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第1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便民、利民、助民、安民为出发点,认真贯彻民政部“推进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工作要求,全面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为社区居民创造幸福、传递幸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目标任务

以居民群众满意为宗旨,引导广大社区工作者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融入度,把社区打造成居民的幸福港湾、温馨家园,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

(一)建设和完善服务平台。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导向,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方式,积极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内各类为老服务设施、残疾人康复设施、困难群体救助帮扶设施、文体活动设施以及“一站式”办事大厅、“老少活动家园”等项服务设施。要在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紧紧围绕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围绕创建“幸福社区、温馨家园”服务品牌,设计服务项目,开展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提高社区综合平台的使用率,提升居民的参与率和满意率。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社区管理“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健全和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要认真总结前期经验,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到网格化工作中来,在辖区内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横幅,在各楼道张贴宣传资料,向居民发送网格化服务宣传信息,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清晰划分各网格的整体示意图,张贴清晰记载网格人员编号、照片、联系电话、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等内容的服务公示栏,张贴服务流程图等,利用社区远教平台播放网格化服务有关知识,上门入户走访,向居民发放联系卡,营造浓厚的氛围,促进网格化服务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积极赢得居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将党的建设、综治、计生、社会事务等工作统一纳入网格内,在各网格内设立网格服务员公示牌,上面标明照片、姓名、联系电话、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等事项,确保网络全覆盖,做到服务零距离,提升居民满意度。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督。为促进网格化服务高效、长效运行,镇、社区要不定期组织对各网格“四位一体”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将其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开展民意测评,并依据评定结果对优秀者适当给予奖励,对工作不积极、责任不落实、群众满意度低的网格员进行问责,与绩效工资挂勾,使服务更全面、更彻底、更到位,让广大居民真正受益,让“幸福社区、温馨家园”服务品牌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三)加强民主自治建设。按照“四有”(有平台、有制度、有组织、有活动)标准,开展“市民主自治示范社区”评选活动。并将以此为抓手,在社区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全面提升社区自治建设水平。

三、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11月)。各社区要制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于11月28日前报县局并立即组织实施。

2、推进阶段(2014年12月至2014年3月)。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活动内容扎实推进。县局及时开展督查指导。

3、评估阶段(2014年4月)。县局对创建活动进行评估总结,待市局验收后进行通报。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幸福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对创建成效突出的社区县局将进行通报表彰;对创建活动组织不力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二)拓展品牌建设。要紧密结合社区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针对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服务品牌,力争达到“一居一品”。

第2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关键词:院内代收费;收费标准;满意度;代收费措施

1临床资料

随着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在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院前急救的窗口"120指挥调度中心在危急重症、突发、灾害事件的救援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院前急救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决定快速反应、快速处警的重要因素。但是院前急救工作不是免费的,存在院前急救工作需要院前收费,因此也造成了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如何改变以往患者认为的出诊医务人员"不分病情,只知要钱"的看法,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那就是院前急救人员收费制度改为接诊医院内代为收费简称"院内代收费"。以下简称院内代收费制度。

院前急救出诊费用由院内代收模式,不仅化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明显缩短了转送患者出诊车辆的等待时间,回车及时,极大提高了急救车辆使用效率等。院内代收费制度不仅充分有效利用院前急救资源,也树立卫生系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象。

