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二战后期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她已渐渐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交际方式、行为方式。项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愈加广泛。近些年,项目管理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所说的项目管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内,以科学的方法最高效的完成规定任务和满足特定要求的一种管理体系。其涵盖了执行文化所要求的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计划、实施、控制、交付成果。项目管理集成了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而每个知识领域都提供了大量丰富实用的技术和工具,利用这些技术和工具,使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项目的“即插即用”系统。项目管理在项目成功率、项目运作效率、资源有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按时交付等方面的提升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而其讲究实效、注重团队精神以及跨部门合作等更是为企业的常规管理提供很好的借鉴。
项目管理讲究实效体现在它整体理论的各个方面,它选用极具操作性的成熟的技术和工具,以其可操作提高了任务执行的实效性。在常规管理体系中,也包含计划、实施、检查等内容,但往往执行起来,不是推诿扯皮,就是脱节严重,自然效率大打折扣。而在项目管理中,从项目定义、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一直到产品交付,每一环都紧紧相扣,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领域都规定了一一对应得输入输出,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开始的条件,也就是输入。每一个环节的结束也都有可交付成果也就是输出,而这一切又在整体管理(projectintegrationmanagement)和时间管理(projecttimemanagement)的框架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像工厂的加工中心,输入程序,车铣刨磨一次成型。最大限度降低了人为的随意性,增强了过程的可控性,很好的保证了项目的按时交付。
当今社会任何活动都不再是某个个人,某个个体所能独自承担,独立完成的。团队精神就成了执行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项目管理提供很好的技术,强化、培养项目成员的团队精神。可以说,项目管理过程就是项目管理团队的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相关知识领域包含在人力资源管理(ProjectHumanResourceManagement)、沟通管理(ProjectCommunicationManagement)、职业道德(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等相关知识领域。每个领域都提供了相关技术和工具及规范化模版,从人员招募到信息检索发送系统的建立,保证了项目小组以团队的精神运作。
关键词 企业 合规 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国有石油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生产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加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形象,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合规风险管控,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且正逐渐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企业加强合规管理的内涵与作用意义
合规管理是企业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条例以及相关地方、行业、企业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活动。其内涵是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制度执行力、实现风险管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指企业主动识别各类风险,修订完善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违规事故、事件发生,让企业在合规管理框架之内良性发展的动态过程。
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展合规性、适用性评价,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基层队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承上启下加强各级沟通、协作,保证各项制度措施有效落实到位;有利于通过科学配套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管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以及企业长远发展搭建合规管理框架;有利于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企业权益,对千头万绪的各类风险管控和企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且深远。
三、目前企业在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事故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业务流程的不断壮大,各个领域风险逐渐加大。近年来,国有石油企业安全生产与环境破坏事故频发、生产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加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石油企业形象、严重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水平,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各类事故、事件发生来看,体现两个“因果关系”:一方面是事故直接责任与间接管理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制度约束框架体系不健全,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专项管理措施;管理上层层衰减、人情高于制度、听之任之;执行上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相互推诿扯皮;另一方面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诸多的偶然因素,造成了事故的必然发生。管理环节存在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人员配备、操作执行、协作与沟通等环节层层缺位、把关不严的深层次问题。从事故、事件预防来看。正确把握好上述两种因果关系,只有从思想、制度、管理程序和执行环节上识别漏洞、补齐短板,杜绝偶然、管控必然,真正做到全方位管理到位,才能够预防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
(2)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员工思想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合规理念还未让全体员工完全理解。一些看似轻微的违章违规还时常存在,违章违规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无知无畏、有章不循,侥幸心理严重,轻视疏忽管理,甚至敌对管理。安全管理有个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美国的海因里希法则,即每300起的隐患或违章会造成29次轻微伤害,并引发1起重大事故。由此可见,一些要害环节管控仍旧薄弱,违章违规隐患的长期积累和叠加,若不采取积极有效手段消减和控制,势必会成为事故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
(3)合规制度不健全、管控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目前管理和事故事件情况看,企业在合规风险制度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有些已经完善适用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些环节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个别领域和要害环节风险管控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杜绝各类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监管的需要,制度、措施和管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管理程序等环节依然存在微小细节上的风险隐患未识别、制度和操作规程缺项的问题,有些岗位责任制建设和监管工作不够到位,一些规章制度停在纸上、喊在嘴上、丢在路上。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时有发生。企业重生产任务、市场营销和内外部拓展,忽视合规性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以包代管、以托代管、以令代管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领域存在凭经验管理、靠直觉指挥、监管不到位、执行无标准、管控不严、听之任之的现象。三是事故事件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国内兄弟企业发生的事故事件案例,没有学习到位,没有认真进行对照警示、分析和思考,致使管理层面、岗位员工规避风险、事故、事件的能力不足。
