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六个误解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出国留学培训和接收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并导致了大量高中出国班的诞生。事实上,一个学校出国留学学生的人数、外籍留学生人数只是反映该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哪些影响。例如,是否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学生能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并带动全校学生加深国际理解。
(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引进国外课程
实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单纯靠引进一种国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升学发展出路,产生失败的教学成果是必然的,这几年的高中国际班已经由此导致了一些失败案例,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只有真正的用国际化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将中外课程融合贯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下降
这源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认识的惯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灌输模式,大多数的测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标建设的深入推进,测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国际教育中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渗入我国的教学评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优质国际教育模式,其差别在于对应试能力或者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侧重。最近几年涌现出的高分学生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压管理模式而闻名的“名校”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获得国际认证和创造学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认为学校获得的国际认证越多,在招生宣传中就越有优势,学校得到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办学者如果将获得国际认证、创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容易导致学校一味迎合国际机构的衡量标准,而不注重这种认证对学校的益处,进而影响学校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近来,更有一些国内中介机构为高中设立了没有内涵、没有标准的所谓世界名校联盟认证,遗憾的是几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五)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从教材、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甚至连教师都来自国外,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纯正的国外教育,同时带动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成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甚至家长素质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产物。如果上述因素还不能完全达到高标准,则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大风险,即使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也不见得就能为全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福利。事实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改进、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教育资源引进等等,都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
也有人认为“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诚然,外教更加适应和理解国际化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课程,但是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融合,创造适应中国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发挥中外教学各自优势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国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国学生,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几个误解,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就相对清晰了。教育国际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运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感官经历和对任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多种素质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多国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且兼具中国情怀的世界性人才。然而,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无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专家和教学资源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收取高额学费又会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在引进高素质教育专家,尤其是外籍专家和国际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请、考核机制及经费不足容易造成聘请的外国专家素质不高。另外,国际课程的学习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资源的引进,往往导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及教师对国际教育资源缺乏鉴别和搜集能力
很多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或老师是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临时受命,并不具备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鉴别和搜集能力,面对广袤的国际教育资源,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甄选。有时由于时间限制,挑选的课程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各学校单独行动,到国外考察耗费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负担,导致国际教育最终难以实现。
(三)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亟待培训提高,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果只是要求老师按照国际教育的要求授课,却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直接跨越到国际化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自己摸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兼具中国教育本质的教育国际化。
(四)缺乏专业人士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人员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导致学生需要花高额费用找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升学规划和服务。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很多留学中介在海外升学指导上并不专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学校指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非常必要。
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正是这一教学体系的核心。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合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个学会”理论为基础,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青少年核心能力标准(CCSS)”指导下研发的“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正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尝试,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 解决方案: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
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维度训练、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智能同步发展。该教育体系涵盖了国际多元素质教育示范校标准认证、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建设、国际多元素质训练系列课程、英文原版图书及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多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出国留学学术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海外升学指导、国际化师资培训、家长课堂等综合性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国际多元素质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中外教师结合授课的方式,主要包括:实用外语课堂、独立研究课堂、批判性思维课堂、国际理解专家讲座、国际化主题活动、师生国际交流、教师国际化教学等课程模块,配合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线上课程资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角度真正帮助学校实现教育国际化。
