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网络化; 会计信息系统; 资产管理
1 网络化下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1.1 网络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1.1 会计信息系统开放化、整合化。会计网络化下,信息系统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它与企业内部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相整合,构成企业营运管理的数字中心,再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形成内部局域网。企业的内部局域网,再与外部相关系统相联接,建立单位与单位间的广域网。
1.1.2 会计业务流程得以简化,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网络化下,系统自动采集已录入的凭证,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登帐和生成报表。同时也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稽核关系,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关系不复存在,从而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1.3 会计信息载体电子化。电子凭证代替了书面凭证,电子符号也就代替了会计的数据。通过网络数据库双向数据的信息交流,商品交易的资金支付和结算,使得会计活动中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电子化。
1.2 网络化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2.1 不能完全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会计信息的电子化,不法之徒利用安全管理的漏洞窥探用户口令,冒充合法用户进行篡改数据、窃取资产等一系列非法活动,严重威胁到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企业的切身利益。
1.2.2 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网络环境下,电子数据成为审计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会导致一些财务人员在操作上的刻意伪造或篡改数据而无法留下痕迹,给审计证据的取得带来困难。
1.2.3 会计责任的明确。会计工作的无纸化和数据的电子化使电子签名完全代替了手工签名,而电子签名又是在法律上难以认定的,导致了依靠鉴章来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传统手段不复存在,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会计责任无法明确。
2 网络化下企业的资产管理
2.1 网络化下会计信息系统与资产管理的关系。
作为现代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及信息技术的产物,ERP系统引入到企业的现代管理中引起了会计信息系统的重大变化。高度网络化下,会计信息系统是供整个企业使用的ERP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它与其他业务子系统是高度集成的,各子系统之间有着相应的接口。因而,作为ERP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模块——资产管理(AM),其产生的数据信息与企业财会部门的会计信息也是可以做到共享的,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的资产管理就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而财务数据则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管理的效果。
2.2 网络化下资产管理的优势
2.2.1 实现了资产的动态管理。集团企业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所有资产建立一个称为“资产台账”的企业数据库。在数据库中,除了可以及时表现资产的采购信息、特性参数、资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静态记录,还可以及时表现资产参数的测量值、变动和迁移状况等资产的动态信息。
2.2.2 实现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共享化和集成化。通过对企业资产管理(EAM)的运用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相关信息可做到“一处录入,多处共享”,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3 网络化下资产管理的不足
2.3.1 实物资产监管存在漏洞。在企业ERP环境下,随着数据接口和用户的增加,一些贪图私利者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会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在进行实物资产清查时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
2.3.2 资产设备维护管理的滞后性。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往往会忽视对于设备的维护性工作,经常都是在设备出现问题后再去维修,没有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提前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金的浪费和设备寿命的缩短。
2.3.3 新环境下,企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转化。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资产管理后,许多以往资产管理的手段都失去了效用。但是,相关从业人员并不能完全掌握在整个企业集成化供应链思想下的资产管理操作模式,在部门之间也无法做到真正紧密的联系。
3 网络化下资产控制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网络化会计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3.1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接口与口令系统。企业日常业务中,在财会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中产生的数据都是相当多且复杂的,分别将这些数据层层分级加密,对应相关用户实行相互制约的双人或三人共管系统级口令,以加强数据的存取控制,防止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实物资产管理上的脱节。
3.2 建立资产维护管理系统,将资产的动态数据与具体设备维护管理有机地结合。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上,工作人员应从大量的设备检查结果和直接来源于工作任务单的预防性的维护工作中记录下有关设备的数据,并把这些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去,与其中已有的设备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完成设备维护活动的策划,在问题出现前就加以维护,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减少停机频度数,使企业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增加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延长设备的寿命,进而达到成本上的节约。
3.3 建立和完善资产战略管控模式,加快从业人员管理思想的转变。作为集团公司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站在企业管控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资产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资产管理上,必须对资产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进行更好地把控,做到全面管理,重点监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在网络环境下的业务操作能力,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修养,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玮,姚洁. 企业集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J]. 企业经济,2009,(7).
[2]李光凤.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与防范[J]. 财会月刊,2000,(12).
[3]梅长艳. 财务管理环境与会计网络化研究[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8).
