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加上小学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为此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再加上社会期望值偏高,使得教师难免产生焦虑、恐怖情绪,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压力。当压力来临时,相信压力也蕴藏机会,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端正专业态度。专业态度不端正而感受很大工作压力的教师,应时常检讨自己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培养敬业精神,并改变权威和严厉的管教方式,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借以降低工作压力。
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与别人相处,难免有不愉快的事情,但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忍则忍,才不会使事情越弄越糟。有些人的不佳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于是将它发泄在其他人或事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迁怒”。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愉快心境与乐观情绪。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短短的一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中的根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因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是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教育。我将尽心尽力把我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些教师的内心发生了动荡和倾斜,进而加剧内心的冲突。如果内心的矛盾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影响着教育活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人格的健全与否关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生对于社会的态度,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时代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教师的心理健康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社会责任重大,民众对于教师的期望过高。
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家长日益迫切感觉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便空前关注起来。作为孩子的主要学校教育者,家长对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过分倚重。特别是教毕业班的教师,他们感觉到来自学生父母的压力更大。自己孩子由于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其他某些客观原因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科教师便要受到很大的质询。甚至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混杂,进而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经常逃学等等,家长只把目光投向教师。若认真分析,很多学校与家庭应联合教育学生的事情现在只投在教师的身上。也就是说,教师承担着一些本由多方联合承担的责任。社会给予教师的责任实在太多,给予的厚望太大,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2、教师的审核评价和教师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制度注重看的是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成绩,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不良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以外的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教育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断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未成熟的个体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但是劳动对象是人,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此外,学生发展表现需要长时间观察,也是多个教育力量的合力所为。总之,有效准确衡量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目前仍是十分困难的。因而,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仍有着一定的影响。3、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同行之间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竞争,像评定职称,晋级等之事。教师之间的竞争性是很大的。符合条件的人很多,但是名额却是很有限的。一些教师为了凸显科研成果,采用一些不适当的手段,这无疑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的竞争上岗,以及频繁的考试等也是重要因素,加重教师的负担。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能力可能有点低,因此产生焦虑等问题。过多的压力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4、身体健康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远没有社会上说得那样简单和轻松。教师行业虽然很光荣和伟大,可是在这光荣背后,是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来应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校事务等大量的工作。此为,教师还要承担起一大部分育人的责任。因而,繁重的工作势必威胁教师的身体健康。很多教师过早患上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咽喉炎等。大量的工作已使他们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再加上身体的病痛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之,教师长时间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这种过多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积闷在胸中,会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良,带来各种苦恼、焦虑、心悸、沮丧等,因而产生了心理的不适应。严重者可能导致了心理疾病。
教师心理健康很重要,因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应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教师应该充分认真思考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和期望作出合理的判断,形成一个较为恰当的值。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具体地说,可以这样做:
1、教师要抛弃或者淡薄一些观点,如名利思想、完美标准。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教师首先应轻装上阵,有适度点的压力即可,不要给太多的负担。其次,教师应仔细分析社会压力的来源,正确分析寻求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合理的标准下,教师可以主动进行筛选。择取合理的压力,并转变为动力,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
2、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用自己光荣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减少来源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3、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措施,使情绪放松下来,缓解紧张的压力。
(1)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体育活动,使压力外泄。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运动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的能量的消耗,从而控制不良情绪。
(2)转移注意力。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参与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与朋友交谈。教师发现有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找自己的亲密朋友,家属等人同他们进行交流,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得到宣泄,把积累在内心中抑郁的能量发泄出去。同时,通过交谈,教师可以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心理上会得到一些安慰。
