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掠夺,很多珍贵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环境污染现象也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阐释,从学理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意识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频繁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种类减少等,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后果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的决心[1]。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有董仲舒主张的“天人合一”、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不断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不可否认,这样的思想虽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以儒、道为代表的派系学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教育与后世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高度概括了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人与自然的相通性。儒家代表孟子倡导的“仁民爱物”和儒家经典《周易》中将“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才,都是“天人合一”的体现[3]。这些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而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人们要在遵循“道”的同时,视万物平等,这种自然规律把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要求人用友善和顺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遵自然之道而行。由此看来,儒家和道家的自然观各不相同,但又不得不承认二者的观念都有道理。他们主张在无条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又不忘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理念。

(二)生态观。

众所周知,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令人瞩目,然而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人们却丝毫没有注意到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考查的过程中,才发觉到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马克思告诫人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这一思想很明确地表现出,要想让人类不受到灾难性的毁灭,就必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自然界和人类的发展。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不可否认,对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很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但这也要求人类与自然相统一,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理论意在表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所以人类生活及生产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制约[6]。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所以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处于十分严峻的状态,资源滥用、环境污染等现象不断发生,治理环境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破坏环境的速度,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7]。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土地沙漠化现象不断发生,空气污染十分严峻,由此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突出。很多厂家为了扩展经济,不惜大量砍伐森林植物,用空出的地方来修建工厂、开阔道路,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的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与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如果不能维护好生态文明,人类将会面对很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只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才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和谐社会的构建会出现问题,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很多地区为了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地区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比如,目前黑龙江省著名的冰雪旅游景区雪乡的生态环境就已出现恶化迹象,各地滑雪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逐年增加,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河段干涸、降雪量减少,百姓们纷纷抱怨,更有甚者故意破坏景区环境以此泄愤,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协调和谐社会的安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在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全民构建小康社会是我党不可推卸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将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优良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自然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样势必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巨大的影响。由此得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此问题,我国已通过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等位置,并提出“中国梦”的理念,以此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纵观全世界,只有中国与美国敢于提出“国家梦”,而中国实现中国梦主要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牺牲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来取得经济的发展[8]。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有效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发生,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生产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必须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观,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摒弃陈旧的思想,才能让人们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向全民普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如电影教育片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讲座等方式,呼吁全民一同保护生态资源,有效遏制对自然资源进行随意开放掠夺的现象,利用科学发展观,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只有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设身处地为生态环境着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维护生态的和平,这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9]。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创造新兴的技术,才能不断改造自然,在不打破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此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有在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才能够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着力于发展新兴的技术,也要尝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过度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生活环境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有关产业和部门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低消耗、对成本进行低投入、对废弃物排泄物等进行低排放,并坚持高效率完成工作,必然会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和谐社会早日建成。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它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引导和规范行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我们应不断探索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通过健全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关部门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对待破环生态环境的现象,依法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来弥补之前各种法律中的不足,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实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金清.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4

[2]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董彩荣.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8

[6]李崇富.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7]宋全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路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8]黄娟,汪宗田.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梦[J].鄱阳湖学刊,2014,2:64~70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天人关系”。在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中,儒、道、佛等各家学派均曾有过丰富精辟的论述。道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张天人和谐。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羊。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体”。而佛教禅学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在生态观E,佛家主张“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生存需要环境,生存需要能力,才能圆满实现生存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永恒价值,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市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市虽然欠发达和开发,却蕴含和保存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恩施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努力将恩施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民族特色鲜明、社会文明进步、在武陵山区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的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了奋力推进市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大力发展以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以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3%、54.7%、28.4%。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同构成和谐社会的物质精神基础,也是政治支撑和生态条件。稳步推进恩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符合人们内在需求的环境,使人获得稳定感、安全感、满足感和充实感。倘若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必将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遭到破坏。

二、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的速度。现实社会中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的灌输和生态意识的普及。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搞好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普及。要使每个公民将生态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把中小学作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宏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注重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品质。

2、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和落后工艺设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及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绿色富硒食品加工等生物资源产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工程,引导企业摒弃过去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成本,而忽视其生态成本的传统工业生产及其作法。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成本纳入企业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村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巩固壮大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土地肥力退化,加强植物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猪一沼―果、猪一沼―茶、猪―沼―菜“三沼”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同时,搞好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三是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全力推进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等重点景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将恩施市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围绕市域生态旅游发展,构建现代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把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使其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建鄂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要着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切实加强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等原生态植被保护,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高效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以沼汽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构建以森林植被为重点的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二是要着力搞好以清江河为重点的沟河塘库水污染综合防治,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突出抓好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三是要着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工程建设。

