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手段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 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手机报 盈利模式

一、何为手机报

所谓手机报,是指将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以手机为终端载体,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

1、手机报操作模式: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第一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第二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方式。目前已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大多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因为第二种模式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手机终端支持,目前还未广泛使用。

业内人士认为手机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最先发展的是短信,信息很少,通常最多是70个字,多是一些笑话或者提示,只是用户之间的一个交互;然后就发展为彩信,彩信的存储量就很大了;同时还有语音,还有web,就是通过手机提供上网服务;再往后呢,会推出手机电视。因此,手机就相当于整合了以往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还有网络,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很宽的资讯的平台。这个资讯平台有媒体的基本要素,手机报只是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把报纸这个传统的媒体通过手机这样一个介质传播发送出去。”

2、手机报的受众定位:手机报将其受众定位为关注时讯的精英阶层。北京好易时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汤丹松表示,“手机报的读者是这样一群人:社会中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层次在25―45岁、对资讯高度敏感的精英阶层”。荆楚网打造的《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报手机报》等彩信手机报产品就是专为追求“资讯全面、时效第一”的都市白领和成功人士打造的特别服务。

3、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从目前手机报的实践看,手机报主要通过3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如《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报手机报》等每日发送类型的彩信手机报产品,每月的包月费用为3元;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如重庆联通对其手机报用户制定的最低价为5元看40分钟(600K);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赢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

然而仅靠订阅费与流量计费,手机报收入微薄,盈利空间有限。作为手机报整个运营过程的掌控方,占有了大部分利润,传统纸媒所能分享到的利润更薄。所以,如何构建一个稳定、有效、质好的盈利模式,是决定手机报能否得以良性发展,实现传统纸媒又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条件。

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

1、全国第一家手机报

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开始了国内报业数字化的新纪元。随后,手机报在全国各地以“遍地开花”之势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由传统报媒、电信运营商和技术服务商共同打造的这个新型传媒,全国已达数百家。

2、湖北第一家手机报

荆楚网的无线业务在湖北省是起步最早的,在2006年3月,荆楚网就正式推出了以湖北手机报为主体的湖北首家无线新媒体,涵盖了短信、彩信、WAP等多种无线传播形态。《湖北手机报》是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湖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的一款新闻资讯类的信息产品,其内容主要包括湖北要闻、财经、便民咨询、热点追踪等,它是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编辑成手机用户可以接收的彩信短信,用户可以像浏览报纸一样阅读当日最精彩的新闻内容。这些资讯基本来自《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体育周报》、《三峡晚报》等省内10多家主流媒体。《湖北手机报》作为湖北无线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起点高、内容权威,极大丰富了全省移动数据业务内容,为湖北信息化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3年来,《湖北手机报》发展迅速,用户最高达到40万,深受用户好评,在及时重大新闻、把控宣传重点、有效引导舆论方面成效显著。

3、强大的阅读优势

手机报利用彩信实现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手机彩信传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快速、便捷,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间上:手机报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无需在线即可瞬问接收“报纸”全部内容。在传统订户订阅的报纸还在印刷厂、邮局的时候,手机报已经显示在手机上。而且手机报提供的50K媒体数据包是一次性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的,不会像上网浏览一样有掉线或等待的情况发生。

②空间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比方说,只要订阅了《湖北手机报》的用户,就算是出差到了,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新鲜出炉的湖北新闻。

③内容上:丰富的内容也是手机短信、彩信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机彩信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使终端用户收到50K的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因此,手机报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包括报头、版次、标题、导读、照片甚至广告的原汁原味的“报纸”,资讯十分全面。

④技术上:手机是一种无线通讯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手机彩信服务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用户只需按动几个键,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享受这项服务了。而且手机彩信不像打电话和上网,必须要求接收方也同时在另一端。信息可以存储在彩信平台的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信息就会自动发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实时回应,也可以延迟回应,信息保存在手机中,方便随时查阅。

⑤在用户使用上,订户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存储有价值的信息。手机报一期只有30K-50K,而现在市面上的手机容量大约3M-30M,因此可以存储多期报纸。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有选择地存储单条信息。

⑥手机报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报不仅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达到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⑦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手机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频率的增加和交流内容的扩大。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报的优势所在。还有很多人利用手机的群发功能,将这些信息再转发给更多的人,充当了所谓“N极传播” 中的一环。

⑧此外,手机报还很好地保护了个人隐私。看报虽然不涉及重大隐私,但阅读到一些关于较为庸俗或私人的内容时不免尴尬。有了手机报,不会再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

专家预言,手机将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而这种“手机报”的产生似乎印证了这种预言。它的出现毕竟为处于发展瓶颈中的纸媒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三、手机报的发展困境

被业界视为传统报业利润又一个新的增长点的手机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特别是受其盈利模式的限制。

1、手机终端的限制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2亿,但是支持彩信和WAP浏览的手机在手机用户中并不普及,拥有彩信手机的用户只占20%左右。

2、阅读习惯的影响

据了解,能够收发多媒体短信的手机,一般一个屏幕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而一个版面的报纸通常都在5000多字,要想看完一张报纸,读者需要翻阅50页左右,阅读起来十分麻烦。人们习惯于宽屏和浏览式阅读,而对狭窄视觉范围内的频繁翻页阅读,还需要适应过程。

3、人们对运营商收费的反感

彩信手机报的包月价在3元,相比于传统媒体全年几十元的定价,手机报在价格上具有极大优势。然而,随着近年来,大量短信乱收费现场的产生,导致人们对运营商收费的敏感程度大大提升,一听到手机报将从话费中进行代扣费,人们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如《湖北手机报》,2006年上线初期,采用的是免费体验手段,有10万多订户,效果良好,然而正式收费之后,订户数量迅速下滑。

4、运营商的平台及技术制约

基于手机报内容、发行渠道、技术保障各自特性及其需要的考虑,在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中,手机报产业链价值就必须通过内容提供商(CP)、电信运营商与技术服务商(SP)三方的合作来实现。传统报媒负责信息内容的采集与制作,技术服务商则负责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最后电信运营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平台将处理好的信息发送给终端手机用户。由于电信运营商掌控着整个技术平台,拥有巨大的手机用户,具有不可比拟的渠道优势,因而在手机报的整个运营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电信运营商的态度与决策会制约手机报业务的发展。