2措施

如何落实好这一利民便民措施,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要提高认识,将代收费服务模式作为院前急救单位落实卫生系统实施"双提升工程"与争创"人民满意的医疗机构"活动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行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问题,建立完善便民利民机制,改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群众看病就医急救便捷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交费",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②院前急救医疗收费,实行成本核算,收费标准执行各地市卫生局、物价局、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收费要做到公开透明,急救车上应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出诊人员要认真详细开具收费明细,并交给送达医院代收费医护人员。严禁乱收费、多收费、巧立项目收费。代收费单位和人员有责任监督、举报不合理收费现象。③严格执行院内代收费制度。出诊过程中,院前急救人员无论是将患者送往其他医院还是送往本医院,均由院内代收费,院前出诊人员不得收费。各院前急救网络单位要相互之间实行院内代收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院内急诊科工作人员不得拒绝签字、刁难转送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切实把院内代收费落到实处。④出诊过程中使用的药品、材料等,为节省时间,原则上统一要求必须回本单位补齐。因此,急救车上常用药品要备足用量。如遇到本单位个别没有的药品、材料等,而需在送达医院补充,作为特殊情况,可尽快在其医院药房开具处方直接购买补齐,凭票据回本单位报账。⑤各院前急救单位要协调好本单位药房,药房应给院前急救出诊车辆补充所用药品提供方便,提供并做好记账工作。⑥各院前急救单位代收费的款项结算可按月、季、6个月或1年,从方便工作出发,由双方自己商定。⑦急救中心将不定时督导检查代收费执行情况,将其列入检查考核内容。

第3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整改落实后续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我社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对比社区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文明社区,创新服务方式,精心组织、扎实安排调整优化社区服务职能的整改的指导思想,针对影响科学发展观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精神切实推进整改承诺,广泛开展“解难题、建机制、促发展”活动推动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我社区的整改落实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社区通过制定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就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转段动员

社区党总支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转段动员大会,总结了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情况,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二、继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在安排好自学的基础上,认真抓好集中学习和交流,继续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作为整改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抓好党员的学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专业务实的作风,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学入习开网展。

三、认真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科学周密地制定整改规划。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党总支对前期征询到的意见、建议包括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并提出整改落实的具体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明确了4个重点问题,制订了问题解决方案,并明确了责任分工,做到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保证“四明确一公开”,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相关领导、部门的责任,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规划制定后,我们在征得办事处督导组同意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四、扎实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整改方案确定后,党总支首先对目前条件基本具备,短期内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迅即展开了整改行动。对需要创造条件,用较长时间彻底解决的问题,也都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逐步展开,分步实施,有些工作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总的看,整改落实正在有序、有效地进行。

这一阶段开展的整改活动主要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为居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开展社区调研工作,做到知民情解民意;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标准,为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场所;加强社区治安整治;不断深化党建特色工作;建立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各个整改项目都在有序、有效地进行。

五、及时向群众公布整改情况,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

对整改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透明式管理,及时通过宣传栏等向居民公开。整改结束后,及时开展了群众满意度测评,发放“群众满意度测评表”,满意率达到了百分百。

六、制定完善体制和相关措施

第4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一、 阶段性调整帮扶力度和结构

(一) 决战决胜阶段

一是按照“小调整、稳大局”的原则,完善动态帮扶调整机制。梳理制定决战决胜阶段帮扶调整的流程和基本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工作交接规范,确保帮扶责任不断档。二是提升帮扶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强度。按照决战决胜阶段“五个一”工作要求和提升群众满意度行动工作清单,以帮扶单位为责任主体,单位内部开展定期政策培训和宣讲,提升业务能力。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帮扶责任人评查制度,设立帮扶成效榜。通过面谈帮扶人,询问驻村工作队、入户收集贫困户反馈的方式,了解帮扶人的工作成效,综合评比,每期公示十位优秀帮扶人。并将优秀的帮扶经验做法共享,让每一户帮扶责任人走访更走心,帮扶更暖心。

(二) 全面提升巩固阶段

一是将贫困户进行精细化分类,找准帮扶方向。根据贫困户全面脱贫后的家庭实际情况,分为自主稳定脱贫、较稳定脱贫、兜底脱贫三类,因户施策。二是转移帮扶重心。由帮扶个人变为整村集体产业的帮扶,注重村的顶层设计,提供人才、技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因村布局,让脱贫户和一般户都能享受发展的红利,做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引入社会资源,优化帮扶结构。全面脱贫后,将政府直接政策帮扶转变为间接调控帮扶,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由相关行政单位推荐优秀企业接入帮扶,制定明确的企业帮扶的责任和规范,根据帮扶表现给予适当的政策减免。兜底脱贫户,继续保持政府帮扶不变和政策稳定。自主稳定脱贫和较稳定拖户按需对接不同的企业进行帮扶,通过直接吸纳就业,传授工作技能技巧,提供创业思路等市场化方式,让脱贫户真正融入市场,适应社会发展,真正做到扶送上马。

