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社区体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体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体育培训

第1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一、本次培训班三点感受。

1、会议规格高。聘请的专家、学者、从事一线有经验的同志从理念、思路、举措、创新、效果指明了工作方向。

2、讲课实效性强。聘请专家教授做了讲座,讲课内容注重实效。 “创新社区治理、共筑社会和谐”、“参与型协商”等从理论阐述、中国面临的现实、本项工作的难度,言简意赅,听后精神倍增,给我们做好工作充了电、 打了气。

3、选点特色鲜明。以问题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落脚点,以推动居民自治为出发点,以协商民主为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培训中我对社区多元化治理感悟较深。

一、创新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满覆盖

 “以前无论大小事务,都是政府管理,群众被管,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很多时候政府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区觉得很累,而群众又觉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需求,不‘买账’。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

让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在社区治理的平台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覆盖,确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区服务。

二、减轻社区负担: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揽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三、推行购买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由于过去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不了解社区居民服务的具体事项,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调动不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通过扎根社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还掌握到了社区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居民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梳理社区清单:形成“三社联动”新局面

第2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供求障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73-03

一、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供求障碍分析

(一)体育场地供给与社区体育场地需求特点不符合

体育场地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开展体育指导服务的前提条件,体育场地得不到保障,体育指导服务就无从做起。通过社区群众参与健身活动调查情况发现,体育场地的缺乏制约了社区群众健身活动的参与。

1.体育场地分布与社区体育场地就近方便的要求不符合

深入调查发现,南京市体育场地主要局限在城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以及各类学校,这些场地的地域布局存在着很大偏差,很少一部分涉及社区内的体育场馆建设。而社区群众开展健身时主要集中在社区周边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附近的学校操场等离社区距离短、交通方便快捷的地方。

2.体育场地开放与社区体育场地公益性、低廉性的要求不符合

南京市大部分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或收取费用对外开放,各类体育场地向社会群众开放力度较小。众多学校出于安全管理上的难度以及教学上场地的冲突,多采取了不开放和部分开放的办法,社区群众在参与健身中受到很多局限。城市体育中心和各类体育场(馆)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属于商业营利性质。而社区群众健身活动的地点多集中在社区周边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公益性或者低廉性的地方,很少社区居民选择在商业性健身房(俱乐部、中心)。

(二)日常性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供给的缺乏

调查发现,经费供给的缺乏严重影响着社区健身群众日常性体育活动的参与。同样,调查中发现,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经费的保障同样重要。在对南京市有关体育部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收益,涉及社区较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的经费可以向当地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申请,一般来说,是给予支持的,而对于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政府部门是不提供经费的。所以南京市社区活动点缺乏经费供给,只能以自筹经费的形式或者街道、居委提供的一小部分来支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三)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现实需求相偏离

社会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管理者和技能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他们是体育主管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更是帮助健身群众“解疑释惑”的良师益友。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存在着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现实需要相脱离的障碍。

1.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中老年人偏多,年轻人偏少,指导能力有限。这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两类培训方式:一类是由行政指派的有固定工作的街道或居委的在职干部,他们有证书也有热心来指导体育工作,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体育特长,技术指导不够。另一类是体育院校的高校学生,学校为帮助学生就业,提供考证需要。他们是真正的技术指导型人员,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为了证书而考证,或者是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少一部分真正投入到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中去。这样由于培训体系的狭窄,不少有一定体育特长、真正在实际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人,却缺少进一步培训提高的学习途径。所以就出现了有证书的人不指导,指导的人没证书;有能力的不参与,能力差的勉强着上以及技术指导型人员不足的尴尬局面。

2.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行业组织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各体育社团、街道办事处共同配合实施的,这样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漏洞,表面上看来许多管理机构都在负责,其实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部门在管理。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停留在自由状态,导致社区活动点体育指导人员的不稳定以及指导服务质量的低下。

(四)体育指导服务方式存在弊端

1.有限的体育指导服务项目供给与社区群众对健身项目多样化选择之间的矛盾

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种类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体育氛围的情况。南京市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参与指导的项目大多以健身操类、民族传统项目和气功类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对场地要求不高,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相对简单易学,在社区体育项目中容易开展。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篮球、排球等大小球类项目技术性强,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还要受到场地、器材要求的限制,所以体育指导者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服务相对较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意识的增强,社区健身群众参与健身项目的种类存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现状。这样有限的体育指导服务项目供给难以满足社区群众对健身项目多样化的需求。

2.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缺乏组织形式的引导

通过调查,当前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个人自发组织成为体育指导人员和社区健身群众的主动参与。体育指导人员中以体育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居多,他们多以自身的爱好和兴趣来参与体育指导工作,这样,指导组织形式呈现出个人性、自由的状态,组织松散。而社区的多数体育活动点都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和自愿结合,他们选择就近比较方便的地方,对专业的要求也比较低。这种个人自发组织的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多,体育活动点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随意松散性的组织形式很难推动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体育指导的正常开展。调查中还发现,另一种组织形式是体协组织和街道居委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是以体协组织或街道居委会为单位,结合当地的体育传统特色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服务,以及组织表演和比赛等,组织管理相对规范。这些组织中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资格大多数是国家认可的,科学指导了群众健身。目前,南京市群众体育协会涉及球类、游泳、健美类、户外运动类等多个类别。体协或街道体育组织的引导整合的作用,能将个人参与体育指导的形式引入系统的组织形式中去,这样才能满足日趋增多的健身参与者的需要,也才能促进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正规化。