四、手机报发展前景展望

1、内容上,从拷贝传统媒体到探索新的报道方式

目前的手机报,原创性的内容并不多,大多还是对所依靠的传统纸媒的内容拷贝。从长远看,手机报应结合自身媒介特点和受众定位,从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的内容报道。

2、盈利模式上,从依靠用户定阅收费到依靠广告收费

从目前看,由于市场运作手段不成熟,手机报基本上采取了依靠收取订阅费的模式来赢利。这样产生的弊端就是由于定费高而造成一些有意者望而却步。现在一些手机报开始探索依靠广告赢利的模式,也就是借鉴传统媒体的“双重售卖”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协调好新闻和广告的空间比例和时间比例,不然会让手机报用户产生排斥。

3、媒介生态上,从占领市场到互利共存

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媒介生态,如今面临着被手机报打破的态势。手机报作为新生媒介,必然要有一个向传统媒介争夺吸引力和市场的过程。但是,正当的竞争是促进各种媒介共同发展的前提。正如在互联网冲击下,报纸走向了深度,广播强化了快捷,而电视强化视觉冲击一样,手机报的出现,也会促使各种媒介强化自身特点,走向互利共存。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和媒体的不断融合,使媒体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于新兴媒体的概念层出不穷。新的媒体不断产生,使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游玩方式得到了深刻的改变。相形之下,媒介经营管理在受众、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五、结语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3.1.2“在线对话”模式

运营商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在线对话的网络营销模式。客户对某一则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时,可以点击网络“在线对话”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运营商在线对话,运营商仅需按发生的对话的次数支付费用,所以这种形式的营销效果是可以直接衡量的。与“目标关联”类似,“在线对话”也是按照关键词的“语意匹配”来投放的。具有“精确”的特征,与网络信息有较高的匹配度,而且运营商不需要对无效的点击支付费用。

3.1.3“点告”模式

运营商利用网络的“点告”功能,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产品推广给目标群体。上网用户注册为点告网用户时,已经把自己的职业、爱好、喜好等填入资料,点告网就会把相应的题目推荐给他回答,因此。自动对受众进行分群,使目标用户更为精确。与媒体一样,“点告”以其趣味性、参与性、深人性和精确性影响目标受众,从而达到宣传运营商的目的。

3.2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特点

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精确的投放、可测量的效率和高额的投资回报的特点。

3.2.1精确的授放

就是投放到最为适宜的受众上,信息的内容与受众需求是相关的。以“目标关联”为例,它是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运营商的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这样,当客户在看网文时将会看到与此网文主题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与一条题为“3G手机长话、市话、漫游一个价”的新闻相匹配的“目标关联”内容包括长话、市话、漫游和电话费等信息,从而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将商品信息传递到想要传递的那一部分人的目的。

3.2.2可测量的效率

确保营销信息产生效果。因为精细化网络营销受众是与信息关联的。例如当客户点击“在线对话”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运营商在线对话,确保了运营商和客户的互动与反馈,进而实现营销目的。

3.2.3高额的投资回报

运营商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自身的价值。媒体经营商按效果收费,如按点击次数收费,对运营商来说,所支付的费用得到的至少是他的客户已经了解了此条信息,并且假如觉得合适的话,就可能产生购买意向。例如电信运营商在自主网站和搜狐、新浪、网易等多家联盟媒体的“目标关联”相关网页上投放内容为“3G·沃”的信息,通过竞价争取到尽可能多的露面机会,吸引很多目标客户和关注者的点击,只需投入有限的点击费用。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客户,这种投资回报率,也只有精细化网络营销才能创造。

4精细化网络营销在电信业务营销中的应用思路

笔者认为,电信业务营销中实践和应用精细化网络营销,应当从下4个层面考虑:

4.1营销策略层面

要分认识、理解、吸收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概念及可行性、必要性和精细化网络营销的要素,把这一营销手段纳入整体的营销体系,并放到恰当的位置,同时予以有效实施。

4.2营销体系层面

要根据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特点以及和传统营销的关系及关联,合理安排和调整部门、职责、岗位及相关的流程和相关队伍的建设、培训,特别是网络方面的一些软硬件配置要确保流程的需要和营销的开展。

4.3基础工作层面

4.3.1客户群划分

精确的客户群划分和锁定是实现细化营销的基础。要做好客户群细分,改变以往客户划分的做法,根据客户的行业、区域、价值、消费结构及趋势、使用习惯等消费特性聚类细分客户群,坚持和加强分客户群专业化治理,开展分客户群分析,针对不同聚类客户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包装与业务组合。

4.3.2产品开发与设计

可以借鉴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工具的理念。包装和设计新业务。例如,号码百事通业务就可以看作是电信提供给后向商家的一种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平台,它可以帮助后向商家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前向客户。在号码百事通产品设计和策划中,引入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工具的理念。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网络营销平台”的产品卖点,将有利于号码百事通业务的推广。

4.4具体营销策划层面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2009年3、4月间,以3G为龙头、移动互联网为长尾、“三屏合一”端到端为特色的电信全业务商战拉开大幕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和NGB的行业战略指向下,广电不可能只作为一名旁观者

1 电信:向3G和移动互联网进发

08年电信大重组、09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大战彻底开闸,拼速度、比套餐、端到端成为三大典型特征!   首先。是速度和套餐资费的比拼。

4月3日,中国电信在全国120个城市全面推出3G商用业务,主打无线宽带上网。在包时长、不限流量,接人速率优于中国移动TD-HSDPA,整合3G/IPTV/WiFi/固话,固网宽带等应用的策略下,铺天盖地的“天翼”品牌广告,开始变现为用户量净增长。

面对中国电信的来势汹汹,中国移动在北京迅速投放80元/月的不限流量、时长上网套餐――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其次,除了速度和资费套餐。同样激烈的竞争还在“端到端”――定制上网本和智能手机。成为运营商推广3G及全业务应用的重要阵地。

4月15日,中移动宣布与17家国内外PC厂商联合推出29款TD定制“G3上网本”,最高上网费补贴达1400元,台;在江苏,电信CDMA定制上网本早就摆进营业厅,价格3000元左右;中国联通虽肯定也要推出WCDMA定制上网本,但毕竟在时间上已落下风,只能通过引入苹果3G版iPhone的噱头来造势。

