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善公司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军队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招标投标法》以来,我国招标投标体制逐步健全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招标投标制度在军队建设工程领域显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其不仅可以合理节约使用建设资金,使总部可以控制概算投资、控制投资规模,也打破了军队基本建设领域里工建部队占主导的常规施工方式,促进投标人提高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随着军队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深入,其暴露的问题愈发显现。因此,认真思考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证军队建设工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两个方面分析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草案)》,该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范围、细化规定,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依据和准绳。但是就我国招标投标法律体系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
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国家计委《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确定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强制招标项目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招标。七部委《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11条却规定了邀请招标的适用情形,而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工期特别紧”可以适用邀请招标。[]令出多门,让招投标人无所适从。
立法技术存在瑕疵。作为规范我国招投标市场的主要法律,《招标投标法》立法技术粗糙,个别条款没有可操作性。如第41条规定的中标条件,要求中标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和实质性要求。“最大限度”一词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论是招标方,或是投标方,或是评标专家,甚至是法官都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缺乏可操作性。
(二)实务操作中风险颇多
笔者认为,招投标领域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可以按招投标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分类。
招标人想法设法规避公开招标。招标人将大工程分解为小项目,有时甚至故意流标,搞场外运作,逃避监督;或在信息上做文章,限制信息的范围,缩短时间,招标公告变更频繁。另外,有的工程虽已经过招投标程序,招标人依然暗中限定承包商、供应商,肆意增加工程款、延长工期或降低质量标准。
投标人陪标、围标、串标或对招标人进行商业贿赂现象严重。投标企业为使自己“合法中标”,不惜重金聘请相关企业陪标、围标、串标,以小利赢大利。他们通过伪造投标书,拉大标书中的预算造价,造成该企业唯一合适的假象。在投标分组确定后,与评标委员会拉关系、走人情,对其进行商业贿赂。
监督管理不到位。实务中,监管部门较多,各自为阵,互相推诿,缺位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由于评审专家自身专业限制,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定理解不准确,对废标条款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评标结果异化。
二、完善军队招标投标制度的建议
招投标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映射到军队招标投标活动中来。当下,除一些特殊项目和保密项目外,军队工程建设越来越开放,看到招投标活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应直面该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军队自身的特点,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相关法律制度
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军队的制度应符合基本法的要求。因此,我军应启动规范审查机制,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实施条例》的规定,清理不符合时宜的制度。另外,应针对我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参照上位法制定新的规定。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清单编制与标底编制相分离制度、招标投标文件的法定期限与程序、对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处罚力度等问题的研究,以促进招标投标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都能在较规范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确保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控制招投标活动中的廉政风险
招标投标是军队工程建设易发生廉政风险的领域。因此,应明确从招标前的准备阶段直至清标阶段的廉政风险点,时刻防范廉政风险的发生。招标前的准备阶段,应出台预防规避招标的措施,根据项目工程和采购进度合理制定招标计划;招标文件编制阶段,应使用专业、准确、合理、规范的语言清晰的体现招标人的意思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尤其应以醒目的方式将废标条款集中标识;开标前阶段,严格遵守相关程序规定,以随机分组的形式防止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单位围标、串标;清标阶段,建立清标员信用档案,实行实名制清标、投标文件双清理和交叉清理制度,并随机抽取清标员,减少招标机构及投标单位对清标工作的干预和影响。
(三)强化投标人资质信息化管理
2010年国家监察部等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的通知》,对投标人资质信息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地方单位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资质信息管理。我军应借鉴地方上好的管理经验,依托更强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投标人资质实施信息化管理。基于现实角度考虑,我军可研发统一的信息平台,建立投标人资质信息的分类数据库,并建立信用记录。数据库应实现同步更新和反馈,及时补充投标人的新动态。这样既能保证招标项目最大程度公开透明的选择投标人,又能解决因投标人数量短缺而导致的招投标活动竞争性不强的缺憾。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我军可以部为单位举办培训班,加强评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评审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确保评标结果不异化。实施专业化分工,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评审队伍。建立评审人员个人道德信用记录,并制定道德失信惩罚办法。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监督工程的设计图纸、进料手续以及施工操作规程,严格各道工序的质量检查。强化审计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和第三方审计,对招标方式、招标程序以及建设工程合同内容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翁光德:《以招投标法为依据 努力做好军队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载《军事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2】孙守祥:《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改革浅探》,载《军事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规章制度建设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长期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加强规划、有序推进、逐步完善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规章制度体系的重要措施,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油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油田公司规章制度管理现状
