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审计发现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增进审计人员对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企业财务审计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监控可靠性功能,审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财务审计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审计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地参与培训,以确保企业妥善运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借助外部专家协助审查,一方面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借助与外部专家的交流学习,导入审计新思维,间接获得审计技术方法,提升企业财务审计水平。另外,还应了解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制内容,并参考国际通用的公私协力计划审计准则规范制定,是比较完善的作法。
二、创新财务审计的执行程序
为提高财务审计的价值,实施方式和审计的重点应随管理系统执行的期间和所遭遇的问题做适度调整,循序渐进发现和改善组织的问题。创新的执行程序实施的方式如下:
1.基础审计
在该阶段导入组织中,人员尚在熟悉和适应阶段。此时审计的重点可放在文件管制和纪录管制上,审查组织人员是否“说写做一致”,是否遵循现行书面规定执行作业和填写表单记录,以强化组织人员依标准作业程序的意识和观念为主;当然质量文件和记录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须修订检讨也是审计的重点项目之一。
2.流程审计
该阶段企业审计系统已实施一段期间,作业流程已趋稳定。此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内部沟通和产品实现各环节,按照“流程导向”的观点和要求,审查组织内部各项作业流程各部门间的配合是否规范和有效。以制造业为例,正常的作业流程大部分是接单采购进料验收生产成品检验入库出货。审计的方式可采追踪法,依客户订单资料由上而下(downstream)循序审查,以测试流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或采核证(反追踪)法,由出货资料由下而上(upstream)循序审查,以测试流程的正确性。
3.流程绩效审计
该阶段组织人员已能熟悉审计系统所要求的运作方式和要求。此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量测、分析和改善环节当中,经审查各流程是否制订取得绩效的规范性指标,是否依绩效指标和审计发现缺失确实分析检讨和跟催改善。各流程绩效的结果决定财务审计的优先顺序,综合各单位的审计报告和检讨分析,判定只是执行上的问题,还是需要做流程改善的考虑。如果只是执行上的问题;只要加强遵循审计即可;如果要改变流程,则须回归到总体管理系统规划的要求做完整规划。
1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个村涉及的项目内容也不尽相同,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全面而且丰富的财会、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知识,但是乡镇审计人员大多不具备相关素质,对审计监督工作处理较为困难,不能发现财务中的问题,也不能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有些审计人员为了减少麻烦或碍于情面更是走形式,助长了财务工作的不正风气。
2审计处理较难
有些农村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财务问题,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而且审计人员没有处理的权利,导致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出现脱节,人为因素的介入使得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审计处理有效性得不到保证。有的基层干部态度蛮横粗暴,审计工作人员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旦发现问题只能隐藏或搁置。
3审计监督工作需要规范
由于审计独立性不强、人为因素的介入、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思想态度不端正,审计方式不适宜、缺少相关的制度规定和约束机制,导致审计监督工作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不高。
二、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改进措施
根据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现状,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做好农村财政管理,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所谓“规范管理制度先行”,需要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增强基层干部的守法意识,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才能让广大的村级审计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参考的依据,依法办事、依法查处,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制定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加强农村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制定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的处罚,确保审计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审计质量和结果与经济效益挂钩,促进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减少各个环节的人为操作确保农村财务审计结果的综合使用,既不能在审计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不能在审计发现问题后,有人为因素的介入,降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改变审计组织与工作环境,改进工作方式
审计工作与部门的独立性是审计监督工作高质量和公正性的重要保证。应该改变原有财务会计与审计检查人员由一班人马组成的状况,改变财务与审计的双重身份,建立稳定的审计人员队伍,并将审计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保证审计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乡镇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对于村级审计工作量大的问题,可以抓住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的检查以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财务检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对原有的审计人员应定期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的制度,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淘汰素质低和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根据需要充实相关方面的人才,选拔引进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审计队伍。同时还要抓好审计人员的思想工作,提高认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端正思想与态度,改变畏惧心理和做好人的观念。积累工作经验发现农村财务工作容易出现问题的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
一、新时期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审计是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专职审计人员,对企业财物工作的控制。其审计工作是依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内部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和损益等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过程,目的是维护企业的财经法纪,促进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发展的宏观调控。
二、新时期企业的内部审计特征
1、国际化以往我国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一般都是指国内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垄断组织不断在国内市场中出现,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越发的广泛,冲出了行业、地区、部门甚至国界的界限,地球村的格局已初现端倪,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就不只限于国内,而是走向世界了。
2、复杂化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看审计内容已经显现了其复杂化程度。新时期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特征而定的。包括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的让渡。从企业权益的变异上就可以发现这些让渡,从价值的角度考察就是资金的周而复始。
3、扩大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财务审计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的企业财务审计,仅仅是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查,新时期的企业财务审计内容扩充了很多,向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五E”、绩效与经济责任的审计领域发展和扩展。
4、规范化高质量的审计就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有规范化的审计。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诉讼爆炸”加剧了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化。在世界范围内,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审计规则。国际审计组织颁布了《利马宣言》和《悉尼总声明》。这些都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使得审计行为越来越规范化。