(五)体育指导服务内容供给的有限性与社区群众对健身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应该根据本地社区的人群

状况、当地体育消费情况等进行设置和变化。目前,社区体育日常指导内容仍局限于通过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步骤来指导健身活动。体育指导人员的体育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匮乏,很少能够在指导中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知识来引导健身者。这反映出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内容的单一、枯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健身理念的增强,社区群众的体育指导需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指导内容与健身、健心密切相关。所以体育指导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才能适应社区群众对健身健康的需求。

二、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开发、整合、建设社区公益性、就近性体育场地

政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各体育组织要加强与社区开发单位的协调配合,合理开发、整合、建设社区体育服务资源;提高学校、企业等单位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等资源的免费或低廉租用的开放力度,做好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沟通、管理工作,使其能长期良性运作起来;同时规划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专项建设,在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化建设内容中合理设置社区体育场地,特别是增加居住区的体育设施规划内容,使居民能在居住区附近就近享有具有一定规模、条件较好、种类较多的社区体育设施,使居民除了享用规模较大的商业性城市体育活动中心,更能享用公益性、低廉性、就近性的社区体育服务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服务组织管理网络系统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登记、注册,储存体育活动点的信息资料等。通过网络及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有关体育活动信息;同时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也能更充分地掌握各活动点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情况,以便及时提供项目对口的体育指导人员,更好地指导、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社区体育活动应从多方面筹集经费

政府行政部门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帮助社区筹措体育活动经费。一是通过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定拨款,二是社区街道居委会的支持,三是拉动企业单位的赞助以及活动点成员自愿交纳一些活动经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政府行政部门要重视体育经费的管理和增加体育经费的投人,帮助协调多方筹集资金促进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鼓励和帮助社区体育组织通过有偿体育服务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引导社区体育参与者自我投资的消费理念。活动点成员是活动点的主体,健身群众为了共同的健身目的自发主动地聚集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他们能自愿地缴纳活动费用,这为活动点开展正常活动打下了经费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多元化筹集费用的方法来以解决群众体育活动点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大力培养社区群众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指导,引导社区健身群众不断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社区群众都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有效地稳定现有的体育人口,并发展扩大社区群众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

(五)建立体育指导服务的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

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等级评定后就不再学习和再次培训,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特长项目不新颖、指导能力不足。相关部门应抓紧建立和完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进修制度或定期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也可以和体育院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优势,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加强体育指导人员的再培养,使体育指导人员不只是停留在辅导技术动作这一层面,还要不断总结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创造发明代表性强、参与面广、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六)重视各类体协组织的建设工作,引导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正规化

在各种体育组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体育指导服务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很重要。这些组织是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主体,即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不同的体育协会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体育传统特色,并且有较多的指导经验和较好的指导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建立行业标准,进行系统管理相当重要,体育协会的规范发展才能更好地、有序地促进体育指导服务。

(七)扩大体育指导人员有关健身健康方面的知识面,力争体育指导服务的综合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体育指导人员的任务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动作技术指导上,要更多地从体育自然学科知识、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和体育保健等知识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在培训时不仅要保证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增加与健身健康有关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体育指导人员成为具有多方面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指导人员不仅能从体育技术动作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指导,而且能从体育健康的角度,正确引导社区活动群众科学地健身。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沈辉.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9,(12).

[2]王晓云.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学纲,杨琬.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9).

[4]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11).

第3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社区体育小学生健康重要途径

一.研究目的

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范围内,全体社区成员利用这个范围内(如学校、单位、公园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就近开展的体育活动。

本人于2007年7月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新加坡游学活动,发现学生下午一点半就结束学校安排的课程,放学后,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自由选择报名参加校园活动或社区多个运动项目的培训。

新加坡之旅的参观、体验与学习,让我对新加坡小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回国后进一步开展两国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调查。希望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周末节假日有组织的开放学校校园作为社区活动场所,聘请校外体育指导,有组织开展小学生社区体育活动,促使社区体育让学生身体素质更好,更阳光。

二.研究方法

2.1收集资料:查阅新加坡、厦门及国内其它城市社区体育的有关文献资料。

2.2实地考察与访谈:为了了解国内的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的情况,访问新加坡友诺小学、访问了厦门市体育局、部分居委会、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来自我国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先生等相关部门和人员。

2.3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了1200 份问卷,其中厦门市区共700 份,新加坡共500份。回收问卷1120份,其中厦门市662份,新加坡458份,回收率为93 %;有效问卷1097份,其中厦门市647份,新加坡450份,有效率为97% ,对问卷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3.1政府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的效果

