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

第1篇: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优化现有标准流程,细化部分管理流程。由于三集五大改革需要,检修分公司由原变电、输电、电缆、带电四家单位重新组合,扩大了专业覆盖范围,过去流程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检修分公司自合并以来,对四个专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全体财务人员深入各专业工区调研,并通过职能处室发挥其归口部门作用,捋顺各项业务流程,将业务人员提出新增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变化仔细斟酌,将切实可行的需求更新部分业务流程,优化部分运转低效的流程。同时,将衔接紧密的业务环节逐步融合进财务标准流程,更新财务管控标准流程手册,明确与标准流程相关的系统操作细节,将财务管控流程与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衔接。建立标准流程监控机制,强化财务管控能力。开展财务管控标准流程监控,按照“监控能力逐步提升,监控流程逐批部署”的策略,对步骤合规性、岗位合规性、流程效能和流程状态开展监控,综合考虑检修分公司实际情况,对标准流程实用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业务流程的变化,为防止财务控制功能弱化,不断优化内部工作标准化流程,加强财务集成系统的管理和应用,通过理顺各个运行环节的管理,实现对各项经济业务前端部门的控制和监督,保障财务账目往来渠道畅通和各环节的规范性。以办公用品出入库为例,在出入库时,需要办公室行管中心专责审核、主任把关,只有审核通过的办公用品才能出入库,月末还要由专责和库管员对账,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库存办公用品数量和规格存在误差,确保财务数据准确。

二、重视内外部审计监控

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公司财会人员严格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会计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将会计内控机制延伸到公司的各个经营领域,保障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安全运行。会计人员在充分掌握和研究政策的基础上,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关、风险收益关和经济行为关,尽力规避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对单位各项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狠抓经济业务的审核,保证各项业务合规合法。检修分公司通过结合公司协同监督工作,制定常态化的自查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与分工,分别从会计凭证管理、账务处理、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有序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评估分公司成本管理风险,及时修订《检修分公司资金审批的规定》《检修分公司财务报销管理实施细则》,在细化费用支出标准的同时,强调了内部审批手续及佐证材料的提供,提升成本列支的规范性。高度重视内外部审计,实行财务部门审计问题“三制度”,即:“汇报制度”“随改制度”“典型案例分析制度”。“汇报制度”,就是将内外审计遇到的财务相关问题,特别是基础工作反应出来的问题如实向单位负责人汇报具体情况,让单位负责人充分了解、重视财务基础工作。“随改制度”,就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制定有效整改措施,实时整改,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例如将依法治企专项检查反映的问题,将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进行梳理,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逐项落实。“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就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细致分析,分类整理,形成案例,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消除隐患,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推进规范化管理,将财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升管理效益。

三、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持续深化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应用。加强源头信息质量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一次录入、凭证自动生成;应用协同、对账功能,实现合并抵销凭证自动生成;开展财务日报编制,报表编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推广财务日报在各单位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将会计核算规则嵌入业务系统,简化会计记账过程,进一步提升核算的规范化、自动化水平。推动套装软件工程、物资、资产等信息集成,实现相关报表信息的“一键式”生成。

四、全方位开展决策分析

夯实财务分析基础。加强业务部门集成数据治理,优化数据集成方式,缩短业务数据交换时间,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向上传的及时性、准确性。创新财务分析手段。深化应用国网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成果,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指标为重点,建立分析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与财务信息关联密切的各种数据,研究建立包括现金流量趋势、企业偿债能力等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指标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增强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五、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2篇: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一、坚持“三严”落实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落实制度是确保业务发展质量的关键。该行坚持从落实信贷基本制度入手,始终做到以“三严”贯彻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农发行各项制度规定和银监会贷款新规;严守粮油收购资金管理“五个关口”、“八个环节”、“十条底线”;严把“营销准入、调查评估、审查审议、贷款发放、资金支付、贷后监管、收贷收息、档案管理”等八个关口。通过“三严”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有效防范了各层面、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本行实际,厘清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标准。针对前后台人员办贷水平参差不齐,办贷质量效率不高的实际,该行先后出台了34项涉及客户、信贷管理的实施细则及操作流程,遴选整理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印制了《规范化建设学习资料摘编》、《融资平台贷款管理文件汇编》,研究制定了《客户业务工作规则》、《三级储备粮贷款展期流程》、《贷款资金支付流程》、《贷款客户贷后监管流程》、《评级授信、信贷事项审查、贷审委会议、贷款审批流程》和《无纸化办贷操作流程范例》,让每一个业务人员在实践中对着学、照着办,并对操作结果进行严格的交叉和专项检查,从根本上改变了信贷前后台流程操作靠印象、业务处理凭感觉、解决问题凭经验的粗放性管理模式,促使办贷管贷各链条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有效防范了由于操作失误而引发的各类风险。

