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大学生入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入学教育

第1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 学业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 美德教育

同志曾经说过:“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生命力最旺盛,体力精力最充沛。然而大学时代也是人生问题最多的时侯,从中学的目标明确到大学的的迷茫和困惑,很多大学生都会经历一次心理上的蜕变,因此帮助新生尽早的适应环境,完成好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作为艺术类专业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很高,但是学生的其他方面,比如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等相比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要做细、做实,指导学生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一、入学教育工作

入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起点和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入学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有时代特色,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军训工作。军训历来被看做是对大一新生进行精神品质和组织纪律性教育的第一堂课,它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管理的成效。军训中,学生的训练强度大,身体疲劳,其个人言行和品德会毫无遮掩的表现出来。这时观察到的新生情况是基本可靠的。学生处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利用军训这段时间,观察新生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为人处世行为、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并结合档案中记载的新生以往表现、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奖惩、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等,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个新生情况,为今后班级管理、班干部选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储备好具有说服力的资料。

2.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其专业定位性很强,就是为了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和喜欢自己的专业。江宁校区在新生报到后,以系部为单位组织专业老师举办专业知识讲座,从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技能以及就业前景作了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对所学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进而为实现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因大学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和高中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感到无所是从,学校邀请了有丰富经验和学术修养的教师、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以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让新生充分了解,促使他们尽快的养成新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新生面对大学的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心理调试不好,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江宁校区所有班级在组建班委的时候,都会设立心理委员的职务,建立心理教育校区网络。在学生入学后,都会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每位同学进行网络心理访谈,根据访谈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为每位同学建立了心理档案。对特殊群体加强关注,包括贫困学生、入校考分较低的同学、少数民族同学等,根据情况开设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心理讲座,改变他们的观念,并进行学习、交往、做事等具体行为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学业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这也是大学生日后走进社会生存、竞争的基础。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和父母的监督,学习动力消失,面对没有约束的大学生活,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目标。新生开学后,通过组织讲座、新老生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大学学习的方法等。通过优秀校友的成才成功的案例分析起到榜样作用。通过这些形式,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权,主动去发现、探索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

三、职业规划教育工作

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减少因职业困惑引发的焦虑情绪、消极情绪以及相关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计划指导大学生活。首先要帮助大学新生与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想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此专业,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真正建立学习专业的兴趣。其次在新生中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加强专业和相关职业之间关系的了解,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并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江宁校区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环境,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

四、美德教育工作

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的的美德教育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要以美德教育为切入点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为了倡导真善美,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宁校区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发现感动,表达感动,传递感动,共享感动”为主题的“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团队)的大型评选活动,并通过专题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活动中,学生们时常被那些不平凡事迹而感动,被那些平凡的同学带来的不凡成就而感动,起到了“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

第2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入学教育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程设计是否科学,方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当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不高。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新生的基本特征和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引入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当代大学新生基本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选择。这种多元化选择,反映在当代大学新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在思想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新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新生富于时代气息,习惯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眼界开阔,思想表现出超龄的成熟,能教快地接受各种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个性独立有主见;在心理方面,当代大学新生出生在经济飞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成为国策的时期,所受到的关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人,却较少有独自面对困难的经历。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独立学院,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着高考失利的阴影,挫折感强,思想萎靡,生活懒散;在生活方面,当代大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不做家务。进入大学后,他们住校学习、生活,面对学校简单的饭菜,简陋的住宿条件,面对陌生同学习惯的差异,他们很难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吃不好,睡不好,不会与同学相处;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一部分新生因高考失利,产生厌学情绪;另一部分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积极性不高。总之,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授课程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

