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DEA模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51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新疆境内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南北区域差距逐渐拉大。资金的趋利性导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北疆地区,南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薄弱。新疆地域跨度大,地区气候条件、资源条件、文化、产业结构、人员素质等相差较大,使得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新疆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有拉大趋势,一些地方政府都寄希望于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大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投资、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的投资理念较为普遍,已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研究,侯荣华(2002)运用效益系数指标测量了中国1980年—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发现当年GDP新增和上年投资额相关程度最高。苗敬毅(2006)依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证明了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但具有2个月的滞后性。崔光莲(2009)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新疆各地州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研究如何通过调整投资区域布局来提升新疆整体效益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疆各地州固定资产投资效益DEA分析

2.1 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在1978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非参数模型。Fare等(1992a)改造了DEA模型构造出一个跨周期效率衡量指标——Malmquis指数。该指数不需要事先确定投入产出间的函数关系,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弱化了数据质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减少了模型的误差。根据Chen和Ali(2004)将Malmquis指数表示为:

其中R1为相对于可变规模报酬的纯技术效率变化,R2为规模效率变化,R3为技术水平变化,R1与R2的乘积为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水平变化若大于1,则表示该项对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为负向阻碍作用。

2.2 结果及分析

本文选取样本为新疆十五个地州1990—2000、2001—2011两个阶段的算数平均值面板数据。选取投入变量为:固定资产投资,产出变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每万人平均医生数。文中数据主要根据1991—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各地州统计年鉴、各地州统计公报、新疆统计信息网等计算而得。

2.2.1 Malmquis指数分析

根据上述导出的Malmquis指数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表1显示:从整体来看,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率变动的标准差为0.38,标准差是反映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越不均衡。可以看出新疆地区投资效益变化差异性较大。综合效率均值下降了60.1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开发以后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效益降低,且技术水平下降是引起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技术水平下降不是绝对水平的下降,而是在一定的投入产出规模下,技术水平进步速度相对较慢所引起的相对效率下降。

从各地州来看:综合效率大于1的地区只有克拉玛依市和吐鲁番地区,大于0.5的有乌鲁木齐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地区都小于0.5,说明新疆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较西部大开发前是下降的,且大部分地区下降较为严重。根据影响综合效率的因素,我们把各地区分为三类:

(1)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水平都小于1。

主要包括: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和喀什地区。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西部大开发以后增长速度较快,而投资投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长相对滞后,使得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水平都小于1,共同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必须提高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和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调整投资规模,同时加强更新改造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工程建设技术。

(2)技术效率变动等于1,但技术水平小于1。

主要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和田地区,这三个地区一直是投资额最低的地区,且增长较缓慢。投资规模小,便于投资管理,同时,投资边际效率较高,而项目建设技术水平较低,应当积极改进技术,引进技术人才。

(3)技术效率变动大于1,但技术水平小于1。

其余的9个地区技术效率都大于1,主要是技术水平下降引起综合效率下降。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但技术水平增长较慢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应当加大更新改造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东中部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人才。

2.2.2 松紧效益分析

为了进一步反映西部大开发以后新疆各地州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效益的静态现状,本文选取2001—2011年平均值的截面数据做DEA分析,这里采用投入导向的VRS模型。结果如下:

表2给出了存在松紧效应的地州,其余地区都不存在冗余。可以看出,上表中五个地区产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表明这些地区应当努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万人平均医生数冗余最严重,分别为4964.845元、6.757亿元和4.107人;伊犁州直属县(市)的有效灌溉面积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冗余量分别为:111.139万亩和18338719人,处于最高水平;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虽然各项产出都存在冗余,但冗余量相对较小。说明这些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产出方面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从投入角度来看,只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存在投入冗余,说明该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投资规模的适度性。

剩下的十个地区中投入和产出都不存在冗余,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使得投入和产出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实现最大效率,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这些地区相对较大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投资是提高固定 资产投资效益的主要途径,应当继续保持。第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缺乏,成为提升产出能力的瓶颈,使得产出和投入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但投资布局是相对合理的,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因此,在现有的投资结构下继续扩大该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打破经济发展瓶颈,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3 提升新疆各地州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路径

3.1 积极调整投资布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

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其投资相对缺乏,投资的边际效率较高,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限制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因此,应当继续加大该区域的投资力度,打破投资瓶颈,实现投入产出更高水平的均衡。对于产出松弛比较大的地区,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调整投资结构,以投资为导向促进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以及优势产业的培育。

另外,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的“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要求,在投资布局时应当加大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喀什、霍尔果斯等重点地区的投资力度,打造新疆经济增长极,从整体上提升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通过投资布局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2 处理好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的关系

生产性投资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非生产性投资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产生间接效益。新疆各地州应当根据各自特点加大非生产性投资以改善投资环境,如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治安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促进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3.3 调整投资结构,实现由资源投入增长型向技术投入增长型转变

近年来,新疆各级政府为了追求高速的GDP增长,把大量的资金投向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行业,呈现一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效益。因此,新疆必须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的投资,通过技术进步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各地区优势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投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主、北疆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尚豫新,祝宏辉.新疆投资的区域有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3).

