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写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作文兴趣 作文习惯 作文方法 作文水平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不敢写、不爱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写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写作文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地探析。
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敢写、爱写作文
习作兴趣不高,是当前学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敢写作文,不爱写作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手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从降低作文难度入手,让学生敢写作文。对于害怕写作文、觉得难度较大的学生,进行示范引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其感受到作文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也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另一方面,增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写作文,从心里爱上作文。一是注重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对于学生的点滴闪光点进行放大,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予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到到进步的愉悦。二是开展各种作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写作兴趣,提升作文能力。可以与学生的好胜心理特点相结合,开展竞赛类作文实践活动。如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比赛、办手抄报作文竞赛、组织学生给报刊杂志进行投稿等活动。
二.增强生活体验,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句话直观地指出了“写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小学生因为阅历浅、体验少、见识有限,所以,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情可诉,因此,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重点。一是注重平时的生活体验,用日记、周记、作文片段、小作文等多种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详细地记录下来。例如,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仔细观察,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二是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作文,如观看日出日落的景象,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动物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增强体验,丰富经历,增加积淀,最后通过作文的形式写出来。三是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间语言,俏皮话、歇后语、谚语等。还可以将听到的民间神话、传说、当地的逸闻趣事等及时地写下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注重作文方法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法宝,坏的作文习惯,往往会阻碍作文水平的提升。一是先想后写,注重作文的构思。当学生进行作文之前,应该围绕题目,确定最想表达的主题方向,然后进行搜集作文素材,进行合理的选材,最后,用作文提纲的形式将写作思路写出来。作文提纲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要包括以下内容:作文题目、作文段落层次(其中,包括每个段落的段意,将开头和结尾写出来)。当然,作文提纲只是作文前的构思,并不是要求学生束缚其中,而可以根据作文过程中思路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灵活表达,鼓励学生自由作文。作文的教学空间应该等于学生的生活空间。我们要把作文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三是说写结合,进行口头作文,以说促写。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教师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不断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新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作文主体性的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想方设法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敢写、爱写作文,增强生活体验,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注重作文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方法,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促使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严卓娅.小学生乐于学习作文方法的探讨[J].华章,2011,(06)
一, 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具体”的内涵
六年级上册课文《月光曲》,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
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写具体”,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课文在写贝多芬如何谱写成《月光曲》这件事上,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事情的发展变化 人物的情感变化
(贝多芬)夜晚散步—听到琴声 (好奇)
走近茅屋—听到对话 (同情)
走进茅屋—看到情形 (惊讶)
弹奏曲子—听到赞叹 (震撼)
创作《月光曲》
上课时,学生看到这样的课件展示,听到老师的引导,不仅弄清了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而且还明白,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贝多芬的情感也在变化。这样,让学生很直观具体的认识到,可以像这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一件事,把事写具体,准确地表达情感。学生练习时,不仅能把一件事写具体,还能把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化。如《穷人》一文中: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他搔搔后脑勺”这一简单的动作说明渔夫在考虑问题,刻画出了他极端矛盾的内心世界----即想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而又觉得自己无力抚养。“得把它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从简单的做人道理出发考虑,孩子同死人在一起是不行的。“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表明渔夫在心理上已做好了吃更大苦头的准备。记事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写出来的,使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状物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使事物形态具体化。上述主要指的是描写对象的角度,帮助学生如何写具体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丰富学生“写具体”的表象