一般说来,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学习。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即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任务。学会做人,是要形成积极上进的做人准则。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做人的重要性,不断地学习做人的方法和道理;学会做事,既包括完成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学业,还包括完成其它公益事项。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学会与他人相处,是指培养处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处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的哲学,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学习,是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讲究学习方法,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引入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目前,不少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容易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采取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或把既定的知识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口头讲述给新生,或以规章制度汇编等文本的形式分发给新生,片面强调新生的知识识记,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造成了学生对入学教育的怀疑、厌恶等逆反心理。由于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不能及时调整和补充教育内容,不利于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方式。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式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经验,形成行动策略,并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中体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不仅包括了把具体观察和反思综合起来的个人体验,也包含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一旦被引入到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1.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更好地推进新生教育。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讲究记忆,以接受知识为导向;而体验教学则强调感受,讲究领悟,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体验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体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使新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培养新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新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2.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验教学中,教师借助活动引发新生的兴趣、注意和思考,使新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进而对其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体验教学可以在引导新生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激发其潜能,让其在体验中开拓思维,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新生还可以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点,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在体验中学会判断,形成坚韧自信、真诚合作、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3.加快学生素质养成,提高育人成效。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较短,注重从“面”和“方向”上对新生的指引,要求新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接触知识理解、融通和内化,强调素质的养成。体验式教学适应了这种要求,在新生入学教育的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认知系统的参与,也有非认知系统的参与,往往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内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使知识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使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大学生入学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式教学

2007年7月,广东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训中心在广东省第20期思想政治骨干培训班上,首次开设团队拓展训练课程,由此揭开了体验式教学纳入广东省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新篇章。从2008年9月开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每年都将素质拓展训练写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着力试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体验式教育不仅仅是强调“在做中学”,它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心认知情感共鸣。交流与互动是体验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它对培养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裨益。在城市学院,从事体验式教学的老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关注开始,逐渐了解和掌握应用体验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技能。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将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与丰富的新生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先行后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入到角色体验中来,在游戏活动后,老师们引导新生深入挖掘活动的内涵,将活动带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老师们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游戏项目,在个人和团队经历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把个人和团队的感悟一起讨论分享,把这些从“体验”中得来的认识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将培训中的情景与学习、工作目标相联系,最终达到激发新生个体潜能、锤炼团队整体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3

[2]单云德.体验式读与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第3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90后” 入学教育 “六种能力”

“90后”大学新生成长于我国面临社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给大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适应“90后”学生的新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自我意识强烈,带给大学教育新挑战

1.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

在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的今天,“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各项信息。他们更能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现实化,将个人的经济利益看得较重,对物质的追求较强烈,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但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2.目标相对明确,但合作意识略显缺乏

“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生活方式多样化,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崇尚创新精神。进入大学后,他们希望在大学里全方位地展现自己,自我提升愿望强烈。他们学习意识强,目标相对明确。但由于绝大多数新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亲人的宠爱中成长,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因此,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团结精神缺乏,协作能力较差。

3.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

“90后”大学生理想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但其性格的可塑性、理想中的不现实、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犹在。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缺少热情和理性思考、判断能力,在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主观、容易迷失自我。

4.竞争意识强,但应对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90后”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度相对较高,面对人才济济、就业困难的形势。个人目标非常明确,竞争意识十分强烈。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在学业上或者家庭上遇到些问题,就会心理矛盾深化,心理问题加剧。

二、应对“90后”大学新生新特点新需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1.新生入学教育坚持“三转变”

(1)转变教育理念

自我意识是“90后”大学生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单一性的整齐划一需要转变为兼容并包,因材管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每个学生个体,学生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每位同学的生理、心理和家庭情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努力开发其个性潜能,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创新思维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转变教育手段

对于网络的依赖是“90后”大学新生的又一特点。如何让“90后”新生合理的使用网络是目前各高校紧迫需要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载体打造思政教育的平台,利用QQ、微博、BBS、人人网、飞信、邮件等途径与新生交流增进了解,指导新生健康成长。

(3)转变教育模式

由单向权威转向双向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建立便捷、通顺的反馈渠道,及时全面的了解新生的诉求,改变过去一味灌输,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在主题班会上、在宿舍中多于学生交流,争求他们的意见,从而增进学生对学校、老师的了解与信任,进而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