4、加大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力度,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制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要健全和完善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布暑、推进,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公众参与,凡是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要实行听证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贡献者获奖励、多消费者多交税的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四是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和金融信贷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三、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文明体系,它们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而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要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大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2、注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向。生态规划的编制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着重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人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六大体系入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框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立足市隋、讲求特色、注重创新。恩施市要力争在“十一五”末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西部地区还是我国几大河流的源头地区,因此,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系统地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重点地区,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直被视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切入点。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是西部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3S技术),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技术条件。由于西部地区环境状况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呈现为总体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国家,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西部地区尤其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其总面积的71%,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另外,川西、贵州等地区也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水土流失对农林牧渔业损害极大,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对水土流失问题非常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很多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具体效果还有待评估。就目前来看,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的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土壤荒漠化加剧我国的土壤荒漠化面积2004年为262万平方公里,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其中西北及内蒙古6省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面积达到1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2%。[2]土壤荒漠化不仅造成土壤生产力下降等危害,还导致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沙尘天气已经多年不见,但是最近两年西部地区的土壤荒漠化又有反复的趋势,这表明西部地区土壤荒漠化的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三)森林和草原生态破坏严重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1973-197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结果显示,当时森林面积约121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7%。1977-1981年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森林面积为115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降至12.0%,指标较第一次清查时有所下降。随着改革开放,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但我国的森林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增加,西部地区,尤其是川西长江源头区域,森林盗伐现象十分猖獗。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国家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力度,2008年结束的第七次全国森林清查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0.4%,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初步恢复,但是森林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与之对应,近年来,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在加速恶化。我国有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是耕地面积的3倍左右,林地面积的2倍多,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但是,据统计,我国90%的草原存在退化问题,其中,50%更是严重退化,已经到了退化成沙地、盐碱地的边缘。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是“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放牧,此外,不科学的政策法规也加速了草原退化的发生。

(四)污染问题严重自建国以来,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依靠的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煤矿、有色、金属、电力、天然气等等都是耗水耗能且污染密集的产业。加上相关的环保政策一直未出台,监管不力,这就造成了西部地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局面。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祝光耀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会上说,中国近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大约能占到GDP的10%,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环境,这个比例还会更大一些。西部一些地区工业污染较严重,包括成都、重庆、兰州、西安、贵阳、银川等城市,这些城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较严重。也包括已经进行开采的矿区,如包头、攀枝花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污染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分析

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还有历史上的因素等等。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和中部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西北多荒漠,西南多山,平原较少,大部分地区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不适宜耕种区域较多。此外,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普遍地表植被较稀薄,土壤盐碱含量高。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易破坏难恢复的特性。这也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环境保护、恢复工作十分艰巨的基础性原因。

(二)改革开放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压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各方面的需求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放牧、过度采挖药材、过度伐木等现象屡见不鲜。另外,计划生育政策在西部执行得较为宽松,导致了西部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部的增长速度。过多的人口带来了更多的粮食和水的需求。仅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1997年的耕地面积相当于建国初期的3倍,由此带来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加剧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贫困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贫困本身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使当地人不计生态成本地采伐、挖掘、猎捕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对粮食的需求带来了毁林造田、填湖种地等行为;发展经济的急功近利产生了高污染的GDP增长。与此同时,在更深的层面,则是贫困带来的受教育水平低下,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人们在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和环保能力等生态文明的精神层面产生缺失,使本就困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上加难。

(四)历史因素历史的因素,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去“向自然界开战”、“以粮为纲”等错误的政策的影响。受这些政策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区都在进行毁林造田等类似活动,一些地区将成片的森林、草场砍掉、烧掉,改作农田,甚至有的原因是为了炸山采石,有的仅仅就是为了响应号召。黄土高坡的造田运动将一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变成了农田,原来本就稀少的植被几乎被砍伐殆尽。贵州林区的某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将整个山头的森林全部砍伐完毕。时至今日,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的刚刚有所恢复,有的甚至至今未能恢复。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的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向东部倾斜的。“七五”计划中明确规定,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重点地开发矿产资源。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指引下,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实际上走上了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道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项目工程就是政策的代表性体现。大规模的资源开发除了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廉价的能源、原材料支撑,同时也导致了西部地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有些地区甚至因此成为了生态极度贫困区域。

(五)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大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缺口很大,由于历史欠账严重,现有资金的投入基本只能控制污染不进一步恶化,仅极少部分地区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个别地区控制污染恶化也做不到,甚至有些贫困县,由于污染严重,每年的县财政收入全部用于治污都不够。据专家估计,过去10年我国各级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大致在3万亿到3.5万亿之间,就西部地区来说,平均每年投入的环保资金大约为1000亿元,但这远不能解决问题。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构想,未来10年,至少还需要再有10万亿的资金投入,其中中央财政2万亿。这样算下来,每年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要达到8000亿元,而2012年,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全省的GDP也才8600亿元,可以说资金压力极大。

