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自媒体运营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运营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运营原理

第1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7-11的SKU尽管不高,但强在精细运营。得到也符合精细运营策略――既要照顾用户体验的舒适感,也要维持作者收益的增长率。它“抓捕”头部内容的能力相当出众。

今年五月,得到公布了一份“内部品控手册”,几处细节挺有故事,比如运营编辑需要遵循“避免和作者直接谈论内容本身”的沟通艺术,这种不失柔软和聪明的技巧是为了保障作者的敏感自尊,杜绝传递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得到甚至设有管理用户留言的规范制度,由专门的团队处理那些不够友善的评论,这在很多以平台化著称的内容产品里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而喜马拉雅在塑造头部内容上努力,比如马东团队策划的音频节目“好好说话”,就是它的一颗山巅明珠。但是“好好说话”能获得的资源是一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运营福利,注定是能者多得。因此喜马拉雅要尽可能地成为入口,然后借助算法规则合理地分配流量。

喜马拉雅忙不迭地要上会员制,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会员日”,和年底的“知识狂欢节”遥相呼应,成为集中促销的两大活动。这不仅是开业酬宾式的自造热闹,也是为了复制沃玛的“山姆会员店”模式,提前建立消费承诺,这种资格可以在重复消费的过程里为它带来更高的收益。

喜马拉雅在2017年以来的付费用户月均ARPPU值已经超过90元,这在虚拟消费市场几乎已经直逼游戏行业,坐上了内容消费平台的头把交椅。

通过得到的纵深和喜马拉雅的横贯共同画出的坐标体系,知识经济产业的宏大格局已经跃然纸上。在单体方面,比如“好好说话”的4 000万元营收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2 500万元营收,早已拉开盛世一角。

风幡既动,仁者心动。

早些时候,新榜就上线了一个付费内容分销平台,帮助自媒体兑现剩余流量。具体的操作原理和广告联盟十分相近,由贩卖方制定推广物料,再交给愿意“揽活”的微信公众账号分发出去,每导入一个新的付费用户,分销方都能获得一笔佣金。

目前,参与新榜内容分销的自媒体超过5000名,而喜马拉雅、小鹅通等平台也在达成合作意向之后将数以万计个付费内容项目接入了分销平台。

更有趣的是,连新浪微博也在复刻曾经作为现象级产品的分答的做法,在去年年底推出微博问答,由于能够借助将回答内容同步到信息流,它在传播效果上很快超过了分答,并将诸多大V“拉下马来”玩得不亦乐乎。

在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飞眼里,微博问答和付费阅读等产品相等,是新浪微博向内容生产者“赋能”。微博无意将之独立出来壮大发展,而是借之丰富产品的访问黏度,让平台变得更全面。

这种安放思路,也体现在知乎Live这里,直到今天,知乎Live也没有成为一款独立的App,而是固执地插入知乎的社区信息流。在内容形态上,知乎Live有些把讲座予以数字化的意思,而不是把内容本身当成商品分发出去。

第2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 用户管理系统 设计 探讨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传统的电视业务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电视用户这一消费群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模拟电视节目选择发展到与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等多种业务共同发展的竞争时代。为了保证我国三网融合的顺利转型,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对业务的有效管理,抓住用户的需求,为广大电视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扩大广电的经营规模。广大广电运营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他们必须努力建立一套规模宏大、业务的复杂程度高、并发性高、涉及面广泛,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大的用户交易量的用户管理系统。

1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研发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传媒业新的发展方向――数字电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广电总局要求:在2010年我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必须得到普及,到2015年,必须实现我国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全面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的过渡。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使得有线电视网络的规模不断增加,对消费者而言,有线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运营商来说,有线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运营项目,移动、电信逐渐涉足电视媒体行业更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这些新媒体的不断推出与壮大改变了电视用户的传统观念。广电行业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为了保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并加强对用户的规范化管理。可见,传统的粗放式、单一模式的有线电视业务管理系统已经无法在满足目前数字电视不断增加的业务与运营功能的需求,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客户对数字电视的需求。因此,广电运营商必须根据当前有线电视的发展新趋势,放眼未来充分考虑有线电视将来的升级与业务拓展,努力建立一套稳定的、科学的、全面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现代传输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并根据业务的需求建立起来的一个管理平台。先进的技术是保证数字电视用户系统运营的前提,也是提高广电商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

2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数字电视信号开始于上世纪末,数字电视信号的标准于1997年正式,随后用户管理系统(SMS)也产生了。由于国外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早,目前的发展已基本趋于成熟,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一般来说,国外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技术构架数据库及应用组件、客户端界面三个层面。不同地区的运营商对用户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不同,可以分别制定各自的标准。因此,国外的SMS系统都是采用专用的功能设计,以此来满足不同运营商不同的经营模式需求。这种设计是缺乏通用性的。

我国自2011年开始三网融合实践后,已经促进了广电行业的迅速演变。与2010年初期的发展相比,2011年广电行业不论是在收入结构、双向网改、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还是在新媒体的拓展、对增值业务的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其用户型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在原来的模拟用户系统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这就使得用户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广电行业的管理体制与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落后的管理体制、综合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很好的运用数字用户管理系统。即使有的单位能够完成对系统的运行,但是也不能及时将有效的业务信息与经营数据传递给企业的决策者,这不利于广电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多内外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广电行业必须加强对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以此来适应三网融合的前进与发展步伐。

3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

要想使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更能满足广电商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就必须先了解数字电视用户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功能。一般来说,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主要由数字卫星接收机、编码数字数据广播器、复用器、准视频点播服务器、QAM调制器、用户管理系统、节目管理系统、互联网连接、有线传输网络、PC接收卡等内容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卫星接收机主要就是从卫星上接收到国内外数字卫星节目并进行QPSK解调制,然后再将标准的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流进行传输。复用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卫星接收机上接到的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流进行复合,复合为一个数字传输流,并实现在一个物理电视频道上传输4―8路数字电视节目。编码器主要是对那些模拟的音频节目按照MPEG-2的标准进行数字化编码,最终产生标准的数字化电视节目传输流。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档案信息、用户收视信息、银行的收费系统、用户结算等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用户反馈、统计记录、用户智能寻址、收取管理费等功能。节目的管理系统将接收到的所有内容的信息源,将不同信息源转换为符合DVB/DDB结构能支持的页面,例如:数据库、Internet、文本、比特流、图像等,然后按照节目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编辑。总之,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实施兼容了单向网和双向网,并实现了升级过程,最终通过条件的接收功能实现对用户的管理。

4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满足用户使用简单、方便、系统稳定、安全、系统设计能够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集成、能实现未来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架构必须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可靠性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现实: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处理、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处理、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处理、程序化的信息处理、科学化的决策支持。

4.1 合理性与先进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与具体的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网络、管理模块、图形处理、数据库等内容的设计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硬件的性价比要高,必须要保证该系统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以满足客户高质量的需求。

4.2 并发性高

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全国各省市、地、县基本都将实现数字电视。这样就造成了数字电视用户信息系统中的用户信息量庞大的特点,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用户观看数字电视的高峰时期数据的稳定与设备的稳定,避免出现卡机、数据错误等现象的发生。

4.3 灵活性与可拓展性相结合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对相关配置的灵活性设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广电运营商能够根据网络的不断发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与变化及时对相关业务进行修改。同时,系统的设计还必须为将来系统的扩充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4.4 维护方便

