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新媒体如何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自媒体是一种普泛化的传播媒介,其发展壮大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升级和普遍应用的大背景之下。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
图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自媒体是以现代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22015年中国网民职业结构统计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2校园里的传统媒体与现代自媒体
传统的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展。据《光明日报》资料,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校报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务学堂创办于1902 年的《农务官报》。校报曾作为学校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为教育创新改革办学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行业。
图32015 年中国网民媒体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伴随时代形势的迅猛发展,现在的高校校报基本都已经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大部分校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专用网站以及和纸质并期发行的网络电子版。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为普及已形成校园内认知和交流的重要纽带。这几者既有区分,又各有侧重。重要信息及时又相互补充,极大方便了具有不同阅读习惯的师生群体。
从内容上看,校园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而校园现代自媒体在信息功能之余拓展出了更多的延伸服务功能。
图4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号菜单服务项目示例
从情感倾向上看,校园报道的内容是容易产生共鸣的身边人、身边事。校园现代自媒体的互动功能可以使关注者累积的倾诉要求得到释放。从这个层面上,体现了校园现代自媒体柔性治理的一面。
互联网突破了校园传统媒体制作环节上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迅速进入校园传播领域,校内新型自媒体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也影响了读者对思想政治载体形式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数据容易搜集反馈阅读量,更方便统计和总结。
校报送出之后想得到反馈只能通过再调查的方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传统纸质校报采取的是区域派送或整体发送的方式,在有效甄别受众群体方面存在不足。校园现代自媒体采取自愿关注,自由浏览的方式,是读者主动去接近、去面对、去阅读、去接受,更容易产生价值上的共鸣。
此外,校园现代自媒体对于不同时段的信息阅读数量的统计有助于判断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从而合理安排之后的时间,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图52015.09.1―2016.01.15华中科技大学校园论坛GAST版学期发文统计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BBS白云黄鹤。
从时间轴上看,9月和1月因处于临近开学和放假的时间点而信息较少,而11月处在学期考试较为集中的期中位置,发文数量较10月和12月也有所下降。
3治理理论视角看校园现代自媒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从治理的角度看待校园自媒体的运营问题,可以重点研究以下几个特征。
3.1多元性
3.1.1主体的多元传统媒体诸如纸质校报的专业编辑人员比较固定,而校报权威性和资料性的属性,决定了这一状况不会被轻易变更。青春活泼、思想活跃校园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公号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知识固化的不足。同时,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及时、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以弥补校报版面有限、信息量较小、互动性不强、速度较慢等缺点。
3.1.2参与者的多元校园自媒体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拓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空间,扩大了受众的参与范围。
3.2调和性
现代自媒体改变了以往教育者的单向主导过程,促进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良性发展。
3.2.1者与参与者的互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价值,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2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在交往中表现了出强烈的自由意识。而自媒体便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
3.3过程性
校园自媒体在实现突破性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增加了对编辑等主创人员的需求,客观上降低了同学们进入主创团队的门槛,将学生干部和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记者、通信员等吸引到自媒体运营队伍中的过程起到了扩大教育队伍的作用,优化了教育者的结构。
4校园现代自媒体的优势
4.1改变了宣传形式
4.1.1由台向多平台的转变
多平台渠道在客观上对受众进行了分流,营造了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同学们既能在自媒体上平等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又能较好地避开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
4.1.2外在表达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变
校园自媒体微博微信公号的运营理应区别于社会上成功运营的商业公号,因为传播正确的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是校内媒体的一个重要工作。校园自媒体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硬性宣传容易引起反感的情况下,“蠢萌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法则对于校园自媒体的运营特别适用。
4.2改变了宣传模式
从定期宣传到不定期宣传。如从校园简报到QQ群、微博等。
由特定场合的目标人群向特定价值观的目标人群转变。校报因具有的连续性而能达到持续教育的作用,微信的定时推送是对此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受众群体不在学校,也可以达到对其教育的目的。
图6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总之,线上是手段,线下才是目的。在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多注重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友网;营销策略;渠道;整合营销;盈利模式;差异化竞争
引言:
2011年3月,视友网CEO陈总的带领网站,开始自主研发视频微博平台,将网站原有的原创视频与微博平台紧密结合,探索视频微博的独特发展之路。在日趋激烈的视频网站竞争中,视友网将如何调整网站营销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呢?悬念即将揭晓!
