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

第1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1、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打造主导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平台。核桃、双孢菇是我县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这两大主导产业,我们加大资金整合的投入力度,努力推动特色产业由规模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年来,在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上,以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园区为重点,整合资金240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70万元,县财政支持70万元,新栽100万株、高接换优70万株、综合管护750万株,新建万亩核桃示范垣3个、核桃示范村15个,一举实现“农民人均百株核桃树”目标,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收入稳居全省第一,核桃产业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吸引外资300万元、政府贴息30万元,扩建了古岳食品有限公司核桃油生产线,走上了核桃深加工增值的产业发展轨道。在双孢菇产业发展上整合资金257万元,其中县财政支持207万元、农户小额贷款50万元,新建高标准菇房100座、50棚以上基地2个、20棚以上基地5个,菇农人均增收800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同时,招商引资1100万元,建起了宏盛达公司双孢菇冻干生产线,所有产品直接出口到德国、日本等地。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县,小杂粮、金米、中药材、中早熟马铃薯、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在涉农资金整合项目中,我们建立了四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一个梅花鹿养殖基地,依托五大特色农产品整合资金225万元。

2、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载体,打造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在资金整合投向上,我们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村村通”水泥(油)路、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通讯及广播电视覆盖、学校和基层卫生所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分解,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一年来,我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7639万元,其中整合上级资金1535万元、县级资金4244万元、农民自筹960万元、带动社会筹资900万元。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10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投资2581万元,完成了“三水合一”工程,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解决了4万人口的“吃水难”和“吃不上干净水”的问题,土地治理897亩;投资1826万元,实施六大绿化造林工程,绿化5145亩,建成沼气池1020个,改圈、改厕1000户;移民搬迁250户1500口人,整合上级资金530万元、农户自筹800万元;整村推进3个村,整合资金12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人,整合资金82万元。

3、以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最好的载体和“聚焦点”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疑是高效吸纳整合“三农”资金的最佳平台。“分盘炒菜,一桌吃席”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整合过程中,我们确定了18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按照“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的要求,进行项目分解,部门实施,政府统筹。比如街巷硬化由交通部门负责实施,路灯亮化由电业部门实施,村镇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学校、卫生所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实施。政府作为主导,从财政划拨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一年来,我县整合资金1732万元,其中上级资金652万元、县财政150万元、自筹850万元、社会资金80万元。街巷硬化100公里,村庄绿化5.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3盏,新建学校4所、甲级卫生所3个,新建农民休闲广场1处、农民文化活动室17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在整合使用支农资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各自渠道,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多多益善。部门资金不得随意投放。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部门各负其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整合成效:

我县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主要涉及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3大类别13项,项目总投资10093万元,其中上级财政2467万元、县财政4671万元、自筹1975万元、社会资金980万元。通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我们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特色主导产业,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步伐,改变了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抓主导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小杂粮、金米、中早熟马铃薯、中药材、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显著、优势显现的“一乡一品、多村一业”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较2005年可增加30%。以核桃产业为主的并侯村,通过资金整合,加大了投入,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今年全村核桃总收入达到140万元,人均950元,成为我县依托主导产业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的典型。

2、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支农资金的整合,使大量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公共财政普照农村大地,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上了城乡一体化的路子。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县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偏僻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走上了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北平镇北平村共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资金460万元,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成街道拆迁、沿街建设、街道硬化美化亮化、休闲广场及学校、卫生所、通讯、电视等各类基础设施工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3、促进了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了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重点。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将整合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从机制上体现人文关怀,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古阳镇安吉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创建了全县首家社区医院,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积极发展农村体育运动,连续两届承办了全县农运会,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推进,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扶持试点村和推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我县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抓落实。相关项目承建单位法人亲自抓,并责成专人负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网络。二是广泛宣传。通过开办电视专栏、政府网站向外推介、项目承建单位法人公开承诺等形式,广泛动员,积极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强化督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台帐,并成立督查组,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全力推动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2、科学规划,明确整合重点。规划是前提。我们在规划的编制上,紧扣“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侧重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三大资金投向,科学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村建设内容。在项目村的确定上坚持先易后难、择优先行、分步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小康与贫困兼顾、交通沿线与闭塞地区兼顾、城郊与边远区兼顾、发展潜力与相对稳定兼顾、工矿区与纯农业区兼顾的“五个兼顾”要求,确定项目村。力求做到规划科学,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统筹兼顾。

3、项目统筹,实现项目与规划的衔接。规划确定后,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年初,我县由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办公室按照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组织成员单位提出当年项目整合计划(草案),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研究后下达各有关部门执行。各相关部门按照确定的项目整合计划,把整合项目优先编入年度项目计划,并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与项目主管部门联合上报,上级审批后下达执行。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系统集成建设内容,集中财力办大事,以求得投资效益最大化。对水利、扶贫、发展计划、交通、农业、畜牧等部门管理的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在年度计划申报时,先送县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衔接,依据项目申报指南,对照农村建设规划,对项目提出安排意见,项目主管部门据此修改完善项目计划。

4、严格要求,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涉农主管部门按照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制定的工作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储备库,并由县财政部门负责根据主管部门报送的储备项目建立起项目总库,统一管理;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自对应项目的组织实施,要求符合招投标管理规定的项目实行招标,金额较大的物资材料采购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统一组织项目实施。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全部进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进行管理,实行封闭运行、专户核算和报账制管理。三是强化制度保证。我们相继出台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支农资金整合县级报帐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严格坚持项目和资金公示制、项目工程招投标制、资金拨付报帐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六制”原则。通过制定这些严格的《制度》与《办法》,从根本上规范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的管理,确保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范有序运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存在问题:

1、农民对支农项目的期望值与项目的覆盖程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绩不小,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广大农村从产业发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居住环境改善到新农村建设、从社会服务体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尽管我们在试点村确立了不少项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争资金、上项目、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整合资金的限制。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级或农户的自筹资金比重大,落实困难。目前我县大部分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增收缓慢。在涉及村级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建设及移民新村建设中自筹资金比重过大,筹资困难,确需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3、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比较好的氛围,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属一个山区农业小县,上级投入的农业资金十分有限,加之上级下达多为“带帽”资金,造成了整合困难。

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1、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对现行财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要推进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格局,同时也涉及到部门利益的调整。利益暂时受到损害的部门自然会对整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下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将无法发挥作用,可见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我县在整合工作中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就得益于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可以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大局出发、恪尽职守的优良风尚,不计较部门的得失,团结一致,真抓实干,认真负责,才使我县的整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科学布局,项目统筹是关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先导,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适度超前,如果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整合工作将走上重复建设、劳民伤财的弯路。所以规划很重要。我县资金整合的规划工作正是建立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既充分尊重民意,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又有深远的发展内涵,从而才能指导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2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一、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一)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比较低由于地方财力比较拮据,对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以及一些在项目申报时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地方配套经常不能足额到位。如2009年初审计署重点抽查的18个省(区、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截至同年3月底,总体资金到位率64.03%,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7.98%。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原因是有很多,可能是财力问题,也可能是筹资能力问题等等,但主要是盲目上项目,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上项目造成的。有些地方政府项目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国家有关部门跑项目,而不管自身承受能力,不管自身配套资金是否能够落实。从而出现盲目上项目、跑项目,而不考虑配套资金,造成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比较低的现象。(二)少数专项资金存在滞留和被挤占现象由于一些项目出现整合拼盘,从而延伸、拓展了支付范围,致使有的项目资金没有支付及被另一些项目挤占。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致使部分新增投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部分新增项目在招投标和合同签订工作上,进度缓慢;部分项目则将新增投资用于偿还以往工程的拖欠款,没有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同时,审计部门在对一些部门的审计中也提出,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且呈现涉及面越来越广,金额逐年上升的态势,有些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正确核算、使用专项资金,而是用于弥补自身公用经费不足、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方面支出。至于原因,有可能是财政预算安排不足,公用经费比例过低,致使部分单位将解决经费缺口的途径放在了“专项资金”上;也有可能由于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具有专项资金管理职责的部门重分配轻管理,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过程及效果缺乏跟踪管理。(三)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由于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欠缺,账务不够健全,一些专项资金未单独设账,没有执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部分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混乱,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核手续不完备,账务处理不规范,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部分单位对财务管理与会计的概念认识模糊、职责不清,造成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无人操作、无人负责。部分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的认为财务管理是会计的事情,有的则大包大揽,随意支配项目资金,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功能,甚至出现违法干预财务管理工作,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纪违规。部分单位由于财务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出现了空心化、形式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职责不明,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主管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相应作用。

二、加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

近年来,我国逐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着力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一)统一编制规划,有序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地方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乡镇区划和村庄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年度工作重点,作为支农资金安排使用的依据。在支农资金的安排和项目实施上,一是突出重点。重点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农村实际,确保支农资金和支农项目向重点乡镇和中心村倾斜;二是严肃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支农项目的长、中、短期计划,坚持按计划安排项目、筛选项目。并加强对项目产出效益的评估,在项目实施前充分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的意见,并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使每一笔支农资金都能较好发挥作用;三是注重结合。把支农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与“下山脱贫工程、村庄整治工程、旧村改造”等支农载体有效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投入和不必要的浪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针对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制度不统一的实际,应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在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加强源头管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集中使用”的原则,由财政部门牵头,地方财政设立支农资金专户,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统一审批,统一拨付资金,发挥支农资金的聚集功能,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在整合支农资金的基础上,清晰界定财政与涉农部门的职责,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在支农项目申报、支农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管理体制。围绕所规划的农业项目,建立资金整合协调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内,资金统一协调互补和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分兵把口实施项目的“统分结合”网络体系,完善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管理体制。(三)加强监管,确保支农项目顺利到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阳光操作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支农资金有效使用。一是在项目实施上,严格执行工程招标制、项目监理制、预决算审计制和项目公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项目内容及位置、实施规划、预算及资金来源、招投标情况、施工单位、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及决算资料等通过镇、村公开栏在项目实施地进行全面公示,并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增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二是在项目验收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验收、审计,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三是在项目后续管理上,进一步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做到一个项目一套档案。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工程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维修养护经费来源,确保项目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同时要根据支农项目建设管理的要求,增强项目建设透明度,让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及资金管理,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四)建立以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是资金使用的目标,但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源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如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不明显,项目的建设效益也不可能理想。因此,资金使用效益的检查和评价成为项目绩效评价的核心。财政部门作为资金使用效益检查和评价的主体,在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属于主导地位,地方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体,专业部门专家相结合的项目评价体系,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绩效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正常发挥。

作者:胡津峰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3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引言

农业发展问题属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随着农业体制改革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发普及。小型农田水利,其表现形式为蓄水池、小型水库、引水工程、中小型泵站、水井、灌排工程等,其在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及灌溉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则会影响其功能发挥,对农业效益实现造成负面影响。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确保其管理有效性,是实现水利设施功能及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新时期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实状况表现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应用及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有效实现,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标准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对于新建的带有公共性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积极性,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求农民花费较多的时间及劳动去完成,其建设机制表现上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本身所具备的经济基础较差,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其面对的问题较多。