易维护性主要是指在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中的每一层结构中,不论对其中的那一层进行修改都不会影响其他层,各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如果确实需要根据处理逻辑进行修改时,分层的系统设计也能够使变动付出的代价最小。

4.5 标准化与规范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注意其软件开发与管理技术的标准化,例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使用国际通用的接口标准等。设计的规范性是指设计的软件要规范,代码的编制要规范,以保证系统在日后的维护简单便捷。

4.6 系统设计的易用性与开放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在设计系统界面时应本着简洁、直观、友好、功能齐全的特点,不仅可以可灵活的与客户的系统匹配,更能便于系统的升级与管理。对于文件数据的导入必须要求系统支持批量导入,对系统数据和数据查询结果也必须支持。对于数据的格式应采取多种格式支持,例如:支持XML、Excel等格式。系统标准化接口的提供主要是为了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入,实现应用的开放性。

4.7 系统设计的安全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时必须对系统中的操作做出详细的操作日志记录,对数据能够及时备份与回复,避免误操作引发数据的丢失,对于系统登录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来分配权限。

总之,随着广电行业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等多种业务的共同发展,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业务复杂、性能要求较高、用户量大的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我国数字业务发展的SMS,实现SMS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曹晓萍.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应用和思考[J].有线电视技术,2011(08).

[3]乔华,王立柱,解卫东.整转期模拟和数字用户管理系统的衔接[J].中国有线电视,2009(10).

第3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互动点播;多屏IP平台;建设设计方案;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一、互动点播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广大电视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被动的收看电视节目,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和多种其它操控设备来选择更加符合个人爱好、更具深度的节目进行点播。

广电行业的互动点播业务在视频传输方式上分为两种:一是将视频流通过IPQAM调制后再混入直播节目射频信号中,点播信令使用IP通道,占用带宽非常小,目前使用这种方式部署业务比较普遍;第二种则直接将视频流的推流方式改为全IP,与点播的IP信令使用同一信道,这种方式是随着用户端带宽和视频压缩质量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

在现实生活中,用户在使用互动点播业务时,不但希望可以坐在舒服的客厅通过电视欣赏节目,而且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收看。因此,如何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合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互动点播业务平台,成为山西省网必须考虑的课题。

二、互动点播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平台不但要支持电视端的节目点播,还要支持多屏互动,因此,平台需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功能和处理能力,实现对多格式媒资内容的存储管理以及灵活调度,对多终端多用户多码率的管理,以及对各终端应用的管理等。

针对电视端的视频点播,平台使用对视频流调制后推流的方式进行实现,可以保证视频输出质量,针对智能终端的视频点播,使用IP方式进行视频分发,可满足不同终端的使用需求。

图1 平台逻辑架构设计图[1]

平台各逻辑层结构分别为:

(一)CMS内容层:包括专业媒资系统、互联网内容、用户上传内容、CP/SP内容等多种内容的服务层。平台内容存储中心要可以存储多种格式的媒体内容,内容在进入存储中心前将被按照终端应用需求自动转换为多种格式,满足PAD、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PC和机顶盒终端等多种设备的不同媒体编码格式及不同编码率的需求。

(二)运营支撑层:运营支撑系统作为运营商综合的用户管理和业务支撑系统,向各种业务子系统提供必要的用户数据和信息,并对所有子系统产生的费用进行综合计费和管理运营,以及第三方全业务统一接入,费用支付服务。

(三)APP业务层:向用户提供电视、音乐、数据、VOD、时移、证券等多种业务。

(四)内容分发层:通过实现用户对网站的就近访问及网络流量的智能分析,将本节点流媒体资源库中的指定内容,根据定义的内容分发策略向下层节点推送。

(五)承载层:在运营商前端服务器系统与各种终端之间,使用基于IP的骨干网和区域网络,提供多种传输路径来承载相应的内容,承载网络包括:广电HFC双向网络,互联网等。

(六)多终端:普通双向机顶盒,手机、PAD等智能移动终端,PC和智能机顶盒终端。

三、平台核心系统设计

平台的核心系统需要完成平台的内容管理调度、产品营销策略管理、点播管理、多用户多资源管理等。其中,内容生产系统(CIP)负责内容生产,内容管理系统(CMS)负责内容管理与,内容分发网络系统(CDN)负责内容存储、分发与缓存,商业运营管理系统(BO)负责支撑运营平台,视频流服务器(VSS/ISS)负责视频流输出,按照不同终端类型的需求,输出不同格式的视频。[2]核心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核心系统工作流程图

核心系统实现具体的业务功能时需要如下的关键模块:

(一)CMS内容管理模块

以媒体工作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负责在前端机房进行媒体内容资产管理及工作流程控制,能为电视、电脑和移动设备等多种终端屏幕管理和分发内容。[3]

(二)商业运营管理摸块

媒体资产管理(LAM),主要负责对系统内的所有媒体资产及各媒体资产的元数据等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对每一个媒体资产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的追踪与管理。

产品营销管理(POMS),主要供系统管理员根据市场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管理员可以对本地媒体管理系统内所有的媒体节目或节目包按照不同的市场策略进行定价或折扣信息的整理、打包,并提供给不同用户。

节目管理(PM),节目管理主要负责产生时移电视应用的EPG信息,从而供机顶盒根据这些EPG信息来订录节目、暂停节目、回看节目。

(三)点播管理模块

负责CDN资源管理及用户的点播行为,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节目分类管理,实现根据节目的元数据自动分类;

资源管理,包括直播注入、点播注入、回看节目等;

搜索引擎,提供对海量节目的搜索能力。[4]

推流服务器,实现对不同终端节目流的推送和分发。

(四)Multi App多用户多资源管理模块

Multi App多用户多资源管理模块依托于用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机顶盒用户、手机用户、PAD用户、PC用户等多终端的管理,提供定制化的个人信息管理。

四、配套子系统设计

(一)转码子系统

由于用户终端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形态,因此对码率有不同的需求,平台需具备输出多种码率的能力。通过实测观察,在保证播出质量的前提下,机顶盒端的码率设计为高清节目7.5Mbps,标清节目3.75Mbps,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屏的码率统一设计为高清节目1.5Mbps,标清节目0.8Mbps。

离线文件转码:将内容存储系统中的内容进行转码。

直播流转码:实现流到流的转换(Stream to Stream),实时直播流信号从信源输出设备通过组播网络传送到直播转码设备进行转码,这个功能主要为时移功能准备视频流,即用户在收看直播节目时即时回看之前播放的内容。

(二)Portal子系统

业务门户子系统(Portal)是用户使用各种业务的入口,系统需根据不同的终端呈现个性化的页面,并提供用户鉴权和认证、业务导航和增值业务推荐的功能。Portal是平台访问最频繁的模块,也是作为自服务渠道实现业务营销、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门户系统。

(三)智能推荐子系统

为提高平台的友好可用性,平台要及时将最新、最热、评价最高等不同维度统计的内容推荐给用户。系统通过采集用户的购买行为、收视行为、浏览行为,进行相似度分析,依照预先设置的推荐规则,将内容按照相似度排序,提供实时的智能推荐内容列表,Portal再将推荐结果呈现在相应的推荐位。

五、总结

实现视频点播的第一种模式通过利用广电充足的频点资源和稳定的射频输出保证高质量的视频传输,从而能为用户带来高清乃至4K的收视体验,第二种模式虽然在视频质量、传输稳定性方面不如第一种方式,但是通过实现统一门户使点播业务在电视、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手机上进行多屏推送、多屏共享、多屏互动等功能,能实现视频、娱乐、资讯等多业务的多途径运营。

没有人能准确预言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会如何重塑视频点播市场的演进,唯一确定的是,视频点播服务正朝着高清化、多屏化发展。通过建设一个功能完善、可扩展性强的省级互动点播平台,山西省网能够将电视和视频业务进行融合转型,覆盖多种联网设备,实现广电运营商的OTT发展,并利用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多媒体内容提高用户忠诚度,增加回报,确保自己在快速兴起的视频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秦龙,李忠荩肖红江,杨木伟.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视频点播系统架构研究.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12:97-100

[2]孙学康,石方文,刘勇 多媒体通信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05出版

[3]许永明, 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现代通信网实用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第4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如果你属于以下这三类人中的某一类,那你一定要跟随本期《电脑爱好者》深度报道,一起去探究一个结果!