4、借助教工之家、联谊、教师俱乐部以及教师心理门诊、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措施来建立教师心理疏导系统,帮助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上的困扰。只要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帮助教师疏导和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是我到邢台学院第一天上的课,而这天恰巧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很有幸得听到了国家二级咨询师,韩雪荣的报告会。
韩老师引用了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和讲解。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是心理健康。
给我印象深的是讲到针对教师压力,她做了详细地讲解:因为我深有感触,现时工作中,我做为一名教师确实有压力,尤其,讲道了我们做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内容,教师更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和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会有许多的坏习惯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批评教育,尽量不动手打,有时打了学生反而起反作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的学生生性好动,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当他们在成绩上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也无法取得自我表现和成功,就可能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完成自我的心理需要。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这是韩老师问我们的话,确实有,当然也包括我,尤其是排座位,学习好的总是在前排,不管他的个子高矮,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永远在后排。
听了韩老师的课,回来以后我把班里的座位马上调整,当然不按成绩的好坏,根据个子的大小,有的学上他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听了韩老师的课,使我明白了许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这些错误的做法。
——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比如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有幸听到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林芳老师的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很受用,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讲座上,林老师通过可怕的调查数据,各种残酷的案例,告诉我们从事教书育人的特殊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还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带来超于其他一般职业更大的压力。因些我们更应该想办法调节好身体,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做工作,适应社会,生存下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全能”。教师要学会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填补自身的知识文化、道德品质素养,以适合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全能”的,也不要认为一切高于学生。不是有句话说: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能要求完美。
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幽默的生活方式。中学教师面临着课改的压力,升学的压力,社会的舆论以及自身的家庭、生活,必须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爱岗爱学生,学生气我,我不气,以平等,和平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上,注意身体,合理饮食,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建立良好社会人际关系;学会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关键词】健康教育;住院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39-01
冠心病(CHD)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健康教育,是指导病人及其家属,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有效易行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预防和促进方面的效果众所周知。我科推行护理人员现场健康宣教指导与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在各科室已建立健康宣教模板的基础上,要把健康教育当作护理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进行严格训练,采取分步实施健康教育。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2005年11月-2007年8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476例,男259例,女217例,平均年龄(64.64±12.18)岁。
1.2 护士培训: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培训,一方面要有效的进行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同时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激发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针对患者的不同疾病,医护人员实地开展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1.3 方法:入院介绍(按照入院协议书的内容进行宣教,包括病房环境,作息制度等)根据医院的自身特点,修订入院宣教单。护士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聊天可以评估病人,获得病人的许多信息和资料,也可以通过聊天,给病人一些治疗和护理的建议。住院后,首先进行改善生活方式的宣教:
1.3.1 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戒烟,限酒,限盐,合理膳食,睡眠,情绪放松,大小便等方面的宣教。如烟与酒的健康教育:吸烟能引起微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饮酒过多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首先让患者认识烟的危害,并为他们创造戒烟环境,用一些代替品替代吸烟。用精神分散法缓解注意力,周围的人要鼓励和监督。
1.3.2 护士针对病种不同,将各专科疾病知识归类,找出不同疾病,宣教的共同点。按照以上的模式,进行宣教。例如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应鼓励患者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少糖、少盐、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素、颜色深的绿色蔬菜及植物蛋白的食物。而且膳食中的纤维可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同时降低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1.3.3 药物知识:对药品宣教,药物的服用与观察是病人及家属最关心的问题。资料表明95.6%的病人希望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88.9%患者希望了解输液的大致时间,液体滴完的处理方式,作为护士非常有必要进行指导。
作为护士,首先了解掌握药物的性能、作用、注意事项、目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尤其是循证医学证明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药物,如肝素类、 受体阻滞剂、溶栓剂、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降脂药他汀类、以及ACEI类药物等。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让患者知道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胀、头痛、面红,抗心绞痛药很不稳定,应保存在避光的金属盒内,半年更换;同时让患者知道如何正确服药:服药前先阅读标签上说明,按医嘱只服规定的药量,不可自行加减,按时服药,勿自行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责任护士上班后,对自己分管病房的病人,按照处置卡抄写一张7×9cm的小卡片(用药盒自制的卡片),按照床号,姓名,药名,输液及几瓶,分别写清楚,揣在工作服兜里。在一天的工作中:给病人输液时、处置时、宣教时、随时都可以拿出小卡片对照,进行药物的宣教指导。
通过给病人发放的口服卡,自制的输液处置卡,作为依据对病人进行宣教。让病人了解药物应用的重要意义、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应自我监测项目。
