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培训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教师 培训 人文性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课程
(一)人文性课程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课程,如: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艺术欣赏与人文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简介、西方文化简介、教师的礼仪与修养、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师生关系与关爱学生案例研修、语文教师职业理想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心理培育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必须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一些人文课程,才能确保提升参训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在课程中注入人文因素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相关的系列课程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文性,如: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实务及研讨、儿童文学作品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及类型等。因此,在培训中,专家应彰显其人文性。帮助参训教师树立和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还有系列语言类课程,如: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古典诗词吟诵、语用学知识要点、口语交际的类型及其学习内容、古代诗文诵读指导、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实务及研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等。这些课程在培训中不可或缺。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管理应注入人文性
(一)建立富有人文性的管理体系
1、专业的管理团队。组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研修内容、指导实习、后勤保障、沟通协调、摄影摄像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基本能独当一面的老师,这样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参训教师班级管理上,管理团队要及时和专家沟通,设计好课程方案,并及时反馈参训教师的建议,保证活动的成效
2、敬业的班组团队。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和师范生的优势,以达成自我管理和共管的目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组班一定要打破地域的界限,把不同地域的学员分到同一小组,小组成员以5-10个为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理念、方法、习惯等产生互动、形成碰撞,最终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二)选择富有人文性的管理内容
1、学业管理。学业管理的要求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参训教师研修及学生顶岗的效果。首先,应开设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急需的课程,如留守儿童心理、农村教师心理调适等,这样才能使培训更切合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其次,还要妥善解决好专家的研究领域与课程方案不一致的问题,例如,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不少一线的小学语文专家都对阅读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基本趋同讲授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
二是学习成果的管理。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管理团队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这些任务和要求通过作业的形式来物化,以形成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不但要求提交纸质版,同时要求学员和学生充分利用QQ、音像等现代媒体技术平台,部分作业要求在QQ群上完成,部分作业要求提高音像材料,这样便于成果的交流和保存。
(三)采取加强人文性的管理策略
1、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要取得成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必须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做到“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的“专业”,一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管理上的专业,二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研修项目上的专业。因为项目涉及到的单位和人员较多、较复杂,而项目的时间又较短,这就对管理团队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每个成员都必须能独立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以“学”为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应努力做到以“学”为本,才能确保项目得以有效实施。“以学为本”,其中的“学”包括学习、参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培训学习,获得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项目的关键是培训学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的制定,这些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才能使培训和顶岗收到实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参训教师和顶岗学生,以他们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灵活处理各项管理事务,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方案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校本培训;青年英语教师;实施策略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校本培训实践研究》(2013SK16)成果
一、引言
随着高考英语社会化进程的开启,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培训就可以完成,需要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情境中展开。而在《英语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要真正地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有效地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教师培训是关键。
针对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高校英语师教育专业应培养“零适应期”师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熟练掌握在职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内容应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更新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具体来说,许多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派不上用场了,大多数人难以应付教学情境的复杂。如何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入职教育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个过渡阶段。为了的需求,从而提高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生实践应用能力。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校本培训是一种新的尝试。
校本培训模式的建构,就是要“面向英语教育现象本身”,面向学校本身,面向英语教学本身,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求教育理论及英语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实际的外语教育教学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正确与否、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方法是否有效, 而不是纸上谈兵。外语教师为了改善外语教育教学工作去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 充分地投入使自己的外语教育教学行为更加合理而有效,因而能有效的推动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继续教育观念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能力及创造精神的特色教师,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继续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教育观念。校本培训的主体是教师,必须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青年外语教师应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利用身边的资源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健全校本培训机制
校本培训作为促进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过程是漫长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使校本培训在该机制的推动下持续开展。一是激励机制,要激发青年外语教师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使校本培训在该机制的推动下持续开展。要激发青年外语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每一个教师成才、成名、成家。二是制约机制,要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培训与青年外语教师的评优评先、晋级晋职、选拔任用、待遇福利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导向机制,要致力于学习型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共同发展。四是保障机制,要在培训的经费、时间、物质条件上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解决青年外语教师在校本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之中。
3、科学确定培训内容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点还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上,这是当前现代化教育所决定的。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要以教师的需要为本,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精神,弘扬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将能力培养作为关键,根据青年外语教师的个性与个体差异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实行专题讲座模式。立足于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要经常邀请外语类资深教育专家 、学者或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讲座,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更新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好、经验丰富、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老教师、骨干教师作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导师要向青年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和掌握业务知识,带领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时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把他们前卫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高超的处理教材艺术、因材施教的典型经验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博采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进行经验“整合”,加以高度凝练,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师培训中要充分重视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讨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碰撞有益于培养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与学互动能力, 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有益于共享资源和教学研究成果,促使教师互相帮助, 扩大自己的视野, 扬长避短, 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
其次,实行互助听课的形式。有研究表明,同事之间互助听课有利于授课质量的提高。提高授课质量实际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听课作为一种教师培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一堂课的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结构的安排、师生的双边活动以及教者的语言、板书、教态等各个方面。 听课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 有利于课后进一步研究、学习,也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堂课提供依据。根据实践中听课的体会和同事们相互之间探讨的经验,试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听课的目的不是通过评课对教师的能力进行评价,而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加深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认识。青年教师们通过培训,努力克服了焦虑畏惧心理,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对待听课和评课活动。
另外,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研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青年教师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如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新、接受新事物快,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强, 富有创造力、可塑性强等,为保证这些优势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参与教研活动。
三、结论
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青年外语教师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通过校本培训,激发青年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动机,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校本培训是青年英语教师在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范学荣等. 大学青年英语教师“校本培训”的实验性研究[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9).