二、强化“四查”防假治假,夯实信贷基础管理

通过内外部核查,虽然贷款企业没有提供虚假担保、虚假资料、虚假财务报表等行为,驻县客户经理也没有“假调查、假评估,假数据、假尽职记录”等问题,但外部客观存在“假”因素的环境依然存在,“防假治假”任重道远,真实性核查不能“隔靴搔痒”,必须把“四查四看”工作由平面查看转变为立体查看。

(一)查外部资料,看有无“假要件”。

州分行对客户提供的外部要件资料,坚持调查人员逐项进行查验核实,签字确认,严防因资料不真实而埋下风险隐患。结合本行实际,由信贷独立审查官牵头,相关人员配合,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到省、州、县发改委、水电、土地、工商、房管和环保等有关部门,采取由发文单位盖章确认、与有关单位的发文登记簿进行核对、核对人员签字等方式对中长期贷款项目的核准文件、项目批文、抵押担保、产权证书、他项权证、环评批复等66份要件开展了真实性核查,确保了各项要件资料真实有效。

(二)查账务信息,看有无“假数据”。

针对部分企业为了满足银行贷款准入指标、避税、获取补贴等原因而人为调整数据、伪造虚假报表等现象,坚持调查人员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与会计账逐笔逐项进行核实,结合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中的风险提示,全面分析企业财务数据构成,勾稽关系是否合理,有无虚假数据,准确判断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因虚假数据导致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误判。在CM2006系统数据治理过程中,州分行对2013年底至今的7期财务报表与纸质财务报表逐户核对,修正错误,确保了录入数据真实、准确。对上级行要求整改的要素,建立整改台账,先后修改了16个客户的基础信息,补录了65笔合同的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更新了17笔合同的贷款科目,并对所有合同贷款到期时间逐一进行了检查核对,保证了CM2006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总账、分科目贷款余额完全一致。

(三)查企业财产,看有无“假抵押”。

调查人员坚持对抵押物进行现场核实,主要查看抵押物的存放位置、数量、价值及权属关系是否明晰,对照是否存在抵押物不足、与评估报告不一致,并根据市场行情判断是否存在资产评估虚高等现象,严防抵押资产虚评高估。跟踪办理他项权证等抵押登记手续,企业在相关部门办理他项权证时,客户经理必须一同前往,并且当面了解他项权证办理人员关于他项权证的抵押价值、抵押物名称、抵押期限及出具时间,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行为。

(四)查基础管理,看有无“假整改”。

近年来,州分行坚持每年开展两次基础管理综合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规范,并与岗位绩效挂钩,加大考核力度,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组织业务骨干,对问题整改结果进行再次核实,看有无整改不到位或未整改落实等虚假问题,把“防假治假”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夯实了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三、把好“三关”审贷办贷,积极营造诚信氛围

