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地理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
我国的江河众多,主要大河有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淮河等。古代人便用江河来划分地理区域。
1.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a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 。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c 江南:长江以南均为江南。杜甫有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a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例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所以古代人也用山来划分地理区域。山,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含义。
1.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2.山西,指位于太行山以西的地区。
古代也往往用关隘来划分地理区域的,关也有不同的含义。
1.山海关:以长城为界限,长城以南是关内,长城以北是关外。
关键词:物流;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指标
一、概述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区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对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物流业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1]。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的物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区域物流产业特点及重庆市市情,对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予以分析。
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一般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全面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应当全面考虑影响地区物流水平的各个因素,要从宏微观、内外部等方面全方位地设计。
(2)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物流发展状况,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准确。
(3)科学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含义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指标数据资料应来源于第一手资料或官方数据库。以定量指标为主。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将其恰如其分地转换成定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
(4)可比性原则:为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所选取的指标在含义、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
(5)灵活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使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并且设计的指标应该可采集,对一些难以衡量的指标尽量予以避免。
2、评价指标选取
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需求状况、区域物流要素状况、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四个指标;二级指标中选取GDP状况、工农业产值来描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对外贸易水平、区域贸易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来描述区域物流需求状况,选取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能力来描述区域物流要素状况;选取全社会投资情况、政策环境、地理区位来描述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三级指标主要是变量选取与描述,总共确定16个变量,分别编号,具体见表1。
(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结合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内涵和特点,选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矶郧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进行评价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一种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3]。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设有个城市,
个评价指标,则观测样本矩阵为: ,标准化公式为: 。
其中,Xij为第个城市的第个指标值;Xj为n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Zij为第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2)计算标准化后的p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Sij为xi与xj的协方差
(3)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特征向量。通常用雅可比方法求R阵的p个特征根λ1≥λ2≥…≥λp≥0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
(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k及累积方差贡献率a(k)。第k个主成分Fk的方差贡献率 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Fk的方差贡献率ak表示var(Fk)=λk在原始指标的总方差 中所占的比重,即第k个主成分提取的原始p个指标的信息量。因此,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a(k)就表示这k个主成分保留的原始信息量的总。即a(k)越大,说明前k个主成分包含的原始信息越多。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较为常见的是累积方差贡献≥85%原则和特征根均值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将特征根均值法与累积方差贡献原则结合使用。
(6)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7)计算综合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为权数,将其线
性组合即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据此即可计算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低,根据综合得分高低可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其中主成分数量为5。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9区的综合物流发展水平与潜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表2 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重庆市主城9区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1、第一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具有好的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主要包括渝北区和九龙坡区。
2、第二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若干方面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方面也相对较好,包括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