[2] 敖国儒. 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J]. 教育探索, 2005(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价值;培训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可能是每一位教师获得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对幼儿园而言,在感受社会压力与竞争压力的同时,它也有了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强烈愿望。
一、目前幼教培训的价值缺失
很多的幼教培训成为了理念功利的摆设,培训形式及其内容跟不上 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教环境变化所急迫期望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内容大多是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根据现有教学条件确定的,这些内容不完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强烈需求,所以不太受幼儿教师的欢迎,培训内容一刀切是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2 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多样化培训形式是制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3 培训效果难如人意。培训内容被真正掌握的并不多,能用于实际工作的更少,长此以往,幼儿园及教师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大,培训工作将陷于走过场摆样子的尴尬境地,丧失其根本意义。
二、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
1 幼教师资的职后培训普遍应受到重视。知识在更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幼儿园要有办园特色,要有真正好的启蒙教育,要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幼儿园来,就要有好的办园质量,这一切,都需要园长、教师甚至保育员不断进修提高。且幼教工作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结婚、怀孕、养育孩子期间就会离开工作岗位,当她们再上岗时,接受培训就显得更为必要。
2 职后培训更倾向于追求实效
要达到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实效成为很多幼教师资培训的价值追求。目前培训就形式来说,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分类培训;有脱产的,也有不脱产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半天、一天,长的集中十天左右。
采用“菜单式”的培训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经过凝炼,提出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真正反映教师的培训需求。就内容来说,培训大都是主题式的,围绕实用的、热点的问题组织专家讲解、咨询和学员交流。如短期培训围绕的问题有:社区文化背景下孩子的教育;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教育;幼儿受到性骚扰怎么办;如何使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更有效,等等。
较长一点的园长培训围绕的主题都是园长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类似于:如何调查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怎样与家长开展定期、有效的交流;如何编制幼儿园发展方案;如何根据标准自测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人事管理如何更有效等等。
培训期间,教师还要了解,如本地区出生率变化对未来几年的幼儿园生源的影响;有障碍儿童的比例和如何帮助的问题;幼儿园内部矛盾:承担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协会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却要求幼师学历不断升格,然而也传出不少虐待幼儿事件,学习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是否需要作点反思?
