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科学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在创造、更新的事情,它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教学课程的目标是随机的并不是固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是广泛的、共同创造的过程。教育活动开展中不能够使用设计好的眼光看待事情,而应该随机应变。所以,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整合观念,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该整合教育课程体系,拒绝孤立幼儿园教学,将整合落实到实处。
(二)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生活化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是幼儿生活思想的重要体现。受到商业化利益的影响,大批素质低下、非专业人员进入幼儿教育行业,导致了幼儿教育工作开展逐渐偏离重心,打碎了幼儿的生活世界。大部分幼儿从小就接触四书五经,脱离了欢笑的童年,在各种兴趣班中被迫接受作好的世界。只有将幼儿的世界还给孩子们,才能够保证幼儿的心灵正常成长。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尊重幼儿的现实存在及实际需求,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玩耍、可靠、挥洒感情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的世界应该由孩子自己掌控,所以提倡幼儿教育课程的生活化十分必要。教学课程的开展需要以传授学生生活技巧为基础,然后逐步将科学课程的生活化运用于教学当中,激发学生某项特长,从而使学生始终都具有饱满的精神,健康成长。创造科学合理的生活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使其避免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从我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来看,只有综合发挥多种教育元素,才能将科学教育变为现实。
二、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的儿童化
所谓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的儿童化,指的是创设的科学教育环境要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以顺应幼儿不同发展潜质、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强调基于幼儿的需要出发,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譬如对一些直观事物的引导,通过铁块与木块的数量比较方式引入小班教育;而磁铁为什么会吸引铁则适合于大班的教育。其次,幼儿的活动区内应采用儿童喜爱的布置,添加幼儿艺术制品,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舒适乐园。最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随着儿童的需求与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将幼儿带进活动环境中,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积累经验、锻炼双手、开发大脑,使其逐渐认可周边的环境,对活动的开展予以认同。由于幼儿亲自参加了活动环境的布置,所以就会认同这里,并格外的珍惜这里。在环境的合理创造下,儿童将更有利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自我打造生活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的组成囊括了诸多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在教育的开展下树立整体观念,将有利于幼儿科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工作整合起来,为幼儿成长创造一个科学的、安全的、开放的环境。
三、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儿童化
(一)经常化是评价的第一要点
在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大量的科教类活动充斥了孩子的日常教育生活。面对这些随机的教育活动,教师应该经常性的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表现状况给予评价,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及时的调整幼儿教学的目标。
(二)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评价目的
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并不是十分的健全,所以在评价工作开展中应该及时了解幼儿当前所处的发展水平,然后正确的引导幼儿发展,切记不能给幼儿设定好坏的标准,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孩子。
(三)尊重并接纳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观念及特点,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差异,在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们特立独行的观点,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成长的成果。
(四)结合幼儿具体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往往只重视学期初期与学期末期的幼儿评价工作,导致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同时也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幼儿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到了什么。所以,相关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时刻关注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以及合作方式,准确地、有效地、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四、总结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本文以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为例,总结和分析了幼儿园实施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论文结合实际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依靠专家引领。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化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26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镜湖幼儿园2005年承担了省教科所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束从敏老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物理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非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在互联网或幼教专业杂志上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取得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中期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教师认真总结宝贵经验,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其中,活动方案《小小笔帽浮起来》和论文《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记录卡的运用》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获奖并刊登在《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和活动方案集》上。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共计开展研讨活动22轮,公开实验教学达70余节,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近百篇,使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在省市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 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 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 “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还获得大量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一、创设可操作情境,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好奇好动,对身边及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并把它作为科学小实验内容纳入教学活动。首先,要营创民主教学氛围。从幼儿入园时教师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发现得到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失败得到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品格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其次,要遵循幼儿认识规律。由于科学小实验内容知识性很强,幼儿年龄又较小,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单刀直入直接进入实验内容,这样会让幼儿一时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孩子身边的环境入手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的一条良好的途径。