研究设计
(1)相关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评价上市公司的会计收益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等。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该指标反应会计收益具有代表性。所以会计变量选净资产收益率(后文均用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考虑到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评级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无量纲的指标,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在此我们选择了市场回报率(Marketrateofreturn),以下简称ROM,作为衡量市场收益的指标。市场回报率指的是整个市场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回报率。
(2)数据的选取与处理。数据选取自色诺芬数据库,为沪市A股2002~2011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数据和A股市场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数为36个。会计收益取是沪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率,为季度数据。对于市场收益,为了尽量多地获取数据量,将保留财务数据,调整市场数据,将市场月度数据折算成市场季度数据。
实证研究与结论
1.单位根检验。一个具有非确定性分量的序列经过d阶差分后具有平稳的、可逆的ARMA表达式,而d-1阶差分后是非平稳的,则称此序列为d阶单整,记为I(d),单整过程可以通过差分达到平稳。序列是I(1)而不是I(0)的检验被称为单位根检验。标准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Dickey和Fuller的ADF检验。
财务评价在对一个项目进行决策时是非常重要的。在财务评价的过程中,财务报表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对项目投资决策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报表编制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不同的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相对比较混乱,不同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财务评价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和辨析,提出了一种更规范和更科学的财务评价处理方法,为项目进行准确评价提供依据。
二、现有编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处理方法简介
在项目财务评价过程中,预计资产负债表是重要的一张财务报表,不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编制预计财务报表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在项目结束期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问题上,差异很大。目前,处理资产负债表平衡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不同学者在处理方法上的依据各不相同。现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平衡的基本思想是只考虑在数值上满足资产负债表的平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没有考虑所使用的处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准则。
(二)现行处理方法的具体过程
本文以某投资项目的实际数据为例,根据目前的两种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分别编制该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并对该方法下的弊端进行辨析。将项目财务评价前期收集到的实际数据,通过Excel软件建立相关表间链接和计算处理,即可得到各种财务评价数据预计表。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主要涉及到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估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多个表格,其中,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中,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表现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上,因此,本文仅列出不同方法间涉及到的差异之处,其他表及相关科目作省略处理。涉及到的相关科目有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的“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用字母Rf表示)、“回收流动资金”(用字母Rl表示)、“流动资金贷款还本”(用字母W表示)和“累计盈余资金”(用字母C1表示)四个科目,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盈余资金”(用字母C2表示)、“资本金”(用字母F表示)两个科目。
1.第一种处理方法及其弊端
第一种处理方法是在保持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计算方法不变的前提下,对资产负债表中最后一年的“累计盈余资金”不是直接引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累加得到的结果,而是对其数据进行人为修正,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项目最后一年的累计盈余资金中,保证项目预计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文献[1]―[3]中就是采用这种处理方法。修正后的数值按照公式(1)计算。
对本例而言,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的“累计盈余资金”的值为:
处理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及对应最后一年的方法一。
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中,对于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大多数学者采用这种处理方法。但这种随意在资产负债表里修改“累计盈余资金”科目数据的情形,按照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项目财务评估规范,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不仅会导致预测的财务数据不准确,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对项目的决策。
2.第二种处理方法及其弊端
第二种处理方法是调整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最后一年的相关科目数据,将调整后的“累计盈余资金”数据直接引用到预计项目资产负债表中,从而达到资产负债表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得到的资产负债表同第一种方法的相同(见表2)。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还本”三个科目的数值清零;然后将上述三个科目的实际发生金额在表外的右侧以“上年余值”单独列出。这样就导致了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最后一年“累计盈余资金”的数值比实际值减少,减少的部分C1见公式(2):
最后,资产负债表正常引述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的“累计盈余资金”时也就自然减少了这部分,从而资产负债表达到了平衡状态。文献[4]就是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对本例而言,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的“累计盈余资金”的值为:
C2=C1=33 611(万元)
得到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及对应最后一年的方法二。
显然,这种把部分财务数据列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处理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因为作为“上年余值”单独列出项目在寿命期末实际发生的财务数据,而不明确其产权归属,数据被这样无端地分离,没有说服力,不符合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准则。
以上两种处理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合理地解决项目财务评价中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问题。因此,在弄清项目财务评价中预计资产负债表平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既符合财务会计准则,又满足科学评价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方法尤为必要。
三、改进的处理方法
(一)改进处理方法的指导思想
结合对财务评价文献的阅读和笔者对现行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解,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对项目财务评价中资产负债表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保持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C1“累计盈余资金”的数据直接从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引用,不进行任何人为的修正;二是将项目最后一年这部分净剩值看做“营业外净收入”,其产权仍属于项目投资人所有,因此,可以将其加入到“资本金”科目,在预计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
(二)改进的处理方法
根据上述思想,改进的处理方法在处理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上与第一种方法相同(见表1)。对于资产负债表中最后一年的数据而言,其他科目保持不变,只将最后一年的“资本金”科目加上C1得到的数据即可,即对于回收的资金和流动资金还款按照营业外净收入处理。
改进的处理方法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资产负债表正常引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里的“累计盈余资金”。其次,在资产负债表下的“资本金”科目的最后一年在原来引述的基础上额外加上资金来源与运用表C1的数值。最后,资产负债表就达到平衡的状态(见表2)。
这种改进的处理方法,既使资产负债表最后一年达到平衡,又符合财务会计的准则,而且每一个科目中的数据来源都具有说服力,为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基建账务; 并账
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令[2012]22号)等相关制度规定,明确规定必须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账务相关数据并入事业单位大账(以下简称“并账”)。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并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为了顺利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财政部专门颁布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对基建账相关数据并账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由于事业单位涉及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部门行业,具有涉及面广、行业部门多的特点,加之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实行“项目核算与管理”,具有管理差别大、核算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很有必要对“并账”过程中有关具体事项与问题加以研究探讨。