(一)制度管理情况
2008年初大庆油田上市与未上市部分实行重组整合后,为了加快推进一体化管理进程,实现规章制度统一管理,通过出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了油田公司规章制度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定权限与管理层级;确定了业务管理机构及职责;规范了制度内容的要素、文本格式和管理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油田公司规章制度的统一、有序管理。
(二)当前油田公司制度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油田公司实行规章制度集中统一管理以来,围绕制度的清理、整合和制修订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油田公司现存的规章制度总量大、内容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层级多、数量多的问题有待改进;二是油田重组整合后,上市与未上市制度一体化建设工作有待深化;三是制度立项过程缺乏统一规划;四是制度审查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的基础管理建设工程要求和当前大庆油田制度管理工作实际,油田公司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开展规章制度优化完善工作。
二、规章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规章制度建设应当确立“以大力推进制度创新,逐步优化制度体系,逐步提高油田规章制度规范化水平为目标,重点完善核心业务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为油田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的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油田公司总部规章制度建设应当实行“统一管理、层次审查”,即:由油田公司企管法规部组织对规章制度实行统一规划、合规审查;主责部门组织专业协调性审查。具体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规范性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严格履行管理程序,保证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执行、更新维护及监督检查等符合管理标准和业务要求,保证规章制度合法合规。
1、系统性原则。通过对油田公司规章制度的系统整合,消除规章制度之间的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等问题,保证规章制度体系优化、内容完整、程序简约,各项业务管理相互配套、有序衔接。
2、时效性原则。根据国家法律、环境和业务发展变化,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补充制定、修订或废止规章制度,保证规章制度符合业务发展需要。
3、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油田生产经营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业务管理内容、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管理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规章制度执行力。
三、规章制度建设的目标与程序
(一)工作目标
规章制度建设应以现行规章制度体系为基础,重点建立与完善油田生产与管理领域的核心制度,为创建一体化、简约化、持续改进的油田公司制度管理平台创造条件,保障油田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与高效运行。
(二)审查程序
依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如下制度管理主体程序,即:“有关部门制度立项-立项部门按职能范围起草制度―制度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专业性和冲突性审查―油田公司企管法规部进行结构完整性和合法合规性审查―油田公司规章制度分管领导确认审定方式―油田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或由相关业务分管领导组织集中审议)―油田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按照行文程序予以”。
四、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机构与人员责任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作为规划任务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保证制度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应当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油田公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工作中还要严格落实业务人员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重点,推进油田规范化、一体化管理
制度建设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的战略部署,围绕“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三大战略任务和挖潜增效、拓展市场、扭亏解困等重点工作,认真分析本部门、本系统在履行职责方面的工作缺失或薄弱环节,通过优化与完善相应规章制度的内容,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其中,重组整合前对同一业务重复规定的两个制度,除两个法人经营上的特殊需要外,原则上都要整合为一个制度,重新行文,过时制度要及时予以废止,以加快推进大庆油田上市与未上市业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三)积极宣贯,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公司机关各部、室应当针对本部门负责解释的新规章制度,就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制度执行者及管理对象进行培训。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制度,重点做好相关部门间的职能协调;对专业性较强的制度,要在本系统内开展培训活动,保证各级执行者全面掌握新的规章制度。
多年来企业制度建设一直作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立足点,很多企业也都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国内大多数企业都能依照公司总部下发的企业制度建设目录,不断地完善补充各项制度,取得了很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表面上看,不少企业该有制度都有了,但制度写得越多,公司管理就越有效吗?企业制度建设只是简单的做加法吗?如果增加一项制度对企业管理不产生实质的影响,那么这项制度就是无效的多余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执行不顺畅,过于复杂,对于企业整体而言,执行成本大于带来的效益,这也是一项无效的制度。有些情形下为了写制度而制定制度,制定大量的不科学的制度,而后出现执行不力,埋怨制度设计不合理,这在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中是经常可见的。制度建设不应成为口号,制度建设不是目的,而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式。
(二)制度应当是系统性的,存在高低层级与左右关联性