为此,在组织孩子科学小实验时,我们可通过日常感知、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实地参观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出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沉”与“浮”》实验活动中,我先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木棍、石头、玻璃珠、树叶、棉花、皮球、鸡蛋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玩水是孩子最乐意的事,他们在自由气氛中尽情地玩沉浮游戏,尽情地交流彼此的发现。同时,在孩子边玩的过程中教师边适时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就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获得了很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俗话说:“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科学小实验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动一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在做的过程中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如何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1.实验内容选择要“生活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幼儿生活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科学的变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将身边的点点滴滴化成有趣的探索活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如,科学小实验《溶解》,我准备了塑料杯、小勺、凉开水、面粉、米、糖、沙子、味精、绿豆、奶粉、咖啡粉、盐、土,并贴上材料名称标签,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幼儿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中溶解得快,有的东西溶解得慢,还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我让幼儿品尝糖水、盐水、绿豆水的味道,知道盐、糖到哪里去了,感知盐、糖的存在。很多幼儿通过此次小实验都能自己制作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越做兴趣越浓,主动参与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溶解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实验过程组织“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备受幼儿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如,有一次,在组织幼儿玩一个益鸟(虫)和害鸟(虫)的迷宫游戏时,说到了蚯蚓,我问小朋友:“谁知道蚯蚓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的答案很多,“蚯蚓能钻土。”“蚯蚓在下雨天才出来。”“蚯蚓是益虫。”“蚯蚓切成两截,不会死!”这时,有个小朋友突然站了起来:“老师,如果把蚯蚓切成了三截,它还能活吗?”我一时愣住,孩子们也一片哗然。
考虑了片刻,我对他们说:“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和我一起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证实:蚯蚓切成两截,会变成两条蚯蚓;切成三截,中间的一截不能存活。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不仅是他们的问题,同样,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而通过和孩子们共同去找寻答案,使我和孩子们共同明白了一些“为什么”。又如,“磁铁钓鱼”(在纸做的鱼背上别一根回形针或铜针、木制竹针等,用一块小磁铁代替钓钩,让孩子进行钓鱼竞赛,熟悉磁的特征)“会变的颜色”“什么东西容易倒”“什么东西不见了”等科学小实验,我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有趣的实验材料,把科学小实验活动有机地贯穿融合于游戏之中,边游戏边实验。实践表明,把科学小实验和幼儿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物体的属性,也明白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
3.实验课程“综合化”
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单个学科或单方面的调整、补充上,应充分挖掘一切幼儿科技教育课程资源,把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贯穿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之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幼儿认识长、短”的活动中,可给幼儿毛线、彩色纸条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去丈量、去比较、去理解物体的长短;在体育活动中,可通过滚球、玩滑梯、荡秋千等活动去学习快和慢的概念;在音乐活动中,可让幼儿拨动或轻叩几种乐器的声弦,使之产生振动,然后让他们去触摸琴弦,体验琴弦的振动,倾听琴弦的声音,从而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想法及做法,积极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习,切忌空谈。幼儿科学的探索过程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必然会经历挫折,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去思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并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再次尝试的机会,切不可打消幼儿的积极性。
1.把握契机,恰当引导
幼儿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实验操作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问题,也会常常发生因遇到无法独立解决困难而放弃探索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科学区中,两个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有个小朋友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
后来,两个人一起研究忙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就开始泄气了,放下了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我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孩子们一听又开始来了兴趣,都围了上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初步理解了磁铁的属性,也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2.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实验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在失败里总结经验,进行更大胆的操作与探索。如“小灯泡亮了”小实验,我尝试让幼儿接亮小灯泡,一个小朋友把电珠的一端接触电池,而另一端悬空,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她就放弃了。她跑来跟我说,这一点都不好玩。此时,我抓住时机适时给予鼓励。说:“你前几个步骤做对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但离成功还差一点点,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的做法,你还差哪一个环节没做好。”后来她借助导线把灯接亮了,还用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提高电压,使灯更亮了。由于我的点拨、支持和鼓励,孩子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发展了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扬肯定,激励评价
