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众号运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广播;数字化传播;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3-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 2015 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由此可见,中国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上网为主要上网场景的转移趋势愈加明显,甚至部分较年长的智能手机使用者(例如广场舞大妈们),从一开始就有且仅有通过手机上网。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并始终以平价、方便、迅速的媒介传播优势,在媒体版图上占有一定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台也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着手进行传统与数字渠道融合的媒体融合尝试,本文将着重从地方电台如何规划其微信公众号的课题入手,分析地方广播电台通过微信官方公众号助力媒体融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一、新闻资讯类微信公众号并非网民获知新闻热点的主要途径
CNNIC统计显示,以微信和QQ为主要代表的“即时通信”在网民中的使用率高达90.4%,位列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第一位。同时据CNNIC另一份报告《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统计,网民网上收看新闻资讯的渠道从单一的新闻资讯类媒体转变成以新闻资讯类网站为主体,社交类网站并存的格局。
统计还显示,当网民需要获取新闻资讯时,除了新闻资讯类网站以及新闻客户端外, 15.1%的网民会通过微博关注新闻,此外16.2%的网民会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关注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
尽管及时了解新闻热点这一需求,位列微信主要使用目的第二位,然而,结合“微信主要使用功能”这一统计结果,关注公众号这一个使用需求仅仅排在第五位,其使用的优先级低于文字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和群聊。换言之,人们在微信上主要从朋友一对一分享(包括聊天中提及)、朋友圈分享的方式获知新闻热点,而非通过新闻资讯类公众号。这一数据分析显示,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首选的内容规划主题,不应是“新闻资讯”这一传统强项,而应走生活服务资讯和互动沟通的内容规划。
二、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在交通资讯上表现最优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的著名新媒体榜单“新榜”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传统广播电台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前20位,除“西湖之声”与“浙江之声”是资讯综合类公众号,其他16个全部为交通广播类的微信公众号,还有2个分别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的综合类微信公众号和FM1045女主播电台这个新的类型化电台公众号。这一结果提醒广播电台,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规划,应当围绕具有广播优势的资讯服务进行延展。
受制于用户使用场景的需求,以及微信官方允许每日推送一次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更新频次限制,新闻资讯类并不能作为广播电台的首选内容。同时,广播电台的微信公众号在吸引用户关注和持续打开时,还遇到了其他传统媒体的竞争。
同样以新榜的指数为例,指数越高,这个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与价值越大。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分类上,前20位电台微信公众号的指数高于期刊和新闻网站,低于报纸和电视的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国家级报纸和电视等强势的传统媒体,其原本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也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是地方广播电台难以望其项背的。
三、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的规划与运营
对广播而言,我们首先要认识其媒体优势在于快和互动性。广播电台的互动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听众提供工具类服务,如交通出行、音乐点播等;也可以产生游戏效果,如猜谜等;更能满足听众的社交需求,如对新闻信息的点评和细分领域资讯的讨论。广播的互动可以说是传统广播实现差异化生存的又一利器。社交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动物的天然需求,而广播的互动优势正贴合受众需求,为其带来了强大的媒体生命力。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已经可以为地方广播电台的微信公众号确立三大规划原则:内容规划偏重趣味与资讯服务;形式规划偏重互动与交流;差异化规划贴近本地受众,做到接地气。
在运营阶段,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的运维需要遵循个性与共性协同的原则。个性是指媒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内容传播定位和特点,在微信公众号上统一风格的内容,与听众互动的主题也要符合媒体定位。共性则是指尊重微信自身作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特点,对其微信公众号内容进行优化,强化互动体验。例如,广播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要经过转化,做到短小精悍、内容有干货、配合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文字),既突出其社交媒体属性,又符合移动互联网情景下内容消费的快节奏。
四、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实战建议
地方广播电台开通微信公众号这一媒体融合方式,仍然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前提是一家广播媒体具有了能实现数字化与媒体融合的综合能力。
1.有能力对现有内容进行再加工甚至再制作。在微信公众号上,切忌简单地将广播新闻资讯的文字脚本摆放上网,而应该对图文内容进行加工,匹配人们看微信的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进阶做法则是开辟新媒体部门,根据数字社交媒体的互动场景,对现有内容进行深度优化和重新包装,持续在微信公众号上输出优质多媒体内容,并适度、及时地与受众互动,甚至为微信公众号开发专属的栏目,通过虚拟主持人等数字化手段,做到差异化的内容规划和运营。
2.有能力吸引专业人才,包括采编人才、技术人才与运营人才。广播媒体可以采取媒体内开发或委托开发的方式,对移动技术进行优化,为微信号订阅者提供更优质的微信公众号使用体验,例如HTML5视觉化开发、数据库架构等的专业人才。在采编和运营人才吸纳上,需要吸引对互联网内容开发和运营有经验、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才加入广播媒体,成为新媒体部门的专业力量,持续制作适合互联网数字化传播的内容,提升用户互动的体验,提高运营成效。
3.有财力持续投入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与运营。既要对微信公众号自身的推广进行持续的市场投入,也要对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的关系维护投入人力物力。而且这种投入是持续、长期、常态化的。
4.媒体自身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与魅力,或者其明星主持人能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吸引受众持续关注,提升微信公众号活跃用户转化率,减少用户流失。
5.有实力与广播媒体之外的其他同类新媒体渠道进行竞争。这样的竞争可能是来自同一区域的其他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也可能是来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同类型官方帐号。
6.有前瞻性盘活数字媒体渠道优势,实现渠道变现。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既让广播媒体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扩大其影响力,吸纳新的受众参与,打破电波传播的地域限制;微信公众号也让广播媒体多了一条为合作伙伴进行推广的商业化变现方式,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广播媒体的合作议价能力。但是,微信公众号的合作方式与传统的广播媒体合作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地方广播电台一方面需要遵守来自微信官方的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所在区域的营销重点有清晰的认知。例如,地方广播电台可以借鉴浙江交通广播的成功案例,通过增强区域服务属性,吸引本地合作伙伴;在垂直细分领域具有优质内容制作能力的,可以将其作品以“付费收听”的形式在其微信店铺“微店”上直接售卖,尤其是像说书、广播剧等广播媒体所擅长的、具有特别竞争优势的精品内容。
