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经营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铁路经济分析的内涵
铁路经济分析是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和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数据资料,利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铁路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投资等经济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使企业管理在可控、有序中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一种重要管理活动。
1.2铁路经济分析的意义
经济分析是促使铁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正确、有效地开展经济分析工作,对促进铁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管理、科学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运行机制;三是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内容和指标
企业经济分析的内容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决定。铁路企业经营包含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经营范围按资产分为国有铁路、控股合资铁路,按业务范围分为运营、建设、其它业务、多元经营以及控股合资铁路经营,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分析的内容和分析的指标。
2.1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内容
1对铁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运输效率情况、财务预算和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多元经营企业经营情况、控股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情况、铁路建设及投资进度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2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经营形势、经济活动中存在困难、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3)提出整改措施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2.2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指标
铁路企业经济指标涵盖运输生产任务、运输效率、财务预算、能源和材料消耗、多元经营以及资金使用等经济指标达到100多项。为此,经济分析指标首先应突出重点、围绕上级经营业绩考核要求来确定;其次应按照经济指标类别和作用,建立完善的指标分析框架(见图1);其三指标统计项目除了应包括预算、当期、累期之外,还应包括同比、环比及预算进度比,通过对指标的全面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规划和全过程控制。
3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方法
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熟练地运用统计科学和科学使用分析方法,是开展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经济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
3.1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
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建立在各种经济指标和各类分析报告等数据信息基础之上,各类分析报告包括财务分析报告、收入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各业务部门分析报告等等。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保证统计数据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统计数据所计算的有关指标和指标框架的真实有效,是保证经济分析质量的前提。如财务分析报告,是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铁路企业日常经济的信息是通过财务账簿进行记录、跟踪和反馈的。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经济中信息量最大、涉及面最广、记录最完整、最能揭示经济业务事项内在关联的信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同时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选择设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定量分析,真实反映出企业年度内或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资产现状以及企业未来经营走势。因此,正确使用各类分析报告,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前提。
3.2熟练运用统计科学
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必须要熟练运用好统计科学。统计科学在铁路企业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进行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比如旅客货物发送量、旅客货物周转量、旅客货物收入等主要指标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铁路企业经营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是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熟练运用统计科学,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工作的基础。
3.3科学使用分析方法
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量和质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一是分析应注重数据及各项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确保分析结论准确;二是在总结先进经验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时必须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应出于单位利益歪曲、误导分析结论,掩饰问题本质和关键;三是要注重结构变化和趋势分析,重点加强对工作量、收入、支出、盈亏、资金、人员等结构变化,以及影响未来经营形势和经营目标完成的预期进行分析。通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出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意见,及时对分析发现的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因此,科学使用分析方法,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保障。
4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重点
4.1围绕铁路经济的重点进行分析
铁路企业管理目的就在于对运输生产或经营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用较少的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其“重点”主要表现在运输收入增长这个基本点上。运输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运输效率。围绕铁路经济的“重点”,一是对提高客货运输、增运增收、做大市场份额进行分析;二是对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进行分析;三是对预算管理、节支降耗、资金统筹等进行分析。通过对铁路经济“重点”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制定提供依据,为铁路企业一切经济都要以提高运输经营的“重点”为中心提供依据。在激烈的竞争中,铁路企业只有围绕旅客、货主需求,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质量,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提高铁路企业竞争力。
4.2围绕铁路经济变化点进行分析
铁路经济是市场经济,经济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所以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围绕着经济的“变化点”进行分析。一是对运输生产组织的变动调整进行分析,如新线、新站和新装备投入使用;二是对运输产品结构调整进行分析,如客货线路和车次调整、特殊和重点运输品类变化、运输手段和方式的变动等;三是对明显变化的效益、效率指标,与预算相比有较大偏差的收支主要项目,投资概算超欠幅度以及市场因素变化等,应逐级逐项深入分析;四是上级政策和规定调整或本单位经济过程中经营形势和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存在较突出问题时,均应及时进行分析。通过对铁路经济“变化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变化点”的主客观方面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和责任部门,为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适时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进一步增强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围绕铁路经济差距点进行分析