四、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合规管理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建设企业合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1)倡导培养主动合规,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从思想深处根除疾病,让管理层到执行层的每一位员工,在事故事件反思反省中,从思想行为认识上真正体会到,合规管理究竟是在约束和限制我们的行为,还是帮助企业远离风险和隐患;广大员工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由过去的疲于应对、排斥与敌对状态,转变提升到理解、尊重、参与和执行合规管理的全过程当中。一是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加强合规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或隐患,在全领域、全过程、全员中普及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通过合规制度建设与监督管控的有效互动,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各领域的监管。二是形成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真正让合规管理理念进班组、进岗位、进头脑,动员全体员工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合规管理工作,逐步促使外在的管理压力转换成自身合规发展的要求。
(2)进一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流程。一是从问题根源上追溯和识别各类风险,修订、制定出合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体系,完善制度形成机制。二是与企业生产全过程相结合,认真梳理各项业务审批、操作和记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和修改等新发展、新要求持续改进。
(3)以人为本,创建科学严谨的合规管理机制。一是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合力。动员全员积极参与,提高全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增强执行力,严格落实内控制度,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工作中责权不分、职责不明、授权无度、授权不清等现象。二是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作用,通过日常检查、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实、查清、查准,并及时加以改进。三是开展合规管理的专项培训。对所有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通过加强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而驱除直觉管理和经验管理,切实提升各级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健全检查、考评机制。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培育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企业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体系;机械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4402
1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趋势下,随着客户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变性发展,企业运营逐步向客户导向过渡,营销模式也从功能型向过程型演化。如何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种种机遇与挑战,同时降低企业风险,满足客户的高品质要求,这成为摆在机械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仅凭常规的管理手段已经难以应对,唯有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对企业资源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加强风险管理和变革管理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
由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基于项目的先进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和顾客需求,更加富有柔性和变革的活力。具有专项功能的项目组比稳定的职能机构在企业中实现着更为关键的价值,项目的成败成为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更多的企业开始以建立项目管理体系为一种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项目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将企业的各类工作以专项任务的方式进行推进,覆盖项目的全过程、所有相关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合作伙伴及客户之间的跨平台、跨地域的沟通与共享;而且可以让所有的团队,无论是职能系统、业务系统与服务系统都朝着同一方向高效前进,降低成本,扩大业务,使企业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目前国内国际知名的一些大型IT企业,如IBM、 HP、华为公司都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来管理整个组织的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的管理方法,在当代企业生产和运作将更多地采用。
2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运筹和管理以求达到即定的项目目标。由于项目管理技术在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中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趋势。
项目管理是一种优化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职能管理相比,具有组织临时性和柔性的特点,注重于综合性和目标管理,强调基于团队合作中的个人负责制,注重创造性和协作性。
首先,它提供了灵活的组织方式,有利于企业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以适当的成本快速抢占商机或应对危机;
其次,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有利于明确责任、分配资源、激励士气、提升绩效,便于评估考核、总结、提高;
再次,它强调“事事有计划,时时有控制”,通过一系列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这样一个PDCA循环过程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最后,它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模块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能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企业项目管理就是在管理企业所有项目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公司的资源,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的管理方式。它虽夹杂着企业日常管理,却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它是一种面向目标、面向成果的系统管理方法,使组织的管理由面向职能、面向过程的管理转变为面向对象,成为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3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现代项目管理的日趋普及显示出其极强的生命力和作为一种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巨大优势,正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许多企业的具体应用中,项目管理往往专注于单一项目的运作,而未能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相结合。尤其是一个企业的项目管理还会涉及到众多的工作、人员、数据和资源,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来支持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项目管理将会难以实施。现在多家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包括微软公司的 Microsoft Project; Primavera公司的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 for Enterprise; Welcom公司的Open Plan等。这些优秀的项目管理软件终究也只是辅助工具,如果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项目管理体系,即使最出色的管理软件将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精简有效的企业项目管理体系,让项目管理系统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这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实施项目管理体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灵活的项目管理体系机构。