(二)水利设施表现出严重老化

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很多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及条件限制,很多水利设施质量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由农工进行兴建,缺乏相关技术设备,其质量标准要求较低,随着水利设施长期运行,后期维护资金不足,导致我国小型水利设施其设备整体失效问题及老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水利设施输水效率及设计功能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其整体效益。

(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不清

当前,我国对大型水利工程投入较多,缺乏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实际收益十分慢,地方政府缺乏对其建设的重视,农业收益低,农民不愿意为其作出大量投入,基于以上因素,导致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其管理责任不清,无法落实管理责任,致使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无法实现其设定功能。

二、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现实办法

在2010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相关决定,并在其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收益及抗灾能力。国家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发展农业水利工程设施提供支持与保障,切实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与减灾能力,为切实做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需要采取综合办法,采取符合时代的管理模式,具体其办法为:

(一)转变认识观念,将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通过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应用现状可以看出,其存在着较多问题,对于实现工程效益及实际功能存在着限制性。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重视,其观念认识仅仅停留在短期效益上,缺乏长远考虑。为此,要求改变观念,客观认识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现实作用及实际价值,依据国家相关文件及要求,切实将小型农业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强对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意义的宣传,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对其工程的认识,将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领导的重要内容,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发挥带头作用及引导作用,提高我国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

(二)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调动群众参与广度

虽然当前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农民出工难、地方组织难与跨区协调作业难等现实问题。为此,要求政府及各界,尤其是发挥舆论宣传,加大对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及潜在意义,引导群众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在整个宣传过程中,需要依据区域实际,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确保宣传力度及宣传广度,宣传活动应确保其有效性与召唤性,调动群众参与的内在积极性,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民投工的补贴,依据相关政策给予合理补贴。

(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完善与优化,实现其整体效益

当前,在我国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其建设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不完善,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运行存在着较大影响。且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其公共性与公益性性质十分明显,要求政府给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大程度上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政府应依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实际,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政策措施,实现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支持。结合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派遣人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实际探究解决策略;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费用、保护费用及其他开销费用,均纳入到区域地方政府预算之中,要求财政部门定期拨付资金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获得有效维护;我国应综合分析涉农资金应用情况,实现对涉农资金的系统性整合,确保其资金应用的合理性,建立并完善各种资金投入及应用机制,确保各种资金切实落实到实处,统筹各个部门其涉农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力度。创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不断解决其存在问题,以保障水利工程运行质量。

三、创新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及效益,影响着民生,属于一项民生工程。虽然我国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然而其实际规模却很小,辐射范围及其有限。通过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农村地区饮水问题及灌溉问题,提高农业抗旱能力与抗涝能力,为确保农田收成提供保障。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最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采取政府集中管理模式,此后改变为政府与农村相结合管理的模式,这些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中采取多元主体合作管理模式,让农民、社会各界及水利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以实现其整体效益。

四、结语

农业稳定性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确保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提高农田效益,要求依据需求,合理规划与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分析新时期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实状况表现基础上,探究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现实办法,创新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模式,应用多元主体合作管理模式,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以实现其设定功能及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颖.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李鹤,江彬,顾涛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6):99-101.

[3]王颖.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第4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第5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1.做法与成效

(1)分类帮扶,因病因残重点抓一是落实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干部、村干部、广大党员等结对帮扶作用,以“四因”“四缺”找准贫困根源,重点以“因病因残”进行重点救助帮扶,做到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二是实施各类救助。如医疗、企业帮扶,规范医疗救助对象和范围,重点加大对五保三无、低保对象、重度困难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帮扶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12家福利企业资质管理机制,安置残疾职工488人,保障残疾职工各项待遇,实现残疾职工年人均工资23908元。开展教育关爱工程,深化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学生等群众的关心照顾,坚决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3年以来,对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金额301.98万元,减免课本作业本费金额达747.22万元。三是深化民政兜底。适当扩大低保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切实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救助兜底作用。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521户3866人,其中农村2340户3583人,共计发放低保补助金1645.8万元。重度残疾人525人,补助金额达428.5万元。(2)措施精准,低收农户全面抓一是区分对象科学扶。对全区低收入农户进行分类,除有劳动能力,且明显不符合低保的以外,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转变其观念,切实解决“等要靠”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就业创业,依靠自身努力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二是尊重意愿按需扶。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劳动技能或者缺乏创业资金的农民,采取思想上扶志、技能上扶高、资金上扶持等针对性措施,以增强其“造血”功能。区内涉及农业方面,其中股份合作农场60家,带动低收入农户500户;家庭农场146家,带动低收入农户220户;农业龙头企业35家,带动低收入农户1650户;农民合作社120家,带动低收入农户550户;种养殖基地8个,带动45户。另外,路桥有规模上企业397家,来料加工点71个,各类中小企业、市场有10000多家,通过各类基地、场所等平台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抓产业帮扶。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并号召企业家、农村专业大户、各类合作社结对低收入农户,以强扶弱,带领他们增收致富。(3)示范引领,村居建设深入抓一是开展扶贫示范村创建。以“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文化村建设、农村生态公园、农家乐特色村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推动相对薄弱村建设。按照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工作规划三落实主动开展示范村建设,配备优秀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到示范村工作,为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打造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培育一批特色村、专业村,使这些村都有明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以点带面,树立示范效应。二是结对村居发展。深化“强基惠民村村帮”活动,全区共选派79名区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反哺美丽乡村”和14名到村任第一书记等人员深入村居开展帮扶工作,落实帮扶措施和资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领导搞好村居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4)专项补助,资源整合精准抓一是坚持公开透明。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补助,采取“村级申报、乡镇预审、部门审核、对外公示、资金拨付”的管理程序。严格制度管理、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到位。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补助:对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常规性稳定收入在5万元以下,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下的村(居)补足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常规性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下、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上的村(居)补足10万元。三是突出整合发展。加强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实施阳光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镇村结对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大局观不强,对低收入农户认识有偏差,帮扶力度不够精准到位。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农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2)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一是部门之间仍存在自成一套系统,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项目分散缺乏整合、统筹协调能力弱等现象。此外,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扶贫机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乡镇未配备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具体工作人员都存在混岗现象。(3)扶贫重点尚需更清晰精准扶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帮扶过程中部分镇(街道)未根据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帮扶措施,扶贫到重点人群不够到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另外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政策倾斜力度不够,部门之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相关配套政策。