铁路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是围绕自身发展目标来开展的,所以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围绕经营活动“差距点”进行分析。一是围绕目标计划差距点分析,如生产经营任务完成与年度目标计划的差距,财务收支完成预算进度与盈亏动态目标差距等;二是围绕同行业或其他先进单位的差距作对比分析,如对运输收入、周转量、旅客货物发送量等差距进行对比分析;三是围绕上级部门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内容,以及工作要求上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本单位经营状况所处的位置,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作为下一阶段企业奋斗目标并通过努力予以解决,不断缩小“差距点”,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企业更具活力。
5结束语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项目、不同产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有些数据不能从报表和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做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分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情况。财务人员应尽可能的争取,各级领导也应该多给财务人员深入施工生产一线的机会,多让他们参加相关会议,使财务人员能了解施工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深入一线和参加各种会议,了解各种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包括施工生产、物资供应、招投标、劳动工资、设备动力等部门)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二、确定报告分析的内容和范围
报告分析的内容和范围要根据报告阅读者对象来确定。我们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者是企业领导和上级财务部门。报送给经营领导的报告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有丰富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经营领导,提供的报告可以使用专业术语,叙述可以简练一点;而对财务专业知识比较陌生的经营领导,提供的分析报告尽量简述的详细一点,易懂一些。报送给上级财务部门的分析报告,可以专业化一些。对于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分析人员在写作时,要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则,报告分析的若是公司的二级单位或项目部,分析的内容稍细一点,事项具体一些;若分析的对象是公司一级的,则分析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面面俱到,a、b、c、d、1、2、3、4罗列一大串,应该集中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使读者感到新颖、简练、有力度。
三、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重点
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重点要依据读者(或领导)对信息的需求来确定。记得有一年的财务分析报告让领导看后,他说:“你们的财务分析报告写的不错,很全面,应该说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但太长了,而我想真正需要的信息却不多”。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可事实上,我们都是按照上级规定的格式通报一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而对于领导想要知道的重点指标后面的各种变动因素的分析,只是粗略地概述一下,根本就没有进行重点的分析其内在的变动因素。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管理者和使用者真正要了解的信息。
四、财务分析报告写作的内容
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的说明(也是对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需要的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工业企业正进行的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施工企业重点项目的攻关阶段则需要对其的成本、货款回收、利润等主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说明。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①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对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人等都十分重要。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对于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流动资产、资产变现能力与流动负债的关系;对于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则涉及企业的长期财务状况、资本结构、获利能力和变现能力等。②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营业(或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然后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③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营运能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驾驭资产,实现资本增值的能力。营运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资本增值的程度,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和评价,一般是从资产的周转速度指标来进行的,包括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等。④企业成本费用的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从财务会计的概念讲,主要反映业务成本,(对于制造业说,就是生产成本,而对于施工企业则是工程成本),以及三项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此时财务分析主体根据分析目标,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成本表和其他附表)中体现的数字,并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以及对企业相关比率进行衡量,以得出与其他财务评价指标相配套的系列评价结论。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对各种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是财务分析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将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标准进行比较,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极为注重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评价指标数值的优劣情况。趋势分析法是通过连续若干期财务报表中相同指标的对比,来揭示各期的增减变化,据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的目的是通过计算确定一个综合经济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该指标影响程度。只有知道各个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才能把握指标变动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上述分析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受财务报表局限性、滞后性、重量不重质等的缺陷。因此财务人员只有将各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使得分析结论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是比较含糊和笼统的,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起到 “财务参谋”的作用。
五、财务分析报告写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资金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特别是我们各施工项目都远离驻地,就需要我们分析人员深入施工一线,了解各个项目各个施工环节对财务数据的影响,并依据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如果分析报告是就数字论数字,报告的重要性质量特征就会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2、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3、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得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一、目的