3.1.1新加坡政策成效明显新

加坡政府从1992年开始推行“苗条工程”。 规定只要学生的体重超过政府设定的标准,就必须加入减肥俱乐部,而且还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在课余时间进行跑步等运动。政府对学校建立奖惩机制。 如果肥胖学生的比例未能控制在10%以下,学校将面临教育部官员不到该校“参观会诊”的惩罚,这对学校来说,会“很没面子”。 截至2007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超重的学生从14%减少9.5%;学生的体能测试达标的人数从58% 提高到81.4%.新加坡 “苗条工程”对学校、社区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计划在2010年推出全新的健康架构,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希望学生离开校园后,能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3.1.2我国的政策起到促进作用

2007年中央7号文件提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例明显增加,有些城市儿童肥胖率达到13%以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于2007年9月14日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学校要必须在下午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施大课间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设立体育考试,促进孩子锻炼”。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分数越来越大。各省市都出台相应措施,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明显改善。

3.2两地社区体育的现状

3.2.1新加坡社区体育发展比较完善,市民的社区体育活动有足够的场地,小学有足够的时间;整个社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充分。新加坡社区体育场所从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新加坡的许多公寓大楼底层不安排住户,作为社区活动场所。新加坡一个标准的社区在8000户左右,社区内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示教场地、3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商业设施。

3.2.2从新加坡友诺小学了解到,学校下午1:30放学,放学后,学校聘请了许多校外体育辅导员,办了许多培训班收取一定的费用(比校外培训班费用少),让学生自由选择。

3.2.3厦门市场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22平方米.(标准为0.7―1.1平方米),力争2010年达到人均2平方米。我国社区体育场所颁布情况:全国公共体育设施占2.8%,学校体育设施占61.8%;厦门体育公共设施占10.7%, 学校体育设施33.6%厦门目前社区体育处于起步阶段,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完善;社区体育场所不足;学生参加社区体育的时间有限;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活动多以自发性为主;社区运动设施数量和实际利用效率不高;缺乏真正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体育指导员等。

3.2.4从学校领导中了解到,教育部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目前小学每班人数在45人以上,如果放学后学生都留校运动,学校运动场地小,学生运动量受到影响,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周末校园对外开放,校园里没有体育指导员,运动器材的维护、安全得不到保障,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麻烦。

3.3新加坡与厦门小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差异

3.3.1两国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

从调查中了解到,中国学生用于做作业时间占课外时间的83%。新加坡小学生占51%。

间主要集中在周末的比率占72.8%,新加坡安排周末仅占21.8%。从(表2)可以看出厦门小学生不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占87.6%,而新加坡学生不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占30.9%。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

(1)2006年厦门某校周末乐园采取自愿报名,每人每学期收取60元费用,聘请校内外体育辅导员培训学生,每个项目限制一定人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2)2007――2010年,政府出台有关政策,禁止学校向学生收费办班,厦门该校周末乐园,保留了校队,学校指定参加人 选不收费,学校由于没有经费无法聘请校外辅导员,只保留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无法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

3.3.3两地部分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伙伴

3.4访问了来自我国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

吴先生介绍了台湾由政府教育部门组织,利用学校场所,聘请社会上未就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做为体育指导员,开设体育课外培训班,向学生收取少量的费用,主要目的是通过收取少量费用让学生更加重视培训,预防中途学生流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属于非盈利性培训。吴先生认为,社区体育是社区居民(特别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佳途径;政府可硬性规定学校的运动场所在适当时间对外开放,并发放适当资金,以供学校应急;成立基金会,对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进行适当的奖励;可借鉴美国家庭的成功经验,家长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爱上社区体育活动;可招募体育系毕业但没有工作的学生做体育指导员,由政府发放适当的工资,以保证其工作的态度、质量,这在台湾非常普遍。

四、结论与建议

4.1 政府的决策是促进小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关健

4.1.1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我国政府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考试促进了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紧迫感,对于小学生促进还不够,还没有引起小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要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各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督促肥胖儿童的体育锻炼,他们除了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还必须强制性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或参加社区减肥中心的课程。

4.1.2坚持以普及为主,提高为副,全面发展发展的身体素质。学校要把提高体育学困生,如肥胖儿童的锻炼与提高放在首位。政府要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降低肥胖率做为衡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上级领导不要过分看重竞技体育成绩,而忽略群众体育。

4.2确保小学生有足够的社区体育运动时间是前题。

没有时间是影响中国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教育部门要确保小学生有足够的社区体育运动时间,采取措施,降低教材的难度,真正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整学生作息时间,下午早放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时间。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放学后时间晚,课余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作业,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是新加坡学生的2倍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和强度远远不如新加坡的学生。

4.3学校是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的载体

4.3.1学校是小学生开展社区体育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场所集中在学校,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差,需要老师和社区指导员的帮助,才能安全有效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从,新加坡虽然有很多的社区体育场所,但74.9%学生社区体育活动在学校,而我们只占14%,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4.3.2社区与学校合作周末和假期有效开放校园体育场所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所,促进小学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有效途径。我们要借鉴新加坡、台湾的经验,社区与学校合作,利用学校场所,聘请社会上未就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做为体育指导员,开设体育课外培训班,向学生收取少量的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让校园有计划的对外开放,确保学生节假日、双休日在校园安全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