首先,学会观察,把人和物写具体
作文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写作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抓住特征和细节描写,把人和物写具体。
客观世界里的人和物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要具体地、惟妙惟肖地再现某个人、某一物,首先要把握住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这一物区别于那一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人和物的特征观察、描写。如写“我喜爱的玩具”,第一步指导学生抓住玩具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质地等)观察。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构造,了解用途。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地分步描述以后,再指导学生把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写下来。
再如写“我最崇拜的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来写,即抓住身高、长相、衣着来写,写出他不同于别人的特征。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而且能抓住特征,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
其次,体验生活,把亲身感受写具体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到社会生活课堂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感受,文章才会内容充实、具体感人。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如指导写《这次活动真有趣》之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个有趣的活动:“吹蜡烛比赛”、“夹弹子比赛”和“给熊猫画鼻子”。开展这样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学生亲自参加了活动,就有真切的感受,再指导把活动过程具体地写下来,就容易多了!如吹蜡烛比赛结束后,我首先指导学生叙述自己或同学吹蜡烛的动作、神态,再指导学生说说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最后让学生把活动过程具体写下来。
三、展开想象翅膀,重点突破“写具体”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把话写具体。如给学生一个句子“教室里静极了”,要求学生回忆生活实际中教室里静极了时的情景,展开想象把这句话写成一段通顺的话。先要求每个同学心里想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用以表达“教室里静极了”这句话的意思,可是要说的话里不能有“静”字。起初大家打不开思路,不知道怎样说。我提示他们从教室的环境、人物的表现以及教室里有哪些响声出现等方面去思考、想象。一个学生马上说“有的同学在认真地看书”。接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下说出了许多。“有的同学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盯着黑板,可能在思考难题吧”,“教室里清楚地听见同学们翻书的哗哗声,写字的沙沙声,还有老师来回巡视鞋底与地面磨擦发出的嚓嚓声”……我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给这些语句“排个队”,凡属写环境的句子编到第一组,写人物表现的编到第二组,写响声出现的编到第三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在每句话前面编好了序号。最后让每个同学练习讲一段话,先讲“教室里静极了”这个总起句,然后讲分述句,按照三组序号依次讲下去,大部分同学都能讲上一段话。再要求他们写在本子上就轻而易举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一、认真审题,确定时态人称,同时关注题材格式时态:故事性文章一般用过去时,其中表达感受时可用现在时。说明性或议论性文章一般用现在时,举例时可用过去时。根据题目要求也会出现时态的交错使用,如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等。如果句中出现了时间状语,时态则要遵循时间状语。如ago,last…——过去时next,in…——将来时等人称:注意在句子中人称的统一。例如:Thanks to the teachers,we have improved our English.其中we和our就是人称的统一。格式:注意书信格式的开头和结尾。
二、找全信息点,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切忌只看表格中或所列1、2、3中的信息点。一定把题读全,找齐信息点,建议用铅笔标出,写完后再涂掉。根据题目,可适当增加合理内容。特别注意文章要有开头和结尾。
三、成文时表述正确,文字流畅切忌与汉语提示的一一对应,使用所学表达方法将语义表达出来即可。首先考虑句子结构(如主谓宾,主系表等)。同时注意短语的正确使用和单词的拼写,最好使用课本上学过的短语和句式。
四、文章结构清晰,重点句型出彩,可使文章在得分上提高一个档次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连接短语,使文章结构紧凑。常用连接词:
1.表文章结构顺序:First of all,Firstly/First,Secondly/Second…And then,Finally,In the end,At last
2.表并列补充关系的:What is more,Besides,Moreover,Furthermore,Inaddition
3.表转折对比关系的:However,On the contrary,but Although+clause(从句),Inspite of+n/doing On onehand…On the other hand…Some…,while others…
4.表因果关系的:Because,As So,Thus,Therefore,As a result
5.表换一种方式表达:In other words
6.表进行举例说明:Forexample,句子;For instance,句子;such as+n/doing
7.表陈述事实:In fact
8.表达自己观点:As far as I know,In my opinion
9.表总结:In short,In a word,In conclusion,In summary
10.文中正确使用两三个好的句型,如: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动名词做主语等。
宾语从句举例:I believe Tianjin will be more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状语从句举例:If everyone does something for the environment,our hometown will become clean and beautiful.
动名词做主语举例:Reading books in the sun is bad for our eyes.It’s bad for our eyes to read books in the sun.