1.公司发展及现状
视友网成立于2006年7月,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产学研项目孵化而成的新媒体科技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平台以及原创视频内容的运营,为中国第一微视频移动互联平台。
视友网作为视频社交网络,用视频@世界,采用视频云端存储,是中国第一微视频移动互联平台,其核心应用为在线视频微直播和视频微博。视友网在线视频微直播和视频微博为国内首创。网站受众群体为高校大学生群体,视频内容多为网友原创微电影和微直播等视频内容。
视友网以高校联盟为依托,与150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高校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视友网正在探索发展阶段,网站内容正在不断提升,运营成本较高,网站广告价值有待提高,盈利模式有待改进和提升。
2.行业背景
随着宽带网的普及以及内容向电视机、电脑、游戏机、手机等终端的发散式直接,视听新媒体服务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一个迅速崛起的新产业。2010年国务院出台三网融合方案,视听新媒体进入了融合化发展的新时期。
视听新媒体处于快速发展期。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被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视听新媒体已成为广电与电信、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及媒介融合主导业务,预示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目前,网络视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土豆与优酷合并,酷6重新洗牌,乐视网成功上市,新浪微博全新改版,搜狐高清独具竞争优势,各大网站正在积极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面临的问题
随着视友网的日益发展,网站的用户规模日益增多,视频播放质量及速度都快速提高,网站知名度也在高校用户群体中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站发展背后隐藏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危机。
3.1 用户粘性不强,网站忠诚度尚未建立
现阶段,视友网没有形成独特的视频内容特色,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用户界面设计、视频内容与其他视频网站较为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未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视频点击大多数是来自偶然点击,回访频率较低,用户粘性不强,视频用户在各网站之间漂移现象严重,视友网网站忠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运营成本过高,广告价值有待开发,盈利模式陷入困境
视友网的运营成本主要是宽带、服务器、市场推广费用,其中,宽带费用最为昂贵。随着视频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用户端访问的流程,视友网需要购买大量的宽带和服务器,运营成本过高。另外,对移动终端的投资、技术的升级,不断抬升网站的运营成本。而与高额运营成本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网站的广告价值有待开发,网站盈利模式陷入困境和僵局。
3.3 网站视频内容短缺,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视友网网站视频内容以网友自制视频为主,与乐视网、奇艺网、搜狐高清相比,视频内容较为单一和短缺,没有高清影视剧资源,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视频内容方面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4.解决方案
目前,视友网正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要想在激烈的网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细分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创新网站营销策略,要以渠道集成和资源整合为网站战略核心,使差异化竞争和互惠合作成为必要营销策略,整合营销策略为视友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 内容为王,坚持创新视频营销模式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视友网在视频营销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开发视频微博和微直播产品,将视频与微博、微直播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或桌面客户端,第一时间在线直播新闻事件第一现场,获得并传播宝贵的第一手视频资源,通过视频微博分享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即丰富了网站的视频资源,又增强了网站用户的活跃度,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坚持创新视频营销模式,是视友网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
4.2 渠道集成和资源整合是战略核心
视听新媒体具有跨地域、规模化、互动化、碎片化、社区化等特征,决定了其从分立到融合的必然趋势。新媒体的竞争最终还是内容的竞争,因此,内容整合能力和渠道集成是视友网发展的战略核心。
视友网高校电视台频道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与一百五十所高校校园电视手合作,在站内建立各大高校网络电视台,优质资源共享,利于校园电视台视频节目的多平台、多渠道规模传播。
同时,视友网自制品牌视频节目也在各大高校校园电视台播放展播,有利于视友网品牌校园宣传。台网联动,品牌营销,规模传播,实现视频网站与高校电视台的双赢模式。
视友网采用“共享策略”,与用户免费共享优质视频资源,与竞争对手共享优质视频资源,一键分享功能,便于网站优质视频资源的“病毒式传播”,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火爆分享,利于视频资源在受众群中的迅捷传播,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便于形成规模效益。
4.3 差异化竞争和互惠合作是必要策略
为了在激烈的网络视频市场竞争中确立自身独特的地位,差异化竞争和互惠合作是视友网发展的必要策略。
视友网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以高校用户群体为主要受众群体,积极打造微电影频、高校电视频道、娱乐频道、微访谈频道等强势频道,实现频道内容多元化,坚持视频微博的发展方向,积极打造中国首家移动互联平台,迎合年轻群体的受众需求,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心理,实现体验化经营模式,借助互动营销和口碑营销实现网站品牌战略的提升。差异化战略,让视友网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5.结论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视频网站正在探索中发展,视友网也不断顺应时代和行业的变化,积极调整网站营销策略,实现广告营销、口碑营销、差异化营销和整合营销。在未来的发展中,视友网将如何调整网站营销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R・戴维,徐飞译,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
【4】[美]凯文・莱恩・凯勒,王永贵译,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美]凯文・莱恩・凯勒,王永贵译,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空当接龙”与管理企业
大视界
百万用户的背后有效发展模式成就新陕西联通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运营商谁能执牛耳?
释放网络“闲暇时光”的商业价值
下一代营业厅异彩纷呈
电信运营商应如何开展新媒体营销
高校迎新后校园市场应如何维系
基于客户满意度提升的服务营销协同机制构建
科技世园智慧绽放
经营企业一切资产广西电信扎实推进闲置资产盘活和物资管理工作侧记
江西移动:全力打造“智慧鄱阳湖”
新闻宣传如何才能更有效广东移动创新新闻宣传工作
广东移动:让“红段子”飞
共建智慧新疆新疆电信全面启动“宽带中国智慧新疆”工程
开启运营商的“精明增长”时代东莞移动锻造新核心能力体系
好风凭借力山东联通3G服务提升活动侧记
济南联通:3G“沃”城市畅享信息生活
青岛联通:创新经营模式突出战略地位
面向价值的电信管理要创新不要守成
大视界
深圳:中国电信创新基地的经济故事
500亿“富”连接运营商大有可为
情系客户情系员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访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总经理杨国光
变之律四川电信创新求变谋发展
跨越新疆电信十年改革发展纪实
向铁路信息化市场进军
移动支付:运营商、银行谁胜谁负?
