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教育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秘书 工作职责 创新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高教学质量,而教学管理则是顺利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前提和保证。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生力军,处于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前沿,肩负着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使命。他们既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务处与院(系)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还是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分析教学秘书工作的职责,探讨其工作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担任教学秘书以来对相关工作所做的若干思考作粗浅论述。
一、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时期教学秘书这一角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的工作职责越来越丰富,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不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为领导和师生打杂、跑腿、服务,而必须是服务、质量、效率、创新的结合体。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多样的,学生个性也是多样的,因此,教学管理思想观念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要树立新的教务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归纳起来,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协助领导完成院(系)教务工作安排。
教学秘书要协助院(系)领导完成教务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根据学校教务处在教学方面的统一要求,以及院(系)的具体教学方案进行课程安排、教室安排、调课、各种数据统计积累、考试安排、协调监考教师和考场等。同时,还要协助领导安排教学日历、收发班级日志、制定教务计划、检查教师教学和授课计划、收纳和管理课程大纲、核实教学工作量的记录等,以及负责教材征订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们不仅要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学校有关的规定和领导的想法,而且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广大师生的要求和问题并将之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管理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是院(系)教学活动开展的记录,档案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过程是否真实地被反映,同时,教学档案还是院(系)管理经验的总结,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笔财富。所以,教学秘书必须做好教学管理中统计报表、基本数据的整理工作、收发教学管理文件、资料归档及保存工作,并且对本院(系)各个专业教学的计划、重要教研活动的记载、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记录、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各项教学经验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3.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
院(系)教学质量要想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日常的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从而不断发现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查找原因,不断完善。那么,处于教学检查和监督第一线的就应该是教学秘书,其有责任将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反映给院(系)领导,提出自己的看法,必要时主动补缺拾遗,把领导的决策向下传递,把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向上反馈,使领导全面了解教学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秘书工作创新问题是与系统总结高校教育发展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秘书工作创新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唯物发展观认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世界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中的管理制度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不十分一致。基于此种情况,高校教育必须不断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条件――教学秘书工作工作的创新在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学秘书工作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放在高校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审视,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正确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
2.教学秘书工作创新是教学秘书自身完善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目前,不少教学秘书对个人的要求不严,习惯于经验管理或按传统角色工作,工作原地踏步,按照原来程序照抄照搬、敷衍了事,不从管理中找创新。同时,在工作中等待观望、草草应付与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受原来管理观念的束缚,有的教学秘书宁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取得成功,这对于教学秘书个人的发展而言是极其不利的。那么,教学秘书要想自身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就必须在不断摸索的前进道路上对学校旧的管理模式中的许多东西进行改革,要辩证地分析它们的利弊,去伪存真,不断推陈出新,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创造新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自身完善和进步的目标。
三、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弊端。只有不断推进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才能不断地解决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其工作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观念创新是重点和基础。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上报材料、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那么,要想高效地开展工作,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就要从观念上创新,而不能停留在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将自己科学的思考应用于具体的指导实践中。
2.工作方法创新是保障。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门科学,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是教学秘书顺利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秘书工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不断在工作中检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从而拥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教学秘书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秘书工作方法创新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入地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目标,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循章必严,使教学管理日趋规范。
(2)理清思路,找问题、找差距、定目标。首先,要熟悉个人相关工作业务,为工作创新做好前期准备。要想做好工作,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熟悉职责范围,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只有在把握全盘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前期工作,才有可能对工作进行创新。
其次,要树立目标,明确工作创新的方向。教学秘书要清楚地意识到工作创新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以创新来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教学秘书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教学服务。在服务中,教学秘书要充分发挥智慧,在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前提下,对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好的工作策略。在管理中,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修养,理论上努力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秘书学基本知识,实践中要有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例如,网络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大量的教学管理工作还主要是靠人力做。其实一些临时性的事务性的通知,包括一些教学管理文件,完全可以通过校园网出去,这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养成从网络上查看教学管理信息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系部、室所的信息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再如,在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时,也可一改之前口头传达、一纸带过的现象,可以将图片、声音等制作资料一并保存,确保各种档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再次,要在合理的准备后在工作中大胆尝试。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之前所有工作的否定,而是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对好的经验和传统要继承,对可能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整个工作流程中选取工作的一部分进行实验创新。如果新的举措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质量,再随之推广到其它层面,就会使工作既科学合理,又有新的亮点。
(3)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有些常规性的工作,可以交给他们去做。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减轻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而且在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还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不断取得进步,从而使我国高校教育水平领先于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在各方面均不断创新――学校的生存发展靠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是学校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又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创新。所以,在今后的时期里,教学秘书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创新,力争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方龙.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A].学校管理论文集[C].2006,(9).
