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一、激活期待视野。奠定生成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我们发现,凡是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阅读到相关的文本时,对文本的形象把握比其他学生更为准确,描绘得更为鲜明细致,更易入境,更易动情。其次,要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同,阅读的效果也不相同。再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因为认知水平的发展为阅读提供认知前提。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学习《月光曲》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预习时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经历。在课堂上请用一两句话介绍贝多芬,学生有的介绍他的生平。有的介绍他的音乐作品,有的介绍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在交流中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更能理解贝多芬的创作动机,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期待视野”可以看成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阅读效果。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地阅读和文本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教学中融会贯通。为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习作教学,让选材在活动中生成

选材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积累的素材也是有限的。除了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而外,更应该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融合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课堂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经历的各种活动多了,对生活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选材的领域就宽泛了。如第十册第三单元中有一则有关“活化石”——扬子鳄的训练要求。对于扬子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更无从深入地谈出它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学生生活源的短缺,我依据作文的要求,开展了一次“走进动物世界”的活动。从学生了解的动物人手,让学生通过猜谜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相关习性,接着我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分辨动物的种类,通过对动物种类的分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同一种类动物的特点。最后我提出世间的活化石——扬子鳄,让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以所收集的资料来区别它与恐龙等动物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不仅了解了扬子鳄的有关特性,而且能用各种形式来介绍扬子鳄,从而避免了原先那种单一地介绍扬子鳄的写作方式,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2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那么,如何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们的一次次的探究性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强调问题意识,让问题引导我们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本环节是进入新课后师生通过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特定的答案。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发问题情境,提出质疑:诸葛亮敢于草船借箭是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反思:他妙算到了什么?他的妙算正确吗?为什么他能够神机妙算?……在这里,学生开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一些问题(有价值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予以保护。

二、选准探究要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

进行探究时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问题导引后,自主尝试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推理,得出结论。一般要求是: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由自己尝试释题。如《白杨礼赞》一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白杨树有哪些生长特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白杨的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特点,并通过推理认识:“爸爸”介绍白杨,是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当学生自主尝试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及提供与问题有关的材料。

三、注重探究过程,体现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汇报、谈论上一节自主尝试的结果,找出难点、疑点集体讨论。二是教师根据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尝试作出评价、总结,并对学法进行归纳和指导。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师生共同归纳出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读懂内容―感知形象―开展联想―了解寓意。

四、把握评价尺度,及时进行深化巩固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地得到深化巩固。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深化,强化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时,教师应提供多种变式练习,容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第3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一、三“关注”

1.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有些教师在教学口头评价中,一味迎合学生爱受表扬的心理,任何回答都是“真棒”“真不错”等肯定鼓励的语言,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量。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反而会让学生形成歪曲的价值观。请看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草船借箭》一课中人物形象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学了《草船借箭》一课,谁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我很佩服诸葛亮,他精通天文地理,知人善用,顾全大局,神机妙算。

师:你体会得很好,回答得真棒!

生:我很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老实,诚实守信。

师:你说得也不错。还有谁说说周瑜呢?

(学生纷纷说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老师似乎对于这个“一致”的答案,不很满意。)

师:(继续启发)大家都说的一样,能不能说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一生抓耳挠腮,突然一阵狂喜,得意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认为周瑜很有才干,很有谋略。

(众生一脸惊诧。)

师:(眼睛闪着兴奋的光)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他能借公事之名,让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一个人自然而然地钻进“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中,而且还叫做箭的工匠故意拖延时间,不备齐造箭材料,叫鲁肃打探情况。如果不是遇到诸葛亮这么绝世聪明的人,他的计策一定是天衣无缝,堪称完美。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有创意,我们表扬他。

(众生一片茫然)

新课程理念是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与多元解读,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多元解读并不都是正确妥当的,作为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文本意义与价值观。上例,最后一位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这样的评价,反而会把学生误入歧途。

2.关注“过程与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会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记得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懂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口头评价中,只注重知识不重视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如何为终身学习奠基呢?一位教师在教学综合性学习《现代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时,课上叫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仅有几位学生汇报了资料,教师“真棒”“真聪明”“好孩子”的夸奖声不断,以激发更多学生去收集资料。而其余学生一阵愕然。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这堂课本应注意过程的引导和方法的学习,而教师却把它上成了一堂科技知识普及课,课堂教学目标如何达成?

3.关注“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不只是对过去“双基”的复制,而是一种全新的升级和丰富。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遍地开花、似是而非、不着边际的答案,一味表扬肯定,评价也闪烁其词,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准确,能力无法提高。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桥》这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从老汉把小伙子揪出队伍排到最后说明了什么?