综上所述,为搭建传统电波与数字传播、新媒体相结合的广播媒体矩阵,广播电台在综合评估自身的匹配度,再制定长期的新媒体策略,分别制定了1年、3~5年和长期战术,是一个较为切合实际的做法。广播媒体还必须认清的是,各类新媒体虽然是广播媒体的“路线选择”,同时,也是与原本电波传播渠道独立的传播手段,需要尊重与遵守其特有的传播规律,传统的广播媒体切忌将这些渠道作为镜像分发渠道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上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传播阵地来看待。
在数字化媒介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但是,所有的变革都是危机与转机并存的,人们的眼光在转向互联网的同时,对传统媒体来说,不单只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传统广播媒体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触电后的广播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不间断、即时、移动、免费是广播媒体传播的特点,感性与具有想象空间,是广播的魅力;应急,是广播的公益之本。只要正确认识广播媒体的优势,广播媒体在这个时代并不会消失,只要其广播的特点得到尊重和发扬光大,实现更好的媒体融合。无论广播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变化的仅仅是传播渠道的革新,而非广播媒体的去留。
参考文献:
[1]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6.
[2] 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CNNIC.2016.
1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
选取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肿瘤学科分类中的27种肿瘤学科核心期刊〔z7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内搜索其期刊名,若能搜索到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未搜到公众号的,查看其官网是否附有微信公众号信息。若附有,重新搜索添加。
2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截至到2016年3月,27种肿瘤学核心期刊中,有1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55.6%。其中服务号5个,订阅号10个;杂志编辑部自己管理公众号平台的有9种,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公众号平台的有6种。菜单设置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用户导航、信息与互动交流。其中用户导航栏目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委名单、主编介绍、投稿须知、联系方式5种。信息一般包括文章目录的推送、杂志最新消息、会议列表、广告信息等。互动交流部分一般是读者和作者与编辑部的互动模块,可以发起话题,向编辑部咨询和交流,编辑部在后台可以进行交流回复。巧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提供摘要推送的有8种;提供文章目录推送的有9种;5种提供当期全文的阅读,7种提供过刊全文的阅读。还有5种杂志具备检索功能,可以通过搜索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和稿号检索全文。4种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稿件采编系统,可满足作者微信查询稿件状态,其中2种杂志具有专家审稿功能,可满足专家移动审稿的需求。
3微信公众号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
微信是一种即时传播载体,作者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杂志社通过公众号发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通知,打破了时间和地理区域的限制[fil。首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学术期刊的信息、文章、优先出版、移动投稿查询、审稿人审稿、编辑加工、读者关系维护等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无需花费大量经费,即可在线申请帐号,对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界面等进行个J陛化建设,并利用高级开放接口,将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采编系统、期刊微博等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第二,相比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具有随时、随地、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宣传力度同时微信公众号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海量性、立体性的特点,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一改传统媒体只能提供单一信息的特点,将各种信息形式(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杂揉融合在一起,然后发送到作者手机上。其传达的信息是立体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灵活、丰富[+}。第三,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广泛,且具有互动性。受众关注微信公众号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甚至无收费,其受众比传统纸媒更加广泛[7];且交互性极强,大大缩短了信息间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零时间”交流互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信息的制作、发行和反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障,其在时效性上已不敌微信平台[7]。
4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很多科技期刊经营者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但大多没有重视其运营,开通后并没有投人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营,公众号活跃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微信公众号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成为“僵尸号”。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僵尸号”高达44.28%,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跨媒体传播的优势[[A]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现象。27种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只有约半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55.6%),且在巧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不少流于形式,微信公众号功能少、更新不及时,无法帮助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获取有用信息,也无法通过微信及时获取反馈。微信公众号可以分为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而订阅号则侧重于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和资讯,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1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杂志中,有10种选择了使用订阅号传播信息。在公众号的管理方面,9种期刊选择自己管理,6种期刊的管理权外放,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微信平台。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的微信平台内容更全面,信息量更大、更丰富,但容易陷人模式化、统一化,较难体现杂志自身的风格和特色。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包括公众号的定位、设计策划和编辑等多个方面,涵盖领域较为专业,其运营是长期的过程,所以科技期刊如果具备专业的资源,可以在现有团队中整合资源建立专职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受到办刊资源的限制,则可以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维护。