常用状语从句句型:1)时间when,not…until,as soon as 2)目的so that+clause;todo(为了) 3)结果so…that+clause,too…todo(太……以至于……) 4)条件if,unless(除非),as long as(只要) 5)让步though,although,eventhough,even if no matter what/when/where/who/which/how 6)比较as…as…,not so…as…,than
五、认真检查,检查信息点是否全面,时态、人称是否一致,句子结构是否清晰,短语使用、单词拼写是否准确等。检查后,将草稿誊写在纸上,请注意按结构分段,书写清晰。下面列举一些在检查中可发现的错误:
1.We live more and more comfortable。改正:comfortably(副词修饰动词)2.we can get many informations by reading newspapers.改正:much information(不可数名词由much修饰)
3.There has many programs in TV.改正:There are many programs on TV.(There be句型和介词短语)
当大家进行写作的时候,需要掌握到相关的知识,对于有的人来说,论文写作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并且还需要大家浪费一定的时间,但是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可以让大家看到论文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学生在自己规定的时间之内,无法进行上交论文,这样对于自己的毕业有一定的阻隔,为了自己可以及时的毕业,众多的人们还可以实行找到专业的人员帮助自己的方式,这样出现的论文都是原创的,能够给予大家合理的参考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毕业。
论文写作有的时候很困难,但是如果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主题,明确了需要的研究方法,就可以给予自己带来更多的便利,让自己朝着固定的方向进行搜索资料,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当然,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最新的一些消息,以及看一下大家的相关的经验描述,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快的参与到其中,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点,从而可以方便自己的快速写作。如果自己实在是写不下去,那么大家可以去网站上面和那些其他的玩家进行交流,帮助自己较快的参与到其中。
找到合适的方法,那么论文写作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方式,当大家找到相关的之后,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论文,还可以给自己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帮助自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1-(1):总体描述图画:人物/动物/事物+动作+环境or人物+服装+表情(一句) 1-(2):图画细节描述(通常一句,有时也可写两句)
1-(3):对图画中的文字进行翻译(一句,有时可省略这句)
第2段:图画寓意阐释兼论证(共五句)
2-(1):主题句:点出图画寓意 (一句)
2-(2)(3)(4):论证段 (注意:既然前面提出了观点,随后就应有相对应的原因/解释/论证。不要犯考生易犯的有论点无论据的错误) (三句) 论证段的思路:
【内容层面】论证的内容可以从如下角度选择其一
a、谈背景:即问题或现象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
b、摆事实:即已经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的事实情况
c、驳观点(欲扬先抑):先摆出与自己观点对立的他人观点,随和在反驳中提出自己观点(因为欲扬先抑是英文写作习惯)
d、讲原因:即分析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好给出2-3点 (注:王江涛在书上说“原因”是现在改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角度,偶不置可否,大家可以多练练这个角度)e、论后果:即分析问题或现象导致的后果,最好利弊都写。
f、“象-义”对应(书上写的是“联系现实”,“象-义对应”是我自己发明的词,因为“联系现实”容易让我产生歧义):即阐释图画寓意时把图中每个事物和现实中的象征的涵义对象联系起来(例如写道“图画上的花朵象征着现在的少年儿童,温室象征着家长的溺爱”)备注:书上只列了五大角度,f点是单独列在后面的,但我认为这一点谈的也属于构思上的写作内容层面,所以就一起归进来了。大家也要重点练习这点,因为只要涉及图画阐释的题都要写到这个内容。
【写作方法层面】可综合运用下面的论证方法(我打算每一种方法都积累几个相应的好句型,最终形成自己的句型模板):
1、因果论证(注意:英文的逻辑是前果后因,和中文刚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段的首句应是主题句,即“结果”,后面的论证就是“原因)
2、分类论证:如果在前述的写作内容上选择了d角度(讲原因),则最好在第2段写两到三点原因或例证,然后在第3段写两点建议,这样结构更严谨。
3、定义法: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注:如果要用也最多一次)。例:What is idol worship? Idol worship is usually……
4、解释法:即换个角度把上一句的意思再说一遍(注:如果要用也最多一次)。例:In other words,……
5、统计或事实:可以虚构一些统计数据或调查结果,来使文章有理有据。只要数据不夸张,能自圆其说即可。例:According to the recent survey/data/study/statistics by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70% of……
6、举例论证(最常用,不多说了)
7、比较和对比:比较两者的相同点或者对比两者不同点
2-(5):小结:将2-(2)(3)(4)三句进行小结,与本段首句呼应。(一句)