3.主要对策

第6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现将我县养牛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黄平县发展养牛产业二十余年,有较好的养牛基础,在“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期,我县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带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深挖黄牛产业“活黄金”,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今年8月,全县牛存栏5.6411万头,出栏2.5583万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现有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养牛场9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3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牛场12个,龙头企业农博翔公司于2019年4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黄平肉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肉牛养殖产业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民脱贫增收新的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规划机制。一是精准产业定位。种草养牛是我县的“一县一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养牛产业的带动效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精准产业布局。以旧州、新州、谷陇、野洞河、上塘、浪洞、纸房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按“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实现量的增加,形成规模优势,为我县打造成为养牛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融资机制。农行黄平分行、县农商行、县村镇银行分别推出“牛保姆”、“旺牛贷”、“鑫奔奔”等为养牛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活牛等生物性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的试点建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资金,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切实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创新保障机制。一是技术有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对养牛产业的支持,加强科研院校与养牛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草科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加快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攻关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防疫有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行业科技能力提升与技术服务指导的关键作用,切实加大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常见病防控、犊牛生产性能提升、牧草均衡供求模式等科技应用与推广力度。三是饲草有保障,利用“粮改饲”项目对养牛户种植青贮玉米进行补贴,今年已种植青贮玉米面积1.22万亩,全年种植优质牧草2.45万亩。四是风险有保障,利用肉牛养殖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产业发展全链条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共同成立SPV公司,加快养牛产业发展,落实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以农博翔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能繁母牛代养模式,银行通过保单质押、活体抵押、企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有48户农户申请1200头能繁母牛的代养意向,已发放112头,预计今年将发放能繁母牛500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全牛宴”、加强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促进肉牛及其产品市场流通,实现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全县整体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团签订发展规划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养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全县11乡镇立足实际,选择性地创办2-3个标准化养牛示范点,年出栏达到100头以上。同时推行联户合作模式,龙头公司与养牛场、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融资、引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是养殖结构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量少,育肥牛存栏量大;二是品种差异大,养殖效益不明显;三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弱,外地购牛现象普遍存在。

(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低。

(二)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县养牛企业少,个体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竞争不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风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调整养殖结构。加强能繁母牛代养模式的推广,扩大试点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自繁自养。

(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带动养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提高养牛效益。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按照“一县一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种草养牛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第7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镇江新区;蔬菜生产基地;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12-0073-04

蔬菜生产基地是“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镇江新区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出台了《2013-2014年“菜篮子”项目推进计划和2015年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推动新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人口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搞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本地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对加快新区农村经济及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镇江新区位于江苏镇江市东部,总面积218.9 km2,常住人口21.8万,区域规模人口50万。冬季平均气温3.8℃、夏季26.5℃,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 057.2 h,年平均降雨量1 070.1 mm,无霜期238 d,土质以黄砂土、黄白土、马肝土为主。新区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为增强蔬菜抗病、抗逆能力,提升蔬菜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镇江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与312国道、104国道、241省道等主要运输干道相连,拥专线铁路(镇大铁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镇江港大港港区,1 h生活圈内含镇江、南京、扬州、常州、泰州等城市,总辐射人口达2 500万。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为蔬菜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现状

1.1 蔬菜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自2011年被纳入镇江市“菜篮子”基地建设对象以来,结合新区万顷良田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以万顷良田大路片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集中连片蔬菜生产基地420多hm2,并陆续投入生产,通过市级“菜篮子”、省级高效农业等项目扶持,基地设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已累计建设钢架大棚314 hm2,连栋大棚6.2 hm2,智能温室1 hm2,喷滴灌60 hm2,防虫网54.7 hm2,遮阳网10 hm2,蔬菜基地设施化比重超过80%,实现蔬菜产量60 039 t,实现产值8 500余万元。

1.2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得益于新区农业招商的优惠政策,园区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发挥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为重点,目前入驻有山农业、丰和农业2家农业企业。丰和公司的1 800 t豆芽生产线已建设完成并投入生产,山农业公司计划联合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构建以番茄、黄瓜为主栽品种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形成集生产―休闲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基地。同时,企业也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大棚,准备利用基地低洼地发展水生蔬菜,增加蔬菜种植品种,达到周年供应。

1.3 科技含量逐渐提高

目前基地设有观测点,可以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农业数据监测设备,对温室内部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精准的监测,指导蔬菜生产;丰和公司与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蔬菜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研究生工作站,并长期聘请教师专家作为基地顾问,推广利用蔬菜新产品30余种;同时,“菜篮子”基地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黄板和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喷滴灌、穴盘育苗等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做到农耕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

1.4 蔬菜质量安全建设不断加强

针对大众β躺、环保蔬菜的追求,新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前基地建立有农药残留检测室,专人负责基地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工作,每批样品上市前均要求申请抽样检测,经监测点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同时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检查企业生产记录台账、农资投入品的使用等,截至2016年底,共抽样检测蔬菜样品983个,合格率100%。

2 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新区生产基地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但是对照形式发展和市场需求,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介绍如下。