一、有关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大账的会计制度规定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令[2012]22号)规定: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事业单位应当在本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有关基建并账的具体账务处理另行规定。
2.《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对基建账相关数据并账问题作出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该科目为新设科目。事业单位应当在新账中“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
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后,应当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二、在并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事项
1.“并账”的依据不明确。会计记账的依据是会计凭证,而将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原始凭证作为记基本建设账的依据,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大账时的记账依据是什么?没有明确。
2.并账的时间不明确。根据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按月并账是在月初并账,还是在月末并账没有明确。如果月初并账,则并入的是“上月”基建账的相关数据;如果是月末并账,并入的是本月的相关数据,所以必须加以明确。
3.对于原基本建设账中反映的债权债务是否进行并账,以及如何在财务大账反映,没有明确规定。
4.对于基本建设账目与原来的事业单位大账之间的资金往来,资金拨款、自筹款基建经费如何并账,没有具体规定。如果用简单“汇总”方法将上述数据并入单位大账,则必然在单位大账中出现数据金额重复现象,是否对于财务大账与基建账中重复反映的金额数据进行会计抵销,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在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5.由于对基建账中反映的“交付使用资产”金额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项目,而“并账”规定中只规定了交付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对于交付的其他资产如何并账没有明确规定;另外《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余额应在下年年初建立新账时,全额冲转,借记: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所以形成基建账交付资产对冲账与财务大账年终结账不一致,如何对不一致问题进行处理没有具体规定。
6.对于基建账中“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和“待冲基建支出”金额,如何“并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必然影响“并账”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
7.并账规定要求“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那么,其他科目主要包括哪些,如何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均没有具体规定,不利于实务工作。规定不能清楚反映原“基建账”各会计科目余额与并账后“事业基金”账户金额的勾稽关系,不利于分析基本建设账户与并账后事业基金账户的正确性。
8.由于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目前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和资金来源类,其主要报表是资金平衡表,主要核算适应于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期限长的核算特点;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支出)五大类,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如何在“并账”过程中对基本建设两大类会计科目重新划分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五大类,没有明确规定。
9.《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在会计报告附注中,应如何披露以及披露哪些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全面、完整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10.《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事业大账”。什么是相关数据,是否还有不相关数据?如何进行界定相关与不相关?如果是基本建设中只有一部分数据并入单位财务“大账”,必然违背“数字真实、内容完整”的信息质量要求。
11.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收入和支出类科目中没有“基建拨款”和“结转自筹基建”,是否将当年基本建设取得的收入和支出均要通过单位大账反映,如何进行反映,在制度中均没有明确。
三、完善基建账相关数据并账的有关建议
1.基本建设账并入单位大账既可以用基本建设账户会计科目“月发生额”试算平衡表作为记账依据,事业大账实行“基建并入”二级分类核算,有关各项目的明细情况可以在基本建设账户中核算;还可以用基本建设支出原始凭证的复印件作为“并账”的依据,实行单位大账与基建账同时记账,实行一笔基本建设投资会计业务同时在基建账与单位大账登记的办法。
2.并账时间可以实行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实行之后不能随意变更,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或审批:第一种是并账时间应为在基本建设支出同时,也可以同时作并账的会计凭证(以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实行随时并账方法;第二种是在月终一次性根据基本建设账户会计科目发生额平衡表作为记账依据。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缺点:第一种方法工作量较大;第二种方法需要基本建设账提前结账后,才能向单位大账提供试算平衡表。
3.必须对基本建设账户债权债务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分类,然后在事业大账中建立“基建并入”明细账,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债权、债务情况。
4.由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分为“以前年度拨款”、“本年预算拨款”、“基建借款”、“企业债券资金”、“待冲基建支出”、“应付款”和“未交款”等,所以基本建设账与事业大账必然存在“本年度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应收应付”款项、“待冲基建支出”、“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等内容。另外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拨款,因预算管理的不同特点,所以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其在事业大账与基本建设账的处理不同,增加了“并账”的难度,必须在按发生额或余额并账的同时,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按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抵销大账与基建账中重复反映的“应收应付”款项、“待收待付利息”、“拨款与支出”、“资金占用与债务”等内容,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5.对于基建账中反映的“交付使用资产”金额应按基建账中反映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金额分别进行“并账”处理。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事业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对于并账中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科目金额与财务大账年终结账不一致问题,应在每年12月份“并账”时借记“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对于“基建拨款――本年预算拨款”根据不同拨款性质分为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拨款两种情况,在并账时,借记“基建拨款――财政拨款”、“基建拨款――自筹拨款”,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对于“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如果能分清财政拨款与自筹拨款的,按上述“基建拨款――本年度预算拨款”方法进行“并账”;如果不能分清,在并账时应借记“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
6.《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使用“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和“待冲基建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是核算事业单位用贷款作为资金来源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而使用的专用科目,在“并账”时应分别如下情况进行合并:
对于本年或本月增加的“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和“待冲基建支出”科目金额应在并账时抵销事业单位内部基建账上债权与债务,从理论上讲其金额应一致,借记“待冲基建支出”,贷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对于以前年度形成的“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余额和“待冲基建支出”账户余额,从理论上讲两者是不一致的,应在合并时,借记“待冲基建支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以抵销内部形成的债权、债务与净资产金额。
上述抵销之后必然形成“固定资产”等资产金额大于净资产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金额,只有等到事业单位将基建投资借款归还完之后,才能形成“固定资产”等资产金额等于净资产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金额。
7.在并账之前应对原基本建设会计“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会计科目账户先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支出)五大类,以便于合并入账。
8.对于基建账与事业大账并账应分为新制度执行时的衔接并账问题和新制度执行后并账问题两种情况。有关并账的会计处理应分别按《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在建工程账务处理规定进行。衔接并账时主要是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户余额并入问题,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之后主要是将当期发生的基建账户发生额并入大账问题。
9.财务报告附注中最少应披露如下信息,以利于报告使用者全面了解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情况:按项目反映当期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和累计情况;基本建设当期和累计资金来源情况及其构成情况,特别是基本建设中专项借款明细情况和支付利息情况;当期计入单位大账收入与支出金额中属于基本建设收入与支出的金额与比重情况;当期完工基建工程项目转入单位大账资产项目及金额情况。
10.对于“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财务大账”问题,为了保证会计报表数据资料“全面完整”,凡是基建账中反映的所有数据、金额均应并入单位大账,不应分为相关数据和不相关数据。
11.并账应当对原基建账户各账户余额或发生额实行单笔并账分录的方法,以反映基建账与并账后事业单位账金额的勾稽关系。
总之,对于事业单位大账和基建账并账问题,最好是借鉴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方法,实行“两账”并行。期末实行基建账科目重新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分类后,再“先汇总,后抵销”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收入与支出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第22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2012.
