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财务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
一、公司财务治理的含义
财务治理的实质是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即在明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规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形成有效的财务决策、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规范财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机制,达到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均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财务治理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财务权力为客体,以财务权力分配为核心,以财务信息为载体,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股权过分集中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之和的比例大于60%,而其中国家股比例大于35%,与发达资本国家相比存在股份过分集中的现象。上市公司股权过分集中,导致的结果是国家股的权力过大,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被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能力,股东大会中没有与之抗衡的股权力量,中小股东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去,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权利被侵犯,造成上市公司中财务治理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日益严重。
(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都是曾在国家、当地政府等部门担任过职务,后来又被委派到企业中去的,因此企业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很大,企业中的管理者对企业也常会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一个人既担任总经理又担任董事长,掌握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成为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内部控制人虽然是公司的经营者,但是却基本不持股或者持股比例很低,导致内部控制人在领导公司发展的同时,不承担公司风险,也不享有经营成果,缺乏长期为公司效力的激励机制。这种体制使经营者为了在短期内凸显政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关心不够,容易采取短期行为或高风险经营行为。
(三)董事会受控股股东影响过大
在我国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董事大都由控股股东提名,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中董事往往被控股股东所控制。董事会虽然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却没能发挥实质性的监督功能,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起不到应有的约束限制作用。另外董事会成员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比例很小,比例只有3%,远低于美国的独立董事所占比率8%,及英国的独立董事所占比率33%,并且虽然名为独立董事,却大多数由控股股东提名,难以摆脱控股股东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董事长存在的可能,中小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机制及组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董事会做出的决策不够严谨科学,董事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破坏。
(四)监事会没有发挥监督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状况的材料收集发现,监事会没有形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不能有效地预防管理当局为个人利益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监事会没有发挥监督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在运行机制上受到诸多牵绊,不能独立发挥作用。监事会成员的选举被控股股东操纵,监事会只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摆设。再加上受传统体制下上级主管部门承揽一切的惯性运作模式的影响,当前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结构又不完善,监事会无法发挥本该有的作用,对公司财务治理影响甚微。
(五)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健全及处罚不力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企业上市以后所有权更分散,所有者的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在一定的信息披露规范框架下,根据自身的利益,对披露什么财务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披露以及何时披露进行选择。经营者经常对公司的利好信息大力宣传,对公司的不利信息尽力遮盖;对需要企业偿债的信息和对外担保事项保持缄默,对企业的关联交易少披露或是不披露。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监管力不充足的情况下,甚至有的企业还出现了伪造收入、利润等恶劣事件。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所做的处罚力度也不够,处罚比例也很低,上市公司缺乏完善信息披露的动力。
三、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措施
(一)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对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困境,必须从股权结构的改变上入手。积极减少国有股对上市企业的控制,逐步降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增加非国有股的占股比例,使上市公司投资主体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促进上市公司股权多元化的具体措施包括:通过股权划拨或签订协议,积极推动国有股的股权转让;通过股份回购调整和改善公司的股本结构,提高融资功能;通过增发新股帮助企业减少国有股比重,引入长期战略投资者;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应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挖掘。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加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经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经理层的行动要受到约束,对他们的经济后果负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就要实行合理的报酬组合制度,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同公司利益挂钩,并与所有者利益一致,实现激励兼容。通过建立经理人员报酬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的报酬机制,探索多样化的薪酬制度,有利于提高经理人员努力程度,打破经理等内部人由于委托——关系而造成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背离,减少对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利益损害。
(三)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
董事会具有经营决策和监督约束的双重职能,掌握着公司的财务决策权,是加强公司财务治理的关键。完善董事会的权责,发挥董事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司决策的规范性,监督公司做出符合各股东的利益的决策。目前受控股股东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还不够。上市公司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对确保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的正确性,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其独立性,应主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独立预算,使董事会摆脱对管理层的依赖,拥有自己的权力和独立的判断力;二是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由社会中介机构确定独立董事人选,减少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任的干涉,提高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治理的参与度。
(四)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
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有效地行使监督职权有利于保护股东的权益,特别是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防止控股股东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损害公司利益或者小股东利益的事情。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先从调整监事会成员的构成开始,增加其他股东和中小股东对监事会成员提名的权力,使监事会的成员能够充分代表各方群体的利益;赋予监事会有效的监督手段,在公司与董事成员之间有诉讼行为产生时,赋予监事会代表公司对董事提讼的权力,当发生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时,赋予监事会纠正权,而董事、经理拒绝纠正时,监事会可以行使代表诉讼权;建立对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当监事会未能较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上市公司出现较多不规范行为时,追究监事个人责任。
(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诚信是商业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在商业社会中,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形成长期合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及时、准确的掌握对方的信息,减少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性对另一方产生的欺骗,加强各方之间的相互监督,确保各项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各家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并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进行披露。披露出的信息要经过审核,检验其是否真实可靠、详尽完整。信息审核的目的是防止虚假信息扰乱市场,增加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的整体制度规范,确保披露出的信息的质量,对维护各方经济参与者的权益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四、结束语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研究,对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中出现的财务难题,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公司财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理论和经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曲炜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2009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出现的主要问题
1.产权控制不到位,股权结构单一
企业集团的基础就是产权关系,控制中最有效最根本的控制是产权―――资本控制,而股本结构是影响产权控制效率的主要因素。对企业集团的调查发现产权监控不到位,有些企业集团只在形式上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对相互制约职能缺乏认识,董事会往往只确定原则,具体运作撒手不管,由总经理全权处理,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失控。也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班子成员相互兼职,起不到制衡作用。监事会主席也由受控于董事长、总经理的人员担任,使监事会难于履行监督职责,成为一种摆设。另外多数企业集团产权结构单一,国有股权比例占绝对多数。
2.财务监控不完善,财务政策缺乏一体性
有效的财务监控应形成一种健全的运行机制。由于企业集团涉及多种利益关系人,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管理活动复杂,所以,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尤其需要完善的控制机制和政策。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财务监控缺乏全过程,监管不到位,监督力度不足。另外,企业集团不能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安排投融资活动,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追求局部最优而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出现了投资效益下降、举债规模失控等现象,弱化了集团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3.激励机制完善慢