其实,在国外通信市场,运营商对终端产品,业务定制与渠道的控制一直是主流;在国内,移动通信初期也是遵循这个路子,但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大量手机终端厂商得以一度占据主动。去年以来,受困于全球金融危机,从手机到电脑厂商都希望能“抱上”运营商的“粗腿”,借助其强大的运营实力,多卖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综观全球,惟一的异数恐怕只有苹果,因为其iPhone实在太牛,搭配上APP Store等在线应用,对运营商反客为主。

总体来看,在“两厢情愿”之下,中国电信市场重新跨入由运营商彻底垄断的“端到端”时代,也使“全业务”运营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形成无懈可击的产业链条。

第三。3G覆盖的普及和端到端控制。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电信全业务的“美妙长尾”。

移动互联网,字面可拆解为“移动+互联网”,但实质远不止如此!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在香港,电信运营商亦将YouTube、Flickr、Myspace、FaeeBook等热门社区网站植入定制手机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在苹果APP Store成功之后,Google、微软、雅虎纷纷跟进,国内的中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eom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

第四,统一全业务子品牌的建立,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现实的营销手段。

中国电信“天翼”、中国移动“G3”和中国联通即将面世的“沃・WO”,都是以3G为龙头,串联固网和移动网综合应用的全业务品牌架构。如电信“天翼”通过“WiFi+EVDO+1X”实现无线接入的无缝切换,并与固网宽带、IPTV构成“三屏合一”的综合业务环境;联通“沃・WO”主打九大应用,包括3G上网、IPTV、手机电视等。

统一的全业务子品牌策略,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很多的现实营销手段。比如,发票的统一开据,就混淆了个人应用和商务应用界限,使很多个人及家庭全业务消费支出,得以通过手机费的形式实现报销。 最后。全业务竞争的“战略趋同”效应明显。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落脚点其实无他,都踏在“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台阶上,应用范围将“语音、数据、视音频内容(IPTV)、增值服务(SP/CP)及行业信息化”全部圈下,主要销售手段是不同应用环境和性质的产品服务打包,指向目标是成为新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战略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而广电亦可从中捕捉到难得机遇,如中移动向CMMB伸出橄榄枝、与泉州有线及新疆广电合作宽带接入等,都是已经出现的实例。

2 互联网“全业务”: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

与电信和广电相比,无中心化的互联网不是一个端到端的封闭系统,用传统运营商语境的“全业务”概念套用其实不妥,暂且牵强附会。

抛开经济危机负面影响,互联网在最近两年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将是最激动人心的――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电信运营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客观上为第三方独立网站的兴起带来机遇。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手机友好型网站的数量在近一年中增长7倍。从15万家猛增至大约110万家。在中国,CNNIC调查显示,超过5000万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且增幅迅速。海量的用户基数和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肯定会催生出新的互联网商业奇迹。

其次。视频化与社区化的交错普及。

创造视频分享奇迹的YouTube、正版影视剧帝国HuLu、纵横付费音乐的iTunes和集聚原创草根音乐的MySpaee,是互联网应用走向视音频化的全球标志,并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批量复制。

这一轮视音频应用的,最大看点是社区化思维,即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实例化和商业化,传统“内容为王”的理念被颠覆。转变为“关系为王”――基于特定内容的身份认同和关系聚合,把握社区用户彼此的“偏好”和“行为”。最终进阶为真正的“精准营销”。

第三。App stor日创造“新媒体发行”财富。

苹果APP Store,专门出售可供iPhone/iPodTouch安装使用各类游戏、模拟程序(利用iPhone/iPod Touch特有的微电机加速系统MEMS,将其变成体温计、血压仪、钢琴键盘、测距仪等)。

绝大多数“应用”并非苹果制作。而由全世界网民,根据苹果提供的开放式、组件式应用开发程序包(SDK),按照统一规范,自行开发、上传、销售。一旦某款“应用”销售出去一份拷贝,则作者获税后收入的70%,苹果获税后收入的30%。

自2008年7月App Store正式推出之后,至2009年4月,全球网民开发的应用已超过3万个、下载总量 达10亿次;2009年的收入预计超过3,6亿美元;排名前10位的应用开发者,已获得9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2-vice'’是苹果的成功所在,即Service+Device,也是端到端的延伸!

显然,新媒体生意的核心是发行,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行,而是打造新媒体发行平台,社区,提供SDK工具包或在线开发工具,用户在平台上创造内容、应用或广告,并激发付费,免费发行的活力与欲望。此时,平台,社区的拥有者,就拥有了最大的主动权――这是由新媒体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互联网的“全业务”主要表现在――

典型的无中心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业务,任何业务也可以面对任何人,可谓天然就是“全业务”,区别不过是规模和商业价值;

互联网可以与电信、广电专网承载的业务进行自由适配,同时亦存在明显的业务分流,如IP通话、网络电视(非专网IPTV);从电信到广电,与其将无法(完全)控制的互联网视为对立面,不如将其作为“拿来主义”新武器。

3 厂电“全业务”:宏观轮廓初显、微观阳力重重

未来3年的广电数字化。有线整合与双向改造是两大基本特征,下一代广播网(NGB)与“部局合作”机制是战略指向,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希望亮点,直播星与地面国标是必要辅助,广电明确对互联网的部分管理权是“杀手锏”――共同构成行业“全业务”运营前提。但注意,仅是“宏观行业”而非“微观企业”的前提!

有线网络整合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如江苏、贵州、广东等,掀起新一轮省网整合浪潮。通过统一体制的逐渐理顺,省网公司在区域政治和经济领域内的发言权增强,更有机会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建设;而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领域了,又反过来力促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打造与电信固网相仿的技术平台,带来更多行业外增量资本和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于08年底签署基于下一代广播网的战略合作协议,则使广电网络运营商在信息化层面的“登堂入室”变得“名正言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亦会加速整个行业技术前瞻化、标准规范化和产业协同化进程――这恰恰是广电在过去10年的短板,也是行业大大落后于电信的关键因素之一。

CMMB的意义有二:其一,广电头一次按“全国体制”组建运营主体、推进市场运营;其二,补足手持终端领域的移动应用空白,从移动通信市场的利润水平看,这是最大的金矿。但CMMB目前的最大不足,亦是没有回传通道,需配合移动通信回传信道完成交互业务。

直播星与地面国标,目前的影响和能量有限,但不可或缺,因为提供了广电“全业务”所需的必要覆盖手段。互联网方面,虽然没有国际带宽出口资源。但拥有对网络视音频的绝对否决权。亦占据部分主控权。