5对国内肿瘤学科技期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困境”;科奕
一、引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使用浩瀚的网络资源。2016年,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社会环境的转变促进了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的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变。在此情形下,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增加综合竞争力,传统媒体纷纷与新媒体展开融合。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自2013年1月1日上线以来,据清博指数新媒体大数据平台信息显示,其在媒体微信排行榜中居于前列,每日总阅读数可达160W+,每周总阅读数可达1000W+,成为集交互性与时效性的新媒体领军平台。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师生群体中信息快速传递分享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总结学生诉求,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产出更贴近学生的内容,走进学生视线;另一方面,网络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应用给了学生接触新媒体平台的机会,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时易产生同质化的信息阅读需求,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分。根据其运营团队角色和性质不同,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所的高校微信排行榜将其分类成官方、社团、团委、校园媒体、校友会、学生会、院系、校园自媒体和校务机构微信公众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上述种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总数达3442个。
科奕微信公众平台是陕西科技大学《科奕》报社运营下的订阅号,于2015年3月15日正式上线。《科奕》报社是陕西科技大学最大的学生媒体,其出品的《科奕》报纸(校园刊号:SKD-001)累计发行量达20W+,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口碑与服务形象。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科奕订阅号诞生,定位为“一个有价值、有态度、有趣味的校园媒体”。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学生媒体的特殊性,该微信订阅号在假期之际陷入活跃度下降,甚至停摆的困窘局面,笔者将之概括为“假期困境”。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行为存在影响,作用于用户的参与水平、参与深度和使用时。“假期困境”的出现切断了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粘度下降,对平台的发展极为不利。
本文尝试从科奕订阅号假期运营的实践出发,以科奕订阅号定位和媒介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校园媒体微信运营“假期困境”的成因,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运营进行思考,提出为假期运营“解困”的对策,为同类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日常及假期运营提供经验教训和决策参考。
二、科奕订阅号“假期困境”的成因分析
科奕订阅号由科奕微信运营团队运营,该团队为《科奕》报社的一支专项工作组,有十名以上的固定成员,工作报社内部全体采编成员近100人为其提供支持,力求打造服务于全校20000余名师生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队伍在组建上要具备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基本特征,在发展上要确保植根于学生媒体的生长沃土――校园。在各种因素的化学作用下,科奕订阅号的“假期困境”现象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
科奕订阅号运营团队全部为专职运营成员,但其本质是依靠成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维系的学生组织,新老成员均有任期。且可工作人员数量不稳定,易受重大节日、期中期末考试、寒暑假等校务安排的影响。此外,内部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时间和实践,直至运营团队成员能够完全融入平台整体的内容风格中,各项技能和执行意识趋于专业化。此项工作通常以“以老带新”和“培训交流”的方式展开。若“老人”任期和“新人”成长期不能完美咬合,则不能很好的传承平台整体风格。每年暑期正是新老任期的交接点,所以该时期的运营,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学生校务安排影响,另一方面受新人完全参与平台运营存在适应期和磨合期影响。
(2)缺少完整系统的内容策划和储备内容
在内容策划上,忽视为假期前中后平台运营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且没有在假期之前积累优质的储备内容。由此导致稿件编写无法满足平台更新频率,出现“稿荒”,运营团队陷入被动局面。完整系统的内容策划是微信公众平台产不断产出优质内容的保证。内容策划环节必不可少。此外还应未雨绸缪,在假期前注意积累少量储备稿件,不至于出现“停摆”现象。
(3)仅追求“内容为王”还不够
科奕订阅号追求、突出原创。“内容为王”对于一个学生媒体而言,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服务于师生的底蕴所在。但是无论是假期微信运营还是日常微信运营,仅仅追求“内容为王”还不够。新传播时代,媒体的竞争是综合实力和平台级的竞争,需要转变理念,打造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优质内容来源于校园生活,却高于校园生活。假期离校师生对校园相关信息的了解是有限的和间接的。在数十余天的假期中,校园生活的具体载体锐减,运营团队对于假期内校园信息抓取能力也有限,只能通过少数留校师生反馈或者关注校园网站进行,再调查的范围与方式受到限制,且易与其他校内微信平台内容产生重叠。如果仅从内容层面人手,显然不够。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运营的对策分析
科奕订阅号运营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进行调整和调节,面对“假期困境”通常在1-2周内做出反应,将内容风格与运营方向带入假期环境中,力求使“假期困境”对于用户粘度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该团队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和其他平台运营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现提出以下“解困”对策,仅供参考:
(1)把握重大、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在假期前中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各有所侧重,注意把握重大、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争做“独家内容”,争取“首发权”。假期前期,可将内容重点放在假期时期相关的校务安排,包括假期起止日期及离校相关注意事项等。例如,科奕订阅号曾及时假期校务安排的信息,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8000。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假期关注重点。平台可以开通投稿渠道和在线交流平台,鼓励社会实践个人及团队分享实践过程与心得体会,弥补了假期内容素材的不足。在假期后期,可以将关注重点转移至开学上。暑期后期可以加入迎新预热等内容,为新一学期的迎新工作做准备。
(2)横向与纵向联系相结合
在运营过程中,运营团队要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主动与校内校外进行沟通交流,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相结合。当前,没有一种媒体可不借助其他媒体的资源而单打独斗,校园媒体也不例外。横向,与高校传媒联盟、其他高校校园媒体积极联系,同时掌握校内外动态,沟通共进;纵向,与校内行政机构、校友等建立联系,可与前者共同搭建校内假期信息快速传递的桥梁,可向后者约稿,充实假期平台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应该在学期内就积极进行,或者严格抓起,此举意义不仅仅是“解困”假期运营,更在于其有利于构建长久的与校外的联系合作机制和与校内的沟通交流机制。
(3)以“信息服务”为导向
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所运营的产品不单单是微信公众平台一种,还有微博、QQ服务号等网络平台。则需要以“信息服务”为导向,注重技术对平台发展的影响,实现同一学生媒体品牌下所有平动。此外,可将平台拟人化,使其成为一个具体的活跃在师生周围的虚拟形象。通过为其开通网络账号等方式,让其走进师生的社交圈中,扮演可与大家亲切交流的知心朋友角色。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本身而言,可以通过改进后台回复功能,及时回复关注者,个性化服务;可以适当以小段文字消息代替图文消息,推送一些重要简短的通知:可以直接将文章末尾关注者留言评论内容作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在线获得独一无二、不断更新的文章内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运营团队需要基于。信息服务”不断思考,灵活采取对策,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