1.4 疾病知识:通过床头卡的临床诊断,护士了解病情,书写护理记录等,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诱因及注意事项,需要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的内容,详细讲解,以引起病人的重视,如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快,常在活动后或夜间发生,所以常用药或备用药应放在随手可取处,并学会自我护理,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掌握日常的护理技能,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来进行达标。
1.5 心理支持:CHD患者的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对CHD患者支持,让其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对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1.6 出院指导:通过进行总结,归纳以上几个层次、内容,护士熟练掌握,再借以口服卡、输液卡、床头卡,在宣教的时间上,借鉴临床路经模式,用每天查房、护理、治疗时间与病人进行反复提问、讲解相关知识。根据健康教育的效果,遵循个体化、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医生的诊疗计划,增加宣教内涵,更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质量。
2 结果
效果评价:根据以上内容设计表格式问卷,在病人出院前2天问卷调查,反馈健康的效果。向患者发放问卷476份,回收468份,有效回收率98.3%,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95.8%。
3 讨论
资料显示,我国医院病房与护士的比例仍是按照28年前制定1∶0.4标准配置,但护理的工作内涵和工作量都相应增加了,危重病人、疑难杂症病人越来越多,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导致基础护理量加大,对病情的观察和监测要求提高,医疗纠纷,护理文书的增多等等因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增大,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我科的责任护士每天需分管15人左右,并且每天忙于进行治疗,基础护理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影响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质量。通过以上模式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有针对性的,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必须开展的健康教育服务。
作为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向打针、输液那样娴熟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的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护士只有完成了对病人系统的健康教育,才可以说是实现了整体护理。
此种程序,作为护士可以随时进行健康教育,作为护士长可以随时督导健康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曹松梅,赵庆华.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3,41-3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营造一个“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
1.学校要和家长实现合力,依托家庭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家是学生的港湾,家长作为学生最亲密的人,最能直接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依靠学校,依赖学校教育进行,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托家庭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1)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到学校与班主任沟通,向班主任反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让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情况。(2)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反馈机制,通过家长签字等形式发放学生心理调查问卷,让家长根据学生的表
现认真填写问卷,将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和家长合力,能够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中职学校要善用宿舍这个载体,关注学生动向,对学生实施心理调节
宿舍是学生休憩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放松,可以发泄,他们把宿舍当作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宿舍这个平台,在每个宿舍设立心理观察员,一般由宿舍长负责。让宿舍长密切关注室友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发现有情绪低落、起伏较大的同学,要及时汇报给辅导员,让辅导员介入,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宿舍长也要积极组织其他同学在宿舍进行积极的交流,让他们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说出来,让他们把心里的痛苦宣泄出来,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在宿舍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3.中职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培养出心理承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此,中职学校应该借助社会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一学期的理论课学习结束之
后,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志愿服务,磨炼学生的意志,历练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除了父母长辈之外,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是良师更是益友,如果能充分利用班主任与学生的贴近性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1)班主任要发挥榜样作用。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树立其积极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感染学生,让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2)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去,经常和学生交流,特别要注意多和平时在班上不爱说话、比较内向的学生交流,要关注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学生有异常表现,就要持续关注,并与其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其思想和心理波动原因,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排解心理苦闷,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可以安排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三、中职学校要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机构要坚持以下工作方向:(1)心理咨询机构要主动出击,在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之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比如对新生、对即将毕业的中职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要面临的形势,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价值观。(2)要提供个别咨询。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便于快速直接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借助网络优势,构建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中职生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学生心理问题反馈、沟通和解决的多种渠道。比如,可以由心理教师建立QQ讨论群,鼓励心里有困惑的学生加入讨论群,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心里的苦闷表达出来,让其他同学利用QQ讨论平台帮忙解决,寻求心理教师帮助解决,也可以建立电子邮箱,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学生可以通过邮件反馈自己的问题,需求教师的帮助,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测试平台,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题,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强大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产生心理负担。为了帮助中职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必须要创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康艾芳.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2011(20).