在办贷工作中,州分行严把客户人品、办贷条件和审贷办贷三道“关口”,构筑贷款管理立体屏障。一是在客户人品上,把了解企业董事会成员及法人的信誉状况,作为驻县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了解,通过查询征信系统,走访税务、工商、媒体、企业业务往来单位及法人的社交圈子,了解企业及法人的作风、言行、特质及有无不良记录和负面影响,是否存在诚信缺失和“黑名单”等方面情况,有效落实了风险防控措施。先后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华羚公司等7个资信优良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关系,贷款存量2亿元;成功退出三源和公司等6户资信较差的企业,累计收回贷款本息7300万元,避免了因法人道德诚信缺失而悬空和逃废农发行债务的风险。二是在贷款条件上,认真核实项目资本金到位和使用情况,深入现场核实抵(质)押资产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签订的借款合同、抵(质)押担保合同、保证合同等要件资料严格进行审查,做到依法合规。对贷前条件、抵押担保、资本金落实不到位或不能落实的,决不启动放贷流程。在发放夏河县阿一山、合作卡加曼和地乌尔等3笔5000万元小水电建设项目贷款前,数次多方调查核实,发现企业有挪用他行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工程建设、谎报工程量、项目资本金不足、抵押担保不实等问题,这些虚假行为对贷款有潜在的风险,断然停止了信贷支持。三是在审贷办贷上,依据总行合规办贷案例和本行案件的警示,始终把法律审查、规范操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经办人初审、部门负责人复审、外聘律师再审、信贷前后台开展“回头看”等信贷审查流程,杜绝了内部环节的虚假行为。

四、落实“三责”从严管贷,完善责任考评机制

第3篇: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 常态;管理控制;监督;程序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企业的管控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如何建立规范、系统、可靠的管控系统,有效地防范企业巨大的经营风险,一直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中油碧辟公司加油站员工的年流动率始终保持50%左右,油站的基础管理和控制复杂、难度大。建立科学、严密、有效的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提高油站管理,降低油站管理风险既是中油碧辟长期发展的要求,也是中油碧辟事业稳步前进的必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油碧辟建立起了对油站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管控架构,形成了完善的组织体系、授权体系、岗位责任体系、监督检查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技术和工具体系和管理考评体系,构成了突出的管理特点。

一、控制体系科学,是有效管控的前提

在企业内部如果没有人对违反规则的人进行评估和奖惩,规则就成了一种形式,没有任何价值。也就是说光有规则还不够,任何规则要起作用,还必须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管控,对违反了规则的人和事进行惩罚和修正,惟有这样,规则的价值才能够真正释放出来。完善的企业管理就是要建立一套明确、可行的规则和制度,同时又有专业岗位对员工的执行进行全面的跟踪和修正,确保企业的规章制度得到落实,使员工进入一种自管理状态。“只有检查监督常态,才不会在年度检查时大吃一惊,时间拖得太长的检查可能会类似于验尸”。对目标实施的过程进行持续的关注,可以减少员工偏移目标的机会,确保目标的实现。

安全管理有个海恩定律:安全事故的基本规律是一次特大事故,隐含着9次大型事故,300次小型事故和1000次潜在事故。我认为在财务管理上也同样适用。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管理潜在的风险,从最底层的金字塔基处加强管理,常态化地管控,减少上层和重大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

中油碧辟的内控会计岗位设立既是基于了以上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又是产生于经验教训之上。2003年初,成立一年多的中油碧辟公司响了一个炸雷:一个加油站丢了6万多元,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6万多元是在半年之内一点一点“倒腾”出去的,如果不是加油站出纳失踪,事情仍不会被发现。这起重大事故使中油碧辟的管理层受到极大的震动,深刻意识到了基础工作常态检查在基层管理中的必要性。2004年初财务体制整合期间,将油站会计分为两大类:分公司核算会计、油站内控会计。

内控会计主要的岗位职责是负责对油站现场财务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的执行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反馈存在的财务问题和潜在的财务风险以及违规事项,并指导和落实责任人完善、改进工作;保证公司各项财务规定和流程得以严格执行,保证油站资金、存货及财产的安全;指导油站出纳配合税务会计工作实施,并到当地税局办理油站各项涉税事项。每名内控会计平均管辖15座油站,对辖区内油站每月至少检查1次,并且要求每个油站检查间隔不得超过35天,每次检查的业务期间从上次检查的最后一天到本次检查的当天。