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一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二、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lw881.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2面临的挑战
2.2.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2.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国际教育、海外教育、无边际教育、跨国教育、多国教育、全球教育、教育服务贸易、跨境教育等。世界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供需,流通资源与服务,实行高等教育的跨国贸易、竞争与整合[4]。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大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都有意识地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并有具体的条款予以规定。《教育法》第67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4条规定“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
二、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解读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即可得到验证。“当大学还处于社会边缘的时候,如中世纪大学,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传统的保护下,不必对国际和社会发展承担责任,国际发展逻辑与大学发展逻辑基本上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6]当时大学被“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所指导,主要以追求知识为目的,大学可以按自身发展的逻辑发展,它的国际性特质得到充分彰显。由此,中世纪大学才具有明显的国际性,聚积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7]。而今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发展新的趋势是学生与教师的流动、项目的流动以及机构的流动。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的流向主要有两条线,一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学生向发达国家流动;二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如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之间的学生流动。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欧盟、北美、大洋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因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优良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和评价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人才接收国,而发展中国家因国内高等教育供需失衡以及教育、科技处于相对劣势而成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和输出国。我国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流动选择中既会受制于人才接收国留学政策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制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形成意味着跨境的供需配置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拓展和深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市场边界日趋模糊。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发展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私营化、市场化和大众化而呈现波澜壮阔之势。这一变化随着国际学生主要来源国和接收国高等教育政策理念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接收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理念由政治主导转向经济主宰,因而形成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日益密切的合作。在学术界与各国高等教育政策文件的话语体系中,国际教育的援助、交流与合作功能似乎日渐淡化,而教育产业的贸易、输出、输入与竞争的理念日益凸显。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高等教育被一些国家视为出口产业,经济利益成为一些国家开展国际教育贸易的主要动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期望通过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致力于自己国家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设,以提升国内高等教育品质。各种区域的高等教育合作与院校联盟的不断推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竞争性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上,主要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出口大国,而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则成为高等教育进口大国。
三、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现状
根据《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行业研究报告》,2011年有近34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增长速度超过20%。这已经是连续4年增长比例超过20%,该报告系统地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的留学人数的变化。报告显示,出国留学在30多年来,明显出现了两次跨越式发展,第一次出现在2002年前后,第二次就是最近几年。根据公开的数据,2008年到2011年,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比例依次为24.43%,27.53%,24.16%。2010年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28.47万人,约是2007年的一倍。根据美国开放报告,2011年仅赴美的中国留学人数就达到了15.7万人[8]。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指出,目前,中国留学生规模空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时,也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自2008年开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更是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比上年增长19.32%左右。蓝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日本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达87 533人,占日本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3.4%。在美国留学生总数为157 558人,占美国海外学生总数的22%(详见图1:2011年中国留学生地域分布)。专家预测,中国的留学热还将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按照2000-2011年我国海外留学生21.75%的年平均增长率来估算,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将达到41.36万人次,2017年将达到110.64万人次。蓝皮书显示,出国留学正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21世纪以前的留学通常分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这些人不是其自身优秀,就是其家庭富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留学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自费留学比例达90%左右。自费留学中的工薪家庭比例日益增加。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34%左右[9](详见图2:2010年中国自费留学生比例;图3:2011年中国自费留学生比例)。
四、我国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分析