有志向、有梦想,可已经与心仪的专业擦肩而过,不知道如何补救;

有志向、有梦想,可不确定要选A专业还是B专业;

没太多想法,只想选个比较有前途/钱途的专业。

过来人如是说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汇编语言、软硬件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AD/CAM、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新技术等。

感言:大概可以细分为网络和软件、资讯系统三个方向。但无论是哪个方向,一定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软件要很过硬。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各种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此外,各种国家部门、科研单位、院校等,也在择业范围内。

计算机类相关:

计算机网络工程: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信与网络结合、网络软件与网络硬件结合,培养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信息控制及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课程也和计算机网络有关,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安全、网络工程、互联网及其应用等课程都被列入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之中。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人员是网络工程专业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另外,从事网站开发、网络维护工作也很不错。

计算机软件工程:它以开发升级新软件、维护原有软件为主要任务。这个专业的同学除了要学习必修的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几十门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在我国IT职场十大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信息安全: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理论及相关网络开发的知识,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毕业生可去公安局信息监察、网站、病毒杀毒公司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地方,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部门。

专家点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中新兴的媒体与艺术方向,以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为主,培养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综合性数字媒体人才,学生不仅要学软件课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艺术背景知识,为广告设计、产品介绍、公共空间展示,娱乐表演等众多媒体领域,培养媒体制作人才。而游戏设计专业就是动漫专业,毕业生会进入游戏策划行业,或对口的游戏公司,或从事多媒体事业,都是很有潜力的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感言:这是个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块。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常常觉得“很赚”,一是学的东西很多,二是因为动手的乐趣多:攒机子装电脑、拆MP3、修手机,甚至为心仪的MM制作电动小玩具等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据说毕业后在电子、信息、计算机三大领域都受欢迎:在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有线无线都能上手;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搞软硬件开发都行。

电子类其他:

微电子学:学习内容专一、目标明确,就是研究新型电子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并学会用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分析。可以说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很多交融之处,不过需要学得更精、更深。该专业对应的是芯片产业,即集成电路。毕业生可做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器件制作和工艺的硬件工程师,薪酬相当高。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最早出身于工科电气工程系,原来叫无线电技术,后来出现很多类似名称的专业,例如电子工程、电子技术等,后来把相近的10个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和信息交换的光通信技术;用光进行临床医疗、器械控制、精密测量、遥感探测、智能制导等应用的光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毕业后可以选择计算机网络、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光电元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

专家点评: 微电子学这个专业有些学校把它划归在物理系,有些学校划归在电子工程系(简称电子系)。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感言: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还包含了网络通信、光通信等方向。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电信、移动运营企业,各种通信类合资、独资企业,研究机构,设计院,各大通信公司、跨国公司或IT企业工作,进入大型跨国公司后出国进修的机会也会很多。

专家点评:通信工程不少学校把它和以上电子类的专业都划归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包括两个一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其下包含二级学科: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和空天信息工程。也有学校单独有通信工程系,并划归在通信信息工程学院里。

咬文嚼字分专业

高考志愿专家李宏建说:“一些名字看似相近的专业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列数了几个“很容易错点鸳鸯谱”的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不少学校的这个专业其实是属于图书馆学系,其下还有图书馆学、档案学和编辑出版等专业。培养既能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又能胜任各类社会工作、信息科学研究的人才。毕业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属于数学系。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信息科学基础、编码学、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值计算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微分方程等都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功课的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可想而知。数学和计算机的双重学科背景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好就业。毕业生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应用软件开发或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

属于机械系。主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及二次开发、CAM软件的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现代工业美术造型、工业企业管理、CAD/CAM课程设计等课程。毕业生可从事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机械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

李宏建表示,出现这些混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计算机技术被普遍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他说。这一方面让人感到麻烦,为了填报志愿得仔细区分;可另一方面也有好处,他说:“因为专业虽被分门别类,但是很多专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各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学习某一门专业,其中必然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很多课程,也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这些专业本身就很贴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要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可以把自己的学习重心积极地引导到计算机专业方面上,曲线救“职”也未尝不可。

企业,不以专业论英雄

最后,再看看IT企业在对各专业的毕业生挑选上有何说法。在记者调查的IT企业中,有杀软厂商、多媒体软件厂商、网站、网络游戏运营商,也有芯片制造企业、通信企业、数码产品制造商。其中有跨国公司,也有知名的民企。

一位曾经参与过校园招聘的IT制造企业产品经理告诉记者:“企业对岗位的划分主要包括三大类:技术类、产品类岗和营销类。各个大类的岗位在具体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专业要求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不少在一线工作的程序员、产品经理都告诉记者,他们中云集着各个专业的人,大家从来不以专业论“英雄”。具体有以下一些细分:

技术类:系统架构、软件研发、软件测试、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其中以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需求最大。(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产品类:产品市场分析、商业应用分析、数据分析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职业通路:职员主管中高层管理人员)

营销类:广告、销售等;专业要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数 字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传统工业和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网络存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游戏技术等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还有就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

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约40%的已工作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无用”。“绝大部分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28.4%,回答“约一半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31.5%。

趣 闻

第5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本文尝试从以下分析思路行文展开:

简单分析下为何会使人上瘾?

怎样才算是“上瘾”型产品?

如何打造“上瘾”型产品?

为何有的产品使用户“上瘾”了,却没能使用户持续“上瘾”呢?

一、为何会让人上瘾

需要探讨让人上瘾的作用原理就要先了解一样东西,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从生理学上来讲,爱情的感觉就是大量产生多巴胺的结果。

的种类繁多,但是通常来讲它们的作用机制都是通过某种途径刺激人体过量产生“多巴胺”(Dopamine)而行使生理功能。

长期使用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减少。摄入的量越大、越多的受体就会被清除,受体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兴奋的阈值就会逐渐提高,为了达到原来的刺激程度吸毒者必须不断增加的剂量才行。因此,一旦染上毒瘾则欲罢不能。

一句话总结就是,是直接改变人的生理,刺激产生大量多巴胺,使人产生兴奋,一旦停掉药物就会产生戒断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依赖感越强越需要的刺激。

二、怎样才算是“上瘾”型产品的上瘾跟“上瘾”型产品有什么联系呢?