要根据按照常规管理模式,设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往往需要建立一个项目管理办公室来集中管理,主要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和顾问,并提供人力安排,同时在企业建立标准过程、管理最佳实践、经验和教训、建立工具库和数据库方面,争取获得高层的支持。尤其是在制造业企业中实施项目管理体系,还要考虑到项目类型的多样化、兼顾顾客要求的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灵活多变的运行模式,监控项目按阶段实施。
(2)开发有效的文件化体系。
要实现项目管理体系化,就要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指导方针、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工作程序、资源配置,并细化到每个工作程序运用的管理工具方法,以对项目的实施控制,这是建立项目管理体系的实质内容。
在文件中应规定项目的管理职责、各项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处理途径等,形成各类制度、程序、指导方针、表格和检查表。
当公司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愈加成熟的时候,以前的各类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将会被取代,这样可以有了更多的工作弹性。
(3)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
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的建立,可以大大地增加组织在项目管理不断成功的可能性。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方法是基于它的指导方针和表格,而不是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这种管理方法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以便于它们能很容易适应所有的项目。并考虑到该方法对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体现。
(4)认识持续改进的必要性。
当企业管理日趋成熟,取得一定的成功时,就获得了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然而,要想保持持续竞争力,就必须要认识到持续改进的必要性。持续改进可以使企业保持住它的竞争优势,不断应对新的挑战。通过每个项目阶段的总结评审,不断积累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用于指导后续项目的开展。也可与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努力缩短。
(5)做好能力规划。
伴随着企业在项目管理水准的程度提高,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利用较少的资源而完成更多的工作内容,这属于能力规划的范畴。目前大多数公司都致力于建立能力规划模型,进而分析在现有的人力、物力的条件下能承担多少工作量。在进行能力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应该包括:人力资源、时间、设备、现金流、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一味追求销售扩大,而盲目承揽大量业务,造成生产运作超负荷,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效益。
(6)与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
企业项目管理要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因为战略目标是项目管理的基础,项目目标要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为实现其而服务。无论从项目选择、资源的获得、执行过程还是项目评价,始终是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个根本出发点来进行的。
项目是企业实施战略的主要途径,战略是企业项目的出发点,企业的成败也最终取决于项目能否顺利地达成企业目标。战略是企业项目选择的依据,战略为项目选择的过滤提供了指导性纲领,只有符合企业战略的项目才应被选择和实施,这样的项目才有价值。
4项目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
(1)健全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规章制度的健全上。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对安全、质量、效益、物资采购、现场管理、供应商管理、售后服务等,制定一整套标准和管理办法,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严格对进度、质量、安全、效益和信誉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公开监督考核。
(2)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的成本控制一般包含三阶段的工作:
①基于预算的规划:要根据准确的历史信息,建立项目的基准预算和现金流;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
②成本与绩效的决策:决定每个阶段工作内容的成本,将实际成本与实际绩效比较,以确定真实的收益率。
③总结报告:为项目团队成员、项目经理、管理层和客户准备一份项目阶段报告。报告应应反映出:各阶段的时间进度和成本,与计划节点和成本的预算的差异。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战略等,为后期的项目管理持续改进提供一个实施框架。
(3)以人为本。
项目管理实质上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通过项目管理激发员工的共同使命感和责任感。凭着团体意识的“结合力”,把专业化分工的不同个体协同起来,凝成整体的力量,齐心协力实现目标。
在项目管理体系的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培育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将个人与组织荣辱与共,从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其次,要打造和培养协作精神。要根据项目工作的特点,提出能够凝集人气、激发干劲、鼓舞人心的精神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竞争环境。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以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发挥人才为准则,为职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都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关键词】管理;精细化;公司
一、前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中小型油服企业处境更加艰难,而同时影响企业的稳定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冲击,同时来源于内部的稳定,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质量效益愈加重要。
二、中小型油服企业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新疆某中小型油服企业2004年实施改制,历时21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原国有企业建设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基础管理建设根基牢固。公司主要从事油田地面工程中污水处理、采油工程、集输系统原油处理等系列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的企业。中小型油服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管理优化提升的理念,着力采取了5个方面的措施,初步形成了目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了公司近年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如下:
(1)对公司业务进行了职能分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2)初步确定了各部门业务流程;
(3)建立了相应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岗位职责;
(4)明确每一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
(5)依据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制定了对应绩效考核措施,以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企业的日益发展。
