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科学统筹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统筹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统筹规划

第1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全国的情况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而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

(一)整体发展滞后

纵向比较,我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横向比较,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GDP总量来看,在全国百强县中,东部沿海省市占85%,中部地区占10%,而我市一个没有。从全国的情况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市而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发展速度减缓

从2010年的情况看,我市的5个县总体增速缓慢,总量也不高,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5%,只有土左旗、托县、和林的GDP过百亿,其他2个均在50亿以下,在基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县的增长速度超过20%,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总量的迅速提高,成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县域之间的差距较大

2010年县域经济创造GDP为53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3亿元,只有1个县的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两个突破10亿元,还有2个县没有突破5亿元。土左旗是我市行政区划最早的旗,农业基础比较好,但是后期工业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不是最高的,但是发展潜力非常大。托县和和林县行政区划相对比较完,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第二产业的速度,工业园区的规模效益基本形成。武川县和清水河县行政区划相对也比较完善,但是由于受投资硬件环境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对外开放滞后

目前,呼和浩特市5个县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外资利用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托县和和林,而武川、清水河县还没有形成规模或基本上没有大的投资。除了对国外开放明显滞后外,对国内的开放也很不理想。这既影响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城镇化进程滞后

目前,我市镇的规模普遍偏小,全市建制镇城区的平均人口为3500-5000人左右,低于全国6000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滞后,延缓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形成城乡消费断层;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县级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

随着上级政府垂直管理部门的逐步增多,县级政府调控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相应减少,政策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呼和浩特市大多数县的县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在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的情况下,县财政根本无力增加建设性投资和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市的角度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着力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积极拓展城市骨架,加快路网、供排水设施、通讯、电力、燃气管网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档次,以城区为中心,以好的乡镇为副中心,建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组团模式,切实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乳业、电力、电子、生物制药、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六大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尖技术,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特别注意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开发。

(二)加快发展乡镇经济

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坚持工业立乡、项目强乡,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乡镇经济总量。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妥推进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培育优势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市显得更为重要,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业的技术水平,切实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依靠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统一制定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建设互动并进,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三)坚持内源与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好外源型经济发展,进一步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大力构筑发展平台,降低外商投资成本,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以商带商。重点引进高科技、高税收、环保型项目,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大力促进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继续落实好国家、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到税收政策平等、收费标准平等、金融支持平等、市场准入平等、政府服务平等。降低进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四)速度与质量兼顾发展

要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强化园区带动,大力培植优势板块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带动作用,使各个县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通过减政放权,放活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使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增长。要注重质量,提高效益。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积极引导和推动有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驰名商标的大企业大集团。

(五)关注民生发展

第2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我国一些城市的环境规划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与设计,仅仅是程序化的先建楼后造景,未能充分利用空余土地资源。一些人工园林景点过于单调古板,未能从生态环境资源的根本主旨出发,这种违背自然、影响视觉美感的设计方案,不仅不利于生态气候的循环,还对管理费用造成了巨大浪费。因此,应统筹设计植被、生物、动物与人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使各种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共荣共生、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植被的绿色涵养功能、树木化学降污功能与自然水的多样性等特性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美化标准与居民健康满意指数,全面推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功能化发展。

2.以绿色生态美感设计理念进行统筹规划

要充分结合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生态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影响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统一,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创建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与健康指数。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3.艺术美学角度下自然可再生资源研究创建

第3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1 城乡统筹规划存在的问题

1.1有关规划管理的主体问题

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但是随着统筹城乡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承担这么多的责任。为了能够很好的管理城乡规划的发展,这就要求区域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加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规划编制,这就使得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得到增加,有利于城乡规划的实现。为了能够很好的实时城乡规划的计划,这就要求市、县、乡镇要共同来管理,从而能够保证城乡统筹规划的顺利实现。

1.2用地调整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土地等在内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这个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自从1956年以后,我国进行了运动,这就使得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制度在土地流转中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土地的可流转性能否解决好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优化配置。

1.3农村地区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的建设资金却是很少的。在我国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这就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从而使得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要加快农村地区发展,这就要求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的不断发展,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还要推动城市拉动农村的发展,从而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4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且保证农民都有基本的工作,国家要合理的分配土地,从而可以使得农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年来,有许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的具体措施

2.1推进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进行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乡布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一个合理的布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城乡土地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随着城乡发展不断发展,政府要根据城乡之间的发展进程,对城乡的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在土地规划的时候,要使得土地得到优化配置,并且要科学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除此之外要严格保护耕地,落实耕地的比重。第二,对城乡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城乡规划中,要合理的规划城市的道路发展,并且要结合新农村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得城市和乡村得到协调发展。第三,不断完善城乡的产业规划。在城市的中心要坚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生活、商贸、服务区域;在城市的郊区要努力发展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在城乡结合部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为主,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偏远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例如大力发展甜柚、生猪、蔬菜等农业产业。

2.2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城乡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要推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工业园中,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大的工业项目。第三,要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心,要大力发展如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2.3推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能够缩小城乡之间差距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重视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大对乡村道路硬化的资金投入,从而能够实现乡村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衔接,扩大市区公交车、乡村客运车的覆盖面,逐步构建起城乡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城乡物流、人流快捷流通。第二,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从而可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要不断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政府要不断推进主城区的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网络向周边乡镇扩展,从而能够实现城乡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样可以使得城乡在生活基础设施的差距得到减小。

