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

第1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媒体联络中心,具有多渠道统一运营,统一监控和管理,以扁平化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广度和融合度的突出特点。同时依托丰富的呼叫中心经验,该中心可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即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首先,全渠道共享,坐席单一界面,零切换。全媒体联络中心是一个集成语音、WEB、微信、微博、易信、APP等几乎覆盖现有交流媒体接入的呼叫中心平台

在坐席设置方面,打造单一界面应对多个服务渠道工作模式,窗口做到零切换,整体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感知。

在任务管理方面,引入ACD自动分配模型,包括依次分配、优先分配等多种分配策略,让客户技能和效率达到完美的平衡,有效提升访客的满意度。

全媒体联络中心,以“渠道+资源=整合统一交互平台”集成理念,提供扁平化协同服务所需要的多媒体联络能力,帮助用户实现各部门扁平化交互,提供高效的业务协同调度。同时,又以“视图+业务=目标客户”为服务理念,通过多媒体流程引擎,对全渠道实现统一监管,统一服务,进行全渠道、全业务数据采集,帮助用户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企业智库。

第2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广播电台又不能完全按互联网新媒体方式运营,还要兼顾原来受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跟受众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互动,获取反馈,这样就必须具备全媒体运营思路。传统的视频、热线要兼容,内容又能方便快捷地到新媒体上,如微信、微博、客户端,也就是常说的“两微一端”。在节目过程中,实时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热线电话跟受众进行互动,甚至可以通过贴吧、论坛、聊天室等,实时内容和互动。

媒体云平台可以做到对内容一次编辑,多屏,从而扩大传播途径,获取更多不同习惯受众。同时还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数据的安全可靠。还要能跟上不断变化的舆论环境,就需要能够快速上线新业务。

针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华为通过多年积累的ICT经验,依托丰富的产品线,联合媒体行业经验丰富的ISV,创新地提出了媒体云解决方案。融合高效媒体云解决方案,正好契合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型诉求。

以目前大多数广播电台的IT架构为例,基于现有机房小而分散的特点,通过分布式私有云平台整合分散在不同楼层和制作岛的IT资源,形成物理设备分散但逻辑资源集中的融合媒体云平台。这样无需调整基础设施的架构,就可以快速上线部署的新业务,而在业务高峰时,还可以将全台空闲的资源调度、服务于出现业务瓶颈的媒体业务。

同时,将私有云与公有云对接后,还可为广播电台内业务实现补充服务,把互联网业务、数据安全要求不高的业务等放在公有云上。平台基于开放式架构,可以基于业务进行不同的定制和开发,使业务层既可根据业务情况合理分配不同的私有云资源,又可根据业务需求将公有云资源进行合理调度与分配。

第3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 全业务运营 传送网 宽带接入

近年来,4G时代到来,在国内形成了三家全业务的运营商,这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的诞生使电信行业迎来了全业务运营的崭新时代。作为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普遍选择,全业务运营的最终目的是带给用户统一、良好的业务体验,即用户能从一个业务提供商处得到尽可能全的、合理的、某一特定种类的综合。全业务经营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全业务运营要求运营商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利用现有和未来的技术,通过优化组合和定制开发形成针对各个细分市场需求的新服务。

一、全业务运营下的技术策略

全业务运营下,网络融合既需要政策、管理体制的支持,也需要技术支持,且技术创新要贯穿于网络融合的各个层面。因为网络融合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技术都要有所调整、进步和完善,才能提供多业务乃至全业务[1]。逐步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融合的多媒体视频业务,对光网络资源调度、控制与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光网络不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显然无法支持融合的业务。业务控制层面最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以多媒体应用为主、多种应用并存的用户环境,需要提供统一的业务控制架构[2]。同时就未来的技术发展而言,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前确立了网络技术统一的IP核心网、IP承载网的技术演进方向,通过增加控制、OAM、流量工程等控制功能,把IP网从一个没有智能、傻瓜化的网络,变成一个有一定智能的网络,即可以监测、感知,同时提升容量、安全等其他方面的性能[3]。

二、全业务运营下对传送网的要求

4G网络的建设使得承载和传送网层面面临业务类型由TDM为主向以IP/ETH分组为主转变,业务接口由E1向FE变化,业务粒度由2M想10M/100M发展等。作为任何业务网络基础的传送网络,在全业务运营下扮演的角色是对所有业务的承载。全业务运营目前主要业务为大客户业务、移动业务和家庭业务,对于大客户专线网络,应用场景比较复杂,会是多种专线的方式共存,以欧洲的专线为例:42%的专线基于SDH/SONET,25%的专线基于ATM/FR,15%左右的专线基于L3 VPN,13%的专线基于L2 VPN或VPLS,还有5%左右的专线是基于WDM设备提供。面向全业务运营环境下构建融合的传送网应具有[4]:多业务统一传送;灵活的网络应用;电信级传送质量。