2.新生入学教育发挥“四方面”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新局面

(1)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同伴教育”的作用

相比于“80后”,“90后”新生与学长的交流比较顺畅,更容易接受学长的建议。坚持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同学担任新生的班主任助理、大学导师,不单单是让他们负责部分管理工作,更是一种有效的榜样教育作用,可以帮助“90后”新生更快地适应到大学生活,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

(2)发挥班主任专业优势,推动学业规划

新生入校后与专业老师的接触较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学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以自身研究的课题给新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大学规划。

(3)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进入大学后,“90后”新生更容易在生活、情感上产生不适应,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多种方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再采用“我说你听”的方法,而应让学生真正参与,形成互动式的交流学习。通过年级大会、学生军训、班会、走访宿舍、旁听课堂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

(4)加强“90后”新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新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将为大学新生的人生设计打好基础,也是个人生涯规划的起点。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的“90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喜欢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事物,对于事情的认可往往需要内心真正接受。因此,在教育中,学校不能再用硬性的方法去强迫学生接受,而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3.创立“六种能力”培养体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六种能力”是指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培养这六种能力,是笔者所在学院对于学生培养的总体方针和目标,是当今大学培养精英型人才的需要。围绕六种能力建立一套新的、符合当今“90后”的入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化的迫切要求。

为鼓励学生不断加强这六种能力的学习,我们应当为大一新生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参加一次优秀学长交流会、完成大学学业安排以及人生各年龄段学习规划,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至少在班会、课堂等公开场合演讲一次,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参加一次素质拓展训练或其他团队合作项目,检验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去了解一项以上专业相关的近年科研重大成就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创业情况,完善其创新创业能力;参加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指导其对大学进行规划,预想大学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开学半年内完成一项特定的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一期间所有学生同国际班的外国同学或外教进行1次5分钟以上的谈话,参加一次以上学校的英语角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90后”的新特点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做好“三个转变”,充分调动“四方面”的力量,围绕“六种能力”的入学教育体系是我们应对新问题的必然要求,会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更加的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更容易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侯仲.“立体导向式”新生入学教育的三年探索[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6).

第4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不适应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堂课,他们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开始了大学的生活。如何组织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对自我身份、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认同,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常规性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了解新生特点,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新生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准确地说,他们还只是个准大学生,犹如高考以后放了个暑假的高中生,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才改变了他们是中学生的身份。当他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而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不适应”现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通过分析,大学新生在入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不适应

离开生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一切事物都需要自行处理和解决。在中学阶段,教师、学生、家长把大学描绘成一幅美好的画卷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但当进入大学以后,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和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学校所在地的气候,饮食习惯,产生想家情绪;有些在新的集体中,找不到感觉,感觉不到快乐,产生失落感;有些远离父母,离开老友,没有交到新朋友,产生恋家、恋旧情绪。这是因为大学的学习没有高中时紧张,空闲时间较多,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大量时间被浪费,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打游戏,以至于荒废学业。

2、学习不适应

中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坚定,行动明确而又有方向,精神紧张但却充实。但对初来乍到的大学,对学校的环境、规则和运作都不熟悉,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和座位,甚至连自己该去上课的教学楼都找不到。来到大学后,随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逐渐与理想产生差别,学习兴趣缺失,主动性变差,便出现迟到早退,逃课等厌学现象。

3、生活不适应

新生报到时,大多由父母亲戚组成的亲友团送到学校,帮助办理入学手续,寝室等安排妥当。当学生真正一个人面临集体生活时,有些学生出现生活能力差,个人主义,不会理财,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新生大多是来自不同的中学、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背景,甚至不同的地方语言,风俗习惯,在大学这一新的环境里,不少同学感到有心里话需要倾诉、需要交流,但同时又发现打不开倾诉的群体,特别是相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来说,更是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增加,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