在完善公司以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员、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建立公司对经营部门的经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加强公司对经营部门的有效监控;推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向理性、科学、精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用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替代粗线条的考评;推动公司管理手段和经营风格的转变,增强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本责任书有效期限为:2014年3月1日2015年2月28日
三、经营目标主要内容:(是否明确各项指标权重)
1、最低完成经营任务万、目标万。
2、最业低实现利润任务万、目标万。
3、工程款项回收指标:当年回款率达75%;壹年以内欠款回款率达80%;两年(含)以上欠款回款率达95%。
4、工程项目质量事故损失总额不突破工程总价的1%。
5、死亡事故为零,伤残事故为零,其他安全事故损失控制在工程总价的2%以内。
6、财务类指标:资金安全100%;账务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8%。
7、甲方要求乙方上报的各类报表及时、准确率达100%。
8、其他需要完成的指标,如内控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指标。
四、绩效薪酬。乙方纳入年度经营目标考核的奖金总额为___万元,计算方式为:所得绩效薪酬总额=考核得分/100X考核奖金总额。
五、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必须为乙方的经营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
2、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3、甲方有权在乙方经营过程中出现失控或重大失误而乙方又无有效解决办法时,修订责任书有关条款或决定终止本责任书的执行;
4、甲方在每年年初制定乙方年度经营任务目标,并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作为甲方考核乙方工作绩效依据之一;
5、甲方最终决定乙方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
6、乙方若连续3个月未完成相关业绩指标,甲方有权向乙方提出警告;
7、乙方若连续6个月未完成相关业绩指标,甲方有权终止本责任书;
8、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较大资产采购过程、业绩进行定期的审计与考核。
六、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及甲方制订的各项管理规定,并在甲方指导与管理下日益完善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的制度体系和经营机制,在行业及客户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2、乙方应在计划年度内按照甲方下达的《2014年度分公司绩效考核办法》完成其他指标并接受甲方考核;
3、乙方应在双方签字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有时间性的目标实施详细计划,在获得甲方批准后以此作为对乙方进行绩效考评、监督和控制的依据;
4、乙方必须每月度、季度、年度或不定期地按甲方要求报送(提交)与工作、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文件和资料,包括:
(1)月度、年度等各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
(2)季度、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的跟踪报告;
(3)甲方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4)考核当月未完成业绩指标,乙方必须向分管领导说明未完成的原因,并拿出改进措施。
5、乙方享有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指挥权;
6、乙方拥有对下属员工的考评指标体系设计,考评方式和分配方案决定权,但是方案必须提交分管领导核准后方可实施;
7、乙方拥有上述工作方案、时机等建议权,但是每项建议须有书面分析报告;
8、乙方应接受甲方对其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考核,表率作用;工作安全意识;工作认真程度;工作计划性、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工作主动性、事业心;是否廉洁、诚信正直;对公司决策的执行程度;
9、当公司实现责任目标取得年终奖励时,生产经营部人员可获得其公司平均奖励额。
七、其他
1、本责任书相关内容分别由生产经营部、财务部负责解释、修订。
2、本责任书由经理和生产经营部责人签署后即生效,并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3、本责任书一式三份,财务部、生产经营部各持一份。
公司经理签章
生产经营部签章
一、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对全面预算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江铜集团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第一年,江铜集团领导层提出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生产经营目标。集团公司将迅速成长为现展与成熟企业。这就推动着江铜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设与实施。德兴铜矿作为江铜集团的最大矿山,在江铜集团的原材料生产和供应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集团公司生产、成本和现金管理的重中之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逐层分解,对其总部各个部门以及下属公司下达经营目标,全程管理其经营活动,并对其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管理会计制度。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层可以将一个企业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现金回流有效地结合,实现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管理层预先控制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能力,减少预算外费用的发生。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层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制定出强有力的经营应对策略,提高管理层了解和应对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不利情况的能力,能有效地保证企业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层可以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对生产经营中发现的人为的超支和不利情况进行考核,对相关的责任人员进行业绩评价,并采取经济或者人事措施,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预算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预算目标在本预算期的具体反映,可以包括各类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指标既可以是绝对量,如目标利润、目标资产、目标费用、目标销售额、目标产值等,也可以是相对量,如目标利润率、目标增长率、目标占有率等。德兴铜矿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是生产目标、利润目标、现金流目标的统一体。在集团公司提出的的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上,德兴铜矿将努力实现集团公司关于德兴铜矿生产采剥总量的目标,完成相应的内部利润总额,实现生产经营资金的有效回收。
四、全面预算管理采用的方法
德兴铜矿全面预算管理采用的是生产采剥总量、内部利润和现金流量三条线管理。从生产经营目标出发,确定本部和各个分公司的年度内部利润和现金流量目标,根据预算的目标,生成相应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德兴铜矿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一个周期,将本部和各个子公司的年度预算纳入预算体系。年度预算的期限从当年1月1日至当年12月31日,以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目标为依据,以下属公司销售预算为起点,确定实现销售目标需要投入的原材料、人力成本、相关的费用。将年度预算的总目标必须分解落实到每个季度,列出季度目标,便于季度检查以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年度预算是制定季度目标的重要依据。月度预算的期限从当月月初至当月月底。根据年度预算和月度经营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用于德兴铜矿资金平衡和费用管理。资金预算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区分付现和赊购,结合期初结余资金和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量,确定需要筹集的资金总量,实现收支平衡。