从内控会计岗位职责和巡站时间要求上显见,其工作关键点就在于对油站财务风险点进行常态、完整的监督和管理,其管理效果显著的根本原因:一是彻底根除侥幸心理。舞弊行为随时会被发现,提高了油站员工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和自我管控力;二是彻底消灭管理死角。检查内容的全面性和时间的连贯性保证了监管的完整性,加油站关键控制点无盲角;三是有效避免突击应付行为。检查常态化使检查变为一种常规工作,每天都像接受检查一样认真执行制度,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油站对待检查的心态趋于平和,形成良性的管理氛围。

二、组织系统独立,是有效管控的基础

独立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监控的基础,只有检查部门与各执行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才能够确保跟踪和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中油碧辟的内控会计在组织结构上与管理油站的各区域公司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其直接上级为总部财务部的网络会计经理(总部财务部的一个基层管理组,在总部财务与油站财务人员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区域核算会计经理平级,直接管理各油站出纳,形成平行分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

内控会计工作质量和绩效考核由网络会计经理负责评估,根据内控会计月度报告质量、周工作汇报情况、季度定期总结及管理油站的违规事件发生情况等,由网络会计经理来评定内控会计工作完成效率和成果。复查也是检验管控制度有效执行和内控会计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网络会计经理要对内控会计巡站和管理的情况进行复核,对所管理的片区内油站的复核检查率每年不少于50%,从复核发现的违规率和油站管理情况来进一步评估内控会计的工作成果。

由于内控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对内控会计的职业道德操守及业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中油碧辟在保证内控会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前提下,要求内控会计对财务制度和流程掌握清晰,同时对各业务部门出具的相关制度和流程也要求全面了解。

组织体系的独立性,控制环节的职责分离,使内控会计能相对独立地行使财务管理职权,工作干扰少,顾虑少,使管控工作高效科学,反映问题更加客观真实,确保了管控目标的实现。

三、制度程序规范,是有效管控的保证

企业内部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标准越规范,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越强,就越易于执行和检查。制度建设是监控的保证。中油碧辟油站管控工作收到良好效果,正是得益于制度、规则和程序的明确、全面和完整。

1.制度规范到位。程序先行是中油碧辟的管理特点之一,新的业务在推行之前,要求首先有完整的操作标准、程序出台,使各项业务都有章可依。例如,在一项促销政策出台前,负责营销的运作部要先同内控部等相关部门共同评估风险,确认可实施后,明确主要控制点,然后开始制定程序:哪些品种、促销方式、额度审批权限、如何登记统计、如何上报数据、如何处理账务、如何调整因促销影响的绩效指标等等信息都要在促销方案中清晰、明确地反映。设计程序的本身就是落实责任和落实控制关键点的过程,是内部一种有效的分工定位,因此只有程序制定得科学、清晰,才能使检查和监督有标准可循,才能达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2.制度培训到位。执行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是在基层,在中油碧辟公司,一项新的规章和程序制定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执行而是培训,让基层操作人员早知道、早学习、早贯彻、早落实,使操作人员理解和掌握对每个环节执行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同时,也为考核和检查员工制度执行情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只有知道如何做,才能做得对;只有知道对与错,检查和监督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3.检查标准到位。内控会计的检查不是以领导者的角度走马观花,而是一种常态的例行工作。内控会计检查的标准统一、要求一致、内容全面,每一项程序如何稽核,稽核步骤、程序、数据来源、勾稽关系、检查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有详细的方式进行规范。如对检查方式的要求:实地盘点——对检查项目进行现场盘点,并与账表核对从中找出差异的检查方法。对于油站的存货(油品、便利店商品、促销品、添加剂)及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资金的检查采用本办法。核对账务——对检查项目中的数据与财务、统计账表核对,从中找出差异的检查方法。对于盘点后的数据以及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与检查,采用本办法。审查原始记录和合同——对检查的项目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记录及相关合同规定进行核对,发现数据的差异及合同条款执行情况。如费用报销、挂账款的核对、挂账账龄及信贷额的控制,对外租赁固定资产租金的收取等适合本办法。现场观察——通过视觉观察判断油站是否按公司制度规定执行相关工作程序。如试油、量油程序,投款及点款程序等使用于本办法。询问——对于油站在固定时间内完成的财务工作,不能随时进行现场审核的,如送行时间、路线、参与人员,收取挂账款的执行情况以及保险柜密码的更换等,可采用向员工询问的方法,但有条件参与该项工作完成的,必须现场审核。

