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

第1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全面了解当前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义务教育制度。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必须额外交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赞助费”。此外,由于户籍壁垒的存在,高考政策的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材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致。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经常面临两地课本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延续性。

2.一些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助力度不够,隐性歧视严重。一些政府认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源、争教师,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在土地、能源供给、税收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不公的待遇,对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排挤甚至打击和取缔的手段。在招生政策上,民办学校无法和公办学校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以高中为例,一般都是在划定分数线后,由公立学校先招,然后才是私立学校招生,这使得民办学校在招生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必然加重民办学校招生的压力。

3.民办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大。当前,民办学校基础设施缺乏,一是校舍简陋,学习环境差。除了一部分可以租赁旧村校外,民办学校租赁的主要是厂房、仓库或民房。教室面积小,学生拥挤,班级超额现象严重。学校基本上没有操场、实验室,体育课、实验课都没有场地。二是交通、卫生及消防条件差,安全隐患大。

4.一些民办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缺乏公益性和科学性。有些民办学校以短期营利为目的,这就注定其可能的失败。学生录取认钱不认人,先认钱后认人;不注重学生素质,就算学生在学校犯大错,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对他们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这些都给校园环境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一些民办学校过分注重拔尖教育,忽略基础教育,如片面提倡高升学率、过份渲染“名牌学校”效应和以与世界接轨等诱惑性广告来招揽学生等,不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

5.部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当前民办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民办学校的办学基本要求。民办学校的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以高中、中师为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不多。许多民办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情况严重。此外,民办学校实行完全聘任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老教师多于年轻教师,流动性大。民办学校之间恶性竞争严重,频繁出现挖墙角与民办教师不断跳槽的状况,更加剧民办教师的不稳定性。

6.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收入低、流动性大,很难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勉强维持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支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较低的教育水平、超长的工作时间,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充分了解与沟通。此外,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7.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处于一种不被认同的社会环境,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二代移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继承了“身份遗传”、“生活悬殊”、“保障中空”等“父辈遗产”,其受城市居民的歧视的状况会不断延续下去这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免产生失落、挫败的情绪,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厌学弃学的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

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明确自身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责任

政府要承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要明确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只有明确这两点,才能认识到自身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问题的不可推卸责任,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尽快地得到解决。

(二)政府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政府要就通过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如“教育券”政策,即由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根据核定的标准,向其流出地政府申领相应面额的“教育券”,然后凭券抵扣相应的费用,“买”来免费教育的权利到流入地学校就读,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减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促进教育资源跨省区的合理流动,减轻城市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读书的机会。

(三)政府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城市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

政府必须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教学合作,最终实现在财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的目的。可以利用城市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兼并规模大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外来务工人员学校,形成“总校-分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有效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的问题。

(四)政府要调整对民办学校的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学校

1.政府要改变对民办学校的歧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要修改当前不平等的招生政策,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招生权,在民办学校学生的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保障其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待遇等。政府尽量派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改变优质师资集中在公办中小学的现状。政府要逐年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依法建立针对民办学校教师权益的保障机制,从而逐步缩小与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差距。

2.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由私人企业或社会团体合法举办的民办学校,通过制定监督规章和配套优惠政策加以规范、引导、扶助、发展,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除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不得降低外,设立条件可酌情低于当地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发现不合标准的地方要督促改正,发现非法办学的民办学校要给予取缔,保证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稳步地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

(五)民办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民办学校要以国家规范与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合理地利用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使学校办学规范化。同时要对聘用教师进行严格的把关,定期地对民办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特别注意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心理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独特的心理特征,不断地加强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怀与爱惜。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要实行及时的奖励,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为学校留住人才。

(六)外来务工人员要正确认识子女入学的重要性,并注意为子女入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要自觉地增强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要为子女的入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家长要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的发展变化,鼓励孩子学习,减轻孩子的生活与精神压力。

(七)城市居民要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观念,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第2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广州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劳工集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子女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也应该得到广州市政府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同样,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也是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把广州建设成“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广州、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执行面临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