在企业集团内,所有权与控制权出现了分离,掌握所有权的出资者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委托给管理者,由于管理者和出资者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使管理者承担部分风险(如持有一定量的股份)的方式来约束其行为,达到与委托人的激励相容,可见,激励机制是完善财务控制的必要手段。但我国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激励机制很不完善。另外,经营者的利益还未能与员工利益真正结合起来,还未能与企业经济效益真正挂起钩来,缺乏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建立能促进集团母子公司关系良好发展的财务控制体系
1.处理好母子公司产权关系
母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统分程度,特别是财务管理权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划分,对集团公司的运作有很大影响。极端的集权,集团财务机制必然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相反,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一般认为,在生产经营上可以分权多一点,在财务上应该集权多一点,而二者又难以截然分开。而恰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适当的集权或分权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所追求的模式。
2.优化出资者股本结构
优化出资者股本结构是指对母公司的股东构成进行优化,实现股本的多元化。对多数国有企业集团来说,优化出资者股本结构就是通过引入多个投资利益主体,来改变原有企业集团单一的股本结构。可以采取的方法有降低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等。母公司可根据各子公司的生产产品、经营领域以及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决定其投入到各子公司的股本比例。对集团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可考虑全资控制;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子公司可考虑控股。
3.加大投资管理力度
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发展各自子公司也应当进行限制。这种限制的出发点是控制子公司过分的发展所属孙公司,以免失去有效控制,或投资失去约束力。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投资管理可以适当分权,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但一般占集团投资很小的一部分。有的集团是根据子公司等级来划分投资权限,超过规定限额的投资项目要向母公司提出申请。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规范子公司投资行为。通过对子公司投资权限的控制,可以督促子公司日常财务活动的规范动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
4.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
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帐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财务控制在制度方面可分为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企业集团会计制度不同于一般的会计制度,它在规范核算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集团内会计工作的控制职能,因此它在内容上更侧重于责任的区分与指标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有些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一个子公司的凭证、帐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处罚制度
国内外企业运作的经验证明,管理者的报酬设计对其行为有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报酬一般由工资、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构成。每种报酬形式都有其优缺点。工资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在规定期限内与管理者的业绩无关,从而难以提供较强的激励,它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收入,可以部分消除管理者对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奖金是基于当年的管理者业绩而发放的,运用灵活,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它只与当年的业绩有关因而容易引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股票使管理者可以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从而使企业的绩效提高与其收入的增加直接挂钩,并且其股票的价值还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升值,因此股票对管理者的激励作用最大。但是由于一个企业的股票价格不但与该企业绩效有关,同时还取决于股市的整体状况,因而有较大的风险;股票期权是公司赠与管理者将其薪酬的一部分在未来规定时期内以约定价格购买本公司流通股的选择权。管理者在公司规定的期限以后,可以将其持有的股票逐步变现。管理者可以行使该种权利,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但同股票一样风险也较大。总之,最优的报酬设计应当是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和其所处的行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上述几种形式的最优组合。把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得益联系在一起,使其收益与企业绩效和管理者的经营业绩相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报酬、奖惩、升迁或直至解聘。
6.加强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
审计在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子公司经营规范化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集团公司必须对子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子公司的审计有外部审计和集团内部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年度报表的审计属于外部审计,集团内部审计则主要应由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内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财务工作,也包括稽查、评价等功能,是监督、控制内部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内审的主要方法是:(1)以强化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内审。(2)设立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在总经理的领导下由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组成。委员会的作用在于保证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充分可靠性。(3)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4)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5)集团公司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集团公司整体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重点是从管理者角度对下属企业进行控制。集团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控制机制作用。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所涉内容很多,本文在许多所论及的问题上仍有待于深入探讨。同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问题。面对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也必然处于动态之中,其战略目标的修改或修正频率越来越高,组织结构也要作不断的调整和重新设计,在财务控制上,其控制方式、重点等也要相应变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2]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3]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4]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第1期
[5]N.H.Keun: “Organization:A new paradigm”,《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1991.N.4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 集约化 策略
引言
集约化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于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按照企业各种费用的开支,从项目的立项、审批到现金的支付,这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都要建立较为完整的一套审核制度,将企业的资金管理贯穿到企业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个目标,企业要对原来的财务管理做出科学的优化,借助于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结算系统,组建含有组织机构、财务工作人员、项目投资、金融调度、现金支付、收入统计、金融信贷等环节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以及财政权力的高度集中。
1 集约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集约化财务管理根据节俭、高效为价值目标取向,在对人力、财力、物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的条件下,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管理的高效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产效率。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集团财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企业财务集约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企业集团的集约型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为了达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目标,可以更好的落实目标管理制度,为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提供一定的保证;其次是为了提高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及提高企业资金的监督力度;最后是对企业子公司以及企业的分支机构实行有效的监控,保证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能够实现有效的监控。和一般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比较,企业的集约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是,集约化管理模式更为集中和高效,体现了集约化管理的先进性。
2 对集约化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般意义上来讲,企业的集约化财务管理工作是借助于机构的扁平化、财务管理权力的集中化、管理业务的流程化、管理手段的网络化、管理预算的模型化、财务核算的标准化、财务服务的个性化、财务管理监控的实时化为特征,详细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组织精干,机构规范。我们从集约化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和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来分析,集约化管理的规范性和精干特征非常的清晰,而且集中的表现在组织机构扁平化以及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两个方面;其次,集团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高效性,根据集约化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来讲,在实现全面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对先前的财务进行优化能够实现财权的集中,一方面能够实现财务流程的整治,另一方面实现财权的实时监控,实现对企业利益的各个层次,提供高效优质的个性化财务服务;高效标准的实施过程,集团集约化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具有高效和现实标准的特点,这些特征主要是在预算的模型化,核算的标准化和财务管理手段的网络化等三个方面。
3 提高集团集约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要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建立的财务规章制度系统,多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分别是管理制度、岗位机制、岗位分工机制等。首先,针对集团财务的管理制度来讲,要包含下面三个主要的内容:第一是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又包含基本的规定,会计事务处理的说明、分录说明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解释;第二是财务岗位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可以看成是按照企业内部,例如总账的制定、企业成本的核算以及各种报销费用等各项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制定的。通过岗位制度的制定,明确企业各个岗位的基本职责、权力和相关的工作程序,而且建立配套的记录。第三,针对集团的岗位分工制度来讲,岗位分工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因为现有的一人多岗、一岗位上多个人员的状况,而造成的集团岗位制度的不可控制性。所以,集团岗位分工制度的重点是清晰集团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建立配套的工作记录。