4.3.3学校设置课外体育作业指导督促小学生科学参与社区体育体育活动

体育老师通过设置课外体育作业,指导和督促小学生课外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老师设计体育锻炼卡,记录锻炼的内容和数量,对学生的锻炼进行指导和督促。还可以组长跑小组等方法,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4.4发挥各方资源聘请体育指导员,促使社区体育活动安全、科学

4.4.1家长做志愿体育指导员:充分利用假日小队活动,由家长体育指导员通过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安全的体育活动,可以缓解社区体育活动不足。

4.4.2招募社会上有体育专长人员担任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可以采纳吴经国先生的意见,招募体育系毕业但没有工作的学生做体育指导员,由社区发放适当的工资,以保证其工作的态度、质量。社区应参与校园体育场所对外有效开放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计划一定的经费 组织形式多样的小学生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

4.5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吸引小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现有的社区场地器械,学校和社区联合成立体育俱乐部,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吸引小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厦门可借鉴其他国家发行优惠卡的做法,建议政府、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建立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基金会,对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体育运动。学校通过量化和奖励促进学生通过假日小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体育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徐建清,周晓东,骆积强,彭雪涵,赵克,王海飞资料 福建省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J]福建体育科技2004.6

[2] 许松青 从发达国家学校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方式看我国社区体育 [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0月

[3] 王春燕 社区体育及其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5月

[4]于云龙,何琳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J][摘要]根据教育部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第4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 体育服务

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61-02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与体育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相对充裕。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国拥有850080个体育场地,其中学校系统有558044个,占总数的65.6%,而敞开校门面向社会开放的室内场馆只有6%,室外场地只有7%,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开放只占1%,高校的体育设施及教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由此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城市居民对体育与健康的存在大量需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资源充裕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为社区提供体育服务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回顾

对于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众多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与看法。郑芳、丛湖平认为,“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居民体育服务需求观念的建立,激发居民的消费兴趣,拉动体育服务需求市场”。李兴昌认为“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高校体育优势向社区体育延伸,利用高等院校人才、场地、教育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袁艺红、宋健华认为“高校体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创建高校一社区体育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胡兆蕊认为“搞好高校体育服务社会,需要健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管理机制;重视公民健身权利,确立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理念;加大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周边群众的体育意识”。

纵观众多学者关于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相关文献,在关于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的意义、措施、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但经分析发现,对于创建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引发本文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概念与模型、研究方法

(一)概念。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概念有:一是高校体育服务。这是指高校利用体育资源为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二是体育服务产品(项目)。这是指体育服务组织依托体育场馆、设施、环境等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及个人或组织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三是体育服务模式。这是指体育服务的内容、表现形式、流程及运行机制。

(二)模型。本文的研究涉及以下问题:通过调查,了解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情况,分析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可行性;建立相应的服务性组织;制定服务章程,确定服务项目内容、形式及流程;高校体育为社区提供服务;服务跟踪,服务模式修改与完善。本文亦以此为逻辑构建高校体育为社区提供体育服务模式。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构建高校体育服务社区流程模式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三、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据调查,我国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低。二是服务缺乏经济动因。许多高校为社区提供的服务属于免费服务,由于是免费服务,有关场地设施难以得到维护与扩展,对参与人也缺乏激励,尽管部分高校采取的是有偿服务,但收费远不足以抵偿服务的价值。三是参与服务的人员单一。主要是高校体育教师在运作与管理有关体育服务,学校领导层面及社区管理人员未参与其中,这严重影响高校体育的服务发展。四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和模式。五是体育专业人员个人零星地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缺乏组织的依托。因此,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服务社区模式,规范服务管理与运行机制。

(二)高校体育服务社区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可行性,主要缘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社区存在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二是高校拥有体育服务资源。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存在大量的需求,但据调查,我国多数城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匮乏,社区体育基础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的需要。并且,我国城市社区缺乏体育人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都是兼职的,他们在体育专业及能力方面尚有欠缺。社区体育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再者,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但从高校来看,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场地、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聚集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不论在数量、专业种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社区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体育服务社区既是应该的,同时又是可行的。

四、高校体育为社区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建构

根据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的现状与可行性分析的情况来看,可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体育为社区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

(一)建立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组织。高校体育服务社区应该建立组织,这种组织是常设机构而非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可以与体育教研室并行,亦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室老师组成,同时,吸收街道办事处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士参加,考虑安排学校有体育特长及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的学生参加,聘请学校副职领导、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领导及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顾问。组织内部可分为调研部、策划部、文案部、教练部等,各部由相应的人员构成,各负其责。调研部主要是对服务的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相关信息,洽谈体育服务项目,有时甚至需要开展谈判;策划部主要根据体育服务项目内容写出策划报告;文案部主要是制作文案,由擅长计算机的人员承担;教练部主要由有体育专长的体育老师及学生担任(教练部人同时兼任其他职务);总负责人主要起协调和指导作用。建立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领导应有服务社会的观念与意识,并且在资源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相应的办公条件,有相应的场地、设施与设备。这种组织应该为盈利性组织,学校与服务组织提供的运动场地、器械及指导、培训、训练,均应设立一定的服务收费标准,但服务收费标准应低于社会纯盈利性的体育服务组织单位。