(六)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制度缺失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正在执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为上世纪90年代制定,《环境保护法》执行的还是1989年通过的版本,即便是现在法律得到严格地执行,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所得。目前,环境保护更多地靠各地的地方政策,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政策即便是较之东部地区也还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陈旧、操作性差,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相关机制还没有完整建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从优化空间格局、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这意味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但就目前来看,这个框架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西部地区,这些问题就更突出: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到位,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基本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方面,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环境保护,还涉及文化教育、社会建设和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相关行为。同时,已经建立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并不完善,存在法律条文陈旧,新生事物界定模糊等问题,应当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二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策规定上的软约束。一些方面,很难用法律去加以干涉,如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用法律规定教科书的内容显然不妥,类似的方面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但目前这类政策在西部地区还很不完善。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部门更加习惯使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在西部地区,决策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东部地区偏低,他们也比东部地区更加偏好行政手段。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很多领域经济手段比行政手段更加有效。通过使用生态税、排放权交易、高效率补贴、环保补贴等手段,人们可以自发地选择污染少、效率高、排放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避免行政手段高成本、制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弊端。四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受制于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腾飞,也造成了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可以拿出钱来搞生态文明建设,但有些地区甚至发不出相关人员的工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往往贫困地区就是污染重灾区,受到的经济制约远大于东部地区。五是相关的技术和机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受地形、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先进的技术在西部地区不能应用,技术瓶颈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开始显现。同时,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各项生态机制在西部尚未全面建立,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当从各方面加以考虑。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开放30年,全国各级政府GDP至上的考核方式已经深入骨髓,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应当转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纳入到考核中,建立起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工作的责任制,同时,将政府的定位从管理者逐步向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转变,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

(二)转变生态观念各级政府应当带头转变观念,建立起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只有从认识上对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实际工作中才能处处以生态文明的准则来指挥决策,要以十精神为指导,按照防治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确立生态文明的地位。不仅如此,还应将转变人民群众的观念提上日程,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做好生态文明的建设,西部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中东部地区,这项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的建立尤为重要。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前文的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善法律法规,做到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当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同时将相关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机制,如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到法律的框架内。

(四)建立各项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针对区域性环境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机制,其基本原则是“资源有偿使用”和“受益或破坏者付费,保护或受损者被偿”,这项机制能够有效地给予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者以经济上的奖惩,从而激励相关行为人保护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来说,这样的生态机制必须加紧建立。除此以外,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机制等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机制也需要尽早建立。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六、七次会议和区委九届八次会议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抓好队伍建设,着眼于*新区开发开放大局,着眼于*发展大局,着眼于水利事业健康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防汛除涝为中心,以排水工程建设为主线,以生态景观、水系沟通、维护保洁、基础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水利科学发展“六个新”的目标,即: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城乡供排水体系形成新格局、防汛减灾能力得到新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城乡水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农村水利建设开创新局面。

二、高标准实施工程建设,提升服务*新区基础设施水平

*新区的快速发展对我区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工程建设力度,为*新区和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㈠实施袁家河第二泵站工程建设。新建30立方米/秒泵站一座,工程建成后可解决东减河排涝小区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空港物流、*家园、军粮城产业园等园区的排水要求。

㈡实施新地河泵站工程建设。配合*湖管委会,积极争取资金,新建40立方米/秒泵站一座,工程建成后可大大提高我区排水能力。

㈢实施新地河改造工程建设。配合*湖管委会,推动8.3公里新地河改线工程实施,工程实施后可恢复新地河的灌排蓄调水功能,确保*区及*湖旅游开发区的汛期排水安全。

㈣实施东减河改造工程建设。加大二级河道景观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实施东减河两段治理工程,治理长度5.0公里,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提高东减河排水能力,改善二级河道水环境。

㈤启动机场排水工程建设。加大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制定完善《*国际机场及空客A320项目外部排水配套工程方案》,积极争取市补资金,完善设计,争取尽早启动机场排水工程建设,解决*机场排水问题,改善周边环境。

㈥实施堤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市局补助资金,实施*应急加固工程、海河左堤苏庄段浆砌石护坡维修加固工程、外环河东堤2公里堤埝加固工程及海河左堤沿岸16座口门治理工程、金钟河右堤2座废弃口门治理工程。

㈦*湖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强与市、区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配合旅游局完成*湖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㈧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业园区和农村排水为重点,积极争取小水工程建设资金,推动全区农建工作开展。计划清淤、改造河渠30公里,动土100万立方米,新建、维修泵站(点)、桥、涵、闸30座。

三、高水平做好管理工作,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㈠继续抓好防汛除涝工作。修订完善各项防汛除涝预案;落实组织、责任制、抢险队伍、防汛物资;完善防汛信息化和通讯网络,确保全区安全度汛。