在组织的对相关企业检查时,查阅到制度时,对着看似完备的制度目录,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哪几项制度对哪些业务或活动做出了规定。细查部制度条款内容,规定出现矛盾互相不统一是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制度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System”,指遵循一系列规则或固定的计划,去组织、实施事务的一种方法。System翻译成中文,首先的意思就是“系统”。在中文中“制度”、“系统”是两个不太相关的词,而在英文中就是一个词“System”。系统最优才是最优,每个要素都最优不是最优。因而,花费大量资源在个体要素最优上的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应当在更大的一个系统上思考各项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合。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的运作结果,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定内在地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共同镶嵌在制度结构中,一项制度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的外部环境。目前,现行的制定制度的做法通常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做各的,对于避免相互矛盾甚至都做不到,更何况期望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呼应与配合?建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从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或是主要业务活动,或是从价值链等维度对企业整体进行制度框架设计,画出整体的结构树,在结构树上标出各项规则需要规范的基本要素,再列出各项要素的具体控制标准,最后按照上述框架对具体制度规则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企业制度可以基本保证制度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三)好的制度能让参与者在博弈平衡中自动执行
充分利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利益博弈,借助系统的制度设计,将导向预定目标,实现制度的自动执行。有博弈的世界是流动的,公平与有序的,能够在流动中趋于美妙的平衡。博弈纵然不会产生皆大欢喜,但会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复。将博弈理念贯穿于制度内容设计,基于对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的公平性考虑,使相关主体在自觉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承担责任与获得应得的利益,让制度的执行参与者对制度本身的逻辑公平合理性获得认可。这样的制度才不会朝令夕改,才不会因为过高的执行管理成本而被树之高搁或是费力的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同时也应当借用法律制定的公序良俗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制度不应使参与者中由于正当的、善意的目的而导致行为违反规则。当然,透明与公开是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保证制度执行效果的利器。
(四)制度应当对参与者赋予有限责任
企业的设立和持续运营需要资金、人力资源,更需要健全的企业制度来支撑。有专家提出企业资本包含“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三大要素,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属于企业“硬实力”,制度资本属于企业“软实力”。制度资本这类软实力不仅能给财务资本、人力资本运营保驾护航,而且能直接产生财务上的效益。遗憾的是,一些民企因制度资本的投入与维护、制度遵守上的疏忽或失误,降低了公司价值,并引发了财务危机和法律诉讼。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巨人网络遭投资者集体。史玉柱的巨人网络(GA.NYSE)自2007年11月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后股价走势疲软,11月19日巨人网络在收盘后了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受财报不理想的影响,20日开盘后股价由前一日的14.88美元跌至11.1美元。更难堪的是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代表投资者展开集体诉讼,称巨人网络在10月31日前后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上市申请书和招股说明书中,未披露其主打游戏《征途Online》在2007年第三季度(截至9月30日)的两个重要运营数据(“同时在线玩家人数”和“最高同时在线玩家人数”)均出现下滑的事实,原告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美国证券法》,将代表投资者要求被告赔偿损失。而在这次巨人网络“数据门”事件之前,在海外的其他中国概念股遭遇集体诉讼的事例已屡见不鲜,比如空中网、中华网、网易、中国人寿、中航油等先后被告上法庭。从诉讼内容看,代表投资者的律师事务所对中国公司的指控主要集中在弄虚作假和隐瞒情况,而这种把柄主要存在于招股说明书中。
案例二:富豪偷税千万。周伟彬,从骑单车贩卖油漆,到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2001年获福布斯中国内地财富榜76名,2006胡润百富榜仍以8亿元人民币身价名列第438位。2006年11月,周伟彬被佛山市国税稽查分局扣留,随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5个月后,佛山市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佛山市三水法院认定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周伟彬等在1998年4月~2001年7月间,通过专设内外两套财务账的方法,隐瞒销售收入8981多万元,少缴增值税1520多万元。2007年9月,法院一审判处周伟彬有期徒刑3年6个月,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犯偷税罪,判处罚金1530万元。尔后,周提起上诉,佛山市中院维持原法院的“认定事实”,但量刑有了些许变化—判处周伟彬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
中国民营企业类似的违规个案很多,除去违反法律的案例,还有一些是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灵而招致败局的情形。这说明民企制度的失灵与残缺比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短缺更具杀伤力。严格制度约束、规范的财务行为、充分的信息披露、照章纳税、健全的内控乃企业长期发展之根本。
一、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充分信息披露是公司外部治理制度底线
首先,且不说在理论上如何展开是否存在“原罪”的争论,但现实的分析“原罪”问题在较长时间还是民企难以回避和解开的“结”。比如案例二中周伟彬的两套账发生在1998年4月~2001年7月间,法律上的处罚是在2006年,追溯时间跨度将近10年。第二,民营企业始终面临着比国有企业更加苛刻、严峻的法律制约。以境内A股上市公司为例,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虚假信息披露、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乱担保等案例屡禁不止,其中既有国企上市公司也有民营上市公司,但对后者严肃处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更多。第三,对于企业的经营亏损、资金链断裂等盈利预期和流动性风险,股东可能实施“用脚投票”或实施“用手投票”让经营者“下课”,但股东们不能启动法律程序将经营者变成被告,送进牢房。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和周伟彬的遭遇,并不是因为很差的财务绩效所致,而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第四,企业比较容易应对、化解财务亏损和人才流失这些“硬伤”风险,但对违法违规这类“软伤”风险就难以承载、无法化解了。如果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是在经营上亏损1500多万元,对于数亿元身家的周伟彬来说,承担和消化这类“硬伤”没有任何问题;但偷逃税款1500多万元,就变成了违法犯罪,这种“软伤”对公司、经营者造成的破坏就会相当严重。