[2]崔光莲.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4]傅勇,白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1978~2006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Malmquis指数分析[J].金融研究,2009,(7).

[5]于洁,刘润生,曹燕,庞景安.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1979~2004年[J].软科学,2009,(2).

[6]韩延玲,高志刚.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的组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

[7]伍文中.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基于DEA分析[J].经济问题,2011,(1).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规模以下 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

一、规模以下投资统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将规模以下投资项目列入统计对象。规模以下投资项目,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总投资小于500万元的投资(不含没有登记注册的农户等投资)项目,一般包括:(1)城镇、农村5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2)单纯装修装饰投资;(3)大修理性质的支出;(4)单纯的旧房屋和旧设备购置支出;(5)单纯的土地拆迁补偿费;(6)土地平整开发项目;(7)500万元以下的单纯设备购置项目,单份固定资产购置合同金额达到500万元投资起点才能上报,不允许打捆上报。

规模以下投资虽然单位价值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但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不可轻视。假如投资额的大小非常分散,且呈正态分布,则规模以下投资项目平均额应为250万元,如果投资项目的数量按单项投资金额的大小呈正金字塔式分布,即投资金额越小,投资项目数越多,用第1个四分位代表平均投资额,也应达到125万元。而根据我们对欠发达地区江苏省盐城市的初步调查,在乡镇以下投资项目中,规模以下已建成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0%以上,而中西部落后地区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因此,无论是投资价值总量还是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县以下地方经济的影响(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规模以下投资都必须纳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对象。

(二)明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价值下限。在明确规模以下投资项目统计价值上限(500万元)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界定其价值下限。现行统计制度是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统计的。投资项目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投资单位。一般以投资单位或独立工程作为一个投资项目。也就是说,一个投资项目可以分解为若干单项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内单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之和应小于或等于投资项目的总价值。本项目试图将单项固定资产统计价值下限界定与会计标准界定一致。凡投资项目中符合会计界定的固定资产,都应纳入规模以下投资统计范围。这一界定不仅与现行统计制度按项目投资统计不矛盾,而且可通过会计资料获取有价值的统计资料,从而降低统计工作量,并发挥会计与统计结合的监督作用。

(三)降低统计调查的工作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第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第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实务中,对于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如果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因此,相对于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而言,规模以下投资统计的对象更不固定,行业门类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各投资单位的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如采用现行统计制度的调查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准确性差,因此,必须探索一条规模以下投资统计的新路。

二、规模以下投资统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重新寻求规模以下投资数据来源,降低数据采集难度,提高规模以下投资统计数据质量,实现规模以下投资统计制度方法转变。

(二)设计原则。(1)遵循“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让调查对象容易填报,填报数据有据可依、有据可查。(2)遵循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固定资产已形成科学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完全能够满足规模以下投资统计的价值统计要求。(3)遵循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和县以下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原则。

三、规模以下投资统计制度设计

(一)调查对象。将规模以下投资统计对象转变为法人单位,调查对象包括规模以下工业、资质外建筑业、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小微服务业法人单位。有完备会计账簿的法人单位规模以下投资价值实行全面统计,而建设规模及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等建立抽样调查制度。

为减轻企业负担,制定企业“一张表”制度,这可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和减轻企业的负担。以企业基本单位调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经济指标的设置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和特性,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指标体现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账户上,无论哪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指标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就能实现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不重不漏”,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财务与统计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检验、纠正和弥补,一条线到底,一张表通用,各相关部门在一个载体(报表)上摘取本部门所需的项目投资信息,实现会计核算与项目统计的有机结合,做到报表填报统一、项目口径统一、数据上报统一。

(二)调查内容。设立“规模以下投资情况表”(见下表)。

(三)编制方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编制方法由形象进度法转变为财务支出法。调查指标来自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原价”、“土地使用权”等科目。

财务支出法下投资额=“在建工程”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购置不需安装的设备、工器具”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土地使用权”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购置旧设备及工器具”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财务支出法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建造、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务费用支出。

在建工程:是指调查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在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该指标根据会计“在建工程”科目填报年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