一、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现状
自从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和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便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根据资助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以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在整个助困体系中发挥着资助学生的主渠道作用。广义上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类型,本文所探讨的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指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在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下,专门用来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银行贷款[1]。自1999年设立以来,尤其是2004年实施新机制后,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近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于国家助学贷款而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以2011年为例,全国国家助学贷款新增审批学生117.8万人,比2010年增长3.5%;新增审批金额132.8亿元,比2010年增长15.6%,新增审批人数和金额再创历史新高。①
当然,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也并非万全之策,其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首先,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和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实施初期,不少高校的违约率均超过了20%,也一度导致了大面积的停贷风波,新机制实施以来,逾期不还款的现象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违约率和不良率并没有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给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转带来了干扰;其次,经办银行对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和专注度不高,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2],业务额度虽小,但是银行需要投入的管理成本却并不低,而且能够获得的利益回报有限,还要承担较大的违约风险,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自然不会产生足够的热情;最后,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定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的问题,以至于没有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不少高校将国家助学贷款仅仅视作一种单纯的经济资助措施,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机会,对于贷款学生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和感恩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此外,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条款有待完善,比如贷款额度设定为封顶6000元而非按需贷款,这对于部分特殊专业的学生和自费的研究生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够,而且还款期限相对较短,让那些收入不高的毕业生在6年内还清所有本金和利息,依然是较有压力的事情,因此,一些学生也期待国家助学贷款能够在某些细节上做出调整和完善。
二、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一)贷款体系的维护者
完整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包括四个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学生,这四方主体承载不同的角色,政府是政策导向的制定者,银行是具体业务的操作者,高校是贷款体系的维护者,学生是资助政策的获益者。如果单从经济行为层面上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在银行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契约关系,但是高校作为连接银行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整个助学贷款体系的重要维护者。只有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才能更加有力地去维持助学贷款体系的良性运转。
(二)经办银行的协助者
尽管贷款业务由经办银行具体落实,但是助学贷款从申请、审核、发放、展期到贷后管理、催还款等一系列工作都离不开高校的协助。在对于贷款学生群体的信息掌握和管理权限方面,高校相比于银行拥有绝对的优势。高校更加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可以为银行提供相关信息的支持,而且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贷款业务的集中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确保“应贷尽贷”,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作用。
(三)贷款学生的教育者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要将“育人”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们懂得刻苦学习、感恩自强,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教育公平。”[3]所以说,高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申请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和信用知识,还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有力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诚信教育、节俭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诚信守法的道德观念和感恩回报的人生态度。
三、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的职责分析
(一)健全管理机构