2.1 蔬菜生产产值总体偏低

新区多年来一直以稻、麦、油产业发展为主。随着近几年新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蔬菜生产虽初具规模但整体产值低下。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①蔬菜田基本由稻板田改造而来,土壤熟化度低,板结化严重;同时由于土地平整时高低相差大,土壤肥力分布不均匀。

②目前基地种植模式基本是通过企业发包到种植户,无法形成统一规范管理,种植户在生产上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③种植户从企业承包来的每个种植大棚年租金基本为2 000元左右,同时由于基地条件艰苦,农忙招工成本也较高,租金加人工成本占了产值的一半。

④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种植户们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往往是今年这种蔬菜卖得好了,来年就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导致蔬菜价格今年高明年低。

⑤随着园区设施的老化,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每况愈下,2016年的连续暴雨使基地出现了大面积淹涝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淹涝造成的损失达到产值的30%。

⑥企业种植户无公害生产意识不强,在防治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过程中,基本以化学防治为主,造成了部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不懂得如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手段,不符合现代人群的消费理念,蔬菜产品价格上不去。

⑦当前产品仍然以一产蔬菜为主,蔬菜多以未加工或简单包装的形态出售,附加值低,缺乏品牌和包装,产品层次低,生产成本高,生产风险不可控,效益难以显现。

2.2 涉农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

随着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都转向非农业产业,菜农的主体结构老龄化、科技意识不强,新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导致蔬菜种植专业化程度偏低,种植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园区体制问题,职能不明确,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懂蔬菜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农技服务能力难以跟上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2.3 蔬菜流通存在问题

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虽逐步形成规模,但是由于企业和种植户很少“走出去”,与外界交流较少,销售基本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为主,蔬菜基本都在周边市场流通,但是蔬菜生产有一定的周期且不耐储存,蔬菜不能均衡化上市,导致菜价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很难与销售区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同时当前蔬菜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不懂得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营销手段进行销售,使得蔬菜销售抗风性能力差,流通率低,运输费用高,蔬菜产品积压现象时有发生。

3 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经营,打造重点基地

目前基地部分种植户承包面积过大,缺乏后续管理跟进。盲目地追求规模的扩大不仅给管理带来困难,还会造成投入成本的增加,带来人员短缺、运输困难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投入成本,增加管理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优势,积极申报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品,按照优质选种、彰显特色、提升质量、保障效益的原则,着力打造重点基地,在重点基地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着重打造1~2个重点品牌,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明确园区职能,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园区主要以服务功能为主,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与种植户们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种植户们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园区应明确工作职能,注重保护农业投入后的合法利益和种植户的合法权利,加强统筹管理,促进基地现代化发展。近年来,由于雨水等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的多发,基地部分设施损坏老化严重,严重威胁着蔬菜产量和价格,“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要多头出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可以通过招引农业企业、争取省市项目基金等多种渠道吸引外来资金进一步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可以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银行、生产主体等多方共同筹资设立的蔬菜补贴基金,根据蔬菜市场价格,制定蔬菜生产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基金,对生产者进行补贴,保护蔬菜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实现蔬菜生产稳定发展。

3.3 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加强基层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生产者文化程度低和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的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农民开展现场教学,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认知;另一方面及时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成为简明的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明白纸等,指导企业和农户生产,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同时,应积极引进蔬菜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或者通过转岗培训,外派人员去先进基地学习等方式充实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3.4 进一步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生产建设

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力量,依托扬州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优势,积极推广抗病抗逆品种、有机肥、生物肥等蔬菜生产先进科技成果,实现蔬菜无公害生产。同时蔬菜生产基地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完整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的档案信息平台,构建经营主体内检员制度,做好“一对一监管”,做到蔬菜产品生产全过程均有迹可循。同时要依托蔬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速测室,做好蔬菜日常农药残留检测工作,l现问题及时上报,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3.5 发展蔬菜产品产后深加工技术

针对当前蔬菜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应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的清洗消毒、叶菜速冻保险、机械化包装等采后处理技术,减少蔬菜在采收、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类似蔬菜粉、蔬菜汁、脱水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产品,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价值。

3.6 加强蔬菜产销对接

新区政府应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对镇(街道)一批老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建几个现代化农贸市场,加强蔬菜在本地消化的力度。此外,应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经营主体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领农户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蔬菜生产“一条龙”服务,共同致富。此外,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营销手段进行销售,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基地蔬菜知名度,让新区蔬菜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王宝海.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7(3):5-7.

[2] 张志飞,龚敏飞,任丽军.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效益评价――以镇江新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49-51.

[3] 唐晓红.镇江市蔬菜市场现状及其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2):15-16.

第8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67-04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U Yong-zhang1,TONG Xiao1,GAO Yu-qing2

(1.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2.Xiangfan Va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acts of Hubei province, the pr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framework and solu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Hubei province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立足湖北省省情,促进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1]。

1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农业科技在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上升至35%。但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农业科技创新较为滞后

1.1.1 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相对滞后 湖北省农业产业区域分布特色鲜明,各区域农业发展有不同的农业技术需求。江汉平原及鄂东重要粮食产区对种子保温技术、水稻转基因技术以及稻米机械化加工技术等专业技术需求很大,就目前关键技术的研发来看,还缺乏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制约了其研究与推广,使得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1.2 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求AHP分析中,湖北省农业创新基础设施需求紧迫性位于第二位,对创新基础设施与人才的需求量比较高[2]。目前,湖北省科研基地大多远离科技需求较广的农业地区,农民科技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也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1.3 创新研发机制落伍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制的运作与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010年湖北省在其他学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上仅为25%,并局限在生物学、遗传学等与农学联系紧密的学科;跨学科、跨地区申报项目少,以中部农业强校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该校跨学科农业科技研究项目数量比例也仅占11%。