笔者认为:“上瘾”型产品的“上瘾”跟的上瘾原理有类似之处,最容易举出的例子是游戏,游戏的虚拟世界产生了类似的刺激效果,虚拟的效果让人体验了真实世界无法体验的感受,促进人产生多巴胺使人兴奋,产生愉悦从而对其爱不释手。

定义下“上瘾”型产品,能够使用户潜意识中重复高频地使用能持续获得并产生依赖感的产品。

“上瘾”型产品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深受用户喜爱,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潜意识中想到的第一款产品;

有着超高频使用率,用户无意识地使用,可以视之为对该产品产生了使用习惯;

自传播能力超强,用户对于产品的认可度超高,用户可以从中持续获得,主动传播。

微信,“上瘾”型产品的典型代表。

微信起初先让用户“上瘾”,后来就是促使用户对其产生依赖,从而衍生为用户不可摆脱的工具,成为人的一部分。工具其实就是人的延伸,工具一旦成为人不可或缺地一部分,就会产生依赖。这种依赖也就是“上瘾”的效果。

笔者尝试着逐点地分析下微信的几个“上瘾”型特点:

深受用户喜爱,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潜意识中想到的第一款产品,微信不仅具备通讯能力,而且具备定位、支付、发红包、拍照以及录小视频、分享、购物等延伸出的一系列能力,而且每个功能都不冗余、简约、用户体验好。有着超高频使用率,用户无意识地使用,可以视之为,对该产品产生了使用习惯。

微信作为一个全民通讯工具,构建在熟人社交网络之上,故会拥有超高的使用频率,久而久之用户也就产生了使用习惯。自传播能力超强,用户对于产品的认可度超高,用户可以从中持续获得,主动传播。

微信的自传播能力为何这么强,因为微信拥有构建在熟人网络上的各种分享。朋友圈是一个重要的特色,是用户产生自传播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每当发现新玩法新鲜事,都可以在朋友圈发图片或者视频。微信公众号更是产生了不少自媒体,公众号是自媒体时代不可或缺地一个工具。

第一点使用户产生了最初始“上瘾”的愉悦感;第二点使用户产生了最初始“上瘾”的依赖感,超高频的使用率暂且可认为是依赖感萌芽的条件之一;第三点使用户产生持续的”愉悦感“,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上瘾”型产品即已成型。

三、如何打造“上瘾”型产品如何才能打造一个“上瘾”型产品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的愉悦感”使用户“上瘾”。

1. “上瘾型”产品原理产品原理在著名的巴普诺夫效应中就有体现:

对于用户的特定行为给与奖励,并且重复多次奖励,会让用户将该奖励和特定行为联系起来,这个是对于游戏类产品常用的手段。

对于微信如何体现,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会去发朋友圈,而且我们发朋友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带着希望朋友圈的好友们给与反馈的心态去发的,当有评论或者点赞反馈时,就会符合我们一开始的心理预期,这也就产生了一种奖励。

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反馈,发朋友圈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了奖励,因为我们的个人情绪已经通过朋友圈得到了输出,有好友反馈只会使这种奖励的愉悦感更加强烈。

2. 上瘾型模型

(1)触发:提示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

1)什么是外部触发:外部触发可理解为外部环境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来引导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比如:红点消息推送、广告推送、好友介绍等。

2)什么是内部触发:内部触发通过用户记忆存储中的各种关联,来提醒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内部触发通常通过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推动,如:孤独、沮丧等,这种情绪正是产品中所说的解决用户的痛点。

当用户发现产品有助于缓解自己的烦恼时,就会渐渐地与之建立稳固且积极的联系,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习惯。因为用户只要受到内部这种情绪的触发,就会转向这个产品来寻求情感寄托以及情感输出,比如:空虚就要去朋友圈发一条动态,想炫耀也去朋友圈发一条动态。

(2)行动:用户期待得到奖励的反应行为

该行为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的行为获取了奖励才会更容易促使用户执行下一次这个行为。

(3)多变的奖励:用户获得的愉悦感

这一步就是直接触达用户的情感,让用户产生愉悦感的,就是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的直接效果,重复多次的多变的奖励会使用户对产品产生依赖感,用户的依赖情感就会诱发内部触发,将产生持久化影响。

(4)依赖感:用户内部情感

产生依赖感后,用户会主动触发行动。

根据上面的框架就可以简单分析下为什么有的产品会使用户“上瘾”?

王者荣耀:

触发:

外部触发:

用户运营外部触发,如:王者荣耀的广告触发、运营活动触发。

好友的推荐触发。

内部触发:

无聊时想起王者荣耀,突然想打几把。

想寻求虚拟世界游戏的成就感。

行动:开一局王者荣耀,王者荣耀操作简单易学,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更有利于用户执行下一次行动。

多变的奖励:

从游戏本身出发思考,游戏本身的玩法就多变的:

5V5对战,随机匹配到不同的队友和对手;

5个位置提供给玩家选择;

众多英雄角色的选择;

英雄皮肤的选择;

铭文搭配的选择;

英雄在游戏中打法的选择;

游戏战术考虑的选择;

… …

游戏的多变玩法更吸引用户,用户更容易产生兴奋的情绪。

从游戏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出发思考:

因为都是真实玩家,击杀对方英雄时候的成就感,胜利时候的成就感强烈;

自己玩得厉害的还可以带好友玩,尤其是男性玩家带女性玩家玩,成就感满满;

王者荣耀有排位机制,段位高,在好友中成就感满满;

对于一些代练来说,代练更是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来源(虽然说王者荣耀团队好像有做相关的措施抵制代练,但是无可否认还是有存在的);

对于一些直播玩家来说,王者荣耀更是一种直播的材料,尤其是打排位,排位直播对于他们来说是另一种经济来源。

依赖感:在多变的奖励中提到的每一项都会触发对于王者荣耀的依赖感。

笔者猜测:游戏容易使人“上瘾”,从生理上来讲也是跟上瘾相似的,游戏中的多变的奖励刺激产生了多巴胺,当产生依赖感的时候,想起游戏能带来的愉悦感时就会条件放射又产生了多巴胺,推动用户去玩游戏,也就是上面说的巴普诺夫效应。

抖音:

触发:

外部触发:

用户运营外部触发,如:抖音的广告触发。

好友的推荐触发。

内部触发:

无聊时想刷刷抖音,对于有趣事情的新鲜感促使用户去刷抖音;

发抖音的用户为了分享新鲜的东西,有趣的东西,有一部分用户是为了炫耀。

行动:刷抖音视频,发抖音视频。

多变的奖励:

抖音上每天更新的小视频,对于用户产生的新鲜感促使用户去刷抖音;

抖音上的点赞,粉丝的评论都会对于发视频的用户来说产生很强烈的成就感;

一部分明星的的抖音,会吸引很大一部分粉丝。

依赖感:

对于纯粹刷抖音的用户来说是为了满足新鲜感;

对于发抖音的用户来说是为了满足成就感。

抖音最近的确挺火,用户数量猛增,新鲜的短视频玩法也成为了身边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次谈到抖音,一些深度抖音用户就会兴奋起来,这也就是“上瘾”的效果。

四、为何有的产品使用户“上瘾”了,却没能使用户持续“上瘾”呢?曾经的QQ、QQ空间、金山词霸人、人网、米聊、脸萌、美拍都是风靡一时的成功产品。现在用户数据显然有所下滑,甚至有的已经没什么人用了。游戏如: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神庙逃亡、汤姆猫亦是如此。

强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虽然能让用户“上瘾”很长一段时间,笔者认为也会有逐渐没落的时刻,抖音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关键问题都是出在多变的奖励,毕竟产品的“上瘾”不像那样是真实地改变人的生理结构的。

只是“上瘾”作用原理类似上瘾,刺激产生多巴胺。如果多变的奖励不能维持下去产生长久的依赖感,短暂的依赖感很快会被同等的产品或其他事物所替代。

对于王者荣耀,毕竟是游戏,用户总有一天会厌倦,会寻求新的游戏;对于抖音,毕竟是一个娱乐性的产品,抖音里的小视频重重复复都是那几种类型,毕竟新鲜事不是时时有,炫耀的东西,用户迟早也会审美疲劳,会寻找新的娱乐产品。

如此说来,笔者认为微信才是真正使人“上瘾”的产品,为何?