关键词 医院;健康传播;微信公众平台;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66-02
从腾讯2016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报告可知,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06亿,同比增长34%[ 1 ]。微信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继微博以后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社交平台,微信背后所蕴藏的传播价值是巨大的。作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主体,医院针对广大患者与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健康传播自然也需要引入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该平台全面提升健康知识的传播能力。然而,尽管各个医院均在健康传播方面引入了微信公众平台,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效果并不理想,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待完善。
1 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作为“互联网+”时代众多自媒体当中发展最为火热、最为迅速的一种,微信公众号主要是利用腾讯公司庞大的用户群体,打造的一种自媒体品牌。其主要是基于腾讯微信软件所拓展的一种业务,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均能够利用该自媒体创造一个公众平台,与广大微信用户进行更为系统、便捷的互动交流[ 2 ]。
2 健康传播的内容以及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关联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饮食、常见病的预防和保健,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均在健康教育的范围之列,比如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高血压的预防己经成为健康体检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预防高血压即要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参加或观看竞争性激烈的运动;低盐饮食,节制饮食,限制体重,不吸烟,不酗酒;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健康限于空间和人员限制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 3 ]。
健康传播不能局限在院内,需要不断延伸和扩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医院微信平台群发健康传播信念,为广大患者家庭普及了防病知识,纠正了他们不正确的行为和方式,在加强健康知识普及的同时,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了对医院的满意度。
3 微信公众平台在医院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3.1 群发消息层面
首先,群l消息时效性缺失。部分医院尽管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然而并没有安排专门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专职员工,往往都是采用兼职的模式开展,导致许多健康知识的传播都存在滞后性。比如“节气养生”类型的文章,往往出现不再节气当前的现象。其次,群发效率频率较低。因为部分医院的重视不足,微信公众平台消息会存在无规律的终端情况,并且每日信息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性。最后,健康信息缺乏针对性。因为没有针对潜在用户群体实施科学分组,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相应的信息推送往都是无差异的,缺乏针对性,导致部分用户体验不佳。
3.2 教育功能方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传播的方式与途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健康传播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往往存在会忽略一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健康热点内容,并没有从心理调整、生活习惯、运动以及饮食等方面给出针对性的健康传播,无法帮助人民群众构建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意识。
4 应对措施与建议
4.1 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平台
要想进一步加强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在健康传播方面的效率,医院应当进一步加大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力度,使得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接触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具体来说,医院应当主动在楼道、科室、住院处以及门诊等位置张贴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以此来提升各个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针对住院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推广微信公众号,详细介绍相关的作用、功能,尽可能提升医院微信公众号的覆盖面。
4.2 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运营
医院必须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工作,以此来保障健康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倘若无法做到每日定时推送,医院应当综合参考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时间表,尽可能培养广大用户定时查看推送消息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医院还应当主动将自身潜在用户群体进行分组,运营人员在进行群发消息推送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推送不同的内容。
除此之外,运营人员还应当深入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用户留言,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后,给予对应的答复,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互动。
4.3 满足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医院微信公众号关注者有效涵盖了各个层次的用户群体,相应的运营内容应当综合参考不同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用户提供对应的推送内容,在信息中融入双语翻译,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在外籍人群中的传播性[ 4 ]。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预防,医院应当综合参考该种转变,针对养生保健、疾病知识等热点内容应当构建相应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内容的,而类似心理健康等关注盲点则可以尝试与热点内容进行搭配,使得广大用户在阅读热点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必须要将急需普及的、重要的内容放在首要的推送位置,尤其是在爆发社会健康问题、重大疫情的情况下,必要将其进行置顶,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健康传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想保障传播效果,需要各个医院持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就需要各个医院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深入探索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将健康传播充分融入微信公众平台,以此来提升健康传播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明君,宋锦平,朱红,等.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以微信公众号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华西医学,2017,19(1):107-111.