放眼广电整个行业,经过5年努力,尤其是2008年的突破,“从天到地”、“室内室外”、“由大至小”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覆盖体系已成规模。在宏观上行业已具备“全业务”的运营前提;而从公益到商业的不同属性,使产品服务包的组合在理论上并不逊于电信业。

但是,对微观企业(运营商)来说,实际的“全业务”运营很难迅速启动,原因有四――

不同传输通路的运营主体分立。除极个别的地方外(如杭州将多项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交由单一主体运营),各地广电系统内不同运营主体均呈分立割据之势,屁股决定脑袋、芥蒂自然较深;

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仅具雏形,双向化程度严重不足;

已开发产品线太短、服务应用市场化能力欠缺。如产品的组合打包,如何增加打包组合、针对不同组合如何进行子品牌树立与推广,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台网分离”后,本就不大的广电又被人为割裂成两个子系统,广电赖以起家和最具现实价值的内容、广告资源,网络运营商基本无法染指。

广电突围:全媒体之路

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

广电怎么做“全业务”?撒胡椒面是不行的,本来行业底子就薄,四面出击很可能“家徒四壁”,一定要分清重点、厘清层次、要务为先!

首先。“全业务”路线图(Roadmap)一定要根植于广电的行业和产品特色。即以视音频为根本,进行多维度延伸,形成“全媒体”战略体系。

如前文所述,广电系统本不大,又被人为割裂成“合(内容)”和“网(传输y’两个子系统,后者启动数字化5年来。基本无法染指前者的内容和广告资源,更谈不上有效借力。

但机会正在孕育中。

据广电总局于09年1月初的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预计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5亿元,有线网络收入3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3.3%。”

乍一看,广告收入无论基数还是增幅,都强于网络收入;但随着全面数字化的推进,网络收入的内涵与增长必然超过广告。就总量而言。笔者预计3年之后,二者有望比肩!这是因为,广告增长受制于时段总时长的天花板,还要面对新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不断分流。此外,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将会有持续负面影响。

此消彼长之间,网络运营商其实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电视台,电台将会越来越被动。一个鲜明例证是,已有多家卫视频道与视频网站签署合作协议,正是电视台危机感日益增强所致。

业内整合、反向推进,对亟待展开“全业务”愿景的广电网络运营商来说,必须与电视台、电台、制作公司等大量内容资源拥有者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广电网络运营商将摆脱“单一媒介”的尴尬,重归“媒介+媒体”的正常规律,打造“全媒体”的运营竞争力!

全媒体的展现形式,即以融合业务系统和多功能融合终端为支撑,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实现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及推荐交换。

融合、互通、互动,是“全媒体”呈现的三大前提,广播、点播、时移、电子商务和支付、社会信息化支撑、在线舆情调查……是可供展望的丰富的“全媒体”形态。

事实上,当“全媒体”体系框架切实构建起来后,与电信的竞合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基础。

其次,“端到端”的产业链构造。亦是广电网络运营商走向“全媒体”的必然。必须加快进度!

广电的“端到端”,第一个务实的切入点是数字电视一体机,尤其是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如是,则可以 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巨头和广电运营业最大的资产存量(有线)紧密结合,产生规模效应。

过去数年中,囿于条块分割和机卡分离的技术限制,有线一体机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但在今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4月14日,TCL在北京与歌华有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一”前向市场推出“大卡+小卡”的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此前,TCL已与广州、郑州、青岛等地有线运营商合作推广一体机。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只要合作运营商的网络所覆盖到的小区,TCL就会联合运营商一起推广,把产品与服务都直接推进到消费者家门口!

作为国内彩电业的龙头企业,TCL的举措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彩电业,极容易会引发跟进浪潮。一旦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效应,对有线运营商来说,推进高清内容、开发增值业务,也都能具备紧密耦合产业链的协同支撑――这种格局,恰恰也是电信大大领先广电之处!

再次,抓住电信重组之后的“全业务”竞争格局。实施“竞合”战略,挺进竞争对手的缝隙市场。

广电的行业总量远逊于电信,但内部竞争也比电信弱很多。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竞争陷入白热化。广电运营商应善于出击、敢于合作,在不同地域与当地相对弱势的电信运营商结盟,共同开发。

至于对未来竞争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味地“保”存量市场,是保也保不住的,只有在增量收益中打到外线去,才能确保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结盟战略,可以帮助广电拓宽客户与合作伙伴资源。在业务线的延展中丰富品牌内涵,在营销执行的过程中打造团队,最终获得多个缝隙(利基)市场的主导权――泉州“有线+移动”推出“有线通”,即为很好的案例。

最后,在借力互联网的过程中。除了成熟的和现金流业务,更重要是踏准“下一场舞会”的舞步。

如前文所述,视频化、社区化和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视频化已是“大路货”,重点是从社区化切人,并真正关注视音频的新媒体发行。

围绕电视的社区概念,远比互联网的真实可靠,因为本地在册用户均为实名制,但同时丧失了神秘感和灵活度。借助互联网社区,基于视音频内容,实现跨地域的实名制用户关系聚合,就是对目前网络社区的升级!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在我国,广播广告作为衡量广播业绩增长的最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左右。数据显示,2006年各个媒体广告收入均有所增加,而电台广告以24%的增长率荣登各媒体增幅之首,这足以让广播人对后市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但是,广播是否能够持续、良性发展仍是一个问题,广播市场在高速增长的背后,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粗放的媒体运营

多年以来,广播媒体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指广告业务的基础建设工作,与广告主合作的质量和规模与其他媒体相比比较低,缺乏整体运营的经营意识和相关人力资源。近年来电台开始对市场真正重视,但还是主要集中在广告经营部门,在内容、公关、经营和发展环节仍缺乏具体技术细节和相互关联的整合运营意识。

此外,近年来电台创收环境的改善却为电台经营者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经过调研分析和设计增收策略而盲目增加高额任务,只会出现诸如强调短期利益、对市场掠夺式的开发、只注重当前销售不注重销售服务升级、只注重广告销售不注重传媒产品升级、广告价格的非理性上涨、热线节目迅速膨胀、媒体的价值不断滑落、现市混乱和后市乏力等问题。

最后,在广播业界,存在一个不好的现象,即部分电台会不真实的数据。具体表现为:一是电台为了彰显自己的经营成就,以税前或是更为虚高的广告营业额作为收入总额进行申报,导致电台之间形成攀比,加剧电台任务制定的盲目上涨。二是电台为了赢得广告主,恶意改动第三方调查数据,导致数据公信力丧失,加剧市场竞争恶化。