(二)制定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章程。章程内容主要包括宗旨、目标、工作制度、服务内容与形式、服务流程等。服务组织机构的宗旨可以这样定位:全民健身、服务社区。目标为: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营造和谐运动氛围,创造生机盎然的社区。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服务组织机构内部人员的岗位分工与职责、业绩考评、奖惩制度等。服务内容与形式及服务流程见下文。

(三)高校体育服务社区项目与管理。高校体育服务社区项目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和器械为社区单位与居民提供满足比赛、健身方面的需求,二是体育服务组织为社区企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提供体育培训、指导、训练等方面的服务。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服务,都需要服务组织做好宣传、策划、洽谈、组织与管理工作,以保证每种服务的规范性、可信性、实效性。难度最大的是组织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尤其是服务收费的敏感性问题。如果是利用学校的运动场地与器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收费一般有三种情况或策略可供采用:一是政府购买服务策略。由街道或镇政府出资,与学校签订体育场地租用时段协议,在正常教学时间外,向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体育场地设施,并通过政府出资等方式购买意外保险和开放管理服务。二是单位购买。对于企事业单位租用学校场地开展比赛或者平时的一般体育运动健身,由单位出资为本单位竞赛或职工个人健身提供资助。三是个人购买。由学校体育服务组织向社区居民发放体育会员卡,社区居民凭会员卡参加运动健身活动。之所以提倡收费服务,是因为:一是保证资产所有者及提供服务者的权益;二是净化学校环境,防止无谓的干扰;三是保证服务质量。所收的费用也不能完全归为体育服务组织,服务组织人员的收益应该主要是体现其服务价值部分,学校资产收益部分应归为学校所有。收费标准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经济承受力。同时,应将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体育服务质量包括场地、设备设施质量及劳务质量。体育服务组织为社区企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提供体育培训、指导、训练等方面的服务,其服务的项目及收费标准依据双方洽谈确定。如果体育服务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成立体育服务性公司,采用公司化的运作方式,到这个阶段,不但可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还可以提供体育实体产品,如培训、赛事、表演、假期学生托管、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营销、体育人才中介、体育场馆开发等全方位综合。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管理需重点抓好高校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第一,创造场地设施条件。资料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 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均场馆面积高达16 m2。因此,不但要做好现有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而且应根据学校教育及社区需要新建及新购场地设施。第二,转变观念。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也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因而,高校场(馆)和设施要承担人民群众锻炼健身的责任,把向社区群众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作为高校的工作任务和基本职责。第三,组建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机构。第四,提倡高校与社区的合作运营。高校与社区合作运营的目标,是以高校与社区互动,实现“双赢”为出发点,在确保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高校社区安全为原则前提下,做到开放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第五,制定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作为基点,呼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服务流程、服务跟踪、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流程方面,第一,做好广告宣传工作,通过当地媒体及传单等方式或渠道将服务组织有关服务项目内容、服务方式等信息传递给社区公众。第二,与意向单位沟通、洽谈乃至签订相关协议,如果是为个人提供服务需办理相关手续(有专人管理)。第三,根据双方达成的条件或协议,组织开展相应的服务活动,组织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跟踪方面,如果服务组织为社区提供的服务,时间长,内容多,如培训、训练等项目,还需要做好跟踪回访工作,保证指导、培训效果,赢得信赖,树立诚信。模式完善方面,应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回访、面谈及日常交流,不断地总结经验,评价服务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地完善服务模式,探索新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形式。

【参考文献】

[1]郑芳,丛湖平.我国东部城市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5(6)

[2]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0(6)

[3]袁艺红,宋健华.对江西省高校体育资源为社区服务的研究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4]胡兆蕊.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J].民营科技,2010(6)

[5]从群,吕伟.构建学校与社区体育俱乐部新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7(8)

[6]郭惠平.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局限与突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以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社区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参与的人和单位还不够广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现对加强社区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竟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

(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

(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

(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

(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

(十六)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

(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

(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

五、经费来源

(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

(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

(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七、评比表彰

第6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学校体育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将充实到社会体育中去。因此,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研究,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提高学生与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有利小康社会的建设。然而,怎样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点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研究意义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1.1 促进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健康的身体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工作、学习、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像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等,具有非竞技化、韵律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的特点。这便于根据共同的体育兴趣稳定体育人口,那些在社区不能开展的运动项目,如篮、排、足球等可以在学校得以进行,这样又可以吸引大量的中、青年人群在工作之余加入到体育锻炼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他们的健身意识,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1.2 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人类活动是意识先于行为,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受益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项目众多、自我选择性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而社区体育人口角色的多样化、复杂化,能给学生提供眼见事实的依据,容易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观念。因此,二者结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提供了真实的、生动的活教材,非常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实践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园地,也是宣传教育的窗口,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并通过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的直接行动,可以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形成一种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氛围。同时作为社区的生活中心、文化中心的学校,对社区的体育文化活动和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之一,对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对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步骤与分析