新数据和新分析的结合,正和企业运作的其他深层转变一同改变着商业局面。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流动性,更加开放:它们的复杂性正日益上升。
随着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的影响带来商业上的转型,财会专业人士的角色也同样会发生变化。那些能够发现数据模式、将其转化为引人注目的战略故事的专业人士,将处于21世纪商业的核心位置。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已经发现了大数据的潜力。2012~13年ACCA技术趋势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未来两年内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该调查还表明,在显著改变商业和会计行业局面的潜力方面,大数据堪称第二大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趋势。
要实现大数据在财会行业的广泛应用,需要新能力、新度量和新的思维方式。
新类型的数据也将带来全新挑战:未来十年内,衡量和评估数据的新标准将得到发展,在报告、建模和预测中将采用全新的、更多样化的数据集。同时也存在不太好衡量的问题,例如涉及道德和隐私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冲击和影响展开的辩论才刚开始――但如果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报告全面描绘了未来5至10年内大数据对财会行业的影响。核心问题是:“未来5至10年内大数据将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它将为财会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作为“未来思维”的一部分,本报告并非声称预测未来,而是力求确定和研究未来几年内可能对全球财会行业产生影响的大数据趋势。
大数据和商业未来
大数据拥有几乎改变商业的各个方面的潜能――从研发到销售和营销再到供应链管理,还拥有为增长提供新机遇的潜力。
然而,要获得这些效益并非易事。数据集能创造价值,也能摧毁价值。它们需要有效及专业的管理,并需要企业的大力投资。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主要指通过信用卡、客户会员卡、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日渐普及的无线传感器和电子卷标等设备和技术不断收集的海量资料。大数据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一种经过仔细斟酌而决定的简称,它指的是那些数量之巨大、内容之复杂、变化之迅速到无法用Microsoft Excel之类的标准软件来处理的数据集。
Gartner是美国一家信息技术研究权威和咨询公司,早在2001年就首次开发了大数据模型。它的“3V”模型包含“数量(volume)、速率(velocity)和种类(variety)。”
Gartner公司在2012年正式作出定义:“大数据是指数量大、变化快和/或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需要新的处理形式,从而强化决策,促进洞察力以及优化流程”。
同时,也存在其他不那么正式的定义。随着大数据成为主流,一旦其庞大规模成为“常态”,很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定义特征。
大数据的兴起
从Gartner的定义可知,大数据拥有增值的潜力。企业正利用商业智慧和数据挖掘工具来提高效率、发现新机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不出所料,“价值”一词正被热捧为Gartner “3V”模型中的一个新“V”。
机遇并不专属于大企业。Google Analytics和Tableau图表绘制等以云为基础的在线平台意味着中小企业无需进行大量资本投资就能够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商业见解。这些不受大型旧有系统限制的企业有时能够跳过“旧技术”,几乎从一开始就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的商业潜能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如今被誉为“新型石油”,其在信息领域的作用堪比石油这种曾在19和20世纪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资源。
这一比喻不无道理,但尚有缺陷。不像石油,大数据几乎可以无限量供应,且“可再生”。它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呈数量级增长。十年前,人们谈论的是千兆字节的资料;现在他们谈论则是兆兆字节,整整增加了一千倍。
未来10年数据容量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所谓的“物联网”,也称为“万物互联”(IoE)。新技术――例如调频识别技术(RFID)和近场通信(NFC)3技术――正不断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连,允许信息在二者之间传递。纽约市场情报公司ABI研究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300亿的设备连接到无线网络(ABI研究,2013)。
大数据对商业的意义
大数据分析除了使企业能够着眼于历史数据之外,亦能“审视”新兴趋势所处的环境。因此,它有潜力改变新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和定价等流程的成本和效益。
大数据被提炼和完善为可付诸实施的商业见解,并被细分和应用于每个细微的决策过程,因此成为了兼具商业性和战略计划特性的工具。
然而,信息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机遇。在从专有数据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趋势中,这点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目前,企业正在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料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然而,大数据的商业潜力有其局限性。大数据是一项资产,但也有一些缺点。原因有很多:
数据会贬值,将来的价值可能不如现在。
挖掘数据的价值可能很困难或很昂贵,具体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现成的技能或技术。根据某项估计,到2018年,美国掌握大数据分析所需技能的人才缺口可能高达19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1)。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利用大数据,它的竞争优势将减弱。很有可能将展开一场挖掘“暗数据”(已收集但尚未使用的数据)价值的角逐。
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审查日益严格,且数据收集和使用必须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在这一场挖掘更多新价值的激烈竞赛中,人们会更专注于开发能够捕捉那些其他人看不到的信息的复杂分析技术。换句话说,对技能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引发商业的“大数据分水岭”。
显然,只有主动管理大数据,才能为企业提供有利可图的解决方案。
大数据与财会行业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对于高级分析技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带来了重要机遇。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接受过财务信息的组织、收集和分析方面的训练之后,就能够将自己的核心技能运用到非财务数据集和其他数据集中,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能够让大数据变小,变得更结构化。
因此,他们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增长。在未来5至10年内,财务部门可能出现从服务部门到关键业务服务部门的质变,它将处于战略决策的核心位置。