手机阅读:新业务、新环境、新策略
3G无线上网卡之争
政企合作,小平台撬起大市场无锡移动拓展家庭M2M规模应用实践探索
以“巧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构筑“无线城市”展现“无限可能”广东东莞移动创新建设无线城市纪实
对农村市场实行集团化耕作
如何聚焦客户的信息化
完善电信运营商收入保障体系
基于客户需求分析的电信产品开发流程体系构建
国际市场
苹果iAD广告的启示
压力与能力
大视界
新疆电信宽带发展启示录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健康、绿色的广西电信
内容为王网络为将协作为本
亟待提高公众移动通信网应急能力
全业务时代运营商宽带发展策略
移动互联网应用新模式:UGC+USC
手机移动广告前景灿烂
手机报深度运营的三个方向
手机优惠券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新热点
移动互联网用户七大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文化软实力——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文化建设回眸与思考
“无线郑州”触手可及
爱拼敢赢快乐工作中国电信福建泉州分公司特色管理文化建设初探
内蒙古电信:优化渠道建设提升品牌形象
苏州移动:挖掘客户需求的“金矿”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
1.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社团活动,将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限定为学工部、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导致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被局限于管理学生层次上,难以在整体办学方向和文化引领等宏观层面操作实施,使得校园活动文化略显单一封闭,反而削减了活力和创造力;
2.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表面上的热闹与组织者、参与者的“三盲”——盲目、盲动、盲从等问题,出现组织者筋疲力尽、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关键是要增强师生文化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和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生命力所在,特色发展、品牌生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园文化品牌是指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总称。它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品牌一则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吸引更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则有利于建立社会网络,形成宽松、活泼的环境,助推政校企行、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三则有利于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调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提倡并宣扬“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则要体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譬如在文化广场可树伟人像,也可以以互联网标志之一的“e”作为塑像,向广大师生展现一个充满动感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法规宣传的内容,要求师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活动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实做好“挑战杯”等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现和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之中创造和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集中时间的聚集性、一致认可的共识性,所以培育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活动文化针对性不强、活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盲目、盲动、盲从等“三盲”问题,如何形成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度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需要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方式和以参与者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流程再造,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一)理念更新: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
为增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共识和凝聚力,就要全面认识并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和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思维顺应用户的阅读体验。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看,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要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承认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到推广,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变”;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信息舆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为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不变”。
(二)宣传推广创新:从媒体整合转向媒体融合
为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先声夺人”,就要做到宣传推广先行。一是运用新兴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将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面铺得更开,增加运用QQ、MSN、E-mail、BBS、微信、微博、博客、APP等新兴媒体的频率。以微信为例。据调查,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扩散率为80%,朋友圈、QQ离线信息、QQ邮箱提醒、语音通信是最常用的四项“社交功能”[5]。学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熟人”,的信息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文字+配图”为主,而后者比例更高。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校园文化品牌在运用微信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提升所谓的“即视感”和“冲击力”,通过大量精心剪辑、编辑的视频和图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推广效果。二是推出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借助微信使用与传播特点,做好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推广,将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等学生组织的公众号纳入到微信矩阵中来,在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品牌活动,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意识形态主阵地。随后在主阵地快速卡位,搭建巨型用户平台,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受众黏度,形成大量较稳定“粉丝”,从而将高校活动文化品牌信息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得到忠诚“粉丝”推介,形成广泛影响力。三是融合传统媒体资源。继续做好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资源整合与互补,从而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注意结合学生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即时性、快捷性,从而使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加师生参与度、认可度。
(三)流程再造:从以组织者为中心到以参与者为中心
为不断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培育、设计推广和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晰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发掘和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的培育潜力和方向。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种人为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文化品牌活动要有内涵、出特色、有影响,就必须从组织者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拍脑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和推广。譬如学生到底热爱参加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中偏向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草地音乐节还是网络选秀?草地音乐节大家关注的是特邀歌星还是本校歌手?本校歌手中最耀眼的是谁?会不会是热情加盟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真正的兴趣点,进而找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理念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模式,向双向度、和对话式发展,话语变革则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其次,要关注生活维度,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强化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网络语言;最后,要提升教师工作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以上四点是解决校园活动文化中的“三盲”现象——盲目、盲动、盲从的根本,也是真正形成广受师生欢迎校园活动文化精品的前提。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建设起来以后,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否形成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有赖于校园文化品牌管理以及以何种方式来管理。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6],对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层层累积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统筹、长远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亲自抓,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主题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4.