三、全面向4G和全业务的光传送网演进思路

4G的基站回传传送网络应该和2G无线网络的传输承载情况一样,采用相对独立的建网思路,也就是分别建设基站业务回传承载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这样可以在城域网规模很小的时候避免顾及移动业务的稳定性而束缚固网业务高速发展的手脚。分组传送网(PTN)的概念是近期才提出的,分组传送网是面向连接的,符合电信级业务和电信级网络要求的传送网。它将无连接、转发行为不可知,弱控制或无控制的分组网改造成适合于传送的基于连接、可预知行为、可控制的网络,并集成了灵活性、可扩展性、统计复用等分组特性和网络端到端OAM和保护、面向连接、QoS、定时同步等传送特性。利用分组传送网建设面向4G的城域传送网符合业务需求与流量演进模式,它不但满足2G和4G需要的高质量TDM传送,还可以逐步平滑地向电信级以太网业务汇聚和传送演进,实现移动业务传送平台从支持语音电路业务为主到支持数据分组业务为主的网络转型[5]。

目前较合适的IP化传送技术引入策略是IP网与传送网同步地发展并逐渐融合,传送层面将逐步完成向着PTN方向的升级和改造。在城域汇聚网可以率先采用支持完全分组能力的PTN传送节点,彻底打破传统传输网和二层数据网的界限,构建融合的统一网络,承载网络中现有业务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业务,所有业务都在同一平台上传送,从而形成最佳性能价格比的演进方案。面向IP的高性能的分组传送PTN技术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基站回传解决方案,而宽带接入业务采用以PON为核心的光纤接入技术为主构建FTTx来实现,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移动运营商在网络层面应对全业务、全方位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荆瑞泉,PTN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探讨,现代传输,2010.2

[2]徐荣等,分组传送技术与测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

[3]CBSi中国・ZOL,三分雏形已定 4G之争孰赢,2009.12

第4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宽带接入网进入了大发展阶段。Point-Topic公司日前公布的统计显示:全球宽带用户数量目前已经在3亿户左右,中国以5949万户的宽带用户数仅次于美国的6000万户而排名第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宽带接入以DSL技术为主,随着铜价不断攀升以及有源节点带来的额外CAPEX和OPEC投入,运营商越来越关注无源光网络技术。2005年底美国三大RBOC运营商联合了GPON的设备招标,2006年美国Verzion,AT&T以及法国电信等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GPON部署三重播放网络,业界预测ADSL的大规模应用的历史将会在GPON上重演。

FTTx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和宽带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铜缆”为基础的电信网络必须逐渐向宽带多媒体架构转变。近几年来,运营商虽然已经在核心网和IP承载网进行了大量投资而且基本完成,因此以DSL技术为主的接入层则成为带宽瓶颈,大力发展FTTX宽带光接入光网络已经全球运营商的共识。从国际主流运营商的FTTX发展动向来看,PON技术已经成为接入网新建以及传统和非传统型载波接入网络改建和扩建的重要方式。宽带光接入网络所带来的长期运营成本的节约和无限的网络容量将给运营商赢得可持续的业务竞争力和客观的业务收入。

此外,3G、IPTV、NGN等新业务的发展将对接入网的带宽、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管理性提出更高要求。运营商需要大规模改造现有的接入网络以配合向NGN和全业务运营融合网络的演进。GPON接入网络可为每用户提供真正的100Mbps带宽,可满足未来5~10年新技术发展对接入网络的要求,可以帮助运营商实现上述战略。

领先的宽带接入解决方案

阿尔卡特在2005年全球率先推出了基于GPON技术的光接入产品――7342ISAMFTTU,该产品是一款纯IP接入设备,属于阿尔卡特的ISAM系列接入产品之一。它沿用所有ISAM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能为宽带运营商提供可构建理想的光纤接入平台的多种接入方案。目前7342ISAMFTTU已经被Verzion,AT&T,FT,Singtel等主流运营商首选为GPON设备供应商,截至2007年三季度ALU全球GPON商业项目已经达到50个,是全球第一大GPON厂商。

作为全业务宽带光接入解决方案,7342ISAMFTTU能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灵活提供IPTV/HDTV、高速互联网接入、传统和NGN语音、TDM仿真电路业务,CATV,移动基站回程等接入。7342ISAMFTTU能提供多种FTTx宽带光接入应用方案,包括光纤到节点(FTTN),光纤到路边/小区(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楼层(FTTF),光纤到户/办公室(FTTU/FTTO)以及光纤到多住户或多租户单元(MDU/MTU)用户。

7342ISAMFTTU是一款符合ITU-TG.984标准的电信级的GPON智能多业务接入平台,单芯光纤可提供下行2.5G和上行1.25G接入带宽,覆盖范围20公里,支持1∶64的分光比,采用GEM高效封装模式,并提供种类丰富的ONT终端产品。7342包含了基于分组的局端OLT和用户端的ONU/ONT。7342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接入和业务汇聚功能,它将用户的驻地网络设备(如家庭网关/RGW,用户IAD或路由器)以及移动基站,通过ONT连接到局端的OLT。OLT具备以太交换及汇聚功能,它提供GE和10GE接口连接到运营商的汇聚网络设备。

以下简单介绍在7342ISAMFTTU上多业务宽带接入的基本功能:

语音业务

业务层面:可以选择多个业务供应商

信令层面:支持ONT/OLT和NGN之间的H.248或SIP协议

数据层面:Voice/RTP/UDP/IP/Ethernet实现线速转发

其他功能:通过媒体接入网关的V5接口与PSTN交换机连接,实现非绑定业务的分类计费。

数据业务

业务层面:最终用户可以选择多个ISP,采用PPP模式或DHCP模式

业务认证:从802.1x/RADIUS到DHCP模式

数据业务:智能桥接或VLAN交叉连接

CoS(业务等级):因为数据业务通常是高速上网业务,对于该类业务流的QoS处理通常是采用尽力而为的方式,同ATM技术中的UBR+相似

其他功能:DHCPrelay(Option82),ProxyARP。

视频业务

业务层面:单一或多个内容提供商,采用IPoE模式或PPPoE模式

信令层面:支持IGMPV2和V3

数据层面:视频业务流通常采用IPoE的封装方式,因此对于视频业务流的CoS的处理采用所谓的定向转发方式

其他功能:PON的接入控制管理,故障定位,性能管理,跨VLAN的组播,基于每用户的频道控制,组播的加速离开。

灵活全面的业务应用范围

“光进铜退之PoP点下移”GPON解决方案:GPON+DSLAM/LAN

在“GPON+室外型xDSL/LAN”配合的模式下,覆盖市区、城郊农村的宽带盲点,在全覆盖的同时保证实现整网的宽带提速。光纤到节点,用户家庭到节点为双绞线的应用模式成本最低;新建小区或有需求的地区,光纤到节点,采用LAN入户也是低成本的建网选择;与家庭网关配合,简化用户界面,以面向家庭客户的业务填充家庭通信的高端服务内容。

新建小区GPONFTTx应用:光纤近户或者光纤到楼道

光纤到小区或者光纤到楼道是目前新建居民楼宇常见的解决方案,光纤从端局拉到小区,在小区安装分光器。因分光器为无源器件,体积特别小,因此无需租用有缘机房。如光纤到每楼层,楼道还会放置一台L2层交换机入户方式为5类线与双绞线。

主干光缆从端局到小区光配线箱,配线箱内置分光器,经分光后配送光纤至各楼层的MDU单元,入户采用5类线或者双绞线:阿尔卡特朗讯的MDU,则可以提供24POST口,12路VDSL2或者LAN接口,可以满足国内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多用户接入的要求。相对光纤到户,GPON设备成本被更多住户分摊,成本更低。后备电源是普遍关注的问题,阿尔卡特朗讯目前提供UPS后备电源方式,可以提供8小时以上的电池供电时间。

GPONFTTH光纤到户应用

光纤继续向用户侧延伸,最终将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户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了几乎无可限制的带宽能力。阿尔卡特朗讯提供各类室内型光终端,可以实现光纤到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语音/IPTV等各种业务能力。

GPON视频监控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对上行带宽要求很高,传统的ADSL上行能力很差。可以充分发挥GPON高带宽和远覆盖的优势,建设高品质的视频监控系统。

GPONFTTO/FTTB大客户接入应用

企业宽带接入市场是运营商争夺的主要市场,宽带提速和业务倍增对接入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GPON作为全业务接入网络,即可以满足传统业务的接入,还能提供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宽带业务。

第5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IMS 中国移动 CM-IMS 网络演进

1 引言

电信重组后,我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呈现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之势,三家运营商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从业务方面来看,出于竞争的需要,运营商需要提供丰富多彩、差异性的、集成的多媒体业务;从网络架构方面来看,已逐步实现接入、传输、承载、控制、业务相分离,电信网络正从各种相互独立、各自分离的业务网逐渐融合为一个基于IP承载的多业务网。而有望以统一的架构,融合各种接入网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控制技术就是IMS。

随着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的加速,IMS已经成为国内外主流运营商核心网演变的趋势,国内外运营商均在进行积极的研究与试点。尽管基于IMS的全业务终极目标网络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我国运营商现有业务、网络资源长短板不同,决定了各运营商在向目标演进的路线必然有所不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移动IMS的发展现状与演进方案。

2 中国移动IMS发展现状与演进分析

2.1 中国移动IMS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固定业务开展受制于固定网络资源缺乏,而IMS在面向固定接入的话音多媒体会话及融合业务方面的技术及产业链相对完善,因此中国移动率先启动了跨省的IMS试商用工程,通过引入IMS实现固定话音接入和业务控制,提供多媒体类和融合类业务能力,为全业务运营尤其是政企客户的争夺奠定基础。

(1)CM-IMS的研究与测试情况

中国移动从2005年提出了CM-IMS技术概念。CM-IMS基于3GPP IMS标准,可简述为:3GPP R6简化版+企业接入+新增定制功能;其在R6基础上简化了一些功能:包括减少接口数量以及简化网络结构。该架构能够满足移动和固定的综合接入需求,支持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下为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业务。

中国移动针对CM-IMS的规范和测试工作主要侧重于固定接入方式,为集团客户等用户群提供VoIP等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CM-IMS涵盖了3GPP IMS标准,可支持3G接入方式,并同时支持其它接入方式,如LAN、WLAN、WiMAX等。

目前,CM-IMS对部分厂家的IMS设备测试已完成两个阶段。在中国移动研究院完成的IMS第1阶段测试中,已对基于固定接入的基本电信业务、语音及数据增值业务进行了测试。在IMS第2阶段测试中,对各厂家提供的IMS业务、厂家平台互通进行了测试。