客户转型的困境

2006年中国广告市场花费总额为2875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增长18%,这一增幅与2005年持平。原因主要在于2006年国家对房地产及医疗医药行业的控制,而多年以来,这两个行业雄踞广告花费排行榜的前三位。

可以预测,如果医疗医药行业逐步回归常态营销,广播的损失可谓之大。因为长期以来,省级电台惯于依赖营业额较高的热线节目作为主流创收,配备的结构、人力资源和局部体制也已成形多年,如果这块利润缩水甚至是大幅缩水,电台将难以快速调整资源转向其他营利领域,并且会对现有的电台架构、体制和人力资源造成巨大冲击。

传统优势逐步丧失

数据显示,由于奥运题材的影响,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同比增长20%,2008年将更为乐观。但广播能分到多少份额还很难预料。因为市场在加速变化,以往属于电台的行业优势逐步消解弱化。

首先电台曾经被认为是最能够“快速反应”的媒体。但现在网络媒体本身呈现的快速优势,电视媒体也不断提高的报道速度,而省级电台除新闻频率之外,众多专业台缺乏自采节目源和编辑记者,大量采用网络和报纸稿件,电台的“快速反应”严重弱化。

其次,电台媒体曾经是唯一可以互动的媒体。但当前以网络为首的各路媒体纷纷挖掘互动资源,以电信运营商为首的各机构也强力催生互动资源,对互动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分散和消弱了受众的互动热情,以热线电话作为互动的单一手段也制约了电台的互动形式。

第三,当前由于多种媒体公共偶像的造势和传播,娱乐产业造星手段也不断强化和膨胀,而电台的公关、包装、节目内容依旧不足,导致电台主持人吸引力越来越弱。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一、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覆盖多终端的新型主流媒体。

近两年来,包头日报社投入近400万元建设六大新媒体平台。在此过程中,包头新闻网进行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并全面改版;包头手机报在原有移动版的基础上开通了联通版,并创办了《食药工商周刊》,订阅量由2015年初的1万份迅速增加到3万份;集中打造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三大微信公众号,使粉丝总数从2015年初的不足10万增加到现在的40多万,并陆续创办了“包头名医馆”“包头楼市”等10多个生活服务类垂直微信公众号,形成微信矩阵;强化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和包头新浪微博的运营,使粉丝数达到30多万;推出了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主流新闻门户;建成100多平方米的高技术标准的视频演播室,开通视频频道,自制播出脱口秀节目《新闻马后炮》和高端访谈节目《鹿城访谈》;此外,还开设了音频栏目“包头微电台”,开通了包头新闻网英文网站。至此,包头日报社基本完成了全媒体平台布局。

(二)提出“发展移动端,抢占手机屏”新媒体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PC网站正在逐渐被移动新媒体所取代。为此,包头日报社适时将新媒体工作重心转向移动端,重点发展包头新闻网手机网站、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和微信矩阵。围绕这一战略,包头新闻网重新调整了业务布局,将采编、技术、运营的主要力量逐渐集中到微信、手机网站和APP等平台,以移动端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和平台运营,同时开始对移动端平台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着手增设直播、音频、网络问政等版块和本地生活服务功能以及微电商平台,打造以新闻传播功能为基础的区域性移动综合服务。

(三)把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战略重点,做大做强优势媒体平台,带动新媒体平台整体发展。

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三大微信公众号通过不断提高报道吸引力、举办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在较短时间内集聚了40多万粉丝,成为包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微信矩阵。其中,包头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拥有粉丝23万,在自治区网信办和新榜联合的内蒙古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基本一直位居媒体公众号榜首,并跻身新榜中国微信500强和全国时事类公众号50强,《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微信公众号也各拥有粉丝超过10万,在内蒙古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居于同类媒体公众号前列。为了集中资源壮大优势平台,这三个微信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编辑部,包头新闻网更是要将采编、运营重心全面转向微信公众号,通过加强内容原创、活动互动、营销推广,提升社会影响力。此外,报社还以支持内部创业等方式,鼓励发展生活服务类垂直微信公众号。

(四)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媒体运作规律的采编和运营模式。

在新媒体布局方面,包头日报社采取了多点布子、优胜劣汰的方式,除了包头新闻网,日报、晚报也在各自发展新媒体,鼓励大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包头新闻网在采编流程方面,实行了平台责任编辑中心制,由责任编辑全权负责平台编务工作,其他采编人员可以跨平台提供成品稿件,形成跨界供稿、集中编辑的采编模式;在业绩考核方面,尝试以稿件点击量为主评价成果,尽量让采编人员收入与传播效果直接挂钩;在经营方面,对外招商承包经营行业广告,对内推行项目制,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拓展经营空间。

(五)坚持内容本土化,强化报道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创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对于区域性媒体,提供本地新闻和生活服务信息既是比较优势,也是立身之本。因此,包头日报社新媒体集群一直把生产和本地内容作为根本,充分利用日报、晚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以适合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编排。包头新闻网要求采编人员以微信形式创作和编辑稿件,并成立快播小组,对本地新闻、活动进行现场采访,利用手机从现场传回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直接由编辑整理。

(六)大力推进全媒体融合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在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

包头日报社目前已建立了3个层面的媒体融合报道机制:一是在报社层面的全媒体行动统一策划协调机制,针对重点选题和重要活动进行全媒体融合报道。二是建立日报、晚报与各自的微信、微博平台间的互动报道机制,以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构建新媒体平台间的融合报道机制,新闻网各平台、频道既各自进行内容生产,又跨平台供稿和取稿。

二、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不足

包头日报社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面临一些困惑。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地市报社来说,推进媒体融合,有不少难题待解。

首先,新媒体投入大、风险高、产品迭代快、技术要求高,而地市报社普遍经济实力不强,既无力外购优质的新媒体产品,也难以建立和维持高水准的技术团队自行开发。如无外部支持,只能选择微信、微博、通用客户端等门槛比较低的平台,很难在技术主导的新媒体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一方面争取党委、政府予以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尝试与社会资本、技术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补齐自身短板,借船出海。