因为工具性促使产生的依赖感,王者荣耀和抖音这类产品更多是娱乐性,无法长久,一旦用户找到能产生同等愉悦感的替代品,用户对于他们的依赖感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人类文明的发展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在于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就是发展各种工具,工具就是人类的延伸。如:汽车使人类更方便地到达某个地方,定位工具增强了人类的确定位置的能力,通讯工具使人类更容易沟通。

如果一个产品促使用户产生的依赖感是来至于产品的工具性,将会产生持久化的“上瘾”。如果产品促使用户产生的依赖感是来至于产品的娱乐性,产生的“上瘾”是短暂性的。

总结“上瘾”型产品都有共同的特征,多变的奖励会使用户产生依赖感。

工具性的“上瘾”产品,更容易能使用户产生的依赖感持久化。

本文只是尝试对于“上瘾”型产品的大体上的思考,对于如何使用多变的奖励使用户产生依赖感,笔者认为这是需要深入研究以及探讨的问题,工具性的“上瘾”产品如何使用户产生的依赖感持久化亦是如此,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描述清楚的,也是需要深入研究以及探讨。

参考: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item/%E6%AF%92%E5%93%81/507457?fr=aladdin

多巴胺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item/%E5%A4%9A%E5%B7%B4%E8%83%BA/62597?fr=aladdin

上瘾型产品制作指南v1.0 woshipm.com/pd/925098.html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jianshu.com/p/61439976a8a7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聊聊《王者荣耀》为何令人上瘾 yixieshi.com/94930.html

第6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 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 课程实践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76-0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酒店前厅需员工做事迅速、高效,可当前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不容乐观,学生虽然掌握了必备的酒店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从事前厅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却严重不足。

一、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体系不健全

酒店对前厅员工的要求比较高,也是大多数学生向往的就业部门。前厅员工自宾客订房开始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均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宾客来说,前厅就是他们的饭店,他们产生的任何意见、问题、要求以及投诉均需要来到前厅。前厅员工的形象不仅直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而且具有多重身份,例如是酒店的服务员、公关员、推销员、调解员,他们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所以,前厅员工不仅要在言谈举止上严格要求,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广泛的知识面、良好的应变能力、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较强的交际能力等。然而,在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却对以上内容重视不足,教学实际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忽视对实训技能的培养。

(二)校内实践条件尚有限

当前的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倘若单单依赖校内的多媒体技术条件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一些类似opera酒店管理系统等软硬件的支持,而这些软件在校内的教学实践中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大多数酒店管理的专业老师没有酒店管理的经验,对前厅管理软件略显生疏。此外,校内实训的环境毕竟是模拟,离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三)师资素质尚有待提升

虽然校企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很多企业里的专家走进了课堂,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酒店管理技能和知识,但是企业专家大多是在学校挂职,并且由于工作时间以及自身理论知识有限,使得企业专家的教学往往不够深入。即使能抽出时间带领学生去酒店前厅,但大多仅限于观摩,具体操作的技能训练还是欠缺。

(四)校外实训多流于形式

前厅是酒店至关重要的阵地,并非每个实习生都有机会参与,特别能到前台参与接待工作的就更加屈指可数了。根据教学“一体化”的部署,以往将学生分批次后再带他们到酒店进行前厅实践的做法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的学生局限于不是观摩就是查资料的工作,再加上大多数酒店的前台接待通常是不允许学生的实训,乃至观摩也不允许。因此,学生观摩是走马观花,这使得校外前厅实训多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学到真才实学。

(五)考核的办法偏于传统

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考核大体上都是根据传统的实践模拟操作兼笔试进行,可前厅并不需死记硬背,需要的是根据现场进行灵活的应变,倘若学校内的学生仅仅是根据传统的考核办法,就未必可以胜任酒店前厅的工作了。

二、提高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益的措施

(一)需在典型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于如何设置教学的内容,应当在对酒店前厅进行充分的调研前提下,积极听取相关酒店资深管理者的宝贵意见,然后对酒店前厅的典型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进行掌握,最后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具体的安排有:一是“预订业务”实训,其中又包含了客房的预订以及客房预订的取消或变更。二是“接待服务”的实训,其中又包含了接待服务、收银服务、贵重物品保管服务以及问讯服务等。三是“礼宾服务”的实训,其中又包含了迎送客人及行礼服务。此外,还有其它的诸如商务中心服务、总机服务、金钥匙服务、客房销售以及常见的投诉处理等。在这过程中,选择的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兼备“神”与“形”,其中,“神”指的是实训规则以及实训过程中所要达到的诸如礼貌、举止等素养;而“形”则指工作的流程以及工作步骤的展示等。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过硬师资

学校应当具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远虑,不断加强跟企业之间的深层合作,培养技术和理论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酒店行业人才。学校应当在政策上鼓励老师走入企业,搭建更加宽松、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为老师获得更多该行业的新动态,进而达到培养师资的目标。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任务灵活多样地采取教学实践的方法。首先是“项目导向教学法”,也就是根据酒店前厅岗位的设置与实际的对客服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然后形成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其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根据酒店前厅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具体的设置,然后实行任务驱动的方法,让每一个同学在每一个实际任务的完成过程当中得到学习。再次是“情景模拟法”,也就是借助情境模拟的方法,把酒店前厅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原理引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来,营造实战氛围。最后是“角色扮演法”,即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任务,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实践体系包括服务技能实践与前厅管理实践两大类,其中,“前厅管理实践”又包含了投诉处理、客房价格管理、客房销售等,“服务技能实践”包含了收银、行李服务、接待、预订等,这些一同构成了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除了传统形式的运用之外也可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比如,可以利用高职学校每周都有的学校接待任务,安排学生到大门进行迎宾实践,并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活动形式的开展,比如通过学校举行大型的校庆、联欢会、运动会、重大会议等,让学生参与到接待活动中来,进而获得丰富的接待经验。

(五)制订科学的考核标准

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的实训基础内容大体包含有礼宾服务、接待服务、预订业务以及其它服务等四大部分,而每一大部分又包括了对综合印象、服务效率、礼貌礼仪、语言表达以及服务流程等五方面的考核,并且这五方面按照权重比例组成对应的标准体系,所以,针对现实中的具体操作,一定要严格根据该标准体系实施考核。以“电话预订”为例:

除此之外,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其他考核也可参照以上方式进行实训考核,从而依照不同目标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因地制宜的培养。

(六)加大投入建设真实的实训场所

学校需群策群力,争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并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不断增强实训基地的真实性,满足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实习、培训、实训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也才可以吸引社会培训、企业培训来此进行,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睿娴.项目教学法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 [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0)

第7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随着3G时代的到来,随着新的通信技术、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互渗已经普及化。而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呈现加速演进的趋势,传统的电信业已经开始“媒体化”进程。在国家针对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通讯网进行“三网融合”的战略部署与推进之下,传媒业与电信业逐步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由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同时在此过程中充满冲突与合作、被动与主动、竞争与联姻。