[2]陈晶晶,曾韩,万蓉.微信公众平台在辅助生殖技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17(24):115-116.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国内企业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数据报告,里面提到两个数据我觉得很喜感,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1,平均阅读率在5%左右。
2,平均粉丝月增长也在5%左右。
相信这个数据被很多无心运营的企业公众号拉低了,也相信很多认真运营的企业公众账号数据连这个都达不到。
这个数据说明啥呢,说明微信公众账号的新鲜期已过,粉丝越来越懒得打开企业每天推送的各种文章,即使打开了,转了,朋友圈的小伙伴赞了,也没几个人愿意关注。就像我虽然加了100多个企业公众账号,但全都是屏蔽的。我每天看的都是我喜欢的自媒体号,比如和菜头。
大部分公众号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性:既然都跟风设了这个职位,为了对得起工资一个月要发20条以上吧?一条包含2个以上图文,其中至少一条是那种大家都爱转的。另一条是变着法讲产品的,漫画啊,编段子啊,结合热点啊,十八般武艺变着法耍,图的是消费者觉得有趣,然后把这个读了,顺便转了,再吸引点关注。
归根结底,很多公司没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公众账号,大多数人都是在为做公众帐号而做公众账号。才导致这个看者不看,写者难堪的局面。
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看了各种公众号运营宝典,照葫芦画瓢导致。那些宝典我也看了看,基本是在讲公众号可以做什么,然后叫大家也这么玩。可问题的本质是:它是从公众号本身出发,而不是从不同产品、不同企业阶段的需求出发。比如菜市场食材那么多,我炒盘西红柿鸡蛋,就只需要两种食材。我若在里面加上肉,鱼,那还能吃吗?
我今天想说的就是:从不同品牌/产品的不同阶段,来对公众号做不同的利用。
在此之前,我想先来一发地图炮:任何想通过发一些,在网上搜的乱七八糟文章,或自己写的劣质植入软文,进而得到大量关注者,进而向他们推销自己产品的企业,都是大傻逼。我见过这样的没一例成功的。
我为啥生气?因为我的客户基本都喜欢在跟我没聊几句就问:你能帮我拉多少粉?做这个号一月能帮我做多少销售额?今天在这里就把理由一次说明白:
1,那样根本拉不到粉!你的那些内容太常见了,嘛关注你!
2,拉到粉了别人也不会买!你骗我进来,是为了卖跟内容完全不搭嘎的产品?广告狗!取关!
初创企业都没钱,所以想走捷径,我理解,挣点钱不容易。只是不能当消费者是傻子,别再问这种问题了,乖。是的,你们最关心推广,我再说3点:
3,自建鱼塘,还不如从别人鱼塘那捞鱼。
4,省下推广的钱只能拿时间来换。
5,如果不是为了做品牌调性,只是单纯为了推广,有这笔钱还不如去砸点广告费。
我把产品从稀缺度,所处阶段做了一下划分。稀缺度是你的产品/市场的得分,我眼中容易得分三段:高、中、低。所处阶段分两段:创业初期、创业中后期。
稀缺度得分高的产品,比如有:整容,理疗,医院,定制,旅游,大型平台(比如京东)……
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做企业公众账号的内容运作,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建个成交系统,发点产品、促销的信息就够了
按照,营销=稀缺*内容*推广*CRM。
初期阶段:他们只需要做两步。
1,讲出自己的稀缺。从技术,材质,服务,消费者口碑,媒体报道,情怀,对行业的态度,大V站台等做出你在这个行业这个方向的NO1姿态。
2,通过各渠道把内容投出去(比如店面,各大相关线上线下媒体、社区,微博,微信媒体号),进而引导大家去自己的成交点(店名,个人微信)成交,或关注。
问题来了,吸引大家集中到哪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自己的朋友圈,还是微博?
因稀缺度得分高,它们就没必要做内容,而CRM在微博和朋友圈,微博都可以做。稀缺性产品在微博推广很容易,可微博不便于聊天,所以它们最好的选择是把关注引到微博,把想成交的再引到朋友圈。
中后期阶段:它们复制前面的路子就好了。实在想做内容也行,在微博做就够了。
稀缺度得分中的产品,比如有:化妆品,保健品,垂直平台(比如趣玩)。
初期阶段,它们的头两步跟上面一致,只是把关注吸引到哪里有了变化。因为,它们不可能稀缺到哪去,必然要靠内容,CRM来做补充,所以从长远来讲,必然要把大家吸引到微信公众账号或微博。其次,因为它们不稀缺,所以在微博做推广几乎没什么用,而大家都喜欢玩微信。所以,把吸引力引到微信公众平台来最佳。
中后期阶段,靠产品就活下来了,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开始做内容。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定位必须与品牌有关联。你的品牌符合什么样调性的主题,就做什么样的话题或人格,朝死里做,做精做透,千万别散。尽量降权产品推送,把产品放到副图文或自定义菜单里。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感觉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媒体号,而非一个企业号。这样只会给你的产品带来好的影响,毕竟都喜欢你的内容了,再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不是爱屋及乌。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绽放,微熏之美,京东金融等。
但是要说的是:想做出这样的内容,很贵。如果自己原创,可能一个月耗费1万不止。有人说,那我到处整理抄呗,这其实也是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好办法。可是抄也是一门学问,算了,不讲这个了。
对了,在这还要讲一下,同样是做内容,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做内容,跟请明星代言,去做各种赞助的区别在哪。因为微信公众账号有它们没有的一个好处:就是长期性。一次洗脑不成功,可以多次洗,只要你不取关。它可以很好的跟其他内容形式形成补充。
稀缺度得分低的产品,比如有:食品,饮料,服装。
这类产品不分前期、中后期。除非你能做出:哇,它就是跟市面上的不一样,太牛逼了。不过基本不可能。
既然在产品上面乏力,一开始就得做内容,要让大家因内容喜欢你。
所以大家会看到,这类产品的广告费那一般都不会少。
如果花了巨资打广告,那当然有个公众账号对其进行补充更好。
如果没花巨资,那最好得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比如绽放;或者文化,比如张君雅小妹妹。
>>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开发模式为基础探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设计 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探讨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分析 浅析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构建 浅析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与营销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推广初探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运用微信平台优化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 微信平台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分析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分析 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平台服务用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2 ] 腾讯科技.2015中期业绩报告[EB/OL].[2015-08-12]..