3.2 提高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的重组效果
企业的流程化管理作为完成财务集约化的基础性工作,企业在进行有效整合财务部门、企业采购部门、仓储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等多种企业业务的条件下,全面的对于企业系统的核心业务进行定夺。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实现集团的全面实施流程管理创作良好的管理载体,企业集团还要完成跨部门跨单位的业务流程的设置。实际的操作措施如下:首先,用流程负责体制作为主要代替原来的以科层为主的形式,实现对集团原有的会计单位进行扁平化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对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做定期的动态的完善和修订,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撑。第二,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将企业的核心流程为目标,按照流程服从、流程负责、流程支持等原则,实现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业务重组。
3.3 搭建科学的财务管理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的信息完全共享,是集团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本工作。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企业来构建完整的集约化财务管理网络运行载体,从而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和相关具体工作实现网络化的运行。详细的来讲,第一步是进行企业内部局域网络的构筑,企业要引进和落实ERP,并通过B/C结构和建立Oracle数据库,来构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局域网络,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资金流、人员流、物资流和信息流,更好的在局域网内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的共享等。其次是实现外部的互联,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网络协议,使企业内部局域网络连接到外部的互联网,以实现广泛地网络信息共享。
4.建立实时的财务管理监控体系
集团在进行实时监控系统的构建时,要按照企业自身的业务经营能力来做。企业的实时监控系统可以从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和企业的资金管理等四个环节着手。首先,针对企业的物资采购,财务部门要参与对供货商的信息调查,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供货商选定;其次是制定适合市场发展的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和采购差异的方案;再次是深入的开展原材料的市场调查工作。四是全面的参与企业大宗商品原料和燃料的招标环节。第二针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财务管理部门要组织决定中间商品和企业成品的标准作业成本,将相关的信息快速有效的向上一道工序做出反馈,为企业生产手段的调整和优化,给予快速、可靠的信息支持;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生产费用的超额,要对企业生产中,超预算的生产费用进行严格的跳闸控制措施。第三,针对企业的销售方面,企业财务管理部首先要密切的关注企业客户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企业客户的财务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一情况来进行客户资信等级的定夺;二是针对企业生产商品这一行业的市场整体的价格波动状况,做出真实合理的市场调查,并对商品价格的变化做出实时的监控;三是对企业的驻外经营部的财务核算工作予以定期的核查,以实现对企业驻外经营部定价合理性的实时监控。第四,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要充分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了能够方便对各个银行账户余额和收支明细的监控和查询,企业要在财务部和银行两者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接口,保证企业每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集团的集约化财务管理基本情况和管理的程序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针对企业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来讲,仅仅靠本文的研究是不足的,还要对财务管理的创造性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细化。总之,对于集团的财务管理实施手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通过企业业务程序的重组、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实时的财务监控,对集团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布置,强化对集团财务的科学化管理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国良,武敏. 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01) .
[2] 刘方. 完善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对策[J]. 财经界, 2010, (04) .
[3] 李莉. 集约化财务信息质量体系探究[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6) .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对策
目前A股一共有上市公司一千多家,但是很多企业在上市以后,由于及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财务管理能力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一些企业做出了错误的财政决策导致经营失败。因此,对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显得尤其必要。本文主要以新华都集团为例进行财务分析,以下分三个部分具体展开。
一、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以新华都为例
新华都集团诞生于1987年,最早发源于厦门,而后发展到福州,接着覆盖到整个福建,现在集团在中国西南地区与华东地区都有分部。企业主要以经营生鲜类、食品类、日用品、百货类等为主。2012年,集团的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一)资产与负债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对新华都集团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方法主要以09年为基期,分析2009年-2012年企业四年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由表格上的数据分析得出,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的资产总额较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有很大一部分主要来自于贷款,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前期,企业的偿债压力较大,但偿债能力较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的资产总额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抵御债务压力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经营情况分析
经营情况的分析,主要是以2011年为基期,对2011-2012年两年的经营情况进行财务分析,由此可以对新华都集团近两年来的经营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从公司营业收入来看:2011年营业总收入中,百货类(产品)、食品类(产品)、生鲜类(产品)的收入占集团收入的前三位,另外,日用品(产品)与促销服务费收入(产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收入比例。从毛利率角度来说,日用品(产品)、百货类(产品)毛利率较高,而食品类(产品)、生鲜类(产品)毛利率较低。
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从公司营业收入来看:2012年营业总收入中,食品类(产品)、百货类(产品)、生鲜类(产品)的收入占集团收入的前三位,食品类(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发展,说明集团食品类(产品)方面的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毛利率与2011年的比例基本持平,百货类(产品)与生鲜类(产品)的收入比较2011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其他方面的营业收入增长较小。
(三)企业财务总体情况分析
以上对新华都集团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对比、因素与综合分析,具体而言呈现以下特点:
1.新华都集团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都在逐年增长。企业资产总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偿债压力越来越小,其抵御债务压力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2.新华都集团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但是营业收入过度集中于传统的食品类(产品)、百货类(产品)、生鲜类(产品),对新的营业领域的探索收效较小。
3.集团现金流量状况比较乐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逐年增加,抵御债务压力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其创造现金的能力值得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现金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利用现金资源进行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偿债能力方面的对策建议
随着新华都集团发展日益壮大,企业的资产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企业的现金流也日益增多,而且同期企业的负债总额与流动负债相对减少,企业的偿债压力大大缩小。但过多的现金流与较低的负债对于企业来说并非一定是好事。好的企业都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开拓新的领域,将资金的优势发挥到极限。
(二)资金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目前,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收效甚微,建议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优势业务进行提升,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业务拓展。企业应该在产品创新与企业管理上下大功夫,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员工的经营管理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
(三)盈利能力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方面,企业应该的产品采集上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从原产地进行产品采购,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进一步理顺产品的运输体系,减少流通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系统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斗志。
三、小结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这种情况在百货业方面也表现十分明显。沃尔玛、永辉超市、家乐福、好又多等企业的竞争不断冲击着新华都集团的连锁百货市场。在此情况下,百货连锁行业的竞争模式必将转向品牌化及差异化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新华都集团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保持稳中有升的经营成果,不断创新产品,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本人目前能力有限,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分析还有些不充分、不全面,希望通过今后进一歩的学习,对该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瑞英、王蕾.财务分析的研究发展回顾[J].现代商业,2008
[2] 张伟.苏宁电器获利能力探析[J].现代经济,2008,5,69-70
[3] 武洁.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1,8,68-69
[4] 杨有红、杨华.集团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控——基于渝三峡A2010年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诊断[J].会计之友,2011,9:15-18
[5] 郭海霞.基于价值管理的某某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1,12,126