2007年底至2008年初,中国移动针对五家厂商(中兴、华为、爱立信、诺西、阿朗),进行了九省CM-IMS试点。此轮测试主要涉及三部分:其一,核心网络承载平台测试,主要进行CSCF/BGCF、HSS/SLF、MGCF、SBC四大块网元测试,考验IMS网络对所有承载和业务的控制,以及与其他网络互通互联的能力。其二,统一Centrex业务、多媒体彩铃业务、多媒体电话业务等三大关键业务及应用平台测试。其三,IMS与现网计费、网管、开通系统的集成测试。

从测试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除了运维方面成熟度稍低外,其余业务、终端、接入、核心网方面成熟度均高。

(2)IMS综合信息网建设

中国移动在2006年12月启动IMS综合信息网项目,该网络是全国最大的IMS企业通信网,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应用丰富程度上超越了对标企业平均水平。

建设该网络的目的在于利用IMS技术和设备建设中国移动集团及各省公司员工通信平台,验证IMS的商用能力,并借此掌握IMS技术相关特点,为将来在全网络建设IMS网络,并基于IMS提供相关业务积累宝贵的经验。该网络可实现如下功能:

实现IP电话、通信助理、协同办公、多媒体会议等服务功能,为内部员工提供一个方便、高效、集成的办公通信平台;

综合信息网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实现功能,通过统一的网络承载,通过统一的终端接入,对内打造 “One CM”服务形象;

通过内部办公网的IMS试商用,探索未来集团大客户办公信息化的商用模式、业务使用,为全业务运营做好准备。

中国移动IMS信息网全部工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2007年上半年进行,选择北京、辽宁、山东、广东等4个省市进行试点建设,建设规模满足4000人。

第二阶段(推广):在第一阶段完成后,推广阶段覆盖总部和31个省公司,面向通信需求较多的员工,建设规模满足22万人。

IMS综合信息网的组网,采用单域的IMS组网方案。在集团总部集中部署核心设备以及业务平台,各省分公司作为接入层,利用IP专网承载。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IMS Core核心设备控制层、IMS业务层以及统一网管等设备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统一放置在于中国集团总部;在核心控制层,包括全套的IMS Core核心设备,集中部署的IMS Core核心设备为全网内部用户服务,如统一的鉴权认证、会话控制、计费控制、业务触发等。

接入层设备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方式,分布于各省/分公司;各省接入层设备通过中移目前的IP专用承载网接入到集团总部的IMS Core,提供统一的IMS业务。在接入层,各省/分公司作为接入层面,涉及的设备包括:终端、话务台、SBC(会话边界控制点)、SIP IAD、IM-MGW网关设备等。为了避免话路迂回以及提供较好的语音QoS,将IM-MGW网关分布式部署于各省公司,每省各设置一套IM-MGW网关,MGCF集中设置于集团总部。各省内的IM-MGW网关与省内的移动关口局互通,实现与现网PLMN/PSTN用户的语音互通。

2.2 中国移动IMS演进分析

中国移动IMS引入与核心网演进如图2所示。

从演进图可以发现,中移动一阶段(T0-T1,时间跨度2年左右)CS域进行IP化改造,大容量分布式HLR的建设,同时引入IMS网络,并且实现CS域和IMS域的互通,PS域则基本维持现状。二阶段(T1-T2,时间跨度约5年),传统的2G CS域进行退网,IMS开始吸收CS域话务,但IMS域和CS域长期并存。三阶段,CS网络演进到ICS,成为IMS的接入,CS域逐步退网,IMS域成为统一核心控制。

(1)一阶段演进内容

该阶段中CS域、PS域以及IMS域演进如图3和表2所示。

(2)二阶段演进

该阶段中CS域、PS域以及IMS域演进如图4和表3所示。

(3)三阶段演进

该阶段中CS域、PS域以及IMS域演进如图5和表4所示。

3 结束语

IMS代表了核心网络的发展方向,代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方向,也是运营商和业界所能看得清楚、看得见的目标网络架构。但是,IMS的部署刚刚启动,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商业模式也不是很清晰,一些后续的包括基于业务、网络管理的、互联互通的问题还比较多。本文基于中国移动的业务、网络特点以及IMS的研究情况,尝试分析了中国移动IMS网络的演进路线。当然最终如何演进,与现有的网络、业务平台如何融合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IMS的大规模商用以及最终基于IMS的全业务网络架构的建成仍需要多年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纪弘. 全业务下移动核心网引入IMS的策略探讨[J]. 移动通信,2008(22).