[ 4 ] 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26-31.
黄林英 杭州图书馆馆员。浙江杭州,310016。
孙云倩 嘉兴市图书馆馆员。浙江嘉兴,314001。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教学应用现状
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许多老师都开始尝试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指的是“个人生产、加工和信息的媒介平台,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和共享服务,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1],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互动社区,无数的用户和众多的个人媒体为社交媒体生产内容,传播信息”[2]。
QQ群、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基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新兴媒体已是高校老师常用的教学工具,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在QQ群上大家可以就学术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电子邮件给了学生随时向老师提问题的机会,也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扬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张爱凤老师就曾把学生的新闻采写作业到微博上,以增强互动性和影响。
但是,当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仅仅是被当成一种教学工具,实现课上到课下的延伸,如收发作业、布置任务等,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而得到充分利用,这说明我们在教学理念和自我学习上创新不足。为此,笔者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新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
目前在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有三大瓶颈需要突破: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新闻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新闻理论的实践,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时才发现学不能致用。如何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融合,是教师们亟须思考的问题。二是新闻教材的陈旧与良莠不齐,当今传媒业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教材编写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时展的速度。三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观学校建设的教育技术平台,由于缺少个性化服务,往往不能满足互动教学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新理念就显得紧迫而重要。对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自媒体平台应用于教学,同时积极寻找与业界合作的机会。
二、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教学
我们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这门课为平台进行了全新的教改实践,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科生课程教学采用了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考试包括微信、微博运营报告和新媒体案例分析两种方式。2014年研究生课程教学首次尝试“产学研一体化”,与广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DV现场》合作,让学生结合理论,全面运营其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元素。互动教学除课堂讨论之外,我们还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充分利用QQ、微博、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等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并可随时与笔者进行讨论。
我们在新浪博客“谭天论道”和微信公众号“暨大新媒体”上,可以随时学术热点和前沿资讯,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通过转发、评论和老师随时互动;“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除每天向公众推送一两条新动态、新文章之外,还开设教学模块,内容包括作业点评、答疑集成、课外阅读指导等,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回复,构成了网络的学术讨论空间。较为私密的QQ群和微信群则是我们指导学生深入进行学术讨论的另一个平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吸引了大批校外学生和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促进了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还带动了其他关注“谭天论道”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用户粉丝。这种在线学习实际上具有慕课(MOOC)特征,其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大众学习公共通道的建立,帮助学习者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流讨论形成知识网络中的“节点”(Nodes),并最终在知识网络中形成多群体学习路径的生成式课程。[3]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结合理论去运营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由于人力、财力、时间和经验不足,同学们所运营的只能作为媒介产品,离媒介平台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同学们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懂得了“服务为王”“以用户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并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中去。
例如:充分体现网络思维的微信号“吐槽君”,就是利用反讽的网络语言,以热点和观点聚集了不少人气。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运营好一个媒介产品需要做到:一是从内容产品到服务产品的转变;二是从受众模式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三是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
运营微信号“吐槽君”,同学们从一开始简单地以内容为主,到逐渐开始有了服务用户的意识。例如世界杯、高考期间推送的文章,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推送用户想要了解的信息,及时又有趣;不时举办的抽奖活动,促使用户们在朋友圈大量转发,实现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此外,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几次改版,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新媒体产品的运营。
同学们在运营新媒体时会更加积极思考在课堂上从没想过的问题――怎样变单一传播为双向交互,变自己做为大家一起来玩?怎样变作品为产品,而且不仅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同时还要研究用户及行为:熟人怎么做?陌生人怎么办?我们产品的独特性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乐趣,热情高涨,反响强烈。
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平台用到教学中去,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更是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朋友关系。新媒体平台打造的亦师亦友、活跃互动的学术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同学们利用新媒体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是在对业界前沿的探索,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检验,将来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搞实践,对他们都大有裨益。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战训练
协同创新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同企业合作,协同研发,创新技术,既能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声誉,又能促进教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中开创的“产学研一体化”实战训练,是实践“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案例。
“产学研”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与校外、与社会的合作,一般教师往往囿于社会资源的匮乏而止步。笔者依托自己的社会资源和媒体人脉,加上媒体转型和节目创新都有很强的需求,校媒双方一拍即合。践行“产学研”结合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我们指导的学生全面运营广东电视台《DV现场》的新媒体,就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范例。
《DV现场》栏目是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创办于2011年5月,秉承“直击现场、关注民生”的宗旨,聚焦普通市民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节目要求记者站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力求为观众带来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画面和声音。2012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创新栏目,2013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名优栏目。