关于企业的成本费用,德兴铜矿区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行管理。对于可变成本费用,按照不同的产品和经营业务分别编制全年的销售、生产、采购的总量,再根据历史单位消耗和产出结合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进一步挖掘各个环节的潜在有利因素、减少不利于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确定单位消耗。对于固定性成本费用,则由各职能部门提出相应的费用项目和相应的标准,管理层根据费用发生的必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审核,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关于资本性支出,德兴铜矿根据目前的生产能力,提出相应的资本性支出等预算,组成年度预算。资本预算应包括项目投资概算,对项目投资总额、投资周期、投资进度和回报期作出经济可行性分析。资本预算应包括现金流的预算,对项目资金来源、资金筹集成本、资金流出进度和资金回收情况。编制资本预算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问题,包括融资风险、投资失败风险等。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是集团实施有效管控的最基本手段之一。集团公司如何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管控,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是在所有权及法人财产经营权基础上产生的,财务管控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管控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财务管控应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优化重整,从而使资源配置最佳、企业价值最大。
1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基本特征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主体是一个以一元为中心的多层级复合结构。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目标是使各成员企业的个体财务目标要与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具有统合性;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对象是多级财务主体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体;集团公司在财务管控的方式上,有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并且预算的结构和运作过程都较繁复;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环境上,以目前市场的情况,集团公司拥有广泛畅通的融资投资通道,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投融资手段,为集团公司进入、投资、转移与退出创造好的金融环境,提供财务资源的支持。
因此,相比单体公司而言,集团公司的财务特征不仅复杂得多,在财务管控关系上同样突破了单体公司的范畴。
2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控制手段
2.1 合理规划组织架构,奠定集团财务管控的基石
组织架构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而对于财务管理,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产生了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职务分工最少要做到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
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首先要解决设立管理控制机构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而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在机构的设置上,因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不同,导致很难形成一个通用的管理模式。其次,要解决完善职务不兼容制度的问题,杜绝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会造成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而且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2.2 人性化地实施人力资源的控制,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潜能
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及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度、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而在人力资源进行控制时须重点关注的,一是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的要求;二是制定员工的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三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能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四是加强考核奖惩力度,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并做到奖惩分明;五是对重要岗位的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六是工作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舞弊情况,同时也能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最后,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3 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的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的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都应建立包括,对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授权批准的责任及授权批准的程序在内的一系列授权批准体系。
2.4 实现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
企业应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的会计法规、准则及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企业应从内部管理的要求出发,统一执行确定的会计政策,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特别是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统一核算口径,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同时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并要充分体现权责明确、相互制约以及及时进行内部审计的要求。
2.5 提升全面预算控制地位,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先思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未来整体经营规划和经济活动进行的总体安排。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防范未来的经营风险。通过对全面预算的管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市场机会和威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经营决策的效果,使企业在遇到重大问题之前就能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做出调整,以预算来防范和减少经营风险,以预算来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控制建立包括建立预算的项目、预算的标准和程序;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和授权;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在内的完整的预算体系。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企业内各部门人员的相关合作。为此,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预算委员会,组织并领导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以确保预算的执行。
2.6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防范控制要求企业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企业有效地开展风险防范控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都会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7 完善内部报告控制,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
企业应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建立包括资金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及财务分析报告,且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要求设计报告的频率和内容的详简等在内的内部报告体系。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能够反映部门的经济管理责任,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报告形式和内容要简明易懂,并且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设置。