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现象与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学术交流氛围中,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关于出国留学的政策也趋于合理和宽松,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追求跨境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出国留学成为一种热潮,并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政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大众化的理念为学生出国留学营造了有利环境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力度,使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1997年祖国;1999年祖国。我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跨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各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任何发展中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本国竞争力,取得主动的必要条件。留学是与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紧密相连的,也与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10]。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事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得高等教育展开了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海外留学的诸多优势也吸引着众多中国的学子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体验不同的国家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能力的世界公民。
(二)持续增长的国民收入为我国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条件
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6 796元,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3 708元,2008年我国人均GDP的值是1998年的近四倍。2010年我国GDP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29 992元(详见图4:1998-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国家统计局的《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报告中指出: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 432美元,按照平均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达到35 083元。2011年我国人均GDP相对2010年人均GDP的增幅达到16.97%。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尤其是经济转型时期对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旺盛的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不仅被认为具有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作用,也被看作可以在中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居民消费、带动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提高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以及对跨境高等教育的追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应提高,而且,随着中国富裕家庭数量的持续增加,他们也能轻松地承担跨境高等教育的费用。
(三)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失衡与跨境配置
当国内的高等教育供需出现失衡,表现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或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调及质量上不匹配时,就会发生教育供给跨国界的输出或者教育需求流向境外。教育供给过剩的国家与地区输出教育,教育需求过剩的国家输出学生和输入教育。教育输出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吸引他国学生来本国接受教育,也可以是教育供给(教育项目、教育提供者)流向别国,以满足别国的教育需求,还可能是教育需求方和服务提供者都不需要流动,而是教育服务通过网络流动,也就是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跨境交付形式。教育需求过剩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得到满足,一是输出学生,即学生出国留学;二是引进他国的教育项目和机构。教育需求本身又可分为两大类别,即差异需求和过剩需求。差异需求是指一国的受教育者在本国可以获得教育机会,但因其偏好而选择不同质量、不同体制和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选择境外的高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与类别上,境内的高等教育供给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要。而过剩需求主要体现为数量上的供不应求,是指境内的教育需求总量超出供给总量,教育消费者在境内没有入学机会,过剩的需求将导致生源流向外部市场,使学生进行国际流动,或外部教育供给进入内部市场,产生机构与项目流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全部需求,特别是对优质高等教育(名牌大学)的教育需求。优质高等教育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作为“卖方市场”将长期存在[11]。
(四)单一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矛盾
严格、单一的高考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主流模式。在我国除了特长生外,莘莘学子要想读上好的大学,就必须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方能榜上有名,否则就会名落孙山,无缘名校。高考这种一锤定音、不容分说的录取方式,在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录取质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着学生美好的愿景。每年高考都在上演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人间故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高校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着实让很多学生心生畏惧和不悦。现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成绩、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以及对高等教育人才发展多元化需求和对职业生涯的期望,考虑自身发展前途时,从主观愿望上倾向于选择出国留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背景下,我国学生出国留学面临着单一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矛盾。
(五)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分割与社会阶层流动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选拔机制之上的,由此造成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分割的市场,依据学生能力进行选拔,把不同能力的学生划分为是否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哪个层次和哪个类别的高等教育。人们选择高等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投资,因为“高等教育是把不同的人配置到社会不同职位最合法和最容易为人接受的途径”。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结构化的特征,它使社会的资源和机会在构成社会的成员和群体之间分配不均。在境内或境外获得的高等教育证书实现了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或分层工具的功能。社会分层在自费的境外高等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自费留学的费用通常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高等教育具有这样一种位置商品的作用,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本质上是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需求,追求的是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位置符号作用的功能,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实现追求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六)我国学生出国留学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是指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以人才是否在他国定居为依据,是相对于人才输出国而言的。国际上人才流失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12]。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谁主导科技的发展,谁就取得了领先发展的优势。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究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各国政府已开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1978年-2011年,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而同期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仅仅为81.84万人,回归率仅为36.5%。换言之,超过六成的留学生滞留海外。高等教育国际市场背景下我国学生出国留学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我国外流的人才不仅学历层次高,而且规模大,约有2/3的出国留学生学成后留在国外,或已移民他国。在我国出国留学生中,留美学生人数最多,人才外流在美国的数量也最多。
五、结语