创新是激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励幼儿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幼儿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如在“风车”小实验中,我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对孩子的表现加以肯定,再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进入第二轮的探索,他们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解决途径,拓宽了思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语)总而言之,科学小实验要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感知、探索、发现、操作和学习,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从而为幼儿的终生学习,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较规范、严谨的科学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索精神;策略
主动探索不仅仅是一种学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独立自主地投身于学习中。科学本身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门学科。幼儿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科学信息。所以要想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需要幼儿教师传授给幼儿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科学教育经验,认为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自由、主动的探索环境
幼儿年纪尚小,容易对一些陌生的事物和环境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自由和谐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幼儿安全感,还能激发幼儿积极性。所以,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注意为幼儿营造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类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其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边角,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立的科学活动场所。在该场所中,幼儿扮演的是小主人角色,而教师主要扮演幼儿的帮手和参谋的角色[1]。
例如在《美妙的声音》教学中,教学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敲打来寻找美妙的声音。在幼儿敲打瓶子时,瓶子便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幼儿欢呼雀跃。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再指导幼儿往瓶子内注入多少不等的水,在注入水的同时敲打瓶子,反复尝试几次,有幼儿便会发现随着瓶子中水量的变化,瓶子发出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方法敲打瓶子便能够模拟出“哆来咪”的声音,于是就可以演奏简单的曲子了,然后由教师指导幼儿一边敲打瓶子,一边唱歌曲。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培养了幼儿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幼儿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反,假如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担心幼儿不守纪律,凡事均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安排和指挥来开展,那么整个教学氛围便显得死板而严肃。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感到压抑,不利于幼儿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和探索,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二、提供丰富、适当的操作材料
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是诱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刺激物。幼儿在对材料摆弄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将科学教育的要求蕴藏在材料中,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索能力。幼儿教师在为幼儿投放材料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数量要足够,充分满足幼儿主动操作;二是材料能够符合幼儿兴趣和需求,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三是材料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基于年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必须在相对稳定的主题环境之下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提前对科学教育进行布置,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以便让幼儿更快地熟悉游戏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进入中班或者大班之后,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与小班幼儿在思维上存在明显不同,对于科学教育活动也出现了较为独立的想法:除了希望自主选择游戏玩具,自主选择游戏玩伴之外,还希望参与设计游戏过程。教师应当在幼儿游戏区域投放大量低结构材料玩具,让幼儿自主选择玩伴与游戏;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尝试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选择材料与主题。实践证明,幼儿在开放自主的教学中往往会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游戏活动[2]。
例如,幼儿冬天进行“冷饮店”游戏,亲手制作冷饮;受电视情节影响,玩起了“开坦克”游戏;此外还进行了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摊煎饼”“我和镜子做游戏”“喂小猫”等活动。虽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会将教室弄得乱糟糟的,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所有教师都感到惊奇。又如,在开展“不倒翁”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好他们所需的木片、纸片、橡皮泥、线团等材料。在此情况下,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有的给不倒翁扎上辫子,有的给不倒翁粘上脚,有的则用橡皮泥压住不倒翁。这样就将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利用科学游戏调动幼儿主动性
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思维也才更加敏捷。从大量的科学教育实践可知:在科学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很有帮助,能让幼儿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维果斯基指出: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水平高于其他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找到了快乐,发展了自己。游戏是孩子们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因此,教师要将游戏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欢畅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3]!