对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而言,大数据的管理不仅意味着“改变游戏规则”的机遇,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未来不仅关乎技能的“直接”转移,还关乎新技能的发展。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需要寻求利用大数据评估企业业绩、企业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方法。此外,随着大数据对于商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他们需要寻找方法来评估大数据这一企业资产的内在价值。
领域1:数据资产的估值
作为一项公司资产,大数据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这促进了新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的发展。
互联网和移动及智能技术的传播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数据的面貌和曝光度。
数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升运营效率。其所带来的一些好处在零售行业十分明显,在该行业,实时分析协助公司更好的适应顾客需求和减少物流及分销成本。例如,纽约时尚品牌Elie Tahari目前可以使用销售数据提前四个月预测其每项产品的全球需求(IBM 2012)。这些预测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在大数据和其相关工具的帮助下,该公司能够适时获悉到哪些区域的哪些门店中,哪些尺码和颜色搭配最为畅销。
大数据不止是一种用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工具。对于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公司而言,它还是一种商业计划或商业模式。
目前已经有公司利用大数据来创造收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已经率先利用大数据创收,其他行业的其他公司也紧跟其后。
无线技术和“万物互联”(IoE)进一步扩大了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将大数据转化为价值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内可以这么说。
因此,未来十年内,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富创造来源,并且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项值得重视的企业资产,企业可能需要为其建立专门的负责部门。
帮助公司为其数据资产估值
关键理念是,那些制定大数据衡量指标的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突出自己在市场中的差异化优势。
最近的研究发现,20%的大型公司已经将数据作为一项资产编入其资产负债表中,而在那些总员工超过1万人的公司,该数字上升到了30%(Dynamic Markets 2012)。对于未来的会计师而言,提供数据估值服务可能是一个区别于普通会计师,独具差异化优势的巨大的机会。
然而,为数据估值可谓困难重重。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变得日益重要,但在为工业时代制定的报告和治理体系中,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忽视。数据即使清晰可见,衡量起来也不容易。其中第一个挑战就是贬值的问题。数据周转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数据过时的速度也相应加快:随着新数据的出现,旧数据的价值可能很快“消减”。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据的价值根据其相关性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而数据相关性又因数据使用者而异。您如何客观地衡量一个数据集的商业价值呢?对某个人群没有价值的数据,可能对另外一个人群相当有用。
这些问题很可能随着数据集市场的深入开发和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增长而得到解决,但是围绕大数据仍然存在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正如前面部分所述,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监管、全球治理和隐私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大数据的经济价值以及公司对大数据的投资力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实现为大数据资产估值的目的,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需要确定哪些数据有价值、选择一种容易接受的估值方法并确定关键的假设。
思想聚焦:NINA TAN CPA, ACCA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首席财务官
数据的价值几何?
Nina Tan 是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的首席财务官,该公司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获取零售数据,从而向快速消费品(FMCG)零售商和其销售代表提供实时报告。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将产品图片转化为数据,用于显示这些产品对照各项关键业绩指标(KPI)的业绩情况。
Tan表示:“数据资产的估值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要与会计师同仁们分享来自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应该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会计行业之前已经研究出了一些估值或审计的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基础指南,但是我们需要开放思想,跟上科技的发展,并考虑我们如何调整和适应,以便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实体增加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保持对知识、经验和实践的渴望,并保持虚心若愚,接受新观念并与时俱进,从而在不断成长的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席财务官应该参与到制定大数据产品定价策略的过程中去。”
通过管理与质量控制提升数据的价值
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数据集的安全性和完善度,同时还能提升数据价值,更有利于数据的市场化。
未来5到10年,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的合规职责极有可能发生重大转变,甚至被重新定义。其职责将超越“监察”财务数据和账目,发展为“管理”企业资产库内的所有数据。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不仅要保证数据符合相关规范,还要保证数据满足企业自身要求和企业的“质量保证”标准。
在大型跨国企业内部,新的管理职责包括:协助管理数据从原系统到大数据系统的转移;与IT、信息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分散孤立的内部数据集进行有效整合。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们对实时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要在正确的时间、从遗留系统中提取正确的数据又困难重重。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的核心职责是要让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对数据的质量和来源产生信心。他们与首席信息官的协作会越来越频繁,确保作出重大决定时所采用的数据是完整的,来源是可靠的。
他们还会越来越经常地参与到企业数据整理中去,并把数据集提供给外部使用。一些首席财务官已经开始在为出售数据做铺垫了。具体做法包括制定绩效目标、制定数据质量KPI等。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个人数据遭到滥用表示忧虑,因此质量保证必须包含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标准。隐私和安全一旦遭到侵犯和破坏,将对一家企业的信誉造成巨大损失。
思想聚焦:IAN BETTS FCCA
壳牌上游、项目及技术数据经理
数据管理:财务职能部门的新职责?