(1)中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对适龄儿童的入学提出要求,规定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教育资金由地方政府承担。这种义务教育模式与适龄儿童的户籍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满足城市化的需求,导致外来工子女入学面临着许多问题[1]。《义务教育法》规定外来工子女不能就读于城市学校,显然这一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了。(2)户籍是公立学校准入的一道门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广州户口,想进入公办学校必须缴纳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的高额费用。《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农村户口的外来工子女想要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必须先办理相关手续。这样的户籍制度对解决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并对现有管理体制的改革产生巨大的阻力。

(二)准入、投入、教师待遇的公平性问题

(1)入学难,进入公办学校很难,进入好的公办学校更是难上加难。当前,教育资源有限,公办学校为了限制外来工子女入学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他们需要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等费用,而且他们入学的分数比本市户口的子女要高得多。比如一些公办学校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上设置高门槛,他们只好选择比较容易入学的民办学校。然而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公办学校,所以在外来工子女入学方面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这明显受歧视、有失公平的现象不但没有遏制,反而大行其道。(2)投入公平性问题存在于外来工子女入学政策的执行中。在广州,由于民办学校费用较低,没有户籍限制,其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承担重要责任,但由于政策倾向,民办学校的设施硬件,师资质量相对于公办学校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就间接性地造成外来工子女受到不公平的教育。而且,我国存在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不公平不公正的职称评定机制,对民办学校教师存在歧视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学校教师的评估,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3)在待遇和福利方面民办教师是远远逊色于公办教师,这让民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保障,而且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同时还承担比公办教师更大的压力。由于政府对民办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民办学校的管理留下了很多空白,例如民办教师的教学、任用和安全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这些都影响到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三)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协调

(1)政府对外来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很难做到对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系统的管理和全面的服务。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外来工子女经常转学,给当地学校和政府的规划管理造成很大的难度。(2)当地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把外来工子女纳入其中。由于政府的预算以及教育经费拨款的学生不含有外来工子女,因此造成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出现经费紧张的局面。另外,外来工子女这个相关因素在政府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时没有很好的考虑进去,造成了学校的用地不足,以致一些民办学校要租地才能办学校,这就增加了外来工和民办学校教育成本的负担。(3)流出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的责任不明确。流出政府跟流入政府间基本没有合作,无法在教育经费、流动人口统计等方面给予流入政府支持。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一)调整入学政策思想

1、合理定位教育政策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成败。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而不是培养多少精英人士。笔者认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该摒弃以往“精英教育”思想和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应为外来工子女能够及时就读理想的学校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义务教育应该像最低保障政策一样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合理的政策以保护他们享受义务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推动社会的发展。2、强化政策决策者的研究意识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教育决策者要自觉承担起研究的责任,不断加强自身的决策意识。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出发,吸收适用于我国发展的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理念。决策者的距离意识应当明确。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应避免个人主观情绪,为了制定出的决策更加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决策者要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和环境、利益的束缚,尽可能地保持政策研究的客观性,尽量全方位地审视政策的结果,不断进行政策的反思,完善政策。此外,决策者要有一定的代价意识。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带来的收益以及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比例。决策者应科学合理地分析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综合比较来衡量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最后制定出政策。

(二)改善入学政策实施环境

1、实施中小学标准化政策为了提高整体的办学教学质量,太过于强调办示范性和重点学校,造成政府投入不均。教育部门过高的评定示范性学校硬件标准使不少学校产生奢侈浪费的现象,如不少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超出了一般学校的硬件条件。因此教学水平的提高容易被忽视,而过于集中投资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更突出的问题是,追求高标准的硬件设施方面的示范效应已经产生,普通学校依然遭到忽视,结果不仅没有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而是在下降。为了缩小差距,公办学校统一其硬件设施标准,建设标准化的中小学,合理配置资源,让农村学校拥有和城市相当的办学条件,使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重点学校和配套措施的实施以及取消评级,有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推动民办学校的发展民办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还是在管理上远远落后于政府重点扶植的学校。一方面,由于民办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读于重点学校,这就滋生了乱收费或高收费的现象。高收费、随意收费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和义务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支付不起费用的外来工子女在条件很差的民办学校就读,这些学生较易产生自卑心理并形成自闭的性格,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如果民办学校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入学政策将很难实行,并会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抑制并从根本上消除高收费、乱收费、择校热等违背义务教育宗旨和原则的现象,政府应大力发展扶持民办学校,给予它们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并在经费方面给予投入和支持。此外,还应鼓励民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并鼓励外来工子女就读民办学校。