《DV现场》虽然有官方微博、微信,但在资源整合上还略有不足,亟须寻找一个新的途径去扩大互联网的影响力。媒体的官方微博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平台,更应该重视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我们除让学生参与到《DV现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论坛贴吧三个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去之外,还带领学生将营销学的4P理论、病毒式传播等应用到电视新闻上,拓展传统媒体的渠道,打造新媒体平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两者之间互动性的增强,对于提升彼此的影响力都有帮助,可以实现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以《DV现场》的官方微博为例:在同学们接手《DV现场》的新媒体平台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其官方微博粉丝数由11万增至12.5万,粉丝净增数达到1.5万,平均每个月增加5000人。在2014年6月20日世界杯有奖竞猜开始阶段,日增订阅数1694人,达到。
从“消息发送人数”指标上可以明显对比出运营团队接手前后的变化。2014年4月16日之前,主动发送消息的去重用户数(包括非粉丝)的数量几乎为0,而4月16日当天,消息发送人数达到53人,此后均保持在这个数据上下。可见,在精心运营的情况下,微博的消息发送情况有明显好转。
种种数据证明,同学们运营后的成果是很显著的。同学们不仅仅是将它作为电视节目的延伸,更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第一,明确目标用户,提升官方微博活跃度。第二,总结微博规律,获取用户最大程度的注意力。第三,精选搭配图片及视频,引发视觉传播轰动效应。第四,注重沟通与反馈,赢得用户信任与支持。第五,重视微公益传播内容,塑造官方微博品牌。第六,与传统媒体互通,打造兼容开放的传播平台。这些经验的总结,不仅让同学们对于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对业界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样,在其他平台运营的效果也很显著:官方微信的粉丝数由85557增加到94476,论坛和贴吧的配合也起到了网络推手的作用。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DV现场》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为我们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依据。目前广东电视台围绕《DV现场》正形成电视新闻播出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活动(小记者夏令营、公益项目苹果书屋等)三位一体的O2O媒介平台,既有内容产品,也有服务产品。
社交平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个体用户与其圈子内的人展开互动,共享资源,维系关系;另一方面,它又能打破圈子内关系的封闭性,通过突破时间、空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形成更多、更好的资源流动,并赋予个体最大程度的机会,使得个体能嵌入到另外的圈子中,并顺带使自身的圈子与外界的圈子发生关系,形成交集,从而增强转换的可能性,进而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实现嵌入。毫无疑问,关系转换的目标是通过个体价值最大化来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笔者这一次带领学生与业界的合作,不仅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也为业界实践提供了很强的指导意义。[4]
关键词:微传播;新媒体;教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38-03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1]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主流传播方式。这些变革和变迁重塑传媒环境,挑战传统新闻教育,不少高校除在原有新闻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课程之外,还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内容、方法及实践体系等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新要求,为此,新媒体实务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新媒体实务教学的课程多是以“新媒体实务”或者“新媒体业务”统称,并未将“实务”以具体不同的课程划分,在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发展之初也未尝不可,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新媒体实务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操作中,新媒体实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运营等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产品策划、设计、内容编辑与制作、形式设计、推广、营销等工作,涉及新闻采编、页面制作、文案写作、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
(一)以“微传播”为主线,重新明确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
传统互联网浪潮下,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较早开设了网络新闻业务课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实务课也适时被众多新闻传播专业纳入到专业课程中,虽然内容有所优化完善,但大多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基础上,略增手机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总体内容设置基本一致。
据统计,当前关于新媒体实务方面的教材多达二十余种,出版日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部分教材在章节上增加了博客、微博运作的内容,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客户端等产品鲜有涉及。例如,近年来风靡业界的HTML5动态新闻,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业界发展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也难以在众多教材中觅得身影。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也需适时延伸、优化和调整。文华学院新闻系教师及时关注和搜集相关的业界动态,通过大量典型鲜活案例,深入解读新媒体实践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与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设计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服务号?HTML5新闻专题如何制作?数据新闻如何创新?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如何评价和提升?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效对接。
(二)以“小前言”贯通课程群,有效整合新媒体实务课程群
文华学院依据微传播背景下新媒体实际运营,对新媒体实务课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围绕新媒体的写作、策划与制作、运营与推广三大业务内容,开设对应主体课程,并辅以摄影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与编辑、数字录音技术、Flas制作、数据新闻制作等课程,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课程群以设置上的延续性和课程间的互动性,带动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革新。虽然在实际运营中,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很难真正分开,但从教学角度来划分,有必要对整个运营流程进行梳理并合理规划各部分内容。
为贯通新媒体写作、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三个主体课程,各课程需设置一个独立又联系的“理论小前言”辅助学习,实现主体课程联而不黏。
二、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不断拓展资源合作平台
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资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这些课程,了解业界动态,在整合课程群基础上,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立体化拓展资源合作平台,运用不同教学资源平台诠释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新媒体实务资源群包括以新媒体(融媒体)实验中心为基础的硬件资源、从校园到社会的新媒体资源、从“送出去”到“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等。
(一)以校内实验中心为基础,充分挖掘校内新媒体实验室资源
建设或整合已有的实验室,构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交互式新媒体实验室。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原有的实验室及网络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由微媒体+APP+户外屏+成果数据库构成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形成特色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体系。
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是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价值,功能涵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基地,有效整合校园新媒体(包括官方新媒体如网络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或者课程认知来说,这一步必不可少,也只有在校内媒体上才更容易实现。新媒体实务课程资源群建设以新媒体实验室为基础,从校内新媒体起步,逐步迈向校外新媒体。