其次,新媒体产品种类繁多,资金、人力等资源消耗量大,在没有明确的运营思路之前,盲目上项目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要求我们在打造新媒体平台过程中,应该摒弃大而全的想法,重点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另外,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由于路径依赖,趋向于将传统媒体的采编、运营方式简单地复制到新媒体工作中。目前来看,大多数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赢利模式确实与传统媒体差别不大,但如果一直沿袭这种模式,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报社的新媒体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做出脱胎换骨的改变,比照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引入项目制管理、技术入股、股权激励、风险投资等概念,打通新媒体产业链,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领域拓展,尽快由单纯的新闻信息平台转型为以新闻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突破“天花板”需要改变形成“天花板”的经营模式。寻找一种将听众和广告主作为商业客户,为广播带来持续赢利的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广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营听众――全产业链模式

我们先分析中国移动的客户经营策略。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手机人群,收取通话费是它的基本赢利模式。如果仅满足于此,在激烈的话费降价大战中,其利润和市场将会萎缩。中国移动围绕着手机用户来实现自身盈利最大化。在充分研究用户的基础上,中国移动整合通信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向用户提供短信、彩铃、彩信、139邮箱、手机报、12580生活服务、飞信等一系列增值业务。同时,为满足年轻人对彩铃和明星的狂热追求,中国移动还与各大唱片公司合作,打造“无线音乐俱乐部”;为满足商务人群对资讯的需求,不仅和新华社等各大权威新闻媒体合作,更入股凤凰卫视,实现了由“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数据显示,仅200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收入达884亿元,预计2010年其增值业务总收入将达2000多亿元。

从中国移动的精彩转型中,我们看到了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和客户商业价值开发的理念。广播媒体也拥有着众多的听众,但由于广播提供的是一对多的免费撒网式服务,和受众的关系常常是疏离的。无怪乎湖南广电局长欧阳常林会感慨:“湖南卫视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么多的观众,但我们没有跟客户产生一个很好的产品服务关系,他们看到湖南电视节目,贡献了收视率。不像新媒体,用户在互联网上实实在在贡献了流量之外,还跟新媒体提供的产品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听众就是财富。广播媒体完全可以像中国移动经营手机用户一样经营听众,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平移到依托节目开发的产品和服务上,实现广播在节目运营上的商业价值。这种依托节目展开的商业开发,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节目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

全产业链的节目运营模式要求节目完全走向市场,通过挖掘节目和各自频率的听众特点和需求,拓展出相应的产业,然后通过市场手段将该产业做大,实现节目和听众的商业价值。这对于习惯了采编播的广播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首先,新的商业模式需要与之相配的组织架构来保证实施。这也是商业模式组织管理高效率原则所要求的。只有建立与商业运营相应的组织部门,才能形成企业高效率的运行系统。全产业链模式的节目运营需要在现有的采编播之外建立一个整合节目与市场的机构,通过研究市场和听众需求设计新节目,包括对新节目的构架、形式、目标听众、目标客户、推广举措、与产业市场对接的链条、赢利点、实现盈利的细节等做出设计和论证,当然还包括找到现有品牌节目的市场对接方案。另外,节目的数据产品需要有专业的数据部门去整合。有些电台还利用台里的制作和播音资源成立了专门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这些新部门都是节目运营全产业链模式的组织保证。

其次,在全产业链的节目运营模式中,节目成为一个桥梁,一个平台,为该节目听众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个平台推广,而支撑该产品和服务的是社会上相应的实体公司的专业运作。凭借这样内外部力量的整合,才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实现听众价值,从而实现广播自身的持续赢利。

制作有声杂志,供听众定制收听。广播是线性放送的,错过了时间,就听不到节目,特别是现在多采用直播,大部分节目不重播。如果像移动制作手机报一样制作有声杂志,由听众定制,而且能实现由听众自行设定播放时间,这样就能极大地方便听众收听。这类定制,可以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手机定制,也可以通过电台自己的网站或一些门户网站实现网上付费,包月收听,实现节目本身的收听价值。适合做有声杂志的节目可以是音乐、娱乐、财经、新闻等节目。

制作精品节目,打入节目交易市场。广播节目交易市场不像电视那么成熟,市场空间却很大,早几年还只有小说连播、评书连播等很少的一些节目样式,现在已发展到娱乐、财经、深度报道类名牌节目以及电台宣传片、广告片和广告定制节目的制作。有些地方台的节目经由节目交易甚至成为了全国性的名牌节目,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将知名栏目《空中百花洲》改版制作成广播情景剧重新包装上市,定名为适合全国推广的栏目《城市剧场》,发行不到一个月,广东深圳和中山等电台就各订购了300多集。

推出贴合听众需求的服务项目或产品。例如,交通频率可以打造“车友俱乐部”服务,联合汽车配件、维修养护、装潢、改装等方面的公司,服务汽车后市场;可以采用类似银行金卡向客户收年费的方式让听众在一年中享受到多重贵宾服务;也可以免收会员费,通过与合作的汽车服务公司分成的方式获取利益;或者自己直接操刀做买车、装修、养护一条龙服务,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服务品牌。还有诸如提供求职招聘的节目,为听众开展供需见面会、人才培训讲座等;鹊桥节目介入婚恋市场,旅游节目介入旅游市场等。可以说一个节目就是一个市场,一个专业频率就是一个行业。广播人需要拿出做市场的智慧来整合市场资源,借力相关的实体企业,设计好双赢方案,在实业市场中稳步向前。

创意生产节目后产品。2009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式“米老鼠”的成功,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喜羊羊书包、文具、服饰成为孩子们的流行产品。很多电台开办了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栏目,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我们可以将节目刻碟出版,还可以与玩具商合作生产会讲故事的卡通形象,让孩子们在临睡的时候抱着可爱的卡通形象,听着好听的故事入眠。我们还可以和少儿出版社或童书作家合作播出以某一特定形象为主角的少儿原创故事、童话,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后期产品。或者依托该节目开设少儿语言表演班等其他线下产品,在实现更多听众价值的同时也获得更多产业利益。

经营广告主――全媒体模式

通过节目运营全产业链模式实现的是听众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该如何来实现另一个客户――广告主的价值最大化?在与广告主的沟通中,我们发现,现今许多广告主对广播的投放期待基本属于品牌备忘和促销提示,不会期待通过广播广告打开知名度,提升美誉度,更别提直接下货了。所以广播品牌广告的投放在广告主的预算里向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广告流向了电视、报纸和户外等媒体。正是这一媒介局限,使得广播在营销推广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市场份额小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广告主的营销战役往往是平面、电视、户外、DM等多种媒介的立体作战,那么,满足他的需求,增加一些广播之外的媒介就能赢得更多的广告投放。在对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中,我们发现了广播广告运营的全媒体模式。