5、多元化历史上企业财务的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形式比较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家资本向企业进入已及国营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政府审计也进入到了企业中,加之现在的企业内部审计,是审计的主体呈多元化。
6、数字化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信息化的出现,计算机技术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企业的经营活动颠覆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网络化、促进了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已经代替人工的审计核算。
三、内部审计职能
1、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效益,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左右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构成企业管理的内容。内部审计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内部审计的职能表现为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充分性、适当性,通过审计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而促进内部控制,同时也是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评价。
2、内部的财务审计是对被审查对象履行责任的评价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管理和效益进行审查。但最终的审计对象是执行这些工作的各级管理者,是对各职能部门、分立机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从而使管理工作保持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审计结果也可以作为总部考核下属工作的依据。
3、内部的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评价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的反映。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对企业收支情况的审计,既是核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内部审计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企业发展和壮大的表现是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查,科学的分析影响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然后把这些科学的分析数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
5、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就是评价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法律进行经营和生产,内部的管理是否顺应市场的要求,是否遵守了企业内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沿着合法、高效的轨迹行走。
6、内部的财务审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高企业内部的管理就越成功,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效、低耗,直接关系着企业效益的增损。内部审计就是要对这些活动进行审核,并将发现的问题结果报告给企业的决策层,作为管理的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纠正企业发展轨迹的偏差。
四、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多的企业中,内部审计得不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受冷落现象普遍存在。之所以设立审计部门主要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而装门面用的,审计部门是摆设,而且由于隶属于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管理的审计伸不上手、迈不出步。对于国家机关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则有抵触情绪,认为是来企业挑刺的,罚款的,是对管理者的监督。忽视了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管家作用。
2、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的机构,所以审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性。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是核其他部门合并办公或者归属于财务部门。这样的结果是审计部能独立起来发挥监督和审核的作用,即便是开展工作由于是上下级的关系,审计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顾虑,致使审计工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企业的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审计工作发展到现在,已经打破过去的纠错界限了。审计工作正逐步向经济效益的审计发展并已经成为重点。审计人员应该是法律法规、管理、财务以及经济分析知识丰富的人。但是实际的审计队伍情况却是人员老化,业务素质偏低,能力不高。并且多数是财会人员兼职或者转行而成为审计人员。
五、应对措施
1、加强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新时期的企业内部早已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审计工作也要实现智能审计,软件的投入迫在眉睫。软件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分析,审计其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不同介质和格式的数据进行访问。
2、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新时期的每个企业都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应该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力,审计电子信息化下的经济活动的流程,并确定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通过审计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供给决策层真实准确的数据参考。
3、构建内部审计模式合理有效的审计模式对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建立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难以对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最好是建立监事会领导审计的模式。我们知道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监事没有管理经营的权力,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强,更能独立于管理层的权力之外。弊端是不能参与经营决定。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是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到政府审计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旨在监督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涵义和相关问题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二是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三是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望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财务审计比较起来,绩效审计具有灵活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绩效审计基本上不受制于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审计选题、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意见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灵活。绩效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允许并非常欢迎审计师做出判断和解释。绩效审计的报告类别较多,这些报告一般包括更多的讨论、分析和合理的论证,由此又决定了绩效审计必须有广泛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可供选择应用。在法定权限中,绩效审计有权检查所有政府活动,并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披露,但是绩效审计并不拥有已经在社会审计部门通用的公认的审计形式,它既不是发表正式审计意见的常规审计,也不是对责任问题的检查,它是由于不同需要、出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审计,它的根源在于公众要求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分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联系,有时绩效审计可能会包含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概念。
(二)绩效审计的权限和目标
在一个国家中,审计的权限一般由法律规定。审计权限确定了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公共部门项目和机构的程度。绩效审计的权限一般具体说明最低的审计和报告要求,具体说明对审计师的要求,并为审计师提供开展审计工作和报告审计发现所需要的权力,相应地,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时以审计权限为指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绩效审计的权限写入宪法或其他法律中。但各国的绩效审计的权限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国家绩效审计权限很大,审计机关可以检查非常复杂的政府事业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些国家绩效审计的权限尚未涉及对政府项目政策依据的审查,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绩效审计并不质询政策目标的优点,而是检查这些政策的设计、执行或效果。但有一点已经被证实了,就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目前也具有将绩效审计作为财务审计或合规审计一部分的倾向。