[2]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5(2):103-104.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9.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组织提供了新的宣传平台,也为高校内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及挑战。高校内组织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而对于它的使用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校内组织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 高校 新媒体 组织传播 发展趋势
迈入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发生着巨大变化,冲击着校园固有的管理方式,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平台。事实上,现在许多高校都处于一种竞争状态,而新媒体的使用也是一个愈发重要的竞争点。
而高校内组织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竞争,希望自己的平台能够更有话语权与说服力,因此各个组织也有了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进行宣传。新媒体在各个组织中也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组织甚至“招兵买马”网罗校园内优秀人才全力打造新媒体平台,争夺受众。大学生每天都与新媒体接触,相关新媒体的研究能使高校内组织对于新媒体有更直观及正确的认知,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新媒体对浙江省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笔者对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多所高校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希望能够管中窥豹,了解当前高校内组织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本次问卷共有2587名浙江省大学生参与填写,其中男生1316人,女生1271人。
1、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
在接触主要媒介方面,调查显示,浙江省大学生接触的媒体形式中报纸杂志所占比列为38.1%,广播为9.5%,电视则为10.4%,而新媒体中的智能手机有97%。
在媒介内容选择上,52.22%的学生希望在学校网络媒体上看到关于生活小常识方面的内容;51.14%的学生则希望学校网络媒体上看到的内容是关于就业前景方面的;也有47.07%的学生倾向于能有更多关于校园活动方面的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类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层出不穷。新媒体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近两年“低头族”、“拇指一族”这些词汇流传甚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当今社会手机对于大众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依赖性
调查表明,有34.31%的学生每天用1-2小时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31.47%的学生能控制在1小时以内;用2-3小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学生占12.84%;每天用3-4小时和4-5小时在网络平台上的分别为4.77%、6.42%;剩下10.4%的学生则是每天登陆网络社交平台5小时以上。新媒体传播信息有着及时、全面、海量的特点,大学生可以使用各类新媒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正是因为迎合了大学生的需要,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这便使得他们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性,上网时间逐渐增加。
3、手机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在如何管理各类媒体账号的问题上,操作方便且易携带的手机成为64.31%的学生的选择,剩下的35.69%的学生则是通过电脑来管理操作。
调查结果表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手机越来越普及,方便、新颖且功能强大使手机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二、浙江省高校内组织使用媒体特点分析
1、新兴媒体成为主流
我们在总结报纸、广播或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时经常会说出这样一些
关键词 ,比如具有储存性、渗透范围广、声画并茂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出现让这些传统媒体捏了一把汗,因为新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点综合,人们在选择媒体的时候自然更倾向于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媒体。
报纸、广播台及电视台至今仍然存在,并且长时间内会一直存在,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出现已经使这些传统媒体受到冲击,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想法用他愿意使用的形式进行传达,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这为意见发表提供了便利性。
而新媒体中的微信、微博则让学校官网、BBS论坛等旧式新媒体的热潮平息,大学生们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这些新兴媒体上。使用这样的新兴媒体,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都可以通过自己使用的电脑或手机传播信息,而这在大家只能使用传统媒体时是完全不能做到的事。
2、智能手机逐步取代传统媒介
高校内智能手机几乎全面覆盖,大学生对于便携且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表现出了兴趣并产生了依赖。过去大学生订阅报纸、期刊的行为在现阶段已经逐步消退,而手机互联网的使用又方便于电脑互联网使用,智能手机渐渐占据了大学生领地。
手机客户端目前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媒介形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无论是四大门户网站还是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抑或是一些公司企业,他们在拥有自己官网的同时致力于开发手机客户端。在高校当中,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团体也开始致力于研发APP,希望以这种新的形式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些都能从侧面证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媒介形式,它所能影响的人群不可小觑。
智能手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各类媒体都希望在智能手机上分得一杯羹,让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吸引更多的受众。智能手机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已成为事实。
3、媒体的多样性是高校内组织面对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内组织带来压力与挑战,如何巩固媒体现有的校园受众并且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是高校内组织需要面临的客观问题,同时也成为了他们亟需解决的课题。
高校内组织官方微博、微信影响力正处于上升态势,各类APP也在被逐步研发,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高校内组织管理者需要及时学习并运用新技术,这样才能使传播形式不落后。而纸媒、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使用也需要进行思考与变革,这样才能不被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所击败,巩固自己的原有阵地。
因此,合理地运用校园媒体,让更多的校园媒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对于高校内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尤为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便能使高校内组织进行更加有效的宣传,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关注。
三、高校内组织如何应对发展困境
1、内容是关键
高校内组织使用的新媒体在校园内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传递校园信息,积极营造舆论。这些新媒体存在的目的决定了在传播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团的最新信息,以及校园的新闻信息。