3、第三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比其他区略差,主要是受本区的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等方面的限制,或是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基础较差、或是不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等,包括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物流需求相对较小,其中巴南区以公路物流基地为核心,拥有南彭贸易物流园,以发展公路物流为主。大渡口区和北碚区主要因地理区位与交通设施发展影响,没有大型的物流基地。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充分结合了重庆市区域物流的发展特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较系统、客观、全面,评价结果与各地区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本文所构建的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重庆市物流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晓伟,李建军.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论文摘要]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推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逐渐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这种嬗变,开启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著名行政学者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说: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生态学是各种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J·W·别斯指出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房子或家,经济和经济学也有相同的词根,经济学和生态学有许多共同点,但生态学的含义更广泛。它涉及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1〕美国著名学者利格斯(Fred 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开创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是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对象,并为行政管理的实施提供条件。故此,我们应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行政学历经了向现代公共管理学范式的重大转变。迈入21世纪,区域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这种转变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处理好和解决好了系列区域公共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2〕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陈瑞莲认为,在我国有关区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较为零散,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无疑,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学者说,“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3〕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其中“区域”和“公共管理”是其两个核心概念。
一、“区域”概念众说纷纭及其公共管理视角的界分
区域(region)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且相对性极强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区域。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丛林中,最早研究区域的学科是地理学,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牛津地理学词典》中,“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地区”。〔4〕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埃德加·M.胡佛说,“所有的定义都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5〕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对区域的解读,往往侧重从一种更为宏观视角来讨论区域的内涵和外延。米特尔曼提出三个不同层面“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在“区域”的多种释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有多种分类,系统性或整体性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依据不同视角有多种划分;区域是变化的,应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它。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是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基于此视角,区域应如何界定?有学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6〕另外,从四个纬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区域”做类型学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和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区域”和“边缘区域”。〔7〕笔者以为,不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界分,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看,区域实际上是按照公共物品为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是拥有相同一领域或多领域公共物品的域场。在这里区域不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为标准形成的同质性域场,并不绝对与行政区划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要讨论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区域行政的发展背景、内涵等基础知识。区域行政问题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学者刘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并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我国的行政学界,宋月红在国内首次使用“区域行政”的概念,作者从行政区划、行政区域与区域行政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是一种狭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范畴。〔8〕陈瑞莲、张紧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广义的“区域行政”概念。〔9〕随着实践的推动和理论的发展,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在学界,最早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刘锋和中山大学的陈瑞莲,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论述。刘锋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10〕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领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理论支撑
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前文已经界分了公共管理视阈中的“区域”。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对其内涵把握还是基本体系的构成,都还在探讨中。王乐夫教授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的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11〕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公共管理主体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同时,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无庸讳言,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行政随着实践的需要,在治理范式上不断成熟的产物。笔者认为,所谓区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区域政府组织和区域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多元主体(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其它方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区域公共管理之所以“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说,除了实践的需要外,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外,还有公民社会理论、现代治理、网络治理理论和善治等理论。公民社会,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公民社会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和国家、经济与公民社会的三元结构。关于公民社会的结构要素,不同学者对其强调的重点不同。就中外学者取得的共识来看,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私人领域;二是志愿性社团;三是公共领域。除了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外,公民社会还具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原则,大体说来,这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包括: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以来,“治理”概念被广泛使用。在治理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有失败的可能,为完善该理论,随后善治进入学者的视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区域善治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个战略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6.
