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教育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师;学习困难;职责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英语学习有着传统学校英语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学习过程有很大的自主性。但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也带给学生新的学习困难:信息的传递主要是以异步的方式进行,师生交互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教学活动的消极因素增多,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需要随着教学环境的变换、教学阶段的发展进程来调整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一、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阶段划分
远程开放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以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依据可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和有效学习阶段。当学生能够摆脱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达到高度自主学习的水平时,远程开放英语学习的技术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这个阶段称为有效学习阶段。现阶段参加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的学生具有英语基础差、工学矛盾突出、工具性学习动机明显等特点,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准备阶段是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开放学习的基础,也是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阶段。本文重点讨论在准备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和教师的职责,对有效学习阶段不作过多关注。
二、准备阶段分析
(一)准备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学习困难分析
1.心理障碍
在准备阶段,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常出现学习信心不足和过于焦虑的情况。一方面,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且年龄偏大、英语程度低,常常面临工学矛盾,导致学习压力偏大。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师生分离,缺少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很难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如果无法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将会挫伤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中断学习。
2.交互不足
由于学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习惯于教师传授灌输知识,养成了被动的、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而且在学习中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教学交互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学生对接受新观点、新事物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开放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适应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准备阶段出现交互不足的情况也绝非偶然。
3.学习时间障碍
学生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在学习中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干扰。工作和应酬不仅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时间不足,很难坚持听课、参与讨论。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缺少长远规划,常常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以至于无法完成学业。
4.成人英语学习障碍
首先,成人稳固的汉语思维定势制约着运用英语语言思维的发展,这对于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实践课有较大的消极作用。其次,成人学生善于思考而不善记忆的思维方式与英语学习需要强化记忆本身形成了尖锐矛盾。
(二)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
解决学生面对的主要学习困难,实现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英语学习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直接传授者的角色被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支持者所取代。
1.提供情感支持和调控学生心理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持续关心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善于倾听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积极心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健全的学生个体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需要、兴趣和目标,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个性来安排活动,为学生提供恰当有效的个别化教育,以满足学生的特定心理需求。
2.指导时间管理与规划学习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时间管理的策略,从总体上对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另外,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指导学生科学地分配学习时间,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有效地学习。
3.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它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所以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还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提高语言学习策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开放学习,2009(2).
[2]杨晓焱.提高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3]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教师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52―02
项目化教学是通过选取社会生产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形式,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设计出若干个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教学项目”,把课程教学内容(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这些项目中,通过完成这些项目中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其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充分肯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通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建构、生成和发展。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职责和地位会受到丝毫弱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促进、激发和管理作用,尽到自己的职责,为学生学习的发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项目平台的规划与呈现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是项目化教学得以实现的工具和平台。基于项目活动的推进,学生可以获得职业能力生成所需的实践经验,真正体现行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体验中建构的学习理念。美国进步主义先驱杜威认为,学习是经验的改造和重组,通过与周围情境的工具性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反思性经验,进而形成应对情境挑战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项目是实现学生经验生长的平台,是承载学生经验生长相关知识、技能和情感要素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项目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化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首要任务或核心职责便是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生长的项目平台,需要依据项目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将有助于职业能力生成的知识、技能、情感要素有机整合到项目这一载体之中,以实现促进学生经验生长、激发学生职业能力生成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项目平台规划与呈现的职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提炼职业能力生成所需的学习资源,界定有利于学生经验生长的激发要素(stimuli),并通过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对项目平台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加以呈现,引导学生融入项目情境中,感受到项目情境的挑战,激发项目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通过项目活动的切身体验,获得经验生长和职业能力生成的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沉淀、情感态度的转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激发要素的选择与设计
教师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现状,参照社会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刺激要素,以引导并促进学生在项目体验中的真切感知和深刻感悟,实现职业要素在学生内心中的有效生成。