职责的履行需要专业化的机构去完成,高校要不断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机构。如今,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中心还应当下设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由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联络。同时,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度层面保障机构的正常运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各个基层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也应该配备专人负责国家助学贷款事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不仅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晓国家助学贷款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政策、申请条件和流程以及还款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在宣传渠道和形式上,也要多管齐下。除了在给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附上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以外,还要通过海报、网络论坛、专题宣讲等方式,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打消有意向办理助学贷款学生的疑虑。
(三)严格审核机制
做好学生申请贷款的审核工作,严把第一关,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要形成一套严密的审核机制,首先由学生本人提交申请,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相关材料,再由院系进行初审,经院系初审通过后再报送至学校层面审批,最后进行公示,每一个步骤都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经过多级认定和最终公示,确保最有需要的学生能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资格。“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申请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减小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并向银行提供准确的信息,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帮助。”[4]
(四)开展教育引导
高校不能够满足于完成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工作,还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载体,面向贷款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为资助育人工作添砖加瓦。加强诚信教育和节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诚信勤俭意识,有利于减少日后违约现象的发生,更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要通过举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专题讲座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情怀,从更深层次发挥助学贷款工作的育人功能。
(五)加强贷后管理
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前,高校应当协助经办银行与贷款毕业生签订还款协议或者办理展期手续,同时全面统计收集学生的就业单位或去向、家庭地址、联系方式(包括手机、QQ、电子邮箱等)等有效信息,建立贷款毕业生的档案数据库,并与经办银行分享这些信息,以便后期提醒学生按时偿还助学贷款,避免因无意识或失去联络导致的逾期还款给学生日后购房买车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学校也要积极配合银行做好贷款催收催缴的工作。
一、借助小组讨论方式,打破一言堂模式
讨论式教学方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相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打破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某水果批发市场,运来75个苹果,如果每15个装到一个袋子里,能正好装完吗?除了每袋装15个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装的方法,能装多少袋?”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出发,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当学生能够找到75的因数时,我们可以顺势将因素和倍数的概念
带入课堂,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施自主探究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
自主探究方式是课改下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不仅能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施自主探究方式时,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由于之前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在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试着解决下面几道试题:0.17×10.2= ;3.72×4.4+5.6×3.72= ;4.75÷1.25= ;57.5÷12.5×8= ;2.5×(0.8+2.4)×1.25=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独立思考之后,将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随后,我再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如:有学生提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吗?
还有学生提出:无限不循环小数之间能够进行四则运算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
三、借助动手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要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也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梯形,并通过折一折的过程将梯形转变为自己熟悉或者是学过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将梯形分割,分割的各个部分面积和与原梯形面积是否相
等?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梯形分割的图形的面积求和。比如:有学生分割成了三个三角形、有学生分割成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整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习的印象,使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本质,而且,也有助于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
1.现代小说观:文体逻辑的发展和小说阅读教学价值的丰富
现代小说观是在现代叙事学、文体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响下,针对传统小说中的三要素及其关系,提出的新的创作和解读小说的理念、思路、方法和评价标准。“小说文体是小说家运用语言的某种统一的方式、习惯和风格”[1],运用这种方式、习惯和风格创作与解读小说的理路,被称为小说的文体逻辑。和传统小说观相比,现代小说观主要在四个方面发展了小说的文体逻辑,并因此丰富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是情节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情节赏析的教学价值。传统小说强调“品析情节完整性”的教学价值,现代小说则多以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或“纵切面”为依托构织情节,“完整的事件被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片段性的外部”[2]。这一情节逻辑的改变,需要确立“在生活‘横断面’或‘纵切面’中探究情节逻辑”的教学价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在碎片化的故事中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别里科夫,阅读这篇小说时,就应确立“在看似零散的情节与故事中学会探究‘不散’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的教学价值。