固定资产原价:是指固定资产成本,包括企业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发生的全部支出金额。该指标根据会计“固定资产”科目填报年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

购置不需安装的设备、工器具:是指不必固定在一定位置或支架上就可以使用的各种设备,如电焊机、叉车、汽车、机车、飞机、船舶以及生产上流动使用的空压机、泵等。工具、器具指具有独立用途的各种生产用具、工作工具和仪器、办公及生活用家具、器具等。该指标根据会计“固定资产”科目中相关明细科目填报年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

购置旧设备及工器具:是指从外单位(或个人)购入的已经使用过的设备、工器具所发生的支出。该指标根据会计“固定资产”科目中相关明细科目填报年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加强 固定资产 投资审计 途径研究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不能单纯地说成是建设单位,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技术经济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上述所有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投资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与执行,检测稽核各部门、各地区执行建设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情况及结果,积极参与投资宏观调控,完善投资体系,调整投资结构,减少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程序上看有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三大部分;从固定资产投资审查计的范围上看有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主要部分;从审计的专业特征上看又包括投资建设技术审计、财务审计、经济审计及管理审计等内容。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途径探索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依据一般是其预期目标,对其实施动态和静态、价值量和实物量、定量和定性、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分析方法进行结合使用,从而对其投资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济性进行合理评价。其中投资效率性则主要是对其工程进度、损失浪费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上的审计;投资经济性则就是对工程招投标、价款结算以及合同履行等情况的审计;投资效果性则主要是指其投资决策、投资使用以及建设规模等方面所实施的审计。

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

审计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其审计风险进行降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随之其审计工作也随之复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必须要对其审计技术和方法进一步进行创新。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之中,通常情况下就是将其资金活动作为主线,并对其财务会计等相关资料实施检查,所实施的抽象审计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内部控制测评基础上落实的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

就我国现有学术研究成果而言,审计质量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依据《中国审计大辞典》的论述,审计质量代表的是审计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审计结果与审计目的之间的契合程度。广大学术研究者在经过系统的总结之后,认为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指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以及其审计过程中的总体水平。审计质量最终以审计报告的面貌出现。其最为关键的指标在于是审计工作对于提高会计报表可信度所做出的贡献。

固定资产审计质量的提高,更有助于对其审计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建设项目前期的工作事项审计工作进行加强,其中包括项目决策及其可行性评估,资金来源和实施效果分析等等,其全部都是在工程前期必须要实施审计的内容,对其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其次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审计,以能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实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最后还要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以能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进行有效的发挥。其中在专业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需要进行加强培训,以能够增加其审计资源,同时由于其培训周期过长,可以对其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充分应用,实现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综合使用,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发展,从而更加有助于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充分的对其审计整体效能进行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鉴于审计工作的艰巨与特殊性,因而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特点充分结合下,构建一支比较精通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队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财务管理及法律税收等方面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审计组长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对固定资产审计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及较高的宏观判断与思维分析能力,并通过多方面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财会税收法律及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加强,不但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理,同时还能够对其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重要实施意义。关于其具体加强途径则就集中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之上,关于这几点途径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工作研究者,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以能够切实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富任湘.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4):72-73.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1用电效率的内涵与经典方法

1.1用电效率的内涵。用电效率指标是电力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从产出的角度定义用电效率。在技术水平既定,电力资源等投入要素固定的前提下,实际单位用电量创造GDP与最大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比例。用电效率的值属于集合(0,1],在该集合内,值越大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越高,用电效率则越大;反之,用电效率的值越小,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电能浪费越多,用电效率则越小。科学客观地度量用电效率的意义主要在于制定有效的投资管理策略。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小的地区,提升效率潜力巨大,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资要以提升用电效率为主导,推动经济主体采用高效率的生产与管理模式,避免粗放投资行为;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大的地区,生产能力已充分利用,产出水平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此时经济主体应着力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进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因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低压配电网发展缓慢,自然功率因子较低,电能消耗重。近年来,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在我国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取得较大进展,在削峰填谷、节约电力资源、能源替代上实施的途径和绩效,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在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用电效率有所不同。对我国各地区用电效率进行科学测度,探究导致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各地区制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资源是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用电效率的水平与生产方式、投入要素的构成、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用电效率测度的研究应结合反映生产本质的生产函数。1.2用电效率的经典方法。本文从技术效率角度综合衡量用电效率。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是测度技术效率的两类方法。SFA方法是参数方法的代表,DEA方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代表。SFA与DEA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们可以科学估测随机前沿面,是当前广泛应用于技术效率测度的技术。SFA与DEA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征,SFA的优点在于:第一,SFA适用于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以及验证模型形式的情况,但DEA尚未解决随机误差干扰和结果的统计性检验等问题。第二,SFA易于解释企业(区域)间技术效率差异原因;第三,SFA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第四,SFA方法构造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反映被外界随机冲击的情况。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F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从而测度用电效率。SFA法测度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对于生产函数,广泛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以及其衍生的对数生产函数。C-D模型的测算简单,但要求满足技术中性等前提条件。而对数生产函数规避了上述条件,又鉴于本文度量的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数据数值差异大,避免了对数生产函数的多重共线性。由此,本文对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通过构建对数生产函数进行测度。