对于违法违规问题,民企经营者有两种不恰当的心理预期:一是不少人总是强调“我过去就是这样过来的”。的确,不同程度的账目不清、两套账、小金库、行贿、偷漏税等曾伴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出生和成长。二是法不责众或从众心理。诸如“现在大家都这样”、“有几个公司没两本账的”、“现在这个社会不行贿、不打点谁能办成事”。这些说法,凸显一些民企对于国家的法制和政策规定还抱有侥幸心理,总是对“利用政策寻租”、“打球”的事情乐此不疲。不可否认打制度上、政策上的球会有“政策收益”,但其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即使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踩上“地雷”,但不可能永远是幸运的。
二、规范的内部治理和内控体系是公司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
从外部治理来看,企业只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的义务,但聚焦内部治理与内控体系等制度问题,却有“建设”与“遵守”双重任务。
(一)规范公司内部治理
从制度建设的实用主义角度,应该区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底线,即必须遵守的治理规则制度,这类制度是普遍的、明确的、强制的,主要体现为《公司法》等;二是公司内部治理中依据公司具体情况择机决策的制度安排,这类制度具有个体性和弹性,主要体现在《公司章程》的具体条款中。第一类制度是治理问题的基础,第二类制度是第一类制度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故此,每个民企治理制度的建设应该:第一,防范“流行病”。总结历年违规情况,民企在股东权责与公司法人权责模糊、资本金不到位或抽逃注册资本、关联交易与转移资金、拖欠银行贷款等方面最容易“触雷”,防范这些“流行病”应该是治理制度的重中之重。第二,高度重视个性化的《公司章程》的制定和审批。《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内部宪法”,是至关重要的公司制度和游戏规则。但很多民企对此项制度的形成和决定非常草率,一些民企的《公司章程》完全是为了应付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公司注册登记时的需要而草率请人撰写或简单照抄其他企业的章程文本而完成的。第三,把握公司治理制度的形式与实质。从形式上看公司治理就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这套机构,形式上的存在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但实质上长期发挥机制功能就决非易事。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三件事是:适当隔离CEO和大股东身份;逐步明晰“运动员、领队、裁判员、教员”身份;健全公司内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第四,严格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治理上的法律要求更加苛刻,比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必须的,非上市民企是否需要独董就是自发的。而且在当今处于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证券监管对公司治理的制度冲击和要求呈现很强的动态性。那么,民企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构架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呢?也许股东们集中学习《公司法》,结合公司实情加以简单化、具体化、数字化来构建自身治理规则,并落实于《公司章程》,是一条捷径。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要强调复制和放大企业会计业务中“钱账分管制度”原则,即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内部牵制的作用。即使公司有了完备的“钱账分管制度”,仍需要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持续监督检查。这种制度安排中隐含着不少不可忽视的“理论假设”:比如:①企业每位员工包括经营者都是理性经济人;②在企业中追求工作效率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制度和流程的到位;③制度建设是过程导向为主体的,尽管不排斥对财务结果的考察。这三条正是典型的、标准化的会计控制思维。本文强调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必须遵照这种思维路径,尤其是公司的采购、销售、投资、重大费用开支等业务必须强化“钱账分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因为这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和流程制度,始终是民企的最长“短板”。
这里推荐两条简便、高效的内控制度建设路径供民企参考:一是学习领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再具体细化补充成为公司自身的内控制度。如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国资委下发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条例》、《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这些内控制度适合于国企,制度条文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很强,关注了内控中普遍性的问题,充分反应了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导向。民营企业可以根据上述制度,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制定出适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条就是以西方同行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标本直接借鉴使用。西方一批大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成熟,其可操作性、针对性、系统化、精细化等方面很值得我们企业尤其是民企直接“引用”学习。在公司内部清晰的授权制度、严格的职责分离、细化的预算管理、固化的IT系统和信息管理、苛刻的审计监督、明确的业绩合同与绩效问责等制度建设方面,企业不需要谈创新,只需标杆学习和简单模仿。
另外,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应该同时包括COSO报告中的“为了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就业务层次的内控而言,不少企业设计的内控目标主要囿于财务报告可靠性而忽略运营效果(效率)和合规性目标,这不仅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仅仅限制在财务会计部门,成为一种纯粹的会计控制,也使治理和内控制度无法延伸到整个企业的各个流程和全体成员尤其是董(事)监(事)高(管),难以把公司制度演变为一种管理文化。
三、制度的执行力最为关键
很多企业都不乏健全的制度条文,难的是制度实施中的偏离甚至失灵,偏离或失灵的根源是缺乏制度的执行力、缺少执行者对制度的敬畏和呵护。理论上讲,治理和内控更为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制度对公司上下包括公司经营者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威慑力,强调公司每位成员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循。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主席傅军曾经感慨:“在中国做企业比较艰难,为什么呢?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法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体系也有些问题。所以,越是这样的情况,越要强调制度的建立,强调游戏规则的建立。建立的制度能不能执行,这是最关键的。在新华联,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制度是高压线,谁触电谁倒霉。’我们副总裁一级的干部中有当过常务副市长的,有当过厅局级干部的,但我前前后后开除、辞退了5个。你不动真格,就没有办法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联想集团柳传志也说过:“我不能绝对保证我们的管理人员不犯法违规,但是我们联想已有防范违规违法的制度机制,一旦有谁触犯制度肯定付出极高的违规代价。”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同样也需要“付出极高的违规代价”的制度安排。