1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中,建筑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大量的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应运而生。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出现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构建大有裨益,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引发的一系列冲突,而且也通过特许行业准入许可的形式使一些不符合建筑资格的主体淘汰出市场,进而使建筑物的质量得到了相应的保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市场化程度也得到巨大的提高。大量的外国建筑公司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特种建筑结构公司面临着新一轮的巨大压力,在成本控制、资源合理运用上都需要得到加强。所以,对于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而言,其财务管理制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将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就成为重点优化的领域。然而,我国目前特种建筑劳务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2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非正规化运营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企业缺乏竞争性,同时在财务管理上也是习惯于适用死板的计划经济,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尤其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倾向于传统的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越权现象时有发生。落后的管理方法与现代化的要求严重不符,公司的运营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之下,内部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内控手段不足,财务管理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缺少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壮大。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管理上习惯于采用项目经理制,即对于每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负责的部门,而建筑公司总部就只是负责提供建筑的资质保证,以及管理费的收取,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财务管理上,特种建筑结构公司总部只能对现金进行控制,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大量的浪费现象由此产生,对公司的成本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2财务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这种类型的公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却发展迅速。这就使得公司的管理滞后于公司的发展步伐,在财务管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部门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远没有达到其真正的能力,部分建筑结构公司落后的思想使他们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财务管理被置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初期,忽视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大的问题,但随着竞争的激烈,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以及公司资金的运转,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这又源于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上来。
3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标准化的培训
在许多特种建筑结构公司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公司的财务管理往往聘请公司领导的亲属或者朋友来负责。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培训,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不足,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止步不前,建立在人情上的管理模式容易使企业的真实信息无法准确的表现出来,缺乏道德自律的财务行为很容易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
24财务管理资本的风险控制漏洞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司,经营运行的项目化致使建筑公司财务风险贯穿于施工的全部过程之中。从项目的承接开始,建筑公司不顾公司资金的现实情况而盲目拿下项目,通过向银行举债,市场的一点变化就极易导致建筑公司财务的危机。资金的运转缺乏合理的规范,进而反过来使得建筑公司的运营出现失控,特种建筑公司承受着巨大的风险。财务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风险识别才能对公司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解,并作出初步的判断,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包括总体财务风险、结构性质风险、融资风险、现金流风险等,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风险的存在产生的危机就是资金链条断裂,公司净资产为负数。衡量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风险变量主要有两类:一个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一个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会计数据包括会计收益的波动、负债比例等。相对来说,会计数据为基础比资本市场数据为基础衡量公司风险更合理。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发生风险的概率极高。
25财务管理程序的随意性
公司的财务管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在程序上严格把关才能使得各项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项目的审批上存在严重的随意性,该花钱的地方没有花钱,而一些不该花钱的地方浪费了很多的钱,不仅影响项目的效益,也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和效益,财务报表的恶意造假或者更改,虚假的业绩和反映信息的不真实性都是严重的问题。公司财务章的滥用,以及一些支票的随意产生使用。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产包括建筑物、运输工具、电子仪器、机械、设备等,这些财产是一个建筑公司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保证,财务管理的随意性使得资源得到极大的浪费,没有健全的各项财务制度,公司的日常消费开支和项目投资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使得公司的财产极容易造成侵害。
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还表现在财务报销的随意性,首先对能报销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公司员工费用报销必须要有项目名称、时间和公司财务的专用章,对于发票不全,假发票坚决不予报销。所有金额必须要准确无误地填写,做好相关的财务报告。
3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1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要扭转对财务管理不重视的状况,从组织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个层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符合要求的公司发展库存量,努力的缩减库存物资,加大对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特种建筑公司要脚踏实地,开拓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实现多道财务安保防线。建筑公司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均衡生产,在承包项目上,需要综合的论证项目的可能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财务管理变成科学理财,实现超前控制。
2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顺利推行,同时,也会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增强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工程预算辅导,工程造价审核和工程总价的测算,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审核标准,严格考核以保障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人员适应现在财务会计管理的能力。
3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
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是建筑公司日常工作的保证,而且也是避免各部分相互推卸责任,不负责任的重要手段。公司要实现授权批准制度,授权要明确,权限要明确,职责要明确,建立各个职位分工相分离的财务制度。对现金和银行存款严格管理,对会计系统严格控制,会计核算流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及工作规则的严格管理。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后要彻底清查,做到赏罚分明,不断提高建筑公司管理创新意识。
4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财务呈报;自发性财务呈报;强制性财务呈报;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62-03
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强制性财务呈报的相关制度建设正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呈报欺诈案件①却频繁爆发。上市公司财务呈报供给不足,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财务呈报管制效果不理想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当然这与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照搬西方模式有关,同时也是由于管制主体一直忽视管理当局的自发性财务呈报诉求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旨在为中国构建两种呈报方式相结合的财务呈报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财务呈报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财务呈报方式的变迁
财务呈报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概念,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本部分仅围绕上市公司财务呈报方式这个主题,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同时对呈报方式的变迁加以回顾。
(一)财务呈报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财务呈报泛指财务报表和财务披露,目前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等内容。在证券市场中,由于两权分离,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等“外部人”要想了解企业的情况,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如下特殊性:第一,会计信息是一种复杂的商品。原因之一是每个人对信息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不仅仅会影响到个人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如对证券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的影响。第二,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会计信息的生产、搜寻具有外部性。第三,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企业组织自己执行。这就意味着,由被监督和被激励者生产并提供用来监督和激励自己的信息,其质量就显得可疑。第四,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委托―关系的特殊产物。第五,会计信息的提供具有垄断性。第六,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
(二)财务呈报方式的变迁
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自发性呈报占主导地位,证券管制部门奉行的监管理念是“看不见的手”,只要证券市场交易量大,参与者众多,交易成本低,证券参与者受自身利益驱动的理易行为就能够促使证券市场自动达到“信息完全呈报,资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均衡状态。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对“看不见的手”的监管理念给予致命的打击,从而促成了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出台,美国证券交易会(SEC)的成立和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登上舞台,并诱致自发性呈报向强制性呈报的转变。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强制性财务呈报环境下,财务呈报供给不足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为此,全球会计管制部门又倡导上市公司自发性呈报,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FASB在1994年和2001年分别发表《改进企业呈报――面向用户》和《改进企业呈报:增进企业自发性呈报的透视》的报告,并分别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发性呈报的要求和提出增进企业自发性呈报的政策建议。
二、两种财务呈报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强制性财务呈报的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关系人了解上市公司状况的最重要的信息源,但由于会计信息公共物品的特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性,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确定最优的财务呈报方式、内容与质量,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对其干预是增进社会福利所必需,而且为控制会计信息经济后果也需要政府对财务呈报进行管制。