4、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大学,未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角色转变不及时,心理问题随之产生。那些来自各个中学的佼佼者们,在大学的这个新集体中,突然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种在中学阶段出人头地、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有了,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和惶惑的情绪,继而产生一种恋旧的情感,特别留恋起中学阶段的那种美好的时光和体验;那些不能走出高考失利阴影的学生,便产生不平衡或退学的念头;新生角色转变需要时间过程;新生中的单亲现象、攀比现象也会使学生心理失衡。

二、入学教育内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阶段虽然时间不长,教育的内容也很有限,但对学生来说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仅就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就可以开设出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特色、地位作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和就业前景等,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和学习要求,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完成学业。

1、目标教育

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立志,要有理想,向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未来。按鲁迅先生的说法,任何一个人只要认准目标,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专家的。如果学生只是一门心思地学,学到最后什么也都没有。要学生明白,要围绕目标去读书,围绕着目标去思考,围绕目标去交友,围绕目标去旅游,围绕目标去实践。

2、学习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教育要包括:第一: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定位。大学学习是为自己未来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而准备的;第二: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高校的学习主体就是大学生本人。大学生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参与各种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加强能力培养,力争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帮助新生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适应大学习特点;第四:帮助新生学会科学统筹时间;第五: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的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资源进行更新。

3、纪律教育

新生入学伊始,就要进行法律与校规校纪教育,从全方面严格要求,辅导员要提醒学生,道德是告诉你要做什么,法律、规章制度是警示你不能做什么,辅导员要结合以往的事例,反复讲,讲透彻,如《学生手册》中“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确哪些是他们不可以做的,并在思维意识上建立起遵守法纪校纪的自觉性。

第5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一、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分析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虽然是教育体制中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中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效果,大学教育是对中学教育的升华和延伸。只有在认识到两者的关系基础之上,仔细研究两者的差异,才能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做好两者的衔接,平稳过渡。总结一下,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环境不同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明显不适应大学教育。相比高中的填充式教育,大学教育侧重启发和引导,因此在授课方式,评估方法,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1.授课形式变化与中学的小课堂,通识教育,固定科目,侧重知识灌输不涉及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特点相比,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大课堂”。首先从直观上来讲,大学的“大”,体现在课堂上上课人数众多,除了一些专业课程分班级,限定人数以外,大学的很多课程上课人数超百人。而且,秉承着包容办学,兼收并蓄的宗旨,大学的课堂全面开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甚至一些大学面向校外人士,为全社会提供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其次,大学课堂的“大”体现在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不同于中学教育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章节,专题进行不断的深入和延展,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教材之外,还要广泛的阅读相关书籍。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更多的是一种观点,是引导和启发。最后,大学教育划分了专业,并且与职业挂钩。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学校还会适当安排一些实习课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自己的所学专业。

2.评估方法变化说到中学教育,最让广大中学生刻骨铭心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由于面对升学压力,老师不得不使用考试这一唯一也最有效的手段来督促学生不断学习,分数也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唯分数论”的评估方式彻底打破。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期末考核都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考试之外,有的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有的需要小组讨论,考试的形式除了纸质试卷之外也有电子版的,甚至是录音和视频。任课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平时作业,期中期末成绩,论文等等综合打分。可以说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对于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量。

3.学习方法变化新生初入大学面对一学期十几门科目,每一门课老师布置的大量的阅读书目和作业,常常难以招架,因为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学阶段是单一的考试导向,因此题海战术是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对付中学考纲当中固定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直接成就高分考生。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法应侧重思考,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研究,学会进行逻辑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上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得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容易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大学轻松论”,认为大学课堂没有老师管,作业少,考试只要六十分万岁,毕业也很容易糊弄。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贪图享乐,日日沉溺于网络游戏,将精力放在逛街,谈恋爱和过多的社团活动中,逐渐迷失自我,荒废光阴。另一种是“大学辛苦论”,认为大学知识纷繁复杂,难以驾驭,进而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在别人轻松通过考试而自己门门挂科的时候,压力过大,失去自信,打退堂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抑郁的心理问题。