二是人物塑造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人物读解的教学价值。传统小说特别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逻辑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人物读解的教学价值多是学会把握“扁平人物”。现代小说则强调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与性格的多面性,人物塑造的主要逻辑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人物的复杂性”,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作为人物情感的逻辑起点。情感着迷点,是小说着力渲染的人物喜恶及其在情感上的某一特征,这一喜恶或特征构成了“圆形人物”的情感主线和性格的主色调;在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上,人物情感变化的逻辑成了情节展开的逻辑,“对于一个深刻的精致的情节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外部事件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幻”[3]。人物塑造逻辑的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把读懂人物的深层情感和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重点。
三是场景描绘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环境品析的教学价值。传统的小说教学多把品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作为核心教学价值,现代小说为了体现“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4]的宗旨,在场景描写上既描摹现实,也通过梦境、幻觉等方式,在想象和虚构中创设无拘无束的超现实情景,让人物在其中“自身的情感”。这种现实与超现实叠加的场景描绘逻辑,要求把“读懂不同种类的场景对人物塑造的妙用”列入核心教学价值。
除情节、人物和场景需要增加核心教学价值外,在读解小说的方法上也需要丰富教学价值。一是强调多元解读的教学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由一到多、由点到面”的解读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纵深解读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明了小说的语言形式、激活小说的深层语义、领悟小说的意义世界等能力;三是强调阅读者自我发现与建构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发现自我、展露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小说阅读教学的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对接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小说阅读教学,都强调小说的文体价值。然而,小说阅读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局部,局部教学必须为整体的语文素养发展服务,才能实现小说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语言”“思维”“文化”“审美”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已被多数人认同。因此,在小说文体要素与这四大核心内容的对接中,确立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新时期小说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是在传统小说教学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中丰富教学价值。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注重赏析情节和语言、把握人物典型性格、品析环境描写、解读小说主题等教学价值,这些可以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整合起来,丰富现有教学价值。如在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孔乙己》的核心价值多是“在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以及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中学会有深度地读解人物”,这一核心价值可与“文化”和“审美”素养结合起来,形成更为丰富的教学价值,即了解和把握科举文化给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学会品读和领悟文本的悲剧美。
另一方面是在现代小说观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中确立教学价值。如现代的小说阅读教学多要求学生在碎片化的场景中把握内在的生活逻辑,这一要求可与“思维”素养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价值,即在培养学生整体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情节深处。现代小说注重塑造“圆形人物”,解读人物时可把“审美”素养结合起来,确立“在全面把握人物情感、心理与性格的基础上,提高深度鉴赏小说人物能力”的教学价值。
要实现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统整,可采用“大框架,小作为”的策略,即从整体上建构传统小说、现代小说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性价值,然后根据不同小说的特点,确立和实现最能体现该小说特点的教学价值,这样就能在单篇小说的“小作为”中达成小说阅读教学的整合性价值。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
教学价值是内容选择的依据,根据上述确立教学价值的思路,本文仅从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内容选择建议。
1.释放语言潜能,在文学语言和语言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伴随文体逻辑的发展和教学价值的丰富,现代小说语言的读解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读解现代小说语言,释放语言潜能,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说语言是一种文学语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解读文学语言的素养,是读解小说语言的重要内容。