2.8 重视管理信息系统控制,保证信息安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包括信息系统组织和管理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控制、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程序、网络安全的控制、文件资料的控制以及日常应用的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并且要运用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2.9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架;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与控制手段,多年以来一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但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资产积累、部门增加以及专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不断增加,导致计划协调管理的工作量加大,其计划管理职能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目前,计划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等方面已经不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二是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三是计划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有头无尾或头重脚轻现象,无法对计划从编制、管理到实施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监控;四是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五是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综合计划管理融合了系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是目前电力行业推行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全面实施“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企业经营工作可控在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全面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模式。综合计划组织管理机构由计划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组成,如图1所示。
1、局长办公会议是企业综合计划决策层,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统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企业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和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的审批工作;对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的运作提出指导意见与要求;监督年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平衡各专业综合计划在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2、发展策划部是企业综合计划统一归口管理层,配
备专职计划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下达和报告的常态事务性工作;负责向局长办公会议提交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进行综合计划建议方案的优化平衡和修订工作;定期向局长办公室汇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综合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负责编制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协调综合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指标分管部门是企业综合计划执行层,全面负责分管指标计划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提出各分管指标建议计划,并编制专项计划报告;负责分管指标的管理、实施、细化、分解与下达工作;负责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与控制工作,按时向发展策划部提供相关指标月度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资料;负责提出分管指标的调整建议;配合发展策划部做好综合计划建议的优化、协调、综合平衡、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建立管理制度和办法
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综介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介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月度综介计划跟踪分析制度和季度综介计划分析例会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综介计划指标体系
以“指标科学”为目标,结介电力企业实际,指标体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而,包含了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30项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分类见表1。
(四)建立全过程常态管理机制
对计划从编制、平衡、上报、执行、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方而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努力实现“调控有力”的计划管理手段,真正实现计划的闭环管理。
1、年初山计划归日部门组织指标分管部门对全年综介计划进行统一编制与汇总,综介“卜衡形成综介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计划决策机构。
2、计划决策机构对综介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议,履行审核手续。
3、企业年度综介计划审议通过后,山计划归日部门统一下达,各职能部门按要求及时细化分解指标和制定实施方案,以保证综介计划的稳步实施,并将计划分解情况报送计划部门备案。
4,建立月度综介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及时跟踪综介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各指标分管职能部门月初将各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情况及异动指标分析报告上报计划归日部门,形成综介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提交月度任务例会通报。
5、加大对综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山计划归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6、为了充分发挥综介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各项指标计划对企业工作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对综介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加大通报和考核力度,采取考核与考评相结介的方式。
三、综介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实际操作
一、企业集团建立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是指运用经济的、财务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企业集团及时掌握和评价各子公司在各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是保障出资人资产安全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
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特点,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走势,是企业集团科学决策、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各子公司提高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基本功。对于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设计思路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一条主线,三个方面”为宗旨开展编制工作,即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发展这一主线,重点做好动态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向与趋势;业务管理——及时进行业务发展导向;综合协调——积极推动结构调整,适时进行综合协调这三个方面工作。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运行监测、数据统计、汇总分析三个坐标轴构成,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分析坐标体系。其中,⑴运行监测是手段,通过对各子公司经济运行情况的纵向监测、对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的二维模式构成监测数据网,全面反映产业经济运行情况;⑵数据统计是基石,通过搜集、整理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等重点数据,准确地量化反映经济发展态势;⑶汇总分析是结论,根据获得的详实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从反映情况、归纳分析、问题预警、措施建议四个层次逐步深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出具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集团根据财务报表和统计资料反映出的指标状况,从产品的合同、收入、支出、利润、主营业务运行情况、资产经营状况、人员情况、市场状况及前景、竞争对手对本单位的影响、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运用财务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揭示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规律和发展趋势。