1.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是对未付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由于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进行免费传递,每个人都能了解消费信息中的内容,故它是一种公共物品。现代经济学认为,所有消费者对公共物品消费无须付出代价,公共物品的供给方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信息消费者,故他们对满足公共物品需求缺乏积极性,因此公共物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应不足。
2.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个缺乏适度管制的市场上,公司管理当局比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有关公司价值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没有通过适当渠道公开传递到市场,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优势与其他投资者交易获利;受前述潜在利益激励,管理人员更愿选择将信息尽量保留在自己手中伺机获利,信息生产便可能不足。二是自由市场有时也会加剧信息量在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分布。譬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3.信息供给的自然垄断性。由于会计信息的其他来源不存在或者是虽然存在但获取成本太高,因此公司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供应者。虽然公司管理当局迫于解除受托责任或者受到声誉模型的激励有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而且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凭借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地位在与投资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基于自身效用和偏好限制会计信息的产出,加剧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来抬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格,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垄断价格去购买同一公司的同一信息,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从而产生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管制的额外成本。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强制性财务呈报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强制呈报的成本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生产目的,首先是为公司本身的内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其成本已经从企业内部的使用收益中得到了补偿,从这个意义来讲,绝大多数对外呈报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部会计系统的副产品。相对于通过个人契约的形式获取会计信息来说,强制披露大大地节约了投资者的使用成本,避免社会成本的无谓增加,这种集中的信息资源搜寻机制能减少因经济资源配置不当而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自发性财务呈报的理论基础
1.契约理论。上市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①根据理论,由于公司管理当局的努力具有不可观察性,人与股东之间存在效用目标函数的不一致。一方面,股东期望获得可靠且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风险和预期投资收益进行评估,但管理当局可能并不愿意呈报股东期望的所有信息。解决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利益冲突的方案是双方签订相互认可的契约。在契约中,若股东无法了解管理当局是否为其努力工作,一般会要求在契约中订明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代表其努力的程度,使签约双方都同意以此作为管理当局工作业绩的计量,于是,公司需要编报净收益等指标,但呈报内容的多少等问题则取决于双方的协商。但为了向股东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管理当局会自发性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股东呈报一些信息。另一方面,委托人为了监督人会发生契约成本,如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担保成本、剩余损失,而监督成本、担保成本最终由人承担,从而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就有使关系中利益冲突的成本(成本最小化)保持最低的动机。人为了使成本最低化,便会自发性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委托方呈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成本越高,人呈报的动机就越强烈。
2.有效市场理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市场上任何时候的证券交易价格都能正确反映所有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全部信息(包括公开和未公开的信息),有效的证券市场是不会被上市公司“欺骗”的,投资者能“看透”财务报告中所内涵的信息,上市公司的充分呈报,可以使利益各方都受益,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误导甚至欺骗证券市场,强调正面信息、遗漏负面信息或使负面信息模糊化,那么有效的市场对不充分、低质量的呈报的反映是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并且会使股票折价。因为,上市公司最小化地强制公布的信息,主动的、竞争性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从其他渠道获得私人信息和有机会获得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并且寻求那些提供有用信息的投资机会。因此,如果公司不呈报足够的信息,其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没有更多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就不愿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股票,市场流动性就低,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就难以募集。
三、上市公司两种财务呈报方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理论上结合的必要性
理论上,上市公司的财务呈报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强制性财务呈报和自发性财务呈报看上去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实质上这两种财务呈报方式是有内在联系的,二者的选择都是以提高财务呈报有效供给和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的,从理论上讲,即使没有政府的强制性财务呈报规定,上市公司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发性财务呈报行为。但特定契约转为财务呈报实践,则依赖有效的契约,而契约的有效在实践上很难实现,因为管理当局不可能与利益相关者一一签约,同时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分散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成多元化趋势,因而需要签订无数的契约,这不可能做到,即使做到了,也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而有效市场理论和信号理论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即证券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和兼并市场是有效的。但是信息本身的不对称性、公共物品性以及供给垄断性等特性,往往导致市场的失效和失败,以上诸多原因决定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呈报必须坚持以强制性呈报为主。
(二)实践上结合的必要性
从实践上讲,在目前以强制性财务呈报为主的呈报管制方式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仍“蔚然成风”。对此,信息使用者、市场的监管者和许多学者提出应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加大管制部门的管制力度。特别是美国安然公司②财务造假事件以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强制性财务呈报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以至美国有学者惊呼未来的公司将会是“公司”(naked corporation)。
当然,在当前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必须坚持强制性财务呈报的主体地位,但其也存在固有局限性,“物极必反”,对财务呈报的过分管制(或称为不恰当管制)已经引起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注意。2003年,Dontapscott和DavidTicoll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naked corporation:how the age of transparency will revolutionize business》的书,从公司角度讨论了越来越强化的强制性财务呈报引发的问题,作者认为企业所承担的财务信息披露的义务已经远远超过适度;国内学者如王熊元(2003)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9%的上市公司认为,在财务呈报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泄漏了公司的商业秘密;84%的上市公司认为,在财务呈报的过程中向社会传递了不利于其发展的不良信号;50%的上市公司认为,财务呈报过程中的会计成本过大,因而可以认为,现今的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运行环境产生了影响;周勤业(2003)的调查也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用于财务呈报的成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事实上,在1934年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正式确立之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62%自愿披露财务信息(Boston,the value of the sec’s account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1969),且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确立之后,这种自发性财务呈报现象也并未减少,如对现金流量、盈利预测等信息的披露(Simon,1989),因而可以认为,公司具有进行自发性财务呈报的充分的积极性,因为公司将从提供的信息中获利。
四、构建两种呈报方式相结合的财务呈报模式的具体建议
在目前的呈报环境下,特别是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性,一方面,仍然坚持政府主导的强制性财务呈报,这也并不代表一定要制定出更多的管制规则,而是如何切实提高强制性财务呈报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部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的作用,鼓励和促使上市公司进行自发性财务呈报。因此,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财务呈报模式必须以适度的强制性财务呈报为主,自发性财务呈报作为重要补充,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入“充分程序”①,均衡协调管制各方的利益关系
强制性财务呈报制度的选择可以在本质上看成是涉及利益关系人之间平衡的一个社会选择问题。因此管制者应采取“充分程序”,为各利益关系人提供一个公平博弈的场所。这样就可以使公司管理当局、投资者等相关利益集团有机会表达不同的观点,并体现公平法律程序的思想,实际上是为各利益关系人提供了一个公平博弈的场所。一般而言,反映投资者利益的管制规则能维持投资者对市场的未来参与,反映公司管理当局利益的管制规则能减少管制的执行成本。
(二)注意强制性财务呈报管制的适度性
财务呈报管制无疑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供给,但管制是有限度的,管制受到管制成本、保护上市公司合法权益等因素的制约,单一形式的强制性呈报和严格管制最终会暴露出低效与弊端,因此管制者对财务呈报管制应注意管制的适度性。从本质上讲,管制主要是针对由于财务呈报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市场失灵,在财务呈报管制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应成为市场的替代。因此,财务呈报管制者在进行管制时,应当考虑到市场中存在着促使公司管理当局生产信息和投资者搜集信息的自发力量,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的领域加强管制,而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轻的领域,通过市场信号或利益信号由市场自行解决。
(三)关注强制性财务呈报的经济后果
强制性财务呈报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的经济后果,比弗将其归纳为:(1)投资者和其他人之间的财富分配;(2)所招致风险的累计水平和个体间的风险分担;(3)对资本形成速度的影响;(4)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5)用于披露的生产、鉴证、传播、处理分析和解释的资源;(6)用于披露规范的开发、执行、生效和诉讼的资源;(7)民间机构用于搜集非公开信息的资源。这些后果可能对不同的利益关系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也许会导致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因此,管制者在制定管制政策、方案时必须认真考虑管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在管制实行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和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许小青,等.资本市场财务呈报管制:理论及其对中国实践的解释[J].管理世界,2003,(2).