从1999年开始,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已先后在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成功举办了16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高等院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参展,观众累计超过百万人次。作为中国留学市场的“风向标”,本届巡回展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参展,其中英、美参展商数量占参展院校总数的47%。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5.5万人,增幅达19.32%。其中自费留学31.48万人。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表示:中国有2000余万在校大学生,每年近1000万高考生,留学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热门的国家及海外院校,希望借参展机会把自己安全的环境、高水平的教育呈现出来,从而赢得中国学生与家长的认可。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国留学的生源国,目前也正逐渐成为新兴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中国高校在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正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1980年沿海中心城市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后发外生型的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为产业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加入WTO,教育服务贸易在各国的兴起更为这种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院校特色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针对性和先进性不够、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交流与合作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开发高职院校资源的重要手段
资源是大学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大学只有不断地获取优质外部资源,才能够为自身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对于任何一所院校来讲,资源都是基础和保障。资源又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有形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装置、资金规模、师资数量、学生规模、管理机构设置、课程体系、教材等;无形资源包括: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运行机制、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教职员工精神、校友支持、与行业企业关系等。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既需要内部挖潜,也需要外部补给。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渗透到高职院校资源开发的许多环节,而且往往具有内部开发所不具备的冲击力和创新性。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重要参照
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首先是专业建设,它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体系建设,它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需要整合来自行业、企业、院校三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直接采用其技术标准作为专业标准,与国际行业协会的沟通可以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可以借鉴其成功的课程开发经验。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的强大推动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构与普通本科院校几无二样,无论实际作用大小,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条块设置一一对应,一方面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色彩浓厚;另一方面,诸如工学结合、教学资源管理、企业服务等关键职能因无对应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因此校内也未设专门机构无专人负责。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直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区别于普通教育,因此在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上,应当满足和体现以上两大特点。国外院校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对于惯例的打破、体制机制的不适应都会促进高职院校加大内部体制改革的力度,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再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
所谓特色发展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世界上无论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一流的职业大学,都不可能各方面全面开花,而是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采取差异化战略。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呈现出一个不好的势头:即千校一面,缺乏自己的大学精神和独特文化。不仅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不管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地方经济和地域优势如何,专业设置都大而全;而且课程结构也相同,无论软硬件条件是否具备,把示范院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一抄了之。国家出台一个政策、教育部出台一份指导性文件、职教专家提出一种课程模式,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以此为标准,强行照搬。学校竞争优势的差异是由资源的差异引起的,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获取这些优质资源时的“异质性”构成了彼此竞争优质差异的基础。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职教动态、深刻地厘清自身优势,清晰地确立“异质性”,而且更大范围地获取“异质”的优质资源,准确地把握发展趋势,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战略规划,而非人云亦云。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还需假以时日,但中国的高职教育走向世界则是指日可待。的确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把“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但中国高职教育要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系统中,确立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的战略地位,首先必须用国际视野和标准来审视自已,找准自己在国际高职院校中的定位,进而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它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家庭,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广泛的学习与借鉴,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高职院校从视野上一下走到世界前沿,虽然理念的转变还需假以时日,模式的形成还需实践检验,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眼界的开阔。
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十六章中指出的那样,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肩负着在交流、合作中展示中国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加]许美德,潘乃容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 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陈学飞著.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学飞著.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陈英杰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9).
[6]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一一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戴晓霞,莫家毫,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简.奈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模式;问题;策略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的层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正迈向“时间上的终生化,空间上的国际化”(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在1997年的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会议上的讲话)的轨道。我国教育部将接受和培养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高校整体学科水平和进入“211工程”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对对留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在加强管理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管理,使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已成为留学生教育工作中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留学生规模得到显著发展,从留学生人数上来说,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03年全国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77715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3所高等院校和其它教学机构(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全国来华以学习汉语为目的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3126人,占全部来华留学生人数的68%。从留学生教育制度上来看,我们主要把留学生分为学历学生和非学历学生两大类。从学生来源上,分为自费生和合作院校交流学生两大类,其中自费生占了主要部分。从留学生教育形式来看,目前各种形式的中短期汉语培训仍是主要内容。从国家管理制度上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开放自费留学,简化留学生申请入境手续,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速度。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与中国留学生的出国留学发展形势相比,我国的外来留学生的教育却存在着留学生国际化流动强、在中国进修高层次学历人数增长缓慢等一些明显的问题。在主客体的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日益凸显。