2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模型构建。本文依据林伯强(2003)提出的电力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用电量这种投入要素列入生产函数,形式如下:GDP=β0Kβ1Lβ2Eβ3(1)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L为劳动;E为用电量;β0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β1、β2、β3分别为资本、劳动、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体现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情况,式(1)两端同时除以E,得到式(2):GDPE=β0Kβ1Lβ2Eβ3-1(2)对式(2)两端取对数函数,本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为:ln(GDPitEit)=β0+β1lnKit+β2lnLit+(β3-1)lnEit+vit-uit(3)其中,GDPit为第t个时期第i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产值;K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资本投入;L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劳动投入;E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量投入;u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效率水平,满足非负断尾正态的分布,uit~N(mitσ2u)(mit与σ2u分别为uit的均值与方差),即uit³0;v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对称的正态分布,呈现出产出受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程度,即vit~N(0σ2V)(σ2v是vit的方差)。生产的用电效率EEit可表示为:EEit=E(GDPitEit|uitXit)E(GDPitEit|uit=0Xit)(4)其中,Xit=(KitLitEit),为投入向量。从式(4)可以看出,用电效率EEitÎ(01]。根据B-C(1995)模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用电效率受水电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可由以下回归模型表示:mit=δ0+δ1z1it+δ2z2it(5)其中,δ0、δ1、δ2为待估参数向量;z1it、z2it是反映第i个地区t时期水电产业投资的两个指标。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各区域的产出采用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表示为就业人数。用电量采用电力消费量表示。由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异较大,为客观比较分析区域间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在考察水电产业投资对用电效率的影响时,通过构建水电产业投资对各地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的相对指标来考察。同时,利用已有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其一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以下简称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其二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GDP的比(以下简称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记做z1it、z2it。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表示水电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与其他产业比较而言的相对情况,反映出在地区各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相对地位,z1it越大体现了在所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位越重要;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反映了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倒数,z2it越小体现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越高。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力年鉴(2009—2016年)》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年)》,选用2008—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估测我国用电效率。

3实证分析

3.1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评估。本文对2008—2015年我国水电投资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进行聚类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由表1可知,从水电产业投资的全国平均情况看,总体而言,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比例各年度逐渐降低,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则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三大区域各年度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两个投资指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从指标z1it的各年度逐渐减少趋势可见,虽然我国各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然而投资额提高的规模和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我国电力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火电连年亏损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下降。虽然西部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小于东部、中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基数很小,因此,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西部地区最高。中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具有逐年减少趋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逐年增加。因此,为提升我国用电效率应增加水电产业的投资途径,提高水电产业的投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指标z2it的倒数反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到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显著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而后又有所下降。事实上,2011年我国水电产业的投资成效显著。2011年我国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可实现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智能输电综合利用。同年,上海的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为亚洲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营;随着青藏的直流联网工程运行,我国内地电网实现了全面互联;国家电网陕西洛川变电站投入运行,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站。2011年我国在上述方面的实践与成就有效提高了水电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运用FRONTIE0.02R4.1软件,依据建立的生产前沿面随机模型(3)至模型(5),评估SFA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测度结果如下所示:β0=0.212,β1=0.580,β2=0.050,β3=0.304;δ0=0.242,δ1=-0.231,δ3=0.450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0,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050,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0.304。上述弹性结果意味着,固定资本存量每提高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产生的GDP增加0.58%;从业人员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05%;用电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304%。根据对上述数据的比较看出,在推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投入的重要地位凸显,而用电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很显著。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影响的回归模型为:mit=0.242-0.231z1it+0.450z2it(6)参数δ1=-0.231,符号为负,表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对我国用电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提高,则我国用电效率将提高。参数δ2=0.450,符号为正,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用电效率受到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影响,而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额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而我国用电效率将降低。比较参数δ1与δ2二者的绝对值,δ2绝对值接近于δ1绝对值的两倍,这反映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该结果表明,对于提高我国用电效率而言,通过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是比增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更有效的途径。3.2用电效率测度。本文构建的我国用电效率测度模型为:ln(GDPitEit)=0.212+0.580lnKit+0.050lnLit-0.696lnEit+vit-uit(7)本文整理与分析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面板数据,编写入FRONTIER4.1程序,经测算得出2008—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用电效率值,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与表1采用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标准相同,同样地,对本文测度得到的用电效率依据我国的三大经济带进行聚类分析,测算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知,从我国用电效率平均情况看,我国用电效率总体较低,发展潜力巨大;用电效率各年度的平均值在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同,要高于西部地区。我国的用电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电力输送环节较高的线损率,以及终端用户环节的低电效。对于低终端用户,设备的老化与管理水平的落后造成电能利用效率非常低,电效损失更是十分惊人,我国终端用电年浪费约1500亿千瓦时。2008—2015年我国用电效率平均值排名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北京、海南、江西、河北、重庆、湖南、上海、福建、安徽、陕西;排名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新疆、山西、江苏、广东、贵州、青海、云南、、宁夏、内蒙古。用电效率高的前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也高;用电效率低的后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水电产业的投资效率总体较低,由此可见,增加用电效率应该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用电效率测度的大小对于制定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用电效率低下的区域,现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未能充分利用,上升与改进的空间较大,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用电效率,特别要重视电力和资本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用电效率较高的区域,已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已充分利用,产出接近于生产随机前沿面,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

