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班级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相处,在每个高校都有不同比例的民族学生。在教育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代,我国社会各界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与经济繁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以“90后”为主体。特别是在内蒙古高校较为集中的呼和浩特地区,跨区域、多文化、多层次、甚至多国家、多语言交流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个性不同。文化习俗和语言交流习惯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新型电子与网络媒体设备的出现,既对高校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对其班级的建设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学生之间除上课外,班级同学除(本宿舍以外的)见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很容易使同学们之间产生距离感。这就要求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增加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强。
二、当前形势下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前民族大团结的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对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推动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发挥班主任、班级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内蒙古农业大学部分班级学风建设调查中显示,同样学历层次的平行班,班风优良的,班级班委凝聚力强,班级学风正,挂科率低,考研率高,班级学生就业率高。所以加强班级建设,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在指导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团结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同时,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班级的建设,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的作用,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和学校长远的发展。
三、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班主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团结凝聚班级力量,为社会主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益友,特别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提升大学生班级建设的质量,班主任要多多亲近学生,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们面对面谈心,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班主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出色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另外,为加强班级建设,学校应从班主任角度出发加大经费投入,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有意愿、有热情、有能力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这样也会对班级建设产生极大促进。
四、班级辅导员对班级的带动作用
班级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者,他们比所带班级学生有更多的在校学习与生活的体验,他们能以一种“朋辈”的角度对班级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牧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而且地区差异,生活习俗差异与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对大学新生融入新的生活产生不小的阻碍。所以班级要想尽快的让同学们彼此熟悉,尽快的凝聚在一起,班级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辅导员一定要及时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第一手的信息,积极配合好班主任开展针对性强的、实效性明显的的工作。运用激励手段,有效调动班级成员积极性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情感激励、精神激励、反馈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民族地区大学班级质量的提高。
同时,班级辅导员在与“90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应注意到“90后”的个性特点。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飞信”、“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网络新媒体,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彼此之间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与辅导员沟通交流。总之,通过网络媒体,辅导员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班级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开展班级建设工作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更不能完全依赖“遥控”,班主任、辅导员与班级班委一定要定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班级和谐共处。笔者看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尽快的融入班级中、学生中,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班级凝聚力、加强成员联系,形成一个真正的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班集体。
五、班委对班级建设的作用不可替代
班委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代表,在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班委作为学生中的代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是与同学、老师、学校相关组织部门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是班主任、辅导员获得学生思想动态、生活学习情况的重要桥梁支柱,也是联系学生、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班级建设的质量,一定要充分发挥利用好班委先锋的引领作用,所在班委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上一定要下工夫,在学院层面上建立班级管理委员会,建立班级班委的考评机制,缩减班级班委人员数量,鼓励兼职,充分调动班级班委的主动性。根据对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老师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老师们认为班级班委人数在3-5人时,班级事务处理效率最高,很少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在选拔班委时,要注意班委的责任心这一块,不然很可能导致班委在岗不尽责,尽责不尽心的现象。提高班级班委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凝聚班风,促进学风”班级活动,例如集体出游、公益献爱心、实地考察、宿舍文化节等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努力营造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
同时,注重树立榜样和典型,发挥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班级班委作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通过个人的优异影响感染班级其他同学,带动成长,共同进步。
六、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对班级的作用
优良的班风和学风是决定学生能否高效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对推动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有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大学生知识水平层次不一,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优美、和谐”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熏陶功能。企业的环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是一家企业文化的形象性标志,同时能够体现企业的价值品位。“优美、和谐”的企业环境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因此,社区教育机构要服务企业做好环境文化建设,要给企业从环境的布置与设计提供帮助与支持。
例如,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在硬件上进行学习型环境的打造,要善于通过企业内的学习场所、活动场所、宣传栏、黑板报等突出环境功能,把企业的本质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这样,企业员工和其他人员一进入企业就能够充分感受到浓郁的氛围,从而达到应有的环境熏陶效果。