项目激发要素的设计,可以从学生兴趣、志向、关注热点、认知能力、既有经验等方面出发,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要素,嵌入到项目课程内容之中,以便通过情境中充足要素的提供,实现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激发,赢得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必要学习反应,为后期学习的推进奠定基础。
三、活动过程的引导、帮助和促进
在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情形下,在必要的环节中,及时出现,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借助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s)和可以借助的“支架”,引导并促进学生经由项目活动过程的体验,实现学习目标所引发的转变。可以说,教师在项目活动过程中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一改教师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角色和定位,承担起了学习方法的传授之道,将原先的知识灌输职责转变为能力培育职责,引导并帮助学生在项目体验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和社会情感工具,彰显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参与学生项目活动环节,实际是通过介入学生学习中的两个关键时刻,以启动学生无法启动的学习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教师行为的及时介入,引导学生独自使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启动项目体验与学习过程,以充分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发展。
项目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激发者。调动起学生强烈的行动意愿,引导学生形成并建构学习的意义,是教师在项目过程中的职责与功能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并促进学生职业要素的生成、发展和完善。
四、道德层面的守望
有研究表明,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经受关系处理与任务完成、职责承担等道德情境的考验。关注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层面冲突,引导并促进学生道德积极正面地成长与发展,便成为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容回避的职责。
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承担起道德守望者的职责,引导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在小组活动的协作中,形成并发展良好的社会情感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既强调职业能力的习得,又注重道德层面的完善,为学生成长为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五、结果层面的评判
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和感悟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回馈,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总结项目活动中的经验与习得,激发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反思与感悟,促进能力向实践应用层面的迁移。教师可以从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等四个层面,对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其中,反应层面评估的是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参与体验。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项目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experi-ence),为职业能力的习得奠定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基于项目活动中的观察和自身经验,及时与学生围绕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评价、分享和总结,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正项目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在项目情境与现实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能力对应用情境的理解,为后期实践应用的迁移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项目平台设计与呈现、激发要素选择与设计、活动过程引导和推进、道德守望及结果评价等五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必要的引导、支持和帮助等服务,关注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知识、能力和情境等内容的习得与转变,为学生综合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姚正武.对项目化教学课改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8):103-104.
[2]程英鑫.高职学生实习过程中项目化教学之我见[J].文学界:理论版,2012(6):254.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2.
[4][12][美]布鲁斯・乔伊斯(Bruce Joyce),玛莎・维尔(Marsha Well),埃米丽・卡尔霍恩(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8,178.
[5]莫雷,等.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28.
[6][7][8][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23-43,109-110.
[9]Tero Vartiainen,(2010),Moral conflicts in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ISD[J].Information Technology&Peo-ple,Vd.23 Iss:3 pp.265-280.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教风;教师职责;工作境界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校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优良的师德与教风对于完成这些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是一种职责,更应是一种境界。
一、教师具有“传道”职责,教学工作是一种敬业奉献、爱与责任的境界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和检查者,既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促进者,又是育人艺术的探索者和设计者,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教师承载的是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因为教师在培育祖国和民族的明天。这种职业,要求教师能够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宗旨,而不只是把这种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的“传道”职责,要求我们从事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种敬业奉献、爱与责任的境界。
一要“敬业”与“爱岗”相兼得。“敬业”即专心致志于自己所承担的事业;“爱岗”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敬业”,才能“爱岗”。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都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教师更应成为爱岗敬业的模范。教师的敬业精神,即崇尚、热爱教育事业,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热爱学生,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都奉献给学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踏实肯干,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豪感,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恪尽职守,潜心业务,精心施教。
二要“乐业”与“精业”相统一。一般说来,高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从低到高可以相对地分为“谋生境界”、“责任境界”和“乐业境界”三重境界。处于“谋生境界”的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当作“维持生活”“干活挣钱”的行业,对于人民教师的义务意识处在较低的水平,他们只把教师的义务作为一种教育职责,并没有转化为内心的责任。处于“责任境界”的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和教师的职业价值有着基本的领悟,把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视为对社会、对学生和对家长尽责。责任境界是对谋生境界的超越,达到责任境界的教师能把教师的职责转化为内心的道德感悟和行为准则,因而其职业态度是积极的,能够做到“敬业”和“勤业”的统一。处于“乐业境界”的教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最大责任,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乐业境界又是对责任境界的进一步超越,达到乐业境界的教师把责任的承担和技能的进取,视为发展自身个性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其职业态度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挚爱和极端负责,在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地忘我工作,“全天候”和“全身心”地投入,把完成每一项工作都作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能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快乐,不仅能做到“敬业”和“勤业”的统一,而且达到了“爱业”和“精业”的统一。