(二)管理模式的变化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比较,中学阶段的管理模式是“保姆式”的贴身管理。班主任老师负责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纪律,日常活动管理。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主要的活动就是学习,因此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帮学生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比如学习方面,每天学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测试学习效果,每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成绩下降应该如何辅导,都有老师全程帮助。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更是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根据个人需要自主决定学习哪些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发现老师除了上课,其它时间并不总是能见到,即使是辅导员老师,因为所带班级太多,平时关注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家庭特别困难,或者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学生,而对于广大普通学生可能一年也只能见几回面。因此,突然从“保姆式”管理转换到自主管理模式的新生们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孩子自主能力较差,没有老师帮忙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少了高考的目标,学习和生活顿时失去方向。容易消极堕落,自暴自弃。

(三)人际问题出现

人都是社会动物,每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处理不同关系。但是相对而言,学生阶段由于专职学习,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人为筑起了一堵“与世隔绝”的围墙,因此,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的人际环境相对简单,单一,遇到的人际困难也较少。而相比而言,大学面临的人际环境就要多元复杂的多。中学阶段由于同学们基本都来自同一个地区,因此生活习惯等都大致类似,且由于相处的场所基本是单一的教室,几乎不存在什么人际矛盾。而家长和老师一致灌输的都是“学习最重要”的观点,即使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也会因为成绩好而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然后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甚至还有外国同学,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家庭背景,生活态度,口音,口味,爱好等等都不一样。再考虑到除了教室以外还有宿舍,其他社团活动等等不同场合地点,矛盾自然会出现。此外,大学阶段学生需要处理的关系除了同学之间,还有与其他院系同学的关系、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关系、宿舍管理阿姨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辅导员及任课老师的关系等等,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四)生活环境变化

中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在家由父母照顾,即使是住校生父母也会经常探望,替他们洗衣服,整理床铺,因此大部分学生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体验。而进入大学以后新生要面对很多难题,新的地方,可能离家千里之外,气候不适,习惯不同,风俗不同,首次住集体宿舍,和其他的陌生同龄人分享一个空间。初次面对这些难题,新生们不免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思念家乡,亲人,朋友。这些情绪可能会带来强烈的焦躁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面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诸多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迅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定位,规划大学生涯,选择自我发展的合适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1.学业辅导

学业辅导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从小形成的学习习惯想要立即改正谈何容易,因此需要老师建立长期的辅导机制,并且建立学生个人学业档案,从新生入学之初起进行追踪,并且分阶段评估,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直到学生毕业。学业辅导首先在新生开始上课前一个星期进行大学专业背景介绍,专业前景,就业趋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培养对专业的兴趣。这个阶段可以邀请院系专业老师,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介绍经验。也可以请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思考和阅读的习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拘泥于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保留对于知识的渴求。同时,要在新生阶段就灌输职业规划意识,要求学生们花一些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与同学老师们进行交流,找到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路径。

2.心理疏导

新生初入校园,由于生活习惯,地域,气候,性格,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不适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学校应及时进行疏导,召开团体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意识,要求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及时与心理老师沟通谈心,寻求帮助。同时,辅导员老师要适时关心班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成绩不好,家庭出现变故或者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引导学生逐渐摒弃自私的小我思想,融入到班级,宿舍的集体之中,积极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与同学们交流感情,不封闭自己,隐藏情感。遇到问题也不要慌张,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培养一些得力的班级干部十分重要。作为辅导员老师的“喉舌”,这些学生可以敏锐的向老师汇报班级情况,部分同学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如果有可能,辅导员老师亦应掌握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出现异常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与家长一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3.生活指导

生活指导方面事无巨细,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力量,提前印发校园小贴士,详细介绍校园内部结构,以及外部设施。比如校园地图,标注不同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的名称和地点。校外交通指南,去火车站汽车站的路线,哪里有超市,哪里有好吃的。校园重要电话,比如辅导员老师的手机号,QQ号,微信号,校园110电话,各种外卖电话。这些小册子由学生自己编辑,印发,生动形象,与新生贴的更近,更有说服力。同时,作为辅导员老师要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安排得力的学生干部关注同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辅导员。