据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CTR 2009年11月23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广告花费达3688亿元人民币,电视占了78%的市场份额。报纸类广告花费470亿元,户外169亿元,杂志89亿元,广播只有76亿元。2%的市场份额,让人不由扼腕。但没有规定广播只能经营广播,广告市场那么大,尤其是其他媒介比广播广告市场大得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广播的局限迫使我们必须将自己的路拓宽。跨媒体、多媒体、全媒体的运营,才能使广播实现赢利手段的多元化,从而打开新的赢利空间。

广播广告运营实施全媒体模式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一是自行开发媒介。如针对听众群特点做一份相应的报纸或杂志,这也是对听众经济价值的另一重开发;发现新的广告空白点切入自己开发的新媒介做网站等。二是可以购买一些户外广告位、LED显示屏等广告载体。三是可以其他媒体的部分版面、时段或户外媒体广告等。四是可以和其他媒体合作,为广告主策划整体广告投放方案。

全媒体的运营模式实质上是对广告客户的深度开发和经营。除了上面提到的广播以外的媒介,它还应该包含会展、活动、会议、客户推广所需宣传品的制作等等,其深层理念就是全方位地服务客户,以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在业务活动中,我们可以先于投放,上溯到客户的营销需求,为广告主思考销售瓶颈的解决之道,成为他的战略合作伙伴和营销顾问,替他整合媒介资源,拿出适合他的业务特点和营销需求的全媒体计划书,或者干脆就他的所有广告投放业务甚至包揽他的所有推广活动。

全媒体模式的运营做的是广告客户的品牌管家、营销顾问。这就需要传统意义上只负责拉单上广告的广播广告业务员变身为客户经理,随时追踪客户所在领域的行业变化,与客户同步思考,甚至走在客户前面,为客户的营销出谋划策。拿着本媒体投放建议书要求客户投放和站在客户角度制定全媒体传播方案相比,显然后者更能获得做单的主动权。4A广告公司就是这样生存的,他们的业务量通常在上千万或上亿。如果广播也这样运作,加上拥有媒体的优势,我们的利润将比4A公司更为可观。

结语

好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如今,广播持续多年的“收听率模式”遭遇“天花板”,又逢事业单位体制即将被打破,是广播建立自己商业模式的时候了。同样是媒体,阿里巴巴网与湖南卫视成立了“快乐淘宝”,与浙报集团推出了纸媒《淘宝天下》;盛大在网游、文学、音乐成功的基础上,与湖南卫视成立了盛视影业,还将收购视频网站酷6……这些成功的媒体尚且还在奋力内联外合,以期将各自的优势和受众延展到其他媒介,创造出新的受众价值。广播更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循着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断创新商业经营手段必将成为广播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1、曾玉:《年增长20%,移动人群成就广播新时代》,《新闻晨报》,2006年11月28日。

2、《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增长12%》,CTR网,2009年11月23日。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服务;体育场馆运营;应用

新媒体时代是现代社会媒体广告的主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企业建设和宣传都依赖于新媒体。在体育场馆建设中,新媒体可以帮助其宣传,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与个性化的资源。分众传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一、新媒体服务相关概念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整合了视频、音频、文字等功能,对现代社会企业中的多个领域具有积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是崭新的时代,具有数字化特征,可以实现资源的兼容、共享与开放。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信业、信息业和大众传媒行业三者之间联合,推进了各大企业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更广泛。再次,新媒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很好的保护使用者隐私,信息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来获得所需信息,这样能够长期为客户保存信息并且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二、新媒体在体育场经营中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信息传播平台,并且在企业经营中,新媒体对其管理和运营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而言,我们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对其在体育场馆经营中的具有运用进行如下分析。

(一)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交错性

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可以在第一时间为企业信息,增加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利用新媒体,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动态信息,使其了解用户需求,了解市场发展规律,从而指定合理的运营策略。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还可为企业提供场地,使得体育场馆经营获得更多的优势。现代社会,健身休闲是人们所选择的重要形式之一,体育设施的完善对于其获得客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分众传播方式,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感受。解决了体育场馆闲置的问题。总之,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交错行对于体育场馆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分众传播”作用的发挥

所谓分众传媒就是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不同的信息获得途径。这一点在体育赛事上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广大体育爱好者来说,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提高其对场馆的认可度。分众传媒还具有资源整合能力,设立专门的链接模块。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微信的APP终端获得更感兴趣的话题,体育场馆可以委派工作人员进入场馆的宣传,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建立体育场馆公众号。这样就可以实现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讨论与提供,使得体育爱好者获得其需要的信息。另外,对于体育场馆的推广来说,分众传媒可以获得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将不同的体育赛事、体育项目提供给不同的客户,每种传媒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体育的看法,使更多的人喜欢体育,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分众传媒还可以为体育赛事提供免费的服务,达到体育健身的需求。如在体育场馆处于空闲时段,客户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并且了解收费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场地。

(三)树立人性化服务特色品牌

新媒体时期,体育场馆的经营应设定人性化服务模式,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同时,人性化服务可以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建立优势,其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首先,满足客户不同的体育新闻阅读习惯,体育赛事选择习惯。根据不同的需求模式建立不同APP板块,并且在个性化与人性化的使用上,关注体育的最新消息的推出,可以使客户永远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体育资讯,了解世界杯、欧洲杯的战况等。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年轻人很可能喜欢更加刺激和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选择图文并茂的新闻很明显能够获得年轻客户的支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或者是赶公交的上班族,其阅读时间有限,应选择短小的文章作为传媒广告的主要模式,满足其信息获得需求。使用新媒体,可应用视频、音频等多种个性化的服务手段,这样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传播过程中国,还可以注意安排模块在形式构建上的合理性,促进体育信息的传播,促进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的合理性,是其获得利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利用新媒体有助于体育场馆运营中的品牌打造。在传统的体育广告宣传中,手段略显单一。而在新媒体时期,利用当地媒体的特点,来获得新媒体数据库的构建,做出其他的产品以及服务的产业链,扩大体育场馆的经营范围,构建全新的产业链。如,在体育场馆内,可以构建系列的主题问题和创意产品,以宣传的方式和普及的形态来推进体育场馆建设。目前,大部分体育场馆已经建立了会员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的有奖积攒等活动,推进相关产品的衍生和建立,获得大众的认可,并且建立企业的品牌文化。