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优化提升,而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而与此同时,原国有企业管理的冗余性、局限性与现有企业性质和业务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在克拉玛依化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公司竞争力,保障公司现有的增长速度,顺利实现未来的规划目标,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中小型油服企业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
纵观精细化管理研究过程,有关精细化管理,并非是对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全新理论,而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扩展和本地化而已,研究过程中针对中国企业粗放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界限并没有明确划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油价不断下调的今天,石油服务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既符合国情,也是石油服务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我国石油服务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小型油服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必须结合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
(一)基础工作中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严重缺失
部门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公司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规章制度体系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规章制度的调查与清理中,发现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基本未开展。
(二)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完善与细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发现,公司整体经营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流程较为明晰,但缺乏统一的以规范化业务流程为核心,业务流程执行指南为配套的流程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基础保证”。主要表现在除OA系统确定的相应业务流程,其他各部门各岗位业务流程基本局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主义与习惯性工作流程,因此跨部门协作时时常出现业务流程模糊,管理混乱的状况。
(三)目标管理有待全面落实并建立健全相应考核机制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目标设立、分解、执行及考核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公司与部门目标分解工作开展情况良好,但员工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相对较弱,即部门到员工的目标分解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其次部门目标阶段考核与调整性工作未开展;再次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通过绩效达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标作用不显著。
(四)基础工作的各部分需加强整合并持之以恒
从基础工作整体来看,中小型油服企业目前现有的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流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为主的基础管理工作各部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各项基础工作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调,未能形成公司管理制度统一领导下的完整体系,覆盖重合与遗漏盲点同时存在,对公司管理的最终落实产生一定影响。
四、精细化管理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职 教学质量 校内第三方 评价
[作者简介]刘瑞霞(1961- ),女,北京人,南通职业大学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顾力平(1956- ),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实践教学研究。(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41-02
第三方评价具有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式开放性、评价指标系统性和评价过程持续性等特征,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①将第三方评价的方法引入校内系(部)教学质量评价,对加快高职教学改革步伐、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评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校内教学质量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后,对校级层面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比较重视,有些学校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请校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并有选择地向社会公布,对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系(部)层面的教学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对系部的教学评价基本上还是由教务处牵头,以教学检查的形式,以系(部)本身评价为主进行评价,主体单一,自己评自己,评价的可信度不高。二是评价内容简单。上课、教案、作业、试卷等检查内容较为单一,仅仅涉及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涉及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现有评价基本是听课、查资料、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单一。四是评价目标定位不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教学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很不完善。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系下系(部)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采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校内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即校内第一方评价为教师自己评价、第二方评价为系(部)评价、第三方评价为校内第三方(除系、部外的所有部门)对学校二级教学部门(系部)的教学质量评价。
二、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步骤
评价过程可分为宣传发动与自查、实施、总结整改与表彰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与自查阶段。该阶段的目标要求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以查促改。这一阶段一要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包括明确评价目标、时间、组织机构,编制“各阶段工作安排表”,设计、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评价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学文件检查评价表》《实践教学评价表》和《学生问卷调查表》等。二是举办“高职教育论坛”,请专家做“高职教学常规管理思考”专题讲座,从教学常规管理的目标定位、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常规管理的实践创新等三个方面,对高职教学常规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为活动理论热身。三是组建校级专家组,成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资深教授、校级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专家、学生代表等。为保证检查组工作规范有效,要对专家进行培训,以研讨会的形式对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项目和指标进行解读与研讨,并就如何规范、有效操作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与确定。四是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由校领导做动员报告,从为什么要组织校内第三方教学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与以往的教学常规检查有何区别两个方面,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就如何做好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五是各系(部)逐项做好自查工作。