第6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两年仍未一张网 国网提“CHINA模式”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成立两年以来,距离其“全国一张网”的目标仍然很遥远,网络的互联互通遇到不少挑战。在CCBN2016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国际峰会上,国网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坦言:“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各省仍然自成一体。”

而在CCBN2016上的现场,多位来自设备商的人士向《通信产业报》(网)表示,目前他们的市场主攻目标还是各省和地市的有线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国网公司很少有接触。

针对这些现状,曾庆军也再次发声:“互联互通、全国一网势在必行。”

“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体系封闭,造成创新业务落地困难。打破如DVB CA技术的固有封闭技术壁垒,运营标准化的IP技术等重构有线电视网络,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他表示,通过互联互通,深挖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资源、频点资源、内容资源、家庭用户资源等特有的核心资源价值,是有线电视网络重新崛起的有力保障。

那么,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Comcast的多维度互联互通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呢?“答案是肯定的。”曾庆军表示,我们必须构建契合国网公司自身特点与定位的先进发展模式,不做盲目的舶来试验品。

为此,国网公司新颖地提出“国网CHINA模式”。曾庆军表示,可以简单理解为“Comcast+Hulu+Internet+Netflix+Amazon”。他讲道,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流量增长趋势来看,谁能够掌握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里的视频流量,谁就掌握了互联网的流量。所以,在有线电视行业,特别是广播电视行业,如何把频点和视频流量变成流量,把有线电视网变成生产流量的网络,是广电能够破局的唯一出路。

“国网CHINA模式实际是能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从物理网络、多媒体内容、创新业务、用户终端等多个维度连通互联网的路径。”曾庆军表示,为了推进这一模式,国网提出了九大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建设骨干网络、云平台等。

“手持电视”成历史 从此不见CMMB

3月24日,CCBN开展第一天,记者苦苦寻找中广传播的展位,未果。经与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得知,虽然中广传播已交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但是相关业务并未完成接洽,因此关于清盘中广传播运营的CCMB业务的相关情况也并无法向记者透露。

2016年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划归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管理,不再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业界广泛评论,为何投资100多亿元的项目,最后竟然是关门大吉呢?

其实,早在2012年中广传播的CMMB业务运营体系以及整个产业链便处于休克状态。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MP、PND(GPS)、数码相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决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

早在2009年3月,中国移动和中广传播便签订了排他性的“TD+CMMB”捆绑营销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规定3年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制式手机将不能介入CMMB领域。这一合作模式给CMMB带来了一时的辉煌,资料显示,到2010年底,中广传播已经与全国31个省级广电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主体――中广传播省级分公司,各省分公司下面的地市级子公司也相继建立起来。而2011年8月,CMMB信号已覆盖全国881个县市区,到2011年年底,CMMB更是迎来了发展顶峰。

TD和CMMB的捆绑看似成功,然而与中国移动的独家合作,切断了中广传播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联系。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如果与三大运营商全面深入合作,有效利用所有的用户资源,CMMB或许真能形成规模化市场效应。然而一切都只是猜测,随着与中国移动合作的终止,CMMB便注定成为过去。

“广电+VR”将颠覆视频产业格局

VR到底会火到什么程度?从目前这一领域的玩家名单足以给市场以信心。

近年来,除了谷歌、微软、三星、苹果、索尼等国外巨头,腾讯、华为等国内龙头企业也纷纷进入VR领域,更有无数的创业公司投身VR产业,VR应用也不断向游戏、社交、影视、教育、医疗等领域渗透。

在3月24日开展的CCBN2016上,VR成为这一行业盛会的新热点。辽宁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车凯强在CCBN2016主题报告会上讲到:“传统节目VR化无论在制作、播出还是观看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广电拥有无可比拟的传输优势,广电+VR的制胜点在于内容!”

车凯强认为,VR是人类IT历史上又一次革命性的巨变,而2016年将是VR的爆发元年。

如今,VR技术已被消费者真切地体验到,但是上升到行业层面,VR仍处于成长期,特别是面临内容缺乏、标准不一、各类VR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那么在这一前提下,传统节目VR化可行吗?

车凯强认为,传统节目VR化的可行性可以从三点呈现:

其一,制作方面。传统节目拥有内容上的优势,可以将大量素材分类,根据不同节目内容,进行拓展制作,如镜头拓展、新媒体拓展、情节拓展等。

其二,播出方面。可以利用专门的伴播服务器在互联网上播出,不需要专门的全国线路,用IP传输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并和传统节目严格同步。

其三,观看方面。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专门的APP,使用VR眼镜就可以观看,且支持多人同时观看。

目前,VR内容生成与制作、VR内容编码、VR交互、VR内容存储、VR内容分发和VR显示等关键技术都需要相关的行业标准。车凯强认为,这些都是广电可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事。而针对VR内容数据量庞大,给实时网络传输带来新挑战,他认为,带宽是限制VR直播的最大阻碍,广电天然拥有带宽大的优势,解决了VR发展的最大难题。因此,车凯强认为:“广电+VR,赢在内容!需要重点打造VR演播室和VR产业基地,根据用户的焦点和喜好,持续经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杜百川则认为,虽然虚拟现实在游戏、教学、医疗、建筑和模拟驾驶等方面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应用,近年来在广电的节目制作和大型晚会节目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向个人应用扩展。但是,由于VR基本上都要附加头盔,仍然存在与3D类似的不适,总体而言,VR和电视的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云计算提升广电IT生产力

“云聚全媒体,智汇新视听”,2016CCBN直接将云计算融入主题。

当国内云计算市场的热点正从互联网行业逐渐向传统行业和企业级市场扩散,在市场需求和积极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广电行业对云服务的需求热情日益高涨。从3月23日CCBN主题报告会,到广电云计算论坛,不难看出,云计算已经被公认能够为广电行业提供新IT能力,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传统业务,协助传统业务的转型并实现新的增长。