同时,对各项检查内容的关键环节、稽查方式、方法都做了具体的细化规定。

以上工作内容的具体要求一共九大项,几十小项,逐项细化,上表仅为节选,以说明其标准化和详细程度。

检查标准的一致和规范,避免了因个人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责任心不同而产生的检查结果差异;检查流程的严格保证了检查过程完整、信息充分和检查内容的公开和标准化,检查方和被检查方都将这种规范的、有严格程序的检查看作是一项正常工作,没有上下级的压力,没有检查与被检查者的对立,没有特权,检查就是一种工作职责,是工作不是权利,这就在本质上避免了常规意义检查中易于出现的人情和检查者个人喜好决定检查结果的弊端,公平、公正、客观、结果可评估性有力地保证了监管的有效性。

四、信息支持到位,是有效管控的支柱

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管控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管控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管控者能获取的信息量倍增,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能准确、全面、及时地为管控人员提供履行监督职能的信息。信息化为管控手段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而良好的管控手段将为管控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中油碧辟内控会计检查核对工作就是建立在多个强大的系统支撑之上。

1.RMS系统(加油站销售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快速提取检查期间的油品和非油品进销存信息,与油站自报数据和现场抄录的表号记录、液位仪数据进行核对,比对出油站被检查期间的收入、库存是否存在偏差。

2.网银到账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检查期间内油站实际送行资金额,与实际收入计算的应收款额进行比对,进行资金偏差度检查。

3.加油卡系统(客户应收、预收款反映系统)是近期正式全面辅开的一个客户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截止2009年9月挂账客户、预收款客户全部搬入加油卡系统中,纸制的挂账卡和本已全部取消,持卡客户可以在任何一家碧辟油站加油和充值。该系统可以调取油站任何期间的固定客户冲值和加油额度,与日报表中的预收挂账客户增加和减少金额进行核对、与开据的收款收据进行核对,确认油站预收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资产管理系统是由中油碧辟与辽河数码共同开发的资产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正式使用后,全部资产将都有一个唯一的条码,资产状态在系统中将完整体现,资产的盘点可以借助于条码枪完成,可以实现全部资产月度盘点的目标。通过该系统内控会计可以及时、准确地核对油站资产的实际存续状态与账面的相符性。

5.油站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包括前厅、油罐区、收银台、营业室等位置,同时要求投币和清点现金必须在摄像头之下完成。监控系统的普及使现场的投币、清点现金程序以及促销、积分等不易追查、不留痕迹的行为也做到可查、可控。

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内控会计的工作准确、高效,节省大量的时间用于现场数据和业务的核对和检查,提高了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全面和重点结合,管控符合效率原则