1. 场地设施共享

1.1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

目前社区体育开展活动最大的障碍是场地设施匮乏。根据资料表明,社区体育场地难以满足群众的活动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补充;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时间、活动的内容,进而影响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对那些无损耗和损耗较小的场地、器材可向社会无偿开放。对那些需要养护维修的场地可在节假日、星期天或晚上对社会有偿开放,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缓冲、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1.2 社区体育设施向学校开放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其中课程内容改革要求将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需要。学校往往受场地器材的制约,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运动志愿。社区的体育资源可以成为学校体育可利用的现成体育资源,以扩大学生对体育课内容的选择范围和选择需要,使体育课项目更广泛、更有趣、更具有健身性,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由厌烦变为喜欢。

2. 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2.1 缓解社区的体育专门人才紧缺

从整体来看,当前社区体育指导员中,非在职人员较多,学校体育教师的利用率较低。而指导员数量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地组织和科学地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改变这种情况,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大、中、小学校中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

2.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促进学校体育的学科发展

学校体育师资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并按国家对学校师生数比例的要求,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编制,能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群体竞赛活动的需要,能娴熟地运用科学锻炼方法来指导人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还具有辅导群众体育的技能和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2.3 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服务意识

社区辖区内的大学生,特别是那些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指导和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在大学里不容易学到的社会人际关

系,可以培养进取、合作的精神。

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形式

3.1 组织运动竞赛和举办培训班

学校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担任裁判或教练员工作,以增进学校与社区的友谊,拉近彼此的关系。也可以采用相互合作,共同组队参与运动竞赛、并肩作战的方式为学校或社区做出贡献。同时学校和社区利用场地器材、人才,开办各种培训班,如适合青少年的乒乓球等,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拳和健身操、韵律操等。

3.2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

依附社区内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各种项目俱乐部,学生、社区成员可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平等地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俱乐部的管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学校为主,社区协助工作,也可以社区为主体学校协助工作。

3.3建立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由社区与辖区学校共同创办,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举办各种体育尖子培训班,培训重点放在青少年。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存在的不足之处

4.1 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社区体育应积极与辖区学校取得联系,共同组建“学区体育”机构,共 同负责学校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组织、管理、联络、协调等各项工作。

4.2 宣传力度不够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实际是一种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利模式,需要多种形式的宣传,通过宣传全民健身的意义、宣传体育科普知识,让人们了解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活动,从而加入到全民健身运动的队伍中来。

4.3 学校体育管理滞后

学校在管理上的落后,对开放场地器材过程中的责、权不清,因管理办法不明带来的影响,使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处在一个困境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学校借助社区的社会环境,实施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双方力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化育人组织,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了体育人才与场地设施,提供科研服务,并起着宣传、教育作用;社区体育为学校的师生提供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发挥特长的舞台;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因此,要加快管理机构的建立,改变体育部门垂直、封闭的管理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增强学校的开放性,建立一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体的管理机构;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地向群众宣传体育健身的作用和方法,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游戏,调动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加快培养社区体育人才,利于社区体育的各项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朱俊玲.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 浙江体育科学,2002,(5).

[2] 李迎春. 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1)

[3] 郁建亚, 吴 明. 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2)

[4] 尹 博. 我国社区体育人才网络的建立[J]. 体育学刊,2003,

[5] 樊炳有. 社区体育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作者简介:

第7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发展

1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1.1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失衡

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依靠街道社区体协和街道办事处两部门。社区体协下属各类活动小组等组织由居民自发组织管理。有资料显示,坚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年人,青年人最少。从男女比例来看,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于男性。分析其原因:(1)中青年均以求学、创业为主,且因年轻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再加上青年人朝九晚五的的工作、学习习惯,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少;(2)我省社区内供体育锻炼的场所构成不合理,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内体育活动场所多以社区广场为主,而且面积有限,只能满足少数节奏较慢的老年群体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在某些社区中,年轻人占比重较大,年轻人多喜欢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场地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的运动方式存在冲突,造成部分年轻人以没有场地为由拒接参加体育锻炼。

1.2社区体育文化组织功能较弱

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社团大多是群众自发组建,由社团自行管理,且管理模式单一,也没有组织对其进行监管。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对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的组织、指导功能相对较弱,组织形式也没有打破区域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规模分散不够集中、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不够,特别是缺少专职指导员。虽然个别高档社区、街道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指导员,但其开放时间相对有限,且体育指导员大多是某项运动的爱好者,专业性不强。专业专职体育指导员数量缺失严重。

1.3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

据调查显示,我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社区成员参与活动的目的也十分模糊,更多的成员是因为看到其他成员参与而参与其中,因为爱好、发挥个人特长而参与的人员较少。因社区成员间存在观望、随大流的思想,主动选择适合自身体育健身的成员较少,因此,有些活动不能满足所有社区成员的健身愿望,由于锻炼方式不正确,健身项目不适合而主动放弃。