1.1.4 创新成果应用缓慢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目前许多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并不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科技研究本身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很多农业科研项目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衔接,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1.2 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机制脱节

1.2.1 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不完善 农业科技信息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农民无法充分享受其带来的利益;同时信息推广的渠道也十分有限,目前主要靠电视、手机等传统媒介,新兴的电子网络传播系统无法在广大农村普及;同时,农业科技服务系统滞后,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从湖北省实际情况来看,全省平均1万hm2土地的科技服务人员仅为0.02人,远低于全国其他省市水平,这些都会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的障碍。

1.2.2 农业科技维护制度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关键技术需要得到实践检验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出现农作物受损,农民经济收益受影响的情况可能性较大。此时,农业科技风险规避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湖北省尚未设立专门的应对农业科技风险的维护机构,农户维权难以实现。

1.2.3 农业科技诉求渠道单一 农业科技诉求是农民表达需求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湖北省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体系,内部人员的科技素质差,影响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对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存在抵触情绪。

1.3 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1.3.1 农业科技法制服务滞后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配套机制是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紧迫的任务之一,其中又以法制服务最为紧迫。目前对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难以查处,无法保障农民的利益;涉农执法队伍建设滞后,长期困扰着农业科技配套服务的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1.3.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滞后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进一步导致农民无法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和提高技能。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通道并没有实现“村村通”的完整覆盖,服务网络信号只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的87%,还有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信息亟需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矛盾使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很大的问题。

1.3.3 农业科技产权服务滞后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关系到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现实利益,这一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将会给农业科技发展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据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持续走高,2011年达到2 000多项。但同时也看到,湖北省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机构数量少,人员配备不足,很难适应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申请与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保障制度不完善

1.4.1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2001-2011年湖北省累计投入12.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农村科技事业发展,资金投入范围覆盖湖北全省;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资金仅占财政支出的0.75%。农业科研投入转化为实际效益极其有限,建立的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数量较小,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1.4.2 国际合作与交流效果欠佳 湖北省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呈现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其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已与21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些农业科技交流成果并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湖北省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4.3 农业科技政策组织建设滞后 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主体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该组织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有限,不利于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涉及到多个组织和部门,政府、农业系统、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而湖北省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众多、职责交叉重叠、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协调,都对农业科技的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2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原则

2.1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由于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农业科技难以同时满足所有需求,而采用平均分配方式也不利于解决最为紧迫的科技问题。因此,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投入分配,提升农业科研的效能,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此外,从目前供给的现状来看,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做到有步骤、有安排、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2.2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次农业科技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科技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考虑不同层面的需求,避免顾此失彼;二是不同内容农业科技需求,要发展重点领域,兼顾多种需求。因地制宜原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湖北省农业发展特点,湖北省在优质水稻、油菜、中药材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强化传统优势;二是考虑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结合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2.3 协调合作、加强保障

协调合作原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相关学科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以协同创新带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部门,如气象、质量监管、储藏、流通等,整合协调各相关部门有利于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作创新。加强保障原则是指要强化物质基础,具体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农业科技工作者是农业科研的有生力量,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留住并激励人才;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重视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对关键攻关技术的投入,还要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组织和物资保障是后盾,要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科研资源整合,提升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3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框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湖北省农业科技需求结构正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向现代的集约式农业转变,局部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3],这都要求对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

3.1 实现农业科技的区域优化配置

湖北省地势地貌存在较大差别,如中南部以平原为主,鄂西以山区为主,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块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农业科技关键技术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区域农业科技时,应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3.2 实现农业科技行政区划发展向行政区域发展转变

传统的行政区划使得农业科技发展难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与均衡配置。武汉城市圈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思路,通过构建大农业,既考虑到区域优化配置,又在具有相似农业环境的区域内实现区域发展。可以结合湖北省“十二五”农业区域布局的规划,通过“两圈一带”实现区域发展。

4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举措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顺利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并推动湖北省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定位农业科技发展的角色与措施。为此,结合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矛盾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性举措。

4.1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根本

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农业科技的创新才有农业的进步。

4.1.1 实现农业关键科学技术的突破 就目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紧迫任务,生物育种、生物工程、农业信息技术等是湖北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农民迫切需求的技术内容。湖北省水稻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鄂东及鄂东北,该区域农民对水稻育种、水稻培育生产等相关科技需求十分迫切[4],但相关的针对措施却难以出台。为此,湖北省要加大创新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技术的优先发展,保障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具有完善的创新制度与细则。

4.1.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性内容和物质载体。建设一批既符合区域科技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又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引领农业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以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企业为依托,以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为载体,加强区域性农业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依托区域创新基地和条件平台有效整合地方农业科技资源,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1.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设 湖北省目前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历史性突破。建议对重点技术给予重点扶持,建立重大项目滚动支持机制,推进重大成果的转化和示范应用。此外,还要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激励,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为农村科技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以此形成农村科技发展的示范效应,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2 实现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是前提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应该更注重农户科技选择的意愿。

4.2.1 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的主动认可和运用,因此湖北省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是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主力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调动起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共建有1 818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农业五站共6 492个;县乡农业五站职工总人数61 982人[5]。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立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湖北省科技服务机构及人员仍处于紧缺状态,建议引进农业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到湖北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队伍之中。

4.2.2 加强农业科技的维权管理建设 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发展事务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领导。政府部门应对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应坚持开展农资执法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种子等农资产品的市场监管,加大依法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2.3 拓宽农民科技需求表达渠道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具备更高的素质,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省政府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是农民最信赖的科技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给农民提供更广阔的需求表达渠道,可以通过听专家讲课、看电视、阅读科技类书报杂志、上网、咨询等方式。当然,农业科技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应该充分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让农民自身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望和需求。