例如,幼儿教育中积木游戏是很常见的。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幼儿模仿自己来摆积木,则会限制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广的自由活动空间,合理进行引导,让幼儿能够自由发挥,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这样,幼儿除了可以用积木摆出正方体、长方体等规则形状以外,还可以摆出很多不规则形状。又如,在猜谜语游戏活动中,若是幼儿的答案不同于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应避免一味纠正,而是要做好引导,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分析幼儿得到这个答案的原因。如此一来,可以将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才敢于质疑,为创造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为幼儿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科学教育活动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必然会产生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进而激发出表达的欲望和潜力。开展交流,有助于幼儿对头脑中的模糊信息进行梳理,寻找出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总结自身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跟其他幼儿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最终形成共享经验,有助于幼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发现,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的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为“到底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正方幼儿说:“晴天好。因为晴天的太阳照着舒服。”反方的幼儿反驳:“晴天不好,假如一直晴天便容易引起干旱。”……在q论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即便平时不爱发言的幼儿也争先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考虑到个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交流过程有助于提高其连贯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可以教幼儿一些交流技巧,以便幼儿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交流活动还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使幼儿获得他人的肯定,激发了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主动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要仔细观察并适时介入活动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袖手旁观,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并适时介入,指导,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义。幼儿教师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应在什么时候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及时了解幼儿在科学教育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等。如果幼儿学得好,教师最好不介入,避免破坏幼儿的学习情境,影响幼儿的伙伴交往与独立思考。只有当幼儿在学习中和他人发生争执又无法自行解决时,或者探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适时介入,帮助幼儿继续深入地开展游戏活动。
例如,班里的洋洋小朋友很喜欢玩橡皮泥,他在科学教育中几乎都是捏橡皮泥玩。有一次,他用橡皮泥捏出一只小鸭子,在做小鸭子的眼睛时,他把捏好的橡皮泥粘上去,但他觉得眼睛太大,就把刚做好的丢了,又拿起另一块橡皮泥重新捏。此时教师选择介入,对他说:“你做的小鸭子真漂亮,但它为什么没有眼睛呢?”洋洋回答:“刚才已经做好了,但觉得做得不好。”于是教师问其他小朋友,让他们说一说小鸭子的眼睛像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像一颗大大的黑芝麻,并快速跑到手工区域找来了两颗黑芝麻交给洋洋。洋洋很高兴地粘好了小鸭子的眼睛。旁边其他的小朋友都说洋洋做的小鸭子很像真的,很漂亮。通过仔细观察,适时介入,教师成功引导幼儿开发思维,学会借助其他区域的材料,不受区域活动的限制。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精心呵护并培养幼儿对现象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探究欲望,指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事物关系的过程。幼儿的天性是充满好奇的,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提出各类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不仅利于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发展幼儿特长,还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为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这一角色,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将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精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程久丽.浅析公务员不作为问题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世纪桥,2016(07):75-76.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挖掘幼儿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应把握兴趣资源、经验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开发教师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生活经验资源、教育经验资源、偶发性课程资源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提出缺少情境性在活动设计中创设一个与本活动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是为了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在问题解决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也是为了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然而在实际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中,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活动开始———问题提出的环节,只是通过简单的提问导入活动,不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而在接下来的操作中,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早已经将问题抛在脑后。整个活动的目的成为幼儿为了操作而操作,早已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也就难以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如在中班“吸水宝宝”的科学活动设计中,活动开始,教师便将幼儿分为四组,分别站在四张放有小手巾、海绵、纯棉布、吸水纸、塑料板、吸管等材料的桌子旁边。教师并未设计故事情境,而是活动开始便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放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都有哪些可以吸水呢?”