(三)促进运行与管理机制的协调

1、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造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2]。要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立足并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把“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2、合理界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职责流入地政府要将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的重要工作范畴,指导和督促学校做好教育的接收工作。公安部门要及时把适龄外来工子女的有关情况提供给政府;财政部门要做好保障经费的安排;价格主管部门要与政府等制定收费标准并督查学校收费情况等等。同时,流出地政府应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流出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做好外来工子女的信息统计工作,并及时提供给流入地政府;严禁向学生收取在办理转学手续中的任何费用,建立并管理好学生的档案;在外来工相对集中地区,流出地政府要派遣人员了解情况,加强和流入地政府的合作管理。[3]3、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清晰性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涉及的层级广、部门多,各区要根据中央政策文件精神,从各区的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的操作对策,并以法律文本形式落实。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与义务,统筹安排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致力于解决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于落实主体的职责是否到位,要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确保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龙启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0.

[2]王翔龙.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04):143.

第3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外来务工人员 未成年子女 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97-02

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为全体公民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湖州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缩小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差别。湖州的发展必须是为了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全体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由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全体人民共享。近些年来,湖州市外来人员(专指在湖州市居留1个月以上但没有湖州户籍的)逐年增加,为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外来人员已成为湖州的重要群体,其未成年子女的权益问题更是涉及其切身利益,加快推进这类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关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如何有效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权益,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湖州,是确保全市加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 湖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的现状和成效

1.1 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

一是公办学校成为吸纳就学主渠道。截止2013年5月,湖州市在校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共有59998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48348人,就读比例为80.58%以上。二是享受“同城待遇”。就读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班、学、统一安排活动,享受取消借读费、学杂费等有关政策规定。三是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有所加强。目前全市共有民工子弟学校18所,其中民办16所,公办2所。全市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民工子弟学校年检制度,对外来学生建立学籍,对教师在培训、进修、教研、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1.2 医疗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一是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得到落实。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为外来儿童新建证2214人,有21054人接受了基础疫苗接种,共61450剂次,基础免费“五苗”全程接种率均在95%以上,为外来适龄儿童构筑了坚实的免疫屏障。二是部分在校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医保)范围。参保缴费工作与新学年开学报名工作同步进行,按照学籍管理。据初步统计,2013年湖州市共有18919名在校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参加了城居基医保。其中:吴兴区5416人,南浔区587人,长兴县12919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50元,其中个人缴纳70元,财政补助380元。

1.3 法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普法教育基本落实。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结合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以民工子弟学校为依托,以《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重点,开展“法律进校园”、 “律师说法”、“青少年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公安、教育、工商、文化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依法取缔学校周边200 m内的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严肃查处侵害学生和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违法案件,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 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湖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在教育、医疗、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2.1 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公办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随着湖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公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像吴兴区的织里镇公办学校已经没有能力再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学校大班现象严重,达近60人。二是社会歧视造成“精神待遇”不平等。部分本地家长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素质普遍不高,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往。同时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学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自己“外来”的身份,导致产生自卑心理,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2.2 医疗保险尚未全覆盖

一是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目前,国家还没有就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医疗保障问题出台统一政策,现有政策地方化严重。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只规定有学籍的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可参加学籍所在地城居医保,致使0~3岁的学龄前儿童以及辍学的外来未成年人无法参加。二是重复参保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两头参保:一方面在湖州中心城镇就读,参加湖州市城居医保;另一方面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当地新农合或城居医保,而根据社保制度规定,医保报销不能重复享受,从而额外增加了医保投入。