二、目前留学生教育模式的问题
1.以利为本,忽视留学生教学管理
随着到访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在教育经济化的潮流中,各个学校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留学生作为人这一个体的主观感受,表现为校舍,教学设施,宿舍陈旧,无生活管理老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
2.教师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国际社会脱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参照中国学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教学,应试型教学,而不能在课堂上真正引导激发学生中国的知识文化的兴趣;又或者教学过程中缺乏弹性,过于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忽略了语言类知识的实用性,交际性的特点,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编写思路陈旧,系统化的创新教材少
在国际汉语教学教材的编写方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们积极行动编写出了一套新颖实用的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编),但在国内,口语教材的编写更加灵活,实用的精读教材少,已有的教材如《桥梁》知识体系严谨易于掌握,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实践活动
留学生的汉语培训过程中,课堂模式设置单一,基本围绕着口语、读写、听力等课程进行基础设置,忽略了国内汉语学习实践性更强的特点,课程设置上既不能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也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结合。
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成效,在今天应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何在坚持有中国特色和传统的留管工作方法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留学生工作新法规、新秩序,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三、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的策略
1.创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在学习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既要丰富我们的课程,更要认识到学生在我们国内学习,我们应作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桥梁,让他们能把学习、生活、自我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探索交流中提高语言能力,提高对中国的认知能力。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北京语言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30年发展,创立了集理论的严谨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特有教学模式。学校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与课程配套的教学实践内容,最成功的就是自1979年延续至今的本科毕业实习活动。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29年来一直坚持进行毕业实习,汉语言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结合教学内容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实习为主,经贸汉语方向则以专题经济调研为主,周庄风景区、丽江古城、吉利集团纷纷成为留学生在华的实践基地。学习加实践的模式不仅锻炼了来华留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使他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2.运用科技手段,强化自主学习模式
语言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留学生的教育也不仅是短期的语言培训,怎样克服距离时间的限制保持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呢?自主学习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基于网络新技术的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运用网络技术的前提下,在教师给予适当辅导的基础上,留学生自主创造出有助于汉语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从而充分发挥其个性化学习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汉语知识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以小组形式组织留学生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汉语学习心得和体会,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为了体现个人价值,会主动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更自觉地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教师还可以结合所教内容来实现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阅读策略、交际策略、写作技巧、听的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制定网络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习惯。形成持续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3.制作鲜活教学材料,创建体验式教学课堂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改革加工过教学材料入手。将鲜活的生活语言引入课堂,可通过截取录制实际生活场的片段语音入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让所学既有所用,将刻板的知识讲解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得到升华体现,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
综上所述,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留学生教学的需求日益复杂,全球一体化更对我们的国际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模式,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教育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由于外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果采用手工方式来对他们的信息进行管理,将使得办事效率变得更加低下。基于此,提出采用信息化方式对留学生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应用的技术为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计算、面向对象的技术及连接池技术,通过对留学生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基于留学生信息的管理系统模型,并对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和测试,结果表明可为类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留学生;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038?03
Desig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zation system for foreign studentsJIN Quanyuan
(International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it is more inefficient to manage the information of foreignstudents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artificial way. On this basis, an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for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foreign students,in which three main technologies(Browser/Server three?layer structure calculation,object?orientedtechnology and connection?pool technology) are adopted. A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The database design and testing of the system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research.