二、提升驻村工作队工作质量

一是落实好“书记抓全面,干部带头干”的工作方式,提升对驻村干部的工作的关注和监督。收集驻村工作队每月工作分工台账,明确驻村干部的分管工作,作为督查考核的依据,提升驻村干部的责任感,提升整个工作的效率。二是,定期开展驻村工作队谈话谈心会,随机抽取2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参会,每人汇报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并进行思想沟通,时刻保证严谨工作状态。三是,建立驻村工作队的激励制度。在同时面对疫情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考验,驻村工作队长期处于战役一线,根据工作表现,结合村组、群众评价,给于驻村工作队适当的荣誉评价和激励政策。

第5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以“贴心服务、惠及百姓”为主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先进机关文化引领民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真正把服务品牌创建作为推进中心工作、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载体。大力弘扬“亲民爱民为人民、争先争优争一流”的民政精神,全面推行“三项服务”(事前主动服务、事中温馨服务、事后追踪服务)。积极崇尚“五心”工作理念(用心知民情、耐心释民意、热心解民忧、倾心谋民利、全心为民生)。大力实施“七大民心工程”(暖心、放心、安心、舒心、称心、遂心、省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彰显“惠民兴政”服务品牌的内涵和价值,为实施“奋起、崛起苏中”的战略目标作出民政人应有的贡献。

二、品牌内涵

基本定位: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把“贴心服务、惠及百姓”作为民政人共同的情感归宿和民政事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切实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工作职责。

本质属性:以“为民”为核心,坚持服务优先、服务至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受民监督;紧扣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惠民兴政“亲民、便民、利民”的社会形象。

核心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人民群众获取实惠最大化为最高追求目标,让民政工作真正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让民政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努力打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贴心民政,以此引领各项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三、创建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惠民兴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把“惠民兴政”服务品牌打造成为最有力地统领民政各项工作、最深层打动人的内心、最完整地展现民政特质的灵魂性载体。进一步增强民政为民服务效能,提升民政部门“爱民、亲民、惠民、为民”的社会形象,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人民群众从民政优质服务中得到最大实惠,不断提升民政服务对象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民政。

四、基本原则

服务优先原则。坚持服务至上的理念,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把为民解困、为民造福、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贯穿于民政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注重实效原则。以“用心想事、踏实干事、高效办事、干净做事、愉快共事”为准则,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民政部门为民服务水平,以贴心服务密切与群众的和谐关系,加大推进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不断实现为民服务新突破,取得为民服务的新成效,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惠民之政”。

创新争优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搭建为民服务载体,完善为民服务体制、争创一流业绩,激发民政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提高民政部门综合创新能力。

五、创建内容

坚持服务至上,严格规范服务流程,积极开展标准化、人性化服务,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服务过程,开展全程贴心服务,切实强化主动服务、温馨服务和追踪服务,打造贴近群众的民政服务品牌。

1.主动服务,真实反映群众诉求

要把群众得实惠、服务争口碑放在显著位置,真实反映群众的诉求,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大力弘扬求“亲民爱民为人民、争先争优争一流”的民政精神,进一步深化“走村入户半月谈、村头解决民生难”主题实践活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经验在一线总结、问题在一线发现、难点在一线解决。要把民政工作的一个个理念细化到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民政工作的实践之中,结合不同业务和职能,打造富含地域特色和业务特点的服务系列子品牌,努力实现各业务类别都有创新举措,不同服务群体都有贴心服务亮点,事事处处有创新品牌的整体效应,全力构建民政服务系统工程。