幼儿带着些样的问题便开始了探究,可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幼儿是对这些材料充满好奇,将材料放入水中玩耍,而忘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材料投放缺乏目的性幼儿科学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要求上,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活动结束后要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材料投放也强调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一些幼儿教师误认为科学活动的目的性就是材料提供要单一、种类不能太多、太多不能够突出材料的目的性。最终导致幼儿在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探究,进而限制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其知识经验的获得。例如,幼儿在探究“水能够溶解物质”时,教师只提供了像食盐、白糖、奶粉、冰糖等这些可溶性的物质,因此导致幼儿产生一种错误的经验和概念,“所有的物质都能够溶解于水”。这对于幼儿的科学概念的获得是非常不利的。教师提问偏离主题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依靠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然而,在大部分的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抓住活动主题中的最核心问题,只是在主题边缘徘徊;甚至一些教师的提问缺乏技巧,不能有效地引发幼儿思考,问题的提出对于幼儿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价值不大。例如,在“认识三原色”的活动中,老师手里拿着瓶盖上沾有涂料的矿泉水瓶,走到幼儿面前:T:小朋友们,早上好!我是XXX老师,看看我带来了什么?C:瓶子。T:里面有什么?C:水。T:有颜色吗?C:没有?T:它是什么?C:水。T:它是无色透明的吗?看看能不能看到我的手指头?C:能。T:能不能,能不能看到?C:能。T:噢,它是透明无色的。这可不是一般的瓶子,这可是会变颜色的神奇的瓶子,你们看看瓶子的变化啊。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幼儿看到经过摇晃后,瓶子里面水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因而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用陈述性的话语将其告诉幼儿,没有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而且这几个问题与主题的关联并不大,而且提出的问题对幼儿没有任何挑战性。教师缺少对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活动总结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幼儿的表现进行评论,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核心概念的一种概括,让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得到梳理和提升。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中,一部分教师只是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记录进行展示,并对记录本身简单地进行评价,没有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和提升。而由于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使他们很难将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并对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提升的。
以核心概念为本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策略
从目前幼儿园科学活动实施的整体来看,科学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缺乏连贯性,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对科学活动中的核心概念没有很好地把握,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使科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要以核心概念为本对活动进行斟酌和推敲。(一)目标的确定要抓住核心概念在幼儿科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想让科学活动的目标表述得更准确,教师首先要抓住活动的核心概念。在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利用书刊、网络等媒介,对核心概念进行精细的查询,在查询的过程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科学活动的目标,对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并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内容,然后确定活动的主要目标。因为教师只有弄清楚活动的核心概念,以及核心概念所包含的基本知识,才能确定活动的目标。教师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也才能抓住活动的主线,顺着这条主线进行活动,才不至于使活动失去重心。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磁铁能够吸引什么”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设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发现磁铁能够吸引哪些物质,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抓住的核心概念就是“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二)问题情境引出核心概念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活动结束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而并不是一些教师所理解的只是为了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是无原则、无目的。首先,它应该蕴含活动主题的核心概念,教师在这样的情境中向幼儿提出问题,幼儿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去操作材料,这样能够使整个活动始终按照核心概念这条主线前进,而教师也不必担心活动偏离主题。其次,问题情境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为幼儿特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的喜爱。对于故事主人公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幼儿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帮忙解决,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的设定,来引出活动的核心概念。例如,在关于“三原色”的科学活动中,核心概念为: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组合会变成其他的颜色。老师在设计活动情境时通过一个小故事提出问题:“小熊搬家了,它的家还是白白的,它想把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它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它觉得三种颜色太少了,它想要更多的颜色。那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三种颜色变出更多的颜色来?”然后问小朋友,你能不能变呀?怎么变呀?等等。这就把问题提出来了,并蕴含着核心概念在里面。(三)材料投放物化核心概念材料是一种符号,它承载着活动所传达的信息。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接受这些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作用于材料。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设计中,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科学概念。材料是用来物化活动目标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帮助幼儿去解决问题;二是材料要有结构化,即材料要是结构的。例如,在“关于空隙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有大豆、蚕豆、小米,基本上是同一性质的物质,这就是结构的。如果教师选择用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来作材料的话,那么不能将所有的材料都盛下的幼儿组会认为,他们的石头和石子的大小不同是因为结构不同导致的,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和结论。