[2]张德容.上市公司财务呈报管制的理性分析[J].财会通讯,2005,(8).
[3]许小青.上市公司财务呈报管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03,(6).
[4]裘理瑾,李若山,等.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J].当代财经,2004,(11).
[5]王雄元,严艳.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2).
[6]威廉・h.比弗.财务呈报会计革命:第1版[M].薛云奎,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向凯.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向凯.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动因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04,(5).
[9]周勤业,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问卷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3,(5).
一、财务公司现有存款定价模式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承担着资金归集、统一结算、统一备付、资金集中运作等职能,凭借集团赋予的定价权,对所归集资金一般采取“依据央行基准”+“盯住主要银行”的跟随型存款定价策略。大多数财务公司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作为存款定价的根本依据,严格执行央行利率调整政策,定价行为盯住国有四大行,将其挂牌利率的均值作为存款挂牌利率的设定依据,并参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进行适当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存款定价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
201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突破了之前对财务公司服务范围的限制,允许其金融服务延伸至成员单位的上下游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调整由市场供需决定,作为隶属于企业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相比外部金融机构更了解集团所处行业及产业链市场,凭借差异化的存款定价,能为各成员单位及上下游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存款市场,实现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二)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
随着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集团成员单位对资金流向的选择性及融资能力有所增强,财务公司需要给予更多的利益让步才能稳固集团资金的统一归集,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人民银行进行的财务公司存款定价行为调研中显示,目前绝大多数财务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利率自主定价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缺乏自主定价能力就意味着财务公司在与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容易陷入盲目定价、客户流失的局面。
三、构建适合财务公司的存款定价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定价原则
财务公司应在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服务集团客户,紧跟市场需求,防控市场风险,以匹配性、差异性和合规性为原则,确立公司的存款定价策略,建立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
1.匹配性原则。通过价格手段,促使公司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相匹配,形成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良性互动。
2.差异性原则。充分考虑存款资金的性质、金额、期限、区域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在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定价。
3.合规性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利率管理规定,服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定价的管理和指导,禁止任何形式的利率违规行为。
(二)存款定价策略
集团对财务公司服务中心或利润中心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财务公司的定价策略。如果定位为纯粹的服务中心,财务公司的定价策略就是以集团的意志为转移,服务集团的产业政策,扮演好资金调剂中心的角色,完全让利给客户,无需接受集团的利润考核。如果定位为服务集团前提下的利润中心,财务公司需根据集团的考核指标测算净利差指标,通过利率杠杆促进集团资金归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集团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作为利润中心的财务公司应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以精益化成本管控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同业为参照,采取“两步走”的策略。过渡期内,保持现有跟随型定价策略,采用区间定价或者篮子定价模式,即参考商业银行挂牌利率确定一定的利率区间,或是选取一定数量的商业银行利率作为利率篮子,通过加权确定存款利率。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逐步完善、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提升,逐步过渡到自主定价模式。
(三)存款自主定价模式
财务公司应在保证利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根据存款成本、存款规模、存款期限、客户贡献度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存款定价。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基础,综合考虑存款管理成本率、存款目标利润率、市场调整点差、区域调整点差、客户调整点差等因素,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
存款内部指导利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管理成本率-存款目标利润率
存款执行利率=存款内部指导利率+市场调整点差+区域调整点差+客户调整点差
定价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简称FTP)
初期,财务公司可根据业务期限建立多个资金池,资金池中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利率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分别计算各资金池中存款的平均成本率、贷款平均收益率以及利差,随后将该利差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存款和贷款业务间分配,计算出每个资金池FTP。
随着利率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不断提高,尝试通过采用边际成本法的期限匹配模式进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新增业务本金及利率属性,确定其适用的具体定价方法,精确分析单笔业务的FTP收益。如果本金是到期一次性还本,利率属性为固定利率,则适用于原始期限匹配法;如果本金是到期一次性还本,利率属性为浮动利率,且浮动周期固定,则适用于重定价期限匹配法;如果一笔业务的本金是分期还本,利率属性为固定利率或按期浮动的浮动利率,则适用于现金流定价法;其余情况采用指定利率法。
步骤二:确定管理成本率和存款目标利润率
管理成本率一般根据过去一段时间(三至五年)平均的业务运营及管理费用除以存贷款规模之和测算得出。存款目标利润率由集团的利润考核指标推倒计算。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在实践中得出的概念,包括并购和转让等多种操作方式。在国外的学术资料中并没有资产重组的相关记录,所以资产重组的概念是需要更深一步界定的。
近年来,资产的概念的泛滥导致了资产重组概念更加模糊,从讲究的结果看,资产重组的定义应包括下面几点:
1.资产重组的实质是为了增强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综合实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和优化其资产结构。
2.资产重组的重组内容不仅仅是财务方面,也是人力和物力的全面整合,是企业对资源全面重新配置。
3.资产重组属于资产主体的一种行为,包括收购、联合、托管等具体行为。
一、资产重组问题的产生及其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98年12月以前为“缺少监管阶段”,《股票上市规则》中仅将这一行为列入企业重大事件中,要求各企业在发生这一行为的时候,需履行报告和公告的义务。在这一时期股票上公司的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很不稳定,破产的公司非常多,在此期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寥寥无几。
2.1998年12月到2000年6月为“严查严审阶段”,上市公司需要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批,许多企业想通过改变企业主管的形式避免证监会的审查,在这一时期,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是通过审查的。
3.2000年6月到2001年12月为“制度放松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体制和转让股份的制度的不完善,大量的公司退市后导致了无交易场所,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一度威胁到了社会安全问题和治安问题,证监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规定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总资产、净资产、利润总量占50%以上需要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决定。
4.2002年至今为“监管监察阶段”,中国银监会了《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在公司发生资产50%以上的重组时,需要先召开董事大会,在董事大会通过后,需要报到中国证监会审查,审查通过的上市公司方可召开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做出最后的决议。这一方法比较有效的减少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对市场的影响,有效的控制了经济的脉搏,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二、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动因