三要“师爱”与“责任”相结合。一般而言,师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学识和教风是“立教之本”,师爱则是“教师之魂”。没有爱就失去了师魂,没有师魂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因此,要当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就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视学生如子女,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实现教学相长。基于此,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命题。他在强调“爱是师德之魂”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强调“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责任,没有责任意识,就会不明确自己的职守,不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他还阐述了人民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等三项重要责任,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四要“经师”与“人师”相并重。在2002年4月28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经师”与“人师”相并重,要求教师应自觉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天职。诚如《礼记》中所言“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之德也”一样,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教育本质的反映,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原则。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而为人师表的基础是教师的高尚人格,高尚人格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正人必先正己,古今亦然,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尤其要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科学,客观公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二、教师具有“授业”职责,教学工作是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境界
教学工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教师要授好“业”,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外,还要不断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只有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授业”职责,要求我们从事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境界。
一要具有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敢为人先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时代精神,就是对平庸行为的否定,对旧观念、旧事物的突破,对新路子的探索,对原有水平的超越。其实质就是敢于探索客观规律,勇于领风气之先。弘扬和继承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就是要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对
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形势下,只有那些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追求,敢于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教师,才能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才会关注大学课程的综合化、系列化、国际化、灵活化、实践化等主流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但要适应社会,更要“先于”社会,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二要具有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勇敢地去探索。创新是一种动力,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执著追求中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是一种胆识,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不懈探索中始终站在发展的前沿。创新是一种精神,只有勇于开拓,才能在顽强拼搏中创一流业绩。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新世纪新阶段的高校教师更要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三要具有探索进取的改革精神。现代教育蕴涵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适应性、趣味性、超越性,教师就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创造性教育需要营造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尤其应注意培养创造型教师。培养创造型教师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先决条件。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教师自己就必须是这种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善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开发其思维潜能。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否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教师既是教学方法的“导演”,又是教学方法的“演员”。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生动而丰富的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具有“解惑”职责,教学工作是一种勤勉致知、严谨治学的境界
教学作为开启学生心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对教师自身有很高的要求。古人倡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过,“要当人民的先生,先当人民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严谨治学是指研究学问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教师的严谨治学主要体现在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体现在求真务实,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体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体现在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在谦虚谨慎,善于博采众家之所长。教师的“解惑”职责,要求从事教学工作应该具有勤勉致知,严谨治学的境界。
第一,信心立志,坚忍不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应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需要对学生有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工作有信念。信心源于自信。教师的自信是建立在正确的理念与丰富的学识之上,对自我判断的一种充分认可和毅然持守。有了自信,我们才会发现自身的种种潜能;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拥有成功的心理依托;有了自信,我们才会铸造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有了自信,我们才会创造教学工作的非凡业绩。
第二,虚心求学,勤勉致知。孔夫子将读书学习分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这是读书求学之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因为在“苦学”与“乐学”之间相隔的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高尔基所言,“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具有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双重属性。如果把“读书”放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中来思考,高校教师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就要通过虚心求学,严谨治学,钻研业务,勤于实践,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勤勉致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虚心求学、勤勉致知已不仅仅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而是“学习型社会”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特别强调高校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
第三,苦心求索,勤于思考。在当今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就宏观而言,大学生群体构成日益表现出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等特点;就微观而言,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对象、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等等,积极建构当代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用“心”来打造自身功夫,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和创出一条适合新时代的育人之路。要知道,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一个缺乏教研能力的教师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第四,善于沟通,团结协作。新型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提倡敢于竞争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要在教师中提倡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共同奋斗的工作作风。在教师群体内部,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形成一种既有学术合作,又有思想交流的和谐人际关系。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幼儿教师职责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虽然,在幼儿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为少,但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的心理 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 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 感、过度幻想等;(4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 的问题。 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属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如神经症 、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范围的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这一点与中学生、大学生 ,尤其是成人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有本质区别的。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便可发现: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实践多为医学模式。尽管在理 论上也强调预防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上,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幼儿,参与者也多为儿童医务工作者。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此。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鉴于前文所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该为全体幼儿。关于这一点应与中小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