〔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序言)1.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4〕梅休.牛津地理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354.
〔5〕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6〕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7〕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8.
〔8〕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9〕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1.考纲要求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考情播报
年份及考卷考核要点题型及题号分值2011・山东
文综卷运用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野外考察的资料(区域地图、地形剖面图、气候统计图、文字说明等)对比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两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而判断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非选择题
26(4)10分2012・天津
文综卷对比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新加坡两区域位置图,说明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的原因非选择题
地理部分
13(4)6分2012・四川
文综卷对比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非选择题
39(1)12分2012・浙江
文综卷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有何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问题非选择题
37(3)10分2012・重庆
文综卷宁夏影视城基地的外景特色,宁夏的城市发展特征选择题1、28分3.命题特点
从题型上看,以非选择题为主,选择题为辅,试题一般利用区域地图作为命题背景,多要求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判断人类活动的方式及其原因,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气候、地形、土壤、水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工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经济知识,其中以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最多,分值最高,而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试题较少;从考查能力上看,重在考查阅读和分析区域地图、统计图、地理数据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人类活动方式的能力,分析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等,试题往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考点解读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
区域
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以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以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相同点均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生产活动的差异。
区域
产业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旱地耕作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工业轻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较落后【方法指导】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时,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采取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
A.自然因素差异。
a.气候差异的形成。
纬度位置差异
地势高低差异
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不同气温差异
寒暖流不同
降水差异气候差异
b.地貌差异的形成。
内力作用地形起伏
外力作用地形平坦地貌差异
c.水文差异的形成。
Ⅰ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径流量差异。
Ⅱ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
Ⅲ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的含沙量不同。
Ⅳ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d.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B.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产量、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指导】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纵向分析过程,即循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例题解析
例1(2012・四川文综卷)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2分)
解析:根据经纬网或者山脉、国界的形态定位,甲、乙两地形区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甲区域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发展的是河谷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区域由于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发展的是绿洲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
答案:甲地形区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2分)乙地形区种植业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2分)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2分)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2分)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2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2分)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例2(2011・山东文综卷)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下图,回答问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10分)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
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对比区域
比较内容加利福尼亚
谷地(北部)大盆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解析:运用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野外考察的资料(区域地图、地形剖面图、气候资料统计图、文字说明等)对比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两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而判断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根据R地与旧金山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为地中海气候,根据气候、地形的特点分析出其农业发展的条件,根据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出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大盆地处于内华达山脉的东侧,距海洋较远,荒漠草原广布。分析大盆地气候、地形、水源、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得出其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这部分知识在世界地理中的美国地理部分有所涉及,为解此题打下了基础,因此学好区域地理是我们较好地运用高中地理原理解题的重要保证。
答案: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