任何管理都需要成本与效益相匹配,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点应放在风险本身的评估上,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各项管理工作的风险级别,用解决风险增加的成本和不解决风险产生的损失来进行对比,以此来排列出不同业务风险的重要程度,将主要资源投放在重大的风险隐患上。控制同样要讲求效率原则,不要让过于面面俱到的控制使控制成本高于不控制的损失,否则就是无效控制。中油碧辟内控会计的检查内容既考虑了检查内容的全面性,又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内控会计的全部检查内容包括资金管理检查、收入控制检查、存货(试油、自用油)管理检查、挂账管理检查、RMS系统管理检查、其他物品管理(促销品添加剂等)检查、票据管理检查、调价、优惠检查、财务审批符合度检查、出纳基础工作检查、填写现金存货稽核表等等,涉及到油站基础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根据风险和管理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个关键的检查控制点——资金管理和商品的进销存核对。这两个关键控制点是内控会计每次检查必须认真、完整完成的重点工作。为了使这两项重点检查做到全面、彻底,中油碧辟财务部编制了统一规范的检查底稿,制定了详尽的检查流程,包括底稿一《内控会计稽查保险柜库存现金盘点表》、底稿二《油品量缸、油机读数记录表》、底稿三《现金/存货内控检查表》。相对于这两项重点检查内容,其他的检查项目则可按一段时期的重点内容和工作计划由内控会计自行安排。确定好管理重点,排列好优先顺序,有限的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中油碧辟内控会计的检查既包括了全面性,又突出了关键点检查的重要性,将成本效率原则与整体全面原则很好地契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六、及时反馈机制,是有效管控的关键

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是检查的重要环节,得不到反馈的检查就是无效的检查。中油碧辟对问题的反馈有着深刻的认识,非常重视反馈机制的建立,要求内控会计每次巡站检查要在巡站登记簿上登记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和改正办法,跟进人要在登记本上签名确认。检查过程发现有违规现象或存在风险要及时汇报,针对每个油站检查结果,每月五号前要出一份油站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检查存在的问题(基础工作、资金安全、挂账管理、存货管理、促销品管理、优惠管理和票据管理等等)和改进建议,每月报告要报送区域财务经理并抄送给公司网络会计经理。

内控会计不仅要对检查中的所有事项按照检查内容、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建议的格式进行报告,还要按偏差情况分等级进行报告。对以下二种情况要编写特殊事项报告:一是公司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存在财务风险事项;二是已发生违规财务事项,未有上报。特殊事项报告要报送网络会计经理,同时抄送大区经理。公开透明的反馈和报告机制使内控会计的检查工作发挥着积极地作用。首先,因为错误行为会被公示,所以为了减少绩效和声誉的影响,被监督人会自发地、有意识地减少出错的概率;其次,各级管理层通过检查报告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油站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奠定基础。

七、跟踪整改纠偏,完美的管控闭环

只有重视管控成果的利用,发现偏差的同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跟踪纠正,有始有终解决问题,才是完美闭环的管控过程。发现问题,没有整改,管控将流于形式,结果是企业付出了没有丝毫收获的成本。

中油碧辟内控会计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监督检查区域内油站的财务制度、运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就检查发现油站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并跟踪落实问题解决的进程。从这个目标中可以清晰地提炼出内控会计检查的根本目标就是“跟踪落实问题的解决”。内控会计的报告中第一项内容是上期问题的整改情况。首先,报告针对上期发现问题时所提出的整改方案或措施是否付诸实施;其次,报告是否已建立和完善制度以防止发现的问题继续存在;第三,对于仍未整改的情况,要以《内控会计特殊事项报告》的形式进行重要提示,特殊事项报告要同时抄送大区经理和网络管理会计,由两个管理线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督促整改。有效的跟踪纠偏措施,保证了中油碧辟内控会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率达到100%。无一漏网的偏差纠正管理,保证了高员工流动率下的基层油站始终按规范运作,制度和程序被一贯执行,各项管理得到持续地改善和提高。

第4篇:财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 支付结算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72-02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整合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这次整合,不仅是资源的整合,矿井的整合,更是文化的整合、人才的整合、价值取向的整合、体制机制的整合。走好资源整合之路,对企业来说,既是政治觉悟的检验,也是战略眼光的检验;既是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走好资源整合这步棋,从而为煤炭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支付结算管理角度深入剖析资源整合给企业带来的契机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煤炭资源整合带给企业的契机