一、如何进行准备
1. 了解六级写作考试大纲的内容,评分标准、原则,历年真题范围,从而掌握出题原则及规律;同时,弄清自身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词汇贫乏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打好基本功。
2. 了解六级写作考试选词要熟悉、简洁、具体及多样化;句子要语法规范,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及多样性;段落要中心突出,思想上保持一致,内容上有连贯性等特点。熟悉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写作技巧及常用句型、套话等。如论说文的常用开头法有谚语法、定义法、引用法、提问法、直接法、间接法、故事法、概括法及综合法;中间段的扩展法有时间、空间、定义、分类、过程、例证、比较与对比及因果法;结尾段常用方法有重述法、总结法、提问法、预测法、建议法及名言法等。
3. 了解各种书信及简历的结构特点和写法;熟悉英文摘要及图表作文的具体要求:如何归纳信息、描述中心内容,如何用词简洁等。背诵一些常用于论说文中的起、承、转、合结构的词(组),句型以及各种书信(如求职信、申请信、邀请信、感谢信等)中常用于开头或结尾的套话等。勤学多练,熟能生巧。在阅读范文前可根据所给作文题目及要求按自己的思路试写一下,然后与范文对照找出差距,并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涉及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侧面的代表性文章,储存多种信息,以防写作时无话可说。平时在阅读英语文章、报纸以及做模拟题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词汇、表达法及句型,分析文章的构思、组织方法,以便在写作考试时能做到有条不紊,顺理成章。
4. 熟悉各种应试技巧:如何识别提纲中的关键词;如何将提纲转化为各段的主题句;如何描述图表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说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
二、临场注意事项
1. 放松情绪,消除恐惧感,必要时可借助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的心情。如试卷一、二(作文在试卷2上)同时发下来,应在做完听力部分后,迅速地看一下作文题,让其在大脑中留有一席之地,这样便于在做词汇、阅读时随时发现写作可借用的词汇、例子、句型等相关内容,而不至于在本来较短的写作时间内,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
2. 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文章及各段主题,实现由提纲到主题句的转换。
3. 打草稿:摆事实,理清思路,从易于表达,且论证丰富的观点入手,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种表达法或一种句式。
4. 写作时最好分段来写,各段之间空二至三行,以利于随时增减或删改。
5. 字迹要工整,卷面要保持清洁,给判卷人一个好印象。
一、理解题意
关于“传递”的理解。“传递”的本义是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传递”可引申为传授、传播、传承、传送、传达、传告……学生从本义或引申义去展开话题,都应视为题目范围之内。
关于对“传递”文题的把握。从“传递”的含义看,可以写“传”,也可以写“递”;从“传递”的内容看,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感情,还可以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技艺、武艺、经验等;从“传递”的次数看,可以传一次,也可以传N次;从“传递”的关系看,可以写传和接,也可以只写传不写接,还可以只写接不写传;从“传递”发生的原因看,可以写主观传递,也可以写客观传递;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单向地由上往下传、由前往后传、由左往右传,等等;从话题的角度看,写为什么要“传递”(包括“传递”的好处、“传递”的目的、“传递”的原因)。
二、扩充题目
1.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接力棒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话语的传递、奥运圣火的传递、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坚韧精神的传递、友爱善良传递等。
2.多问题目,引向深刻。
为了能使题目丰富起来,考生还可以对题目进行多次质疑,从而打开写作思路,确立深刻、新颖、独到的主题。如“传递”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传递”?“传递”了怎么样也可以问怎样“传递”?谁在“传递”?……通过多次质疑,我们就能找到写作思路,就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触所在,也就是你的感悟所在,立意所在。
三、确定选材
1.可以从自然这方面思考。
自然的传递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规律,有的也是充满人性的继承;要思考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有形的物质范畴的传递提升到无形的精神范畴的传递。落花对枝头花的喃喃细语,传递“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和责任;燕子南飞,生生不息,代代延续,传递着对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
2.可以从社会这方面思考。
放眼社会,公交车上的一个个让座的身影,传递着爱的温暖;校园里一声声响亮的问候,传递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校园的教育文化。
3.可以从家庭这方面思考。
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则向孩子传递着许多潜藏的信心。如:自信、坚强、自立、孝心……
4.可以聚焦历史。