社区教育机构还要引导企业基于国际化、现代化、人本化理念,让企业员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不断优化美化企业的功能布局,凸显人与企业环境的和谐与交流,企业内与企业外的互动,努力赋予企业环境的每一细节以生命力,让企业里每一堵墙“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企业员工的“无声诗篇”与“主题画卷”。这样,社区教育机构服务企业做好“优美、和谐”的环境文化建设,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位。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这两个方面。现代企业的根本特性是以人为本,因此,企业管理文化也应凸显“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创设人文关怀、尊重包容的风气,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企业文化品质。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教育机构服务企业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社区教育机构要服务企业做好学习型制度的建设,要通过管理制度来突显企业的学习型文化特点,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台相应的制度。首先,要确定企业的学习型理念,在学习型理念的统领下进行其他学习型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考查与考核制度促进他们注重学习型形象的打造。其次,要树立企业的竞争意识,主要关注点是学习力的竞争,这样,就能够自下而上形成企业的学习型氛围。最后,还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根据企业内部的机构分组建立等级化、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是一家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教育机构帮助企业做好管理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
“融合向上”的员工文化建设
T工文化是员工在企业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员工精神力量的核心,是企业最宝贵的一种文化资源。员工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员工的基本观念、人文素养等。这种文化建设强调“融合向上”。一家企业的员工往往来自五湖四海,何发展好这些不同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的员工,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融入企业的成长,需要企业积极建构、培育、生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员工文化。
社区教育机构服务企业做好“融合向上”的员工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企业以“融合向上”为引领,积极探索“融合向上”的员工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通过评优评先、同伴合作,并辅之以微信平台、博客、企业网站等平台,融通理念,分层递进,积极推进员工的专业成长,建设一支“挚爱企业、业务精湛、团结融洽,协作精神高,勇于创新、社会评价高”的企业员工队伍。
“融合向上”的员工文化还要培养企业员工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与精神。在有了学习型环境的打造及学习型制度的建设以后,社区教育机构还要服务企业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型活动的开展。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及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定时定期开展学习型活动。企业开展学习型活动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学习型的活动,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员工及服务对象;第二个层面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习型活动,通过学习型活动来拓展企业的文化空间,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学习型活动的开展要遵循至下而上的原则,要有活动的计划,活动的过程及活动的考核,要关注活动的过程管理。
结束语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和谐社会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概述
伴随着城市社区的划分,人们更多以社区群体的形式进行生活、交往,社区式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时,居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进而使得社区文化需求成为社区人民的重点需求之一,这才有了社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产生。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相关部门建设意识不足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很高的认识。而这种意识不足还不是说完全没有意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由于对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相关部门望而却步,导致这种“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刚刚萌芽就搁浅了。
(二)居民参与度不强
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反馈和行为也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习惯中,人们更喜欢独立地生活,平时消遣的方式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亲戚好友进行交往,并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区活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无法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进而减少了其二次参与的可能。所以相关部门在提高意识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不像是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显而易见。社区文化是漫长积累而无实质形态上的一种建设,这种建设可能短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好比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社区集体活动的小区,突然组织社区赛事,会令居民不知所措,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甚至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但是一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流逝,潜移默化中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终究会逐步影响整个大群体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任何一项社会建设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其相关组织机构有超强的意识和统一的目标。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理念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政府监督建设进度,对于不同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学习,配合居民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针对性建设措施
在向居民推广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时,要注意对象不同导致需求不同的情况。首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适合一些亲子类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参与其中,同时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青年人更适合有激情有活力的活动项目去释放压力,比如各种球类比赛、个人特长展示大赛、趣味游戏等;对于老年人,则适合举办带有娱乐性、慢节奏的活动,比如象棋、围棋、交际舞、经典歌曲大合唱等,既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享受其中。其次,既然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好居民的空闲时间,所以针对可利用时间的不同举办不同的活动,多样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三)培养相关专业人士
无论是什么改革与创新,都需要一个掌舵人对整体方向的把控。专业人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更深层的了解,让实践活动向着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状态转变。无论是整体建设上的新概念宣传还是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先进眼光的工作人员团队,对于推进整个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坚定核心理念、制订相应措施、培养相关人才,从意识、执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是使建设有条不紊M行下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2]刘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9).