由于世界各国的法律不同,因此绩效审计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得到世界各国认可的绩效审计目标大体有如下几个:一是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检查服务;二是确定并分析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者政府部门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是对项目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没有实现的原因进行报告。另外,绩效审计也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行政部门所公布的业绩指数或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独立分析的服务。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发展方向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内部近期经济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拟结合具体实际,就内部审计的作用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些简要探讨。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职能有如下明确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可见,内部审计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本职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影响,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解决或防范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可以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从控制论的角度说,内部审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监督,而是一种控制。控制包含监督,监督只是控制的一大要素和控制过程中的一项职能。所以,用控制代替监督更能准确的解释内部审计的本质。并且,这种控制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不讲服务,内部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服务意识必须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控制的全过程。正如内部审计协会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认为的,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识别经营风险的作用
作为安徽电力公司下属企业--XX供电公司,2008年度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将风险大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实现经济平安。首先,审计部门在调查阶段设计了涵盖全部风险测试点的调查表,调查表设计了监督模块、重点审计环节以及认为该环节风险等级是高中低。根据各部门反馈的调查表,充分分析,统计得分,确定审计风险点,并形成审计评估报告。对热点问题及管理薄弱的环节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部审计在改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中,通过拓展审计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识别企业主要的内部控制和经营过程存在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水平。
(二)监控经营全过程的作用
XX供电公司在2006年启用合同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合同会签,大修、技改、基建、采购等合同由基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将合同草本上传至合同管理系统,经过生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会签后,由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发生事由、金额、是否招标、生产厂家的资质等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不符合内部控制程序时,一律退回合同,审核无误后继续进行合同流转。合同管理系统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了公司日常业务的管理,并对公司的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杜绝了公司采购等风险,对金额的审查也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企业的资源。XX供电公司通过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进行初步审计、界定审计、审核评估报告和终结审计,对改制方案执行全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全过程监控,改制分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三)评价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查账人员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2007年,安徽省电力公司以《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依据,组织公司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发的“内控评价体系”项目成果,通过对评价项目及内容细化,将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市级供电公司的业务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有安徽电力公司特色的内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07年对公司电费管理风险情况进行了内部控制评价测试,本次测试内容主要涉及电费管理业务流程、营销MIS数据的风险管理情况、抄核收的风险管理、电费资金的安全管理、发票管理以及电价执行情况。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公司关键点进行测评,围绕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使之日趋完善,运作更加有效。规范各项业务应具有的内控标准,为全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平台。为公司及时、有效地降低经济风险,防止了公司资产的流失。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翻阅财务账簿及相关报表,面对一年甚至几年的财务凭证及账簿报表,由于审计期间的长短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可能做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情况有准确的评价,一般都是查错纠弊,查找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是否合适,财务报表是否准确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及审计方式,这样才能对企业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实际解决管理上问题。
(一)在审计内容上,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延伸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不断加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传递和管理制度的滞后以及某些方面的缺陷。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咨询服务上来。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以及咨询业务方向发展。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在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以广泛开展审计调查为切入点,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公司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展经营风险评估,围绕企业“四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要环节、重大风险、大额资金)等领域,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根据经营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内共安排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电价执行、电费发票管理、县公司农维费管理及小型基建项目管理六个专项审计调查。同时根据公司领导要求,适时增加了县公司线损管理、应收电热费余额管理、营销业扩报装、关联方交易及自营工程人工费定额管理等五项调查。努力使内部审计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发挥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功能。
(二)在审计方式上,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发展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安徽省电力公司以2006年课题研究成果《安徽省市级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基础,广泛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半年安排十七个市级供电公司集中使用该体系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共计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漏洞50个,发现可能形成小金库的源头5个,提出建议和意见101条,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同时还将内控评价与日常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省公司2008年开展的届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积极查找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点、关键点和失控点。共查找出风险环节(点)862个,其中无内控制度25个、内控制度需完善121个、内控制度有瑕疵264个(内控制度瑕疵是指内控制度未能得到不折不扣、到边到角和始终如一地执行),目前已完善和新制定的制度有123个。该改举措最大限度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成功实现了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控制。