4规则意识与自主观念培养

第6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1 新生入学教育的组织与时间

目前一些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由学生工作处制定大体的教育计划,由各系(院)组织落实。在时间上,大多集中安排在新生开学前几周的课余时间。

2 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坚持正面的人生理想教育,坚持以正确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把握自己,促进学生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进步与成熟。

开展校规校纪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学生须知》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校的校规校纪及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

开展专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专业思想,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保障学生在学期间的人身安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各系(院)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辅导、咨询和课堂教学等工作,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开展诚信教育,把良好品质、诚信为人、诚信做事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 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专题讲座、论坛。邀请学院领导、资深教师、杰出校友等就大学学习或生活的某些方面进行专题介绍,帮助新生迅速了解相关方面的信息。

第二,各种典礼或者仪式。通过入学典礼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情况。

第三,互动交流和座谈。通过老生与新生,专业授课老师与新生的互动交流活动,使新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将要面临的生活和所学的专业情况。

第四,专项培训。通过军训、安全防范、学习方法等的培训,增强新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1 入学教育组织缺乏系统性

入学教育是项系统工作,必须依靠学校全盘考虑、整体部署,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但在现实中,入学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仅靠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唱“独角戏”,加之系(院)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导致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常常陷于学校教育边缘的尴尬境地,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差。

2 入学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院开展入学教育,普遍较为集中在开学的前几周进行,而且时间较短,缺乏连续性,当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所认识、感触的时候,当他们真正遇到问题时,这种教育却早己停止了。显然不利于新生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从实际情况来看,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较长而且连续的过程。

3 入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入学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规章制度学习教育和专业介绍,侧重于向新生宣传学校、系(院)的优势,新生了解到的并非全面的情况,即使能涉及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某方面,但由于时间关系也仅停留在表面,内容明显缺乏针对性,效果离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对于大学入学教育的分析与认识,本文认为大学入学教育不应只简单归类于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学生活动,而应看作是一个需要集合高校多项资源,涉及不同部门,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占用较大精力的大型综合性工程。为更好地引导新生,帮助其以最快的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本文提出了以课程的形式开设《新生教育课》,旨在系统化、规范化地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

1 实现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化

从新生入学教育所包含的几大内容来看,他们虽然都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不同方面,但是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统一整体,涵括了从理想信念到价值观的引导、从纪律观念到专业教育、从学习方法培养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方面,因此,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并挖掘其内在的联系规律,形成体系。

2 实现新生入学教育的规范化

即在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前提下,将《新生教育课》纳入学院专业选修课范畴,通过课程教学并完成课程学习计划的新生将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学分制不仅使教学本身实现规范管理,同时也使新生对于入学教育课更加重视。

3 实现新生入学教育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后对于入学教育体系本身的内在要求,也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形成教材(课程讲义),而标准就是统一,其本身也是新生入学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新生们对于入学教育才有了学习的指南和方向,才有统一而完整的认识。

4 实现新生入学教育的延续性

第7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字】: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学生管理

经过高考的洗礼,广大学子抱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渴望,来到这期盼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校园,让很多第一次离开亲人的新生们感到茫然。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们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

1大一刚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通常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因环境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有的新生一经挫折就会产生较长时间的焦虑自责;第二种是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第三种是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

1.2.学习方法不适应,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随时注意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而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懈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等种种不良习惯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1.3自理能力差,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随着“95后”进入大学校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他们有的在家里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做,自己去想办法,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2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2.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档案(电子档案)。阅读学生的档档一定要认真、仔细,最好是把他们的特点特长都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家乡、家人等情况也一一记录下来,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2新生入学后,要做好“三个第一”。(1)要见好“第一”面。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应该是学生最难忘的一天,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第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件事,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辅导员的第一印象,更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学生第一面,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特别注意,要争取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要“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嘱咐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结交新朋友。这样的走访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同时也让学生对辅导员更加信任。(3)要开好“第一次”班会。新生入学报到完之后,辅导员应尽快召集全体新生召开第一次班会。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一味的说教,这样会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既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开班会的时候要注意:以班级为单位,时间在90分钟左右,班会的内容新生互相介绍、适当的才艺展示、选出临时负责人。