[3]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4]张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居民和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系政府与百姓之间和谐的精神纽带
现代社会高楼大厦,人们居住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铁门却关得越来越紧;社会越来越开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即使是邻居之间关系也比较淡漠,缺乏互信。邻居之间都彼此不认识,还何谈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心理实验都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的交往环境或气氛中,就可能逐渐变得言谈谨慎、情绪压抑,甚至性格暴躁、易生猜疑等。反之,和谐、融洽的交往环境就会使粗野者变得文雅,怯懦者变得勇敢,自私者逐渐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互相联络、增加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大家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不分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家庭贫富,没有功利和矛盾,共同活动,其乐融融,因而交往起来特别顺畅,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活动,会把社区成员吸引在一起,加强邻里相互交流,创造友善、和睦的氛围,密切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社区及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利于巩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很多文艺骨干都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政府和社区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区品牌、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同步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底气不足。在城市发展中,文化这种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环境文明城建设等都是在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当中一定有文化指标。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不仅需要有繁盛的经济,更需要有强盛的文化。所以,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城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思考与探索
当前,南昌市正处于经济增速、发展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提出了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创建国家文明城、创建国家园林城等等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既与上级的要求合拍,也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辅相成。所以,必须高高举起文化建设这个旗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首先要强调,文化建设不简单的就是文艺活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这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积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很丰富,应拓展开来,最基本的应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看报、各类教育培训,也包括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区的整体建设等等,这些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所以说,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联、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市的大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一)要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努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群众化”上下功夫,促使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大众化”上下功夫,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体现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性、群众性的关键作用。所以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它只是一条线,但是可以关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和领域。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这个大的系统工作中,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其群众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和一条主线。在这项工作中,文化战线即是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也是主力军、主战场。所以,要抓住主题,周密部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直观的事实,大力进行“中国梦”系列宣传活动。要通过社区艺术节、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南昌市的制定了“五城同创”工作任务目标;文化战线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文化战线在创建工作中的重心就是要落在突出提升市民素质这个重点上,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全面、系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创建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建工作赢得人心,让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要与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媒体的传播与拓展。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时期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难度较大,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本文将就新媒体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建设
一、何为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性文化,主要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活动对象,通过各种生活化形式体现的文体娱乐活动,以自我参与与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其中群众文化活动是面向社会所有群体对象展开的,其群众性与自娱性特征极为显著。一般情况下,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广场舞、象棋、扑克、节日庆典活动及英语角等活动。建设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公民的文明程度。
二、新媒体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参与与配合。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的个人需求愈加高标准,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与文娱形式更丰富,也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平台。
(一)坚持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因为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多年,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民族文化中,群众的日常所好与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比如,近年来青少年热衷于过欧美节日,追捧西方的流行音乐,反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七夕节、重阳节庆活动的关注甚少,对民族音乐缺乏热情。长此以往,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群众文化建设都受到影响。群众文化本质上就是群众生活长期以来养成的风俗习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是对历史知识与传统娱乐活动的扬弃。新时期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传承。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诸如各种民俗庆典、灯会茶艺、大秧歌等活动,这种承载着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体活动,其兴起与举办有利于深化社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呼吁民众加大重视与传承力度,有利于助推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二)壮大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对象是人民群众,其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是人民群众,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群众队伍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中,街道与社区的管理干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组织与领导力量。其中可以通过推荐选拔的方式,选取拥有领导与管理才能的人员,最好是召集爱好文体娱乐活动的人员,这样既能使管理人员在自己熟悉的范围之内发挥特长,号召社区人员共同参与活动,又有利于丰富社区人员的业务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引导的作用中愈加明显,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在新媒体平台下,社会各阶层都是平等对话的,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仅限于社区管理者的组织与群众自身的参与爱好。因此,群众文化队伍壮大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更便捷。此外,社会群众自身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是形象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人们在收入稳定、生活闲适的情况下,对文体娱乐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三)丰富文体活动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承载平台较大,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掌上媒体的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地了解信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体娱乐活动的举办形式多重多样,群众的选择性大为增强。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在广场中添置音响设备等,带动全村人员参加广场舞活动。此外,也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类似《中好舞蹈》与《武林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及历史故事纪录片等影视资源,通过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立足现实生活,感悟群众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本文从坚持传统文化、壮大群众文化队伍、丰富文体活动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要点,其中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仅仅是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各界人士也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马志杰 单位: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刘军,陈少平.新媒体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有效性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4,01:58-61.