4.3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是基础

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决定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实施推广,而技术的推广其实就是农业科技的相关配套服务。

4.3.1 完善农业科技法制服务 把农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确保农业科教政策连续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已有的一系列相关农业科教的法律法规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率。因此,湖北省要加快农业科技立法,明确农业科教政策目标、资金投入和部门分工等;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落实配套机制,维护各个对象的正当利益。

4.3.2 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 湖北省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设立了300个创新岗位,整合其他农业科技资源成立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单位应利用一切中间推广媒介,将农业科技落实到农户,具体可以利用地方电视台、电话、网络、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农业科技宣传,使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与资源;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市场监管等应用系统,健全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办好湖北农业信息网政务门户和农业网站集群,实现公众互动,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4.4 巩固农业科技保障是关键

4.4.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湖北省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建议重点扶植区域特色农业项目,培育高科技农业项目,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有价值的项目上。建议坚持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利用城镇资源保障农业科技的发展资金来源,同时重视社会其他组织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集资渠道畅通。

4.4.2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4.4.3 加强农业科技组织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培育,除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外,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市场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完善。建议对部分农产品给予价格倾斜,减少农民对科技成本的顾虑,使农业科学技术有条件向农民推广。其次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普及作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杨文静,张兴中,刘 骏.基于AHP法的湖北省农业科技需求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4(2):15-17.

[3] 吴永章,杨文静,周 容,等.基于系统化的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44-4947.

第9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整合职能,积极探索财政“大监督”机制。按照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推进财政监督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发挥专职机构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协调作用,积极主动为局属单位和业务股室开展各项监督检查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把专职机构与财政监察股、纪检监察室职能整合,财监办4名专职人员派驻局主要业务股室,具体经办预算拨款、非税收入征管、行政事业财务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业务,对财政资金的收纳、划解、核算、分配、拨付、用款单位使用和报账情况实施日常全程监督。核算中心和非税局设立业务稽核岗位,县局建立乡镇财政业务稽核制度,财政检查归口财监办统一组织,局属各部门、各股室配合实施,形成了多方联动、通力协作的日常监督检查网络体系。三是专职机构及时了解全局系统监督职能的运作进展,掌握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主动沟通,督促指导,通过查前上门培训辅导、查中派员全程参与、查后提供政策指导、检查成果共享利用等,协助局属单位和业务股室加强对检查质量风险的控制,财政“大监督”机制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二)服务管理,着力强化财政日常监督职责。把加强财政管理和强化财经监督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提升财监工作整体效应。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监督审查。完善“零基预算”管理办法,编制综合财政预算,严格了预算约束。二是对重点项目资金专项审批。建立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和县级报帐制度,实行封闭运行,提高了财专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严格资金拨款程序。按照核定的预算指标,坚持用款单位按用途申请、财政业务股室按预算审查、主管领导按进度掌握核批、临时性项目报政府研究“一支笔”审批、重大项目资金安排财监、审计提前介入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有效克服了资金调度上的随意性。四是健全专用票据核销制度。对财政票据实行“验旧领新、限额控制、报查核销、票款同行”管理办法,确保了非税收入的足额缴交,堵住了执罚执收单位截留、挪用的源头。

(三)关注热点,认真开展财政专项监督检查。近两年,我们重点围惠农强农、社会保障、抗震救灾、扩大内需等涉及民生的热点政策,开展专项检查,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是开展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考核检查。年初,结合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对乡镇财政及其所属会计主体单位执行预算、税收、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等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的稽核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促进乡镇财政规范运行。

二是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每年都对乡镇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乡村转移支付、教育“两免一补”、扶贫救灾、社会救济等涉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查纠问题,确保足额兑现。惠农补贴方式改革启动后,派出工作组,对乡镇“一册明、一折统”管理方式实施和补贴项目政策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巡回督查,指导乡镇做好补贴对象的审核公示、信息录入、资料报送、档案管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公平、公正地发到农户手中。

三是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每年重点对2至3户企事单位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支出票据不规范以及无证证上岗等问题,责成单位进行整改,维护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去年,对Xx住房公积金管理部存在基金缴存范围偏窄,财政补贴与个人缴交部分没有实现同步划转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检查建议,通过政府研究,实现了住房补贴随工资发放,确保全县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对Xx燎原会计师事务所、正达税务师事务所检查中发现的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不严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数据存在差异和会计执业程序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责成单位进行整改,促进了会计中介机构规范运作。

四是组织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大检查。去年7至10月期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现金管理情况、会计基础工作情况、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情况、抗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业务招待费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想了全面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财务工作基础薄弱,工作质量不高;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存在违规操作现象;超范围超标准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不到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督促缴存非税收入208万元,结清往来款项36.5万元,回收职工欠款5.6万元。

五是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去年后半年期间,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集中处理整改建制4个阶段进行。在全县160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组织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从成员单位抽调16个业务骨干,分成四个检查小组,对20个县直部门和4个乡镇集中突击检查,重点检查面达到15%,做到了宣传发动、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整改措施四到位。今年以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们调整充实了组织领导机构,下发了工作安排通知,认真组织实施党政机关“回头看”和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专项治理工作。近期,抽调6人组成重点检查组,对20个重点部门实施重点检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预防产生“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四)把握主线,强化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督查。5.12地震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抗震救灾政策,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了救灾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发放。一是加强领导,形成监管合力,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接收发放全过程进行监督,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实现了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覆盖。二是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度,及时转发上级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一系列文件,并制定下发了相关配套制度规定,对重建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监督等事项作出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重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依法、有效、规范运行。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监督管理,救灾款物实行“三归口”(资金监管归财政、物资监管归民政、项目监管归发改委),做到“五统一”(统一接收,统一集中,统一安排,统一分配,统一发放)。两年来,先后12次抽调人员,分赴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开展监督检查。从会计账务管理、资金分配使用、补助政策落实、重建维修验收和考核等不同角度,对乡镇和有关部门执行灾后重建政策进行全面的稽查和审核,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五)突破难点,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的有效途径。**年,我县政府出台了《Xx财政支出跟踪问效实施办法》,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绩效评价的组织方式与实施范围、绩效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作出了规定。财监办制定了《Xx财政支出跟踪问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2个一级指标,分设12个二级指标,具体细化为26个共性指标和4个个性指标,并制作《Xx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和《Xx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范本,建立起了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监督评价的基本制度