2.3 法制环境不够优化

一是外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虽然湖州市外来未成年人的犯罪总数在逐年下降,但是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比率仍然居高不下(见表1)。违法犯罪类型包括盗窃、赌博、抢劫、抢夺、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特点主要是侵财型犯罪比重大、暴力化犯罪倾向增强、结伙犯罪多等。二是法制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和方式。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多数就读相对较差的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受办学条件限制,法制教育没有统一、正式、规范的教材,缺乏法学专业教师,学生得不到系统的法制教育。三是社会帮教力量有待加强。当前,湖州市社会帮教基地特别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教基地不多。帮教人员大多以兼职为主,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帮教的手段陈旧、单一,导致帮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权益的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保障和现实需求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多部门联动,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身心健康成长。

3.1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一是要切实改善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就学条件。要充分挖掘现有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二是要切实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可以试行“教育代金券”,即把人均补贴经费,制成“教育代金券”,民工子弟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代金券”,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用以改善教学用房、配备教学设施,提高教职员工的经济待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三是要切实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要加强舆论宣传,呼吁全社会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要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他们集中居住的社区开辟读书室、篮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3.2 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要完善政策,扩大参保覆盖面。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来规范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医疗保障问题。降低湖州市参加城居医保的门槛,政策覆盖0~18岁的所有外来未成年人,不分学龄前、后,不分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不与父母有没有参加医保等其他情况挂钩,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游离在政策之外。二是要加强宣传,提高医保参保率。相关部门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及其家庭经济生活条件差、卫生意识薄弱、流动性较大和缺乏医疗保健信息来源等特点,深入到建筑工地、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主要聚集地,广泛宣传儿童预防接种、手足口病等健康防病知识,宣传医疗保险政策的具体规定、运作流程以及避免重复参保等,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理解政策、相信政策,提高参保积极性。

3.3 营造良好的相关社会环境

一是要抓住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通过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社区、企业建立家长普法学校、开设法制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普法教育。二是要各司其职,强化维权帮教。公安、社区等部门要做好登记、管理和统计工作,掌握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人口基数。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的苗头,开展教育、引导、帮扶。司法机关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适当放宽对其附条件不的适用范围,达到教育、挽救的目的。社会帮教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帮教队伍的专业化,定期对帮教人员进行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训。要建立专门的帮教基地,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设置针对性的帮教内容,进行系统、专业的疏导,帮助他们回归正途。三是要加强监督,建立合理的责任落实约束机制,对责任主体形成强有力的外在驱动力,完善责任主体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实施追踪机制,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全力构建有助于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权益需求政策的新平台[2]。

参考文献

第4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下关区“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成立于2009年6月,由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组成,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疏导成为志愿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志愿者还将个案疏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旨在将成果由操作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并由点而面地推广,促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负面心理

“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及心理问卷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名学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存在以下负面心理:

1.自卑。由于方言较重,加上衣着普通,常常遭到同学的冷落和嘲笑,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主要表现为: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集体活动中胆小,不积极,显得没精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甚至不敢与老师对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能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一般处于被动状态。

2.自闭。在课间活动或校内集体活动中,常常形单影只,知心朋友较少,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参加互的活动,对于集体活动不热心、不感兴趣。

3.暴躁。过于关心自己的感受,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待别人。不遵守纪律,易怒、急躁,喜欢用武力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同学中十分孤立。也有一部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交际上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因而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打斗,来解决问题。

4.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或事物不够热心,对外界各种刺激常常无动于衷,少言寡语,面部缺乏表情。

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代都市与落后乡村之间的强烈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较为匮乏,现代化的生活与他过去所经历的生活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他们的心理必然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态度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加上部分城市居民在语言、行动上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歧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表现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忍让、迁就,与他们熟悉的宽松、友好的乡村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2.家庭因素

首先,生活条件的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子女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处于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较差,在居住环境、衣着、学习用品上都不能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提并论,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