的确,幼教与其它幼教、幼儿园与其它幼儿园之间可以比较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比学历,还要比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在教学模式上是否重实践、重实效。
一个好的课堂,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艺术体育课,有两点特别明显:一是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参与;二是教学内容瞄准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堂里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听学生讲、看学生做,教师只是偶尔作些引导、解答。艺术课上,老师重创意不重技法的教学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体育馆里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场景,以便训练幼儿的协调、平衡能力及胆量;音乐课上,老师讲解了一点和弦知识,然后师生用吉他和打击乐器一起练习演奏一首儿童歌曲;在专业理论课上,师生们正在讨论:幼儿牙齿的特点及牙病的预防,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办,幼儿园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
因而,幼儿园必须树立这种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促进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三) 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整体环境
1 从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
2 培训在为老师提供“改进了教学方法”、“ 教研知识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研究能力”等方面,使幼儿教师主动地将个人对专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信息的思考、困惑和对策和同行交流,以此获得更加合理的见解,并且与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向融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学习理念的转变,教师的自我发展、成长的根本在于学以致用,因而是否注重“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幼儿园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筱霞,创新幼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8年21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验式培训理念
体验式培训理念的核心主旨就是以户外活动作为依托,让活动者通过活动不断突破自身的潜能,最终实现整体的身体素质以及能力的同步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来说,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领略体育学习趣味与知识,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且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锻炼精神。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验式培训理念的应用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一、体验式培训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对于多数高校而言,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固定的,即教师授课,学生学习,虽然体育教育实践时间较多,但是很多教师在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未能指导学生进行锻炼,这也导致多数体育实践教学沦为形式化教学表现,而且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提升自身的综合体育素养了。而体验式培训理念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可以体现在教学环境的变化,即以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倡导学生进行沟通交互,从而有效应对学习存在的不足及误区。
二、体验式培训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条件的整体改革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与相应的教学设备相匹配,因而传统的体验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带动教学环境的变化。此外,因为体验式培训理念能够带来相应的建议和引导,体育课程实践活动也能表现出多元化,而且针对各类不同的教学方式,需要以多样的教学设备作为基础,同时构建相应的条件,并且把课堂教学直接拓展至课堂以外,保证教学流程与社会以及环境的关联性。即如:教师可以将教学与自然条件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同时以各类自然环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保证他们能够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带动教学理念的完全改变
在一般的教学理念下,多数高校与学生都未能意识到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要价值,这也是导致体育课课程的价值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更难以体现出对于学生进步的指导价值。此外,在体验式教学流程中,教师本身不仅仅担当着传导授业的任务,同时还具备解惑引导的职责,特别是体现在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而体验式培训理念的提出,则主要是调整传统教与学的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辅助者,真正的主宰者应当是学生[1]。
(三)推行体育教学策略改革
类似一般课程教学理念,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相应的教学理念,同时推行教学策略改革。而且对比一般课程教学,当下高校的体育教学策略无外乎三类,而且各类教育方式落实存在相应的差异性。以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要强调教学流程中的体验式培训流程,即让学生从体育体验获得相应的收获,则应当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学习模型与教学流程。而且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以上规则开展相关流程,即教师需要优先确定教学方向,制定课程教学的具体进程,弥补其中的疏漏,以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三、体验式培训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一)主动落实拓展练习规则
伴随着人们思想理念的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被作为现代教育改良的关键,而且素质教育也被作为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增强的关键教育方式。当下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理念的教授,此外还强化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团队思路等素质的培育,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要求,而且这种模式也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而且拓展练习的落实可以保证体育教育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为保证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得以体现,还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强化高校教师拓展训练
无论是何种教育方式,落实都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器材,当然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十分必要的条件。由此,强化高校拓展训练理念,则应当优先代入拓展训练方法。构建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应当让教师意识到体验式培训理念的一般思路,同时针对理念在教学改革的效用,提升教师对于拓展练习的认知;二是需要提升教师在拓展练习的认知,从而提升他们的素质拓展;三是高校可以直接从社会引入更多优秀的教师人员,并且进行周期性拓展培训讲座,同时将拓展练习方法直接落实到教师群体中。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思考
体验式教学培训理念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而且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流程入手,重点培育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课堂内容授课之前,教师应当提早将与课程具备关联性的问题进行合理配置,同时保证学生提早探寻到相应的答案。而且在探索资料之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同时主动进行探索分析;其二,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流程,教师应当针对一般的体育理论进行单纯讲述,同时保证进行实践,深刻了解理论理念在一般生活的运用,并且让学生进行交互探讨学习所得以及问题;此外,辩论赛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激发,因而还可以对于某些体育问题进行小组研讨方式,让学生进行自行思索与研究,确定分工合作,保证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也能带动整个教学的不断革新与改善[2]。
(四)提升学生训练的安全性
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的体育教育可以保证教学能够减少对课堂的依赖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环境转为自然条件。此外,从两个方面来说,提升学生训练的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体育教育本身具备一定的高危性;第二,室外安全防护设施缺乏相应的完善,这也导致体育实践课程存在一定的高危性,因而对于高校来说,应当运用科学的策略保证学生的科学性,而且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做好紧急备案,无论是何种活动,实践落实应当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同时,学校也要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3]。
四、结语
总体来说,体验式培育理念的运用拓展出相应的体育教学理念,同时拓展出相应的体育教学方向,同时调整教学理念,保证体育教育改革具备明确的方向。另外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强化体验式培育理念的推行。此外,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最后渐渐强化改革思路,带动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彦谐.体验式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1(11):168~169
[2]叶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验式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4,6(6):85~86
------陕西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活动管理教师培训心得
十二月的北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晴朗的天空仿佛知道我们此刻兴奋的心情,阳光格外的灿烂,夹杂着一丝微风,扑面而来。首都、以它特有的魅力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此次全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活动管理教师培训,紧张而有序,专家们精彩的讲座,让我倍受鼓舞、受益匪浅。参观了朝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延庆校外活动中心和北京市少年宫后,内心更是掀起了阵阵波澜,激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
周长枯老师的报告《使命》,让我更加明确了校外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懂得了“我们”是谁?;“我们”应承担什么任务?;“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更加坚定了我要把校外教育工作做好的决心和信心,加强中心建设、规范中心管理、突出服务宗旨、注重实效特色,让活动中心真正成为广大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幸福乐园。
通过培训,开阔了眼界。