1.4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

河南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刚刚起步,正处在初级阶段,受条件制约社区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有限,分配不均。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社区居民各体育组织内部成员的自发捐款或者活动集资,一部分来自社区自身投入,但这些活动经费相当有限,而且对社区活动经费的监管、管理处于空白。受经费限制,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按地域分析,目前,河南省相对高档的个别小区,拥有一定数量的社区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某些高档小区甚至拥有自己的健身房,除去社区内部配备的运动器材、场所供社区居民无偿使用,大多健身房均是会员制的有偿使用。个别老旧小区因建筑时间长、社区居民老龄化,仅有社区过道供居民使用。而且这些小区因规划不够合理,很难对社区空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高档小区相对集中在郑州等大城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陈旧小区较多,社区内部的体育资源很难整合利用。

1.5社区体育文化,无法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受家庭、学校、相近群体、居住共同体、工作环境、大众媒体及各种组织的影响,在社区成员间的互相交流中互相影响,这逐步形成了社区特有的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形成后,社区居民往往根据个人爱好和参与人数,选择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目前,河南省社区群体体育活动皆以广场舞、各类太极拳等项目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体育活动项目不再以单纯的运动项目为主,逐渐向各类舞蹈、棋类、书画等项目转变。就目前来看,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形成后,还没有形成有效传播教育的方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教育功能较弱,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的需求。

1.6地域特色的体育运动内容开发不足

趣味性与竞技性,易参与性与群体配合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年轻人参与到社区体育锻炼中。赛事一般较为简单易行、耗资较少、所需的专业性的知识较低,群众常见的项目或传统项目便于开展,但是由于组织者对体育健身的观念差异及对健身方法的认知面窄,使得本来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及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民风、民族特点的体育游戏、竞赛难以实施,这使得民众的参与度较低,很难调动社区群众的锻炼积极性。

2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

2.1就地域特点发掘体育文化种类

目前,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地处中原,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太极拳广受群众喜爱。但因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指导教师少,目前太极拳运动在河南省只是少数人作为体育锻炼的方式,普及度不够。

2.2大力宣传社区体育文化,扩大其影响力

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社区文化生活。如何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除了社区内部的宣传,还需要发挥电视、互联网、微信群等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例如,建立属于社区内部的居民微信群,或建立社区内部网站,通过在上述平台健身信息、体育资讯,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提高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3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比例较大。过去,少数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供内部人员使用,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原来的运行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来缓解居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公共体育场所严重不足的矛盾,使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更合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4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制度

发展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单靠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度的约束,这也是目前制约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而且目前因社区体育运动爆发的冲突日益凸显,这就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文化制度,各个社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对健全的社区体育活动制度,各级管理部门也应对各个社区体育资源的使用时间、使用时声音分贝、体育资源利用、资金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完整的体育档案记录,形成以法治体的局面,促进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向着法治化、规范化道路前进。

2.5建立社区体育文化的媒体路径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人们改变传统思维,运用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方便、快捷、实效性、互动性强。(1)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原有的社区网站进一步升级,完善,建立自己社区的专业网站,通过网站对居民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引导。城市社区管理部门要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增加社区体育服务的锻炼项目和内容,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2)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和监管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网络培训或现场培训,并对其服务功能进行有效监管。可以尝试将一些体育品牌引进社区,充分发挥体育品牌传播体育文化的效应,促使社区体育文化更深入地发展。(3)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的物质条件,为社区体育文化健康有效地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比例最高,参加锻炼的女性比男性的人数多。

3.1.2河南省社区锻炼场所主要以社区广场为主,社区人数多,但面积有限。青年人多数喜欢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

3.1.3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大多数是群众自发组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对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的组织、指导功能相对较弱,缺少专职指导员。3.1.4河南省城市社区的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社区资金来源有限,高档小区体育资源配置相对于老旧小区要优越,由于河南省城市小区的分布规划不合理,造成城市社区内部的体育资源很难整合利用。

3.1.5社区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单一,有民俗、民风、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竞赛难以实施,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3.2建议

3.2.1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3.2.2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扩大社区的影响力。3.2.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促进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2.4充分发展有民俗、民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3.2.5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原有的社区网站进一步升级、完善,建立自己社区的专业网站,通过网站对居民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引导,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的物质条件,为社区体育文化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安君,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4-26.

[2]褚哲森.河南省焦作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刘湘溶,李培超,李艳翎,等.体育文化建设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5-17.

[4]牟丽平,齐晓安.试论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之路径[J].学术交流,2014(6):210-214.

[5]张凯.新媒体环境下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4(9):185-186.

第8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居民;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38-01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标志。为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概况,本研究对杜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全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等8个城区县的社区中随机抽取40个社区和社区中的6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社区体育的相关文献和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

2.访谈法。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体育局、各区县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相关体育组织,调查了解社区体育的活动场所、器材设施及体育指导员人数和体育组织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参照相关社区体育资料,根据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特点构建指标体系,从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对乌鲁木齐8个区、县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调查问卷575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 92.6%。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二、调查情况

1.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发展背景

乌鲁木齐市是全国第城市,社会经济是典型的城市带动农村的格局。暂无条件投入足够资金用于社区体育建设,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社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

2.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8个被调查区县共17名体育专职管理人员,其中3人毕业于体育院校,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而且大部分都在乌鲁木齐市区。目前承担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指导的骨干队伍主要是“无证”的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在职的业余体育积极分子。