来到展馆现场,从展区分布图就直观地感受到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此次展会的突出地位,涵盖广电云数据中心、融合媒体云平台、多屏融合的内容服务云平台、内容生产统一云平台等各个环节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在各个展馆内处处可见。

记者发现,围绕新媒体与新视听,各大厂商的解决方案更多聚焦于平台建设、内容创作、用户服务三大领域,其中,助力全媒体融合以及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成为重点。

总体来看,电信领域优秀的IT厂商在实践积累方面略胜一筹,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更为完整,此次纷纷将其对广电云的探索全面地展示出来。例如联想展出的视听云解决方案,包括服务端的云存储、专用服务器、SDDC、媒体存储等产品,视听终端的媒体工作站、机顶盒云化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管理端的全景监控、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共同组成了广电“云+端”的完整解决方案。

第7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全媒体出版迎来春天

2009年3月26日,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登陆中国,其同名原著也以全媒体出版方式与电影同步首发,小说中文版同时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平台等方式,实现多渠道的全媒体同步出版。这一成功运作让全媒体解决方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协同的经典范例。

上述事件其实质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确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主流机构纷纷提出各自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并实现实质性产业突破,比如方正宣布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发阅读器,而中国移动自身也在不断加强旗下“梦网书城”的运营,并在浙江建立移动阅读产业基地。在这些强大势力的推动下,2009年电子阅读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国内电子阅读器产品已经达到20多种,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科技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在2008年欧美市场电子书阅读器如亚马逊Kindle、索尼Reader等产品广受关注。电子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地位被广泛认可,成为当年数字出版产业的先锋产品。2009年是终端电子阅读器迅速升温的一年。

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纸质与数字出版结合的“全媒体”出版概念让人眼前一亮。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

对此,业界专家的评价是:在已经过去的2009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业积20年探索之基础,以出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先导,在先后经历了多媒体出版、网络数据库出版两个大的阶段之后,目前正处在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新阶段,迈向数字出版的春天。

另据了解,方正全媒体解决方案通过一次制作、多次使用、多渠道传播、多媒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出版的内容平台与互联网信息平台之间的融合与共存,为内容资源插上翅膀,并为传统出版业创立新的赢利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该方案已成为方正承担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基础。在方案中,方正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前端编辑排版、多类别终端应用、B2B\B2C及无线领域应用全部形成无缝系统集成,由此,方正在2009年实现了从内容到多种类阅读终端的完整产业,对于探索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价值模式作出了积极贡献。

拉开手机出版序幕

与此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WAP网上出现很多直接提供下载的网站,但普遍规模偏小。2008年年初,方正阿帕比联手天津科技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公司以及电信运营商、手机终端商推出手机书业务,拉开了出版社进入手机出版的序幕,也使得手机书成为数字出版领域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很多文学网站纷纷加入手机书的探索行列。2009年,盛大文学通过“一字千金——手机小说原创大展”推出首批手机小说家。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比,手机小说更注重连续性、可读性、娱乐性、互动性,对创作者在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方面有着更高的挑战。

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专业网站在2009年加大了探索的步伐。2009年7月,方正推出集图书搜索、多平台阅读、互动分享、个性出版、购买于一体的立足与全球的中文图书门户网站“番薯网”()成功上线,该网站通过与中搜合作,采用领先的搜索引擎技术初步创建了基于中文图书的图书搜索业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寻商业模式。

网络渠道地位凸显

2009年是B2C电子商务风起云涌的一年,对于图书出版而言则意味着网络渠道的地位日益凸显。来自美国的调查称,2009年网络销售成为最大的图书销售渠道,图书的网络销售额已超过实体店面的销售额,成为2009年大多数消费者购书的首选渠道。这种情况对于我国市场亦然,据估计,在2009年全国出版社的一般书销售总额中,网上购书所占的份额将突破10%。当当网和卓越网的销售数字也表明了这一点。当当网有关人士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比去年增长2.5倍。

在电子书领域,除网上销售电子书以及在线阅读、下载的传统渠道模式外,很多厂商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探索。2009年,方正一改过去单纯的网络营销渠道,与运营商合作,打造“内容+渠道+终端”组合,最终逐步实现以服务赢利的商业模式。此举被认为是数字出版渠道创新以及大规模渠道模式的开端。

目前随着数字出版发展势头的强劲,业内人士普遍预见,2010年是延续、巩固并继续扩展井喷的一年。

产业融合加剧。由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正使得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出版以强大的力量消解着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着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同时也消解着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边界,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行政分割,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复合出版、全媒体大行其道。伴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将出现“复合出版”的局面,即同一内容可以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多种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出版成本。

内容资源继续向少数企业高度集中。以电子书为例,方正阿帕比、书生、超星、中文在线4家企业几乎垄断着市场。红袖、起点中文等原创网站积累内容,资源正以不断递加的速度向少数企业集中。方正将通过番薯网、爱读爱看网聚集强大的内容资源。而这种资源的集中也源自于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一站式获取的强烈需求。

第8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在数字媒体领域提供领先的内容生产及运营的技术与服务。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新奥特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领航者,其自主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新奥特公司以领先、创新的专业技术,为用户提供包括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制播系统、图文创作系统、虚拟演播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及专业化的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与运营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新奥特译制网络系统是面向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翻译、配音和制作系统的综合性译制节目制作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和优化整个译制、配音的原有工作流程,实现节目收录、上载、抄写、翻译校译、配音、音效制作、混音和混录、片头片尾字幕制作、节目下载和送播等各个节目译制和制作环节的数字化、流程化、无带化和无纸化。