2009年4月,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煤炭资源整合的攻坚号由此吹响,对于此次煤炭资源整合的主体(焦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同煤集团、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来说,挑战与机遇接踵而来。此次资源整合采取的主要方式为:主体企业与被兼并企业、重组整合企业均要经共同确认的有资质单位对资源和所有矿井资产进行评估,双方通过企业并购、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形式在当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企业性质均为有限责任公司,主体企业控股不少于51%,被整合块段所有矿井的股份最高49%,经营方式采取主体企业控股经营,市场化运作。资源整合过程,既要“整”,更要“合”,其本身是一种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行为,整合后的企业既不是原企业的“克隆”,也不是原企业的简单放大或叠加,其最终目的是要创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完成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在利用的同时创新模式,为生态圈中的各家提供更好的“公共价值”,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可以说,此次整合给企业支付结算方式改进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一)新队伍,带来支付结算新理念

整合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在2009年10月31日前由整合主体向待整合矿井派驻专家型“六大要员”即:生产、安监、财务等专员,并完成对矿井的资产评估工作。目前,整合的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借整合东风,纳百川精英”,人力资源的整合无疑为被整合企业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而其中,经集团层层选拔出的财务专员个个都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会计骨干,既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精通大集团财务会计的实务操作,由其全面负责被整合矿井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必将给企业带来支付结算的全新理念。

(二)新模式,引发结算方式新变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办矿比例为2:3:5),办矿主体由2200个减少到130个,被整合企业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在整合主体“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指引下,山西煤炭企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而新的企业模式必将引发一场结算方式的新变革。以山西焦煤为例:目前集团已按照“整合矿井统一销售、货款结算”的工作思路成立“整合重组矿井销售管理和监督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货款结算,并以财务公司为结算平台,组织开展资源整合矿井内部账户开立和资金归集工作。

(三)新机制,推动支付工作新发展

企业资源整合的四性原则,即:整合的目标性、系统性、经济性、对立统一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后整合时代”企业支付工作的新机制:严格规范的内部监督机制、高度集中的资金流控制机制、机动灵活的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新的工作机制,推动支付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一系列支付创新工作有序展开:通过财务集中管理降低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等新型支付工具进行票据支付、融资;通过合理利用“浮游量”即合理使用企业账户上现金余额与银行账户上所示的存款余额之间的差额进行现金支出集中管理。

二、企业在煤炭资源整合进程存在的难点问题

资源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资金管理科学化、支付结算规范化的过程,整合后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有了重大改善和发展,支付结算方式有了重大改进,但与国外大型集团企业相比,在控制手段、动态管理、风险监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不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融合也使得资源整合面临不少难题。

(一)管理约束力方面:集权与分权的“度”一时难以准确把握

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对整合企业管理集团化的过程,母子公司之间的集权分权冲突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矛盾话题。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主要是相对集权与适度分权的“度”把握的程度不同。而目前集团支付结算管理模式未完全定位,集权与放权的“度”一时难以准确把握。多数企业集团实行的是多级法人制,母子公司层级多,一个大企业集团中有几十个子公司,“委托―”的链条过长,其特征表现在企业内部产权纽带不紧密,成员企业关系松散,导致不少企业集团在财务资金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集团核心企业对集团资金控制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统一安排支付结算工作,整体财务战略和财务监督体系一时尚未建立。

(二)管理集中化方面:整合企业支付结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整合企业支付结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就整合主体而言,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管理效率较高,而其他企业支付结算管理效率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就被整合企业而言,由于长期以来采用“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模式,支付结算管理效率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现金结算仍占有很大比例,导致财务人员仍然将大量精力放在了现金清点、安全问题上,影响了结算管理整体效率的提升;单位开立账户数目较多,资金管理难度较大,集团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整体的资金情况,无法把握资金的流向;票据管理问题仍然突出,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使用混乱、监控乏力等问题,同时,票据信息流通缓慢和不规范也制约了结算管理的针对性,影响了效率的提升。整合企业支付结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使用成本较高,给集团管理集中化带来不小的难题。