1、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外贸收入等经济指标,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新产品研发投入费用等内容,概括反映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包括:⑴生产经营情况,重点运用销售收入、利润、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效益指标反映本年累计与去年同期的效益增减情况,对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给予客观的概括和预测。⑵科技创新情况,运用科技创新强度(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费用、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重点管理指标,阐明分析。
2、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
⑴主导产业经营情况。将本单位的主营业务归入主导产业的相应类别,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研发费用、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数据,反映主导业务领域经营情况。⑵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分析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总业务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总体盈利或亏损做出因素分析,为产业导向、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重点产品/项目进展与市场开况
⑴重点产品/项目经济运行情况,对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点产品/项目,通过本月新增销售收入、环比增长率、新签订合同额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数据,反映产品/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⑵重点产品/项目市场开况,通过新合同签订/中标、营销渠道建设、产业合作推进等市场开拓的重大事项,反映产品/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通过主要竞争对手、竞争优劣势等因素分析,说明重点产品/项目的市场开况。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项目简介,投资总额(包括自筹资金、国家拨款、银行贷款),预期效益(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方面进行说明。
4、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根据大量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指标的升降、市场的大小、环境的变化等多方面情况,通过总结、归纳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发现关键的因素和重要的原因,给出发展趋势的判断或提示,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四、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管理制度及保障
1、信息来源
各子公司每月搜集一次经济运行材料,包括上月财务数据(财务标准报表)、产业实施情况,认真编写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的月度经济运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报集团领导。
2、工作要求
各子公司信息统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对编制上报的统计报表资料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所有对外提供的统计报表必须保持内外口径、前后报表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日常评价与管理
企业集团按月对各子公司上报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和各类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按季度进行情况通报,对报送材料及时、内容质量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对多次不能及时报送和材料内容质量差的单位提出警示。每半年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工作通报会,总结分析企业集团当期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执行情况,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一社会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社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呈现新的变化: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又要求毕业生具有与会计岗位相关的综合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要求会计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
(一)专业能力需求
会计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业务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属于会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工作能力。近年来,社会单位在选聘会计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对会计专业能力的考察,由以往的片面重视学历,向不唯学历,更重视实际能力与工作经验转变。社会单位一般设置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四类会计工作岗位,涉及的会计工作内容大致包括总账、报表、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核算、往来结算、库存核算、资产管理、财务分析、出纳、审计、内控等方面。社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账务处理能力
账务处理能力是社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专业工作能力的核心要求。账务处理能力是指对各种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会计报表进行科学登记和处理的能力。具体包括(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2)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者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包括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三类);(3)根据收、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特种日记账(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有关的明细分类账;(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6)将特种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账的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账中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7)根据经核对无误的总账和有关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2成本核算能力
成本核算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要求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过程。也就是把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发生的费用、支付生产工人的工资,以及一切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支出归集后,分配到各个产品成本里面去。
近年来,企业在选聘会计毕业生时加强了对应聘人员成本核算能力的考察,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面试素材和会计核算资料,重点考察毕业生在单位成本核算方面所掌握的方法、程序与技巧。另外,出于应对激烈成本竞争和降低经营成本的需要,一些企业在招聘会计毕业生时,还要求考察应聘人员在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方面的方法和能力,拓展了对成本核算能力的考察范畴,反映出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与时俱进。