Keywords:foreign student;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requirement analysis;system design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呈上升势头。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在2014年,我国共接收外国留学生将近38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近2万人,其中江苏省共接收留学生约2.3 万人,已经位列全国第4 位。然而留学生数量增多导致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尤其是海量的信息数据。根据经验,采用计算机技术分类整理学生信息,可解决目前检索不便、管理复杂、不易存储等问题[1?6];该技术在国内高校中用的越来越多,但在留学生信息管理方面还比较少见。
本研究拟通过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也就是B/S)结构模型,同时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留学生的日常信息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实现留学生信息的全过程管理,本系统将使得南航外国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研究成果将为各高校,尤其是江苏省内高校留学生的管理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分析
1.1 可行性分析
1.1.1 技术可行性
从目前常用的技术来看,Visual Studio.NET开发环境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基于此基础,可利用ASP.NET 技术和ADO.NET 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能够降低费用、增加扩展性。前后台开发分别采用MacromediaDreamweaver MX技术和SQL Server技术,程序之间的连接利用ADO.NET技术来设计。本次设计采用的技术都相当成熟,在许多地方都得到应用,因此本系统的开发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1.1.2 成本节约及操作可能
从经济成本考虑,本系统所需软件和硬件都已经具备,从事开发的人员编程基础良好,系统开发完成后,留学生和信息管理老师都能够方便地使用,比如在线信息、查询、下载等,经过一定时间的测试,可在各高校进行一定的推广。从操作上来看,开发完成后的系统直观、简便、易操作,略懂计算机的人员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操作。
1.2 需求分析
1.2.1 总体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有:入学申请、注册、成绩管理、住宿管理、毕业管理等。
(1)根据留学生的申请情况,可以对其申请状态进行事先设置。
(2)如果决定对其录用,学校管理人员可通过招生录取系统将留学生的申请入学状态修改为已同意(或未同意)录取状态。
(3)当学生被批准可以入学以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操作处理,如在系统中改变其报到状态,分配其相应的学籍、在校期间的住宿情况,证件照片的管理、各种保险的管理的操作。
(4)下一步可以通过注册模块将留学生的状态由转变为已注册状态,这样就可以进行学籍、档案、成绩、奖学金、考勤等方面的管理操作。
(5)当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毕业模块对学生进行管理,这里面的操作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毕业证书的发放、成绩的登记及缴费清理等。
(6)最后一个阶段为离校阶段,通过离校模块,可以对学生的离校办理手续进行一站式管理,从而实现学生由毕业状态变为已离校状态。
1.2.2 系统安全
本系统主要面对两种类型的用户:首先是留学生人员,该类用户只能对其信息进行查询,不能自己进行修改,若修改必须通过老师;二是学校具有权限的老师,该用户既可以进行查询,也可以进行修改管理,其登录后可以对其拥有权限的模块进行操作。在数据安全防护上,采用SQL Server自带安全工具进行设计。
2 相关技术简介
2.1 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体系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体系主要有三层:
第一层为表示层,本层的主要实现过程见图1。
第二层为功能层,主要实现功能的逻辑处理,主要实现过程见图2。
2.2 连接池技术
连接池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数据库连接后,这些连接能偶不断重复使用,而不需要再次建立多余的连接。其主要原理是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从连接池中获得已经建立的连接,当使用之后,将该连接放入连接池中,其他程序在使用时,能够从连接池中直接分配到已有连接,使用完毕后再返回至连接池。在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连接池类及其管理类。连接池类主要起缓冲作用,其功能有:建立连接?返回?释放连接?重新分配连接。
2.3 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是一个对客观事物处理的一种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客观存在的对象为研究目标,采用事件驱动对象来进行程序设计。其主要焦点为数据,对功能不太要求,往往需要将数据和操作放在一起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化抽象和信息化隐蔽技术,使得该整体被抽象为一种新的数据类型——类,同时兼顾不同类之间的联接和类的通用性。此次所利用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使得留学生管理信息体系结构清晰、可用性好,既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同时减少维护,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可以画出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框架,如图4所示。通过对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主要模块设计思想如下:
(1)用户管理层:该层主要是对于不同的人群,使其拥有相应的权利,如果有需要可以根据授权范围进行信息的更改、添加等。同时可以添加删除用户,本次设计主要是针对留学生用户。
(2)入学申请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留学生在入学申请阶段的相关事务进行处理,包括登录之后的入学申请操作、相关的个人信息录入、查询申请状态,留管老师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操作,如查询、修改等。
本模块主要的页面为ASPy.NET 页面“申请.aspx”,其实现代码如下:
构建连接:
(3)招生录取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录取状态。管理人员在操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申请信息、学校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录取,从而对相应的状态进行修改。
(4)办理入学手续模块:该模块针对留学生录取后一些后续事项的办理,如注册、入住、办理保险和证件等。
(5)在校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如学习成绩、奖励、学生出勤、宿舍卫生、各种突发事件等管理。
(6)结/毕业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毕业分配登记、学生查询成绩、在校缴费情况结算、毕业和学位证书的分发、离校办理手续等。
(7)校友录管理模块:留学生学生毕业后,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建立其校友录,记录留学生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3.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设计主要针对特定对象,通过建立数据库表,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其核心是各种具体的表格,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中利用SQL Server 2000来开发。
3.2.1 系数据库的E?R图
本次设计共有25个表格,分为实体库表和关系表,这些表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图5所示。
3.2.2 留学生信息数据库
留学生信息数据库表主要包括:
(1)入学申请相关信息表:留学生入学申请时可以采用,包括基本信息等9个表,描述学生的国家、专业、二级学院等。
(2)招生过程的表格:该表格功能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要进行录取,并进行相关的录取操作。
(3)办理入学手续涉及到的表:主要包括学号、证件、住宿、缴费等6个表。
(4)对于学生日常管理:主要的信息表是登记成绩的、登记课程进度及学生奖惩情况、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等8个表,用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5)毕业管理和校友录涉及的表:该表格主要涉及到留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成绩表、基本信息表、校友录信息表。
3.3 系统测试
本次测试主要通过单元、集成及系统测试三种情况来进行。针对系统中的几大功能模块均进行了相关测试,如在入学申请模块中,操作过程中提取一个申请编号,对其进行分析,如果申请信息有误,根据其返回的错误信息,可分析系统设计的缺陷,并通过修改代码予以解决。通过测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总体上满足单位的使用要求。
4 结语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一项任务较为繁重的工作,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信息管理尚停留在纸质媒介的低层次管理上,而随着留学生来校学习人数的增加,这种管理模式已不满足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本文基于B/S三层结构体系,并通过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对留学生各个阶段的信息化管理,为类似项目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北大学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2007.