2.温馨服务,缔造群众贴心感受

坚持首问负责制,实行即时办理和限时办结。注重每一个服务细节,改善服务态度,推行接待群众办事“五个一”服务(一个起立、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声再见)。热心解决群众的问题,耐心答复群众询问,积极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改善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减少群众等候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服务。加强“网上民政”建设,全面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建立网上民政交流渠道,进一步提高民政业务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依托社工人才队伍,拓展服务领域,为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等民政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精心打造人民满意的“惠民兴政”服务品牌。

3.追踪服务,完善全程评价制度

坚持以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己任,建立健全追踪服务的综合考评体制,规范定期回访、跟踪问效、限期整改

责任追究、情况交流程序,完善群众诉求受理、办结、反馈机制,设立服务满意度测评项目,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风行风监督员、服务对象和新闻媒体对民政系统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进行综合测评。在“民政”网站上定期公开各窗口单位满意测评结果,对群众不满意的事项,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单位),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做到限期整改,及时反馈;对测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登记备案,积极抓好整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六、创建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创建“惠民兴政”服务品牌,是民政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体行动指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体体现,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升华,是一项高标准的便民、利民、惠民、为民举措,更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满意工程”。为此,成立由张苏平任组长,局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品牌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宣传和指导工作。各科室、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争创优质服务品牌对提升民政部门形象、提高民政工作效能效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满意率的重要意义,把争创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注重实际成效。

2.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开展“惠民兴政”系列报道和“惠民兴政”专题访谈,开辟品牌专栏、制作宣传广告等多种宣传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开展惠民兴政服务品牌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政服务品牌的知晓度、参与度、监督度;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开展“惠民兴政”专题讨论,强化对品牌创建业务的教育培训,营造全员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对服务品牌的理解度、认同度和响应度。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舆论宣传,大力提升民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美雀誉度。

3.强化融合互动效果

要将创建“惠民兴政”服务品牌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幸福民政、服务民政、廉洁民政、文化民政”建设。一要健全民政工作制度。加大民政工作制度规范的探索创新力度,探索健全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民政工作制度体系,为全区民政事业发展、塑造民政部门良好形象提供有力制度保证。要更加注重传统民政业务深化、细化、实化,更加注重民政工作的研究、谋划、创新,更加注重整体民政业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发展。二要规范民政运行程序。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核心,认真研究各项民政服务的流程优化、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在精简服务环节、规范管理程序、缩短服务时限上求突破,将工作规范和具体要求细化到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之中,保证民政工作各项制度廉洁、便捷、高效执行和落实。三要注重创新工作亮点。既要创新工作机制,又要创新民政业务工作。各科室、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常规工作的突破、延伸、创新。四要不断丰富品牌创建的内涵。做到“小事大作为,实事真作为,好事常作为。”贴心为低保等困难群体服务,让服务对象“暖心”;贴心为优抚安置对象服务,让服务对象“放心”;贴心为部队官兵服务,让服务对象“安心”;贴心为老年人、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让服务对象“舒心”;贴心为社区居民服务,让服务对象“称心”;贴心为婚姻、殡葬等服务对象服务,让服务对象“遂心”;贴心为各类社会组织服务,让服务对象“省心”。

第6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当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我国还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更加纷繁复杂,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考验,人民群众求平安、求和谐的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

从长治久安的角度看,安全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需求,平安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近年来,濮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实现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平安建设为龙头,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多项工作跨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因企业改制、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工资待遇引发的上访,组织的非法活动,以及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还有发生,特别是“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另外,刑事犯罪的动态化、专业化、组织化、智能化给案件侦破带来了较大难度,破案率较低,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人民群众评价社会治安状况,不仅看党委、政府及政法部门怎样说,如何做,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关键是安全感和满意度。人民群众评价政法机关的形象,不仅要求政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还要求政法机关坚持经常性的打击,注重源头防范治理,多做些基础性工作,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平安稳定。