小说阅读教学要在“语意”的纵深解读和多元解读中走进小说深处,触摸人物灵魂。为了实现纵深解读和多元解读的教学价值,可选择在情节上具有拉动作用、在情感上具有概括功能、在内容上具有统整价值的语句作为教学内容。如教材节选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句话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的多个“套子”;既是别里科夫外形的概括,也是他思想的生动写照;他既把自己套了起来,也力求把别人装进套子里;不只别里科夫有套子,有这种套子的人还有很多……确立教学内容时,可把释放这一关键句的语意潜能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语意的纵深解读和多元解读中读懂别里科夫,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小说阅读教学还要在人物语言的读解中把握小说的情感逻辑和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暗含了人物的诸多信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实现人物读解的教学价值,需要把人物语言的品读作为教学内容。“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5],解读人物语言的重要内容是读出人物的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和生活方式。如李卫东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故乡》时,就从“人物话语方式的角度”确定了教学内容。他引导学生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和“我”的话语方式,探究它们反映了人物的哪些特征与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把文学语言和语言素养整合成了恰到好处的教学内容。
2.到形式背后去,在深度解读与思维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现代小说一般不追求精美的形式,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形式背后的内容。要实现现代小说的教学价值,必须走到形式背后去,在深度解读与思维素养的整合中确立教学内容。
第一步是在想象思维的训练中把握小说形象。读解小说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小说形象的过程,小说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场景形象,愈是成功的小说,愈是需要通过想象来建构小说形象。
第二步是在象征意义的解读中走到形象背后去。小说阅读有初级阅读视野与高级阅读视野之分。初级阅读视野是一个理解性的诠释过程,只涉及文本本身;高级阅读视野则要开掘作品的象征意义[6]。小说文本中的象征,多是利用事物或情理之间的相关性或对应性,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暗示给读者。读解小说的过程,就是调动相关性或对应性思维,以此物对应彼物,从表层形象走向深层意蕴的过程。如《老人与海》,故事叙述的是桑地亚哥出海捕鱼的经历,但为什么诺贝尔奖授奖委员会说它是书写“勇气”的作品?这就需要把老人、鲨鱼等象征意义作为教学内容来探究。
第三步是在关系分析中领悟小说传递的社会图景。现代小说虽然截取的是生活的“横断面”或“纵切面”,但其中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的外在行为与内部动机等关系依然十分复杂。正是这些复杂关系,才传递出较为完整的社会图景与丰厚的社会内涵。读解文本中的这些复杂关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孔乙己》就描绘了多种关系:孔乙己内心的高傲与现实处境的艰难,孔乙己言行、装束与处境的错位,孔乙己与众人,孔乙己和“我”,孔乙己与丁举人……多重关系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生活图景,孔乙己就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中艰难地生活,无声无息地死去。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网,这一关系网向读者传递了怎样的信息等,都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
3.破译生命密码,在生命形式与审美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艺术就是生命形式的表现”[7],小说亦如此。小说文本中真正的美必然闪烁着生命的光华。现代小说为了描写复杂而鲜活的生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与场景。要实现现代小说的教学价值,需要在生命形式与审美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应主要在三对审美范畴中选择和确立。三对审美范畴是指小说审美中的虚与实、形与神、有与无,处理这三对关系的技巧和效果,构成了小说审美的基本内容。小说中的“虚”是指艺术虚构,“实”是指生活真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以实衬虚,以虚代实,虚实相间”,既是小说生命的基本样式,也是鉴赏小说生命之美的观念。小说中的“形”主要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行为和小说的具体场景,“神”是指人物的情感、心理、性格和小说表达的意旨。小说描绘生命的方式多以形写神、以神统形、形神相融,这既是小说中“形”“神”的赏析标准,也是小说审美的内容。小说中的“有”,是指对人物或场景的直接描写;“无”是对人物或场景的间接描写,需要通过想象来展现。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十回的夹批中写道:“作传妙处,全妙于写一边不写一边,却将不写一边宛然在写一边时现出,奇妙不可以一端尽也。”“写一边”即“有”,“不写一边”即“无”,如《三国演义》中写孔明的出场时,不直写孔明,而写童子、友人、亲人对他的评价及其居住环境,如何以此读出孔明的形象,就成了小说品读的内容。要在虚实、形神、有无的审美范畴中确立教学内容,可将叙述视角的赏析结合起来,如《孔乙己》在“小伙计”的视角里展开,为描写孔乙己的生命形式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空间。
4.观照社会文化,在追本溯源与文化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生活是文化的表征,人物的情感、心理、性格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要实现现代小说的教学价值,需要在追本溯源与文化素养的整合中确立教学内容。其基本方法是寻找人物个体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关联。“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发光体,但这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却是无限广大的。”[8]读解小说时,要从人物这一发光体拓展开去,在情节或场景的暗示下,联系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才能“追本溯源”,提高文化素养。因此,探求人物生活的文化因素,破解人物情感、心理、性格的文化密码,是小说阅读的应有内容。例如:“《故乡》具体描绘的是‘我’回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一个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但这个故乡的范围却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绍兴就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浙江是鲁迅的故乡;而到了日本,中国就是鲁迅的故乡。在这时,‘故乡’和‘祖国’就成了同一个概念。”“假若我们把鲁迅的《故乡》提高到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的高度来体验、来感受,那么,《故乡》与我们当代的读者也就有了密切的精神联系。”[9]解读《故乡》的这些内容,既让“故乡”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韵味,也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实现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统整。
参考文献
[1]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5.
[2][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06.
[4]曹文轩.小说门.转引自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85.