2.评价实施阶段。分工科、文科两个组,深入系(部)实地检查,内容包括部门自查情况、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文件与资料以及实践教学情况等五个方面,通过分组听课,查看教学包、作业、试卷,开展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式,全面深入地对各教学部门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在细致认真检查、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系(部)的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书面反馈给各系(部)。最后形成全校教学大检查总结报告,对全校教学工作总体情况、亮点、特色与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3.总结整改阶段。各系(部)依据检查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形成部门教学质量报告即整改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考核细则等方面完善整改措施。
三、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效果
1.提高领导影响力和群众对领导的信任度。随着学校校、系二级管理的实施,一些系部教学常规管理的主体作用没有能很好地发挥,领导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管理方式粗放、过程管理时紧时松、细节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或是选择性执行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系部领导的影响力和群众信任度。而校内第三方评价活动,各教学部门领导必须重视,亲自参加所有自查和学校检查工作,为教师做出榜样,这对取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有很大帮助。
2.有效发挥管理部门的组织整合力度。检查突破了以往教学检查都是教学部门自己查自己的封闭式检查方式。从检查机构看,学校替代了教务处,从全校范围内抽调精通教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功底的教授、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部、科研处、人事处、高教研究室、学工处、督导室等)的负责人,做到了党政共管,体现了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效发挥了管理部门的组织整合力度。
3.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检查力度和教师参与力度。以往教学常规检查内容一般是教师准时上课情况、上课准备情况、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等。而校内第三方评价既要查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又要查课堂教学质量;既要查教师“教”得如何,又要查学生“学”得怎样;既要查理论课教学,又要查实践课教学;既要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又要查课堂教学的准备情况和课后作业批改、试卷命题与阅卷情况;既要看实验实训场所的管理,又要查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的使用率和维护情况以及实践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效果;既要看教学常规管理的“正在进行时”,又要查看近期的相关教学档案。从检查对象看,至少涉及全校专兼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参与力度,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检查使大家深刻体会到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强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管理理论上的缺乏与不足,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需要理论指导成为共识。
四、校内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的逻辑起点在于以人为本,学生满意。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结构是“学校―系(部)―教师―学生”金字塔型,逻辑起点是学校。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下这种结构已经倒置,其逻辑起点也变为学生。这不是把教学管理进行简单的结构倒置,而是理念的颠倒与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和系(部)必须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了解学生的切实要求,并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到为学生而评价。为此,校级评价组成员中要有学生参加,使评价结果体现学生的意见和感受。
2.评价要重视过程管理要素。校内第三方评价是对系(部)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评价,是对其在办学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各方面管理的评价。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价的四个要素,要注重这四要素的内涵建设,做到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并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为此,考察应重视:是否立足于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与原则;是否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和系(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目标、结构、功能和特征等;是否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控制体系等;是否通过适当的专业教育和课程引导,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喜爱度;是否通过整合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是否采取措施,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3.评价要关注细节,弘扬特色。一是要关注并加强基层建设。就学校而言,系(部)、教研室、班级等都是基层,加强基层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系(部)和教研室这两级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效率,强化班级学风建设力度,达到强化教学管理的目的。二是要优化目标。要与现行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相对照,将师德素养、教风学风以及学生专业素质(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功底、专业基本技能、毕业设计、就业情况)等目标进行细化和梳理,并体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三是要关注系(部)在教学与质量管理中的创新与特色,发现亮点和特色,从小处、细处入手,弘扬教学管理特色。
4.评价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学校教学行为准则,也是教学工作思路与理念,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系两级)、质量保障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教务处在评价开始前,应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补充、完善、坚持”原则,对现有制度整合、梳理和完善。系(部)应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本部门与之配套的规定与制度,强调制度执行力度、做到有章必循,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不断创新,强化评价引领作用。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组织、观念、制度等方面创新并体现在教学管理全过程,更是常规教学管理的亮点与突破点。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学习,建立学习型系(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型系(部)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获取和使用新知识;二是必须保持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之间的对话沟通和思想开放,强调创新和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提升学校和系部二级教学管理水平这一目标。
总之,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昭示着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硬道理。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将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
[注释]
①刘志峰.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47.
[参考文献]
[1]陈梅香.提高本科教学管理的建议[J].青春岁月,2012(8).