一、从现代性视角看产业融合的必然性

电信业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电报业的出现为标志。作为信息论和通信原理核心理论的香农・韦弗数学模型,自1949年发表后被学者引入传播学领域,至今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电信与传媒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二者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媒业独立发展阶段(1045年―1844年),电信、传媒产业分离发展阶段(1844年―1990年)和电信、传媒产业融合阶段(1990年至今)。其中以互联网进入商用领域的1990年作为分离与融合的阶段节点。

虽然电信业与传媒业在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迈入融合的发展进程,但早在1922年便有电信企业参与广电媒体。当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就开办过广播电台。可以说一部电信技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传播技术发展史。可以预见三网融合、产业融合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现代化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强力驱动,不论是电信还是传媒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现代化促使产业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消融,最终形成相互交融的关系。

二、电信业与传媒业的博弈与竞争

1990年以后,互联网进入商业领域,电信网络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传输媒介。虽然在这个阶段电信的角色只是为网络媒体提供传递(或接入)服务,但已经显露出欲从传输媒介变成大众传播媒体的野心,而随着电信运营商们逐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电信网络便开始具备信息内容的整合和能力,电信业不再甘心仅仅充当“输送管”的角色,他们均朝着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方向转型。

对于传媒业而言,电信业无疑是新的强劲竞争对手。以手机为例,其最初的通信功能已经逐渐演变为附属功能而退居次要地位,相反读报、浏览图书、观看视频或数字电视、上网等新功能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使用电信网络的手机纵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出版产业,成为最集中、最普及的移动媒体终端。面对电信行业强大的用户规模、雄厚的资金支撑、先进的技术保障,传媒业似乎稍显底气不足。

三网融合使得广电运营商参与到跟电信运营商的直接竞争当中。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明确了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相互进入的范围。首先,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输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宣传部门指导;其次,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和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在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广电企业获批开展有线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及IP电话业务,这预示着未来在家庭市场方面,每一个家庭可能只会选择广电或电信运营商其中之一。

由于跨行业的运行商加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IPTV、手机电话这种最有增长潜力的收费项目的播控权仍由广电部门掌握,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管理权也归属于广电,足见国家政策对广电业的倾斜以及电信业在争夺控制权的博弈中作出的让步。当然,平衡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畴之中的核心标准,因此,试点方案又规定“在用户端和计费方面,广电可以和电信合作开展”,这是为双方利益取得一定平衡所作出的安排。

三、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和联姻

虽然三网融合涉及到部门利益调整、业务融合、产业链整合等一系列问题,试点方案只是漫漫征途中迈出的艰难一步,在实行过程中也困难重重。但是从现实来看,电信产业与传媒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现阶段,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并不是三网融合的核心指向,更重要的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①

(一)技术融合

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技术扩散导致技术融合,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传统的电信、广电业务使用的是互相独立的技术,不同的电子通信服务各自形成通信链,某一类通信和内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网络和终端之间传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图像都能够转换成数字形式通过同一个终端显示,这是技术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融合

信息传播技术的融合促成电信业与传媒业突破原来的产业边界,两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互渗与交叉。“我们已看到上海文广与上海移动的合作、上海电信与新华社的合资、中视网络与中国网通的联手……。电信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有竞争更有新的经营形式和服务内容。”②具有数亿用户的、大众化的、商业化的电信网络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有待深入开掘的市场。

(三)业务融合

基于技术的共同平台,电信和广电业均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业务,扩展和延伸产业链,电信业继续发展其在语音传输方面的优势,同时向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部门则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数据传输与电话业务作为扩展领域。

就业务层面的最终目标而言,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别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内容对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业务与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③

(四)企业融合

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需要落实到企业层面。企业融合往往以收购、兼并等形式来体现。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企业融合更多的通过多样化兼并来体现。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不同的业务仍是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比如电信公司各种融合业务的基础平台离不开电信业的传统网络平台,传媒企业也离不开新闻信息传播网络和新闻信息服务消费客户群。④企业融合所产生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就是大媒体集团的产生,包含了电信与传媒的双重业务身份的新角色。

(五)管制融合

我国广播与电视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而互联网和电信网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广电总局负责内容制作和审查,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内容的传输,管理体制的分立导致双方在融合之路上并未形成合力,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两方成为独立的利益集团。在这方面,美国已经形成对电信通讯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统一归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管理,未来我国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方法进行管制融合。

总之,电信业与传媒业的有机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存储、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宽带数量的不断增加,成本不断降低,三网已经具备融合的实力,它们将以技术融合为平台,以市场融合为路径,以业务融合为条件,以管制融合为方向,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①刘伯涛,《三网融合为通信业注入新活力》[J].《电信网技术》,2010(8):58-61

②沈永言,《电信媒体化: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J].《卫星与网络》,2006(4):58-60

③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和结构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6(3):66-69

④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28-31

第8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全媒时代 电视电影 网络电影 手机电影

一、电视电影在中国

全媒体时代,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对目前传媒发展态势的概括,全媒体指的是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户外视屏、公交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全媒体时代的典型例证即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的收视状况:全媒体受众接触率高达98.1%。其中,电视拥有97.7%的收视群体而位居首位;网络观众比例达到13.7%列于第二位:广播电台、公交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观众比例分别为11.4%、6.4%、3.4%。观众借助了不同的收视渠道为开幕式的最高收视记录作出了贡献。从这一例证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内容的电视电影面临由单一渠道到多渠道传播的命运转变。

自1999年开始拍摄以来,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从作品零起步开始,到科技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品质革新,至今(2008年)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几年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是国内电视电影发展的主力推动者,他们设立奖项、提供资金、采购作品的行动为完善作品品质、提高国内电视电影技术标准、鼓励制作者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以2001年为起点,央视电影频道为提高电视电影整体艺术质量水准,决定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力图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同样是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鼓励电视电影创作,推动制片公司的创作积极性,促进优秀作品获得更多利益,创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从事电视电影研究的学者认为,就电影频道目前推出的近千部电视电影作品来看,很多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得到了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影视创作者的关注。可以说,电视电影在中国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机构倡导、民间个体创作转移方向、市场资金低迷状况、电影频道稳定地投入产出加上利润刺激等因素促发而成的。

二、中国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的相似与区别

在新媒体尚未蓬勃发展的影视传媒时代里,电视电影这一独立的新型电视内容凝结了电影和电视两方面视听艺术的特点,我们需将电视电影置于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的双重理念背景下进行认知与把握。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因为这种相似性奠定了二者融合的基础,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还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这种差异性突出了电视电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多体现在:观众品味要求、传播渠道可以相互转化、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档期与类型的创作规划以及服务大众生活的立足点等方面。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电视即使是快餐文化的表达。也没有理由粗制滥造。一味地以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和简单的生活氛围为基调的作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观众期望着电视节目应当向电影的优秀制作手法借鉴,多承载一些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辨的厚重色彩,以制作出更加精致的电视节目带给观众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假如没有成本预算的条件限制,拍摄一部精良的电视电影作品可以直接选用胶片摄影机,采用电影胶片记录,然后提供给电视网络大范围播出。但事实上,电视电影拍摄团队往往由于时间与资金预算的限制,多采用经济的模拟信号或数字标清以及数字高清摄像机拍摄、数码磁带或光盘记录影片,成本低而且创作快捷。从影像表现来看,优秀的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存在很小的区分度,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也有天然的亲近性,可以说电视电影依托的电视频道是包容了影院放映感和电视节目家庭式观赏的特点。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电影作品可以通过胶转磁变成电子信号提供给电视台播放,电视台数码摄像机拍摄作品也可通过磁转胶变成高品质的胶片电影或者以数字电影直接进入院线放映。