生:老汉一心为他个着想。

师:很好。

生:老汉有爱心。

师:也有道理。

生:老汉纪律严明。

师:是呀。

这位教师的这段模糊的口头评价毫无意义,对重点知识闪烁其词。这个举动究竟说明了老汉什么精神,应该给学生最确切的一个答案。用准确的词来表达,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抓手。老汉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揪儿子树典正纪,正是一种以身作则的精神,这应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

二、三“注重”

1.注重“文学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根据学科特点,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接收文学的熏陶。笔者认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语言宜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评价的内容更形象,意境更深远。

2.注重“激励性”

每个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称赞。激励性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我在上《草原》一课时,请班上发言机会很少的同学小航朗读课文。刚开始,他站起来好久,一言不发,紧锁着眉头,涨红着脸,不住地喘着粗气。我向他投去鼓励的眼神,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发言。渐渐地,他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完了这段课文。听了这段朗读,让我很意外,没想到他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表扬道:“你读得真的很棒,让我仿佛看到了那辽阔的碧绿的大草原,听到了迎接队伍临近的马蹄声,闻到了那浓浓的奶茶的清香。我们大家希望能经常聆听到你这如百灵鸟般美妙的声音!”从此,课堂上又多了一双勇敢的小手,小航语文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第4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探究性学习方式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转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中"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况,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把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多言堂",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现今的阅读课堂上,学生往往因为教师高高在上、气氛严肃而不敢问、不敢讲,压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其实,教师只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就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正处在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能够产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1.把激情带进课堂

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时,声音晦涩,面无表情,没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和冲动,课堂沉闷,就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显得很烦躁厌恶,流露出的是一种不屑的冷漠与嘲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妙语连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会积极响应,流露出渴求、赞赏的眼神,课堂充满欢乐和笑声。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撞击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当教师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精炼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感时,又何愁学生不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呢?

2.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懂得尊重与被尊重,但是有的老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以尊者自居,乐于摆出一副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似乎对学生展现一个微笑就失去了自己的"威严"。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只有中规中矩,安分守纪了。记得一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上课时面对你提的一个小问题,我高高举起了手,希望能用我正确的回答让你一直绷紧的脸露出笑容。可是看到你怒目而视的眼光,吓得我已经到了嘴边的答案,像小鸟一样偷偷飞走了……" 可见,居高临下的教导虽然显示了教师的权威,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创意。教师只有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才能增添他们的勇气与自信,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我。教师只有进行"微笑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营造乐于探究的氛围。

3.把趣味带进课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江转娣老师在执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没有直接板书课题,而是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片绿草茵茵、鹭鸟低飞的草塘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时,不免产生疑问:多么美丽的地方啊!它叫什么名字呢?在什么地方呢?这时再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又产生疑问:草塘是怎么样的呢?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学贵有疑",课伊始,就使学生滋生探究欲、学习趣。

4.把民主带进课堂

第5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情境教学 对策

一、设立探究性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应该注意将情境设置更加富有探究性,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引发反思,进而形成认知层面的意义冲突,加快对知识建构的进程。探究性质疑情境在设定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探究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探究,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欲望,形成良好的探究品质。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时,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佩服,但学生也会提出曹操一方射出的是火“箭”,而诸葛亮的是“草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能借到“箭”呢?教师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处展开详读,如“雾气大”等关键点,让学生明确诸葛亮利用自然因素,巧妙借“箭”。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之后,能够及时发问,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往“多向思维”拓展

语文教师在设计相关的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其难易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对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实现预估,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最佳状态。引导学生向“多元思维”拓展的方法是多元再造拓宽思维。在进行情境创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文本建立图像,并且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对文本加以选择加工,拓展形象思维范围,将整个系统的信息加以重新建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时,需要按照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设置相关的疑问点,知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再次实行创造,训练其思维的独创性,积极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鼓励其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多方向思维,探求不同的结果。学生在进入到其所刻画的情境当中时,能够不拘泥于材料本身,培养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一段文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构建新的图画,去有效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其作者创作这样一幅美景所想要达到的唯美境界,让学生去感受“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让学生感受荷花的韵味,让学生在眼前能够呈现一幅荷花图,将原本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通过发现语言中所蕴含的独有的魅力,让学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引导学生向“多向思维”拓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平常生活的观察与分析,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展开思维能力,使得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教师为了让“多向思维”拓展更为有效,还应该为学生打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在设立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

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这需要构建在教师对广大学生理解与关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了教师的认可与尊重之后,也希望教师能够平易近人,既有坦诚的心,又能够平易近人。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之后,便会从心理层面对教师持赞许态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揭示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形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包含情感的场面。情感在情境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其情感层面的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入到理想状态。