㈡做好保水护水工作。落实引黄济津保水护水责任制,制定完善保水护水应急抢险预案,确保海河水质安全;组织实施排水调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安全。

㈢继续抓好河道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河道堤防管理,严禁河道管理范围内私搭乱建,加大河道保洁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环境。

㈣继续抓好国管泵站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区国管泵站管理办法》及《*区国管泵站考核评比办法》,提高泵站管理水平,保证国管泵站站容、站貌整洁,保证汛期排水泵站能立即开车排水。

㈤继续抓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进行取水许可管理,全年控制审批机井在10眼以内。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创建节水小区、单位,建立节水宣传园地。

㈥继续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查处河道及地下水资源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检查;完善行政许可内部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许可事项按时限批复率达到100%。

㈦抓好规划修编工作。提前着手,与市、区大规划相结合,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符合*新区和*实际的水利“十二·五”规划。

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区要求,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度,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水利工作可持续发展。

㈨抓好科技工作。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有关制度,进一步营造尊重科技的氛围。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关键词】林业碳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我国加大对林业的开发,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又不断提出林业碳汇的措施,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针对其主要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林业碳汇的重视,促使三北防护林工程得到良好发展。

1林业碳汇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概况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并建立的,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可有效确保生态的稳定性,充分治理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通常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林业碳汇是通过森林以及土壤充分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有效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为此,我国加大对该方式的利用,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为例,该县的三北防护林面积达到18.2万亩,其中建立了12个万亩的造林点,全县累计新增造林面积达到了75万亩,其防护林规模不断扩大。在该工程建设中,采用多个品种,如,油松、侧桃、山槐等,由于受到华池县的地势地形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上述品种,可有效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加强对林业工程的建设,有效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进行充分的吸附,以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林业碳汇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作用

2.1缓解工程资金压力

目前,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虽然国家近几年的投资有所加大,但是随着造林工程的推进,不仅需要继续造林,而且对于退化林分的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1]。因此,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造林工程的需求,无法发展林业建设。而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极大的缓解造林工程的资金压力,更好的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2.2采用先进工程技术

在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初期,选择的林地都是水热资源较好的,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地,具备大规模造林的条件。但是随着造林工程的推进,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地也越来越少,留下的大多数都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土地,该自然条件对于树苗的质量和造林的技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林业碳汇技术,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树苗和先进的造林技术,解决我国在造林方面的技术难关,提高造林的质量。

2.3促进林业工程发展

我国传统的林业发展是粗放型的,林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木材和林副产品,该收益类型是森林资源可直观了解的。但是在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下,林业碳汇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新趋势,不需要砍伐树木和采收林副产品,只需要树木正常生长就可以过得收益。因此,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促进了林业工程的发展,提高了人们造林的积极性,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4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维持碳平衡做出重要贡献。如果森林保护做不好,生态系统就会遭受重大破坏。因此,我国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森林资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护森林资源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带给林农收益,为此,应当提高人们造林的积极性,确保造林的成功率。

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空气遭受污染,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气候逐渐变暖,对人们容易产生相应的危害。为此,我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从各个角度出发,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尤其是在林业的发展中,我国大力扶持林业的各个项目,对其不断制定新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方法,其中不断加强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推动其工程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工程建设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首先,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实际的建设中,其法律制度还尚未健全,对工程的招标、建设等内未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招标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2]。同时对于招标双方权利与义务也尚未明确,促使工程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得工程项目逐渐减少,对三北防护林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难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具体的工作内容不完善,降低工程建设的效率。其次,在林业碳汇应用中,未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尚未进行有效监测,缺乏数据的支持,造成该项目无法得到顺利实施。同时工作人员对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够充分的了解,难以掌握具体的信息,并对其周围环境也了解较少,缺乏相应的技术,造成林业碳汇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然后,在林业碳汇的应用过程中,对其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该项目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开展,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空气中的污染物逐渐增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缺乏对该方式的监管力度,使得三北防护林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最后,我国大部分人们对林业碳汇的方式不够了解,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缺乏对该方式的有效宣传。同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各项内容尚未完善,工程项目逐渐减少,未能有效明确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使得我国工程建设逐渐落后,阻碍对林业碳汇方式的实际应用。

4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4.1完善工程建设制度

现阶段,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可有效起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对生态环境有着改善的作用,并且能够充分治理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目前,在工程建设的发展中,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进行环境的治理,通过种植较多的树木,使其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有效的净化空气,以达到良好的环境效果。然而在实际中,我国针对与林业碳汇工程项目的制度尚未完善,缺乏具体的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林业碳汇的各项事宜,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政府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林业碳汇的引进。根据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具体的情况,完善工程建设的制度内容,并针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改进,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良好交易。同时,在制度中,需明确工程建设招标的内容,促使在招标过程中更加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加大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力度,通过招标的形式,不断增加该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3]。并不断落实国家林业行业的具体政策,政府根据林业碳汇应用情况,可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林业有关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此不断增加碳汇工程项目,扩大三北防护林规模,从而顺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工作,可有效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充分发展,加强工程建设的效率,政府需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进一步推动林业的发展。

