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止。由于洋地黄、维拉帕米不应该成为治疗药物,这是因为它们会使旁路不应期缩短,进而使心室率加快。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促进各部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等的极大延长是其主要的电生理效应,能够为有效消除折返激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心电图Q-T 间期会在复极过度延长的情况下延长,同时还会改变T波[7]。在给药方式方面,静脉滴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因此通常情况下采用口服的给药方式。
3.3颅痛定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各种原因引发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都可以用颅痛定治疗。有关医学实验研究表明,对Ca2+的内流及K+的外流进行有效的阻滞,从而促进心肌有效不应期等的有效延长是颅痛定影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过程的机制。进一步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促进房室传导系统和心房及预激综合征旁路的有效不应期的极大延长,对前向性传导进行阻滞是颅痛定的主要作用,因此其能够有效改善旁道下传的逆行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8]。此外,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颅痛定的镇痛催眠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等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50例患者中用药后血压下降1例,占2%,给予常规输液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充分证实其治疗的优越性。
总之,颅痛定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立群,秦永文,廖德宁,等. 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287.
[2] 张学庸, 张宇仔. 新编内科诊疗手册[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238.
[3] 郭继鸿,张萍.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技术和理论[M]. 第3 版.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 268-306.
[4] 张鉴.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体会[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1(10): 627.
[5] 郭建政.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4(16): 464.
[6] 吴宁. 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6(4): 145-146.
[7] 张文武,韩劲草,王浩,等.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急诊复律[J]. 中国急救医学,2009,19(1):92.
[关键词] 文拉法辛;氨磺必利;难治性抑郁症;精神病学
[中图分类号] R971+.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086-03
Clinical efficacy of venlafaxine combined with amisulpride in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
WANG Li-na PAN Fei WANG Dong-pi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to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in Henan Province,Xinxiang 453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enlafaxine combined with amisulp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Methods 5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9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Amisulpride and venlafaxine were us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venlafaxine alone was used to the control group.After 8 weeks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 score,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score 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scor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67%,higher than 44.83%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Venlafaxine;Amisulpride;Refractory depression;Psychiatry
难治性抑郁症指应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仍不见效者[1],占抑郁症患者的30%左右。文拉法辛是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药,不良反应少,其缓释剂的临床疗效及抗焦虑作用已得到证实[2],近年来文拉法辛及其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已被证实[3]。氨磺必利为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增效手段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4]。本研究采用文拉法辛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以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①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抑郁症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18分。排除标准:①既往应用文拉法辛治疗无效者;②妊娠、哺乳期及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③严重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内科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19~64岁,平均(47.5±4.5)岁。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6.2±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入组者及患者家属均签署药物治疗协议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缓释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91121),起始量为75 mg,7~10 d逐渐增至225 mg,1次/d,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氨磺必利(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90814),初始剂量为50 mg/d,7~10 d 增至200 mg/d,1次/d,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项目
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两组患者的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情况。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HADM-17评分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制订疗效评定标准。痊愈:HAMD减分率≥75%,临床症状消失;显效:HAMD减分率在50%~74%,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HAMD减分率在25%~49%,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HAMD减分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8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17相关因子及总分的比较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17相关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2.3 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的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HAMA总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2例体重增加,口干3例,恶心3例,多汗4例,便秘3例,眩晕或头晕5例,疲乏3例,失眠4例,嗜睡5例,不安3例,TESS评分为(0.89±0.51)分;观察组3例体重增加,口干4例,恶心3例,多汗3例,便秘4例、眩晕或头晕4例,疲乏5例、失眠4例,嗜睡6例,不安5例,TESS评分为(0.91±0.39)分。两组不良反应及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程度轻微,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难治性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6],往往久治不愈,长期住院或疾病状态而致社会隔离和工作技能的生疏、停止,导致社会功能下降,造成其社会功能显著、广泛、持久的损害。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改变、脑器质性改变、免疫、心理社会因素应激等有关。目前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难治性抑郁症的症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某种关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作为其治疗的增效剂[7-11]。新型抗抑郁剂文拉法辛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文拉法辛是苯乙胺类衍生物,能抑制突触前膜5-HT和NE的再摄取,减少环磷酸腺苷(cAMP)的释放,快速下调肾上腺素β受体,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强的特点,且临床研究表明其依从性好,但对多巴胺(DA)有轻微的抑制作用[12-13]。氨磺必利是一种苯甲酰胺衍生物,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阻断作用,低剂量优先阻断突触前D3/D2受体,消除突触前抑制,增加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中DA释放[14],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15]。DA作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一种,与人类的精神和情绪活动关系密切,而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该通路异常。理论上两药合用不仅可调整突触间5-HT及NE水平的恢复,而且可增加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中DA释放,不仅能充分发挥文拉法辛缓释片快速作用于体内特异靶点的优势,还能体现氨磺必利的增效作用,优势互补,具有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轻了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及HAM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参考文献]
[1]韩莉莉,杨真真,杨彦,等.难治性抑郁症与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的比较[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02-204.