四、根据授课内容,创建不同的直观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转变成具体的东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启发学生产生情感,使其产生知觉与表象,使其比文章中的事物更加具有表现力。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将多种艺术方式引进到课堂当中,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创建直观教学情境。一是,借助图画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时,完全可以将文字转变成图画,鼓励学生将按照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并注意文章的题目“套子”这一典型特征,不仅将主人公,甚至将全城的人都画到套子里面。当教师将这样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者的批判意图就完整的呈现了出来,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二是,音乐衬托。音乐属于神奇的语言,其能够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善于使用音乐衬托的方式,能够在课堂上打造好的和谐氛围,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古典诗歌的时候,采用音乐衬托的方式,达到意会的境界。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播放一些关于“离别”气氛的音乐,能够在课堂上打造“离别”的气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柳永当时的离别之情;三是,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情境。教师在运用语言来描述情境时,也可以使用情感交流的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打造生活情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可以采取设立探究性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往“多向思维”拓展、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创建不同的直观教学情境等多种方式,提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水平,进而达到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勋伟.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创设策略探讨[J].才智,2011,(14).

第6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一、倾听文本,驾驭教材

倾听是什么?简言之,那就是用耳听,用心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任。因此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体会意味,学会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才能信心十足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落实三维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倾听学生,和谐发展

1、倾听疑问,因势利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教材,学生提出的疑问,可能难易有别,深浅不一,有的能切中文章要害,有的却风马牛不相及。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要学会放弃,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相互解决浅显的,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鼓励学生课后探讨,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解决的是那些能够体现课文中心的、作者感情的、写作特色的等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她与鲁迅有何关系?②伯父是什么意思?③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的人爱戴?④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⑤题目中为什么要加上“先生”二字?⑥作者在干什么,是不是革命者?等等。像①②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解决,像本文的作者现在在干什么,是不是革命者,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资料解决。而像诸如③④⑤这类的问题,教者要紧紧抓住,引导学生重点解决。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堂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啊!

2、倾听发言,科学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交流是常有的事,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令老师满意。这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抓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并提出合理建议,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的鼓励性评价。当然在评价时也要力戒廉价表扬、肉麻吹捧,要“奖罚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评价才有分量。学生的优点要表扬,不足之处也要予以指出。如:

当学生回答明显有误,教师一定要说,很遗憾,你考虑偏了,再试一试(想一想),会有办法的!

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可以说: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单调啊,某某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

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友谊第一,争论第二。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一个正确的理由!

当学生因为坚持正确观点而势单力薄,信心不足时,教师说:真理不会以人数多少来确定,相信自己、坚持到底!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从而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倾听“杂音”,注重生成。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学生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就会有一些“杂音”。对这一个个 “杂音”,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微笑着耐心地倾听。因为“杂音”有时候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10册的《草船借箭》一文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说鲁肃忠厚老实时,就有人插嘴:“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而他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顾全大局的将军。”这个“杂音”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体现着学生的创造个性,并且他这一说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准确了,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倾听自我,反思提高

第7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种评价方式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教师点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语言评价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你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了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语言评价,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自读自评的练习,先指名学生读完课文中这句话,再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3)学生互评。在教学中,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一般是相互结合的。生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自评放得不开,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的态度,并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开展互评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在起步阶段费事费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比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4)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以期达到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学生评老师这方面则比较巧妙,这种形式往往是教师为了达到促使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组织辨析或以示范朗读为目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我在教授《颐和园》一课时,运用表演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毫无疑问,一开始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我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我说“老师也来试试看,同学们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点评,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很仔细,参与也很积极,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8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一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这个故事中的乌鸦做得对不对呢?当学生说到乌鸦做的不对时,老师高兴地评价:“对,乌鸦做得不好,爱慕虚荣,遇到事情不爱动脑筋,我们可不能像它一样。当学生说到其实并不是乌鸦的错时,老师立刻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试想一下,难道乌鸦的遭遇不值得同情吗?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灵性,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何谈起呢?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在课堂评价中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就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就会主动去欣赏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更不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去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众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据说,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法宝,那就是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有的多至近百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很多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并在班内及同年级之间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开放日”活动,使学生之间能互相交流学习,及时从同学的成长记录和作品中吸取长处,不断激励自己,时时反思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宽容学生

第9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主要指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语文难教、知识太零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往往都是从学生身上找毛病,教学反思的提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纠正,让教师从自身找一下原因,积累一下好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作为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要善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每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详细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否感召力?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他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问:“你们平时都看过《三国演义》我们现在不妨通过课文多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到时,我们看谁评的精彩。”过一时段,有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说:“我喜欢周瑜,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智慧,是个很好的将军。”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你觉得周瑜好吗?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