当新媒体成为了高校内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它们所传播的内容尽管贴近学校的师生,但是同时也会包含教化性。模板式的会议报道、形式单一的校园新闻、政治指向性明确的信息会使高校内受众对高校内组织所使用的新媒体产生倦怠感。
而在媒体极度发达的时代,内容是媒体的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受众总是会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当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时,媒介所想传达的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真正被目标受众所关注的信息。
宣传、说教色彩较浓的信息并不为学生所喜欢。大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愈发追逐个性,单一而乏味的内容无法吸引他们。因此高校内组织在使用新媒体时要注意内容的创新和独特。同时,高校内组织也存在着竞争关系,谁能把握第一手资料,谁能将相同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特色,那么谁就能使其新媒体获得更强的黏性,吸附更多的受众。
2、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达到共赢
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使之面临着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新媒体发展态势如此之好,传统媒体也不会就此消亡。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有着一批忠实的受众,还在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长时间的存在已经使她具备了成熟的运营机制,同时也培育出了大量熟悉传统媒体工作方式的媒体工作者,拥有足够的传媒人才。而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消失,也使传统媒体的信息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播。
在传统媒体举步维艰的时刻,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弥补传统媒体时效性、互动性较差的劣势。这样一来,新媒体能够得到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信息、人才资源,同时获取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而传统媒体也能通过新媒体将自己的信息及时宣传,同时巩固自己的品牌。
3、采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因此能够对发生的事进行及时的。但是及时的前提是能够及时发现报道热点,这便要求采编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全方位新闻敏感度。高校内组织的负责人及组织内成员便需要时刻关注校内外最新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控时效性。
同时,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采编人员便需要将信息整合成校园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还需要被老师及行政部门人员所接受,因此他们需更深入地了解校园各阶层人群。这也是对采编人员“多层次”的要求。
“宽领域”不仅指采编人员需要对多种学科有所了解,发现新事物能够对其做出快速的反应、整理出有质量的稿件,同时还需要掌握多种技能。采写、编评技能是基础,这只能将事件一五一十说清楚。能够将思维发散,由一件事引申出更多的内容从而引人深思,同时用有新意的表现形式去展现才能使高校内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王贤修,《作为内部传播的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与架构》[D].山东大学,2012
②刘相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实现共赢》[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53-155
③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04/content_249209.htm?div=-1,2011-07-0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网络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领域新的重点研究方向。有效实施高校网络育人作用,关键是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筹建以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新型移动端应用组成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成立该门户运营团队——京涛海纳工作室,依靠专业教师、学生团队力量开展门户的设计规划、开创栏目、创作品牌、舆论引导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京涛海纳学生门户于2010年3月建成运行,以“思想引领,服务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发挥网络育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师生、繁荣校园氛围”为理念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门户先后进行九次改版,设置栏目五十余个,先后创建9项文化品牌、开展9项特色活动,通过与校内外单位合作的6项创意项目,扩大门户运营方向和影响范围,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新闻、摄影、设计、电影、漫画、网站、动画、影视、策划等多元协调发展格局,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建设一体化服务性平台,创新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深度应用,逐步打造为引导、教育、服务学生和最具有学生凝聚力的网络平台。1.找准定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门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融新闻时事、思政教育、学术交流、网上办事、媒体软件互动于一体,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良好的用户体验、多方参与的互动模式、流畅的信息表现融入平台,逐步打造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2.组织统筹,培养专业学生团队。明确的门户建设指导思想及职责分工,学生团队中划分新闻、摄影、设计、影视、技术、运营等工作组,聘请专业教师培训,每季度组织考核;派遣成员骨干先后到珠海团市委、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珠海新闻网等单位学习,为门户的运营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3.建章立制,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制定门户建设、管理办法,每年度从学校经费中单独列支该门户建设、运行经费保障;成立门户管理领导班子,加强信息管理制度和栏目板块管理,实行信息编辑、审核、多层管理。4.突出主体,研究校园网络用户需求。加快门户移动端开发,利用其附属微博、微信、APP为主要推广手段,推出教育、文化、服务、新闻内容的多款产品移动端,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5.强调体验,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供门户产品化服务,按照面向校园用户的理念,突出了不同类型的网络产品特点,设计布局中将学生日常使用率高或者最受学生欢迎的应用摆放在优先位置,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与目的直接选择大类,并进入相关应用,满足不同目的用户的需求,实现栏目产品功能服务。6.搭建框架,凸显青春活力视觉形象。重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的互联框架,以页面布局简洁美观的设计理念,提高门户视觉美感,排版布局中的平衡、对齐及对比关系,运用多种色彩搭配,强调创意、突出个性、注重情感、追求多维空间等。7.优化系统,设置合理的后台管理构架。建立一套具有良好用户界面的后台管理维护系统,优化信息管理,便于扩充栏目和信息更新,易于继承和保护历史数据;建立后台信息与社会网络信息的交互,通过设置分享机制,与社会网络信息共享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的品牌活动内涵建设是传播的基础,品牌活动的传播是品牌活动形成的条件,依据互联网发展状态和趋势、社会文化导向和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定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特色活动、文化项目的发展思路,开设门户的自主品牌、活动和项目。1.以发展多元品牌为先导,打造9项网络文化品牌。先后创办反映校园动态的《大学生报》新闻品牌,专题报道积极进取学子的《对话榜样》访谈品牌,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四位一体化模式的《学生电影》电影品牌,以漫画形式记录校园生活的《漫游北理》漫画品牌,展现学子风貌的《潮拍北理》摄影品牌,以两院院士、学部委员等专家学者为主讲的《海纳讲堂》学术品牌,展现校园人文的《形象北理》影视品牌,报道爱岗敬业教师的《每周人物》专访品牌;充分发挥网络育人职能,通过正确的网络导向,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2.以开创特色活动为方向,开展9项网络文化活动。先后举办“诗词歌赋”文学大赛、“描光绘色”摄影大赛、“创意新生”设计大赛、“绘声绘影”影视大赛、“网罗万象”媒体大赛、“迷彩造衣”艺术大赛、“水墨丹青”书画大赛、“造星计划”影艺大赛等网络特色文化活动;以搭建网络媒介载体,建立起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媒介同步推广、作品征集,逐步形成内容多形式、多方向的一体网络载体。3.以打造创意项目为手段,拓展6项网络文化项目。分别与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广东粤剧院、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合作“缤纷视觉”校园大型活动CIS设计项目、“无线城市”珠海高校数字校园研发项目、“北店南移”文化产业市场调研项目、“维维校园”珠海大学生自购平台研发项目、“魅彩幻夜”3D特效楼体大型投影制作项目、“粤韵清音”广府戏剧文化传承与创新调研项目;结合线上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传播,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并努力开拓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合作。