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对比区域
比较内容加利福尼亚谷地
(北部)大盆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水源充足;河谷地形、土壤肥沃(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夏季光热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荒漠草原广布,土壤贫瘠(从气候、水源、植被、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和园艺业(水果、蔬菜、花卉等栽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四、实战演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所占比重最大
B.林地总量大,人均少
C.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D.山地多,平原少
2.图中耕地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政策②市场影响③城市化进程④土地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世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为了解决居住与区域气候的矛盾,以方便生活起居,人们在构筑建筑物时无不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各自然地理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下面四幅图中是世界不同地区的建筑物。读图,完成3~4题。
3.四幅图中的建筑物所在的地区从左到右可能分别是
A.中国湘西中国岭南西亚新加坡
B.泰国夏威夷中国新疆日本北海道
C.中国湘西中国岭南中亚日本北海道
D.泰国夏威夷西亚新加坡
4.四幅图中的建筑都设计有回廊,其主要作用从左到右分别是
A.通风除湿遮风避雨遮阴防晒通风防晒
B.圈养牲畜防暑减湿通风保温遮阳避雨
C.通风保温通风除湿圈养牲畜通风防晒
D.通风除湿防暑减湿通风保温遮阳防晒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据此回答5~7题。
5.有关材料所述四个区域的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6.应该说这位教授对于中国区域的划分还缺少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
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
7.材料中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读下表,回答8~9题。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农耕地苹果园林地草地菜地A44.12.412.940.50.1B18.111.636.833.40.1C10.119.636.833.40.1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侵蚀量
比较(%)径流量
比较(%)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3~8年内8年以后A1001005757B64525088C5040481128.对三种方案的评价准确的是
A.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B方案3~8年内的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
C.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C方案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江汉平原
C.四川盆地D.两广丘陵
下图中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
10.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PB.Q
C.MD.N
1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12.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A.向高纬度流的寒流B.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向北流的暖流D.向南流的暖流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地形图。
材料二:沿材料一图中直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材料二图中三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资料。
耕地林地草地宜农荒地其他A3.14%20.51%54.02%17.18%5.15%B62.37%9.41%6.25%10.67%11.30%C8.74%30.27%19.04%10.58%31.19%(1)根据材料三中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资料判断A、B、C各是材料二中的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三个地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分别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从土地利用构成上看,该地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
2.D对比两图可知耕地比重减小,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的政策、城市用地增多和土地退化。
3.A图中四种建筑物从左到右分别是傣族吊脚楼、广东骑楼、伊斯兰民居、热带民居。最后一个易误判为日本建筑,但可以从房屋旁的棕榈树看出是热带建筑。
4.A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的回廊可通风除湿;岭南地区降水多,广东骑楼的回廊可为行人遮风避雨;伊斯兰民居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该地日照强,宽大的回廊可以起到遮阳防晒的作用;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气候湿热,为了通风防晒,屋檐比较长、回廊比较宽。
5.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
6.D我国除了大陆以外还有广阔的海洋,海洋的颜色为蓝色,因此应该命名为“蓝色中国”。
7.A地形和气候是划分自然区域的最主要因素,水文和植被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8.DA方案中农耕地面积大,侵蚀量最大,环境效益最差;B方案环境效益有所提高,但不管是3~8年内还是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都不是最高的;C方案植被保护得最好,虽然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不太好,但8年以后的经济效益是最好的,这种方案最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A该地如果选择A方案,则侵蚀量达100%,说明该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根据该地可以发展苹果种植业可知,该地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
10.C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M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11.B由图可知,P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Q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M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N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12.B根据P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P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其大陆西岸有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13.(1)A:呼伦贝尔草原区。B:松嫩平原农垦区。C:长白山地丘陵区。
(2)A地区优势:①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形平坦辽阔;②草原面积广阔,多优质草场;③多优良畜种;④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不足:①纬度高,热量不足,受寒潮、暴风雪等气象灾害影响大;②位于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将实验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 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 的,由
京版教材的教科书为16开本,彩色套印,并首次尝试课本与地图册合一,在课文中插印四色教学地图和景 观图片,适当减少文字量,增加地理图像,版式新颖,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京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中等和中等偏上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具有改革 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体现首都特色。
改革性,指从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出发,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教 材偏重于浓缩地理知识的倾向,在精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智能培养的内容,突出德育因 素,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学三项基本任务的落实。