壳牌早已将前沿数据的质量保证问题纳入一系列企业流程中,在企业复杂的上下游业务中均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财务流程。这反映出壳牌“质量先于数量”的理念。
数据质量保证是壳牌努力实现卓越经营的一个重要保障。能否实现卓越经营取决于是否使用高质量的数据。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壳牌愈发迫切地追求“合乎目的”的数据,而且要能保证企业的绩效管理切实有效。
为创造世界一流的业绩,壳牌将中央化数据的质量保证工作置于核心,以确保得到高价值的数据。这是财务职能部门的新职责。该部门作为数据质量保证的提供方,负责保证各类重要数据的质量(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财务职能部门内部设有数据经理,目前负责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与业务伙伴一起识别关键数据,并执行有效的控制和报告机制,保证数据变动“一次到位”。
根据壳牌上游数据经理Ian Betts的介绍,这是财务职能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他说:“在壳牌,我们不断向信息和数据集成化管理迈进。这就需要控制和保证。(而这项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财务职能部门的肩上。”
关键词:新资产减值准则 盈余管理 实证分析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遏制盈余管理行为,该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规定与我国原来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显著不同,也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该规定对目前的盈余管理现象能否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为此,本文运用两种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新减值准则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包括新企业会计准则所有章节中有关资产减值的部分。
二、研究设计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截止2009年12月信息技术业共有166家上市公司。根据需要,选取2004―2009年数据,故剔除以下样本:2004年以后上市的公司、B股上市公司、无法获得数据或者数据披露不完整的公司,共得到样本公司75家。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包括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利润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及其他相关报表资料。
为了便于研究与说明问题,本文按照大样本即样本容量≥30的要求,剔除样本量<30的减值指标,另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是2007年之前所设减值项目,2007年之后已不存在该项目,故予以剔除。则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即构成研究所需的资产减值指标体系。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配对样本T检验
配对样本是指样本x1,x2,…,xn与y1,y2,…,ym不可以独立颠倒顺序,如果独立颠倒,就会改变问题的性质。故本文选取新减值政策颁布前与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作为配对样本,观察它们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得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具体处理方法为:把2004-2006年各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作为新减值政策实施前的样本,取其均值与2007-2009年各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均值(实施后的样本)作比较,观察其结果。
T检验的最后结果(p=0.743>0.05)显示:新准则实施前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新减值准则对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没有太大影响,从而说明新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是用来检验多组相关样本之间均值有无显著性差异的一种方法。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以资产减值计提额、资产减值转回额与资产减值净计提率作为指标,分析不同年份对它们的影响,得出不同年份之间上市公司的这些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若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新准则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反之,则表明新准则的实施效果不明显,从而得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有效性。
对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用于显著性检验的p值分别为0.56,0.49和0.926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不同年份之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额、转回额与净计提率无显著性差异,即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无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实证的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新资产减值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即并没有显著降低盈余管理水平。鉴于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后,上市公司仍然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利用外部资产评估
减值金额的确定比较困难,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有着各自的特征,无法简单加以概括。当企业无法确定某项资产的价值时,可以委托外部资产评估机构。而且政府可规定无形资产和一些影响重大的固定资产等,必须有外部资产评估机构参与,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
为了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主观性,有必要建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从而使资产的评估价值更加接近公允价值,以此压缩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此外,需要积极倡导市场价格机制,从而公允、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真实信息,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观性
准则制定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特点,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将一些资产减值的规定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减少模糊性语言和概念,以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会计—税收差异; 企业所得税避税; 所得税税负
一、引言
财务报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而纳税申报则依据税收法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目的、基本前提和遵守的原则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纳税申报的应税所得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以下简称为会计—税收差异)。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方法下企业的避税行为是否也通过对会税差异来实现,即在不影响税前会计收益的前提下减少应税收益,提高了会计收益的水平,致使会计—税收差异被扩大,相应的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也被拉大。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上市公司会税差异来了解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避税问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税收差异与企业所得税避税行为相关文献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是企业所得税避税的主要原因之一。Manzon & plesko(2001) 、Mihir A. Desai(2002)、Desai(2003)发现美国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大小由于避税行为而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二是上市公司通过扩大会计—税收差异的方式操纵利润,很好的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的避税,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最小化。如Mi11s & Newberry(2001)、张林(2007)、孙峥嵘(2008)、曾富全,吕敏(2010)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三是叶康涛(2006)、宛成钢(2009)、曾富全、吕敏(2010)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但也有证据表明企业为隐瞒财务困境而虚增利润却不惜税费支出,Erickson,Hanlon & Maydew(2004)以美国证监会在1996至2002年期间认定财务欺诈和虚增利润的27家公司为分析样本研究表明,公司每虚增1美元利润,平均要为此支付12美分的所得税成本,这表明上市公司愿意为盈余管理行为支付高额所得税成本。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同时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二选一改成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因此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持续性,还要待进行实证。
本文以2007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及2007年以后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加强协作的背景为切入点,通过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估计会计—税收差异,为研究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源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相信对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协作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设计
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税法执行标准的不同会导致执行结果产生差异,这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其中,永久性差异是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中计算出来的,在当年的纳税调整中解决,不涉及或者不存在会计处理问题,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的是暂时性差异(即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本文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税收差异。
(一)相关变量设计
1.会计—税收差异的计算