4结论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可知,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手段,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电网经营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高投入的特点,固定资产在电网企业总资产中可占到8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电网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创造企业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经营、筹资、投资等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一项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以至于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的工作需要整个企业的经理人员共同努力。投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

投资按其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两种。生产性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这些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企业利用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

2002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国内GDP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增长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整

整4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平均电力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4.4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100万千瓦;200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量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电网负荷和网架结构凸现薄弱,无法满足电力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期间电源和电网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计划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在北通道,继续加大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京津冀电网送电规模,促进西北黄河上游水电与宁夏火电联合以及陕北火电向华北和山东电网的送电。在中通道,要重点建设三峡水电站,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和四川水电流域大型水电站向华东和华中送电工程。而在南通道,要在国家已经批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工一批电力项目,保证西电东送目标按期完成。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主干电网架和各省网架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电网企业纷纷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省级电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普遍达到四十亿元以上,投入的重点在变电容量和输电线路上,目的是保证电网坚强,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其实早在1998年,电力企业就开始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改造,1999年,又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有国家资本金的介入,政府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暴露了很多网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并上升到仇视垄断企业的高度。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至今,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四到五倍,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投资的出发点是获利,在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应当是衡量此项目是否盈利,是否能为企业产生经营效益,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的投资中,往往过分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如1999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某些低压改造项目投入几十万元,而用户的年用电量不过几十度,折合人民币不足30元,投入和产出差距如此巨大,而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只注入20%的资本金,其余为银行贷款,电力企业在电网改造后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而电价同时又受到国家管制,导致电力企业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以付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作为代价。

(二)在建设投资前期管理中,注重电网规划,忽视投资回收分析

前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紧张,电力企业备受关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加之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电网规划工作非常重视,经常与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城市和农村电网规划研讨会,电网规划的重点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根据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规划进行安排,少有考虑投资回收的内容。

正象一份电网企业的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讲的,报告第一部分为所在地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电网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建设规模及方案,第五部分为投资估算,第六部分是效益分析。在整个报告中,效益分析所占的篇幅和比重不到二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售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增加等有限数据,没有任何对投资回收的分析。即使完工后的工程分析,也仅限于工程造价的分析,鲜有投资回收期的内容。

可以看出,电网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效益的问题,而是更多注重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容质疑,而且除少量技术改造工程外,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一方面无视效益分析,盲目投资,一方面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不到位。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脱节

电力企业一直采用自上而下垂直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工程项目,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如220KV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就由省一级电力公司核算,110KV工程由分公司负责核算,10KV等低压工程一般由支公司负责核算,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征地费、青苗赔偿费、前期费等支出必须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操作,导致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会计主体在核算,造成的后果是工程核算不完整,资料和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编制滞后。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设计批复、可研批复过程中难免出现沟通问题,导致设计变更增加。几乎有80%的工程项目都有设计变更,变更引起概算不准确,投资计划不足,造成工程超预算列支。对于在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电网企业来说,资金无法核销,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四)工程物资管理不规范,浪费严重

省级电力公司出于集约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的需要,对于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和大宗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但是由于采购委托有独立法人的物资公司,而合同签订却需各分支机构与供货商直接签订,而且由于物资的使用者不掌握主动权,导致售后服务跟不上,加之中间申报采购环节过多,周期过长,浪费严重。