[2]蔡雄杰.中国梦认同视域下的群众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1-26.
[3]马明,陈兴国,黄情义,赵娟.新媒体视阈下的群众工作体系与路径[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05:58-62.
[4]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20:13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城市社区 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68
The Stud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YIN Shuo, LI Hongya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benefit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romote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rban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①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细胞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是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传播正能量,形成和谐向上的社区氛围,激发社区居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激发社区居民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付诸行动的热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全社会遵循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引导社区居民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倡导社会地位、分工和身份平等的价值观来反对特权问题,④促进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和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出现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社会思潮呈现多样的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课题组在河北省地级市以及县级市社区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7份。调查内容包括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媒体的使用状况、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服务内容的关注度和需求度等。以下是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2.1 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媒体的使用状况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相对既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而言,智能手机、电脑已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新媒体,是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媒体。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了解社区居民对各种媒体形式的使用偏好,能更好地依托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从表1调查结果来看,按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媒介接触时间和人群所占比例来看,排名靠前的是电视、报纸和图书。根据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其中,电视的独占受众中,65岁以上的居民的比例偏高,达到85.2%;互联网的独占受众中,45岁以下受众比例达到83.2%;在图书、报纸与电视的重叠受众中,45岁以上的居民的比例偏高,达到70.3%;在图书、报纸、互联网与电视的重叠受众中,45岁以下的居民的比例偏高,达到83.5%;从电视、报纸和图书这些传统媒体流向互联网,45岁以下居民成为流动主力。由此看来,电视、报纸和图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重要的依托媒体,互联网这个依托媒体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按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网络媒介的接触比例与使用频率所占比例来看,排名靠前的是社区网站、社区网络论坛、社区QQ、微信,根据课题组的调查问卷统计,其中,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最关注社区网络的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新闻,专家解读时事热点视频;新书、新报到社区的通知;社区责权利的法律明确,比如一些问题(房屋修缮、漏水断电等)的解决,了解物业与业主的权利与义务等;网络文化讲座、网络文化娱乐活动等。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社区网络也是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2.2 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目的,感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疑所惑、所乐所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按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服务内容的关注度和需求度来看,排名靠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体育文化、心理健康文化、生态文化关注度和需求度也较高。相对高校、企业等而言,城市社区文化资源不足,人才队伍数量有限,单靠社区的物力和人力进行文化服务已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要开放性发展。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河北省城市社区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与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捷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开阔人们的视野,弘扬主旋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一些低俗腐朽文化侵入网络主流文化阵地,不能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腐蚀人的思想和灵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才能保证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先进性。依托电视、报纸和图书等传统媒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利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净化网络文化内容,文化传播速度及时快捷,传递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加强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化发展
根据河北省城市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城市社区文化的自我服务能力有限,要进一步丰富城市社区的文化资源,加大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交流与合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投入到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育和促进健康的文化消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我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3.3 完善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制,建立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和工作机关的考评制度,考评要起到激励、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考核把握基本原则: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各个社区文化发展的客观指标数据,与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相结合,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等;重点与整体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具有特色,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考核制度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平稳有效地进行。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河北省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616
注释
① 周东华,杨立川.善用社区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8-14(7).
②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5-5(2).