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幼儿。这一工作主要应由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承 担,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幼儿教师只能起到协助配合的作用。为此,要为幼儿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的心理 行为、发育史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儿童,及时请专家诊治。发展是指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防患于未然。这是幼儿教师大有可为的领域。
在论及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主张,即要求幼儿教师都成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如果仅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要求幼儿教师立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却是不切实 际的。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 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笔者接触过 许多幼儿教师,经常听他们谈起工作劳累,心情烦躁。确实,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 拉撒睡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教,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与模糊,行为模式的多元化等等,无 疑也会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国外早有研究指出,教 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态度倨 傲,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 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 ,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 康成长。
第二、注意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幼儿园里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 儿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其实,幼儿对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 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
第三、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增加本来就负担繁重的 幼儿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1 )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美亦或丑,无论聪明亦或愚钝。只有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 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 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关键词:当代大学教师 职责 使命
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预言未来的21世纪,人类即将迎来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然而,当我们身处在这个年代,才真正感受到爆炸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知识经济、信息互联、大数据等新型词汇已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知识成为了一种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人才作为传承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对象,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力量。然而,“人才的培养不是始于工厂或实验室,而是始于教室”,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承担着作为保护、促进、推动和丰富知识与文化、以及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与基础教育不同,大学教育的职责在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大学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有了学校的提升和飞跃。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然而,随着知识的商品化、资本化、现代化以及生活化,它们的更新速度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已有职能范围不足以概括大学教师的全部职责和使命。围绕“知识爆炸”这一时代背景,为了让大学教师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培育能够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传统职能,大学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职责和使命:
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成为研究型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纵观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正在加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抱着自己的学历、躺在曾经的功劳簿上,用已经过时的知识和观念去培育学生,其结果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身学习是21世纪基本生存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我国已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式,这就需要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从而达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基本要求。例如,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信息,解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拥有“一碗水”的教师就不需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那么,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和教学技能,才能延续职业生涯,防止逐渐枯萎。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传承、知识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用尽自己一生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基于职责和使命。
二、勇于探索创新,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创新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推进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持续创新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教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为建设国家培育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的创新型人才。用于探索创新是21世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师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更应该具备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等可贵的创新品质。
三、学会学习,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引导型教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但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应该学会怎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随着我国迈入信息化社会,知识的传播形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书本、口授等学习途径和方法逐渐扩大到了网络、讲座、视频、研讨、实践等形式,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条件,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并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依赖课本转变为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由盲从权威转变为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转变为注重认知、兴趣、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参考文献:
[1]林静.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素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0(4):23-27.