四、公司掌门人的表现与态度是培植制度威慑力的首要决定因素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掌门人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企业掌门人要事必亲躬、冲锋陷阵;企业发展到成长和成熟期,掌门人要定位在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制度的构建者,完成公司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致力淡化公司的内部运作和流程上个人的痕迹,转靠固化的公司制度系统来运作。随着制度与流程的力量越来越强,公司掌门人也就可以甩手成为“精神贵族”。总之,企业在有些阶段需要人管人,更多的时候需要制度管人,包括制度管掌门人自己。
关键词:石化企业;制度手段;资产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度立则国家兴,制度严则,制度严则效能高。该企业经过多年的辉煌发展,无论内外环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完善制度促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落实制度推动资产效率、效能的提升,为资产创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始终把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资产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有效运营,推动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沧海桑田”,无论是“分开份理”还是“重组整合”,资产管理在企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公司制企业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官方向,定政策,摸家底、促发展。增效益,较好地发挥了资产管理核心作用。
1.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监督约束效能,规范管理行为。企业进一步强化了资产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应将完善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作为首要工作,以规范和指导本单位的资产管理行为。我们重新梳理部门各项职能、职责,统筹考虑资产管理实际情况,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意见,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编制并下发一系列管理办法确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解决了资产管理由谁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明确了各级资产管理人员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同时,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的资产管理行为,强化资产管理,为规范管理,科学理财,构建职能明确、职责清晰、统一规范、流程合理、管理高效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奠定基础。
2.以完善重点业务制度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强化基础管理,把资产工作落实到实处。
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效益最大化是资产管理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资产制度建设中的重点。重点业务制度的建设不仅保证了资产管理核心业务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资产管理的重要事务、重大决策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稳步推进。
3.形成管理创新机制,保证制度建设满足资产管理发展的需要。
制度是前提,管理是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制定了多项资产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但制度仍然存在真空和漏洞,某些方面职责、责任不明;制度管控不严,执行时不到位;执行过程中避重就轻,不真动真格的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也丧失了制度的执行力。因此,实现资产管理中首先应建立完备的“制度防线”。在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详细界定在管理层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全体员工明白资产管理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何时干以及干错会怎样等等。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在过程中,要遵循“横线到边、纵向到底,职责不交叉重叠”,“谁直管、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上级查出问题由其直属下级负责”的原则,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时时有人自觉去管、事事有人主动去问的局面。
(3)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公司的生产实际,按照“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追求制度人性化、可操作性和长远性,全体员工是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我们搞好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过急和过于苛刻的管理制度,不仅其可操作性受影响,也会挫伤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
二、完善基层资产管理制度,促进资产管理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基层资产管理制度是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各级资产管理部门从加强基层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出发,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基层资产的职责、标准,规范了用制度保证了资产工作于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紧密融合。预防资产流失,使资产的到了有效利用。
三、执行制度,科学管理,确保制度规范工作的严肃性
发挥资产管理建设的效用,关键在于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也就是要在提高“制度”的监督实效上求深入。好的制度决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用以粉饰工作。制度已经建立,就要认真落实。难点就在于如何避免因个人意志或情感的偏移而使适度无法贯彻实施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执行制度方面,围绕三个重点,保证了制度的有力执行。
1.把制度执行与领导示范结合起来,用来约束权利,以示落实制度。
办公室是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是推动公司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服务中心。办公室的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事比较多,有制度建设、文书打印复印、档案管理、客户接待、卫生监督等。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只要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出现差错和漏洞。从开始对工作的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了一定的着落。
1、认真做好公司的文字工作和制度完善工作