关键词:老旧社区,文化建设,里弄建筑,三德里
1 绪论
1.1 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1.1.1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更新速度也逐步加快。城市的扩张不仅表现在向外部延伸,也表现在对于内部空间的更新,老旧社区的改造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期都在增添它新的一页。”(果戈里)城市是延续的,是有历史的,而这些历史形成了了城市的特色,而很多老旧社区都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对于老旧社区的改造不应盲目拆、建,而应保护与更新相结合。对于社区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新的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武汉市汉口地区曾为租借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留下了以里弄建筑为代表的大量历史建筑。汉口人口密集、地价昂贵,旧城改造十分紧迫。过去的十几年里,很多里弄社区被拆毁,然而近年来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旧城改造的重视,加大对里弄建筑保护的补贴,并提出了“幸福社区”的概念,使旧城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1.1.2 概念界定
老旧社区:这里主要针对的是旧城区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社区。
文化建设:在这里,社区文化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居委会组织的文娱活动,社区居民道德素质等,同时也包括社区呃历史文化遗存、传统邻里关系。
里弄建筑:里弄也称里分,这里主要指的是汉口的里弄建筑。里弄在中国的兴起时期大约在19世纪初,是有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在租借区兴建的公寓建筑群,主要为二至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布局联排式毗连的紧凑式。
1.1.3 调研目的
(1)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查阅资料,了解汉口老城区的里弄社区的现状与历史文化;(2)结合调研结果,总结老旧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3)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和中外案例分析,探索老社区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传统邻里文化,并建设新的有活力的社区文化。
1.2 调研的方法及思路
1.2.1 调研区域确定
调研对象为:武汉市江岸区三德里。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北侧,车站街东侧。
选择理由:(1)三德里为武汉现存最为完好历史最为悠久的的里弄建筑群,里弄建筑风貌较为完整,同时三德里内有向警予故居,历史文化丰富;(2)三德里社区建设较好,道路宽阔,环境优美。每几年政府会组织维护,传统建筑保护意识较好;(3)三德里社区社区活动活跃,且有一定的影响力。
1.2.2 调研技术路线
2 调研与分析
2.1 三德里里弄建筑群的保护
2.1.1 三德里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法租界的繁荣,民族资本家掀起了一场住宅建设的。资本家刘氏三兄弟于1902年在今海寿街、友益街、中山大道围成的范围内,与德兴里之间设高墙分隔,合资建房成里。当时共有2层砖木楼房112栋。一般为三间两厢或两间一厢;细部构造带有地方传统做法;无分户厨房、厕所。
解放后,原业主迁至海外,三德里由政府部门代管,在承认原租户权益的基础上,安排了部分区、街属单位的职工居住。1967年三德里曾改名红光里,1972年复名。1962年和1983年房管部门曾对三德里进行过两次大修。
2.1.2 三德里里弄建筑群的现状
(1)概况
1)总体外观保留。墙面整洁,里弄建筑特色浓厚。向警予故居外观保存完好;2)街道开阔整洁,规划有序。下水管道系统依旧沿用租借时代修建的系统,运作良好。
(2)存在的问题
1)房屋内部较老旧,原有功能布局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自建厕所浴室、门外设置洗手池的现象较多;2)线路规划混乱,乱拉电线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居民在道路上空拉设晾衣绳,对建筑外观破坏较严重;3)向警予故居仅在前两年于外墙挂上文物标志,内部已住入居民,原迹已被完全破坏。
2.1.3 三德里里弄建筑群的保护
(1)政府政策
1)本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2)【武汉市立军令状保护老建筑】汉口英租界风貌区保护示范工程等一系列老建筑保护工作将启动。 据江岸区有关人士透露,准备实施腾退置换、整旧如故、景观改造、业态提升等四大工程。保护部门将依照“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则,对历史建筑分类整治,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建筑原貌。
――《长江日报》
(2)行动措施
1)三德社区里弄建筑大部分为公房,归江岸区房管局管理,负责日常维护;2)每四到五年政府统一为外墙进行粉刷;3)社区加强建筑保护宣传,居民自发进行建筑内部的维护。
(3)存在问题
1)政府虽有维修,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只针对墙面进行粉刷,对物业管理、线路改造等投入不足(附政府投入资金饼状图);2)虽然建筑内部问题可向江岸区房管局进行报修,但居民普遍反映,房管局反映缓慢,往往需要居民自行解决问题;3)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居民的自建部分与建筑整体风格不匹配。出于居民需求和社区资金短缺的考虑,居委会只得默许这种行为;4)在建筑保护意识强化方面,仅仅靠道德约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给居委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小结