4.2加强林业碳汇创新

当前,林业碳汇得到不断发展,对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完善我国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内容,根据项目的具体环节,应当加强对林业碳汇的创新,使其符合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林业碳汇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的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还需应用相应的监测设备,对我国的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对林业的发展状况充分掌握,并针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有效的监测,以此得到相应的数据。工作人员需将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据信息系统,将有关信息资料录入在系统中,可有效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数据进行充分整理,便于工作人员对其更好的分析。其中数据包括遥感数据、清查数据等,通过对数据信息的了解,能够充分掌握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断加强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展开全面监测,加大对技术的创新力度,可结合我国林业碳汇的实际情况,引进国外的良好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采用正确的理念有效提高林业碳汇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使其对林业碳汇等项目能够充分的了解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可更加准确的应用,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同时,企业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全面掌握,并了解林业碳汇的具体知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有效将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林业碳汇项目的运行中,还可邀请专家,对工作人员展开全面的指导,及时指出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碳汇专业能力,继而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4.3完善林业交易体系

随着我国林业碳汇的不断发展,其交易形式也逐渐产生,但当前林业碳汇交易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内容,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形成,造成林业碳汇交易不能充分的得到实施。为此,针对该情况,应当积极建立碳汇交易的管理机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体系的内容,了解碳汇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市场做出全面的调查,有效促进市场的活跃,增加林业碳汇的交易[4]。同时,我国林业碳汇交易还可以与国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促使林业碳汇交易的对象类型不断扩大,有效促进其发展。并且,我国在林业碳汇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引进国外的理念,将其与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可有效推动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良好发展,提升其建设水平,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大对林业碳汇市场的管理力度,不断对市场形成监管,完善各项监督体系,明确市场的发展准则。并且对碳汇交易进行全面的掌握,有利于确保交易流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保证交易更加规范,使得碳汇交易可有效完成。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不断采用国外的成功经验,将其应用在工程建设中,有效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更好的发展,为林业碳汇市场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此外,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林业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防止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为我国带来较大的损失。

4.4加大碳汇宣传力度

我国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因此,国家已经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并提出具体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林业发展,要摒弃以往通过砍伐树木,采收林副产品来获得收益的落后思想,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在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林业碳汇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新趋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能为林农来带收益,同时,保障人民的利益前提下,还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公众对于林业碳汇项目认知度不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相对陌生。因此,政府和有关的林业部门要发挥现在自媒体的优势对林业碳汇项目有关知识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通过宣传要让全国各个地区和绝大多数人了解到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让人们了解未来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的资金对碳汇项目投资,从而促进三北防护林项目的顺利进行[5]。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 新农村建设 作用 问题

1.土地整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作用重大

1.1为了使农村生产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生产发展”得到实现,土地整治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一、对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不仅能够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还能够使耕地质量得到提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第二、土地能够在产权调整后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中,从而有利于改进生产方式、推广农业技术,保证集约生产效益的发挥;第三、人们对饮食调整的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农业的过程中而得到满足;第四、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经营规模、农产品区域布局等通过土地整治而得到了改善、扩大和优化,从而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1.2在挖掘农村生产潜力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实现“生活宽裕”方面,土地整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田、水、路、林、村、山、坟”七位一体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方式,在封山育林、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合并田块、植树造林、拆村并点、集中墓葬等措施的帮助下,土地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在使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使非农业建设用地面积间接地减少了,最重要的是使耕地质量及种植条件得到了改善;第二、高价值、好效益、特色化、规模大的产品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的同时使农业增长方式得到了转变,而且还使农业效益得到了增加。第三、使农业技术得以推广,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得以建立,从而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得以促进。

1.3适度集中农业用地,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

分散的农业生产、较短的有效生产时间是我国农业的显著特点,因而,没到农闲季节村民便无所事事。如宁远县柏家坪的王家冲土地开发项目,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500亩,与湖南敬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全部种植金银花,目前该公司需常年招集工人100余人种植,管理、采摘等。

1.4搞好挖潜。充分挖掘农村非农用地潜力,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通过硬化村内道路、改建污水沟、厕所、修建沼气池集中收集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可为实现“村容整洁”提供保障,使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人均占地面积严重超标,查处难度大;农村居民用地具有分散性,在建筑方面具有零乱性,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并且容积率,土地利用率低;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土地的粗放利用严重的存在于农村居民点中,建设外延粗放扩张,普遍存在“空心村”的现象;污水多,畜粪遍地,落后的基础设施,居住生活环境差。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2.1.1部分乡镇对待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差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是一项有利于我国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事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土地开发整治就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土地整治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7]。部分区县、乡镇党政领导和干部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认为土地整治项目是招投标项目,也不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干好、干坏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其无关,对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的社会问题上配合积极性不高。