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效果与反响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对京涛海纳学生门户建设,所创造的创新文化成果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学生门户网站多次在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网站评比、广东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获奖;2015年,荣获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评选专题类“十佳网站”;2016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十佳媒体”荣誉,全国高校“百强校媒”等荣誉;主要讲述该门户建设理念、实施方法及成效经验出版的书籍《线上青春》获得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品牌活动影响广泛,彰显校园文化特色。门户的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网站每日最高点击量达15000次,微信关注度最高达80000余人,内容最高阅读量是78638/篇,平均每日阅读量达到5000余点击率,微博粉丝人数关注度最高达50000余人,内容最高转发量是6573/条;更赢得200余次社会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香港地区文汇报、广东电视台以及新浪、腾讯、搜狐等50多家传媒机构曾作题为“168元拍出精彩校园电影”、“北理工邀四院士开讲座”、“北理工‘造星’计划将启”、“北理工学生漫画发行”、“高校也建新闻呼叫平台”等报道。2.文艺精品硕果累累,提升校园艺术氛围。通过门户文化艺术栏目向学生征集作品,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市级及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多年来我校学生共有1563人次获得了市级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432人次,省级510人次,市级621人次。学生创作的文艺作品通过该网络平台推广,深受师生与社会专业人士认可,其中《花开夕夏》电影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播放,《云纱》、《接力》、《争春》等摄影作品分别在多家报刊所刊登,《酱油人生》、《军训纪实》、《诈骗》等影视作品突破3000万网络点击率,《北理一年班》漫画作品被社会媒体称为“迎新宝典”,3D特效墙体大型投影作品《魅彩幻夜》更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好评。3.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紧扣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团队成员成长成才。多年来,京涛海纳工作室培养了536名的校园网络文化社区学生干部,他们曾在国际、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取100余项国际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市级奖励,毕业后从事文化媒体方面的工作或考研进修、出国深造。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策划;深度报道;交互性网络报;邮箱发行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1-02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传统的信息渠道、校园文化推广的重要平台,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塑造、重要精神传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高校校报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校报缺乏广大的学生读者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网络媒体浏览校内信息,校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束之高阁的“宣传手册”;发行滞后性导致时效性较低,再加上发行周期长,在校内信息上与网络不可匹敌;其接入性也远远低于网络新兴媒体。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作为一个官方的话语平台,它曾经稳坐校园第一媒体,随着新兴媒体的冲击,许多高校建立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来表达自己的声音,高校校报也随之没落,面对这样的新环境、新形势,高校校报必须重新出发,重新定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其中,内容是报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何在内容编辑上的整改,面对严峻的挑战是高校校报整改的第一步。除了内容,校报的运营也是重要的一环,好的内容,需要顺畅的推广、运营渠道拓展,才能大放异彩。
一、不能以“量”取胜,就重视“质”
由于报刊版面的有限性,显然不能在信息量上与网络相媲美,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存贮量,在信息的容量上有很大的优势。许多专家和学者就信息量不足这个问题上,提出校报新闻应该要尽量短、在有限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就此,我却认为,提供再多的信息也无法弥补报刊信息量不足的缺陷,与其一直追赶网络媒体的脚步,不如另谋蹊径在每条新闻的“质”上下功夫,通过编辑的把关,重视每条消息本身的含金量。重视含金量就是要重视新闻价值,如时效性、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显著性等。
校报的读者群有着高学历、高素的特点,注重报纸的质量、对其期望更高,不仅要求高校在报道的角度上多创新,而且更是要求报道出对受众有价值的消息。现今许多校报不一而同地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喜欢“画蛇添足”。总是在消息的开头加上“为了丰富全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为了……”此类话语,可谓是让新闻的价值大打折扣。一方面,这不符合新闻本身只说事实的传播规律,过多的评论和点缀只会消解的新闻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对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来说,这些官话和套话容易引起受众的厌恶。重视质,要求编辑要有专业的眼光,严格根据新闻的本质规律对每一条消息进行把关。
二、不能主导信息,就主导信息记录
在信息及时有效地上,高校校报仍然不是网络媒体的对手,但是纸质媒体的高校校报,它拥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传承性。一方面,读书、读报是一种品位的体现,而且通过报纸传播的内容通常都比网络更具有权威性,因为纸质媒体的内容是经过严格把关的。另一方面,报纸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许多收藏家将报纸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由此,高校校报也可以转身做“高校历史的见证者”,成为高校历史的一个资料库,翻开一期期的校报,恍如翻开了高校一幕幕的历史。
主导信息记录,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校报编辑精于新闻策划,策划专刊、专题和专栏的策划。可以在一定时间段推出,高校科研成果专刊、高校获奖专刊、高校最具影响力人物专刊等。这些富于意义,并且汇总了重要信息的专刊、专题,不仅很好地传承了校园文化,更可以作为高校发展的辉煌史载入史册。
三、不能抓时效,就抓深度
侧重于深度挖掘,就是继续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网络以动态性消息取胜,而高校校报则需要在报刊的深度上下功夫。作为周期性比较长的媒体,只有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延伸,善于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才具备与网络媒体竞争的资格。并且基于高校校报群体素质较高的特别,增强深度报道的力度才能满足受众更多的需求。
抓深度,就是在一些普遍的事实下,挖掘其背后的寓意和总结其规律。具体实现途径就是增加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的分量。多报道一些校园里面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例如,关注领导,不能说仅仅关注领导的讲话,更重要的是挖掘领导的话中之意;关注会议,不能说仅仅关注会议本身的流程,更重要是透视会议带来的变化。报道重要事件,如高校招聘会、新生入学等事件,不能局限去报道事件本身,而要结合时代形势,透析其中的内涵,给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意见,给新生入学生活提供指南。
四、精于“解读”文件内涵
由于校报的党委机关性质,不得不承担着“宣传”的任务,因此许多高校校报为数不多的版面上充斥着各种会议纪要、工作总结和领导讲话。把握新闻价值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破除一味地“会议式”新闻报道方式,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会议新闻、领导讲话写得有意义且不枯燥,并提炼出其精髓,需要编辑和记者开动脑筋。
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独立机构,必然需要许多来自党委的、校园的文件资料,通常这些文件资料如会议新闻一样,大多是苍白无味的。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决议需要直接刊登以外,尽量把一些拗口、生涩的理论,转化成权威的解读,不仅可以为受众昭示文件的意义,帮助受众去理解;而且,这样的解读容易树立编辑部的威信,彰显纸媒的话语领导力。这样说来就要求校报编辑拥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
五、利用网络扬长避短,校报变身“交互性网络报”
网络媒体挑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但这种挑战不见得全是坏事,如何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如何在危机中找到转机,这是报纸变身转变的关键。利用网络扬长避短,许多报纸面对网络新闻的冲击,都选择了“纸媒上网”,开发报纸的网络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吸引更多的受众。面对网络的强势冲击,现在许多高校校报也开通了自己的网络版校报,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官网下载网络版的校报,网络版校报有效地弥补了校报发行量有限的缺陷,也节约了发行成本。