实地参观了朝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延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让我感触颇深,丰富的培训内容、一流的设施设备、过硬的师资力量、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在北京市少年宫,史建华老师《如何开展校外群众活动》的报告,让我茅塞顿开,深刻的理解了这次全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活动管理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对中心今后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看了同行们的工作,寻找自己的差距,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脚踏实地,在校外教育的这块阵地上,努力拼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培训,理清了思路。
几天来的学习,让我思绪万千,反复思考。对比过去,从管理机制、工作重点都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过去侧重常规培训,忽视活动开展的工作思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今后,应加强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主体,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职能作用;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校外教育的资源;以活动为主线,引领校外教育纵深发展;以活动为形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培训,明确了目标。
校外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创新。我们要以本次学习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方向,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上,要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历史人物、节日、公益性,有创意地设计丰富多彩、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快乐成长、展示自我、丰富知识、掌握科学的活动。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可以通过“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这一模式和方法为教育学教学的改革、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键在教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素质的教师如何培养出来。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应在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高师院校所特有的教育类课程应发挥其突出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教学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学的教学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学生学习教育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并未完全确立,教育教学能力差。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目前的教学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的不紧密。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与方法脱节。为了使教育学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教育理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5年前。笔者把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作为研究课题。就如何在师专公共教育学课中既向学生传授现代教育思想。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变教育学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目的是从理论上探索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在实践上探索提高教育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一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学课,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技能训练、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这座桥梁,可以达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目的。这是该成果的现实意义,至于它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意义恐伯更为深远。
二、探索实践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结合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教育教学技能这一目的出发。实践和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单元”是指一个教学单元。小到一堂课。大到教育学的一个子理论体系,都可以视之为一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教学时,采用“四结合”,即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声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生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与教育能力、技能的形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目的。一般地说、这一方法操作的基本程式为:灵活式讲授—思考式自学—观摩式见习—专题式讨论—创造式作业。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教育机智都有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灵活式讲授一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提要式、引导式、答疑式等方式讲授。或先叙述案例再讲授理论,或先讲授观点,再进行启发式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人脑人心,帮助学生形成素质教育观即现代社会教育功能观、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观、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正确的师生观、教育改革观、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正确的育人观等。在课堂组织上,或带着问题深人实践,或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而不呆板,鲜活而不枯燥。
在思考式自学这一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或向学生推荐书籍和报刊上相关文章、或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提供一种教育现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用自己掌握的前沿理论加以分析。以此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既能掌握又能探化、既能联系实际又能有自己的理解。
观摩式见习主要是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观摩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剖一堂课,分析得失,总结、认识内容与本质、现象与规律之间的关系;见习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见习的目的在于使所学的理论形象化,教学内容具体化。
概括教学内容中有代表性的间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实际、某些教育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这些讨论围绕教学内容,又远远超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不但可以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面且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活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个阶段性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完成创造性作业。所谓创造性作业,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模拟教育教学工作,如观摩式见习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还要模拟教学过程,根据初中的教材写模拟教案;根据所写的教案进行10分钟的说课;支持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等。备课的教案要求规范化,但允许有创新。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上好一堂课,要求在讲授、提间、启发等方面力避俗套,必须有所创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教育观察力,丰富的教育想象力,填密的教育思考力,良好的教育创造力,以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作业不是抄一遍书,凑几页字,而是从认识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是对学生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教育理论掌握与否的检验,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掌握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创造性作业较好的完成,说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成功。
在这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四结合”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形式。如思考式自学就运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观摩式见习运用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等等。没有方法,目的无法达到。同样,没有可操作的形式,再好的方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可行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形式,使目的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和必然。
三、理论具有的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结合点,其意义:
1.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
【关 键 词】农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89-03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村基础教育搞得好与差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一千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但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起点偏低,专业化程度较低,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的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成败。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要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日益关注,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实践。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获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理念
教师培训的理念指导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个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培训者的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训的内容、模式、方式上,要在充分征求培训对象意见、了解培训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另外,培训方案的制定要尊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制,实行分级分层的培训制度。这种理念要渗透在调研、方案制定、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指导培训的全过程。