[2]田国强,粱胜林,秦国兴.文拉法辛缓释剂与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 26(9):688-692.
[3]高代林,徐佳军,毕建强,等.文拉法辛联合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42(3):146-148.
[4]Ueda N,Yoshimura R,Shinkai K,et al.Plasma levels of catecholamine merabolites predict the response to sulpiride or fluvoxamine in major depression[J].Pharmacopsychiatry,2002,35(5):175-181.
[5]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6]Krawczyk K,Rybakowski J.Augmentation of antidepressants with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mega-3 in drug-resistant depression[J].Psychiatr Pol,2012,46(4):585-598.
[7]McMakin DL,Olino TM,Porta G,et al.Anhedonia predicts poorer recovery among youth with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2,51(4):404-411.
[8]刘亮,祁曙光,董小惠,等.喹硫平、阿立哌唑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522-524.
[9]方建忠,梅其一,杨小男,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1):36-37.
[10]刘力,李亚明,刘盈,等.阿立哌唑联合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772-774.
[11]陆峥,李霞,蔡军,等.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2):95-97.
[12]周莉华,康林,陈娅薇.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7):198-199.
[13]徐领先,梁吉芹.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21.
[14]黄继伟,李林,吕维忠,等.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6):497-499.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危险因素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 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病发率逐渐上升。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病, 其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是因血脂过高, 而危害患者健康。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常见于老年患者, 且多伴发缺血性心脏病。以2011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7月~2013年7月本院7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记为观察组, 同时, 选取本院同一时期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WHO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对照组78例, 其中, 男43例, 女35例;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68.5岁。观察组78例, 其中, 男45例, 女33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6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它临床资料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统计并采用多因素回顾分析[1]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血尿酸水平、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总胆固醇水平等。
1. 3 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心电图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 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1支或以上存在冠状动脉近端狭窄, 或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20例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率25.6%;观察组32例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率41.1%。两组患者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危险因素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年龄、日常生活习惯、心电图、病史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尿酸血症血症等分析比较发现,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年龄、日常生活习惯、高尿酸血症、年龄、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 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疾病, 其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 高血压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动脉管道, 引起心肌缺氧缺血, 进而诱发缺血性心脏病[3]。
将本文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多方面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可发现, 缺血性心脏病和患者年龄、日常生活习惯、病史、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因素并存增大了临床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血压因动脉硬化, 引起血管弹力下降, 从而外周阻力加大, 高血压通常和血管动脉硬化程度紧密相关, 高血压伴随着动脉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等, 最终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4]。高脂血症因高三酰甘油和高胆固醇引起载脂蛋白和脂质分布异常, 在被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吞噬之后, 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同时, 低密度脂蛋白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因为其颗粒较小, 在血浆中停留时间较长, 因此, 可经由动脉壁内皮细胞进入内皮下间隙并沉淀, 最终加重了动脉硬化[5]。高脂血症在诱导缺血性心脏病发作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指出, 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脂血症。有的患者存在吸烟的习惯, 烟草中含有的有毒成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促进脂质聚集速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缺血性心脏病。而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能提升纤维蛋白合成速度, 影响组织纤溶, 从而加剧了血栓堵塞。另外, 肥胖也是引起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一大因素, 肥胖多会带来代谢紊乱, 影响体质量指数, 血脂水平和体质量指数是正比关系。肥胖导致游离脂肪酸增多, 加大动脉硬化程度, 此外, 肥胖导致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 这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代谢异常, 最终加剧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缺血性心脏病发作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且存在很多高危因素, 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要从患者临床症状入手, 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方式, 有效降低血糖、血脂等, 提升心脏储备能力, 从而有效预防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汉毅.老年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5(1):64-65.