那么像石头、石子和沙子,如果从材料结构化的程度来讲,它们便是低结构化的材料。(四)教师提问围绕核心概念提问在科学活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核心问题的提问,在活动设计中,幼儿教师需要进行严密的推敲。教师心中要清楚:应该如何提问才能让幼儿把问题回答上来,而且还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没有漏洞,不能让幼儿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歧义、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提问时,首先要抓住本次活动主题的核心概念,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进行预设。对于提出的问题,在科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将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固定化,这种固定化问题的提出,要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核心概念。在实际的科学活动实施中,一个活动只有二三十分钟,因此教师头脑中要有这种意识:“我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围绕这个关键问题,我要设计什么样的提问?第一个提问要解决什么?第二个提问要解决什么?第三个提问要解决什么?”只有这样带有目的性,围绕核心概念去设计问题,才能使幼儿获得更明确的知识经验。(五)教师总结提升核心概念在科学活动设计中,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活动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梳理,同时能够提升幼儿获得的经验。那么幼儿教师在活动总结的设计中,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依据活动目标,结合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提升。其次,幼儿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中还应该照应提出的问题,使整过活动善始善终,使幼儿在活动中不仅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对自己解决问题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总之,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在科学活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的总目标和幼儿年龄班目标,更主要的是要紧紧抓住科学活动的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只有非常清楚地掌握了活动的核心概念,才不会在活动实施中没有“抓手”或者是偏离主题。
作者:田宇 亢云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许老师带来的一本科学书籍叫《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故事,告诉我们幼师以下几点:
1.如何挖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点,引导幼儿进行持续纵向的探究;
2.如何观察、记录、解读和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
3.如何引导幼儿有效记录和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
4.如何把科学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地整合到一起;
5.如何进行有效的叙事记录。在充满趣味性的阅读中,不知不觉获得理念的自省和提升。
其中,许老师对书中的第二个环节的“观察”“解读”印象是最深刻的。观察,是洞悉孩子行为发出的具体动机的必要动作。幼儿园教育也可以说成幼儿教育,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心理教育。儿童的世界,大人并不能主观上去判断,而是通过观察孩子日常行为去解读,得到结论。那如何进行“解读”,“观察”呢?这可能是大多数幼儿园老师都为之困惑的一个问题,但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许老师举例子告诉我们说,这本书中提到了关于蜗牛的一个案例,题目是《和蜗牛在一起的日子》。这个案例让她印象深刻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细致,从讨论蜗牛的生活环境到如何为蜗牛建一个舒适的家等等,层层递进。在讨论环节,老师逐一记录幼儿的观点,整理成表,分为“关于蜗牛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简单明了。在探究的过程中,任何细微的点都能衍生出一系列小故事,解读出幼儿的思想。案例中幼儿的一次提问就引发了“蜗牛有没有嘴巴”的系列故事探讨,也让我们知道对“观察”“解读”有了新的认识。
接着,陈老师带来的一本科学书籍叫《幼儿园科学教育》。陈老师说:“阅读完后,我对幼儿科学教育感触很深,对什么是幼儿科学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那么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呢?我愿意把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家共勉。
1.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因为集体教学活动是要求所有幼儿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就要求其内容也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知识内容。而对于那些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更广泛的探索为主旨的内容,则可以放在游戏活动中,或是通过其他一些形式来进行,比如阅读科学图书。
2.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课题时,还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颖感,否则就不能达到激发每个幼儿的活动兴趣的目的。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适度新颖性”的,又必须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相关联系的,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学习新的内容。
3.要选择适合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有些内容很有趣也很重要,但不便于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比如要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这个更合适在家庭中进行,每天作好记录。而那些需要幼儿集中探索、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内容,以及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总结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内容,就比较适合设计成集体教学活动。”
陈老师在分享完自己的心得体会后,徐老师也带来了自己的一本科学书籍《蚯蚓,影子和旋涡》。徐老师说买的时候出于好奇:为什么那么多教材推荐这么一本书?而且买来发现是非常薄的一本书,一共才128页。被称为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介绍幼儿科学领域的三个方面:生命科学,物质材料,空间科学。整本书中理论部分较少,并不是教材类的,主要完整的呈现了8个科学教育的案例,尤其是蚯蚓和水的两个案例尤其精彩,是学习幼儿科学教育非常生动和直接的补充。其中各个案例中作者的点评短小而精炼。本书呈现了一种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的新方式。基于人们日益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即使是最年幼的学习者,也是有能力的思考者和理论的建构者,本书明确了科学探究能力和适合于幼儿的科学概念的重要性。而且,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将科学从一开始就融入课程的有力例证——创造一种能够发展语言、数学思维和社会技能的内容。
回忆我们在幼儿园开展的教学工作,但凡涉及科学内容的,总是容易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比如:吹泡泡、踩影子,比如:玩磁铁、观察雨后出现的蜗牛等等,所以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是,为什么这些活动都没能深入并持续下去呢?因为缺少了对幼儿的持续研究、深入研究的引领。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