【关键词】关注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我做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45%,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5%,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5%,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6%,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2.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执法监督组织,监督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到外出务工人员学艺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长两不误。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并重 情感投入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片面的身体健康观,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由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很缺乏,并且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我现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状态,并且应把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作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维度上,没有实现向心理医学维度的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体保健轻心理辅导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最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除了很少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和情绪方面的书籍外,还没有见到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我国数量不多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中,没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尽管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辅导,但内容分散、繁琐,很多体现在其他教学之中。同时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还有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纳入日常幼儿教育之中,没有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借鉴与其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并且融合还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很多高校开始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更少建立长期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只停留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认识,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很难使其得到更深的发展和提高。
四、幼儿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然而,在传统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科学教学的关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科学性
1.违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出现攻击,这应该属于品行障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采取正面手段,树立学习榜样,或及时隔离,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采用指责或体罚的方法加以矫正。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受到老师指责和体罚后,可产生更强的叛逆倾向,更会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指责和体罚的方法违背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不科学的。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果没有注意和家长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儿园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如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和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忽略了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的和家庭教导发生冲突,以致幼儿园教育教学未能收到实效。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一些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很常见的。造成孩子们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在思维、记忆和判断等方面与事实不一致时造成说谎。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做错了事,怕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分指责而说谎。因此,我们对孩子们说谎的现象应全面分析,区别处理。如由于认知水平不高所致,就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怕受到过分指责所致,就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和成人的说谎有很大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在62~85岁。糖尿病占20例,高血压占16例,慢性支气管炎占12例,脑血肝病站18例,冠心病占10例,慢性肾衰占4例。病程小于10年者占32例,病程大于10者48例。
2心理教育计划
根据慢性病人生、心理特点,列出护士所教育目标,内容和施救方法,便于护士指定个体教育计划时选择和参考。
2.1心理教育目标:使病人掌握有关心理方的知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2心理教育内容
2.2.1精神心理素质:慢性病较急性病最主要的区别是病程长,短则一、二年,长则十几年,有时甚至相伴一生。因此,了解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构筑利于康复的心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是唐朝大文学家坡得了慢性病以后写下的一句诗,意思是说得了慢性病并不可怕,安心调养就是治疗慢性病最好的方法。的确,慢性病单靠医学是不能完全治疗的。俗话说:“三分医药,七分护理”,这可是治疗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慢性病人大都有侥幸心理,既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人角色,明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用灵丹妙药,及早把病治好,这是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我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调节其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的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了身心相互促进。例如,慢性疾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护士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所以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2.2.2饮食调节因素: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了才能硬邦邦。”人就好比一部机器,没有能源,再好的机器也不会自己转动。饮食不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而且还能修复人体损坏了的组织器官,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以及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这些都是人所工知的。根据慢性病特点,应遵循①食物要熟、软、热。老年慢性病人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食物除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外,一定要煮的熟透,质软,才能容易吸收,而且不宜冷食。②饮食以多样化。③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一天总量易少,古人云:“少吃长寿”的经验,我们曾做过实验,在一天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吃1~2顿饭的人,每三个人都有一个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每天吃5顿饭的人,6个人中才有一个患心脑血管病的。这说明同样的分量的食物,分配合理,患病率就大大下降。祖先也有真阳的经验,如唐代百岁中医孙思邈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所以每天最好分成4顿或5顿,而且上午比下午吃得好一些,饱一些的原则。所谓饱一些,最多只能吃到七分饱。俗话说:“吃饭留几分,疾病不缠身”。切记晚上吃好吃饱。因此,“吃了就睡,病来巴背”。常见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胰腺炎的人,因晚上的一顿酒肉饭饱之后而犯病,甚至夺去生命。所以晚上一定吃少,吃清淡饮食,定时也十分重要。④食疗为主,药疗为辅,一般来说,药物对慢性病作用是不大的,而且长期用药,病人也厌烦,所以应以食物当药物,充分发挥食物的治疗作用。有经常吃土豆,将为十二指肠溃疡治好的,有经常吃大蒜治好冠心病的,有多吃蔬菜少吃饭,控制糖尿病的,有经常吃红薯,解解决新惯性便秘的,有经常吃萝卜,治好了高血压的,所以老年慢性病人应着重了解事物的治疗作用。