体育教学以户外教学为主,以身体的练习为基本锻炼手段,这种场地特点和运动特点,使得体育教学中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和运动损伤,它关系到学校的安全工作,影响着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压力,也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一定的伤害。明确学校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职责,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学校与体育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学校行政领导兼体育教师,从自身工作和实践出发,就此做一点探索,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文献法等,就学校、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职责及有相关防范措施,对我县部分体育教师、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和开展座谈。问卷调查发出42份,回收40份,回收率9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的安全内容与安全事故的界定
体育课的安全内容包括课前安全、课堂安全两部分。课前安全包括常规安全检查、场地器材安全检查、运动负荷安全等;课堂安全包括组织安全、保护帮助、发现异常现象及处理、创伤后处理与急救等。
学校体育安全事故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包括学生肢体疾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其影响人身体健康的损坏。
2.学校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安全的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健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伤害事故,许多家长总是将学校与体育教师告上法庭,使学校与体育老师难以招架,十分难以处理。难就难在学校、体育教师、家长、学生就责任认定与处理争论不休,导致有些学校领导与教师有了消极的观点:不求出好成绩,但求不出事故。这样严重影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利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安全的态度的现状
由上表可知大部分教师对体育安全很重视。
根据“你在体育教学中压力最大的是什么事?”这个问题举行问卷调查,95%以上的教师认为是害怕出现伤害事故,其原因是: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不清,处理麻烦。
根据“你最不想开展体育教学中哪一些你认为有危险项目?”的问卷,得出几项排在前面的体育项目是:中长跑、投掷、器械体操。但如果不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则不利于全面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安全职责的划分与安全防范措施
如何防范和妥善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关系着学校体育教学能否正常开展,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对于体育安全事故,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分清安全职责,强化防范措施,从而实现责任明确,安全措施到位。
1.学校在体育安全教学中的职责
第一,学校在制定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规律与原理,树立学生“健康第一”思想。
第二,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师生对教学中安全问题的认识,防范未然,力求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三,每学期初,学校与医务室配合,对学生进行体检,了解学生病史,向体育教师提供患有心脏、哮喘、肝病等不利于参加体育活动疾病的学生名单。
第四,学校要提供体育器材、场地及后勤保障,并且场地布置合理。能够移动的器材向固定器材靠拢,对于活动范围不大的项目,如单杠、双杠,应尽量安排在场地边角或面积较小的地方;投掷场地的安排,应考虑对其他练习场地的影响。后勤部门应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与维修,让师生放心安全地使用,减少因场地不合理,器材不规范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第五,及时处理伤害事故。学校对出现伤害事故应及时处理,送学生医治,保证最佳救助时间,并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家长。学校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协商,妥善进行处理,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2.教师在体育安全教学中的职责
第一, 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有全面安全观点和超前观点,预见产生安全事故的源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防止出现伤害事故。如有些学生上课爱打闹,运动中喜欢推拉同学,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不安全事故,教师应立即阻止并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不安全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引起重视,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精选内容、合理安排,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学中内容很多,体育老师要预见不同教学内容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不同的季节和气候要选择不同课的内容。
第三,密切注视学生身体状况,区别对待特殊学生
体育教师应及时从医务室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有病史的学生),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活动,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导致疾病出现,引发事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密切重视学生的情绪、身体状况,如头晕、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现象,防止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度疲劳而造成伤害事故发生,教师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第四,严格课前、课堂常规,避免将危险带入课堂
上课前,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常规检查。如学生衣服宽松、鞋子要穿胶底鞋,衣服不要别胸针、校徽、证章,不能佩戴首饰、手表,头上不能戴各种发卡,衣服口袋里不能装钥匙、小刀等尖锐锋利的物品,患近视同学尽量不带戴眼镜上课,改戴隐形眼镜上课等。
课堂上,教师要首先说明这节课可能出现伤害事故的环节,提高学生防范意识,要求学生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令行禁止。其次,教师要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备好课,要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后才能进行主要练习内容。再次,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安全使用。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的方法,并严格执行,决不可掉以轻心。
第五,掌握简单急救和处理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事后妥善处理,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运动创伤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如运动中中暑、抽筋、脱臼、扭伤、挫伤、骨折、休克等情况的应急处理。当出现伤害事故时,教师第一时间用正确急救处理方法进行应急处理,并及时与医务室联系,及早送医院进一步医治,并与学校领导进行联系,告知具体情况。事后要妥善处理,积极与家长联系,商谈如何处理事故。
3.学生在体育安全教学中的义务
第一,学生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既对自己安全的负责,也对别人的安全负责。
第二,学生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病史
有病史的学生应向教师讲清楚,让教师开出运动处方,科学选择合适自己身体的运动项目,小心练习,出现异常情况应马上停止练习并及时告诉教师。
第三,学生要做好课前常规
学生服装、鞋子要符合运动要求,严禁携带易损伤人的小刀、钥匙等尖锐锋利物体,防止运动中刺伤身体。有病假和例假的同学要提前请假。
第四,课堂中,学生要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