另一方面,电视与电影进行着各自路径的探索性发展,二者之间虽经历着不同程度地碰撞与融合,但它们之间清晰的差异与区别还是有目共睹的。从电影业对于电视业一直以来未曾消失的讥笑――讥笑电视业的单薄与“快餐文化”,到电视业对于电影业无法大众化覆盖的挑衅回应,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不容忽视的差异所在。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层面和美学表现层面。

(一)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

1、影像信息的采集环节。胶片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采集和分解光学信息的原理一样,即都是使用光学镜头(媒介)将被摄对象反射的光影分解为由红、绿、蓝三原色构成的不同光学信息:但是记录这些信息的原理、格式和媒质材料是不同的。电影摄影机的记录原理是将光学信息在感光胶片(媒质)上记录为光学信息。还原率较高;而数码摄像机中是将光学信息在磁带(媒质)上转化为电磁信息记录下来,在转化过程中有所损耗,还原率较低。

2、影像信息的传递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即对影像信息的编辑处理环节。电影的影像信号一直是光学领域里进行的,而电视的影像信号则需将电磁信号转化为光学信号编辑,编辑完后仍需记录为电磁信号。而且编辑、反复的次数越多,信号的损失也就越多。

3、影像信息的接收环节。电影是光学放映机将(胶片)拷贝上的光学信号一次性投射在屏幕上;而传统的无线电视则是通过发射塔将电磁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中发射,再被用户天线接收、传给电视(接收)机。将电磁信号通过电子(隔行)扫描转化为光学信号,这期间自然不断会有信号衰减。卫星电视是将电磁信号先发送给通讯卫星,再由卫星转发给用户天线;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将电磁信号传输给用户。随着电子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入,电视媒体的影像还原率(清晰度)有望大幅度提升。

(二)媒介对于影像信号的美学表现

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不同,因为它尽量避开电视剧常用的“一切服务于对白”的叙事手法,而勤于细节的设计和力图于制造昂然的特殊意趣;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相互区别,因为它针对电视传播的媒介特殊性,多采用近景、中景的拍摄手法和单位时间内减少镜头的剪辑手法,以期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来服务于电视观众的观影需求。严格地讲,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的艺术本质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但是由于电视与电影在媒介特性方面的区别造成了电视与电影艺术语言的分野,最终呈现出电视与电影两种不同层次的美学感受。 以中国电视电影为例,由于低成本、小制作的特点,电视电影在选材及艺术探索方面多停留在大众文化的探索空间,制作者发挥个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种结果一方面归因于创作者观察百姓生活的高度不足。较少探寻人的尊严和价值,难以抵达思考生命存在的哲学高度,另一方面也归因于电视频道没有彻底改变以频道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观念,因此电视电影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着局限性,朝向院线电影的美学表现靠拢还有一段距离。

三、中国电视电影如今的存在境遇:尴尬的传播内容

电视电影原本是为填补电视传播媒介需要而应运而生,其属性基本界定为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电视电影是电视剧短片还是电影?”这是早期人们关于电视电影概念的争论,如此争论对应了电视电影的产生原由――它是电视向电影挑战,电影向电视妥协的产物,也是电视与电影两种媒介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结果:如此争论这也反映出电视电影一直于电视媒介和电影媒介之间游走的事实。中国电视电影基本上是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自产自销。所有拍摄电视电影的制片厂或民营电影公司要围绕电影频道的需求进行生产,也正是由于这种市场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国的电视电影目前僵板有余的发展状态。其中的大多数作品拥有着较为稳定的传播渠道,即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采购,但是数年来它们在影片选题、结构形式等方面受到计划型运作体制的条件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地考虑艺术性、探索性、实验性、创新性。其中大多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主旨大多停留在社会现状进行简单描摹的层次。一直回避地进行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思辩探讨,对于产品采购方的意图过于亦步亦趋,因此电视电影在整体艺术水准及市场号召力方面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尴尬地位。

传媒产业发展至今,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产生了变化:即包括互联网、3G手机在内的新媒体把电视、电影、电台进行了统一整合,个人只要随身携带着一个芯片即可联通全世界,这种把“世界”变小,把“个人”变大的伟大趋势提醒着人们必须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电视电影所处的这个时代,尤其是传播渠道的变化对于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1、电视电影不再是电视频道的专属,而是一种影视意义作品,就像歌曲一样由历史上的电台专属节目演变成现在被压制成数字音频格式后在各种渠道中播放。

2、电视电影制作单位不仅仅是专属于电视台的供货方,其核心业务不应该是拘泥于电视平台而是服务于手机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客户。

3、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依然重要。但更加强调内容为王,生产主旨回归受众本位,强调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与口味,电视电影不再仅仅作为电视文化的一部分而是真正纳入到影视内容的大家庭,与MTV、电影、音乐一样成为受众的内容选择。

4、电视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方式就是成就其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直接接轨的独特优势,数字格式制作的电视电影可以通过软件直接转换成网络电影所需要的DVDRip、RMVB、MKV格式和手机电影所需要的3GP格式。电视电影的呈现方式将不单单是凭借电视平台播出,还将有其它的表现形态、传输渠道和显示终端,也就会产生相应不同的产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电视电影虽然是应电视台的内容需求而应运产生,但不必拘泥于单一传播范围,应借助多样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最后,当我们收获诸多启示之后,透过纷繁的外在表现、多样的形式格局可以发现:不论是电视电影、网络电影还是手机电影,它们分明是作为主体的电影分别与蓬勃发展时期的电视科技、网络科技、个人电脑通讯(手机)技术所产生的一次次有价值的碰撞与嫁接。

四、推动中国电视电影发展的未来核心力量

第9篇:自媒体运营原理范文

[关键词]贺岁电影 危机公关 强势公关 媒介事件 公共关系管理

作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部分,电影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从国际环境上看,金融危机使其他经济领域受到重创,却让文化产业一枝独秀,不减反增。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额超过60亿元,相比2008年的43亿,增幅近40%。仅2009一年超过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就有13部。巨大的市场利润,给电影人带来机遇和挑战。宣传工作压力加大,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把握必须全面又有所侧重,才能保障票房,吸引受众消费。客观上,好莱坞等国外高投资、高科技、高创意的大片的冲击使我国电影人更需要利用熟悉国内电影受众的优势及媒体的操控力来站稳脚跟。因此前期电影宣传成为电影票房成功与否的关键。将电影作为商品,品牌在首映前做好公关工作并形成舆论氛围,将受众请进影院就不难了。

大多数学者对电影前期宣传做整合营销方面的思考,但是伴随文化产业链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网络宣传力量增大,电影宣传已突破了简单的营销方式。本文力求从科学的公共关系层面上探讨电影人采用的公关管理策略。

就电影的商业性质而言,贺岁电影是尤以商业性为主导。“贺岁片”这个概念是自1997年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开始的,12年之后,“贺岁档”已成为内地电影市场运作最为成熟的一个档期。成为从圣诞到元旦再到春节这样一个不短的时间区间。近些年,由于中国院线建设高速发展,大量资本注入电影产业,使得内地电影市场的容积倍增,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涌入贺岁档,导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间的“公映通道”拥挤不堪。而2009-2010年度的贺岁档非比寻常: 2010年的春节迟至2月,虎年正月初一恰逢西方情人节2月14日,这无疑又给影市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间,使得许多影片将档期调整到春节期间。于是,这一期的贺岁档二十余部的贺岁片中,为争取各自票房,必然使用浑身解数。百度电影搜索排行榜中,2009-2010贺岁国产影片《非常完美》,《全城热恋》,《孔子》,《大兵小将》,《三枪》,《十月围城》均榜上有名。较好的公关宣传效果已经得到印证。纪华强老师在其著作中认为,公共关系,重在管理关系的活动。总体来说,电影经纪人主要从以下策略入手进行宣传期公共关系管理。

