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社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20个社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办公条件有了改善,初步做到了有房可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新的社区工作机制开始形成。去年城市管理“”活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履行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14个社区荣获市示范社区称号,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社区建设示范市。
在肯定社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创建工作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配套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去年城市管理“”活动,大多数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居委会是通过租借办法解决的临时办公场所。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都在60平方米左右,南街居委会面临拆迁。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年,花园获得省优秀住宅管理小区称号。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小区难以实施规范的,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大。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南苑小区已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但与上海恒联几次接触后,对方感到难度较大,接手管理的意向仍不明确,物管方案难以实施到位。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开发早的小区当时限于实力和条件,规划设计难以一步到位,执行社区用房的有关政策规定也不够严格。
2、工作机制不健全市委[]34号文件明确了社区职权,赋予社区必要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同时提出了3条具体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前一阶段情况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放管理职能的工作刚开了个头,市级机关不少职能部门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由此可见,如何及时协调解决市委34号文件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队伍素质不适应随着城市管理重点下移,社区工作的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增大了,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二、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主题和目标
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年,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三、市城区社区建设的实施步骤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目前68名正式人员年需经费83.5万元,58名临时人员年需经费19.9万元,两项支出共101.7万元,市财政仅补贴12.5万元,其余全部由镇承担,镇财政相对压力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300个行政村实施办法,23名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和保险由财政统筹。本文来自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
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镇、民政局要在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基础上,认真调研论证,根据市级相关有关部门经费来源情况和在社区的工作量,起草《市有关部门职能与经费同步进社区实施细则》,经市社指委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社区发展途径的多样化。要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四、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委发[]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一、镇村同建社区,建出了一片新天地
1.美化了乡村面貌。以前,津市农村集镇社区到处是垃圾,违章和临时建筑比较多,公共卫生设施普遍缺乏。目前,7个镇的集镇社区全部实现了街道硬化、绿化、亮化,主街道全部拓宽至18米以上,建起了漂亮的绿化带和高标准的路灯,改造了下水道,新建了集贸市场、客运站场、政务中心、养老院、群众休闲广场、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垃圾实现了日扫日清和集中处理,违章和临时建筑全部清除,彻底扭转了集镇脏、乱、差的现象,面貌焕然一新。集镇邻近的村居社区全部硬化,新建了村部、卫生室、村民活动室,建起了一批垃圾围,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处理,无暴露垃圾;河塘、沟渠得到有效清理,无漂浮物,有的还建成了一些农民宜居小区,喝上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看上了有线电视,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2.拉动了经济发展。过去,由于集镇社区面貌较差,环境不太好,招商引资的成效一直不大。通过镇村同建社区,随着环境的改善,功能的配套,吸引了一些老板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营商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集镇社区。该市保河堤镇通过集镇社区改造升级,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08年先后引进了2家棉花加工企业和1家食品加工企业,引资总额3500多万元,是上年的30倍,极大地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乡风文明。原来,由于环境差,群众乱丢垃圾、乱倒垃圾、乱搭乱建十分随意。现在,随着面貌改观,卫生设施配套,村(居)民公约的约束,很多群众觉得再乱丢乱堆、乱搭乱建就比较"丑人的了"。群众的文明习惯、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4.找到了致富新路。富裕农民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居民。通过镇村同建,集镇社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地带动了一批农户向集镇社区聚集,探索出了一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该市灵泉镇在集镇社区专门修建了茶山岗农民宜居小区,水、电、路、有线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首批50套宅基地被农户抢购一空,一些没赶上的农户,都急着问:"第二批宅基地好久有买的"。据统计,仅去年一年,7个集镇就新吸纳了近1500名农民到集镇社区定居,有力地加快了农民向集镇社区转移的步伐,对 "三农"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探索同建途径,破解了系列新难题
1.规划先行,解决怎么建设的问题。镇村同建,到底该朝什么方向建设,该建些什么,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因此,在启动之初,制定一个好的建设规划十分重要。为了把规划做好,切实让群众满意,津市主要抓了三个环节。一是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了群众对集镇社区建设的意见,然后把群众的意见汇总,形成初步的方案。二是下派专家指导。为了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避免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集镇的长远发展,津市要求规划、建设、环保、电力、水务等部门派出业务骨干,协助乡镇拿出比较完善的建设规划。三是统一论证决策。由乡镇政府牵头,组织召开了由部分居民代表、村(居)干部、乡镇国土城建环保站长和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论证会,通过认真讨论和分析,并由业务人员解答群众的疑问,最后形成共识,确立了建设规划。