认真做好了公司有关文件、传真、邮件的收发、登记、分递、文印及公司所有文件的打印、复印等工作。认真完成了公司所有的标书工作。在9月份办理生产许可证时,在办公室和其他部门的有力配合下,完成了所有的文字工作。公司的制度一直不是很完善,办公室就是负责公司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在这半年里,先后制定过几次制度,可能是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是执行不到位,后来都没有执行下去,这是办公室工作的失职。
2、积极响应公司号召,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
办公室除了完成每天的打印、复印等文字工作,还服从公司任何
决定,我们几个刚来的学生不怕酷暑出色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钉出口木板的任务,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今年的两次盘库,我们都做到了随叫随到,且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生产马来西亚,印度essar砖的过程中,我们听从领导的安排,完成了在生产过程中所有报表的填写。
3、做好客户的接待工作
由于公司的业务量比较大,几乎每周都有不同的客户来公司
参观考察,只有做好接待工作才能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每次客户来之前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接待工作,首先确保卫生清洁,招待用品齐全,以及根据不同的客户都要事先准备好不同的商务型资质文件。做到每一位来我公司参观客户都有一份我们公司的宣传资料和礼品,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4、卫生工作和板报宣传工作
公司卫生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司的形象,按公司规定每周四都
要进行卫生大检查,对卫生工作做的好的部门进行奖励,差的进行罚款,公司的整体卫生情况还算可以。办公室一共出了三次板报,后来由于板漆和堆放货物的原因就没在办下去。2012年汶川大地震后,办公室组织了一场大型为灾区的募捐活动,全体职工都非常积极踊跃的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显示出了工人很高的道德觉悟。
二、个人工作表现
1、坚持实践出真知,努力了解公司的运行情况
初到公司,对公司的运行情况都不了解,对各个部门以及人员都不太熟悉,因此我每天都积极主动到后面车间,和各车间主任、车间工人都亲密接触,认真学习他们的技术,时间长了我对公司的生产流程有了很深的了解。对每种砖的材质、成型、烧成颜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判断出次品砖、废品砖的原因·····总之,只有了解公司的生产流程才能在公司中发挥个人才能,要想了解这个流程,必须要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学习,像工人学习,像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学习。
2、几次出差收获颇多
三、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规范高校科技产业,在实际工作中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建立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实际操作是围绕着组建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展开的;二是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际操作主要是按照《公司法》进行的全资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如果从资源运作的的角度分析,两个主要方面的工作都是资源配置整合的过程。
本文谈及的资源和资源整合从企业(法人实体)的角度看,主要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知识积累、财务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一系列的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指公司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公司属性、信息、知识等,能被公司控制并能够提高公司战略构思、制定与实施的效益。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资源是资源要素、资源要素间关系以及资源间关系等要素及其关系的集合体及其配置整合。
企业(法人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是依赖资源运作的,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于已占有的资源进行运作,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深度;另一方面是企业通过触角的延伸和扩张,挖掘和优化在本企业之外的有效资源,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购并,在与内部资源充分交融会通的基础上吸收和消化,实施重组和整合,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可以说不断地对内部外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前提。有一种说法:企业只有有效配置整合内部资源才能真正做强,只有有效配置整合外部资源才能真正做大,实际上是对企业配置整合资源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组建资产公司,整合配置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优化
高校科技产业在十余年前“办与不办”的抉择解决了观念问题,促进了科技产业有效发展,今天的规范发展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
组建资产公司是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一方面是高校资产在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上客观存在的“不明晰”,导致高校直接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的风险日益加大,迫使管理层痛下决心强化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又为高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配置整合的条件,可以在彻底清理“旧账”的基础上提升高校产业面对市场经济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将资源配置整合带来的机遇,引导到面对市场的方向,同时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达到进一步提高高校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公司制改造,整合配置高校全资企业内外部资源
高校全资企业多数兴办于《公司法》颁布之前,潜在的隐患始终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但是企业能够生存至今应该说有其必然性,而与本校专业和学科相互关联和依托往往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全资企业客观存在的产权、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弊端对高校和企业形成极大制约,必须尽快实施改制,摆脱与母体在经济法律风险上的联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通过整合引入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运营质量,是企业走向完全市场化和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外部资源整合的内容