其次,父母对子女关心度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定,工作稳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父母给予孩子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经常变迁居住地点,再加上子女较多,因而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这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

第三,父母对子女态度上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由于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是疼爱年幼的子女,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往往关心不够。更有一部分父母重男轻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了二胎(往往为男孩),在对待子女态度上更是厚此薄彼。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也会给部分孩子(特别是女孩)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3.自身因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父母又因为自身素质所限,对子女只知抚养、不知培养,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都相对薄弱。

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方式

1.开办家长学校

志愿团队连续开办了三期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介绍了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坏境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家长应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志愿者既向家长详细介绍了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又教给家长具体的辅导方法。

2.畅通沟通渠道

首先,利用通信的方式进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终日为生计奔波劳碌,与老师沟通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为此,志愿团队共同设计了“个案研究跟踪表”和“个案家庭行为表现情况反馈表”,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中队主题活动。针对有些家庭子女多,家长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的问题,志愿者专门召开了有关心理方面的中队主题会,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倾听子女的肺腑之言,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关心、理解每一个孩子。

3.加强课程引导

志愿者在3-6年级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介绍心理、生理知识,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培养良好性格,树立自信。

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策略

1.自卑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合群。

首先,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动与人交往。人是社会动物,交往是人的内在需要,在交往中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消除自卑感。

其次,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参加活动。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再被动地接受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会主动去关心别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闭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闭这一心理问题,志愿团队采用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自信。

首先,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认识自己。志愿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支持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胆表现自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无能力,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自我封闭。志愿者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时,热情鼓励他们走上前台,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表现自己。

第三,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补偿自己。由于与城市居民子女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不善言谈。志愿者告诉他们应学会补偿自己――多看书、多交友、多游历,牢记八字:勤能补拙、扬长避短。

第四,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赞赏自己。志愿者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见得会赢来别人的喝彩,应学会给自己喝彩,学会赞美自己。

3.暴躁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暴躁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心态平和。

首先,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尊重。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遇到问题发脾气也于事无补,明智的方式是冷静地去解决问题,做到“三想”:(1)多想想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2)多想想后果。遇到问题,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3)多想想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别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也应反省一下自己错在哪儿。

其次,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容人。让他们明白,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有些是“无心之过”。应学会容人,宽容意味着理解和信任,宽容会使对方体会到你的大度和良苦用心。

第三,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自制。教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技巧,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遭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4.冷漠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冷漠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热情。

首先是乐观。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事情不可能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也不必把一时的困难当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

其次是合作。学会与同学、老师及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合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与人分担痛苦和忧愁。

第三是宣泄。遇到不如意的事,学会向亲人、知心朋友或是信得过的老师诉说,排遣消极情绪。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也可以面对墙壁大喊大叫。

第5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户籍改革;农民工子女;教育;影响;建议

一、引言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户籍改革“太有必要了”,户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57.5%)和“能提供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切实保障”(35.9%)。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以及行政管理中名目繁多的对农民工和其他非当地户籍公民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涨。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目前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户籍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也对其子女的就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户籍差异的解决与否影响着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不仅影响他们个体的发展,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二、调查结果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来看,有将近一半的人感觉到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公平待遇,基本所有的人都认为现在的户籍制度还是对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问卷中发现,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学费的待遇不同,其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本地的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朋友们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的关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好多人都知道唯一能改变他们以及孩子命运的出路只有教育。所以他们也有个共识,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最次的还存在本地孩子歧视外地孩子的排外情绪。

基本上所有的农民工表示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进一步深化,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表示希望彻底的取消户籍制度的差别,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持有较谨慎的态度,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有序地推进,而不是一下子彻底的放开。其他人也表示要降低户籍制度对各方面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任重道远,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今制约农民工留在家乡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虽然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建立了一些民工子女学校,从表面上看也给了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但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没有给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的质量好,但从老师的学历、综合素质就可看出。其次,教育局的教育经费分配也是不均的,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教学设备、活动器具都比较的落后,完全不能和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相比。