校报的网络版和纸质版的共同发行,有着显而易见地优势,但是这样的网络版实质上只是纸质版的翻版,仍然受到纸质版发行周期、内容的限制,并且没有良好地体现网络的交互性、海量性等特征。在此,我提出“交互性网络报”的概念,即深度挖掘网络版校报“传受交互”,以及在网络新闻的超链接中,实现“报网交互”,“传受交互”的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在把BBS的灌水模式融入到网络版的下载界面、在线阅读界面中,当受众对报刊上的内容感到兴趣,可以及时发表评论、灌水。“报网交互”即在一个新闻的界面下方,可以做一个超链接,连接其他校园网与此相关的新闻信息及其图片。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弥补纸质报刊信息量不足、时效性较差的缺点,又可以形成系列报道之势;此外,校报内容的深度总结、高度挖掘的特点可以在和网络新闻的对比中得到彰显。
六、低成本邮件发行
流媒体,顾名思义是流动的媒体。要理解流媒体的作用,便需要理解WWW的运行机理。网络服务器通常被描述为“无状态”的,它接受信息请求,将信息尽快发出,完成处理,断开连接,转而处理其他用户的请求。而在客户端,你的浏览器处理收到的信息,将信息汇集在屏幕上,直到你点击链接时才再次激活网络服务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网络传输只是瞬间的快速交换,然后便断开。
这种“无状态”方式很适合静止的图形或文字一类的媒体,将它们输入浏览器便可轻松地显示在屏幕上。但对动态的图像和声音来说却很成问题。因为图像、录像、动画和声音带有时间元素,这会增大文件的容量。在“无状态”方式下,网络用户需要在观看之前将整个录像片段下载下来。这种等待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因而需要其他的解决途径。
应用流媒体的目的是突破WWW的限制,采用基于Internet的技术,将媒体数据在观看时才传输给用户。这非常像看电视或听收音机,在看到图像或听到声音的当时才接收到它们。因而流媒体是一种持续的连接,而不是“无状态”的数据连接,但原数字声音和录像文件还是非常大,因而要让它们适于调制调解器或局域网,必须对其进行压缩。
1、流媒体技术及其格式
传统的多媒体文件需要从服务器上下载之后才能播放,而流媒体和常规视频媒体不同,可边下载边播放。流媒体是运用可变带宽技术,以“流”的传输方式在因特网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使人们可以从28kbit/s到1200kbit/s的带宽环境下在线欣赏连续的高品质音频和视频节目。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流媒体不仅可以进行单向的视频点播,还能够提供真正互动的视频节目,如互动游戏、三维动画等,可以实时观看电影或收听广播,给网上生活增添色彩。在流媒体技术中,需对A/V、3D等多媒体文件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才能进行流式传输,采用先进高效的压缩算法。尽管流式传输对于系统缓存容量的要求大大降低,但仍需要缓存,使用缓存系统是用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传输顺序的正确,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不会因网络暂时拥堵而使播放出现停顿。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如实时传输协议(RT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实时
流协议(RTSP)。
2、流式传输的基础概念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A/V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延迟也很大。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的连续、实时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声音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式不仅使启动延时成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式传输定义很广泛,现在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音频)的技术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 将影视节目传送到PC机。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Real time streaming)和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说来,如视频为实时广播,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那种传输方法依赖你的需求。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1)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媒体,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那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前头部分,顺序流式传输不像实时流式传输那样可以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这种形式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它经常被称作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该文件在播放前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这种方法保证电影播放的最终质量。顺序流式文件是放在标准HTTP 或 FTP(文件传送协议)服务器上,易于管理,基本上与防火墙无关。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视频,如:讲座、演说与演示。它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2)实时流式传输
实时流式传输指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连接配匹,使媒体可被实时观看到。实时流与HTTP流式传输不同,它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直播,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前面或后面的内容。理论上,实时流一经播放就不可停止,但实际上,可能发生周期暂停。
实时流式传输必须匹配连接带宽,这意味着在以调制解调器连接时图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出错丢失的信息被忽略掉,网络拥挤或出现问题时,视频质量很差。如欲保证视频质量,顺序流式传输也许更好。实时流式传输需要特定服务器,如QuickTime Streaming Server、Real Server与Windows Media Server。这些服务器允许你对媒体发送进行更多级别的控制,因而系统设置、管理比标准HTTP服务器更复杂。实时流式传输还需要特殊网络协议,如: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或MMS(Microsoft Media Server)。这些协议在有防火墙时有时会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不能看到一些地点的实时内容。
流媒体在宽带网络上的应用
比尔・盖茨说:“流媒体是微软真正看好的方向。”
宽带的出现和发展是互联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互联网用户需求增加和互联网技术提高的产物,互联网的宽带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在线直播、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多媒体新闻、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它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流媒体的应用将为宽带网络的应用创出一条新路。
1、流媒体在宽带网上的应用
(1)因特网视频直播
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在低带宽环境下的高质量影视、音频传输,其中的智能流技术保证不同连接速率下的用户,可以得到不同质量的影、音效果。此外,流媒体的多址广播(Multicast)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服务器端的负荷,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带宽。
(2)校园视频网
校园网的建设近几年来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突破,使网络多媒体教学得以实现。现在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产品,如Cisco公司的IP/TV,可以用来组建校园视频网,提供实时广播、定时广播、视频点播三种通信模式。
(3)远程教育
就目前来讲,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技术多为流媒体,像Real System、Flash、Shockwa-
ve等技术就经常应用到网络教学中。随着网络及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网站开始采用流媒体作为主要的网络教学方式。
(4)宽/窄带会议电视
目前符合H.323以及H.264的会议电视系统均采用流媒体技术;按照ITU-T等国际标准,实施IP会议比电信网环境更为复杂,大多数产品均采用Intranet或VPN;至于实时流问题,可采用电信网出口接路由器,实现大规模、大区域会议,但QoS又难以保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信息安全方面,有的公司产品推出三级安全措施的VPN网关,QoS较好;目前许多部门正在研发宽窄带互通、不同制式终端、不同速率的媒体流。在真正的IP环境中实现实时、多点交互、高清晰度的会议系统时,如何保证流媒体特点,比一般视频技术应用难度更大。
2、商业流媒体运营模式
时代华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网络公司。它采用了“内容+网站”的经营模式,网络与内容兼营,如果将内容比作车,网络比作路的话,它两者都有了。时代华纳原本就有庞大的内容制作部门,并且有2200万的美国在线用户。这使得它在发展网络电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电信与新华社的联手合作。中国电信拥有强大的骨干网和较为完善的城域网,中国电信是目前及较长时间内国内惟一的拥有完整网络体系的电信运营商;新华社是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拥有覆盖全球的网络,具有高素质的新闻采编力量,其节目原创性强,并具有独家权威性的新闻资源。依托中国电信的优质网络,新华社将语音、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讯号通过宽带网向广大用户播出,为上网用户提供一个更精彩的、全新互动的信息源。中新华电信的合作在目前国内是全新的运营商与媒体合作的宽带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避免了重复投资,取长补短,值得提倡。