1.企业重组的动因是充分的利用市场上的资源,谋求稳固和扩大充自身资产价值和企业声誉等目的。利用市场效应来弥补企业中存在的不足,所以企业的资产重组有其内在的动因。企业的运营不单单是机器,操作人员,厂房,财务运转,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企业想在大风大浪中求生存、求发展,它就需要不断的去适应市场经济为它带来的新环境,不进则退的道路是企业所追求的发展,企业重组的动因有:(1)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取得公司的专利等。(2)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核心的提升,达到企业的平衡,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3)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达到企业的降低成本目的和达到市场垄断的效果。(4)实现公司内部的高度整合,充分调节、分配以达到公司的发展需求。
2.进行资产重组还有以下好处:(1)提高资本利润率。(2)避免同业竞争。(3)减少关联交易。(4)把不宜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分离出来。通过这些,可以为企业带来崭新的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进而扩大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的角逐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也保证了企业在运营中的稳定性。
三、资产重组通常涉及的财务问题
资产的重新注入,还有资产或业务的出售问题,资产重新的整合,债务、资本比率的改变,新形式的资本、债务形式,借款期的改变等。重组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资产注入、兼并、股份化、破产、出售、建立核心子公司等。既然资产重组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较多可选择模式,也就是我们在采用重组形式中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即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如注入新资产、兼并、合并、收购。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就是通过收购取得对企业的所有权来扩大实力。这种重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我国的上市公司所采用。
2.非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即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不变,仅仅是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在不同的资产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
3.根据市场法则进行的资产重组,即遵循市场经济法则,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重新组合,如资产拍卖、证券市场的合法收购等。
4.非市场型资产重组,即利用行政及法律等超经济力,可不按市场经济法则,通过强制力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转化或重新组合。
四、如何解决资产重组中存在的会计问题
1.重组的财务清算报表中,应更加细致的分清类别的去披露,加深题的认识,明确其披露不准确的严重度,加大公众的审查力度。
2.确立在资产重组中的会计计量方式,在结算重组前的账目时,应该采用.承担债务式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方式下,兼并企业一般不付给被兼并企业资金。此时,被兼并企业结束旧账,即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
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主要来自于对资源存量的激活与调整,加之国际经济繁荣增长的大背景,借助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经济步入了30多年高速成长的快车道。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积累并日渐突出,2008年后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传导,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作为以能源、劳动力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新的历史任务。加之世界知识溢出效应的减弱,以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缺乏可持续性。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突出表现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另一个突出性问题便是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结构之间的刚性矛盾。企业组织的结构以及规模日益完善成熟,其行业特征与资本需求日趋多元化,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仍难以缓解,在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下,在缺少宏观政策法规规范支持下的产融结合自行生长切日趋繁荣,实体企业的自有资本日益向金融领域渗透,金融领域日益得到实体企业的青睐。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的资金集散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外部金融市场的替代,被业内成为企业的“内部银行”受到企业界以及理论界的重视。对财务公司的形成动因及其经济功能展开了多层次的研究。纪敏、刘宏(2002)从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财务公司作为产业金融机构的思路。何健伟(2002)实际运行层面出发,指出了财务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杜胜利(2005)以产业类型为基础,不同产业类型的财务公司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先进国家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指出财务公司应以企业的产业类型为依托拓展金融业务,更好的服务企业集团。杜胜利(2005)将海尔财务公司与国际财务公司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业务以及产业金融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牛大勇(2007)对中国汽车财务公司进行了分析,指出汽车产业的财务公司应该由制造领域向整条产业链延伸,以发挥财务公司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陈婵、肖星(2009)对财务功能的定位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中国财务公司定位存在缺失,功能范围狭窄的问题,应该向战略性财务控股公司方向发展,完善经营模式,强化风险控制能力。严李浩(2011)着重分析了财务公司的内部管控机制,指出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由助于提升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袁琳、余欣怡、仝旭(2013)从巴塞尔协议Ⅲ入手,探讨了该协议对财务公司风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严宝玉、吴逾峰、张文韬(2014)以产融结合为背景分析了财务公司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将重点放在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与运行上,对财务公司的生成背景论述不多,本文将财务公司的发展置于产融结合的背景下,将其作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桥头堡,分析财务公司作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 财务公司形成的理论机理与中国经济背景
1. 财务公司形成的理论机理。现代市场经济的诸多功能日益明显化,专业化,在人类有交换活动以来,市场的功能便潜藏其中,比发挥着偶然性的作用,随着交换规模日趋增大、交换速度日益加快以及交换结构的日趋复杂,市场的调节功能也日益复杂。物质领域的生产与交换是整个经济的起点,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运行特征,以信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渠道,信用以其强大的杠杆作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流通手段,货币不断的与商品实现位置的互换,两者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运动公式为:G-W-G。暂时从流通领域退出来的货币形成了货币的沉淀。该部分沉淀的货币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便是一种损失。随着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信用的经济功能日益突出,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企业组织银行从经济体系中诞生,金融作为一只相对独立的力量开始对经济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加快了货币资本的集中和流通速度,对实体经济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企业自有资本难以满足不断扩张的需要,杠杆性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外部融资手段,实体经济对金融部门的依赖性遂日益强化。
科斯以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的诞生与边界。企业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机制调节着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企业的资本需求可以通过内外两种途径实现,企业经营的资本留存以及外部融资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运行与扩张的需要,但在企业规模尚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内部融资能力有限,外部融资便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使得企业有大量的资本运作需求,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货币资本供需在时间和规模上出现差异,单个成员企业像外部融资的成本较高。因此,成立财务公司便成为企业集团的理性选择,汇集成员企业的闲置资金形成集团内部资金池,并向有资金需求的成员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实现了集团内部资金的合理配置,在减轻了企业集团融资的外部依赖性的同时,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了企业的金融板块,围绕企业自身向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信用支撑以获得金融利润。财务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形成后的必然趋势。