2. 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个指导者,还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对于实施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同样需要转变培训角色,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学以致用,用于指导培训实践。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培训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是毋庸讳言的。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从培训者和培训对象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对培训对象直接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很多集中培训为节约时间便于操作,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培训内容,所教授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方法往往来自课本上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很少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结果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培训之后培训者仍然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感到困惑重重,无法将所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另外,培训对象的年龄、教龄、专业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培训教材无法满足各个阶层教师的需要,难以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倾向于形式化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持有应付心理。培训方式较单一,上课主要以培训者为中心,主要是专家讲教师听,往往是“满堂灌”的形式,课堂上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3. 培训资源匮乏,培训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而目前培训资源匮乏和经费不足制约了许多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培训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训师资方面,优质的师资极其短缺,大部分培训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无法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实际教学问题。培训课程方面,培训课程建设落后,很少有培训机构开发出适合各阶层培训对象需要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硬件设施方面,有些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硬件设施短缺,阻碍了一些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培训效果。
4. 培训效果缺少完善的评价制度。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对象的考核往往只有考勤记录、考试成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价。考核结果也往往是一律通过、无法判别培训结果的好差。另外,评价制度中,只有对培训对象的评价而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从培训对象的角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重,他们所处的环境缺少学习、研究的氛围,加之学校不够重视教师专业的提高,他们很少考虑自我专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使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缺课、逃课的比比皆是,而培训机构也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 培训费用的压力较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收入偏低,贫困地区的教师更是如此。在教师培训工作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自己负担,这给他们增加了数目不小的开支,无形中增加了中小学教师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关于主要的培训模式
1. 集中培训。指在指定的时间,将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大学或培训机构学习理论、训练技能、问题研讨等。它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教师培训形式。在培训对象方面,既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专家、学者的理论引领为主,也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以专家讲座为主,也可与培训对象的参与、讨论相结合。
集中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者往往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学者,他们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但缺乏对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的了解,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集中培训容易给培训对象带来较高的学习成本。它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容易造成“工学矛盾”,并且会给学校或教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 校本培训。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与集中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性、长期连续性、全员性、经济性的特点。
校本培训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校本培训的地点是本校,不易引起培训对象的重视,从而使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缺乏优秀的师资,使得培训效果不显著;另外,校本培训缺少系统的培训教材,培训资源稀缺;最后,由于校本培训是基于本校的培训,政府投入较少的培训经费,学校的经济压力较大。
3. 现代远程培训。指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手段的“网络培训”,包括在线文本学习、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伴交流互动等方式。远程培训的特点是开放性,资源利用最大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训对象的自我支配性强,学习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机会多、成本低。
在远程培训中,培训者与培训对象是分离的。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对象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另外,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有孤独感,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学会调节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互动。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其中,问题的焦点之一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上。
1. 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彻底改变传统培训工作中以培训者为中心,搞形式主义的做法。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始终。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设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使各个阶段的农村教师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
2. 培养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队伍,选拔优秀师资充实培训队伍,才能解决培训效果的问题。我们目前的培训者往往具有高深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但他们并没到承担过中小学教学工作,也没有到中小学教学的一线去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培训对象往往对于高深的理论听得一头雾水而无从着手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培训者不仅应该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 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观因素。只有参加培训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过去培训是走形式的观念,彻底认识到培训对于其本身的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因此,应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大力宣传“培训提升自我”的观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增强其专业发展意识,使其重视培训、积极主动培训、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4. 完善评价体系,巩固培训成果。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培训对象和培训机构、培训者分别进行评价。对于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评价应让培训对象参与进来,着重考察其培训效果;对于培训对象的评价注意不仅考察其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其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对象所在学校单位也应制定相应评价制度,对参训教师进行跟踪考察,使其把培训所得真正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分享并巩固培训成果。
5.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应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加强其重视程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对《教师法》、《教育法》中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得以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给予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实行各级财政分担经费的办法,并逐步加大对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只有从上至下切实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才能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专家和学者已经作了从培训理念到培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模式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以及要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模式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实践还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另外,探索科学有效培训的各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据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推进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黄白.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审视[Z].在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分论坛上作的主题发言,2007.
[2]倪婷婷.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7.
[3]孙一鸣.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沧桑,2010,(3).