[2]黄思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3]黄晓媚,邹晓宏.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
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目前是停留在被动层面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对法律风险的应对停留在风险发生后如何补救,聘请律师解决面临的法律纠纷,而没有将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造成工作的断档;管理缺乏制度性指导和建设等,不利于企业对法律风险防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缺失
企业自身制度的缺陷也是引起企业法律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相关法律事务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由于欠缺法律把关,使得企业中不合法的做法存在,为日后埋下风险隐患。
二、如何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1.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依法治企
企业管理者应将法律思维贯穿到企业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融进企业运行各环节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国外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业竞争越来激烈,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法运作、依法治企,依法决策,才能不断调整对内对外战略格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法律风险管理常态化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企业应通过对各项内控机制的整合,加强各业务板块的有机协调和制约,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完整链条,做到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3.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为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风险管理应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内在法律需求,使法律工作全面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以重大事项、重要决策、重大合同的管理流程作为内部控制重点,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调查问卷、法律答题、不定期法律信息反馈以及对已经发生过的法律纠纷进行汇总分析等多种形式查找企业各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点,然后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划分法律风险等级,将风险点反馈到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化解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只有通过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强化法律管理带来的科学规范的“正向约束”,为企业创效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撑。
4.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由人员、制度和机构设置三个方面组成。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储备大量的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才,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的评估,划分法律风险等级,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办法、法律专项应急预案,健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合同管理、授权管理办法和法律纠纷处理机制,对于日常和突发的法律事项能够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将法律风险管理的横向和纵向有机结合,实现管理部门控制与专业部门控制、职工控制相结合的层层控制机制,实现危机前控制与危机中控制、危机后控制相结合的时间控制机制。
三、结论
摘要: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升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内部管理控制的力度却没有得到有效加强,作为一种走金融机构演变而来的新型治理方式,合规管理对于保证企业高水平经营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整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提升企业合规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规管理;有效整合
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功能的完善非但没有发挥出现实意义,反而暴露了企业中许多不规范经营与管理的弊端,就曾经家喻户晓的“三鹿事件”来说不仅体现了市场文化的素质水平,更体现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经过这件事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遮羞布”都被扯下,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理论基础
1.1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联邦政府以当时企业发展的现状为依据提出的,并成立了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委员会,这时的企业内部控制仅存在财务管理的方面;在20世纪九十年代,企业内部控制组委会对该理论进一步完善,其中增加了对企业中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余员工应该承担的内部控制责任,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直到21世纪初又对该理论进行第三次完善,这一次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并把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拓展延伸为八个要素。从该理论发展完善的历程来看,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否则企业很难在新形势下维持良好秩序。
1.2合规管理的产生及内涵
合规管理的出现在一开始就是为了打破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在20世纪30年代,企业和政府认识到了公司财务不明对企业带来的灾难性冲击,于是在各方需求下出现了合规管理的理念及其相关理论。在2006年我国银监会提出合规的适用范围和行为准则,在这一规则下许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情况有很大好转。到
2010年合规管理的概念才被引入到企业中,成为了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也在合理范围内涵盖有法律观念。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合规管理就是企业内外规则共同发挥管理作用的规范形式。
2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关系
2.1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共性
首先从机制来说二者都属于内生机制,它们的出现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导致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亦或者是管理层的不作为导致企业文化氛围和文化素质较低,工作人员对自己的约束力和管控力不够;其次,从二者出现的目的来说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合规管理都是为了弥补企业管理中的弊端,在经营、发展和内部管控上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也可以对合规风险经营评估分析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最后,从过程来说二者都属于动态性过程,内部管理与合规控制不仅是为了应对企业中的某一问题,而是为了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只要企业还在经营那它就处于运作中,内部管理和控制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
2.2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包括范围不同,内部控制容纳了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为了实现对公司整体的规范性控制,以促进企业发展中内部制度和内部环境的水平提升,并针对企业管理中的弱势环节进行强势整改。而合规管理的范围局限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法律执行与遵循状况,要对企业设计法律区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严格审查,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另一方面,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和监督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渠道,而合规管理的实现渠道则是通过完整的合规机制而进行,所以说,二者在控制手段上存在本质的不同。
3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整合措施
3.1构建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氛围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建立和企业合规文化的建立。建立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根据企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点来考虑,在内部领导阶层组织建立专业管理部门,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并总揽企业内部监管工作,但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的合规管理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发挥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能力向董事会提出更好管理公司的相关建议;在基层组织也要成立专业部门对基层工作进行合规管辖,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并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企业文化素养。此外,控制企业内部环境也是为了坚决杜绝企业内不良风气的出现。
3.2强化合规风险评估,提升企业识别违规行为能力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措施,也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获得现实性效果的必要举措,风险评估的前提是与企业发展的特点相符合,并结合相关法律条例制定成熟的合规风险手册进行风险识别。其次,企业合规风险评估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工作,而且风险评估工作中的资源消耗是非常多的,所以规范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范围内对所经手项目进行风险概率评估,对于一些重点任务可以适当的划为优先处理的评估项目。接着就是对风险评估项目中的有关人员进行证据搜集,并向工作人员解释哪一行为属于风险评估中的违规行为,对确认违规要严格处理并不再录用。最后要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做记录,最好可以进行二次审核,防止有潜在风险危害。
3.3整合企业的监督职能,完善内部举报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是对权力制约的有效方式,也有助于发现内部控制的弊端与缺漏,不仅是对企业管理阶层的监督也是对基层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行为监督。目前,企业中大都是用内部审计制约舞弊行为的出现,但是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会承担内部举报的责任,以至于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所以完善内部举报机制并整合企业监督智能势在必行。合规部门需要集中全部的企业内部举报信息,同时实行举报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共同参与到监督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风气,稳健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根据企业发展特点调整内部举报机制,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整合要考虑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和现实情况完善监督管理的有关机制,一定要保证企业内部的健康风气,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更要重视企业合规风险评估,使合规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向标。
参考文献:
[1]侯志鹏,杨婧.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整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4):16-17.