随着宽带向前的推动,宽带运营商考虑的是如何在拓展宽带增值业务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宽带用户忠诚度,实现盈利,进入商业流媒体运营的良性循环。要想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宽带内容,并确保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能够通过宽带内容的服务实现盈利,就必须尽快解决现行宽带网络商业运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宽带运营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宽带网络大量铺设,实际开通用户少,原因是宽带内容匮乏,尤其是多媒体增值内容的缺乏,使用户选择宽带网络动力不足,而网上宽带内容匮乏的原因有几方面的原因:内容提供商先天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不善;包月制缴费方式不利于内容提供商;运营商的宣传力度不够。
解决的办法是用技术手段解决内容提供商的后顾之忧,也就是对知识产权作切实的保护,在版权管理上和收费机制上作重大改革。
由于电子文件可以多次复制的先天缺陷,内容提供商缺乏积极性,盗版的电影碟片和制片人对电影拍摄投入资金的紧缩是现实中很典型的例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很多,数字加密、跟踪的技术是一个较为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有营销上的技术性处理及加大打击力度,版权管理的另一方面,对于版税的计录、计算和交易,其实这是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是与内容商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能力范围内能做好的事情。
对于宽带流媒体运营的模式,我们要在切实解决版权管理和收费机制问题的同时,加强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宽带传播平台的亲和力,真正做到向运营商(包括最终用户)提供一个能充分整合宽带内容与增值服务的高性价的平台级产
品。
迎接流媒体市场的全球发展
1、全球流媒体用户越来越多
近两年来,美国宽带用户日益增加。目前宽带普及率已达20%~30%,而且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到2003年,宽带用户的主要时间将在网上,其中流媒体业务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美国和欧洲之外还将有2000万用户;全球1/3的媒体用户下载这类内容,40%的流媒体站点业务量来自于北美之外。在亚洲,韩国是一个增长最快的市场,已经有200万的宽带连接。香港、日本和台湾也是流媒体增长的潜在的市场。
分析家们从3G拍卖中得到证实,流媒体今后的市场将十分巨大。很多3G许可证的拥有者都希望能提供一些可带来较大收入的业务,流媒体业务是其中之一。很多运营商所以在3G上投资巨大,因为他们坚信人们将大量利用蜂窝网络传送数据。在欧洲,2005年有大约7000万数据用户,占无线蜂窝用户的22%。
2、流媒体市场发展迅速
流媒体在企业用户和消费者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视频流与主要经由PC机的流媒体应用有关,但是电信运营公司通过TV提供的流媒体也有很大的市场。分析家认为今后几年将是流媒体大发展的时期。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95-02
由高校新闻中心、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媒介——校园手机报,及时把时政热点、校园新闻、大学生活等讯息搬上大学生的彩信手机,这为高校信息的传播提供便利。但目前高校对于手机报的运用面比较“窄”,传播内容相对单一,手机报栏目相对传统,作为校园媒体新锐——校园手机报,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运用校园手机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成才服务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命题。本文,笔者选取三峡医专《青年e专》手机报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手机报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大学生手机报的编辑管理。
一、《青年e专》手机报介绍
该报是学校团委利用现代新媒体发行的手机彩信,每半月发行一期,每期5000余份,目前共发行30期。每期相对固定的版块内容共8个,分别是“校园掠影”、“报佳音”、“经典广播”、“美文欣赏”、“青春观察站”、“文娱新闻”、“为你服务”、“轻松一刻”。每期容量约为70~100K,文字5000~8000字,平均每篇新闻400~600字,每期图片共3~5张,每条标题6~12字。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文立足于重庆市万州区大学生对校园手机报的使用情况、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内容设计等问题进行调查,以三峡医专《青年e专》手机报的目标受众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全部收回,经统计,有效问卷196份。现就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较满意的校园媒体:所占比例分别为,手机报28.15%;校园主页27.69%;校园微博19.22%;纸质刊物10.07%;团学网站7.78%;移动电视7.09%。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使用校园媒体时,对校园手机报、校园网主页、校园微博的满意度较高,说明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媒体占据明显传播优势,其满意的首要原因是信息接收方便。作为传统媒体的纸质刊物由于传阅率低,不便接收,不受大学生“青睐”。
2.喜欢的信息接收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短信(飞信)26.89%;QQ19.15%;手机报13.26%;微博12.71%;校园广播12.34%;展板/横幅9.94%;纸质刊物5.71%。由此可见,居于前四位的短信、手机报、QQ、微博的信息接收方式,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以手机或网络为传播载体。
3.愿意接收手机报的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免费的25.69%;接收方便24.40%;信息实用服务性强17.74%;内容贴近12.57%;可读性强10.17%;便于保存查阅9.43%。由此可见,学生愿意接收手机报是因其免费,且接收方便,信息实用性和服务性强。这说明手机报的选题、内容、编辑、传播上还需努力探索,坚持用优质的高度原创的新闻信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编辑简单的复制粘贴,或进行伪原创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真正的传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4.《青年e专》手机报中较喜欢的栏目:所占比例分别为,轻松一刻17.39%;校园掠影16.13%;美文欣赏15.01%;文娱新闻14.87%;经典广播12.34%;青春观察11.22%;为你服务7.71%;报佳音5.33%。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倾向于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娱和资讯类栏目。因此,在栏目编排上,更具服务性与工具性的、目标受众更加细分的栏目有着强烈的需求。
5.希望《青年e专》手机报发行周期:所占比例分别为,每周发行每一期52.91%;每两周发行一期26.98%;每周发行两期16.41%;每四周发行三期3.7%。由此可见,现行的每两周发行一期,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对校内外信息的需求,容易导致新闻成为“旧闻”,造成受众期待疲劳,更不利于受众对手机报的持续关注和长期收看。因此,及时调整手机报发行期数,缩短发行周期很有必要。
6.《青年e专》手机报需要改进的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栏目创新35.4%;图片选择26.36%;传播渠道20.67%;发行周期17.57%。由此可见,受众对手机报的栏目创新、图片选择充满期待。通过上述6组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出,校园手机报的内容模式具有主题鲜明,报到及时,内容广泛的特征。但存在内容同质化、新闻时效性弱、栏目创新不够等不足。
三、改进策略及建议
1.合理定位,创新栏目内容。校园手机报当顺应媒体发展潮流,以服务大学生的成长与生活为宗旨,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编辑原则,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互动性、创新性”,使校园手机报发挥“传播信息、展示个性、互动沟通”的桥梁作用。校园手机报主张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教育,资讯类栏目占65%,服务类栏目占35%。编辑部可采取栏目“模块化”组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和事件节点,对信息充分整合、深度加工,推送时事新闻、主题教育、体育娱乐、就业讲座、竞赛考证、健康知识等具体内容。提高采编能力,注重报道策略。好厨师手下无废料,好编辑手下无废稿。手机报编辑组当以定位为中心,围绕受众两大诉求点——新闻和服务,转变原先的“剪—粘—贴”报纸二次编辑套路,转向去中心化编辑、互动性参与的内容策略上来。手机报由于版面及字数限制,要求文章内容做到“短、精、美”。
2.图文相符,标题新颖。在读图和读题时代,有时图片比文字传递信息更直观。手机媒体在图片选择上,比传统媒体要求更高。手机报在编发前,文本的字体、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标点符号等细节都需严格校对,避免错别字和格式乱码,确保图文的清晰。要求图片清晰无杂物,主题鲜明不模糊,特写生动不做作,选材精准不唐突。避免图文不符、张冠李戴的现象。手机报适合概况内容式标题和揭示主题式标题,需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字数控制在12个字以内,如《我校举办科研成果鉴定会》、《大学生求职难谁之过》等。形象式标题、对仗式标题和正副式标题由于字数太长,更适合于纸质媒体。
3.加强宣传推广,实现受众互动。尽管手机报是基于手机这个交互工具上的报纸,但手机报无法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却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在手机报中,受众不仅仅是普通的阅读者,也是信息源的提供者。加快建立受众互动机制,重视其内容宣传和品牌推广,广泛拓宽信息源,让受众知晓手机报,积极参与手机报的选题创作、内容征稿、栏目创新等工作,有助于提高手机报的实际传播效果。
4.错开信息拥堵高峰,适时发送手机报。由于信息化时代,受众对传播媒介和信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因此,为了避免手机报与垃圾信息一起被受众删除,建议手机报每期在发送时,错开信息高峰时段。校园手机报应选择在午间12~13点、晚间8~9点之间发送,或者学生课余时间“分众分时段”发送,避免学生上课期间或网络用户较多的高峰时段发送手机报。(《青年e专》手机报编辑部对此文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慧.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校园手机报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