[4]徐颂列,李更生,姚安娣.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关系之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5]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6]张雪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教师培训的新理念
“十二五”期间,我校提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理想,助推学生自主求知和生命成长”的教师培训终极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我校合理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选择教师培训的战略,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塑造良好的培训文化,三管齐下,积极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
我校以“知识探究、能力构建、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为引领,现已构建“钻石型”特色课程体系,包含基础学科类课程、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类课程、CPS(Creativity, Practice, Service)类课程以及人格养成类课程。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随之发展与提升,既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挑战,又为其注入了活力;既是教师培训的动因,又是培训的新平台。为此,我校将紧密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培训,以教师培训促进课程建设,从而努力围绕学校特色发展,以教师培训为桥梁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学校教师培训为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坚持“校本、生本、课本”的原则,即“以学校文化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本”,从而实现基于“校本”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为自身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基于“生本”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基于“课本”学习研读课程标准,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落实双向细目表,进而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成为教师培训的有效抓手。
构建教师培训的生命体
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之上,我校深入探究教师培训的内涵,合理统整与规划教师培训工作,使其与学校的课程建设相融合。
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可归纳为升华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四个主要方面。基于此,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并结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工作的总结,努力挖掘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即“敬业”“爱生”“博学”“善导”。“敬业”是指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爱生”是指关心、爱护学生;“博学”是指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善导”是指育人过程中以开导、引领见长,这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一一对应。
作为一个发展的统一整体,教师的各种专业素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各专业素养的平衡发展与相互促进。为此,通过观察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校提炼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即维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链,并以此作为理工附中的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其中,“敬业与爱生”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促使教师超越“谋生”而追求“乐生”,这是使教师情系教育事业的精神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敬业”更需“精业”,故要“博学与善导”,这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硬实力的更高要求,促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精雕细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是教师培训工程的又一重点。文化具有群体性和实践性,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由个体推广至群体,由设计走向实践的重要途径,文化引领是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出发,我校着力从学习与教研、实践与反思以及师德三个方面培育教师培训的文化,而这正与我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相得益彰,即以知识探究促学习与教研文化,以能力构建推实践与反思文化,以人格养成引师德文化。因此,“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面,课程建设成为建设教师培训文化的沃土。
教师专业发展的点、线、面的有机整合,最终促使我校努力构建教师培训的有机体。为使其焕发活力,结合学校“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的新理念,我校提出:以课程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生命体,使教师培训回归教育教学实践。“人文奠基,理工见长”是我校课程的特色,指我校的课程在保证学生构建为人之本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理工领域的特长发展。基于教师培训与课程建设的融合,“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课程特色为教师成长打下了生命底色。“厚德积学,沉毅笃行”是我校的校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体现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沉着坚忍,行动务实”,这是我校教师培训的行动准则。我校的教师培训注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活动开拓教师视野,借助“教师沙龙”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这些都构成了教师培训生命体的特色生命活动。
与此同时,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我校积极倡导公开坦诚、高度信任、关心与分享、珍惜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风,并以此促进学校文化ACT建设。学校文化ACT具体是指尊重信赖(Are respectful and trustworthy)、相互关心(Care about each other)、承担责任(Take responsibility),这是我校团队建设的核心精神。教师培训工作的作风较好地体现了ACT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立足校内,两头在外”的教师培训方针
在“十二五”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将教师培训的总体方针确定为:立足校内,两头在外。
1.“立足校内”
所谓“立足校内”,是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搭建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施“凝聚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凝聚工程”旨在凝心聚力,通过人文、科学的管理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信念与经验、相互承诺的实践共同体,建设一支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的优质教师团队。