4.着力创建,解决怎么提高的问题。为了巩固镇村共建社区成果,津市把文明创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一是用村(居)规民约来约束。各个村居都及时修改了村(居)民公约,把"门前三包”、不乱搭乱建纳入其中,并及时公布,通过群众之间的相互监督来增强群众的自觉意识。二是用宣传教育来引导。通过公开张贴宣传标识、设立宣传橱窗、评选文明示范户等形式,强化卫生、车辆、建设等方面知识的宣传,起到了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三是用文化活动来提升。各个村都成立了1-3家龙狮队、腰鼓队等群众文化团体,通过经常性开展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寓教育于活动中,让群众受到了教育,培养了文明习惯,提高了文明意识,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反思同建过程,提供了不是新启示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许多居民对集镇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正是基于群众的意愿,津市因势利导,提出了镇村同建社区的设想,并将建设规划交群众充分讨论,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为推进镇村同建社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拆除违章建筑时,通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7个乡镇共拆除各类违章建设335处,没有发生一起阻工的情况,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53-02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 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 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 全科医疗服务。(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 社区康复。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 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 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 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 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昕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
关键词:城镇化;居住空间;生态建设;以人为本
1.城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集中体现的地带。而居住区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尤为突出。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这一地带不仅是城市与乡村2类人群的交界地带,同时,还存在着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各类人结聚会,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对于居住区景观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审美需求,矛盾冲突集中;其二,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在城镇化的地域,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往往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是最稳定的生态结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2.具体项目分析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处在市郊农村和远郊区县的连接带上,作为国家重点试点小镇,是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节点。本案规划面积10万m2,建筑类型分为商业和居住建筑2类,层高为6-24层,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主色调由米黄、暗红和灰色构成。团结镇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风、干旱,秋季气候多变,植物易受早霜危害。区内存在2个大的生态系统,南部是阿什河的河谷滩地绿地系统,北部为天恒山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为榆树森林草原,同时,在城镇中散布着未破坏的生态斑点,这些良好的自然外部环境是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借鉴。
本案的居民类型主要分为3类:(1)当地的回迁住户。该类居民有着淳朴的价值观,对于住区景观的需求是以实用为主,并且怀念原有的场地记忆。(2)本地及周边地区意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该类居民向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于景观环境除功能需求外,还存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3)流动人口。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环境景观的归属感有较高的要求。
2.2设计理念
本案居民类型多样,同时,存在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本地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不同类型的居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福”文化做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具有广泛的凝聚力。采用这一理念能够很好的融合不同类型居民的景观需求,使居民在居住理念层次达成共识,为和谐的居住氛围建设提供了理念平台。
2.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借鉴阿什湖与天恒山2个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关系,指导居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在满足围合空间和观赏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乡土树种。(2)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及对环境功能性的需求,完善景观设计。(3)经济性原则。在景观材料的选择及施工工艺方面。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满足居民生活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节约成本。(4)艺术性原则。在景观空间的塑造中,对景观节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以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2.4设计表达
2.4.1“福”文化的体现。综合分析不同人群对景观功能的需求,设置功能丰富的景观空间。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将“福”作为区域性的一种文化符号应用在景观节点的塑造中,在人口形象空间设置“百福墙”、廊架,景墙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同样融入“福”的符号语言,在渲染主题的同时,增加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2.4.2商业空间。本案为商业街空间,并临近主要的城市干线,是展示楼盘形象的重要界面。采用阵列景观灯柱的方式:一方面形成对外展示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商业街空间的景观品质。沿街布置生态停车位,即能够保护车体,又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在各街角广场设置体现幸福主题的景观小品,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商业街的景观品质。
2.4.3中央公园。在住区的中部规划预留了1万m2的核心庭院空间,景观规划中将其定义为中央公园,采用微地形增加空间的立面层次,环以流动的游园路来满足居民游园及健身的需求。结合立面空间层次,设置集会空间,老年儿童活动空间及私密性较强的交流空间,满足居民多种景观需求。在活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及居民活动的需求,通过景墙结合植物组团的设计控制气流和光照,创造宜人的微气候。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小区建设 成本控制
一、小区建设项目定位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非城市居民从周遭县城涌进城市,大大提高了城市人口密度,因此带来了无数的商品房刚性需求,然而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提高了对于自身生活品质的追求,宽敞,舒适,现代化,甚至是将现代科技引进住宅形成自动化新型住宅,人民对于商品房的需求,因自身情况而有所不同,房地产开发商应在投资前充分考虑城市平均消费水平与现有消费习惯,城市居民生活状况,并结合自身资产实力,来将小区建设项目进行精确定位,具体可分为如下几大类,一是工薪族刚需房,一般为首次置业,所倾向多是面积100平方之内的房型,其中包括少部分未婚白领,对于精装小户型的热捧,其次是改善置业人群,与初次置业人群相比拥有对房产的更多细致要求,更加看重户型,社区环境,与周边的配套设施等情况,以满足自己日常衣食住行的正常需求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三是投资人群,他们的目的是追求投资回报,地段是关键,倾向于城市中心的高端住宅与城市发展较好的郊区的别墅群,同时这类人群也关注酒店式公寓与商业地产类商铺。