2.1.2协调难

因土地开发整治按规划设计,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用于机耕道及沟渠建设,由于土地承包到户,村组集体经济缺乏,若补偿或调整未达到村民要求,会导致部分村民对此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向项目施工队要占地补偿费等,但这不属于项目规划范围解决的事,村民达不到目的就阻挠施工,甚至破坏项目工程,对项目工程施工有较大影响。

2.1.3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开发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治规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尚无全国的统一规划,这样就难以从大局、全局来计划和安排部署土地整治的各项工作。

2.1.4规划设计的实用性差

从目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看,普遍存在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脱钩的情况,一些规划设计方案为了达到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的目的,不顾当地实际情况,把道路、沟渠规划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的布局,加大了投资成本,同时按照标准田块统一规划,打破了原来农地的布局及灌溉、排水方式,造成项目实施困难,有的甚至实施不了,导致被迫中途停工,修改方案。

2.1.5后期管护不到位

体现在土地开发项目上,就是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实施土地开发整治是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真正的目的。目前,项目投资预算中没有后期管护资金,业主单位的后期管护制度执行上存在困难,单靠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及村组管护,力量有限,难以到达“整治一片、保护一片、显效一片”的目标。更有的项目由于种值措施不到位,导致项目一验收就荒芜。

2.1.6技术力量薄弱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现土地开发整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力打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是实施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测量队伍、设计队伍、施工队伍、监理队伍、管理队伍缺乏土地整治工作要求的技术能力,不能满足土地整治的技术要求,甚至存在施工队伍通过非法挂靠和承接项目现象,这就存在自己没有施工技术力量,不懂项目管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又不能协调与当地的关系,工程质量无法保证,造成工程纠纷不断,工程进度缓慢等,给项目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离不开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管理单位,若这些部门专业技能低,工程质量就很难保证。

2.2解决的措施

2.2.1认真落实各项制度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122号),《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要求,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及公告制“五项制度”的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为规范项目实施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五项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制度、工程验收办法、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甲方代表工作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工程奖罚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实施,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

2.2.2规范设计工作。

目前规划设计工作的规范性不够,设计单位的设计工程中很多具体项目的标准与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有差距,如沟渠、道路铺砂标准、砂浆等问题,没有统一具体规范,这需项目承担单位应在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进入项目区之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以使项目规划设计更符合实际实施要求。

2.2.3加强技术力量。

加强技术力量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从土地整治前期工作入手,在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进入拟定项目区时,选派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测量、设计工作,向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说明当地具体情况及技术要求;二是在项目招标时,设置相关条件,保证有实力、懂专业的企业参加竞标;三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管理,同时要保证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管理。

2.2.4进一步加强后期管护工作

为确保竣工项目长期、稳定、有效发挥效益,巩固土地开发整治成果,在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整治中心要会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经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平、合理地分配土地权益,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将土地和有关设施移交给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同时整理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项目基础设施后期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职责。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与所在地的村集体、村集体与村民小组或承包人逐层签订承包合同,落实好种植措施,做到“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形成专业管护与群众管护相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整治一片、保护一片、显效一片”,土地开发整治成果由农民共享,有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3.新农村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前景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在众多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中,土地整治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设村镇的过程中,应该以综合协调、有机整合、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扶持共同推动完成代替单纯的抓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土地整治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时期的土地整治不仅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要积极开拓新的整治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各种新问题。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将会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操作方式、管理人才和新的科学技术上,更体现在参与土地整治的主体构成上,企业及私有资本的加入为土地整治增添了新的活力,变政府指挥为政府引导,农民服从为农民参与,在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改变土地整治完全由政府计划、拨款、操作的旧模式,动员社会各个层次的力量,为土地整治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真正使农村村民感受到土地整治带来的实效,这样,土地整治才能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利根.土地法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17.

[2]钱铭.21世纪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7.

[3]高向军.土地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5-48.

[4]国土资源部.2320个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效益显现[EB/OL].(2007-07-17)[2009-05-25]http://省略/gzbt/2007-07/17/content_686982.htm.