“青蓝工程”即师徒结对,通过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发展。我校尤为注重对教师队伍新生力量的培养,并从思想、仪表以及日常行为的细节方面进行引导。为指导青年教师树立积极的事业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学校对其提出“日行三必须”,即必须把教书当作事业来经营,一颗心追求,一辈子坚持;必须呵护学生;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来成长,放眼世界,见好就学,省思内心,闻过则改。此外,为引导青年教师优化个人发展的细节,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20项修炼”,提醒青年教师关注自身形象、生活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多个细节,具体内容如下:
修炼教师形象:教师的服饰;教师的微笑;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习惯;教师的宽容;教师的德性;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情感。
精炼教师生活:教师的规划;教师的阅读;教师的研究;教师的反思;教师的写作;教师的幸福。
锤炼教师专业:以生为本;课程意识;跨越边界;教学艺术;寻找声音;教育之梦。
“名师工程”是指学校为不同层级的骨干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营造交流、研究的氛围,旨在树品牌学科,出名牌教师,建特色课程,育教研文化,传经验影响。
2.“两头在外”
所谓“两头在外”,是指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将走向两个区域:一是走向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二是走向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
首先,我校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通过为教师办理理工大学借书卡、开放理工大学网上图书馆、帮助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使其能够分享大学资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师培训;顺向模式;特型示范;美术教育;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39-03
促进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开展教师培训的核心工作。教师培训主要从培训理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与方式、考核与评价、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努力构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有效教师培训体系,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多年培训教学的观察、分析、实践和调研总结,笔者提出了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理念。由此,深入解析顺向美术教师培训、探讨构建与实施顺向美术教师培养模式,既是推进中国学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必须,也是深化中国本土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教师培训现状
满足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应是艺术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培训是否满足了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应作为评价教师培训的重要权重指标。当下,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受教育者满足需求的相关性峰值越来越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目标定位的短浅性。主要体现在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对教师培训的性质、功能、目标、动力与保障等伴随课程改革出现的一系列偏差,把培训目标单纯定位在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合格证书获得或完成继续教育课时等外在功能的层面上,缺乏体现对艺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缺少从长远的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去培训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潜力与终身学习的未来艺术教师。
第二,培训内容设置的僵化性。僵化性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引领理念滞后与培训内容的设置缺乏实效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引领具体培训课程的内容时,缺乏相应的理念更新性,导致培训内容与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脱轨,造成教师实际教学转化困难。另一方面,在培训课程和内容的安排上,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员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实践性课程内容偏少,缺乏培训实效。
第三,培训形式策略的单一性。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的单一形式,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缺乏考量。
第四,培训管理模式的非专业性。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培训服务的质量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管理模式的非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一些组织与管理者对受训者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缺乏认识高度,另一方面本身缺少参加实际培训活动,培训组织管理的理念不够创新,途径策略不够实效,对培训过程的参与程度有限。
二、艺术教师培训模式
(一)艺术教师培训方案需要多模式贡献
目前,在还没有形成教师培训的“专业发展标准”或“项目实施标准”的情况下,培训目标的界定和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总体原则。研制一个切合培训实际目标的培训方案是培训获得实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学时)、培训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培训方式、培训教材与教参、培训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内容,核心是确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可监测完成的培训目标。“在研制培训方案时,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考量,提高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一是在有效组织方面,实施流程是否规范有序;二是在有效教学方面,培训者是否已经化‘理论’为‘实践’,倡导的经验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和可运用性;三是在有效需求方面,学员的教学难点、疑点、热点是否得到解惑和诠释;四是在有效互动方面,师生是否营造了智慧共享的交流互动平台;五是在有效提升方面,学员的是否能够从‘一般经验’升华到‘核心经验’,从‘经验型教师’升华到‘未来型教师’;六是在有效评价方面,考核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七是在有效管理方面,服务水平是否保障培训正常有序愉悦地实施。”在确保了培训方案依循一定原则,能切实保证培训实效性的基础上,艺术教师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需要贡献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多模式培养易于择优避短地进行培训活动,在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优化整体艺术教师培训的模式建设是增益无穷的。
(二)艺术教师培养的顺向模式
针对当前中国美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全新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加速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其中,研究提出的“顺向美术教育”思想是在艺术教育视野下寻求美术教育教师培训的学理依据。“顺向美术教育”是指美术教育实施者依顺受教育者的情势潜质和需要而实施的美术文化的社会性育人活动。其包含顺势和顺心两大切入取向内涵。所以,顺向美术教育也可称为“顺势、顺心美术教育”。通过向心调控、牵引情境、顺理导向、特型示范、双向交流、“审艺”评价等教学培训方法,可以有效引领艺术教师培训的目标导向与方法探索,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促使儿童身心发展和美术文化素养的形成。
1 构建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模型