三、总结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下的跨越与创新,在体育场馆建设工程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树立品牌特征,推广自己的品牌服务建设,使体育场馆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新媒体还可以成为用户获得多元化信息的切入口,分众传媒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使用对象,文章分析了分众传媒的特点及其在体育场馆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企业不仅要注重利润的获得,还要具有开阔的眼界,将体育赛事进行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以此为立足点,进行产业文化的衍生与品牌文化的建立,实现我国全民体育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淼.新媒体服务在体育场馆经营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2014(12).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手段范文

今年6月,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澳大利亚7个国家在世界新闻报纸协会会议上发表民意调查说:未来5年,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将从电视转移到网络。

北京奥组委所说的新媒体指的是什么?而西方七国的民意调查又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在今年夏天的“第三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上得到了答案。

数字电视在中国取代模拟电视的时间定在2015年

最近一段时间,京城社区里的居民正忙乎着一件事:每户可从歌华有线电视公司免费领取一个电视机数字机顶盒,为的是使现在的模拟电视机能够接收到已经开通和准备开通的数字电视频道的节目。

据有关人士透露,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已经从试点进入到全国范围的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750万户,预计到年底达到2千万户。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于去年8月16号颁布,今年8月1号是正式实施的日子,按照预期设想,应当在2015年整个关闭模拟电视。而现阶段数字化的重点,就是将传统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过渡,比如机顶盒什么的。

有消息说,英国已经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大概到2012年全部关闭。

在中国,广播和电视网络是入户率最高的信息网络,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我国最普及的信息工具,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来源。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媒体,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5.04%和96.23%,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5亿台和4亿台,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位居世界首位。

而目前,有线数字电视仅开办了三个数字有线高清晰度电视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高清,体育和上海文广等。据了解,今年北京将开通CCTV的地面数字电视高清频道,今年还要开始全国卫星直播和开始实验移动多媒体广播。到8月底,已经颁布了4个全国性的IP电视频道,11个手机电视频道,其中4家可以覆盖全国,还有166个网上视音频道。此项变革使得通过有线电视传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新一代的运营体系和下一代的网络正在建立。

据悉,2008年,在奥运城市都会有地面数字电视,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以及卫星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这恐怕就是北京奥组委所说的新媒体吧。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解释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在传统媒体领域出现的新机构,或者几个老的媒体重组组成一个新媒体,比如说原来报纸和电视是分开的,把报纸和电视合在一起运营或者经营,这种也叫新媒体。第二种是传统媒体数字化以后,运营理念、运营方式和运营对象都有改变。第三就是非传统媒体,由于新的技术手段进入媒体行业,比如现在所说的数字新媒体。

由此可见,数字新媒体绝不简单的是在电视机上加个机顶盒了事,在目前所有涉及到用数字手段传播信息的领域,如电信、互联网等,都在不断更新技术的基础上,涉足到传统媒体的业务内容当中,无疑对传统媒体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命在推波助澜。

尽管这样,数字新媒体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数字新媒体能带给我们什么?

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市。AT&T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办公桌上的电视机所接收的影像信号,是通过电信公司新型影像宽带网络传输的,这项业务使用的是一种发展迅猛、被称为IPTV(互联网协议电视)的技术。许多分析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这项技术已趋成熟,可以成为下一代电视信号传输的标准技术。

IPTV业务主要是电信公司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推出的。它们可以通过专线宽带将多频道高画质电视讯号传送到消费者客厅内专门的电视机顶盒中。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这项技术,消费者可以通过普通电视机收看节目。

此外,IPTV服务通常与宽带网络连接以及其它视频服务捆绑在一起,比如视频点播。其中大多数IPTV服务还包括互动选项,这些选项能让消费者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对一些因素进行控制,比如镜头的角度、同时观看多个频道,并且可以通过用户的电视机接收电子邮件信息和来电呼叫身份信息。

按照杜百川的介绍,有线电视网络在变成数字化以后,整个的业务都发生了变化。如电视从标清到了高清,节目的形式从综合频道增加到了专业频道、点播、付费频道等。服务方式从单一的电视,到了游戏、综合指南等。此外,还可以开发多种信息服务,高清、游戏、电子医疗、电子健康、电子教育、电子商务等各种服务,都可以在有线电视网络中进行。新一代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在传输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同时,还具备了提供交互电视、宽带数据接入、信息服务、语音服务等业务的能力,电视机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和最普通、最经济的信息化载体。

新的技术平台也会带来新的运营方式,比如美国一家有线和卫星频道Curent.tv,专门播放社区观众上传自己拍摄的电视,大家投票,谁的票多就播谁的。荷兰的一家电视频道,也是不断地由大众上传送节目,然后将送来的节目分类,然后由观众选看,选看是免费的,如果下载,则要交易25欧分,然后返给上传者2.5欧分。杜百川说,正是由于信息产品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新媒体和新的运营模式。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要做到这些,有线电视网首先要完成双向改造和具有运营宽带业务的能力,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取。集成综合业务的能力,并能够分类、分众进行管理,是下一代网络的主要特色。

电信公司不仅和网络公司联手运营IPTV,还运营手机TV,而计算机互联网的视频和声频技术早已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并应用。当然,与有线电视的带宽相比(原来的模拟带宽就是750兆,是电话线4K带宽的20万倍),带宽成为电信运营IP电视的瓶颈。计算机宽带网络也是如此,尽管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宽带网用户,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宽带用户都可以做IP电视,比如说香港IP电视要求入户带宽是6兆,起码3兆专门用于IP电视,而我们普及的入户宽带仅为2兆。

不同技术的融合造成媒体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对媒体运营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展望未来多姿多彩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带给人们享有更高质量、更丰富的生活前景,三网融合的目标自然而然地被提到了前台。

三网融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国策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有线处副处长常健在解释什么是三网融合时说:“三网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并无公认的明确定义。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承载语音通讯的电话网、传播音视频业务的广播电视网和交换数据的计算机网,经过建设改造成为宽带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具备同时承载多业务的功能,实现可利用同一网络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的目的。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上互联互通,业务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政策和行业管制也逐渐趋向于与网络融合的趋势相适应。”

三网融合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全新课题。为适应三网融合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欧美、亚太各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在政策和操作上开展推进三网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我国政府对三网融合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加速推进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国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