[2] 崔鸣鸣.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冯润民.基于SSH 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9,35(6):280?282.
[4] 陈新.基于UML 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J].江苏科技信息,2012,18(9):33?34.
[5] 商俊燕.基于B/S结构的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63?63.
关键词:出国留学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时代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了,作为进行国际间沟通的重要工具——外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因此也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留学大潮,尤其是加上中介推广、海外高校宣传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家长们不顾学生的自身情况一股脑的把学生送到海外求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留学问题。
二、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从1978年到2012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150万左右人中,只有大约一半的人通过了严格的考核,获得了海外学位。在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学术英语能力差或无法融入当地学术氛围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不能通过考试、考核。多年来,学术英语能力的缺乏极大地束缚了许多中国留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也不同程度地给国外院校和教授留下了一部分中国学生缺乏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不良印象。如何让留学经历丰富而有价值,如何让留学生涯不虚度不枉费,如何让高投入收到最大的回报,也许是留学生们最值得思考的话题。因此,摆在中国留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成功留学这一步,而更应该关注的是留学成功。
三、留学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扩大了留学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迅速升值,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出国门槛降低,签证比以往更容易,更多优惠政策鼓励留学 。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中国部分公民有能力为其子女筹集留学费用。中国的出国留学分为: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三个部分,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自费留学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重逐年上升,这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此对出国留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机遇二: 毕业后或迎就业高峰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危机将会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得到控制和缓解,甚至认为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美元的贬值会直接导致美国产品价格变低,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为增强,有利于刺激出口,从而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因此此时就读本科或者研究生,待毕业时候或许正遇就业高峰。同样,在其他国家就读也是如此。而如果选择在国外求学之后回国发展,中国迅速成长的金融行业也同样可以给你提供不错的发展机遇。
挑战一: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回首2008年,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继天津籍留学生闫明3月中旬在法国遇害事件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现年24岁的中国留学生于明辉于当地时间4月4日晚因躲避袭击而不幸遭遇车祸。随后英国、澳洲等国的校园也频频传来留学生遭遇安全事故的消息,为此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还专门预警提示留学生注意安全。
挑战二:文化差异导致的不适应
中国学生如果想在国外院校成为好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最好能在出国前对国外的文化和教育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下目标国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特别是大学生,因为已经习惯了国内以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方式,所以可能会对国外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多讨论的教学模式感到不太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而国外大学的教育环境可以弥补国内现行教育的不足。留学生在准备出国留学事务时,除了关心国家和学校的选择以外,最重要的是提升语言水平,另外锻炼适应能力、坚定意志品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也同样不容忽视,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是否具备这些主观条件直接决定了留学成功与否。文化习俗上出现严重的适应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习,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懂得珍惜时间、严于律已。要克服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惰性。该完成的工作必须完成,绝不拖到明天。如果客服不了自己的惰性,那么就只能是一个思想的伟人、行动的矮子。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成功者,除了有各种外部的因素外,优秀的个性素质也是促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自制力,比如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比如平和的心态等等。出国留学,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地投入到国外陌生的环境中,会导致在饮食、起居、交往等方面的差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留学是人生的转折点。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有机会出去学习更为先进的知识、体验,一旦选择了出国留学,就必须在异国他乡广为结交新朋友,勤奋学习,学习他国的文化与文明,争取与本国文化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