[5]樊志全.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5-160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

㈠、主要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水利项目资金再创新高。

今年,省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中,涉水指标有四项,围绕这一工作,我们建立以局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参加的领导组,抽调专人成立督查组,年初建帐、年底交帐,逐周落实进度,目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地下水位止降返升1米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亩;农田灌溉面积41万亩。各项指标完成率达到100%。

除此之外,经过积极立项,争取回国补资金(含省)总计4408.5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性投入6334万元,水利投入增幅超过往年。

㈡、农田水利建设连创佳绩,灌区渠系改造深入人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我们坚持充分利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地下水的指导思想,抽调精兵强将,深入水利建设一线,加大督促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强力推进三大项目,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被省农建指挥部树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年完成投资2700万元,实灌面积4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33万亩。

一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古交、万安灌区渠道防渗改造,两灌区改造渠段总长度为73.35km;南苏小型提水泵站更新改造;南关小型提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2050.24万元,改善灌溉面积5.678万亩。

二是产粮核心区农田水利项目。木赞灌区渠道防渗配套5条,总长7.9km,渠系配套建筑物66座,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鼓水灌区完成支渠防渗配套9条,总长12.48km,渠系配套建筑物122座,斗渠防渗39条,总长7.96km,配套建筑物236座,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

三是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万元,配套末级渠系35.4公里,其中:古交灌区D60U渠9公里;万安灌区D50U渠17.6公里;木赞灌区D60U渠6.3公里;东榆村D50U渠2.5公里。

㈢、农村饮水安全大幅提升,自来水入户率超出预期。

今年我们继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施了万安集中供水续建、店头集中供水扩建、泽掌集中供水三处跨年度工程及14处单村供水工程。先后建管理总站一处,更新修复水井六眼,建蓄水池及水塔10座,铺设输水管道303千米,改造村级管网72.7千米,安装自动化远程控制设施一套。提升了20个自然村2.1万农村人口和3所学校2000名学生的饮水安全水平。目前全县已有大型集中供水工程6处,单村供水工程139处,农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97.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

㈣、抗旱应急能力不断增强,防汛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抗旱工作:今年入春以来,由于冬春连旱,土壤失墒较大,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很大困难。为详细了解旱情,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我们深入各乡镇,展开实地调查,点对点了解农民抗旱浇地情况。要求局物供站首先保证抗旱物资的供应,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十个抗旱督导组,深入一线,检查抗旱机泵、机井运行情况,做好管网、渠系配套。以抗旱服务队为依托,组织专人对全县机井进行普查维护,巡回检修,及时掌握旱情、抗旱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督促四大站多上水、上好水,县鼓水管理站面对水库蓄水不足,禹门口东扩工程吃紧,站上资金严重匮乏的不利情况下,采取泉源挖井抽水,管道直供泵站,库区翻水等各种措施,全面推进抗旱工作;古交电灌站更是当仁不让,利用汾河断流期间检修机泵,整修引水渠60米,为抗旱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木赞电灌站在灌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积极运作;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积极筹措资金,修建调蓄池工程全力上水。全县共扩浇旱地小麦面积3.6万亩。

防汛工作:一抓机构,落实防汛责任。将县上防汛指挥部成员以县政府名义进行调整和充实;督促乡镇区和各村也相继调整和建立新的防汛领导机构,调配得力工作人员,逐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同时,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到县财政的大力支持,各乡镇村也积极筹措资金,使县、乡、村三级防汛部门做到了有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经费。

二抓督查,落实防汛物资。在汛期前,我们由分管局长带队,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河道、水库、边山峪口等防汛重点部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尤其是对边山峪口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中我们采取了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现场勘察,落实责任,拟定措施的办法,明晰了全县防汛隐患和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防办有关人员对各成员单位的防汛物资进行了检查落实,与政府办、监察局、县人武部联合成立了以煤化园区各企业民兵为主的防汛抢险大队,各乡镇成立了不少于500人的抢险分队,共计达5000人以上。7月5日至15日,组织全县220个村庄进行了防汛撤避演练,做到方案、人员、时间、路线、器材五到位。

三抓项目,落实预警机制。为有效防治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对全县220个村庄进行了山洪灾害普查,确定了南岭北山共16条沟道为重点的山洪防治区,涉及94个村庄15.15万人。对此,我们采取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措施。在逐村落实预警员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并报省厅、海委及国家水利部审定批复。目前工程资金到位480万元,设计、选址、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实施后,将新建县级预警平台一处,镇(乡)级预警平台8处,村级预警点69个,并可与省市水利、水文部门实现直联互通。科学规范的群策群防体系有力的保障了我县防汛工作的高效开展。2月15日——18日因曲亭水库垮坝造成汾水水量骤涨,7月5日——25日由于连续强降雨造成汾河持续高水位运行,7月22日马匹峪突发洪水,虽然险情不断,但预警及时,措施得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㈤、河道水库管理常抓不懈,安全生产管护齐头并进。