2.4推进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推动城乡之间的发展,这就要不断统筹城乡的公共事业。第一,要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为了能够推动农村学校的不断发展,这就要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而且要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可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第二,建立一个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医疗体系。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这样可以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为了能够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保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要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从而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2.5推进统筹城乡资金投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加快主城区的发展。政府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断扩大城区的规模,并且要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从而可以美化环境。其次,要加快郊区的发展。由于郊区在城市的附近,郊区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郊区的工业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而且为农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最后,要不断加快村庄的建设。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要搞好农村卫生清洁的工作,从而可以给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干净的环境,并且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6推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新农村的建立。第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从而有利于本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组织农民在闲暇时间灵活开展学习培训,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机制。政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职业技能,并且要加快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从而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要鼓励农民参加培训机构,从而可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时刻向农村传达相关的招聘信息,从而可以减少农民的失业人数,这样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要不断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可以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从而能够保证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相同的待遇,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可以减小农民和市民的差别,最终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得到减少。

参考文献:

[1]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0,(05).

[2] 赵华勤,张如林,杨晓光.城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刊,2013,(01).

第4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五、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

第5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根据2019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蔡政办[2019]1号)和《关于印发2019年度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专项考评办法的通知》(蔡考评组[2019]3号)的相关要求,为突出重点、高效推进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9]4号)。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安全措施,以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强大数据中心体制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推动我区数字政府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启动蔡甸数字政府顶层规划。2019年,我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编制了《蔡甸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结项评价报告》。《结项评价报告》对原国家智慧城市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对下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要充分利用“数字政府”这一切入点,将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启动蔡甸区“数字政府”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同时建立数据整合、共享、开发、应用的部门责任制和督查督办机制,加速推进我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统筹管理。为保证全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均衡有序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大数据中心参与制定电子政务项目预审管理办法,从而统筹规划全区财政投资的电子政务项目,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备案评审;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验收评估,制定电子政务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项目技术咨询评审机构库,为全区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指导项目建设和实施,保障项目安全运行。

(三)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全市新城区率先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大数据中心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发挥技术保障职能,通过整合“网上群众工作部”、“数字城管”、“微邻里”、“城市留言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统筹建设三级“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建设集约的基础支撑环境。协调推进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完成政务网络提速及设备升级工作;加强区大数据中心机房及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机房及网络设备运行良好;加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技术维护,确保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正常运行;强化大数据业务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保障

按照省市要求,拟成立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明确相关区直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加强整体协调、统筹规划, 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框架和配套工作机制。成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在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和建议,审议数字政府整体设计方案。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组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制定政策文件

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制定全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改变以部门为中心的分散建设模式,推进信息化项目从项目预审、备案、计划立项到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使用“武汉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通用模块实现市区对接,制定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审计和督查,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规范化。

第6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发展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我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

第7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存在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以及低保等各类社保项目,这些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只是试行养老保险制度,至于其它城乡已经制定的福利项目,并没有积极推行。[1]

2、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各项福利项目的支出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为例,在2006年由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得出,城市居民年人均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已经高达10000元,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年人均享受到的养老保险费用只有7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支出明显存在差距。

3、城乡社会保障筹资存在差异

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都会由个人以及企业采取共同承担原则,其中大多数费用由企业缴费承担,国家政府部门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小,进而造成筹资环节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员的医疗保险所缴纳的费用,一般都是企业承担百分之八十,然后由职员个人来承担百分之二十。但是在农村因为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所以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与个人筹资,而实际上这种保障水平还是会与城市存在很大差异。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现阶段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并且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为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农村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成立时间不仅比城市晚,成熟度也远远不如城市,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情况。例如,新农合医疗一般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则是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至于农村低保更是直接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农村保障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2]

二、统筹规划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规则

我国至今为止还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由于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同,以至于部分区域内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进行跨地区转移时,他们参与的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任意调动,这也就是当前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享有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起一个较为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在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时,就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保障制度规则做出科学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以及统一规则时,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进而更快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划。

2、构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考虑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中还存在过多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当前这种缺失现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委员会需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此来避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出现过多违法、违纪以及其他不规范行为。政府可以先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再按照区域范围缴纳标准、养老金发放、保障措施、收缴技术、账户管理、基金运营等进行统筹规划。首先,应当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对行业间、地区间作出合理协调;其次,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还能够更快适应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连接与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高层次统筹非常重要。[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优化。政府需要对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各类项目做出优化,将过于复杂的保障项目合并起来,交叉重复的项目直接取消,部分保障项目不够完善还需对其进行补充,促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容易管理与控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财政支持。农村低保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因此,政府必须要对其加大财政支援,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关注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础上,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强化保障制度管理,完善农村各项基础保险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给予更多补贴帮助。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相应管理机构,应当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统一、具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在数据库中对参保人员的保险基本情况以及服务信息查询,对缴纳、支付等进行存储,然后利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全国社会保障城乡数据库(MIS)加强运用,以此来实现各个区域内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等原因,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较快的完成各类工作的交接与转移。

第8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3参考文献

[1] 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 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第9篇:科学统筹规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 个县城,19216 个建制镇,29218 个乡集镇和 3458852 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 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委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