[5][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Principle Analysis
Based on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LI Jia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9)
Abstract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is a popular and hot topic in education practice research, based on clarifying the two connotations,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fter study,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hould be followed up and down through, namely: above grade requirements based and teacher comments as a reference combination; static and dynamic binding, namely: be normalized relatively stabl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evaluation process integration; justice with mercy, namely: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asure combined with elastic manage three principles.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principle
在高校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质量监控是保障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避免因制度标准的统一性、程序性以及不灵活性导致的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弊端,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考核对教师专业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实现高校以质量谋发展,以质量促发展的目的。
1 内涵阐释
1.1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最早提出是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提法,最早在1993年《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之后,于1995年确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因对其考查的视角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性。对于高校教师发展而言,教师专业化指教师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一是体现为高校教师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二是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的重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持续进步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仅包含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与充实,也包含教师职业态度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其核心体现为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改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1.2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教学质量监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密切关注,不仅是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指的是计划、评价、监督、反馈以及调节的全面持续运行过程,高校通过依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与规范,评价、监督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对学生学的监控、教师教的监控以及教学管理过程的监控等全方位。其可以概括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按预期的计划进行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活动过程。
2 相关性厘定
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质量监控在内涵上具有差异性,但二者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2.1 二者的关联性
从各自内涵看,虽然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质量监控因针对具体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但二者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首先,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二者内涵的相互包含,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也是实现监控标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再次,二者运行过程中的相互扶持,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制定了标准与规范,该标准与规范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也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二者相辅相成。
2.2 二者的不适应性
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质量监控因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具有目标一致性,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二者体却现出不适应性。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动态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在教师发展成长的不同阶段,会体现出专业水准、专业理想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而教学质量监控却只能以制定出的较为优秀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学科知识的复杂性,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会存在差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以及专业追求等方面会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可见,教学质量监控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的环节。
3 原则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贯穿以考核标准为纲与以人为本相融合的理念,既要考虑质量监控标准与规范的制度约束作用,也要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态性过程,在发挥教学质量监控规范作用的同时引导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1 上下贯通
上下贯通原则主要是指以上级要求为依据与以教师意见为参考相结合。教育过程的复杂化致使教师专业化不是单一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不仅要尊重上级部门,比如国家、地方的教育发展政策与规划,制定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感受和需求,在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制定与实施监控过程中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体会以及对教学质量改进的意见建议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参考,从教学管理层面发挥教师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3.2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原则主要是指进行相对稳定的常态化的量化考核与进行动态评价相结合。作为教学管理活动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有监控的标准作为依据,考核标准的科学化、量化有助于考核的实施,并且考核标准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质量监控的实施也要形成常态化。然而,鉴于教师专业化的动态性与阶段性特点,其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不是仅仅依据程序化、量化的考核方式就能够测量与控制,因此,在监控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教师专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评价的动态性特征以及教师的进步性特点。
3.3 宽严相济
一、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恪尽修身之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某些学生的口头禅。但却形象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种素质的人才――真才实学的人才,这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就能解决的,不是单纯用分数就可衡量的。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各项素质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让学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致“天下大同”,方可实现中国梦。以前的应试教育,其目的叫“修学”,不是“修身”,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条件的产物。但值此追梦时代,“修身”和“修学”的区分,将影响教育对“中国梦”的贡献值。“修学”仅指修学业,“修身”不但包括“修学”,还要“修心”。如果“修身”、“修学”都分不清楚,将直接制约我们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推进。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立”不起来,或“立”得不好,责任感教育就行而不远,或将半途而废,中国梦也就永远是“中国梦”,仅梦而已。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早不说天子与庶人了,但是修身养性还是必需的。由此可见,格物至知,即“修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是教育的低级阶段,“修心修身”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高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摇篮,这才是实现中国梦所急需的教育形式。不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整个社会也会需要它。