二、房地产小区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在保持着陈旧落后的成本控制观念,轻视效益,注重规模,轻视质量,注重数量,轻视过程而注重决策,以开发面积和销售数量来论成绩,而忽视了效益率。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应该注重的是企业效益最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是开源节流,在扩大市场和销路的同时,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逐渐变成精细化集约管理,而目前在房地产行业所反映出来的关于成本控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首先,项目负责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项目没有实现完全的分工负责制,导致了控制责任不明确,其次,成本控制应该贯穿于从材料采购,运输分配,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直到最后交工的各个方面与阶段,在工程整个进度中,应该全方位了解各个层次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如质量,工期等,最后,像小区类的房地产开放项目对于成本控制缺乏监管和激励惩罚控制,开发周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不能实现合理的成本监督机制与有效的控制方法,从而经常使成本控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三、小区建设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原则
(一)以设计全局为重点的目标成本控制原则:以整体设计为整体目标,并进而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尽可能的将子目标进行细分,并加强各个子目标之间的联系,目标设定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对各个子目标和整体目标进行控制。各个管理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都要有各自的岗位责任,权责分明,从而各个岗位联系成一个整体,调动各个方位的人员积极性,使人人参与到成本控制与管理中来。
(二)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原则:将开源节流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区建设项目当中,制定严格的物资及财产管理政策,培养所有管理人员与所有作业人员的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开支,扩大销路,提高计划成本利用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
(三)主动防御控制原则:房地产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其传统的控制方法是,问题出现之后才会去寻找解决办法,即修正处理原则,这一种反馈型的控制,滞后于问题发生之后,而纠正偏差的时间越长,造成损失越大,因此,越来越有必要通过事先的预估和测算来覆盖事情可发生的偏差,事先选择合理的预防措施,进而把项目损失降到最低。
四、小区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一)前期开发的成本控制:主要从获取土地使用权,规划许可以及设计方案,其中不可控因素包括,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以及施工现场的布置,与市政施工的谈判,最初的贷款费用,等等,此时,项目负责人应对整个工程的准备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熟悉把握国家政府对于征地,拆迁等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在合法合理的角度上再考虑城市地理交通状况,市政配套设施以及环境因素,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降低基础设施建造费用。
(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进行设计招标工作,在价格合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对几家投标设计院进行全方位评比,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打分排名,综合考虑功能,技术,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结合当地城市居民生活状况,选出合理方案,并以设计为总体标本,对接下来的项目进行成本控制。
(三)项目进行中的成本控制:要在设计确定之后,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的计划,并把计划成本作为实际成本的目标值,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成本进行核算与检查,并与计划成本值核对,找出偏差原因,在控制好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基础之上,把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允许的范围之内。
五、结语
加强成本管理,建立精细化集约发展的企业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当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进入成本竞争行业的必备素质,各个房地产对于小区商品房的开发,应做好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稳定房价,给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且性价比高的小区房,合理开发出消费者购买力,激活需求市场,使企业进入良性健康发展。
六、参考文献
[1].王新芳. 全国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达照.浅谈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M].2006
为提高城镇邮政信报箱覆盖面,方便群众生活,促进和谐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月3日的《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邮政信报箱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邮政信报箱承载着党报党刊投递和居民个人信件、报刊等投递功能,是有效保障公民通信权利、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基础设施。信报箱覆盖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日益增加。但邮政信报箱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影响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通信权利的保障。对此,规划、建设、住房保障、邮政等部门要站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方便、快捷用邮。
二、全面加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将邮政信报箱建设作为配套设施列入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建设方案,与新建住宅楼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规划、建设、住房保障、邮政等部门要加强前置审查、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确保邮政信报箱建设落到实处。
2012年以前已经通过审批,但尚未通过竣工验收或交付使用的住宅楼房,凡没有信报箱等邮政设施的,由邮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督促建设单位按程序申报信报箱的建设。
2012年前已通过竣工验收备案的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没有信报箱设施的,应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意见》(政发[]9号)要求,由物业服务企业、产权单位负责补建,建成后由产权人明确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负责邮政信报箱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实现2012年以后新建成的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覆盖率达到100%,2012年底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整体覆盖率达到30%以上,2012年底达到60%以上,2013年底达到90%以上的目标。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关键词:城镇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建设也逐渐成为城镇基础建设的重头戏。在此背景下,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某些原因,我国的城镇园林规划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近20年来,由于工业、交通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把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根本目的,与国土绿化、大地景观联系在一起已成为我国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城镇园林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内容将更充实,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条件,向着人类创造的理想环境而努力前进。