课堂中,学生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运动前的预备动作,组织好队列,明确教学要求后,才能进行正常练习活动,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学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都像是温室中长大的花儿,抗挫能力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各种自我保护方法。如短跑过终点线后,不能马上停下来,应该慢慢减速下来,否则容易摔倒;做鱼跃前翻滚时要低头团身,否则容易扭伤颈部;在篮球比赛中,投篮过程中防守队员不能推拉,防止对手摔伤等。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教师在职培训;问题;培训理念;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17-03
作者简介:熊岚(1968-),女,重庆万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师管理、教师评价等研究。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动态教师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教师在职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较之以往更趋于灵活多样,尤其是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上成绩显著。但由于在职培训诸多现实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突破教师在职培训的瓶颈,实现其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功能,已成为在职培训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1.培训目标偏狭且定位不准
培训目标是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可行的培训目标能确保培训质量,具有导向、激励等重要功能。然而现实的培训目标却偏离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学校管理者的安排及培训院校的主观意愿。设定的目标或是单一偏狭、功利性很强,或是抽象、缺乏操作性,较少关注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的长远的目标,如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反思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等,更难涉及除知识目标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由于没能以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培训目标,培训很难内化为教师主体的培训需求。教师培训作为外在压力可能驱使教师竭力达到培训目标的最低要求,却始终难以激发参训教师的热情和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追求高远目标的内在动力。
2.培训设计中参训主体的缺位
具体表现在培训计划或方案的制订没有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去了解和满足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培训课程设计基本遵循与职前教师培养相似的以课程门类的相对丰富、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选择的培训内容抽象性和普适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居多,有关学科前沿发展和教育教学科研的课程门类和内容严重不足,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衔接的内容匮乏,对参训教师的接受意愿把握不足,针对性不强。相对单一的高校本位培训模式,“满堂灌式”的讲授和大班教学,鲜见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具有成效的反思性互动研讨。培训者几乎独霸整个培训课堂,控制着培训课堂的话语权,参训教师的话语权几近缺失,参训教师的主体性与自身具备的丰厚教学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培训师资存在结构不合理、来源相对单一及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缺陷,而参训教师并不具有自主选择培训教师的权利。因此无论从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还是培训师资素质及选择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小学参训教师主体的缺位,致使培训缺乏活力与创新。
3.培训评价的单一僵化
教师在职培训一般仍采纳与职前培养一致的单一量化的评价方式,即针对所学课程的书面考试与成绩评定,缺乏灵活而富有针对性、多元化和人文化的评价机制。这种只重结果的僵化评价不符合中小学教师的人性需要和在职培训的特点,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小学教师参与整个培训过程的实际状况和相应的学习成效,难以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对待培训的热情,更难将学习动力延伸到培训结束后自身的持续学习与发展中。再由于目前教师在职培训中的学历培训生源处于逐年萎缩状态,一些培训院校为了争夺生源获取利润,不断降低对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要求,在培训课程结束的考试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管理不严格,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即使是量化考试这种终结式评价的真实客观性也不能保证。
4.工学矛盾突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和相应的分配制度,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们更加明确自己应尽的岗位职责,同时因为意识到教育变革和竞争的压力,中小学教师也都迫切希望通过参与进修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若教师完不成所规定的岗位任务,可能面临着“低聘”或被解聘的严酷现实。但目前在职培训的时间安排基本是根据培训院校或机构的自身特点、状况和需要设计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由于师生比不合理造成的教师资源相对短缺和教学任务偏重的状况把握不足,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安排缺乏相应调研,导致许多培训项目、培训课程的安排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时常发生严重冲突,尤其是增加了那些担任主干课程和关键岗位教师的参训难度,导致培训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二、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1.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片面导向
价值取向具有定向和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功能,可以调控主体的行为方向,主体会依据价值取向对有关的目标、方向、手段及各种结果进行评判,从而决定取舍[1]。培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对培训效益、有用价值的追逐,更为关注的是培训所能带来的现实利益与目标的达成,例如学历达标、职称晋升、工资提升等,忽视培训对于教师发展的核心内涵与意义,对在职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缺乏理性认识。培训获得的短期或现实利益的刺激在不断消减教师追求培训本真价值的热情,扼杀教师积极向上的自然本性。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片面导向下,一些培训院校居然出现几乎不经过培训过程、不上课不考试也能照样拿到学历学位的怪事,教师也愿意选择这样的捷径来获得学历,而在职培训中的严格管理反而被视为“另类”。
[关键词] 高职英语;立体化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05-2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际政治、经济及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英语语言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与人民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重要的交流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地位。