3做好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

军训和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最先面对的集体活动,军训有助于培养新生爱国主义集体精神,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升综合素质。而入学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入学教育包括:校情系风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学习教育、资助政策介绍、团队精神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新生刚一入校,思想和认识正处在形成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新生加以正确引导,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可为以后学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新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增进同学感情的机会,也是辅导员更好认识学生的机会。

结束语:新生入学教育既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帮助大学新生很好地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品质,关键是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强文化,树立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风,整洁文明、亲密互助的宿舍风气,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 第05期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西南大学 2011年

《“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探析》《考试周刊》 2011年 第82期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及其第一经验要素》《科技信息》 2009年 第35期

第8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90后”;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67-01

“90后”新生给大学校园带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考验。如何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90后”大学新生思想特点以及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新生对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焦虑

大学新生都是带着憧憬、期待进入大学校园的,但不同的校园环境条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截然不同。有的校园环境优雅,有的却令新生大跌眼镜。同时,许多新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不让他们做,而离家在外的住校生活又要求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来没有和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同学之间存在的地域、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差异,让有些新生手足无措。因此,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使之适应新环境,迅速过度到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消除新生的焦虑情绪和担忧是非常必要的。

2、“90后”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产生恐惧

学习方法的转变是高中走向大学的重要飞跃。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方法和高中大相径庭,很多新生仍沉浸在高考后的轻松和喜悦状态中,对大学陡变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在短期内无法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一堂课下来,可能不知所云,于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效率比起高中大打折扣,结果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也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再加上大学本来就是人才汇聚的地方,导致其心理压力更大,信心丧失,乃至思想颓废,于是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吧和游戏中,甚至沉溺其中,荒废学业。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起到中学到大学的衔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作好“角色转换”,以免出现“卡壳”现象。

3、“90后”大学新生缺乏人生目标,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考上自己希望的大学是非常明确的目标也是奋斗的最大动力。而考上大学以后,最容易出现目标迷失,面对着大学期间出国、考研、找对象、找工作等多个目标如何定位,是很大困扰。因此,帮助和引导新生为自己寻找一个与新环境相符合的人生目标,是新生入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同时,大学新生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新生是按所报专业录取的,但也有一部分新生是通过调剂录取的,因而对所学专业存在疑虑。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熟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消除思想上的各种疑虑、增加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热情、是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90后”大学新生情绪情感脆弱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在情感上更显早熟和直率,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友谊和爱情,但在友谊和爱情、爱情和学业等纠葛和矛盾面前显得迷茫和脆弱。同时,“90后”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其抗挫能力、自制力等也相应提高。在一项对大学生“遇到挫折心态”的问卷调查中,有72.3%的新生表示遭遇挫折后,自己心里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体现了大多数新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角色的转变,正确面对挫折,处理好情感问题,将压力变为动力。

二、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在原有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重军训教育

军训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堂,通过军训可以使学生熟悉大学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磨练和增强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大学阶段健康成长以及顺利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军训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这一课的完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调学习方法教育

引导教育新生改进学习方式、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好学习。组织新老生经验交流座谈会,选择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就专业知识、在校勤工助学、参与社会实践等问题进行交流。由于交流双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互动性强。交流双方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所以高年级学生的现身说法比学生工作者的说教效果会更好。

3、做好适应性教育

我们要分阶段层层递进地针对新生不适应的状况来开展教育,例如针对新生的各类不适应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生在入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普遍会产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以案例解读的方式展现在大学新生的面前,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同时我们建议应当将原本为两周的入学适应教育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将整个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一学期看作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和教育期。