进行艺术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在研究制定实施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模式过程中,首先,应本着实效性原则而展开建构具体的教学培训模型。其次,研究可操作的建构艺术教师培训“顺向”模型的方法。即用逻辑法、要素法和学科学习内化关联法等方法进行实操作。最后,有效搭建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模型。即以专业素养、理性精神为核心,关照和关联学生的心性个体判断,而进行向心调控、创设具体的情境、预设牵引师生双向互渗交流、审定“艺性”的生态运行模式的逻辑框架(见下图)。
2 实践“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策略
“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策略依据培训具体内容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第一,向心调控。向心是根据每个培训教师的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个体观察指导,顺其心化的进行收放自如的调控。主要
针对受训者的主体性、专业性进行的实际培训活动。一方面,突出受训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育培训的师范专业性。一要适当增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更新性内容,除了促进教育教学理论转化外,还要适应当代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二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整合与拓展,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学术型与技能型并举的教师。
第二,牵引情境。牵引情境是指培训者要在为各个接受培训教师的独特教育教学理念的开发上预先设置的一个“场”,在这个“场”中制造引发创新成果的氛围、疏通日常教育教学障碍,使任何一个受培者都自由地打开心性进入具体的培训情境中来。主要强调受训者要顺应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发展性。其一,艺术教育的时代性规定了要根据当代艺术社会学的特点和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基础艺术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阶段性变化,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补充,转向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尤其要突出教师的自我潜能的激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二,艺术教育的发展性强调教师人力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把教师个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认知与人格的并重,实现受训者在知识、技能、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三,顺理导向。顺理导向中的“顺”之核心是一种具体的“提示性”操作,是指培训者在进行培训实操时,应守候专业学理的诉求,而根据每个受培者不同的心志特性与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生态性的导向。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趋势。教师培训工作理念必须转变为探索“研训一体”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科研活动等实践,以训促研,以研带训,研训结合,将艺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艺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训内容以学科为中心变为以问题为中心,实现生态性的专业成长。
第四,特型示范。特型示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范畴:一是根据不同教龄段的受培教师进行层次不同的艺术教育学理示范;二是根据艺术教育理念趋进的教师类型进行不同模式开创的启发引领示范,达到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核心诉求目标――“引领每一个艺术教师自顺教学”。比如笔者将在北京师范大学为期半年的访学经历建构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将课程主题命名为《美术教育观念的蒙启》,分别设置分主题为“为什么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观念哪来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形成”、“如何让美术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实际的功效”的两课时、两课时、三课时、一课时的“四环节――八课时”培训。
在“为什么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的两课时环节中,主要分为“观念与美术教育观念”与“美术教育目的直接体现”进行编码知识的讲述。一,利用问卷调查、设问等方式,希冀开启个人智慧的逻辑起点、生发维度与宽广延伸,以此对受训者进行美术教育潜能的引导与开发。二,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没有美术教育观念的美术教育会是什么样?”,以此引出国内现存的美术教育观念引导下的美术教育实践案例,引导受训者思考自我美术教育观念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匹配程度。最后引导式探讨两个选题:一是“美术教育的顺利、成功开展与实施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的统摄”;二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真正成长为完满的人,发展人的理性。”
在“美术教育观念哪来的”的两课时环节中,主要分为“大师们的智慧”与“每个人创造的集成性创生”两部分进行编码知识与有限编码知识的拓展讲述。前一部分中,着重联系当时的社会整体背景,讲述历史上的学者与大师们的各异的艺术教育观念,如史密斯、杜威、西泽克、罗恩菲德、布鲁纳、席勒、、等,以及对当代经典美术教育观念案例的探讨;后一部分中,着重联系当下的美术教育实际问题,如乡土美术、商业美术、网络美术的现实发展,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与思维模式,每个从事美术教育的人都应该寻找建立自我美术教育观念的可能与支持学理。寻找自身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或特殊案例,尝试建构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
在“美术教育观念的形成”的三课时环节中,结合自身的访学经历为背景,分为“学术研究”与“不断实践”两部分进行如何构建艺术教育有限编码知识的讲述。在“学术研究”的讲述中,结合自身的访学教育,分析学术研究的信息获取、事象分析以及形成结论的集成过程。一方面,从研究事象的积累人手,强调学术研究是研究者长期多层次教学理论与实践化合而一的追问与反思的结果。在访学期间根据参加学术活动性质、主题、组织以及目的的不同,进行关于高等艺术教育与基础艺术教育的理念、实施方式、传播策略以及学科现状的多方位的思考。另一方面,提出自我观点的集成的重要性,鼓励受训者不断充实与验证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给出自身的观点形成逻辑――“事象-观点-观念-主张-思想-理论-系统理论-原理体系”;在“不断实践”的讲述中,注重引导受训者从“探寻实施教育观念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普适方案”两方面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如何让美术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实际的功效”的一课时环节中,进行“如何帮助学生成长”、“如何帮助教师成长”、“如何帮助学校成长”、“如何帮助福建成长”、“如何帮助中国成长”、“如何帮助人类自己成长”六个方面的宏观讲述,诸如此类的“特型示范”,不仅是笔者自身的顺向艺术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策略之一,更启发了许多受训者在认识艺术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探索自身艺术教育理念的促进性、深化实践培训模式的实效性上,有了切实的收获。
第五,双向交流。双向交流是指在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培训者与受培者、受培者之间的共同建立的培训“教与学”的链条后,根据“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者为主、受培者为辅助或受培者为主、培训者为辅,亦或某一受训者为主、其他受培者为辅的双向对话交流。参加教师培训的学员既是学习者,评价者,还是参与者,贡献者。把学习和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培训者可根据交流情景、交流频率、交流实效的调研,有效地进行“顺向”链接的调控,为今后的可持续培训教学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交流作为一种宝贵的培训资源,各种反馈的信息、意见和建议都是培训者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者提高培训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