(二) 学费收取的差异

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度不同,所以与之对应的教育改革的进度也不相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省份,已经取消了借读费这项收费,实现了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学费相等的目标,但有些发展不是很好的省份地区,还是存在收费的差异,仍然有借读费这一项,加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负担。还有一些地区有一些私立的学校,这些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户籍的要求很低,基本都能上学,但是其以盈利为目的,学费当然是相当的高,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望尘莫及。

(三) 本地孩子对民工子女存在歧视

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允许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起上学,学费也是一样对待。但是,在这些孩子们当中,存在着大量本地孩子看不起外地孩子,欺负民工子女的现象。本地孩子仗着自己家庭条件的优越,相当然得歧视农民工的子女,对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们要更加放宽户籍对农民工的限制,尤其要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提供便利。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证尽量等同于本地户口的功能,可以采取积分措施,对一些长时间、有特殊技能的、有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加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快地取得当地的居住证。另外,要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户籍政策、大幅度降低城市准入条件,本着“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二) 降低流动少年就学的门槛

从前面的描述中已经知道,民工子女在本地入学还是存在一些限制条件的,我们应该降低其门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可以享受到父爱母爱。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建立外来务工子女学籍流动制度,在户籍不变的情况下对学籍流动限制降低,允许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籍随父母工作地流动;减免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在经济发达城市免除其借读费用,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采取减少解读费用的措施来改善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减少了户籍限制教育的问题。

(三) 流入地加大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

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预算里,增加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使其拥有与本地学校一样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活动器具。加强民工子女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合作、对话,是两者更加的了解。以济南市为例,为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局根据济南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经过调研和论证,将济南普利初级中学(原济南第七十一中学)等十三所学校设立为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此举为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创造了条件。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和城镇人员子女一样的教育环境,让其顺利就学,使其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平等优良的教育。

(四) 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方便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因地理因素限制农民工子女读书;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为广大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读书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距家较远的学生可以选择寄宿,方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高中和职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特别为他们中学习成绩好、能力出色的学生提供继续报考大学的机会。必须提出的是: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职高,入学必须相应降低,要让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有机会入校读书学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亚楠.我国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中的户籍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第6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认真贯彻党的关于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精神,围绕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意见》的总体部署,坚持依法管理与亲情服务并重、保障合法权益与预防打击违法犯罪并举的工作方针,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推行外来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人口合法权益,努力使外来人口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开展“四融入”活动的总体目标:经过努力,使我镇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制健全、制度规范、统筹发展、有序流动,优化教育、提升素质,完善服务,依法管理。到年,全面实现以下目标:

(一)全镇外来人口中党(团)员纳入社区(村)、企业党(团)组织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二)全镇建工会企事业单位中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达90%以上;

(三)外来务工妇女纳入各级妇联组织服务管理之中;

(四)全镇外来人口登记、发证率达90%以上,落脚点登记率达95%以上,出租户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100%;

(五)全镇外来人口接受法制教育、素质教育面达90%以上;

(六)全镇适龄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七)全镇外来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85%以上;

(八)全镇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通过努力实现100%;

(九)全镇外来人口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的免费检查、治疗达100%,外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9%以上,外来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在85%以上;

(十)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监控、欠薪查处、企业劳动保障制度;

(十一)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

(十二)全镇新增外来人口居住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目标建设,落实长效机制

“四融入”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各部门、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要根据《意见》的要求,加强条块结合、部门协作,围绕工作目标突出重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做好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力求全面推进

1、融入组织。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外来人口融入组织工作的领导、指导、协调,把外来人口中的党员、团员、务工人员、妇女纳入到所属村(社区)的各类组织之中,及时组织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组织活动,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把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人”都纳入有序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效。各级党团组织要加强对外来人口中优秀分子的教育培养,把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党团组织中来。工会组织要提高入会率,年达80%,妇女组织要深入开展“关爱流动妇女,实现安全就业”春雨行动,帮助我镇外来务工妇女安全、顺利就业。