(三)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方式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内部审计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就需要信息化。即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加快SG186工程中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是内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重要标志。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2009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将全力推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ERP的实施,了解ERP内在结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等,对ERP环境下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将来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为顺利地开展内审工作,向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奠定基础。反之,如果内部审计没有全面深入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等信息化实施完成后,仅面对信息化运行的数字化结果,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面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为适应这一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国际内审的发展趋势,以新观念、新视野、新思维,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前进,内部审计才能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智芳,张运琴.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1)
[2]刘明朝.浅谈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07(11)
[3]宋义灵.强化内部审计完善企业管理--浅议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时代金融.2006(11)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
由于与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绿化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应重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环境审计要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并对此加以确认和计量,建立一套适用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环境审计
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和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审计是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道路。这是由于,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挪用和无效使用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排污费征收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年排污费的征收率仅为41.68%,有近六成的排污费不能征收到位;二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支为环保贷款或其他;三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拔出环保贷款资金,不按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收到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某县环保局将宿舍楼基建预付账款转列为专款支出――环保补助费支出。另外,还有的环保执法人员“靠山吃山”,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应加以坚持并总结提高。
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之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无重大差别。因此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从而使环境审计机构能够担负起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审计监督行为,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检查。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
建立环境会计,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披露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企业会计披露环境信息很少,审计人员难以从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并随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1、根据财政局的统一部署和局领导的统一安排,及时做好教育系统2015年的经费预算编制、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配合财政局做好__年经费决算工作;
2、对各学校公用经费、食堂和幼儿园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3、对校长离任的学校及时进行财务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全面交接有关账务,保障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对全县各学校(含食堂、幼儿园)进行财务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二)对照指标,结合实际,加强经费管理
1、与校管办协调统计2015年上半年校安工程,积极申请校安工程资金2231.28万元,严格按制度要求和工程进度拨付使用。
2、认真梳理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各类资金2942.6万元万元。
3、认真组织各项报名收费工作,积极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退休等各项手续的办理工作。
(三)追求精准,认真统计,及时编制报表
1、圆满完成__年度全县教育经费统计和教育事业统计资料的收集、计算、汇总和上报工作。
2、按月编制、报送“三公经费”、能源使用和债务增减资料。
3、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按时结清账目,按月编制、报送各学校会计报表。
(四)多方兼顾,统筹安排,做好其他工作
1、为部分学校申请归还银行贷款本息;
2、配合物价局做好收费检查工作;
3、对学校食堂、幼儿园整改情况进行抽查;
4、配合财政局做好各学校票据的领用和缴验工作;邀请非税局票据管理人员集中参加各学校票据的领用和缴验,积极处理遗留问题;
5、做好2015年秋季教材及暑假作业征订工作;
6、协调财政局对泗洪中专学校设备进行验收,并申请拨付相关资金。
7、做好学期结束前的账务处理工作,核对往来账;
8、迎接国家督导组对教育基本均衡县的验收;
9、做好中、高考经费保障工作;
10、积极收集招商引资信息,主动与有关客商联系。
1.按照“苏教办审〔2015〕3号”文件要求,积极开展
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化解审计调查工作;
2.认真做好教育现代化的验收准备工作;
3、与财政局协调,做好非税收入网上开票布线、安装和培训工作,保证网上开票顺利进行;
4、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加强对会计人员培训和考核; 5、加大审计检查力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力争提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微杜渐。
6、吃透政策,梳理项目,认真做好策应扶持工作,积极争取省补资金;
7、收集资料,归类汇总,做好2015年度全县教育经费统计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编制、上报工作;
8、做好年终账务处理工作,认真核对往来账,处理呆、死账;
从微观层面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衡量经营者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对企业自身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造成直接影响,
企业必须为此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另一方面,不良的工作环境还会造成员工劳动情绪不佳,降低工作效率。以上两点均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在企业外部,一方面,企业必须达到政府
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强制性治理要求,为此,企业必须耗费大量资金建立污水、废气处理系统或委托污水、废气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有可能遭到周边居民的起
诉,一旦败诉,企业就必须付出巨额的赔偿费用。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现代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都应当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作为一种
审计监督体制,可以为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环境财务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合规性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三大分支。其中,环境财务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
要领域。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而言,审计模式的选择意义重大,审计模式为企业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勾画了整体框架,为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确定了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还决定了环境财务