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看,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实现个人权益、个人价值、个人尊严的要求格外强烈和迫切,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或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仅要求政法机关严格公正处理,还期待政法机关执法公开透明;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还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案件得到处理,还期待处理结果令人信服。但是,目前,仍有少数干警群众观念淡薄,在对待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片面强调公权大于私权,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问题时有发生。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公正程度要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对政法机关及其干警的执法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从社会管理服务的角度看,政法机关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这些职能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目前,我们的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在出台重大工作措施时,往往从方便管理、方便执法的角度考虑问题,较少考虑群众的权益和感受;在执法实践过程中,囿于某些传统做法,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往往就执法论执法,机械执法、教条执法,在执法方式、管理方式上人民群众还不很满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等活动的开展,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形象得到改善,但是,个别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干警吃拿卡要,对待群众冷、硬、横、推,甚至徇私枉法,,伤害了群众感情,败坏了政法机关形象。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在全国政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公正,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政法工作发展的新机遇,有效应对政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实现政法工作新突破新发展。

坚持树牢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执法思想。政法机关要通过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准确认识和把握高举旗帜、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性,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重要内涵,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真正做到把政法工作的成效更直接地体现到保障民生、惠及百姓上。按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凡是符合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扬;凡是不完全符合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认真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凡是不符合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坚决予以纠正,使改善民生的要求在政法战线更好地得以实现,使政法工作真正符合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

坚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最基本的要求。政法机关要赢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不是靠权势,而是靠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政法机关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执

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牢牢抓住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着力加强执法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以规范促公正。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注重事后监督转变为执法全程动态监督,防止对公民权利的侵害。通过依法严惩腐败和渎职侵权犯罪,严厉查办践踏法律、破坏公正的案件,让群众从中感受到社会公平和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当事人处于什么阶层、财产多少、地位如何,都要依法秉公办案,让人民群众从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接待的每一次申诉、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满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

第7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三好一满意

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是为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卫生行业社会形象所开展的活动。紧紧围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其实这是一项民心工程,从古至今,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只是将“优质服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三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的。只有这三者的共同作用,才能让患者真正满意,这是我们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做为一名医学生,本文拟从新时期如何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做到“服务好”

服务是永无止境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就是服务。即从患者入院开始,对患者的思想、生活、疾病等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最大限度满足他的需求。那就要求我们要用心去发掘、用心服务,哪怕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不足,患者同样会理解,同样认为我们是做的最好的。即用心服务,让患者感动。

“服务好”是医疗卫生工作宗旨和作风的体现。医疗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服务。如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优化服务流程,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一是要大力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解决群众挂号难、看病难、找专家难的问题。

二是要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要结合“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质量管理和专科建设。对内强抓内涵建设,着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诊疗活动,全面改进医疗质量,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硬件上,投入必要的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改进服务流程,使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做到“质量好”

质量是根基,质量是生存的源泉,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灵魂。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我们的职业是崇高的,固然对医术的要求也是最严的。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疾病的诊治也是在逐步更新和进展,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最大限度的解除患者的病痛,让患者满意。

一是要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即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是要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三是要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四是要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要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做到“医德好”

“医者仁术”,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尤其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怎样抵制住金钱的诱惑,让白衣天使形象不受侵蚀?必须有良好的医德,要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一是要夯实医德医风教育,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把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服务水平放在第一位。如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德医风系列讲座及相关知识,组织观看纪律教育宣传片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查找不足,对照整改,让全体医务人员从勤政廉洁的正面案例中学习榜样,从违纪违法的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训,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严肃遵守行业纪律,加大自身医德医风教育力度,同时向身边的医德高尚的人学习,在群众中起到带头作用,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要公开监督渠道,加大服务的透明度。如将群众来信来访流程图、医德医风警示句语张贴在医院的显眼处,并且在各科室设立行风建设意见箱,以促进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和良好行业风气的形成

三是要加强作风建设,强化窗口服务和现场服务,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优质服务的转变。