英语语言是重要的交流手段,其实践功能应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多元化发展趋势下,社会实践中亟需大批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够进行书面交际的人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训练出的主动性技能能够较客观地、公平地反映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语言的思维,映现出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中,通过立体化互动式英语教学培养其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写作习惯,进而巩固、强化所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铸就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提高听、说、写、译等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锻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及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自90年开始起步,发展历史不长,而且大部分高职学校是由中专升为高职的,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教学管理和组织难度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而目前高职英语的教学依然是以课本、粉笔和黑板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教学为主,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英语学习者,“聋哑英语”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从而使得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立体化互动式教学模式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立体化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及理论依据
立体化互动式教学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都得到协调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理论的变革,对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立体化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立体化: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全面性的进步和发展,而非片面地只关注于学生的成绩。第二,教学内容立体化: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性,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立体化:从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走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立体化互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蒙特梭利教学法:蒙特梭利说:“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蒙特梭利教学法有两个要素:一是环境(包括教具与练习),另一个是预备这个环境的教师。轻松幽默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一个让学生敬佩的老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课注意力。第二,榜样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由此可见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榜样教育是指受教者通过观察、模仿、整合、内化等一系列认知调节过程,从而获得自身的成长。第三,构建主义理论:哈雷马斯把人类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目的合理行为,一种叫交往行为。目的合理指的是主体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属于交往行为。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达到构建的目的。知识的形成离不开人的交往,教育者在交往中完成自我建构过程,同时获得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三、高职英语立体化互动式教学的实现策略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人尽其才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齐边”,高职院校降低门槛招生,使得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大。学生基础的良莠不齐导致教学内容的深浅尺度把握不当,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入学开始就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英语教学,即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进而对整个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一个准确地认识,这一步对于以后的英语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班级学生分层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小组学习。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的个性化需求强烈,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面对面的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不希望教师面对整体学生统一进行讲解。高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组合不同的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尽量做到老师发自肺腑的鼓励、建议语言,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以及通过批改过程中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的成就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国内高职教学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教师评阅学生作业的主体化,传统上对学生考核的方式手段一直采取教师命题-组织考试-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学生复习的基本流程。现阶段,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没有没充分挖掘出来,其个人的英语语言能力、综合能力亦不能得到体现。纵观整个流程教师都主导、控制着整个局面,这种教师核心地位的基本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英语教学,教条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达不到长期理解记忆的良好效果。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正如古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说应该是一种主导作用。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正是高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难度大,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达到真正有效的英语学习效果,是教学方法改革中重要的一步。
(三)方式多元化教学活动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习是一种紧张而有目的的活动,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参与活动的强大动力。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英语学习不是一个人孤立地学习过程,而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得课文中的景、物、人的形象直观生动,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让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学效果好。
四、结论与建议
国际化人才时代环境下,语言扮演着重要交流手段的角色,特别是英语语言已然成为国际交往、科技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高职阶段英语的教学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塑造语言环境、给予学生关注世界发展平台的重要阶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克服英语教学脱离实际,高职教育脱离市场的局面,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立体化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立体化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而这对于高职应用性人才以后的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尹红丽.五年制高职生英语实用能力培养途径与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01).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教育部教育司,2000.