会计—税收差异=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应纳税所得(应税收益)=本期所得税费用/实际税率
2.所得税税负
企业实际所得税负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占其会计利润的比率。一般用所得税实际负担率来反映企业的税负水平,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种税收优惠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影响,它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所得税避税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3.规模的测算
本文的规模采用的是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Scale=LN(期末资产总额)
4.总资产报酬率的测算
(二)研究假设
会计收益数据要比应税收益数据更易人为操纵,在应税收益因税法刚性难以被人为操纵的情况下,则可以合理推测是会计收益纵的程度越大,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也越大(实际税负越低)。因此,可以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会计—税收差异与实际税负负相关,即实际税负越低,会计—税收差异越大。
已有研究表明,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证券市场的监管,操纵会计盈余的成本更高,因此规模与会计—税收差异可能负相关。因此,可有假设2:
假设2:会税差异与公司规模负相关,即公司的规模越大,会税差异越小。
窦魁(2007)研究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实际所得税率越低。因此,可以提出本文第3个假设:
假设3:会税差异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正向关系,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会税差异越大,则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就越大。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BTD=β0+β1ETR+β2Scale+β3ROA+ε
其中BTD(Book—Tax Differences)为因变量,表示会计—税收差异即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ETR(Effective Income Tax Burden Rate)为自变量,表示实际税负;Scale为自变量,表示规模;ROA为自变量,表示总资产报酬率;ε为残差。
关键词:财务资产信息系统医院 财务管理
一、加强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整合的重要性
在当今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资产信息资源整合是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必然要求,医院应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适用的管理系统,科学、合理地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部门名称及部门代码,整合基础数据。将会计核算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HIS系统等信息数据结合起来集中处理,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促进医院人、财、物各项资源的整合。这种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规范财务管理体系,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在现代大数据环境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资源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长,医院财务数据越来越大,会计核算越来越细,核算部门也越来越多,虽然海量数据为医院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单靠人工处理数据是很难实现的。医院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数据,使财务资产管理流程更加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确保责任制度落实到位,实现医院资源共享,做到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与此同时,医院通过及时记录相关财务数据,掌握相关财务信息,有利于各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运营管理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另外,在医院实行重大决策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相关数据作参考,为医院重大决策奠定基础。
二、传统的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核算及HIS系统等,信息系统的设计相对落后,分布在众多部门,且具备相对独立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功能,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缺少相互联系,数据信息不能共享,成为“信息孤岛”,这样的财务资产信息系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在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有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也是互不相联的。随着医院的业务量增长,数据量也不断的加大,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在众多子系统中不断重复输入相关数据,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效率低,造成大量信息资源浪费,这种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形大数据化信息的需求,也无法让计算机技术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医院面对这样的财务管理系统,管理者须对每个部门的资产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整合,并持续不断地完善。
目前,许多医院都已实行财务资产信息化管理,但各子系统之间对接仍存在不完善,造成财务人员在对账时,难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核对,经常出现数据偏差,不能为医院管理者在决策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医院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促使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从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三、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的整合措施
(一)遵循财务资产信息系统的整合原则
要想解决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独立性的问题,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各部门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数据源。由于系统涉及部门多,分布广,数据繁杂等,在整合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医院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实施、逐步推行”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整合环节的工作。在整合时,首先应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全面开展会计工作。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出纳管理、往来管理、预算管理、工资管理、成本分摊、会计报表等。医院通过开展会计信息系统整合来准确地核算每一笔经济业务,实现医院财务管理。
(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建立,医院面临着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使医疗机构得以良性发展,医院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和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来实现医院总体管理目标,并通过对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整合的逐步完善,实现全天候费用结算,在确保资金回笼、到位的同时,合理安排支出。通过对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核算与分析,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医院的经济运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落实好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培养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医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一支专业、综合、高效的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财务人员的专业与管理知识进行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医院应更加注重引进高素质专业型财务管理人才,充分地发挥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全面实现医院转型。
四、结束语
新时期,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院应有效整合医院财务资产信息系统,全面实行财务资产信息资源共享,减轻财务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智慧.新医改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7)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现象不仅危及宏观经济层面,而且对微观的企业会计核算也造成了歪曲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机制的正常运行。本文主要从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反映等方面分析了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同时从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冲击做出校正,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以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计量 信息披露 校正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对我国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2009年以来,CPI和PPI两个价格指数环比都连续出现上升,通胀预期显著增强。在较高的通货膨胀下,如果企业仍按照正常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核算,定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通货膨胀实质上是一种货币贬值现象,而会计正是用货币尺度计量财务活动的,所以通货膨胀会对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校正的对策和方法,使得在通胀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通货膨胀使币值稳定不变的会计假设受到冲击,按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核算面临许多问题,其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最终表现在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