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历史上,或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写,从一个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种精神的传递,如“雷锋精神的传递”、“儒道精神的传递”、“精神的传递”等。无论哪种,都应重点落笔在传递的过程,揭示传递的意义。
5.让时事入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没有时代精神的作文不能算作是好的作文,现实主义永远是中考的历史使命,因而命题者也是要“作文合为时而命”,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题目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在具体的写作上,可以将文章的切入口变小,心中在题前后添加相关概念,以便化笼统为具体,写起来就会生动得多,如“爱的传递”“微笑的传递”“孝的传递”“传递,在你我心间”等,心中的作文标题最好体现主旨。在立意和构思上,可由物而精神,由现象而本质,总之最后要落到精神、品质和文化上来,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写得深刻。
四、确定文体和结构
在结构上,可以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并列加层进的模式,文体上以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为首选,也可考虑记叙性散文和书信体构思。在行文中,可先由所见,所闻或一些现象引题,然后谈开去,把问题引向深入,因为文题是“传递”,所以论据中自然要更多联系历史,在论据方面可选取几个生动的历史画面,或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探索精神,或表现大国民族“礼”的风范,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还有“尊老爱幼”“天人合一”“谦让”等,这些都是由古传递到今天的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值得我们发扬和继承。最后可以强调没有“传递”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今天,更谈不上美好未来。
美文列举:
传递
旅途漫漫归期远,一封浸湿了泪雨的家书传递来平安与祝福。
梦中花落数十载,一曲深情诵唱的《回家》传递来无限愁情与期盼。
海峡对岸,余光中的乡愁传递而来。这夜月明,余光中独斟一杯浊酒,惆怅了数十年的思绪,都寄予了明月。他畅饮一瓢雄浑的长江水,摘下一片血红海棠贴在胸口,看远山被飘然的白雪覆盖,撷一枝腊梅,把心中的赤热传递给故乡……梦还是醒了!他只能老泪纵横地在高山上远眺,用痛哭将这份悲愁传递,从那一岸,到这一岸……
海峡对岸,洛夫的悲痛与绝望传递而来。踏上归途,马背上洛夫的琴弦轻响,抑制着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然而就在不远处,他乍然勒马,笑容凝结成苦笑。他茫然伸手,想抚一抚故乡的泥土,谁知,却抓回一掌冷露。我踏着这岸的春草花苞,看洛夫身后的背景,一点一点,变成严冬。忽然传来一声脆响,一颗赤子之心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前被冻裂。他蹲下身去,竖起衣领,独立过着他火烧的寒冬。不远处满山凋零的杜鹃,剩下唯一的一朵,在哭泣。不知是什么无形的墙壁竖立在一湾浅峡,只有这份悲愁,从那一岸,传递到这一岸……
学生作文水平提不上去的根本所在点,不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不会用文字把它们写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巧妙的写作方法。
一是抓“触动点”。 就是抓住触动自己的一“点”,写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抓住细节渲染,把老套的事写出新意。如邹韬奋《我的母亲》中写到:“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抓住几处触动自己的细节“歉疚”、“不安”、“不敢”,写出母亲为我熬夜时自己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关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生活中类似的事很多,就看你是否能抓住触动自己的那个点,把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准确地描写出来。
二是抓“感悟点”。 这样可以使人物更加典型,使文章内容变得更深刻。如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面对心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抓住了哈威尔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这一感悟点,使人们从他身上感到了坚定如山般的品格,这种品格在灾难面前镇定了人心,也震撼了读者。
三是抓“联想点”。 军训后,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了教官与学生分别时的场景:“……分别的那一瞬间,我们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恋恋不舍。我们没有看错吧?望着他的眼睛,我想起前几天‘立正’时,有同学乱动,他那种火冒三丈的眼神,使我们有要被‘修理’的大祸临头的感觉。现在到底怎么了?我们心里都酸酸的。离开了不是该庆幸吗?怎么……”抓住“恋恋不舍”的眼神,联想到以前“火冒三丈”的眼神,更显出教官从严格要求到依依不舍的感情变化。联想描写时可以抓住一点突出写,有的学生把人的脸、眼睛、头发、衣着全写出来,反显 唆而且喧宾夺主,冲淡了文字的感情。有时淋漓尽致地描写一点,反能更显真情。
四是抓“想象点”。 想象是一份灵气,想象是一份智慧。在讲评学生作文《成长的烦恼》时,我告诉学生换个角度想象一下会更好。经过修改,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起身想出去走走,仿佛看见电视在向我招手,电脑的鼠标正在弯着尾巴无声地邀请我,网球拍也在向我点头,于是我焦躁地在屋里转来转去……”通过想象,把各种事物对“我”的诱惑力写得活灵活现。更突出了“我”内心抗拒诱惑时的巨大矛盾,把很俗套的事写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