该系统建设后能够提高节目制作效率、提高译制节目视音频质量、并且兼容高标清节目,支持系统间互联接口。

新奥特译制网系统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1.实现听抄译环节流程化。新奥特译制网系统的稿件处理部分,听抄、校对、翻译、校译各环节完全基于流程化实现。

2.全流程无纸化操作。新奥特译制网系统在听写、校对、翻译、校译、导演看片、演员看片,以及与音频制作平台交互全流程实现无纸化办公。

3.支持字幕识别及语音识别。系统采用字幕及语音自动识别技术,将原始素材通过后台字幕或语音识别,直接输出成对白文字,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人员的工作强度。

4、支持维、哈、柯、蒙等少数民族语言。系统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及蒙古语等语种的文字录入和编辑。

5.与音频工作站基于AAF互通。系统实现了与音频工作站Protools基于AAF工程文件格式的交互,实现了异构系统的集成与互通。

6.音频网平台实现对音频工作站统一管理。

系统通过音频网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对音频网工程文件和音视频素材的统一管理。

第9篇:新媒体全平台运营方案范文

目前,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都已实施全业务运营。在国内,不管是移动与固定网络的融合,还是电信与广电传媒、Internet、金融等行业的业务融合,多重融合之势日趋明朗,运营商也正在尝试展开基于网络融合的新业务。随着全业务运营的不断升级,不同层面的网络融合也将随之发生。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融合提供更多更具创造性的业务,如何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方案提供一个面向全IP的、融合的、安全可靠的网络架构和支撑系统,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刊于本期特别推出“全业务运营与网络融合”专题,就融合业务演进趋势、全业务时代的竞争趋势、三大运营商的全业务运营策略、全业务IP网络架构、网络融合中各个层面的技术实现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促进融合业务在国内的顺利开展。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全业务运营的内涵,指出全业务竞争的变化趋势,然后剖析了我国运营商全业务时代的竞争态势,并给出了普遍性与差异化的全业务运营策略。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 竞争趋势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1 全业务运营内涵与意义

电信全业务运营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上去理解,狭义的全业务包括了电信运营企业为用户提供的移动业务、固话业务、宽带业务,也包括了基于这三种基本业务的各类增值和信息化业务。而广义的全业务融合了通信、综合信息解决方案以及多媒体信息服务。与狭义的全业务相比,广义的全业务除能提供多样化的通信服务外,还包含了多媒体等丰富的信息服务。全业务不仅仅是各种电信业务的简单相加,更是多种通信网络、通信业务和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全业务运营可以使电信用户享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电信业务。现今电信用户大多同时享有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服务,但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用户渴望打破这种局限性,扩大业务范围,丰富业务种类,进而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融合业务综合了两网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网络业务不足,因此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电信业务。

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正在从价格竞争向服务、业务和内容竞争转变。运营商需要综合自身优势,快速地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与服务。融合业务综合了两网的技术和特点,势必有助于提升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能力,促进整个电信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发展。

全业务为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全业务蕴含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运营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新的通信体验;通过全业务可以实现更加经济的资源配置与共享,如网络资源,营销资源等。全业务分散了运营商的经营风险,避免了某一业务发生衰退所带来的利润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全业务也给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多条战线在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必将造成资源与精力的分散;全业务运营经验需要积累和借鉴。如固网运营商缺乏移动运营经验,而移动网运营商缺乏固网与宽带运营经验;组织架构难以满足全业务需求。需要由面向业务调整为面向客户。

从电信行业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全业务运营有助于促进电信新业务的形成,积极推动电信市场的良性竞争。

2 全业务竞争变化趋势分析

2.1全业务运营推动网络融合,促使运营商推进转型

全业务意味着运营商由传统电信服务向“TIME”转变,即电信+信息服务+媒体+娱乐,从提供传统电信服务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将信息融入生活,融入生产。如为企业提供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生产,为家庭提供以内容为中心的消费以及为个人提供跨越技术的无缝信息通信体验。

全业务运营与网络融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全业务运营必然带来网络的融合,且随着全业务运营的升级,网络将发生不同层面的融合。从其实现过程来看,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按照从初级到高级,可分为四个阶段:业务捆绑、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从简单的业务捆绑、综合业务与服务到终端融合、IMS及其统一的业务平台,最终迈向无缝连接和连续会话。业务捆绑层面,运营商通过一个帐单实现多业务捆绑,为用户提供整体资费折扣;通过移动、固话、宽带等组合套餐提供更为优惠的业务融合,业务融合层面,通过统一的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些共同的业务,例如:综合VPN、语音信箱、统一邮箱等;统一的业务平台可以使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各种业务。终端融合层面。通过终端融合。可为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网络的无缝接人,从而降低新增业务成本,最终发展阶段为3C融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信息和应用的享受。网络融合阶段,通过统一的IP传输网络和统一的业务建立与控制平台IMS,实现固定和移动的网络融合,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业务体验。