(五)重立项,轻管理,投资建设后续问题多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立项,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对由于用电负荷增加的需求非常重视,对工程施工进度也抓得很紧,但是在工程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自上而下普遍认为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不注重收集资料,不注重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和施工结算,后果是工程完工多年,决算仍没有编制,资产没有结转,折旧无法足额计提,导致账面资产不真实,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

三、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将电网建设规划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回收期、会计收益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程序:一是提出投资方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案通常来自生产部门。二是估计和测算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三是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四是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五是对已接受的方案进行再评估,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找出预测的偏差,通过发现问题修正财务控制,为决策提供支持。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和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及现值指数,即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并计算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首先计算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之后计算会计收益率,即年平均收益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

(三)规范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管理,科学梳理管理流程。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设计变更过多,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脱节的现象,应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建立设计变更、概预算变更的考核制度,优化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批复,分清责任。对于上级单位核算的工程,要规范与下级的资金拨付,资料的传递,信息的沟通。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回收环节的监督,优化采购流程,减少资金风险,最大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城市经济;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52-03

一、样本数据的引入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繁多且复杂,根据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易获取性、非重叠性、定量分析等原则,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选取8个具体指标构建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11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这8个指标,分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1、工业增加值(万元)―X2、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X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4、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万元)―X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X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X7、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8[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原始数据中没有的相关数据)。

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步骤:

1.因子分析过程。本文使用SPSS(16.0)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先对8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和数量级影响,ZX1表示的是原始指标X1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对应的变量,表1中其余各指标的含义如此类推,变量值为负数,表示低于该类指标的平均值,正数则含义相反) ,并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见表1)。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指标之间既存在正负相关也存在强弱相关,部分指标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说明指标之间反映的经济信息有很大重叠,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表1可知,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其中统计为0.806 ,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001,表明样本数量充足,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阵,故可以实施因子分析。矩阵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提取前3个因子即提取了样本93.784%的数据信息(前3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为93.784%)。提取的三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3(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1、2、3个公共因子,星号(*)标注在较高的荷载值)。

由表3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ZX2(工业增加值)、ZX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ZX5(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ZX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ZX8(货物进出口总额)5个变量上的荷载值都很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工业增加值反映了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这些指标都是绝对指标,反映了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属于宏观层面指标,可定义为经济规模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Z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ZX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就是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是目前国际通行的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一个指标,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这两个指标都是相对指标,反映了西部中心城市居民的富裕程度,属于微观层面指标,可定义为城市富裕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ZX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上的荷载较高,该指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因此可以定义为资产投资因子。由表3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表达式分别为:

F1=0.024ZX1+0.24ZX2+0.225ZX3-0.199ZX4+0.242ZX5+

0.107ZX6+0.2666ZX7+0.1485ZX8 (1)

F2=0.529ZX1+0.0189ZX2-0.020ZX3-0.032ZX4+0.005ZX5+0.559ZX6+0.033ZX7+0.106ZX8 (2)

F3=0.089ZX1-0.095ZX2-0.089ZX3+0.996ZX4-0.116ZX5

-0.142ZX6-0.179ZX7+0.218ZX8(3)

由因子协方差矩阵表4可知,F1、F2、F3三个因子两两之间的协方差均为0,表明任意两个因子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实现了因子分析的设计目标。通过因子分析,将8个指标变量降维成三个公共因子F1、F2、F3,如表5所示。采用回归方法估计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F,即

F=63.373411F1+20.302606F2+10.107549F3)/93.783566(4)

将各个中心城市的数据代入上述等式(1)、(2)、(3)后得到三大公共因子得分F1、F2、F3,然后把F1、F2、F3代入等式(4)可得出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F,以这个综合得分F的大小进行排序,就得到西部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排名,排名结果见表6。

2.聚类分析过程。聚类分析是以各种距离来度量个体间的“亲疏”程度的,传统的聚类分析是在所选变量的基础上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各个变量综合计量的结果。系统聚类又称层次聚类,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一种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将所有样品看成一个类,然后选择性质最接近(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为一个新类,接着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直至所有的样品合并为一类。聚类过程中如果所选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线性关系,能够相互替代,则计算距离时同类变量将重复“贡献”,将在距离中有较高的权重,因而使最终的聚类结果偏向该类变量,极大地影响了聚类分析的精度。集成后的因子聚类分析法,不仅消除了聚类分析的数据输入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级和量纲影响,同时还能剔除变量之间较强的线性关系[3]。