二、倡导体验信任学习,让学生担当守创之任
学习永远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按道理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比较高的,但目前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缺乏呢?笔者以为,是“信任学习”抓得不够,由教师、家长包打包唱过多,学生缺乏主体性。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唤醒灵魂,让学生自己学,信任学生的学习,尽可能维护学生的自然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框架是:体验-分享-共识-行动-新体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分享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教学由于强调个人体验,其自然学习过程长,短期很难见到实效,但时间愈长,正面效果就愈明显。
体验学习必须和信任学习完美结合起来,但要达到理想效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更长。我们要在可预见的学习时段内,大胆容许学生失败,大胆鼓励学生成功。让学生体验失败的教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交错体验中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行,学生自己才有主观能动性,才愿意主动去学,自觉去学,扎实地学。教师的教学才会越教越轻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时间长了,就会训练出学生的责任感。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啊?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叫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有责任感。什么叫责任?就是有担当。学生该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学习的责任,做人的担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的主体责任感缺失,最主要的是学习的责任感越来越缺失,当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淡薄。现实正是这样,迫切需要增加社会正能量,迫切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感。但要真正抓好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殊非易事,比如某学校狠力抓此事,但迎面遇到的就是“传统派”和“升学派”的阻力。很多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认为:责任感教育只可以在非毕业班和非实验班推进。这样的话,导致我们的责任感教育就像一阵风吹一下,而实验班连想都别想,高中普通班可以吹两年,初中也可以吹两年,小学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吹五年,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这是思想的误区,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读书、成长、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创业,守住自己的学习阵地和成长阵地就是尽自己最大的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内化为其学习动力,学生就会变得自主自律自治,教者的管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的责任感教育步伐可以更大一些,要全力推动,围绕不同主题轮番推动――积极倡导信任学习和体验学习,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让学生自己担当守创之任。
三、扎实推进国情教育,让学生胸含报国之志
曾几何时,日本将国有化的危机爆发,学校里有部分学生意气飞扬,不想上课想游行,斜坐着捧读《长沙晚报》,闹着要教师给他们讲的有关知识。我只好调整教学进度,讲我国产业转移,讲中国的日本产品,讲当今中国要如何科学分析和认识日本。当时我就想啊,这批学生虽然“捣蛋”,但是他们爱国啊,尽管是单纯朴素的爱国,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人情”――讲以渗透国情教育。
关键词:老年教育 高等学校 价值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世界各国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探索,老年大学就是其产物之一。”在现代老年教育发展中,借助高等学校这一“联动轴心”,国外老年教育的各相关资源要素得以协同整合,总体上实现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最大化效益和最优化运行成效。虽对国外老年教育理念的移植、教育内容的模仿需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老年群体的适应性,但高等学校全面参与老年教育这一壮大老年教育规模、提升老年教育水平的做法,具有借鉴的价值和发展提升的环境。
一、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的价值阐释
1.这是大学职能发挥的体现。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是现代大学职能发挥的重要体现。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前两项是通过中介,比较间接地服务社会,而高等学校办老年教育是直接为社会服务。老年是从青年走来,青年是老年人的后备军,这是自然发展规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高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既挖掘了学校资源的潜力,又充分发挥了学校办教育的社会效益,更突显了学校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历史责任。
2.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占有上看,高等院校办老年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高校丰富的行政和教学管理经验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充足的物质资源可以保证老年大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历史既定下的多元文化可以拓展老年学习活动的舞台,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可以挖掘。教师队伍的潜能,促使老年教育上手快、起点高、内容深、效果好,校园内青年人与老年人的教育活动相互影响,人员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促进两代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互补双赢,而且可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社会需求,举办老年事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老年服务专业。
3.现实社会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是我国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所在。在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现实条件,以及近2亿老年群体持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教育诉求下,现有的老年教育资源承载力明显不足,既有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教育,无论是在层次上、数量上、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与现实社会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差距和明显的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积极面向老年群体开放,提升老年教育的层次,高等学校全面释放教育资源,扩大老年教育的供应能力,全面参与老年教育,开展老年理论教育研究,探索老年教育规律,培养老年教育师资,培训老年教育管理人……既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的时代要求。
4.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范畴不单是在职人员,而应向职后延伸拓展,积极参与发展老年教育。这既是老年人享有终生教育权益的维护,也是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
二、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的路径选择
1.开展老年教育研究。开展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所在。在世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老龄化演进不断深化的现实条件下,老年教育作为一个持续发酵的热点和社会焦点,亟待理论上的深化和突破,高等学校理应不断加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对老年教育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导向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材编写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育发展规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从理论上为老年教育指明方向。
2.培养老年教育师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不证自明的使命所在。当前,一方面是老年教育体系中缺乏高水平的专门师资,严重制约了老年教育发展正规化和专门化;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并未设置相关的老年教育专业和老年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明显未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老年教育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在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引领”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凸显。因此,高等学校理应贴近社会需求,增设“老年教育”、“老龄事业”等相关专业,为老年教育培养人才。