2.2竞争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竞合将成为主旋律

重组后各运营商均变为全业务运营商,从而带来了竞争的全业务化、全方位化、立体化,由原来简单的内部资源能力的竞争,过渡到包括客户关系、伙伴关系、业务集成的市场运营全方位竞争,竞合将会成为主旋律。业务与服务的竞争将成为整个ICT产业最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竞争的最高形式。其竞争策略、竞争实质以及竞争特点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竞争策略将由以话务竞争为主转变为业务的个性化,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竞争实质则由价格竞争向业务创新、模式创新以及服务创新过渡;而竞争特点也将完成有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变。

2.3竞争趋于开放化,将形成融合的通信生态圈

较为单一的电信产业链通过交错式融合正向应用层和复杂化的生态系统演进,争夺整合者地位将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者、互联网引擎以及娱乐产业的战略重点。

在开放的体系架构下,互联网业不断进入电信业务领域,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对手均可以在IP网上提供相同的业务,全IP、全业务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如skype的普及。移动宽带互联网的应用,p2p技术的广泛使用,都对传统电信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运营商必须通过其拥有的网络资源差异化,促成业务差异化、客户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

2.4全业务将带来全方位的整合

全业务强调的是全方位的整合,其产品设计,不是简单的产品整合,而是在对市场结构与客户业务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用户进行分群,按照消费者行为习惯对客户进行细分,通过全方位的客户需求管理,对产品、计费、服务、终端进行整合。

3 我国运营商全业务竞争态势与全业务运营策略分析

3.1全业务竞争态势分析

我国电信重组完成后,三大运营商均获得全业务牌照,理论上讲均具备了所有电信业务的运营资质,但是基于现有的网络状况和市场格局,三方并非处于完全对等的市场地位。

新移动优势领域主要在移动业务,拥有近5亿的用户和 70%的市场份额;而在固话和宽带市场则很弱,其市场份额大约在6%-7%;新移动从基础通讯到增值应用均有较强的产业链整合优势和业务创新、业务提供优势。因此,新移动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如何守住移动客户少流失,尤其是中高端客户:同时逐步扩大再宽带业务和大客户市场的固话业务。

新电信的优势领域主要在南方市场和固话业务;而移动业务在技术上有一定先机,但起点过低,只有4300万用户和8%的移动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小灵通增值、号码百事通、ICT等业务的运营,积累了一些平台提供和增值应用的运营经验。因此,新电信的首当其冲的目标应该是利用可快速升级的CDMA网络迅速扩大移动市场份额。同时实现从基础应用到增值应用的移动网、固话网和宽带网的整合。

新联通的优势领域在于覆盖全国的GSM网络和在北方市场的宽带和固话业务,但G网用户以中低端客户居多。因此其主要市场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留住现有移动用户,并逐步通过高中低端的客户分层和差异化的服务实现对客户的捆绑;同时,尽可能地稳固在北方市场的宽带和固话的主导地位。

待移动市场格局基本稳固后,三大运营商的重点工作就是实现宽带固话和移动三大领域从业务到网络的大融合,从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客户体验。

3.2全业务时代的普遍经营策略

普遍而言,从国外先进运营商全业务经验来看,我国运营商为了应对全业务,应当从网络建设、业务发展、组织架构调整、品牌运营、渠道构建和价值链掌控等六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全业务运营实力。

从网络建设来看,应进一步加强对客户、产品和重点业务的支撑,加强内部承载网、支撑网、核心网以及业务网的整合、融合,满足对全业务竞争的支撑,实现面向各类客户群的,跨终端、跨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

从业务发展来看,运营商应由传统电信服务向“TIME”转变,即电信+信息服务+媒体+娱乐。充分进入31领域(即IP通信与IT技术、信息内容与应用的深度融合),从提供传统电信服务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面向个人和企业发展融合型业务,与互联网的业务融合,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从组织架构来看。组织架构需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前后端型的组织架构,实现前端市场组织一体化,后端后台支撑一体化。

从品牌运营来看,应以客户细分与需求分析为基础,推出全业务品牌。

从渠道构建来看,应推动渠道一体化建设,构建全业务营销体系。加强渠道管控,提高直销渠道、电子渠道、实体渠道、社会渠道等各种渠道之间的协同作用,提升全业务营销服务能力。

从价值链管理来看,面对互联网服务商与终端商向电信运营商的渗透,运营商产业控制能力的消弱不可避免,应主动与互联网服务商与终端商合作,积极开发与推出各种新业务。

3.3各运营商差异化的全业务运营策略

各运营商由于网络的差异化,其全业务运营的重点也必然存在重大的差异。

对于新移动而言,优质的移动通信网络、庞大的客户规模和众多的高端客户,是移动的优势:同时。固网和宽带接入资源是短板。因此,在全业务初期,应充分发挥移动服务的优势,业务拓展应首先巩固现有优势,提高中高端客户在网黏性,巩固移动领先地位。积极推进实施移动信息化战略,主攻移动数据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深入渗透个人、家庭、企业、农村四大市场。此外。必须正确评估TD-SCDMA对中国移动全业务开展的影响。包括网络建设滞后,覆盖城市数量远低于联通和电信的3G覆盖,价值链支撑力度弱。终端种类有限,以及网络覆盖与手机数量均令人不满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