2. 中国经济背景下的财务公司。世界上的财务公司兴起于20世纪初,主要有英、美两种模式。美国模式的财务公司主要隶属于企业集团,尤其在大萧条后的经济起步阶段,为了搞活商品流通、促进企业商品销售而成立的受控子公司,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GE集团。2000年其金融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净收益分别占集团51%和41%,盈利能力仅次于花旗银行集团。英国模式的财务公司主要隶属于银行,由于银行业投资实体经济受到严格限制,而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故而,银行业借助设立财务公司绕过监管。中国的资本市场于1990年才得以建立,加上资本市场自身的运转尚不成熟,过高的门槛将大部分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2011年股票市场募集资金为7 019亿元,而金融机构贷款高达97 009亿元,其中银行业中国有四大行总资产占比高达46.6%,贷款始终是非金融部门负债中最主要的部分,占比一直超过80%。银行集中度高且在金融市场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现状,加上信贷资本对企业信息的高要求,使得银行部门的惜贷行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的愈加明显。实体经济的增长空间日趋狭小,利润率远低于金融部门。2014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17家银行企业净利润总额1.23万亿元,占500强企业净利润51%。这是500强企业中银行业利润总额首次超过其余483家企业的总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围绕在大型企业集团周围的中小企业贷款获得难度与日剧增。消除利差是资本的原始本能,利润平均化趋势是市场力量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在此背景下,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对金融业利润的追逐,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将触角伸向金融市场,产融结合之路成了企业集团的合理化选择。财务公司是企业产融结合之路的起点也是跳板,对缓解自身以及相关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起到了过渡性作用,并且能够分的金融业的高额利润回报。
三、 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自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产生以来,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以大型央企、国企集团相继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从财务公司的成立条件来看,也只有规模较大,成员企业众多的集团性公司才有成立财务公司的能力和需要。
1. 财务公司的总量趋势。企业集团成立财务公司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外部市场的配置功能。财务公司自1987年~1991年间成立数量为12家,1992年~1996年猛增至34家较上一个5年增涨了近3倍。1997年~2006年设立数量成递减趋势,2007年至2011年又激增54家,2012年~2015年不到四年时间增长了43家。财务公司数量的积累速度日益加快,尤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后,财务公司的数量成激增趋势,截止2015年5月增至173家。这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融资约束增强的背景相契合。虽然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已难以发挥规模和总量优势,实体经济的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加上金融市场的高度垄断特征造成的金融利润增高,共同刺激大型实体企业集团相继成立财务公司这一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更加集约化的方式配置企业的货币资本。
2. 财务公司的经营绩效。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财务公司法人机构199家,表内外资产规模5.13万亿元,行业实现净利润168亿元,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完整性,本文选取2005年1月~2015年5月份共43家财务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财务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以及净利润总额均呈现递增趋势,2015年一季度,财务公司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18.83亿元,同比增长36.22%;税后净利润167.76亿元,同比增长36%。由于数据采用的企业集团样本是固定的,所以财务公司的总资产平均额与净利润平均额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的财务贡献也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并购转型加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为财务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 财务公司的区域分布。中国的财务公司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占比高达73%,其次为中部地区,占比为14%,再次为西部地区,占比为9%,最后为东北地区,占比为4%。这也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适应。财务公司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故而总部一般位于发达的东部省份,且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也是四大区域中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也为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调配,开展金融活动提供内外部便利条件。
4. 财务公司行业分布。重资产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大量的资本沉淀在重工业部门,经济结构的知识特征及服务特征尚不明显。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财务公司的行业分布(见表1)来看,油气、电力能源和大型设备制造业拥有财务公司77家,占行业45%,注册资本占比高达57%。煤炭和金属冶炼加工业占17%,轻工业仅占7%。重工业部门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较少,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主要面向企业市场,轻工业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其对消费市场的偏好更加敏感。未来的产业转型必然以高端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为依托。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来看,长期的资本积累完成于重工业部门。故而大型的重工业企业集团更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并以此为跳板对接金融市场,实现企业自身以及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
四、 财务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内控机制不完善。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受到银监会的监管,但是其对企业集团有高度依赖性,财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多为集团内部员工的再配置,缺乏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的财务审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内控能力弱化,加上财务公司的性质本质上属于金融机构,其运行机制与风险传导迥异于实体企业。财务公司的人力资本非市场化招聘,使得财务公司的运行类实体化。监管部门的监管条例宽泛,缺乏针对性均使得财务公司的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
2. 财务公司业务单一。财务公司成立的动机在于整合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的资金,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对成员企业进行信用匹配并为成员企业提供资金管理及财务咨询。节约企业资本运行成本,减少外界融资依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财务公司基本业务范围中仅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只有同业拆借一项与使得外部金融市场连接。对于承销成员企业债券、有价证券投资、消费者信贷、买方信贷等对外业务有严格限制。故而,当前中国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大部分只限于集团内部企业集团之间,尚只充当资金往来的的结算中心,未能充分发挥其金融机能。
3. 关联交易降低风险控制能力。大量的关联交易使集团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变得难以衡量,成员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合并使得母公司总报表容易被违规操作,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财务公司在治理结构和监管程序不完善的条件下对集团是把双刃剑,可以有效缓解成员企业的资金约束。同时,成员企业内部大量资金往来容易使得成员企业在监管软化的环境中风险互相传递,导致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弱化。容易造成企业之间的相互捆绑,风险扩大。当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进行外部融资时,面临着较为严格审慎的审批环境,这也约束了企业融资的盲目性。财务公司替代外部金融机构进行企业之间资本配置时,价格机制被弱化,容易造成员企业的变相补贴,经营不善的企业易绑架经营良好的企业,造成风险在集团内部传递膨胀。
4. 行业发展不均衡。当前,财务公司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资本占有量方面均集中在能源和重工业部门,而直接面临消费者市场的轻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财务公司尚未大量成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以知识资本为主并且直接面临消费者市场的轻工业部门的强大为基础。重工业部门的财务公司围绕自身展开产业链融资功能,轻工业部门展开针对消费者的信贷融资,两者的平衡发展,为整个实体经济从生产到消费不断注入信用,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