2.2 三德里社区邻里文化
2.2.1 三德里社区邻里关系概况
(1)社区总体邻里关系和谐,居民幸福感较强,对社区很是骄傲和热爱;(2)邻里关照氛围浓厚。邻居彼此知根知底,有互相帮助扶持老人照看小孩看护财务的优良传统;(3)邻里交往频繁。居民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或者打牌打麻将下棋。邻居之间经常串门。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心花坛和街道。
2.2.2 三德里社区邻里关系形成原因分析
(1)传统:老社区有邻里交往关照的传统。很多原住民从小感受这种文化,并逐渐传播感染给后来者;(2)建筑:三德社区的建筑主要是二层单元小楼,小楼正门前的街道宽阔整洁,并有中央水池和花坛。宜人的建筑尺度和大量的交往空间为这种邻里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3)人口:居民老年人口居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4)设施:老社区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大。住户联系紧密,共用公共厨房和公共厕所。为邻里关照奠定基础
2.2.3 对传统邻里关系与现代邻里关系的比较和思考
思考:由上表可以看出,传统社区宜人的建筑尺度、街巷式的布局方式,对密切良好的邻里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如何利用建筑设计和布局规划,来为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借鉴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实验的展望》,我认为现代的住宅区设计规划应该综合研究如下几点。(1)在布局方式上,借鉴传统里弄建筑的布局方式,进一步探索街坊构成的可能形式;(2)综合分析舒适宜人的程度、生理方面和美学方面的满足;(3)空间的结合方面(私密的与公共的、人工的与自然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在减少拥挤方面努力所取得的效果如何;(4)街坊建设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3 三德里社区的社区活动
2.3.1 居委会引导下的社区活动
(1)社区活动设施
1)三德里社区面积较小,社区活动设施较少。社区内有专门的社区活动室,冬季供暖,提供乒乓球等室内运动场地。社区的一角有香港捐赠的运动器械,供老人小孩锻炼身体;2)三德里位于汉口中心地带,交通方便。可共享汉口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居委会引导下的社区活动概况
1)居委会在社区为老年人组织了羽毛球乒乓球书法等社区活动,有专门的社区活动室;2)居委会每隔一段时间会组织老党员外出春游参观;3)每逢节假日社区也会组织包饺子包粽子等社会性活动。
(3)小结
1)三德里社区规模小,社区活动设施不完善。且设施开放性不强;2)居委会组织了较为丰富的社区活动,大部分社区活动都是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十分平易近人,加上良好的社区邻里氛围,居民参与性很高。
2.3.2 居民自发的社区活动
(1)活动类型
1)由于社区邻里交流密切、活动区域多。居民经常自发在街边打牌打麻将,或在社区的体育器材处锻炼身体;2)三德社区位于汉口市中心,交通便利,外出方便。很多老年居民选择加入外面的舞蹈队太极队等,在江滩等公园参与活动
(2)活动范围
1)社区内:中心花坛,运动器械区,主要街道;2)社区外:江滩,中山公园。
2.3.3 三德里社区的特色活动――花卉展
(1)活动简介
三德里社区的花卉展是一个居委会引导同居民自发相结合的社区活动,它基于三德里的独特环境而产生(密切的邻里关系,开阔宜人的外部空间),得益于居委会的引导而发展成熟,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三德里社区的一项特色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2)活动发展历程:
1)全民绿化:最开始是由一小部分居民自发在门前养花,居委会发现这一行为后加以引导,鼓励更多的居民参加。举办养花讲座和绿化培训,最终形成了全民绿化全民养花的特殊文化氛围。
2)花卉展:社区养花具有一定规模后,社区举办了花卉展,并评出了养花能手,并被武汉市政府授予了奖项。花卉展后所有花卉都赠送给了社区。
(3)活动特色:
1)自发和居委会引导相结合;2)娱乐自己的同时改善了社区环境;3)是三德里社区街道式空间布局和良好的邻里关系的产物。
(4)活动的成果及社会影响
“里内均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式样接近,排列整齐,巷道纵横。居民爱整洁,家家遍植盆花,户户伸绿吐红,巷道间置有花坛,夹竹桃、美人蕉、枝叶清脆、花香四溢。”在《武汉城市建设志》中用如此篇幅描述里弄生活面貌的,仅只三德里。
3 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研通过对里弄建筑保护、传统社区邻里关系、居委会引导和居民自发的社区活动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了三德里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
像三德里社区这种有大量传统建筑的老旧社区,在满足居民现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和传统邻里关系的保护和维持,在这方面,政府应有足够的重视,在政策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在维修保护方面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
同时,这类老旧社区也应与时俱进,居委会可发挥引导作用,同居民自发行为相结合,发展社区活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2]《旧城区改造中的更新与延续_以京汉大道文化街车站路街区改造项目为例》盛洪涛.