3.举办老年教育。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最为集中、智力资源最为丰富、人力资本增值最为明显的社会中心领地。在依托老年教育发展老龄事业、走积极人口老龄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理应通过开办远程老年教育、老年函授教育、开办老年大学、允许并鼓励老年人进入大学学习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手段,多元化地举办老年教育。“高等学校办老年大学,既能缓解政府的压力,也能消除现有老年大学的局限性”,为老年人分享高等教育资源,获得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持续深化地进行高深知识的发展、探索以及老年群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便捷的渠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择业观;职校学生
随着开发大西北工程的深化,新疆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然而职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却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接受,归根究底,是因为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内地滞后,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相对较少,英语的交流价值无法显现,而且大部分职校学生习惯本民族的文化、饮食,对故乡难舍难离。
一、职校学生择业观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新疆省内的职校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5%左右,民族学生毕业后都抱有回乡工作的择业观,自认为说一口还算流利的普通话就能够“享用终生”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随声附和,有口无心,科学而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被简单无意义的“口腔发音活动”所代替,英语学习毫无效率。雪上加霜的是,职校学生的冷淡学习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课堂缺少情感互动,英语教学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职校学生英语认知兴趣弱化的原因分析
职校学生务实而“有违科学”的狭隘的择业观是导致职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亲历英语的远期效应价值以及英语改变职校学生个人命运的成功案例,因此,职校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意识,没有开发出生命个体固有的认知潜能和创造本能,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另外,职校学生没有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英语认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良好情感体验的缺失也是职校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
三、职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宣传国内外职教前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趋势下,推进疆内联合办学、东西部联合办学、中外联合办学已取得稳步的进展,招生、实习、就业区域化格局被打破,国内各省、国内与国外的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频繁,职校学生就业天地广阔,前景一片光明。职校学生看到未来充满希望,学习才有动力,从而高效启动职校学生职业成长良性发展。
2
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职业发展的主动意识
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的“消极应付”是传统职业教学的两大弊病,是阻碍职校学生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拦路虎”。因此,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提升学生认知状态成为提高职业教学科学性和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播放的英语课件能够帮助职校学生获得轻松快乐的健康情绪,在高效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动机,逐渐形成职业发展的主动意识,拥有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
生活化教学,构建学生职业实践的发展平台
很多职校学生将来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需要用英语搭建他的职业平台,靠英语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旅游专业、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因此,教师可以让职校学生在毕业前就拥有实践运用英语的好机会,提前体验“我会说英语”的自豪感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人文知识的学习,从而直接促进职校学生课堂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快速提升,真正实现职校学生的科学发展。
4
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语言素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教师要通过英语授课、英语故事、英语新闻、英语电影、英语戏剧、英语游戏等课堂活动为职校学生构建出说英语、听英语、用英语的良好语言氛围,有效提高职校学生的英语素养,使职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凭借较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实现事业的腾飞。
四、结束语
教师积极探究新疆地区职校学生落后择业观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主动为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趣味化、互动化、主体化的科学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堂教学 “三贴近”原则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依旧存在学生不想学、不爱学的状况,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德育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德育教师配备不齐,课程开设不正常,不仅影响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严重影响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某些老师仍在死死地坚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未有改变。不少教师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仍留恋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大多仍旧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极大地削弱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少数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仅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张嘴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德育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利用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体现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所以现阶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显然有失偏颇,不仅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对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目的形成误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一)坚持贴近学生,以人为本,打造生命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注意:第一,德育就是“育德”,学生是学会做人的主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教工具。第二,把学生看成具体的人、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正确对待学生个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如果在教学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其结果必然是制约人才的培养。第三,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克服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弊病,而代之以引导和激励为主,并耐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坚持贴近社会实际,打造时代课堂。
坚持贴近社会实际,就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现状和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努力缩小社会实际与课堂内容的差距。现在的中职学生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德育课教学要把最新的时政材料融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贴近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是说,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教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原教育部长周济说:“德育工作要做到孩子心里去。”因此,我们要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课堂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只有贯彻好“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实际,更贴近学生和生活,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