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年,财监办选择了5个项目开展绩效监督检查,涉及内容包括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城区三期拆迁改造、东西河道治理、工业集中区建设、金徽大道建设等项目,同时对项目涉及单位进行了延伸检查。**年11月,从县财政局、审计局、发改委抽调6人,组成2个联合工作组,由财监办牵头,对县直12个部门127个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绩效监督检查,内容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国债投资基金、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以及县列一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等方面。对检查发现的项目会计核算信息不能全面反映项目资金运行全过程、项目管理和财务财务管理衔接不严密、会计账面暂付款科目发生频繁且数额过大以及项目建设资金财务进度考评和财政绩效评价基础资料不全面等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进项目资金规范管理和发挥最大财政绩效起到了一定作用。

(六)关口前移,大力强化财政内部监督和源头治理工作。

在财政内部监督方面,我们把对外专项检查和对内执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前移监督关口。一是成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领导小组,印发《全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对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保障机制等3个方面做出了19条具体规定,作为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上水平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了《Xx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把财政部门实施的法律法规按业务分类归口,确定具体实施部门和股室,并层层签订执法责任书,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强化执法责任。三是健全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印制《财政局机关制度汇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财政干部依法理财。四是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日常监管。对财政所职工工资、差旅费、接待费、修缮费和购置费等支出项目,实行专项审批核销办法,有效规范了财政所内部财务开支行为。五是实行局领导包抓落实制度。加强局属单位和内部业务股室的监督稽核工作,促进了县乡财政规范运行。

在财政源头治理方面,我们按照县委、政府《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表》分配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要求,狠抓工作落实。一是不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巩固部门预算试点成果,细化预算项目,严格预算执行。二是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了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力度。去年以来,财监办配合非税局,对全县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标准和资金缴存情况进行了两次全面的清理和规范,督促入库非税收入208.56万元。三是强化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中心设立业务稽核员,试行“柜组式核算,流水线作业”新模式,去年以来,退回不规范会计凭证289张,金额达168.5万元,制止和纠正超标报销302笔,涉及金额82.51万元。我们还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发票稽查,对建筑按行业实行就地结算缴交税款,清查大头小尾发票,补缴税款12.5万元,从源头上遏制了单位违纪行为。四是扩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实现政府集中采购与部门分散采购的有机结合。

(七)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督查调研工作。一是对全县贯彻落实农机具财政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国土整治专项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调研,为上级完善政策措施提供详实的依据资料。二是认真办理群众和代表建议,近两年,我们受理的群众的主要内容是涉及惠民补贴政策落实和有关抗震救灾款物发放的有关事宜。我们针对不同问题,深入村社调查了解,查找根源,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政策,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研究,严格按照办理规则,逐件逐代表进行了答复,满意率为100%。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各类财政债务、干部拖欠公款、单位银行账户、财政津贴补贴、公务用车和通讯工具、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等专项清理工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和财政管理夯实了基础资料。四是针对财务信息失真、财经秩序松弛的现状,创新会计继续教育方式,把财经法规培训加入了继续教育,提高了全县上下自觉遵守财经纪律的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工作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两年的财政监督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是搞好财监工作的首要前提;加强制度创新,改革监督方法是搞好财监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大局是搞好财监工作内在要求;健全财监机构,强化队伍素质是搞好财监工作的重要保障;财政监督与管理紧密融合,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是实现财政监督长效机制的发展方向。

我县财政监督工作与形势的发展和市局的要求还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公共财政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二是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滋生“小金库”的土壤还未彻底铲除,可能还存在着财会做假行为;三是财监机构队伍建设滞后,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专项监督检查乏力。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落后,存在着不好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四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监督职责的范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区,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还没有适应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加以改进和克服。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

今后,我县要紧紧围绕市县财政、监督工作总体部署,认真落实构建财政大监督长效机制的政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适应加快建立县级公共财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强化日常监管,加强专项检查,严格执法护法,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质量,促进依法理财和全县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履行《Xx省财政监督条例》赋予财监机构的职责权限、监督内容、执法程序和方法,找准切入点,促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切合实际的财政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加强财政法规的学习教育,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提高财政监督质量和水平。

二是围绕财政管理工作重点,配合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对非税收入项目、标准、票据、使用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促进改革稳步推进。结合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以及重点项目资金的分配情况实施日常监督,进行资金跟踪检查和追踪问效,建立对财政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审核制度。加强对近年来县财政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促进财政管理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住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选择同深化财政改革及财政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专项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强化国有资产监管,重点查纠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薄弱、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账外资产以及资产流失的问题。

四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内部监督职能。完善乡镇财政业务稽核制度,规范乡镇财政运行秩序。加强财政内部纪检监察工作,狠抓源头治理,预防财政内部发生违纪问题。

五是抓好财政改革措施的督查和调研,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做好参谋和服务。参与部门预算试点、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监督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全面落实,及时反映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为规范财政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