四、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加强行风建设是医院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客观要求,是医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巩固行风评议结果,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行风问题的反弹回潮,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行风评议带来的效果,以行评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通过聘请各行各业的人士作为监督员,聆听社会监督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三是要通过充分利用院务公开的载体,通过医院宣传栏、院报、医院网站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为群众提供各科室布局、科室特色、专家信息和出诊时间、诊疗流程等医疗服务信息和便民利民惠民的措施、公卫卫生服务措施等政策,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开医药费用信息,努力提高收费公开透明度,使群众看病就医明明白白消费。

四是要通过广泛组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真实全面反映患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落实整改,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患者满意。

第8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验收之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全乡人民群众干干净净迎小康。

一、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搞卫生、拆违搭,本质是提升幸福指数,是提升发展环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转变群众观念,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城郊乡落实乡、村两级领导干部挂村包村划片责任制,要求群众做的,党员干部先做、真做、做好。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全面开展“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建立生态巡查机制,奖惩并重,建章立制,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截止到2020年城郊乡共拆除危旧房420处,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除此之外在辖区内科学规划“明亮工程”布局,保证各行政村每月组织专人对辖区内路灯开展一次全面督导检查,对损坏的路灯、监控要及时维修,切实增加亮度,延长照明时间,真正做到“巷巷有灯,夜夜长明”。对视频监控覆盖率、完好率进行检查、维修、补充,确保正常使用,最大限度的挤压“盗抢骗”犯罪空间,保障夜晚群众出行和公共交通安全。同时针对道路扬尘治理也做足了功课,在全乡实行精细作业管理,推广“以克论净、深度保洁”作业模式,着力构建以“中型冲洗、吸扫车为主,电动清扫车清扫保洁为辅,定时冲洗吸扫,人工及时补充排扫”的作业体系,全面减少了路面灰尘。

二、重点突出,稳扎稳打。各行政村要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总体要求,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清洁拓展;突出常态化整治,确保村庄常年保持整洁有序;突出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不文明行为;突出与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自2018年以来,城郊乡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村容村貌五大工作,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继续做好“三清一改一拆”、引导贫困户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屋内屋外卫生,做到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不随地吐痰、不乱堆柴草和农具,保持庭院整洁;清理厕所,保持干净,无异味,开展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使庭院整治达到院内净、卧室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家禽圈养规范,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城郊乡围绕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在全乡街道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重点推进乡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水源地等区域的行政村和经济实力强的中心村的污水治理工作,力争乡政府所在地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强生活污未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垃圾清理,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城郊乡还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向农户推广秸秆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三、打好基础,成效喜人。前期通过各行政村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好的做法,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让农民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变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群众知晓率。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党员和村组干部率先垂范,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为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城郊乡各行政村已经建立健全卫生评比、保洁员管理等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卫生有人管、垃圾有人清、厕所有人扫、污水不乱排,坚决杜绝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并将继续严把改厕质量关,加强后续维修管理服务工作,通过加强对新改建户厕、新建公厕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做到设施坏了有人修、管道堵了有人通,确保厕所正常使用。截至目前,全乡改厕率80%以上,合格率达100%,辖区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全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美收官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9篇: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 执法公信力 公开 公正 科学评价机制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际经济形势连续动荡、国内社会经济改革日趋复杂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安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笔者拟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某地公安局工作实践,从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入手,对新形势下公安发展的新路径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实意义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体系的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将此解释运用到公安工作,可以理解为警察执法的社会作用、影响和效果。正是基于此,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公安队伍的执法形象和执法权威。

1.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是顺应时展,回应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公权力的制约明显加大,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执法监督机制日趋完善,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矛盾相互碰撞明显增多,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公安队伍自身,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活动不透明、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作风冷硬横推等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期盼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通过全面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思想贯穿公安执法活动的始终,让民警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执法理念。