3.社区居民健身动机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动机强烈,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忙、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四个方面。

4.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时间和次数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致。每周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1次和2次,分别占35.74%和36.66%,3次只有25.0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占54.9%。

5.社区居民健身场地及场所选择

根据对乌鲁木齐社区体育活动的调查,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6种场地进行。其中在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37%,在广场活动的占21.8%,在公园活动的占15%,在企业、体育场活动的占3%,在学校活动的仅占3%,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上,依次是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等。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

(2)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参与者仅占54.9%。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和活动经费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开展和效果。

2.对策

(1)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咨洵和运动处方等,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地的社区体育健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应当定期对社区体育进行宣传。

(3)改善社区公共体育没施,提高利用率。改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途径有两方面:①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房地产开发中建设公共性体育设施落实,加强新建社区有关体育健身设施的审批和监管工作。②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推进健身设施的投入,集中一定的财力建设―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

(4)加大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的建没。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应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改变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直线型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活动的作用。乌鲁木齐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区体育的指导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活动二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①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一种顺畅的进入社区体育的渠道;②进入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应当加强杜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参加锻炼提供指导保证。同时,聘请社区体育指导员应当通过签订协议,给付报酬,明确责、权的办法,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⑤①

参考文献:

第9篇:社区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安康市汉滨区 社区体育 开展现状 调查分析

1.引言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会社区化,社区社会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前提,便于社区体育发展。社区体育是现代社会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节假日增多,人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的,社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公共生活空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优化,人们对社区的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文化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区集中体现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文化正是居民们为了追求健康,在社区进行体育活动而展示的特有社区文化。1990年,“社区体育”作为一个新的体育运动形式被广为人知和传播。在城市社区这个单位中,以社区成员为主体,有政府的支持、体育部门的指导,把社区内的居民作为体育活动的服务对象,开发和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进行多种体育活动,满足社区成员之间的体育需求,促进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人际交流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以地理环境为契机,以自发、自觉性为原则,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健身、娱乐和休闲等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生活,强化社区居民的情感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促进社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社区体育文化等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2.2.2问卷调查法

对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场所、时间段、动机、指导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调查问卷312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为268份,占回收问卷的86%。

2.2.3数理统计法

对于回收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借助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

3.查分析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3.1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和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对精神生活的形式要求多种多样,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据图1可以看出,25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大多数喜欢球类,其次是广场舞、健美操等;25~45岁和45~65岁之间的女性人群都喜爱广场舞,中年男性以球类为主,老年男性以武术、太极为主,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很喜欢登山、散步;65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群以慢跑、散步为主,多进行一些慢性的有氧活动,有助于增进健康。

图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和形式

3.2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

随着锻炼形式的多样化,在哪里运动也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大问题。从表1中了解到,25岁以下居民锻炼方式比较均衡;25~45岁居民选择健身会所锻炼,在他们的认识中健身会所可能人比较多,有专业的健身教练进行指导健身,可达到健身目的;45~65岁和65岁以上的居民大多会选择社区广场、公园进行锻炼,因为社区广场、公园一般绿化都比较好,空气质量高,活动空间大,老年人居多既可增进交流又可锻炼,而且他们活动大多以广场舞为主要形式。但是,喜欢去健身中心的因为其会所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空气质量不高,易患疾病;老年人所去之地可能会缺少专人的指导。

表1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场所一览表

3.3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此次调查中分别以6:00~8:00、12:00~13:00、16:30~18:30、19:30~21:30为四个时间段进行调查,表4数据显示,从季节来说,夏季一般就以19:30-21:30时间段锻炼的时间居多,因为夏季白天天气炎热,只有在七点以后天气比较凉爽,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19:30-21:30这个时间段锻炼。冬季大多数人锻炼的时间以16:30~18:30这个时间段为主,因为冬季的天气夜长昼段,早晚比较冷,活动不方便,只有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比较适宜锻炼。

3.4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

经过问卷调查,图2显示,25岁以下的居民动机大多数为健美、减肥,其次为强身健体;25-45岁大多数居民动机为强身健体,其次为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45-65岁大多数居民动机为强身健体,其次为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65岁以上的居民都已处于退休阶段,在没有疾病的前提下,他们会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并注重养生。

图2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居民的锻炼动机

3.5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就社区体育指导情况而言,近年来陕西有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政策已经陆续出现,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两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社区指导情况已有所改善,2011年5月27日上午,“安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挂牌仪式在安康市安康学院体育馆举行;2012年3月,陕西安康市召开全市区、县体育局局长工作会议,安康市体育局陈元安局长强力推进安康市汉滨区体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在安康市安康学院体育系开展各个体育项目中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情况已大有改观,更有利于安康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结语

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社区体育文化的调查得出安康市汉滨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年龄集中在45~65岁;锻炼形式以广场舞、健美操为主;锻炼的场所多集中在社区广场;锻炼形式夏季多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冬季多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居民的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社区居民锻炼时的指导员在进一步完善中。

参考文献:

[1]陈呖.社区体育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井红艳,李良胤.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内蕴与建设[J].学术交流,2011,(9)197-199.

[3]汪凌,于可红.社区体育文化概念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