3纳税核算及筹划能力
对会计毕业生来说,纳税核算及筹划能力是当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最为看重的技能之一。企业普遍要求会计毕业生首先熟知企业纳税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流程,能够从事依法计税、缴税业务;其次是要求会计毕业生同时具有纳税筹划能力。纳税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财务决策、会计核算、投融资、生产经营、法律法规与政策等多个方面,根据原理、方法和手段的不同,纳税筹划又可分为节税筹划、避税筹划和转嫁筹划三种形式。良好的知识储备是开展有效纳税筹划工作的基础,要求会计毕业生熟知国家税法与政策,能够在企业现有生产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政策,依法筹划企业应缴税收,帮助企业合法、合理避税和节税,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会计电算化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的常备工具,办公自动化与无纸化办公已是大势所趋,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会计工作革新的必由之路。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会计工作从手工操作过渡到电脑化、自动化、信息化,提升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并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集成与分析,为企业科学开展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近年来社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日益重视,以致会计电算化能力已成为企业选聘会计毕业生时的必查项目。
具体来说,社会单位具体关注如下会计电算化能力:一是对支持会计工作的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譬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二是与财务会计业务工作相关的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也就是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三是按照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自主开发编制实用财务会计软件,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能力。
5涉外会计业务能力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商对华投资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均大幅增加,涉外企业日益增多,其对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据统计,在调查的36家外资企业中,有22家企业涉及到外文财务资料(包含交易凭证、结算单据和会计帐表等),有7家企业预期3年内将会涉及到外文财务资料,还有1家企业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了要求熟练掌握中文背景下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外,涉外企业对会计毕业生业务能力的需求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读、写能力;二是能够熟练处理外文背景下的会计业务;三是能够熟练操作运用外文背景的财务会计软件。
6财务分析与写作能力
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早已大大超越了传统账房先生的范畴,企业更大程度上把会计人员视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要求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掌握企业的成本费用状况,并能够以财务管理的视角,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状况进行深度分析,发现企业运营的不足,提出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费用的建议,直至撰写形成各种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由此看来,会计毕业生仅仅掌握如何处理会计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财务分析以及写作财务会计报告能力的培养锻炼。
(二)综合能力需求
要求毕业生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也是近年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重要特征之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与会计岗位相关的多种知识,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仅掌握会计学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它理论知识,包括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价格管理、投资管理、金融保险、财经写作等方面,并且能够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排忧解难。譬如一家在深圳从事塑胶玩具生产经营的公司,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毕业生具有“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并提出经营建议的能力”。经了解发现,这家公司实行的是产品线事业部制,各产品线生产型号、生产量的大小完全由其经营利润来决定,因此,公司实行的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公司的CEO要求财务会计人员每月、每季度撰写经营分析报告,分析每个型号产品的盈利水平,并提出下一阶段的生产建议。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该公司要求会计毕业生除了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塑胶产品生产知识,熟知塑胶玩具的市场行情以及行业环境,同时具备较强的经营分析能力和分析报告写作能力。曾有某公司的财务总监认为,会计人员既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专才,同时又是企业的通才,从上述案例出发,我们不难理解这位财务总监所持观点的涵义。
2具备处理和协调相关岗位业务关系的能力企业是社会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内部每一个岗位也是企业运作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而每一个节点的效率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实践证明,团队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而如何保持企业内部各岗位间的协调并进,是形成团队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毕业生的工作协调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会计毕业生能够妥善处理会计岗位与其它岗位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化解与相关岗位间的工作矛盾,理顺业务往来关系,增进岗位人员间的团结,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证明,会计毕业生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财会岗位一般肩负着引领企业人员实施降本增效的职责,财会人员眼中时刻盯着企业的各种费用、运营成本和利润,并对企业费用、成本实施的严格控制,以致财会岗位很容易与其它业务岗位在费用支付和成本控制方面产生矛盾。当矛盾和误解生成后,如果财会人员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协调和化解,势必会影响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企业的竞争合力。
3具备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
当今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及时更新,无论是对企业创新还是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是企业对所有类别毕业生的总体要求,但对会计毕业生来说有着自身更高的要求。
其一,会计工作是一项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紧密相关的工种,国家税法、税率变更,会计准则更新,乃至企业内控制度的修订,都会给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学习和跟进;其二,会计工作需要借助其它工具,譬如计算机软件(财务软件、税控系统、ERP、平衡计分卡等),这些工具的更新换代比较快,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及时跟进学习和调整;其三,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员工,能够自我开展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为企业节省一笔可观的培训费用,这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二会计本科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差距
与当今社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高标准、严要求相比,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际动手能力偏弱