一、调整档期,进行危机公关管理

好莱坞大片当然是国产影片的劲敌,若出现档期冲突的情况,必像企业策划一样做出回应,及时调整,采用最优化的方案,以免使票房打折扣。《阿凡达》于2010年元旦全面来袭,彻底打乱了国产贺岁档大片以往的排片定式思维,为避免正面冲突,多部大片不断提前上映档期,如古装巨制《花木兰》将公映时间前挪到了11月;而内陆著名女导演胡玫执导的《孔子》上映时,官方也有意保护国产电影而缩短《阿凡达》的上映档期。所以调整档期可以看做是本土电影自我保护进行危机管理的一种方式。

二、利用公关新闻传播,强势公关

各地方电视台的娱乐新闻节目往往实时追踪明星的动态和电影宣传期的各种报道。利用电视台及网络媒体进行强势宣传也是利用公关新闻传播的策略表现。电影《孔子》上映前,周润发在各一线城市宣传影片时极尽能事,显得特别活跃,场场活动几乎是靠他一个人营造气氛。他对《孔子》的热爱、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主持人问,听说发嫂在看《孔子》时泪流满面,是不是真的?周润发表示:“我不知道,因为我也在哭。”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哭,被哪场戏感动了。周润发反问:“你没有哭吗?”记者说没有。周润发立即显现出怒意:“你还是人吗?”这个说法令现场哗然。该记者赶紧解释当时忙着记台词。周润发说,大家应该看《孔子》两三遍,“我看了《孔子》后,很感动,所以我还是个人”。周润发的尽职尽责还表现在参加央视热门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做《孔子》那期节目时,他大行影片中孔子常做的跪拜礼,还拉上主持人配合他,惹得朱军好不尴尬。无论非议和赞同,类似周润发这样的大牌演员确实在前期宣传中利用大众媒体吸引受众关注,最终也以高票房为收尾。加上近年的国学热,也注定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有着轰动效应。

内陆地方台中最高收视率的当然非湖南电视台莫属,诸如“快乐大本营”、“背后的故事”又是其招牌节目。在贺岁片《花田喜事2010》放映前,黄百鸣、吴君如就“巧合”地录制了这两个高收视率节目。黄百鸣是香港电影圈里一流的演员、导演、制片、编剧。70后、80后很多人都是看着黄百鸣的电影作品笑着长大的。《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都是黄百鸣的经典作品。这种借助强势媒体所做宣传,暂且不说这部贺岁片能不能超越以前的作品,就其宣传平台来说已是很好地借势。

贺岁档不得不提的另一部电影就是张艺谋导演的《三枪》。作为张艺谋休影三年后的新作,尤其是自奥运会大放异彩后,人们更加想要看到这位大导演的回归之作。鉴于前几部电影剧本的诟病,这次他选择改编科恩兄弟的《血迷宫》,着实是明智之举。营销大师张伟平,也借助各大强势媒体推出影片的宣传,如在各一线城市公交移动电视就持续一个月连续播出记者探班,及影片制作幕后花絮等,为影片预热。

三、公关媒介事件管理,创造舆论环境

四月上映的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就在会的前一天,由某周刊爆料:老徐与黄觉是圈内皆知的恋人,但是拍摄“杜拉拉”以来,老徐恋上另一位“Mr黄”,暗示其与该片男主角黄立行恋爱。当媒体将“对黄立行是否有好感”的问题直接抛给老徐时,老徐反唇相讥:“当然有好感了,难道要有恶感吗?没有好感怎么合作!”电影人经纪人经常利用媒体关系,让记者在电影上映前爆料演员PK演技,不和,情感绯闻事件等,真真假假观众很难辨别,被利用好奇心引入影院。同时这些话题被各大门户网站采用,放在首页醒目的位置,作为娱乐新闻点击率颇高。

持续炒作是公关传播的效应,类似的比如影片《刺陵》大炒周杰伦与林志玲暧昧关系,以及大牌演员曾志伟与陈道明是否不合等。利用媒体有意宣传演员形象转型,着实话题性很强,制造舆论氛围。再加上“盗墓”这个华语电影很少涉及的题材以及壮阔的大漠风情的预告片就使高票房形成必然。除此之外,在宣传中有些影星有意缺席,这种欲扬先抑地手法,更是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比如在《大兵小将》中,王力宏经常缺席,媒体就借故评论其耍大牌,和成龙不和等等。

四、广告宣传出现新模式

自春晚之后,电影或节目中植入广告受到非议。电影中植入广告信息将被越来越谨慎地使用。不料广告市场中植入电影宣传却方兴未艾,形成电影公关宣传的另一新途径。影片《杜拉拉升职记》,由影视红人徐静蕾自导自演,一时间形成国产宣传热门影片。进入3月份与“强生美肌”系列护肤品合作制作广告片,在湖南电视台热播剧场间隙播出。本广告片使用双关语,强调女性独立、美丽,将《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剧照直接借用,节省演员演出广告成本。将“杜拉拉升职记4月份隆重上映”字幕插播在广告之后的几秒钟,宣传电影上映时间,达到双赢。有了这样运营模式的先例,想必国产商业片必定紧随其后出现大量广告中植入电影信息的案例。

五、公关沟通管理

纪华强曾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中提到:“名人效应是公关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公关沟通管理中,强调传播过程与要素以及沟通各关系的说服办法与技巧。”在电影宣传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明星的感召力,借助明星们在各种宣传场合做出的电影优秀的承诺。近年来,本土贺岁电影利用群星效应增加宣传的力度,在贺岁档中,有三部电影的明星效用尤为突出,演员阵容尤为庞大,对受众的影响力和票房说服力都是重要保证。如,09年12月11日上映的《三枪》,演员赵本山,闫妮,孙红雷,小沈阳,倪大红,毛毛,都属炙手可热的娱乐明星。09年12月18日上映的《十月围城》,导演陈可辛曾执导《如果爱》《投名状》,都是票房口碑双赢的佳片,本片明星阵容齐整,甄子丹、黎明、谢霆锋、胡军、梁家辉、王学圻、李宇春、曾志伟、范冰冰、周韵、巴特尔、任达华,票房显然更有保障。明星加盟宣传时与影迷互动,沟通具有更佳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致力于从另一视角看本土电影宣传在公共关系管理上的策略使用。以上策略都具有两面性,过分投入商业化运作,必定转移受众视听。电影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影片自身的价值和内涵才是真正的票房王牌。不能束缚文化探索,圈定在盈利的怪圈中。在公关管理中,突破“度”的限制,就会弄巧成拙。明星能够部分说服大众对影片的信服力,但明星效应具有偶然性,比如有网友就曾表示,本来对《十月围城》还是有好感的,却因为对李宇春形象不认同而拒绝观看,这和主创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又如,建国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就因明星太多而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导演平衡了戏份却使影片节奏过于松散。此外,电影人利用媒体宣传中不乏虚假成份,成就了票房也可能降低了公信力,这些弊病都是应该注意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