二、内涵分析

首先考虑分别按3、4、5类进行划分,发现聚为4类较为合理,最后得到各城市的具体类别(见表6)。结合各城市的三大因子得分和其具体类别,分析其特征及内涵[4]:

1.第一类中心城市的特点是宏观经济规模大,工业生产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高。该类别包括成都和重庆2个城市,它们的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1、2,比较接近且很靠前,它们在经济规模因子F1上的得分分别排在1、2,在城市富裕因子F2上的得分分别排在3、10,在资产投资因子F3上的得分分别排在2、3,由此看出,除重庆在城市富裕因子F2上的排名很靠后外,第一类中的两个城市在三大综合因子的得分上都非常高,而且很接近,这说明第一类城市在经济规模、城市富裕、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方面发展都较为均衡,属于经济发展相对全面的城市。

2.第二类中心城市的特点是宏观经济规模小, 工业生产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低,发展不平衡。该类别包括西安、银川、南宁、兰州、贵阳、西宁6个城市。虽然西安的综合得分排在第3位,按理说应该排在第一类中心城市,但分析西安的三大因子得分可知:经济规模因子F1为0.50969,与第一类中心城市成都F1得分1.65049、重庆F1得分2.09303相差太大,不在一个级别上,而且西安的富裕因子F2为-0.2258、资产投资因子F3为-0.16312,均低于相应因子的平均水平,因此无法进入第一类。其余5个城市三个公共因子F1、F2、F3的得分均为负数,低于相应因子的平均水平,其中,西宁的规模经济因子F1得分、贵阳的城市富裕因子F2得分、南宁的资产投资因子F3得分均排在11个城市的末位。这些分析表明,第二类中心城市从总体上看,经济规模因子、城市富裕因子、固定资产投资因子三个方面发展都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不均衡。

3.第三类中心城市的特点是城市富裕程度较高,人口总量小。该类包括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3个城市,其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四、五、六位,其富裕因子得分F3分别为1.40642、1.64892、0.64187,排名分别为二、一、四位,表明这三个城市的富裕程度较高,而规模经济因子F1、资产投资因子F3得分相对较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优势,乌鲁木齐2006年人均GDP已突破4 000美元大关,位居中国西部12个省会城市前列。呼和浩特作为中国著名的“乳都”,在2007年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位列2001―2005年五年中GDP增长世界前二十名。这些都表明该类中心城市的富裕程度较高。同时应该看到,该类城市的人口总量较小,也是导致城市富裕因子得分较高的原因之一。

4.第四类中心城市的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大。该类别只有昆明1个城市,其综合得分排名为第六位,其固定资产投资因子F3得分为2.960556,排在第一位,远高于其他10个城市的F3得分,使得其他10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因子F3的得分均为负数,低于公共因子F3的平均值,昆明的其他两个公共因子得分F1、F2得分都很低,其综合得分排在第六位,是综合因子得分F正负的分水岭。这也是昆明在聚类图中单列一类的原因。实际上,昆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自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的投资规模,连年实现百亿“四级跳”。这些都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是昆明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把三大公共因子得分作为聚类分析的输入,剔除了传统聚类分析中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提高了聚类分析的精度,同时为聚类分析的结果提供了直观、精确的经济内涵分析范式,有助于各城市从宏观规模因子、城市富裕因子、资产投资因子三个方面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制定与自身适宜的经济战略方针,为整体提升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提供决策参考[5]。

参考文献:

[1]林乐义,印凡成.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8):153-1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58-336.

[3]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53-200.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海口;三亚;房地产泡沫;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34-04

近年来,海南省旅游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投资资金不断向海口与三亚两大旅游城市投放,就业岗位增加,城市人口聚集度扩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一切都引起了房地产价格,特别是住宅价格的上涨。然而,正当房地产的发展处于空前繁荣的状态时,人们对海口市,三亚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产生了疑问。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海口市和三亚市房地产泡沫作出判断及对比,得出海口市与三亚市的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地产泡沫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判断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指标

选择并运用各种综合统计指标可以从具体数量方面对现实社会经济总体的规模及特征进行概括和分析。世界范围内常用的判断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指标主要指标有房地产投资增长率/GDP、房地产开发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房屋的空置面积与空置率、房价收入比、房屋租售比、房价与物价指数比、房地产类贷款的增长率、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新增房地产类贷款占全部银行新增贷款的比重、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