全资企业公司制改造,为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了契机。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整合,主要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存量资产盘活、强化研发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主是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所需资源、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目标是发展,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依托成果优势、结合学科特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资源配置整合为手段进行全资企业公司制改造,成为高校必须和必要的手段。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整合是企业经常性的工作,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保障,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配置整合,除企业具备良好的自身条件(如管理体制、产品结构、市场前景、意愿和动力等)外,还需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相配合(如市场环境、匹配条件、整合效率等)。可以这样理解,企业进行内部资源配置整合属于自主行为,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是单向整合,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即可基本实现。但企业试图进行外部资源配置整合时,单纯的自主行为已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归属于双向整合,包括创业企业之间的整合、创业企业与产业资本的整合,以及创业企业与金融资本的整合等均如此,需依靠企业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和匹配,方可实现互融和互通,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整合的目标。
高校企业间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以企业清产核资和经营状况充分剖析为基础,对有条件做大做强的企业给予扶植,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企业社会化进程,彻底摆脱“国有全资”在体制和产权上的束缚;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运营质量。通过增量重组、存量盘活等方式实施公司制改造。鉴于此次规范科技产业工作是建立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具体实施中客观上依托行政手段,对于全资企业具有强制性,因此管理层应客观分析校办企业状况,对于其中良性资产采用存量盘活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有偿注入其他企业,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整合。资源配置整合以市场行为和企业自主行为为基础,行政手段则具有强制干预的特点,二者间的互融需通过协调实现。基本点是利益共享(所谓“共赢”),资源整合的过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谓“时机”),缺一不可。实际工作中,善于把握机会的企业在资源配置整合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而全资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任务之后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整合应成为企业经常性的工作,并将此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保障。
加强管理层引导作用
管理层工作的实质是为企业创造外部良好的整合环境,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整合方案,笔者所在高校总结多年兴办和管理科技企业的经验,在全资企业公司制改造工作中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整合,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为企业整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整合;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剖析,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分类,特别是拟关停并转企业中属于良性资产的,以增量重组的方式有偿(多采用资产与股权置换的方式)注入其他企业,收到很好的效果。
无论从国资管理还是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确定和实施资源配制整合都是管理层必须重视的工作,即使是经营状况不佳、经营业绩平平而拟撤销关闭的全资企业,也应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把握好定量和定性分析,切实做到存量(处置不当会蜕变为损量)资产盘活,杜绝由于采用行政手段撤销关闭企业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成果转化和孵化相依托、投入―撤出―再投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凸现高校科技优势,正确面对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整合。
为贯彻公司“转型发展,竞进提质”的要求,实现致远公司正式投产的目标,为全省实现“大交通、大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资源平台。按照上级商贸公司工作部署,积极推进致远公司配方研制、生产调试、完善制度建设等工作,现将近期致远公司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验室研发工作
为保障致远公司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改性沥青产品,实验室协同中海油技术骨干及多名技术专家,进行了配方调试、抽样测试、送样检测和生产调试等多方面的工作。截止到目前,致远公司在研发上主要做出了如下工作:
(一)原材料抽检及半成品、成品抽样检测及送检
为保障基质沥青的质量,在基质沥青下船、进零位罐前和生产前分别对中海油基质沥青和国创沥青进行了多次抽检。为摸清生产规律,实验室对生产中间半成品进行了20余次的抽样检测,对中海油成品和国创成品也进行20余次抽样检测,并将成品改性沥青送权威机构检测多次。
(二)配方调试
1.解决产品离析问题
因前期生产主要问题为产品离析,故对产生离析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离析产品进行后期处理使其重新变为合格产品,并着手进行了离析原因室内探索实验及离析产品重新变合格实验等20余次,并同时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及设备情况提出相应意见。
2.关于自行调制配方
分别以两种70#沥青为基质沥青,其他辅助材料均为市场上自由采购,调制出合格配方,并经过初步室内试验合格,具体优化及更详细实验因时间原因有待下步工作开展。
二、生产部试生产工作
因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工艺管线,我们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在公司领导、国创、中海油技术骨干及公司内外多名技术专家的多次指导下,经过前后5次试生产,5月底初步制备出合格产品,目前正在进行每罐每批生产123吨产品的试生产,结果待查。
设备调试上,致远公司配合设备厂家对设备试运行进行调试,先后对胶体磨、沥青泵和三通气阀等设备进行了调试,保障设备正常运转。
三、经营部工作
根据经营部部门职责,进行试生产期间仓库的收料、领料及发料,以及运输车辆过磅等日常工作。同时进行同上级商贸公司经营三部的业务对接,确定沥青需求量。根据领导安排,负责沥青样品送检指挥部的工作,同时联系运输单位,完成了运输合同的签订工作,保障下一步正式生产的沥青供应运输工作。
四、公司制度建设
为规范公司管理,综合办公室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草拟了多项制度内容,包括各岗位职责、薪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员工出差管理办法、车辆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办法等十多项制度,并协助生产部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另外,综合办协调并制作了各部门的上墙制度牌,完成公司各部门的制度上墙工作。
2007年,国有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再创新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1.62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上缴税金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利润9968.5亿元,同比增长30.3%;上缴税金8303.2亿元,同比增长23.8%。
(一)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