(三)以拓展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为目标,努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与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与业界紧密相连,了解业界实际运作,还可以搭建起功能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新媒体资源平台。校外新媒体平台除了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践和实习外,还可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建。比如针对某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做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诊断,提出完善的运营方案。文华学院新闻系新媒体创新团队对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游襄阳”微信公众号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拿出整体方案,就项目合作达成意向。
另一方面,激活“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目前,新媒体实务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沟通。新媒体实务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送出去”是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校园,到新媒体机构带职实习,参加新媒体的一系列流程实践业务;“请进来”是大量聘请业内人士或定期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随时带来最新的业内资讯和经验,此举给课堂注入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为了跟上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变化,跟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创新的脚步,新媒体专业的师资也要重新组合搭配。专任教师与业界兼职教师搭配、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就拥有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不断丰富师生实践载体
新媒体实务教学以实践为主,形式和层次单一的实践模式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因此需要构建形式多样和层次多元的实践群,以丰富的实践载体来保证教学效果。实践群设计围绕三个层次依次展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
(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很强的新媒体实务课来说,亦是如此。该部分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调研、策划、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实现对典型新媒体案例的系统研究分析,为学生后续项目参与和更高层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项目参与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是基于前期课堂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项目参与式实践模式是:项目导入,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根据项目展开过程进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体验学生形成与项目实施阶段相对应的方案以组为单位进行,将成果班级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完善方案教师单元总结与项目方反馈项目方案实施方案完善与实施。“项目参与式实践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项目引导和管理者身份出现,学生则以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这就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实践和职业体验一体化特征,有利于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2]137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微作品大赛、新媒体运营大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体验。以赛代练,既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和专业能力养成情况,又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实现日常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融合渗透。
(三)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下,新媒体实务教学中的初级内容比较容易付诸实践。但对于更高层面的实践,却难以通过纯粹的教学、校内实践以及项目实践完成,还需要到更高层级的校外新媒体单位去实践实战。以微信运营实务为例,从入门期(0粉丝)、起步期(0-1000粉丝)到发展期(1000-10000粉丝),可较好地在校内实践,并且大多是师生一手创办微信公众号,从策划、设计、内容都可以体验完成,从后台到前端运营者也比较熟悉。一旦要涉及到真刀实枪的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就需要到处于运营期(10000-50000粉丝)和商业期(50000以上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真正实现。由于校内载体和自办新媒体载体难以模拟复杂的传播环境,因此新媒体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实现方面的实务教学只有走到真正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战案例和经验积累,才能得到真知、实现提升。
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院校提出的CDIO最新教育模式,“以练代学”和“项目化教学”可以增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81文华学院新闻系不断探索和丰富新媒体实务课程群,大力推进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与专业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融合创新,以多元化的实践载体充实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四、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成果
新媒体实务教学与专业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是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和成果的重要支撑。
(一)开辟专业建设新路径。课程发展以专业发展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体现一个专业的进步和成熟。文华学院新闻系从2007年起着手进行以媒介融合为主旨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传播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初,本专业将专业定位从媒介融合再向前进一步――落实到新媒体实务技能培养上,从而为媒介融合的专业定位从行业理念着陆到具体的行业岗位上,找到新的专业特色生长点。
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微博、微信、APP制作和社交媒介运营管理,简单的新媒体课程增加和原有新闻专业改造已不能满足众多新媒体要求。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于此,文华学院新闻系积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快推进新媒体实务教学建设,并对全国新媒体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努力打造与同类院校新媒体专业的比较优势。
(二)实现师生团队教学相长。新媒体实务课程群的涵盖写作、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动画制作、数据挖掘等,涉及实务较广。目前的专业教师授课尚能从事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教师的软肋。为破解这个难题,文华学院在新媒体实务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上充分考虑课程需求,从中文、广告、计算机专业吸纳相关教师,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改进。
在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中,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学生团队作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坊和新视听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不是一时的团队组合,而是有梯队、有承接、有延续的。该工作坊坚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参与和校外实践为方式,积极承接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业务。2015年初,工作坊为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所做的策划运营方案,得到业界同仁的好评和采用。
(三)构建原创新媒体产品和案例库。除了注重专业建设和师生团队建设成果,原创新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一大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些新媒体产品将新媒体实务技能掌握情况运用实践的最直观表现。文华学院新闻系师生团队创建了“文华新闻”官方微信、微博以及37度人物微信公众号、枫华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正在建立学生作品库、课堂教学案例库等。这些原创新媒体实务教学成果,既锻炼了学生对新媒体产品的全程把控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新媒体类型,实现校内外实践资源和平台的共享。
“这是微传播时代的最新数据:微博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媒体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4]25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努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新媒体实务教学改革,推动专业教育创新,真正实现新媒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15].
http://.cn/.
[2]李艳平,王姗,周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5(5).
[3]耿延宏,张秀琴.CDIO 理念下研究生外语教学体系重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