4、建立入学教育考评制度

我们要把入学教育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年度工作及考核内容,对各学院加强工作指导和过程监控,把计划、总结、问卷调查、教师反馈、活动竞赛、新生考核结果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改变入学教育工作常常“无果而终”的现状。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并评定成绩,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

总之,大学是风雨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而又美好的经历,蕴含了无限的智慧与潜力。希望我们通过对“90后”大学新生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减少失望、避免失败、安全、愉快、成功地完成大学之旅。

第9篇:大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期 入学教育

世间很少能有东西能够比大学更具吸引力,也更美。而让这大学变得美,让大学带给人类智慧的,则是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新生,则是开启这智慧大门重要的钥匙。他们是一群刚刚经过高考洗礼,并从高考中脱颖而出顺利步入大学殿堂的幸运儿。大学是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理想最佳的着落地。从新生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这一段时间,是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在适应期,很多新生会感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宿舍关系,同学关系,甚至与社会的关系,而很多新生暂时无法适应这样一个突然的转变;有的新生则会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奋斗目标,而陷入暂时的茫然。因此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是针对适应期的新生们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帮助新生们尽快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生活的舍友,生活的城市,甚至教课的老师,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的理想需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因此,成功的入学教育将为学生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在高中阶段,很多人这样形容,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盏最闪耀的灯,周边的同学们互相你追我赶朝着那一明灯奔去,虽身心疲累,为了目标却乐此不疲,因此考上大学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动力。大学之后,虽天已大亮,顺利进入大学以后,考上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生活瞬间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是一片陌生的景观,新鲜好奇的同时也伴随着失落和茫然。同时,有的学生是通过调剂来到大学的,所进入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和感兴趣的。再加上,大多新生都是抱着对大学的美好向往来到学校,把大学想象成“人间天堂”,但是,跨入大学校园以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因此,这种前无目标,后无动力的情况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导致部分大一新生出现了较强的失落感,产生情绪低落、彷徨迷茫、得过且过的现象。

1.2 自我优越感的丧失

许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身边处处是高手,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1.3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面对如此自由的学习天空,新生们反而不知所措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中学的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多采用填鸭式教学,一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大学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往往对书上的内容只做大致讲解,甚至讲解的内容书上完全没有,全部是教师补充的内容。老师上完课除了安排答疑时间外一般很难见到踪影,因此,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靠学生自主的学习。第二,考试的差异。中学的考试经常有,特别是高三,几乎天天考试,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而大学的考试几乎是每学期只考一次,一次定胜负。第三,教学场所与教学时间的差异。中学的教室是固定的,大学的教室是流动的;中学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时间,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休息,而大学的教学并不是每天都把课排满,而是在保证周学时数的情况下,有的白天排课,有的晚上排课,有的全天有课,有的全天不排课留给学生自己掌握。而面对这样大量的空余时间,有的新生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有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就有两三们课挂起红灯笼。不少学生会因此焦虑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进而产生空虚茫然的感觉,严重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出现自我堕落式的行为偏差。

1.4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且,在中学阶段,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相对较窄,学生把主要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而进入大学,人际交往对象的范围迅速扩大,学生们除了面对自己的家人、任课老师、同班同学,还要面对领导、辅导员以及其他部门、院系的师生。而且,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彼此的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形容当代的大学生交际状况: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因此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如何处理好寝室舍友之间的关系,成为大学新生们苦恼的问题。

1.5 独立生活的不适应

许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处在教师、家长的管理监督和细心呵护之下,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学习,其他根本无须自己操心;而在大学生活中,新生们必须离开家长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长期习惯由父母包办一切,因此,突然远离父母,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学习和生活,新生们往往感到不知所措,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并产生浓厚的恋家情绪。还有部分新生,说不清楚愁从何来,常常莫名其妙的苦闷、压抑,自以为看透这个世界,看透世俗人情,因此对生活缺乏激情,对学习缺乏热情,每天晃晃悠悠,无所事事,烦躁不已。

2 教育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内产生的问题,辅导员应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帮助新生们克服种种不适应,迅速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迈好大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