汾河维修养护工程分别在、、、四处进行,坝顶坝面整修41.47公里,补抛根石1186.24方,丁(顺)坝32.37方,垃圾清运3630方。组织人员分段包片砍伐汾河河道内阻水杨树7.41万株,清理垃圾3800方,关停非法采砂场一处,拆除阻水建筑两座。实施浍河河道治理工程,新建浍河堤防工程7.98公里,防护工程2.37公里,其中堤防迎水面防护1.33公里,主槽防护1.04公里,修建穿堤涵管2座,漫水桥2座,河道主槽整修工程4.2公里。可提升沿浍河6村2.5万人4.5万亩耕地防洪标准。为确保全县5座水库安全度汛,根据省市水利部门安排,我们对5座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逐一排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整改措施,保障了各水库安全。同时,我们加大力度,使蔡村和桥西两座小(2)型水库列入省级除险加固项目,目前初设方案概算已经过省厅批复,预计明年可开工建设。

㈥、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水政执法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认真贯彻落实《水法》及《取水许可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严打井审批,对除吃水井外所有新打井项目一律叫停,强化对打井队及测井人员的管理,逐家签定了管理责任书,严格惩处措施,杜绝无证取水、无规划取水。二是加大地下水监测力度。在古堆泉和六大集中供水水源地划定保护范围;远程监控及地下水位检测仪器26套,对全县不同地质分区地下水的水量水位进行动态监测;三是加大农业供、节水工程建设力度。通过加大四大万亩灌区禹门口引黄东扩工程末级渠系配套力度,积极联系上马西范引黄工程,以充沛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新建中苏村大棚膜下滴灌、支社涌泉灌等节水示范园区,提高水利用系数,使全县地下水位实现稳步回升。四是在工业取水上采取了四大举措。1、工程措施。实行计量用水,加强工业取(用)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和管网改造,防止跑、冒、滴、漏,提高用水效率。2、行政措施。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三同时”、“四到位”管理。3、经济措施。依法征收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纳入企业经营成本,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全年水资源费到位380万元,4、科技措施。以焦化、造纸、化工用水量较大的三大行业为重点,以高科技节水管理手段促进工业企业加大中水回用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新型化。目前,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去年同比下降了4%,完成了既定目标。

㈦、水土保持工作措施得力,治理监督管护成效显著。

水保治理方面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标本兼治、全面达标的方针,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扶持水保大户做示范,以平田整地、种草植树、封育保护为主要手段,通过落实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责任,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其中重点项目狸子沟水保工程总投资90万元,新建小型引水工程1处,栽植各种苗木12.22万余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平方公里;禅曲沟坝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63万元,治理面积6.61公顷;苏阳小河沟综合治理总投资160万元,治理面积4平方公里。此外,通过扶持、带动民营水保大户,全县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万亩。同时,认真贯彻水土保持监督“三同时”制度,严格评审各厂矿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全年收取水保两费30万元。

㈧、党风廉政教育贯彻始终,机关效能建设成果喜人。

2013年,我们围绕惩防体系建设,根据上级要求,通过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机关和人员自身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为,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一岗双责”原则和“两手硬”方针,各负其责,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五个支部中开展联述、联评联考工作,形成了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的良好工作作风。二是注重教育、防腐拒变。深入开展学习“十”精神,树立正确权利观,正面典型引导、反面典型警示等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审慎行使手中权力,弘扬正气,警钟长鸣。三是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坚持“四公开一监督”、“五道关口搞立项、六道程序拨专款”的廉政制度和“三位一体”工程建设制度,增加办事透明度,强化相关部门间的制约和监督,最大限度的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四是勤俭节约、改变作风。坚决反对“”,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简各种会议,严控就餐标准,严格公文制度,杜绝公车私用。同时,以办公室、监察室为主体,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实行责任追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

除了以上重点工作,我们还层层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全系统在建设、生产、管理领域实现零事故。采取召开座谈会、与代表委员见面等方式,答复和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意见12份,其中农村饮水水源地卫生被列为全县政协重点议案,经反馈,代表、委员满意率100%。在新农村帮扶工作中与包联的北张东南董村一起制订了三年改革发展规划;开展了防汛试点大演练;争取回抗旱资金4万元,无偿拨付五寸管道500米,改善了该村的基础设施。在水产品工作方面,以水产品养殖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与工商等部门联合对水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遇重大节日全面排查,确保全县人民的食品安全。对涉水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精简、规范,绘制出具体操作流程图,做到快捷、便民。其他如党建工作、党务政务公开、水管体制改革、以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各项工作也进展顺利。

一年来,经过全局上下积极努力和精心实施,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农村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水资源管理依然比较薄弱,私挖乱采、粗放利用,缴费意识比较薄弱;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带病运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扎实等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二、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上级水利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布署,以民生水利、平安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为重点,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圆满完成市、县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努力开拓水利事业更为广阔的前景。具体讲,要完成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㈠、农村饮水安全。力争解决6村3000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进一步提升。

㈡、河道治理。力争完成4.2公里浍河河堤整修任务,防洪标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