调查发现,会计本科毕业生已经普遍掌握较为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知识面比较广,涵盖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方面,许多毕业生还考取持有会计上岗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多种相关资格证书。可是,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会计本科毕业生已经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其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却普遍偏弱,主要体现为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会计工作应变能力、会计业务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不足,进入岗位后,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承担和处理会计业务。这在总体上反映出会计本科毕业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今的会计本科毕业生,曾经有一位在深圳某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总监如此评价:应聘回答问题时滔滔不绝,理论满天飞,而实际工作时难辨东西,束手无策,活脱一个书呆子。也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远不及高职和中职毕业生。上述专业人士的种种评价,突出反映了当前会计本科毕业生具有理论知识有余而实际能力不足的特点。
(二)综合能力偏低
会计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种。以成本费用为纽带,会计岗位需要与其它相关岗位发生密切的业务往来,因而,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妥善处理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其它工作。而事实表明,会计本科毕业生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处理与会计关联的其它业务,还是工作岗位间的协调,或是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与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专多能的总体要求差距较大。
(三)纳税核算及合理避税能力缺乏
依法纳税是全体企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同时,纳税额度又是企业与征税机关博弈的结果。当前我国企业的总体税负普遍较重,在依法缴税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核算,合理合法避税,降低企业税负水平,增加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企业普遍认为,合理进行纳税核算以及帮助企业合法避税的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最应当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但遗憾的是,据企业反映,会计本科毕业生最缺乏的正是这种能力。企业普遍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对纳税核算以及合理避税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基本上难以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合法避税,降低税负。
(四)财务分析与撰写财务报告能力不足
能够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提出相应的财会专业意见,并撰写有深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会计毕业生的主要期望之一。但是,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会计本科毕业生普遍未具备这种能力。主要问题有:1财务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不够科学,未能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成本费用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察,所形成的财会意见及建议亦较为肤浅,实用性较差;2无法撰写出有深度的财务会计分析报告,对企业管理决策缺乏有效支持。
(五)成本费用总体统筹能力偏低
摘要:以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立的过程为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统计制度,实施有效统计,使统计、数据准确可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反映中小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统计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各企业的统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制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
一、统计工作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就企业统计本身而言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数量特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性乃至定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人员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企业的原料入厂、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也涉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统计工作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现状,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结构、速度、收益与效率等诸多数量特征质量特性。
二、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因各种原因,部分中小企业统计数据的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统计部门与中小企业的统计重点不统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采取虚报数字以应付各种检查;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保密或某些既得利益,不愿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统计数据的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依据;三是企业内部不重视,统计专职人员配备不够或专业素养比较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统计工作。因此,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充分发挥统计制度的有效职能,是保证企业有效统计的基础。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首先,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保证统计岗位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根据企业情况设计报表形式,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生产管理部门,明确其报送或提供信息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并对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后加以汇总;搜集分析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将分析结果形式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在现代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中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信息汇总职能。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
四、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统计分析职能。引入考核机制,将基层的统计质量纳入考核,以获取更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统计报表制度,一般企业一直沿用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对统计报表的内容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基层报表制度所要求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员工及工资变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科技开发及附营业务情况。指标体系虽然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但对企业深入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何其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离不开统计部门收集、整理的数字信息,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分析职能,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