(三)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支付结算安全管理面临巨大的考验

随着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科学技术在结算管理上的不断应用,支付结算管理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结算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支付结算风险潜伏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一是现金管理风险,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强,诱惑力最大,极易发生丢失、短缺、挪用或被盗等现象,甚至产生舞弊行为,另外现金体外循环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资金沉淀风险、洗钱风险等等也不容忽视;二是票据风险,多存在于商品、劳务交易、清算资金等方面,主要表现为伪造、变造票据风险,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或签发远期支票风险等等;三是计算机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软件、硬件可靠性不强而发生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具体包括软件应用技术的风险及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

三、煤炭资源整合的企业支付结算管理改进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确保结算业务及时顺利进行的同时,发挥出结算管理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做出新的贡献成为整合主体支付结算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对此,本文结合整体主体支付结算现状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以“责权利均衡,集分权适度”为原则,建立集团支付结算管理体系

构建集团支付结算管理体系时,既要考虑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实现集团的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又要充分保障下属企业的权益,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责权利均衡,集分权适度”。构建集团支付结算管理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只有使之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发挥集团支付结算管理体系的约束、控制、管理的功能,才能不断提高集团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在集权与分权的选择上,必须坚持集权、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与财务主体的行为模式,灵活地调整集团财务资金管理体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一切以更好地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为准则,既不能采取绝对集权,也不能采取绝对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其具体措施,首先要合理设置财务部门机构――集权分权适度、权责利均衡的多级分层分权系统,明确财务资金使用权责范围;其次,要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控制体系,企业集团在实施支付结算业务控制时,需要从制度、组织、人员等方面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来协调各方的目标,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以“集中化、现代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集团支付结算管理效率

一是要建立企业“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现金池”是指以一种账户余额集中的形式,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办法,有助于集团加强协同和控制,更好的达到企业整体的资金使用和监控。操作步骤:首先选择一家主办行,母企业设立一个账户作为“现金池”;其次分、子企业在各参加行设立母企业账户下的子账户;最后各分、子企业虚拟一个统一的透支额,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银行系统自动对分、子企业账户进行扫描,并将分、子企业账户清零。当分、子企业账户有透支时,从企业“现金池”中划拨归还,记作向企业借款,并支付利息;当分、子企业账户有节余时,则全部划入企业账户,记作向企业存款,并收取利息;企业为保证“现金池”现金周转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由企业承担。二是要合理使用新型支付工具进行支付、融资。近年来,随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支付服务组织的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票据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商业汇票呈快速发展趋势,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在全国推广上线运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不断涌现,交易量迅猛增长。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不断出现适应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支付服务市场细分的需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接受。整合主体企业要遵循市场化、收益覆盖成本的原则,综合考虑成本、利润和风险因素,兼顾各方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集团支付结算管理效率。三是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借助IT技术和网上银行管理,强化对集团内部企业资金支付结算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财务资金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

(三)以“安全、稳定、高效、灵活”为标尺,强化集团支付结算风险控制

针对前述支付结算中管理风险,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防范风险、提升效益与效率的四大举措:一是构建内容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是支付结算集中管理的核心。集团应在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进行考察、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集中运作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采取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使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在战略层面,应在集中管理中心(如财务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重大事项的风险、审议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在操作层面,通过严密的内控制度防范风险事故发生。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整体风险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建议,落实整改方案。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事前风险预警机制。要根据企业(集团)经营和财务目标,分析资金流动运行规律,即时捕捉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堵塞、浪费、过度滞留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信号,并对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出警报,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免疫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的支付结算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三是建立高效、安全、稳定、灵活的支付结算信息系统。构建高效、安全的资金业务信息系统,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并通过数据甚至系统的异地备份,实现灾难防范。此外,管理系统还应具有灵活性,即能够根据资金集中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升级完善系统。在防范风险方面,信息系统应该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对系统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数据,进行处理,自动计算出各项风险指标,协助实现风险的评估、化解、防范和规避。四是建立客户分级管理机制,完善客户信息管理数据库。严格防范信用风险。逐步实行客户资源分区、分级管理。细分客户市场,由相关业务部门统一负责有关客户服务,制定客户分级标准和优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