2.2.3体育锻炼因素: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所有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表明运动是保持提高工作效率,预防疾病与早衰的重要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运动能改善促进,健全,提高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功能,对防止早衰预防并发症起积极作用。适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项目是丰富多彩的,如气功,太极拳,慢跑,散步,钓鱼,游泳等,根据自身特点,体力状况,兴趣爱好及其他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运动内容与方式,但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安全,二是效果,三是愉快。严格控制发生过劳,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经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老年患者,食量增加,睡眠好,行动自如,抗病能力增强,减少并发病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3 小结
被确诊患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以后,其心理上的痛苦与负担要大于生理上。仿佛从健康人群里被挑了出来一下子被打入另一册,感到孤独惶恐。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使老年患者心情愉快,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使之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精神愉快,安稳的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从担心转为安心,从安心转为舒心,愉快的接受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心理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15-01
白血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恶性血液病,化疗作为缓解病情、延长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需要严密的用药方案,而且需要相应的临床健康心理护理[1],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穿护理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至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在白血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年来,通过对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缓解了病人病情,提升了病人的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共为178例白血病病人(同意化疗),年龄为7-75岁,男109例,女69例,平均住院日27天。
2心理特点
2.1心理特点。多数病人对疾病诊断持否认态度,质疑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而且,心理疑虑重重,既绝望又恐惧,认为自己患了绝症,生命已经倒计时,心情沮丧,终日惶恐不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茶饭不思、不愿意与人沟通,有的病人表现易激惹、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悲伤与绝望。
2.2对化疗药物副作用的不了解与恐惧:由于病人对化疗药物只是了解的缺失,加之化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方案不尽相同,药物副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药物尤以胃肠道症状为多见,初次用化疗药物病人,看见其他病人化疗时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口腔感染等,就会产生恐慌心理,再有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作用,对心、肝、肾等器官也有一定的损伤,病人表现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使一些准备上化疗的病人产生畏难心理。
3护理措施
3.1化疗前的护理。责任护士要加强这对这类病人的巡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2],护士采用心理支持疗法,引导病人恰当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解释、疏导、安慰鼓励、倾听、交谈等手段,是病人获得信心和希望。主动热情与病人沟通,耐心讲解药物知识和解答病人的疑问。让患者多了解疾病、用药知识,护士要以真诚、体贴、理解、支持的方式,主动与他们交谈,视患者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临床护理服务需要,同时拉近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护士亲切乐观的工作热情,优质的服务态度,无不影响病人的情绪,应用语言技巧,以渗透的方式讲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使他们在用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药物的副作用,同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如:“我相信你能坚持住、你一定行、你是我护理这些病人中最坚强的一位、我们会帮助你一起度过这段不舒服的日子……。”
3.2化疗中的护理。在用药期间,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出现的反应也不尽一样,对药物副作用敏感度的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相对就比较重些。胃肠道反应是多数病人常见症状,少数病人也有其他不适反应,护士应给予高度同情,更多的是主动关心与安慰,认真倾听病人的心理体会、内心感受,讲解化疗对于缓解病情延长生命的必要性,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列举正反病例病情预后结果,使其了解自信、良好心态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发挥社会、家庭成员的支持作用,转移注意力,利用音乐疗法、想象疗法等克服不适心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配合好医生及时准确给予病人相应缓解临床药物副作用的药物,协助病人度过化疗用药期。
3.3化疗后护理。化疗结束后,药物的副作用仍有部分在体内残留,如乏力、食欲差、情绪低落、血象低等,有的病人会对化疗失去信心,不愿意进一步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更关心、鼓励病人,以朋友式与病人沟通,选择病情恢复好的病人介绍亲身经历感受和自己的做法,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发挥亲情和友情的作用,使其感受到温暖和被需要、被关注,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其心理不适的主诉,不要轻易打断病人,让其知道他的病情人人都在关注,他的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从而使其更好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提高化疗的成功率,延长病人的生命。
总之,通过对白血病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3],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病和人是不可分割的,只护病而不护人是不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有助于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疾病恢复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参考文献
[1]胡玉清.骨科二次手术(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临床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