2.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是公安机关自我加压,促进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从根本上讲,是靠人民的信任,靠严格公正执法,靠提供热情服务赢得的。近年来,公安机关通过大力推行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形象进一步改观,群众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基于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矛盾纠纷、打击预防犯罪、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基于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基于人民群众对警察职业的特殊关注度,要求我们始终将改善和促进自身发展,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要通过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对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五个方面的支撑:(1)更新民警的执法理念;(2)提高执法活动的规范化程度;(3)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4)提高执法活动与行政管理的透明度;(5)保证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以此推动公安机关在执法行为上实现“三大提升”:即执法人性化程度、执法公开程度、执法公正程度大幅提升;在执法成效上实现“三大飞跃”:即执法主体能力、执法办案质量、执法公信力实现大幅飞跃。

3.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是贯彻上级公安机关工作部署,实现“赶超发展”的迫切需要。在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总结推进会上,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全面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执法公信力”的号召。在今年全省公安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公安厅党委明确提出了“坚持规范执法、不断提升公安队伍公信力”的专门工作要求。我市各级公安机关围绕“阳光执法”,在执法公信力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地探索,出台了《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十条意见》,全面系统谋划执法规范化建设。但要想实行赶超发展,弯道超车,在全省范围内做大做强执法品牌,理应在工作力度更大上、推广进度更快上、工作成效更好上下功夫,用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用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超常气魄,把决策部署转化为行动,把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

二、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主要途径

信息社会背景下,提升执法公信力,既需要公安机关内部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既要有科学完善的体制与工作机制,也要有良好的执法理念与执法习惯,尤其要在建设过程中,突出“为民”、“公开”、“公正”、“科学”四个关键词,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信任和认可。

1.为民——创新服务机制,让百姓在优质服务中感受。始终把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和终极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推行民意主导的警务模式。要从接处警、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互联网管理、出入境管理、日常执法办案等渠道入手,广泛发动民警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面对面了解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诉求与企盼,用民意、民愿来指导和改进民警的日常执法语言、行为及习惯。全面推行说理执法工作。应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环节为切入点,将说法晰理工作融入日常执法工作中,积极引导民警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案结人和”。整合人民调解员、驻所调解室等社会资源,创新公开调解、查处模式,将执法办案、行政管理的过程全面展示给相关当事人,主动听取当事人意见建议,推行面对面沟通,提高执法办案与行业管理的效能。拓展一站式执法服务。坚持“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依托互联网构建“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一站式”服务。坚持“应进尽进”的原则,在健全完善“网上身份证办理、出入境证件预受理和进度查询、车牌号自选、视频会见、交通违法网上自助处罚”等创新项目的同时,把更多的服务项目纳入网上服务范围,完成从“信息上网”到“服务上网”的真正转变。开展亲民化执法服务。在窗口单位全面推行“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座椅、一颗诚心”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服务方式,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作风优秀的“四优”窗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和创新户籍、出入境、交通、消防等管理服务,积极推行直通车服务和预约服务、登门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借助移动、联通、电信等第三方力量,随机对执法相对人、普通群众进行执法满意度测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公开——创新查询机制,让百姓在阳光警务中感受。在完善警务公开栏、警务通报会、电视报纸等传统公开方式的基础上,依托公安服务在线、电子信息屏(触摸屏)、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介,着力实现执法依据、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三公开”。在执法依据公开上求突破。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特例”,按照行政处罚、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刑事执法及其他执法依据五大类别,除涉密及敏感信息外,将所有执法依据面向全社会公开。二是在同行业管理公开上求突破。以行业管理系统为依托,将行业管理的各类规定,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核审批流程、工作进度及许可结果,行政处罚适用的法律依据、裁量基准及处罚结果等内容在行业内部实现全公开,借助行业监督,转变原公安一家独揽模式,发挥监督合力。三是在执法信息公开上求突破。以电子政务的互联网站为依托,从群众普遍关心、重点关注、认为存在“猫腻”或“暗箱操作”的执法环节入手,逐步将执法办案中的受(立)案、调查取证、强制措施采取等执法过程与行政处罚、人员处理、追赃返赃、移送起诉等执法结果,面向案件当事人公开。并将群众评议穿查询系统的数个阶段,实现执法信息公开与接受群众监督同步推进,打造“百姓家中的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