[2] 赵文忠.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探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6(12):58.
[3] 赵明虎.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实用医学杂志, 2011,6(3):501.
【关键词】 双心疗法;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理干预
Analysis of 138 cases of double-heart 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patients
CHEN You-quan,CHEN Ci-bin,CHEN Xi-ming, et al.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1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heart 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patients. Methods 138 patients with ACS patients, 69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9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normativ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In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were plus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cluding medication and cognitive therapy,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biofeedback relaxation treatment, drug treatment with Sertraline and Clonazepam.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CS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① ACS symptom improve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95.65%,and the one of control group 76.8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ouble-heart therap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ental intervention
疾病就要从心脏、心理行为-“双心疗法”-两方面着手,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评估及各种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目前,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新话题。我院采用双心疗法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 ACS)患者,作初步探索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S合并抑郁症患者138例,其中男56例,女82例,年龄46~86岁,平均(66±5.8)岁,本组1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常伴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呼吸困难、多汗、急躁易怒、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规范性治疗: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ACEI或ARB药物、调脂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治疗、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放松治疗,其中药物治疗用盐酸舍曲林(左洛复,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 mg/d,顿服,氯硝安定2 mg睡前服,观察两组用药3个月后,患者的ACS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1.3 ACS症状改善情况的疗效标准 ①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缺血性胸痛发作。心电图缺血性ST改变回复>50%或平基线。②有效:上述症状减轻,偶有缺血性胸痛发作,心电图缺血性ST改变回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ACS症状的改善情况 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无意外死亡病例。
3 讨论
冠心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是目前公认的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多伴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焦虑、恐怖、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影响病情和预后[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心理危险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促使冠脉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康复期的患者,不仅精神障碍使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且轻微的抑郁症状,比如Beck抑郁量表(BDI)评分≥10分,也提示预后不良。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的抑郁症状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5]。心理压力可以引起心脏病。因为有害的心理应激可以促使体内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β血栓球蛋白与血小板因子增加,促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无意外死亡病例。本研究结果说明:“双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可行,而且比常规规范治疗更有效,提示: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如果我们在日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注意同时对其心理障碍的治疗,要比单纯的常规规范治疗更有效。国外学者Gidron等[6]提出了由负性心理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机制为:①斑块不稳定:抑郁、焦虑和敌意等负性心理促使炎性细胞释放IL-1、IL-l5、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降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细胞外基质,促使斑块的不稳定。②炎性细胞因子和白细胞的堆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过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促使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心理干预治疗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下降的结论,只是改善了患者的ACS症状,提示,心理干预治疗可在短事件内改善情绪状态、促进社会支持,但远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还需要观察。
总之,本研究只是临床小样本的短期研究,资料有限,希望能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参考意见,今后尚需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的长期的循证研究,相信随着样本量的增大和研究时间的延长会有更多的现象被发现。
综上所述,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双心医学”模式既是人性化,也是理性化的治疗模式,心血管疾病常常伴有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采用“双心医学”模式, 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从而达到“ 心身同治” 的最高境界,真正体现疾病诊治过程中“ 以人为本” 的理念,同时也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Vural M, Acer M, Akbas B. The score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anxiety,and panic agoraphobia rating scal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adolu Kardiyol Derg,2008,8(1):43-47.
[2] Frasure 2 Smith N, Lesperance 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22year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rch Gen Psychiatry,2008,65(1):62-71.
[3] Bush DE, Ziegelstein RC, Tayhaek M, et al. Even minim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did,2001,88:337-341.
[4] Lesp rance F, Frasure Smith N, Juneau M, et al. Depression and 1 year prognosis in unstable angina.Arch Intenl Med,2000,160:1354-1360.
[5] carney RM, Blumenthal JA, Freedland KE, et al. Depression and late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enhancing recov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NRICHD)Study.Psychosomatic Med,2004,66:46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