1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显著的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是保护环境,改善城镇生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明显的效益,必将成为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1.1生态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使气象因素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显著变化。如树冠能遮挡日光照射;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降低附近的气温,提高空气的湿度;大面积的园林绿地在白天所造成的空气对流,可以把低空中的有害物质带往高空扩散稀释;
1.2社会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的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除供人们休息、游览外,植物园、动物园等还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居住区绿化和其他建筑环境的绿化在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常兼有使人怡养身心的作用。此外,在城市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园林绿地也可作为疏散和避难的场所。
1.3经济效益
园林的经济效益往往表现在可使所围绕的建筑物或附近土地的价值提高,促进旅游事业和生产服务事业的发展,还可兼行生产某些果品、蔬菜、药材、花卉、种苗等作为商品销售。
2 当前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未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缺少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应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建设。但由于近几年城镇的迅速发展,部分园林建设在城市规划尚未定案或审批之前,迫于客观需要已在进行。园林绿地的选择难以按一定的系统、人口的密度、城市的结构和分区布局等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这导致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新城区建设中,城中村的问题导致绿化系统在某些区域脱节;旧城区和新城区的绿化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
2.2为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地域特色
许多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一味的仿效其他地域的园林布局,未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地域文化对园林的内容、形式都是有限定的。园林本身就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表达,它将山、水、植物以及建筑同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另外,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也限定了城镇园林的表现形式和层次。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一旦脱离了地域文化的限制,也就没有任何特色可言。
2.3林层结构单一,树种配置不合理
由于有些城镇在进行园林建设时追求一步到位,提高绿化达标率,单一的种植同一种林木,有的树木甚至无法正常生长。园林面貌的提高、园林效益的发挥,都要依靠园林植物。目前不仅种类贫乏,而且始终存在着树种择选上的盲目性。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将导致城镇的林木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无法全面发挥其生态效应。
2.4科技含量低,浪费严重
在绝大部分在城镇园林设计中没有考虑科技元素的引入,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能缓轻城镇园林的垃圾处理压力;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能减少绿化资金的开销,防止生态环境受污染;灯光亮化工程的设计优化能更有效、合理的控制不必要的建设及运营开支。在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案,能避免许多浪费。
2.5过分强调建筑效果,忽略生态效益
近年来城镇园林发展迅速,仿古建筑极为盛行,植物的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园林中以很高的造价,大搞亭台楼阁甚至高层宾馆大厦。这种做法到处泛滥,如果不大力扭转,园林建设的前途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干扰。在园林中安排少量的休息建筑和服务建筑是必要的,但是为了降低园林建设的投资、增加园林的环境效益,应少搞园林建筑,多植树种草。
2.6重视建设,轻视维护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地园林建设的积极性也极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常常会出现建成以后无人管理的局面,很多园林配套设施损毁无人修理,园林树木枯萎也无人问津。园林维护是其发挥效益的重要实践,只是一味的建设而忽视维护工作是不可取的。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实质性效益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维护工作来体现。
3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观点出发,进行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把园林建设和环境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世界园林事业的一个发展动向,即所谓生态园林建设。在园林中,配置种植多种食用或其他经济植物,包括果树、蔬菜、能源植物(燃料)等构成自给性园林的试验,在欧美许多国家也已有不少成功事例。中国园林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其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与西亚园林和古希腊园林并列为三大流派。今后的发展可能仍将是利用植物材料为主,因景造园;同时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功能,提供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3.1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未来发展中将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
(1)节土型园林建设。园林建设将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将从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设计要求出发,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2)节水型园林建设。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首先,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其次,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这些技术措施花钱不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3.2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在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时,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4结论
通过研究,对当前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缺少系统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建设将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并将把传统与时代统一起来。本文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郦文燕.城镇园林发展探析.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10).
[2]巨克娜.乐都县城园林建设浅析.青海农林科技,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