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省区市基本完成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组建。山东、江西、广西等地在组建县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方面进行了探索。重庆、河北、深圳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国务院国资委加快企业预算管理、国有股权管理、董事会建设等一批重点立法项目的起草和出台进度,进一步推进了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国有资产经营责任进一步落实。各地总结近年来业绩考核工作实践,修订和完善了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基本形成了“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了业绩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目标确定机制和薪酬管理办法,对第一任期业绩优秀和在科技创新、绩效进步、扭亏增效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央企业进行了表彰。并推进第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各项工作,对企业负责人EVA奖励、任期奖励以及中长期激励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有产权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地深入研究全流通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的新特点、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国有股权管理。国务院国资委会同证监会出台了国有单位转让、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等管理办法,对于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维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实现了与10个省市国资委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实时监测,产权交易监管从事后静态监管向全过程动态监管转变。
财务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财务预决算、财务动态监测、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等制度,普遍加强风险管控,对所出资企业对外担保、委托理财、股票、期货等高风险投资业务加强了监管。国务院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组织开展预算编制质量审核,决算管理逐步转向重大财务事项监管。改进审计监督方式方法,委托专业招标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公开招标。指导和推动各地国有资产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
监事会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地积极探索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强化监督时效。国务院国资委总结监事会工作经验,相继出台了监事会当期监督、分类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结果利用、监督检查成果运用等实施办法,初步建立了当期监督的制度框架,实现了从事后监督向当期监督转变。
(二)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各地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9家企业实现了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国中铁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海油服、中海集装箱等6家企业H股回归A股,鞍钢股份、中国船舶等12家企业境内增发、配股。
董事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董事会试点工作有序推进,19家试点企业中17家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3家企业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实行了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初步建立了外部董事人才库。一批中央企业借鉴董事会试点办法,向二、三级企业派出董事、监事,规范董事会运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各地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各地着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收入分配管理调控,加大了对部分高收入企业的调控力度。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规范建立企业年金工作。继续推进中央企业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出台了中央科研设计企业中长期激励办法。组织22家中央企业对22个高管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国务院国资委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主辅分离。截至2007年底,76家中央企业的方案已经批复,涉及改制单位5200个,分流安置富余人员86.4万人。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共移交自办中小学、公检法机构1594个,移交在职人员8.9万人,退休教师近5万人,每年减轻企业负担49.7亿元。
(三)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企业重组调整步伐加快。国务院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调整重组力度,2007年有15家企业参与了8次重组,目前户数减至150家。印发了《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国有资本运营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方式,提升了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国务院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中国包装总公司及下属企业的破产重组改制,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中国唱片总公司及下属企业的托管重组改制,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北京、上海、吉林、广东、江苏、安徽、深圳等地初步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务院国资委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范围、基数、比例、申报、清算、上交等工作予以明确,组织完成了2006年度中央企业上交收益的审核清算工作。
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07年底,总体规划内的2116户破产项目的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2007年报经国务院批准共下达破产计划685户,涉及国有金融机构债权708亿元,涉及职工111.6万人。各地协调小组认真落实全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会议精神,层层落实责任,坚持规范操作、有情操作,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保证了政策性破产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一)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二)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三)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四)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