关键词: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管理策略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目前还存在着以本民族语言为交流工具的现象,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科学的教学课程标准和主动性和教学具体要求,教材编写水平的落后,以及最为重要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且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1],再加上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双语教学的实行推广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一、注重培训双语人才
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大批双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其管理和培养策略应该做到明确。
(一)建立双语培训管理体系
对于双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应该建立相关的双语培训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机构[2],对此进行规范指导,以确保双语培训模式的良性运行。对于双语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系统指挥与信息反馈相促进、相结合。对于系统指挥需要成立相关引导部门,对教师培养进行管理、监督、指导,并及时收集学员反馈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关可行性的建议。对于反馈系统,则要求在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信息的反馈采集,以研究分析用于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调控和不断优化。
(二)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熟知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帮助稳定双语教师培训的良好运行,双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学和教师两个为基本点,要确保双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察审核,并建立相关奖赏惩罚制度,对于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以表示出对于双语教师的认可和尊重。
1、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工作展开和推行,在管理工作中给予管理者导向作用,才不至于误入弯道而多走路。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本人有引导作用,有利于双语教师明确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意义以及理念,做到更好的自我约束以及教授学识。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学习的意志更为强烈,以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
2、完善双语教师考核制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审核方式不标准规范,教师无论工作态度如何,工作效果怎样,都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工作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了双语教师的工作怠慢。在此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考核制度,在完善规范现有考核制度的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职双语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水平考核,并以此作为薪酬调整的标准,借以促进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要对于优秀的双语教学工作者要给予表彰鼓励,以提高双语教师自身的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进而推动双语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建和稳定发展。
3、双语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具有责任感、事业心以及献身民族事业、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良好品质,双语教学中由于对双语教师的重视度和认知度不够,其地位尚处于社会低端,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双语教师这一职位,要肯定他们崇高的教学精神,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有的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着重于对其素质的提高进行培训,并及时灌输最新的知识技能。首先作为双语教师的教师本身应该对自己制定严格的要求,做到对工作的负责,教学态度的端正以及思想上的极度端正。在对双语教师的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评估的同时,要求其采用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确保自身教学状态良好的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培养
对于目前仍处于接受教育培训的未入职教师,应该着重培训他们自身学习双语的策略以及教学策略[4]。
1、构建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上,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对于汉语的学习以及汉族教师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认知。在培训中,应该积极引导培训人员根据自身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快速学习语言的目的。
2、明确学习目标。阶段分明的目标计划有利于培训人员快速掌握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策略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分类培养。不同的教师受到语言影响的程度不同,对语言的认知亦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培训中,应该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类别处理对待,并分别对其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以达到培训的优化目的。
二、国家政策鼓励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内要求少数民族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自主加强对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外要努力吸引大批人才到偏远地区中去,到基层中去,以支援双语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双语教师的优惠政策。
1、提高本地现有双语教师的工薪福利,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教育资金投入,采用优劣分化对教师进行筛选淘汰,教学工作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可适时提拔,并依据个人意愿考核能否改换工作地点。以此积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国家西部支援计划,鼓励民族大学的双语教学人才到基层中去。双语教学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几乎没有。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西部支援计划中的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去支援。同时,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可以主动出击,通过与高校毕业生签订短期服务的协议,将人才留在本地;在大学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关奖学金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偏远地方去;另外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以考研福利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教育等。
实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努力配合,才有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 柳慧,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师资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