[3]《旧城更新设计方法初探――三德里社区改造方案》熊拥军.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关键词:培育 社区 文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乡村文化作为作的乡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认识水平,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开展乡文化建设工作,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级文化建设向雨后春笋,在祖国南北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这对提高全民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不需要文化建设呢? 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形势的要求,还是农民的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首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概念,是由许多微观的“小社会”所形成,而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农村来讲,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那么,“小社会”和谐了,就是对“大社会”和谐的一大贡献,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
其次,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需要。乡村的居住环境,不光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指农村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环境,居民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健康状况及文明行为,是形成社区精神文明环境的重要因素。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乡文化站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各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农民读书竞赛、村对村篮球运动会、社火文艺演出队等。
二、乡村文化建设大有作为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开动脑筋,善于琢磨,精心组织。根据实践和设想,我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也不少,如:球类的篮球、
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武术类的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表
演。其它类的拔河、跳绳、踢毽子竞技等。体育活动要注重安全性
和公平性。
二是娱乐活动。活动有大众参与、活动亲善、娱乐性等特点,要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就要多在娱乐性上下功夫,多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愿意参加的娱乐活动,如:背媳妇、抢椅子、吊手绢、掷飞镖、投皮球、角力、套圈、空瓶钓鱼、骑车带水、汽枪打彩球、篮球定点投篮、3人4条腿的“齐心协力”、3人一双鞋板的“步调一致”、猜谜语、对春联以及扑克牌、麻将、象棋、跳棋、围棋、五子棋等。
其它文化活动还右书法、绘画、摄影、集邮展览,放露天电影,举办专题讲座或培训班,设立报刊宣传栏。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家庭电脑越来越普及,有条件的文化站要设立网站,制作网页,增加社区文化建没的内容,加强与其它兄弟站的交流与沟通。
这些活动可以单项举办,也可以整合起来综合举办,规模可大可小,项日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季节变换和居民的需求,适时地组织进。
在活动组织和策划上,为了突出质量,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就要很好地动动脑筋,拿出一‘套质量上乘的设计方案,在此仪举几例。
方案一:“家庭趣味运动会”
围绕这个主题,村委会管理人员各负其责,可组建以下几个组:会务组——负责会场扣置、灯光、旨响等;裁判组——负责各项比赛的计时和评判上:作接待组——负责接待上级领导或媒体记者及邀请嘉宾;保安组——负责维持现场秩序,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如人力不足,可邀请热爱公益活动的业主骨干加以协助。会标设在彩虹桥卜,也可直接拉上一条红布横幅,以突出主题。趣味运动会的内芥町选取卜述娱乐活动中的项目进行组合,比赛人员视住宅小区的人口规模,每栋楼选出代表参加。获胜者可奖励小纪念品,并公布成绩。
方案二:“消夏文艺晚会”
盛夏季节人们都喜欢户外纳凉,很适合进行文艺活动,可在村长广场设—个舞台,制作一幅大别喷绘作为背景,也可以悬挂一独唱、合唱、小品、相声、戏曲、魔术、器乐演奏、太极表演、健美操等等。参加演出人员以社区居民为主,自己排练,自娱白乐,也可以邀请其它文艺团体或文艺骨于加盟参加,提高晚会水平,增加演出看点。
方案三:“跳绳比赛”
根据参加人数多少,确定赛绳数量,以家庭为单位自愿报名参加,比赛项目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一家出3人,孩子参加单人跳绳,全家参加集体跳绳,两者数日相加,作为取胜的总成绩。这项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村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