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及数据的易收集程度,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指标对海口、三亚两市房地产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该指标说明某一地区当年有多少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是反映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基础指标,是衡量房地产业发展持久性、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二是房价收入比,该指标被定义为一个城市的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本文中住房价格是指某一地区一套平均水平的商品住房的销售价格;收入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为:房价收入比=商品住房均价×人均住房面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是房价与物价指数比,该指标说明货币供给在实体经济部门和资产部门的分配情况。四是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与居民储蓄存款比,该指标反映出居民的负债情况及还款压力。[1]

二、海口、三亚两市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性分析

(一)两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可反映房地产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的合理性,同时衡量出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等。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说明其投资过度,导致对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挤出效应明显,基础性建设改造滞后,进而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无法保证经济在平稳中前进。

在发达国家,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指标一般为20%-25%。由于我国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房地产投资需求自然非常旺盛。因而,在评价我国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时,可将该指标适当提高。

表1显示,2003-2008年海口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5%的高位之上,尤其是2008年达到最高值35%。表2显示,三亚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3年的32%一路上扬至2008年的50%,即三亚市已几乎动用了该市一半的资金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同时,根据资料显示,海口、三亚两市指标数据均高于同期全国指标数据, 这预示着两市房地产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过热现象。再进一步针对表1、表2计算得出,海口、三亚两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7.67%和44.49%,远高于其各自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12.54%和34.09%。这表明各房地产开发商对两市房产市场的信心过于高昂,开发势头过于强劲,特别是三亚市的房产市场对其他基础性投资建设的“挤出效应”已相当明显,若不加控制,就很可能影响到全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严重时将会造成经济的突然瘫痪。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03-2008年《海口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根据三亚统计信息网,2009-09-28.

[2]朱军.三亚市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J].海南金融,2007(12).

[3]叶开范,姚芸,王一波.浅析海口市房地产住宅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3(4).

[4]刘慧.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2).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 estate bubble level of Haikou and Sanya of Hainan Province

Wang Li-ya,Li Jia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570228, China)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贾佳(1984―),女,陕西西安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物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34-01

一、引言

陕西省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西部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枢纽,是重要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大流通和大物流的格局正在形成。陕西省承东启西、通南达北,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这决定了陕西省在全国经济布局和物流业发展格局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但目前陕西省物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找出物流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李维国等(2010)认为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工业、第三产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影响珠三角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张鹏伟(2011)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河南省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最大,其次是货物的周转量和运量以及物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2]。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当地实际对物流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3][4]。本文从陕西省实际出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物流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这有助于认清影响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从而引导陕西省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得到了陕西省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共12项,并将其分别进行编码:货物周转量(S1)、物流企业收益率(S2)、物流业发展政策(S3)、交通业通航里程(S4)、运输与仓储增加值(S5)、政府对物流业支持力度(S6)、批发贸易总额(S7)、物流业人才数量(S8)、货物运输量(S9)、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S10)、工业总产值(S11)、陕西省物流业发展(S12)。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实施步骤[5],在专家组内部对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得到各因素的关联矩阵R,R为12阶方阵。R的元素定义为1(当行因素直接影响列因素)或0(当行因素不直接影响列因素)。

根据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利用Matlab软件对关联矩阵进行推算,可由关联矩阵R得到可达矩阵,其中为12阶单位阵。由可达矩阵M,可得到与各个因素对应的可达集R ( Si )、前因集A ( Si )以及可达集与前因集的交集R ( Si )∩ A ( Si )。根据各影响因素的级间关系划分,可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分级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结论

由图1可知,陕西省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是一个具有四级的多级递阶结构。第一级影响因素是陕西省物流业发展(S12);第二级影响因素有货物运输量(S9)、货物周转量(S1)、物流业人才数量(S8)、批发贸易总额(S7)、工业总产值(S11)、交通业通航里程(S4)、运输与仓储增加值(S5);第三级影响因素有物流业发展政策(S3)、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S10)、物流企业收益率(S2);第四级影响因素是政府对物流业支持力度(S6)。

通过分析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到各因素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构,从而找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本影响因素。其中,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物流业人才数量、批发贸易总额、工业总产值、交通业通航里程、运输与仓储增加值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这七个因素对陕西省物流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物流业发展政策、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企业收益率是中层间接影响因素,这三个因素通过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对其形成产生间接影响。政府对物流业支持力度是深层根本影响因素,该因素通过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对其形成产生深层的、根本性的影响。分清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层次以及相互关系,对于深入把握陕西省物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维国、鹏伟.河南省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6):75-77.

[2] 张鹏伟.河南省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6):75-77.

[3] 张轩、易华.辽宁省朝阳市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物流技术,2008,(11):35-37.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范文

本文发表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1、附图2)

从表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

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

值)

其中,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

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

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3、附图4)

从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5、附图6)

从表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7、附图8)

从表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