创新性,指在博采各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统筹教材的内容、体系和体例,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 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章节顺序,设计教材栏目,提高地图、图片和学生活动内容的比重 ,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学生活动)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实用性,指为了体现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适当减少过难的知识内容的同时 ,增加学法指导,利于学生阅读或自学,同时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使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系安排
根据编写者的教学实践,初中地理教材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主要不是看其是否符合于地理科学的知识体 系,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关键是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 和世界地理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融合。
京版教材的总体框架是:
基础知识——地球、地球仪、地图
中国地理
总论——国土、居民、地形、气候、陆地水、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分论——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南方地区(华中-西南-华南)、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北京市。
世界地理
总论——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划分
分论——各地区、各国(名称略)
总论——地形、气候、自然带、环境和持续发展
关于这一体系的基本考虑有以下几点:
1.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感性知识和经常接 触的比较熟悉的地理资料,深入感知和理解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理性知识。
2.中国是学生的祖国,又是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的大国,学生首先研究她,并从身边的现实出发,由近及远 ,从区域地理事实和区域地理特征中归纳出系统地理知识,避免先讲地理原理后讲区域特征所造成的“先难后 易、前重后轻”的倾向。
3.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安排总论和分论;先讲基础知识,然后从中国开始,依次讲世界各地区 和国家,最后讲地理环境的几个整体特征和全球环境问题。但在中国这个特殊区域中,又是先讲总论后讲分论 。
4.为了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一些自然地理原理,如地形图的判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分 布、气候类型的成因、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等,不单列章节讲授,而是作为必要的基 础知识,分散在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之中,结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讲授。
三、京版教材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依据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京版教材对系统地理知 识删繁就简,对区域地理知识适当补充,对有关智能培养和德育的内容着重处理,加以明确表述。例如:
1.一些教学大纲虽有要求但初中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如黄赤交角、气压和风、气压带和风带、降水的形 成等,不列入教材内容。
2.对一些必须列入教材内容的但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名词和一些原理,如经线、纬线、 经度、纬度、水系、水文特征、商业等,尽力作出通俗性的解释,并不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使学生达到大体 了解的标准即可。
3.改变传统的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按要素和部门罗列的表述方法,按照正确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教 学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突出若干区域特征,避免繁琐的资料堆砌。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华中-西南地区 ”一节,只用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江南丘陵和红壤改良”、“长江沿岸经济地带”和“大西南的开 发”四个框题进行归纳,其中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等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增补的。
4.增加“地理图像知识”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统计图表、 景观图片和示意图的判读及填绘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地图来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5.增加作业(学生活动)系统的内容,不仅在各章节的最后安排有“思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技能和能力,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而且在正文当中插入一些“思考和练习”及“阅读”内容,以 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实验,并承转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6.在正文和阅读课文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德育内容,按照地理科学探险、中国古今地理科学成就、著名地 理学家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 国情教育。
四、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例设计和栏目设置
教科书的体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京版教材教科书充分考虑了地理教科书特有的文 字、图像和作业系统必须协调平衡的特点,与传统的地理教科书相比,在体例设计方面有较大改革,主要表现 在:
1.将课本和地图册合为一本,意在增加地理图像的比重,落实地图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真正实行“ 图文对照”的地理教学,又可以克服地图册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迅速查阅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 力。
2.减少课文的文字量,增加彩色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其他图像来感知、 识记和理解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使栏目设置多样化,除正文和图像外,还设置了“地理图像知识”、“读图”、“阅读”和“思考和练 习”四个栏目,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各栏目在每一章节中的数量和编排顺序, 力求从图像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探究而得出结论,避免直接给出定义或结论。
五、京版教材第一册教科书的简要说明
1.各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地图;第三章中国的国土和居民;第四章中国的地形;第五章 中国的气候;第六章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资源;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
2.各章的地理图像知识: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分类、政区图、人口密度图、民族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水系 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
3.自然资源不单列为一章,将有关中国自然资源的内容分布纳入第六七八章。将“世界海陆分布”放在第 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将地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内容放在第四章的起首。将气温、降水、天气预报等 内容放在第五章的起首。
4.略去地轴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地图投影、气压和风等内容。
5.在阅读教材中介绍了地理大发现、郦道元、僧一行、裴秀、沈括、竺可桢及中国古代历法、气象、地质 等方面的成就。
6.有关栏目的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地形特征和等高线地形图”部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是:
(1)“思考和练习”,学生读图讨论:如何说明某地高度——正文: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思考 和练习”,学生确认读图讨论的正确结论。
(2)正文:说明等高线的含义——示意图: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意义——“地理图像知识”:等高线地形图 的判读与绘制——示意图:解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意义。
(3)正文:地形的含义——示意图:对照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地形特征在地形图上的反映——景观 图片: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正文:概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一、教学中要围绕地理课的内容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地理课标中,有很多教学目标都要求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知识点。例如在初一、初二的区域地理部分,都是在讲述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看到万花筒似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本不知道如何理出头绪,更不用说归纳了,为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的能力,在最初学生接触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下面几个步骤,给学生上了这样一节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课:
1、导入新课时,先出示知识框架,告诉学生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内容:
地理特点:自然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等)
人文地理(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
2、根据上面的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排的程序,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认识教材是怎样先自然、后人文,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又是如何利用图片和位置内容体现所包含的要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归纳总结本书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结合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对位置和范围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时,抓住亚洲的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位置,同时围绕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之范围应从包含的国家、地区、边界等来考虑。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寻找地理学习的窍门
地理是一门区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就离不开对地图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地图的好习惯。1、教师要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绘制准确的版图,版画,以地理学科的扎实基本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绘制简单的地图的兴趣和欲望。把复杂的文中内容尽可能转化成简单的图画,把具体的地点落实在图上,引导学生去读图,析图、归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利用地图的好处。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3、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进行分析。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种类地图,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并帮助学生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同时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地图的含义及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4、指导学生绘图。把绘图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多练习,并通过绘图、填充图册、勾画简单的地理轮廓,养成绘图的习惯。5、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记忆知识点。通过利用空白图按要求进行填图,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内容,并创设心理地图去记忆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的文字内容形象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学习地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区域地理考查的知识要求
区域地理的知识点非常多,高考要求的面也十分广,而且许多区域地理特征又很相似,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抓住核心部分。
1.区域认读
区域的认读,是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一步。有一种说法,即所谓“地理”是“有地才能说理”,只有判读辨认出该地在什么地方,才能展开区域的分析。高考试题中,区域图的判读,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经纬度判断。
(2)利用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3)利用特征地理事物进行判断,比如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等进行相关的判断。
(4)利用特征界限进行判断,比如海岸线、国界线、气候分界线等进行相关的判断。
2.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进行区域分析(设计区域问题)的基础。每一个区域都有其区域特征,有的特征是普遍性的,有的特征是某个区域所特有的。高考试题中,通常会把普遍性的特征作为设问背景,把该地特有的特征作为设问切入点,因此,既要知道一般规律,又要清楚特殊性,还要理清这个特殊性如何存在于一般性中。
比如,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都是热带季风气候,都是全年高温,都具有干湿两季。但是,印度半岛的降水量总体要比中南半岛少。印度半岛北部降水西少东多,在植被上的表现为雨林型和草原型。且印度半岛的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因此,对于区域特征不仅仅是记忆,还要知道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把记忆性的知识变成理解性的知识,把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对区域特征的把握。
二、区域地理考查的核心能力
1.读图判图能力(关联联想能力和获取图中信息的能力)
读图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区域的判读。
(2)地图信息的获取能力。
(3)对地理分布特征的敏感性。
(4)地图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能力。
2.归纳能力
(1)对地理事物分布的归纳能力。
(2)对地理现象比较后的总结归纳能力。
比如:“四季如春”的概念。四季如春的城市有昆明、巴西利亚、基多等,根据它们的地理分布,可以归纳出:一是纬度偏低,都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二是都处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解读“四季如春”的内在含义,就是“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冬天不冷,只能是纬度偏低地区,但夏季却热;要使低纬地区的夏季不热,只能海拔偏高才能做到。
3.表达能力
地理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从图中或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像数学、物理学科那样注重符号的演算推理步骤,而是必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因此。高考地理比较注重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概念要清楚。
(2)地理逻辑要理清。
(3)多因素作用下的关系要理清。
(4)语言组织要准确简练。
4.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常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某一区域,产生了某种地理现象,而且还具有时空性。某一地理现象必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地方、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发生的,只要其中某个因子发生改变,这一地理现象的表现就会完全不同。提高我们综合分析能力有两个基本的方法:
(1)在平时要养成对课本结论进行解读的习惯,学会问自己“为什么”,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将知识点掘深、拓宽。
(2)对平时所做的练习,要学会添加或删减条件,要学会假设条件。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1.建立心理地图