(一)对应收账款处理的冲击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采用提取坏帐准备,但由于我国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均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帐面上反映的应收款项将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而债务人出于获取额外利益的考量则有可能尽量推迟付款,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发生崩溃。
(二)对会计报表的冲击
通货膨胀下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固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所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会直接减少,从而产生货币购买力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冲击
通货膨胀会导致基础会计数据失真,企业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货币性债权(应收账款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遭受损失;持有的实物资产、货币性债务一般会获得利益;通货膨胀下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资本被物价上涨吞噬的情况;由于会计基础数据失真,导致期末编制的财务报表失真,从而导致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相关决策无效。如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未经调整财务报表得知,更新固定资产是必要的且其所需资金是足额的。于是,企业管理层做出添购固定资产的决策,而实际执行时,常常因为实有资金不足导致决策失败,或者添购固定资产后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
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系统冲击的校正对策
(一)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校正对策
1.存货流动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可对存货采用指数调整法作为重置成本重新计价和进行耗用核算,以尽量避免库存损失;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重要存货资产,还应按重估价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作为避险准备谨慎地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企业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长远利益,客观地反映当期销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配比,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很多国家的税法都同意企业的存货流动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这样可以提高当期销货成本和经营费用,使企业计算的净收益比较符合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收益”,有利于避免虚盈实亏现象。
后进先出法在会计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这种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避免企业在随意调整存货计价的方法来逃避税金。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税法仍旧允许企业发出存货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存货的成本,但规定了限制条件,即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一致时才可使用。
2.固定资产的计量和折旧计提的方法的选择。在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当年调整的基数。企业可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均属于加速折旧法。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原规定幅度计算出来的折旧费用,很难表现产品的真正损耗。在固定资产更新时,由于物价上涨,使累计折旧所形成的货币沉淀,无论在价值形态还是实物形态上都难以补偿原有的固定资产。对此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合理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使其与实际消耗的价值水平相当。
新的会计准则中在会计计量基础中增加了公允价值的标准,在各行业的折旧处理方法上也在逐渐的趋于公允,采用行业的公允标准。从折旧年限、折旧残值率以及由此确定的折旧率都可依据本企业行业特征、折旧现状以及会计标准确定。公允折旧的标准不仅可以调整或还原公司历史真实利润,更重要的是为研究人员和投资者在公允会计基础上预测公司未来利润和真实市场价值提供了便利。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准则中首次出现对资产计提资产减值。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调增利润。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可冲抵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的贬值。还可采用公允价值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估值。
(二)对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校正
会计信息披露是联系投资者和企业及其管理层的重要纽带。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层则通过披露会计信息传递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
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未作要求,而企业自愿披露的内容。强制性披露针对的是企业诸如上市公告书、财务报告之类的"硬信息";自愿性披露针对的是企业诸如良好的商业信誉、人力资源等"软信息",这两种方式披露的内容完全可以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会计信息披露应把握适度的原则。信息披露过度将导致会计信息过量,增加披露成本;信息披露不足将会导致信息短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只有适度地披露会计信息,才能真正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兼顾公平与效率。
(三)其它校正方法
在通货膨胀下可采用物价变动会计调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编制物价变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如果通货膨胀达到了两位数,在这种条件下可编制物价变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其资产是按现时市场价格与变现净额相比较的差额作为基准价格。变现净额可采用现时市场价格、估价、个别物价指数和自制成本来加以确定。
编制利润表首先在现行会计制度利润表的基础上,用利润扣除利息和税金,求得利息和税前营业利润。其次用利息和税前营业利润减去主营业务成本调整额、货币性流动资金调整额和折旧调整额,计算出现时成本营业利润。再次用现时成本营业收益加上财务杠杆作用调整额减去利息费用,求得现时成本税前营业收益。最后用现时成本税前营业收益减去利息,计算出现时成本的净利润。
2.调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数据。如果通货膨胀在一位数, 那么可以在期末,按通货膨胀率调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数据,并在报表附注中作出解释,或按通货膨胀率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附表。
3.增加附注资料。当前,财务报告已进入“附注时代”。在会计体系发达的国家,附注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内容。报表附注己构成财务报表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附注对报表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己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的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附注的内容可包括:
本年度物价变动幅度,可以用国家的一般物价指数表示。涉及本企业相关资产项目(产品、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变动状况,可以用国家的相关指数表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对本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税收有何影响。传统报表与上述数据相结合,对比出不考虑价格变动和考虑价格变动两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结论
通货膨胀现象不仅危及宏观经济层面,而且对微观的企业会计核算也造成了歪曲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机制的正常运行。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国家也在经济政策中做出对应的调整以缓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冲击。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对国家经济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处理方法中也未提及在通货膨胀下的会计处理可以有哪些选择或变化,通货膨胀会计虽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与会计准则间的脱节,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笔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会计信息披露等处理环节,同时也从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其能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给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参考方案和解决办法,使得我们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会计的核算方法也切实的为企业服务,使企业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下都可以有有利于企业发展、经济稳定的适当的核算方法来进行调整,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建平,颜剩勇.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辩析[J].时代会计,2003(6)
2.卢戎.浅谈通货膨胀下固定资产折旧模式[J].科技咨询导报,2006(2)
3.范益辉.浅析会计信息披露涉及的相关问题[J].财会园地,2006(8)
4.陆艳,刘鸿渊.浅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环境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冶金财会,2001(12)
5.贾改仙.建立我国物价变动会计准则问题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6.闫薇.论物价变动会计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7.葛家澎.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5
8.林静.通货膨胀下的会计处理问题.财会研究,2009(4)
9.张然.浅析通货膨胀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管理对策[J]会计之友,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