审计工作的审计基本方式和工作方向,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发挥效果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及缺陷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
,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
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
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
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
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
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
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
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
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
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
,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
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
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
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
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
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
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
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
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
核算准则。
1.环境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
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
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
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
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
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
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
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
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
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
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
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
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
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
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
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
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
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
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转轨时期,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应再仅仅强调传统的“快”,还应努力做到“好”,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加以特别重视。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
对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目标导向的审计运作新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该模式的核心,同时,笔者还对该模式中的审计对象、审计
审计署主要侧重于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控制能力的审计;审计署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可审计性有严格的规定;凡是财务风险控制好的,有完整财务计划和防范规划的,财务审计基本外包,项目数超过总数的70%;大型政府项目,列入改革的部门和行业,有财政风险的部门,由审计署承担,项目数约占总数的30%。澳大利亚审计署相当重视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培训方式灵活有效果。他们采取多层次、多渠道,针对初级、中级、高级审计人员、雇员分别进行培训,通过单独办班,或澳外合作办班,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把先进审计工作方法和经验汇编成册发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分类进行指导,有力促进提高审计水平和质量。澳大利亚的政府审计部门之间建立了一整套相互合作,信息和技术共享的制度和体制。澳大利亚共有联邦审计署和各州审计署共九个政府审计机构,同时建有审计长联席会议,不断交流信息,交流审计方法,共享经验和共同探讨问题。
对于一些好的做法甚至课题,随时学习推广。被审计单位信息环境方面。澳大利亚审计署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其使用的软件及其后续变更或升级都应向审计署报告,以利于审计对接和匹配。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关注自身的软硬件,对整个社会与审计匹配的信息环境的法律关注度不够。审计数据接口虽然颁布,但形同虚设,软件开发商与应用者均自行其事。审计质量控制比较严格。为出具准确的审计报告,澳大利亚审计署内部还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核制度。一是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项目后,自己对审计工作底稿对照审计操作指南和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逐环节、逐笔审核,并在规定的测试表格中打勾;二是处长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签字;三是审计机关负责人最后审核把关。此外,在澳大利亚审计署,每一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岗位责任制,称之为“行为准则”,有专职部门负责处理公务人员严重违纪事项。公务人员有违纪行为,当事人要受到处罚,包括在一段时间内减薪或解雇,严重的诉诸法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之一,所有的政府部门负责人都必须熟练掌握。所有的政府公务员也都必须有相应的培训,从而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澳大利亚的每一个单位,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有企业,都必须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对于过去发生过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详细的防范计划和适当的资源配置。
这个风险管理计划,必须与政府审计部门沟通和听取建议。财政管理风险管理计划是一个被审单位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基础和前提。绩效审计比较规范和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绩效审计所花费的资源已占到全部审计的80%,州审计署占一半以上,取得成果都接近50%,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胜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审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项目比重不断扩大。审计署编制了比较全面的绩效审计指南,《审计长法》对绩效审计的对象、组织方式、报告征求意见、报告发送范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绩效审计指导文件是清单式步骤,过程严密。(2)澳大利亚审计部门着眼于改进政府管理,绩效审计特别强调与相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审计项目选题准备充分、程序严谨、透明度高。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绩效审计的标准做到与审计对象充分沟通、公开和透明。(3)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及其服务项目,都有一整套绩效考核的制度和指标体系。其特点是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最基层的工作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一整套绩效考核指标,由一个单位分解到小组,再由小组分解到个人,层层落实。这些指标体系又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绩效考核指标是公开和透明的。与澳大利亚的做法相比,我国政府绩效考核没有形成制度化,由各单位自行制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也没有横向的比较、未向审计部门报告,也未与审计部门讨论等方面需要改进。
澳大利亚属于多党竞选执政制国家,其社会制度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一些困扰和问题是:一是审计部门发现的政府财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大漏洞和问题,都会被在野党作为攻击炮弹,无形中使审计发现成为政治性非常强的新闻。所以政府审计部门不得不在这些报告之前要充分评估其政治影响。这样就使得所谓的审计长独立性受到考验,也降低了审计本身的价值。二是国家执政党有时会与社会上的大财团、大公司有各种利益上的关系,我们也看到澳大利亚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政府承包合同和项目管理合同时,一旦触及这些集团财团的核心利益,执政党就会利用“商业机密”的名义拒绝提供真实证据,从而使得已经立项的审计项目遭遇困境。
作者:周国亮 单位:江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