读图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就像音乐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很多人指不出他所处位置的北方在哪里。但不会唱歌的人,可以通过反复地听某首曲子,最后同样可以唱得很准。对于地图,你反复地看、每天看,时间久了也就对地图“面熟”了,因为你心中有图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心理地图:
(1)描绘地图。在世界地图上将陆地轮廓描一遍,边描边记这是什么地方。然后,在空白世界地图上将陆地轮廓描一遍,边描边想这是什么地方(想不出就翻阅地图)。最后闭上眼睛,在心里把大陆轮廓描一遍,边描边想。
(2)寻找特殊点进行参照。寻找特殊点进行参照,可以帮我们理清方位。比如,中国地图参照四个点:北京、乌鲁木齐、拉萨、杭州。它们的经纬度大致是:北京(40°N,120°E)、乌鲁木齐(40°N,90°E)、拉萨(30°N,90°E)、杭州(30°N,120°E)。它们的相关地理事物是: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乌鲁木齐(天山北侧)、拉萨(青藏高原南部)、杭州(长江三角洲南部)。它们的气候指标是:北京(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乌鲁木齐(中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拉萨(高山、高寒气候),杭州(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掌握这四个点的位置和基本特征后,中国的其他地方就可以用它们参照着理解记忆了。
同样,世界地图的学习可以将以下特殊点作为参照:(0°,0°)(0°,100°E)(0°,50°W)(30°N,30°E)(30°N,90°E)(30°N,90°W)(40°N,0°E)(40°N,30°E)(40°N,120°E)(40°N,120°W)(40°N,80°W)(40°N,80°W)(23.5°N,90°E)(23.5°N,120°E)(23.5°N,80°W)……
这样找过一遍以后,不仅建立起了心理地图,还能悟到如何熟记世界地图。
2.将无序的地理名称(地理事物)有序化
从记忆的角度讲,对有序事物的记忆要比记无序事物要快,而且不易遗忘。因此,我们要将无序的地理名称(地理事物)有序化。比如,沿国界线和海岸线,沿长江、黄河干流将中国的省份记一遍,不但记住了省份的名称,而且还将省份与国界线、海岸线、长江、黄河等重要地理事物关联起来,能联想到具体的位置,为以后的判读创造了条件。
再如,亚欧大陆的海岸线很曲折,周边的半岛、岛屿、海峡等也很多,不容易记住。如果我们用俄罗斯的一条航线: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将依次经过的水域、临近的半岛、岛屿串起来记忆,就显得容易多了,而且脑子里有了这条航线,也就清楚了这些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为拓展知识打下了基础。
3.有效扩展地图
通过有效扩展地图,可以建立起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位置联系、特征联系。比如,“冰岛”被20°W穿过,北极圈从它的北侧经过,这两条都是有特殊意义的经线、纬线。从北极圈在它的北侧经过,可以联系到冰岛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20°W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之所以选用20°W,是因为让分界线尽可能不经过大陆,20°W贴着非洲西海岸一侧经过,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冰岛在非洲西海岸的正北,而伦敦所在的大不列颠岛在冰岛的西南。
还有一种扩展是多个叠加。比如,选取四个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先将它们由西向东排列,再将它们由南向北排列。完成这一排列后,添加一个“霍尔木兹海峡”,由此扩展到5个海峡的排列。再分别添加土耳其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认识这些海峡,更重要的是要自主地去读图、比照地图,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地图的目的。
4.分散识记地理事物
地图不可以“背”,地图是“识”。文字是可以背的,而具体的东西只能通过对特征认识来区别、辨别。就像认一个人,只有通过多看才能脸熟。但无目的无指向地看地图是很枯燥、很难坚持下来的,得借用一种外在形式来达到让我们经常看地图的目的。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会做大量的试题,这些试题中,你必定会碰到许多陌生的地名,尽管这些地名并不要求我们都记住,但我们可以借用它们来学地图。
(1)碰到不清楚的或者是完全陌生的地名,立刻查地图。在地图上每查一个地名就是多翻一次地图、多看一次地图。
(2)查到这个地名所在的地理位置时,对周边的地理事物做一番联系。
比如,1990年的一道高考地理试题:假设一架飞机从美国费城(40°N, 75°W)起飞,以每小时1110公里的速度向北匀速飞行,计划沿经线绕地球一周,因故在中国四川省内江市(29.5°N)降落。请回答:
(1)飞机飞行了 小时(取整数)。
(2)内江市的经度为 。
(3)飞机途经的国家有美国 和中国。
(4)如飞机起飞时费城的区时为10月1日8时,那么降落时内江市的时间(北京时间)为 。
当我们计算出内江的经度是105°E时,我们不要觉得题目做完就放手了,应立马翻开地图,找到(29.5°N,105°E),确定其位置在四川盆地的南缘。可以从图中发现一点:横断山区在内江的西侧。形成了一个粗略的概念:横断山区在105°E以西。
5.通过比较来把握区域特征
近年来,无论是全国高考文综卷还是福建省高考文综卷,地理图表已成为地理试题的“骨架”,是地理试题信息的重要载体。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图表主要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示意图、地形剖面图、变式图及组合图为主。每套试卷中图表的数量介于5幅~12幅之间。如果将每套试卷进行具体分析,还可以看出:在试卷中,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围绕一个主题图表会有多个问题;综合题中每题都各有一幅或多幅图表,来建构“能力立意”下的高考试题。
高考考试大纲强调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进行判读、绘制、观察和分析,从中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评价,最后得出地理结论。
二、高三复习中如何加强学生地理图表技能的培养
(一)分“四个部分”重点复习
1 区域地图复习。对区域地图的复习,应从最基本的地图着手,要让学生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图及大洲和大洋分布图等“印”在脑子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烂熟于心。在历年高考题中,特别在综合题中,绝大多数是利用这类区域图来设问的。以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的第37题为例,如果熟悉区域地图,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就能判断出该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大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 等值线图复习。所谓等值线,就是在地图上将地理要素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等值线图类型多样,除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图外,还有如2012高考福建文综卷第5~7题的等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图等。但不管哪类等值线图,它们都有一些共性:每幅等值线图的等间距相等,弯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义等。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五读、一分析”判读方法,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
3 光照图复习。光照图的类型有地球侧视图、极地俯视图、矩形投影图等多种类型。光照图的判读,关键在于确定“一点、一线”。“一点”即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的经度提供了时间信息(地方时为12时),其纬度提供了季节信息;“一线”即晨昏线,它与纬线的交点或切点也提供了时间信息。平时还应该多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其熟练掌握各种光照图的绘制(侧视图、俯视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太阳的周日运动轨迹图及影子朝向的绘制等。多年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进行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解决高考题中的地球运动题就不难了。
4 统计图表复习。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统计图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点状图、直线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雷达图(如风向频率图)、人口金字塔图、数据表等。近年高考中统计图有复杂化的趋势,但出题的角度不会刁钻。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图表判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需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坐标的名称、单位、数值,防止失分。
(二)分“两个阶段”提升能力
“两个阶段”指的是高考复习的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和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技能的掌握也不例外。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加强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