[3]Richard,J,C.&Nunan,D.2000.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崔涌.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
[5]蔡彬彬,赵丽娟.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有效教学的研究[EB/OL].论文天下,2010.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1引言
我国的基础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的同时,也收到多方面的质疑。这些质疑集中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高考的公平性、教育思想和考核方式上。在这三个方面中,以教育思想和考核方式的争议起源最早,争议最大,影响最为深刻。我国的教育模式采用苏式的教育方法,在尽量短的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教育给学生,以培养实用性高、知识全面的学生做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长期执行,并在我国的早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为共和国的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建设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做为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这种教育模式通常采用考试分数做为简单、易用、具有说服力的指标。这种教育模式是以知识识记为主,提倡对知识的熟练应用与细节把握,被称之为应试教育。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应试教育日益受到质疑。首先,一些教育者认为,应试教育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只适合对低级工人的培养,而不适合对以创造为主要特征的职业工作者的培养。其次,教育的效果以考试分数为主,是将教学效果定量化,而在定量转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被丢失。因此,这些教育者认为,应当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考虑教育效果。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部分教育工作者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提倡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并已经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经过实验论证,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倡导的直接性证据就是外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比中国要先进,外国大规模采用的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相似(实际是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将外国的教育模式的中国化。),那么,就应该向外国学习,也采用相同的模式以促进中国的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素质教育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受到质疑。这些质疑不是对以何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这些技术性方面进行质疑,而是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的质疑。这些质疑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对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明确问题的本质所在。
2教育方法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有限性
长久以来,受华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或认为的是教育万能。即,通过教育可以有效地全方面地改变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人发展的万能灵药。这种教育思想随着对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研究,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被论证为错误。但是,大量的教师依然认为,教育是可以全方面改造人,可以对人的任何方面的提高都产生有效的效果。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教育效果不佳被认为是教育的投入与教育压力的程度不够。因此,要取得所需的教育效果,必须增加教育的投入或提高教育压力。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时候的体现就是教育压力的增加,即,通过高强度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某些方面的水平。教育压力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性价比,但是会使学生和教师长期处于疲劳和精力透支状态。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增加,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提高教育投入来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对教学设备的完善、多媒体设备的广泛使用。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反馈来看,这些手段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是教育投入造成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产生屏蔽效果。并且,增加教育投入造成教育教育的性价比降低。对于我国而言,总体上依然有限的教育资源,是无法承受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我国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的多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如:网络学校,幕客、高级一对一补课等满足了经济富裕的群体对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其能够额外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保证子女的教育资源的充足。但是,追踪研究发现,通过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程度与投入相比,产生的实效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在于学生对学习的疲劳与学习情趣的降低,造成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率的持续性下降,从而降低了教育投入的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而从目前的教育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来看,一切教育方法能够产生作用的前提在于受教育者的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态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学习效率产生的调节作用,使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引发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学生在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只有自我满足的需要。而该需要所在的需要层次较高,非常难以实现,在学生群体中,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实现该需要,不符合对学生群体整体水平提高的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资源投入的增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没有高效的关联。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国无论是采用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其教育模式的选用起决于地区的经济水平,而无论是哪种模式,其教育效果都是由学生的需求满足趣所决定。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应试教育足以满足地区人才的需求与学生的生存与安全的需要。对于经济富裕的地区,素质教育具有实现的可能与较好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