2、融入社区。各村(社区)要围绕建设和谐幸福社区的目标,将生活、居住在社区内的外来人口纳入社区的服务管理之中,实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教育、同服务、同管理,为外来人口的生活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素质教育,组织新老市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促进新老市民平等对待、和谐共处,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3、融入服务。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要将外来人口纳人我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统筹考虑,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我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继续深化“三集中”建设,到年全镇新增“三集中”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集中居住率达到60%以上。二是镇社保所要加大力度督促指导用工单位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监控、欠薪查处、企业劳动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矛盾调处机制,着力调处各种涉及新市民劳资、工伤等纠纷,保障新市民的合法权益。三是镇爱卫办要切实做好外来人口重大传染病患者免费检查治疗、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外来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危害卫生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四是镇计生办要完善外来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制度;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生育管理;广泛开展计生政策宣传和技术服务,做到与本地人一样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五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的《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各村(社区)、企业及有关部门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全方位地做好就业保障。及时组织相关招聘活动和提供用工信息。六是镇文教办要认真做好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教育工作,根据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告流动人口学生家长书》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新市民子女的入学工作,并提供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为新市民们解决后顾之忧。

4、融入管理。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化管理新模式,重点要把外来人口居住区、租住在出租户中的外来人口纳入村(社区)管理。一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居民小组长、外口协管员、治安联防队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考评制度,将平时的工作业绩与奖惩挂钩。二是加强“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强化系统操作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三是加强对外来重点人头的列管,确保外来人员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

(三)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1、统一思想认识。要以学习贯彻精神为契机,加大“四融入”的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求得实效。

第7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挑战 务工子女 城市拆迁户

一、引言

我校有三分之一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其余学生为城市化扩大拆迁户的孩子,在组织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在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德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的方法可能适用于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面对这一教学现状,如何抓好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众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探索与创新。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培育班级学生品德、实施德育教学工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转变当前德育教学困境,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务工子女学生习惯不太好,教师实施品德教育遇阻碍

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每到下课,很多男孩子喜欢在走廊里东窜西跳,大呼小叫,精力尤其充沛。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实施德育教学遇到诸多障碍,很多学生并不是很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二)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通过走访与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他们忙于工作,顾不上或者说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来关心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很多务工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监督,在他们看来,只要考试成绩好,文化课学得不错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重要,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自由松散、纪律意识和约束意识较差。

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和乡镇,后转学来的学生由于使用教材不同、知识体系不一样,在学习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一蹶不振,丧失学习信心,从而自暴自弃。很多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为初中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只能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学到多少算多少。

(三)整个班集体缺少了凝聚力,学生互相之间交流有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长期跟随父母在外求学,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也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也导致外来务工子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际,融不入班集体。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比较穷苦,生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下的W生在班级其他同学面前会流露出一些自卑感,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好意思参与集体活动。这些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心理较脆弱,情绪也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没有少年身上该有的朝气与活力。

对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孩子来说,这些孩子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随着“富二代”身份的转变,学生思想上也表现出现一些问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群体之间涌动着一股攀比之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读书风气被淡化,学习无用论思想慢慢抬头。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进一步造就了班级群体的两极分化,两个群体学生之间彼此不能良好交流,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较差。

三、班主任如何转变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窘境

(一)注重养成教育,严格纪律要求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养成教育对提升整个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还是城市拆迁户学生,班主任都必须一视同仁,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在开学之初,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时间,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校园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是监督学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支持,班主任应该根据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具体要求,实行积分累积制度,每周班会课上,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和班干部要向班主任反馈本周班级日常管理情况,对于表现不好,卫生、学习和纪律等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要予以提醒批评,并进行减分;对于表现较好,各方面工作有进步的学生,教师适时给予口头鼓励和表扬,并进行积分奖励。学期末,针对班级学生积分排行情况,班主任对排名靠前的十位同学进行奖励,如书籍、食物、文具等,并颁发“班级先进标兵”称号,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

家庭教育中从小的散养和以往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不足造就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自由松散的行为习惯,为进一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班主任可向学校建议,在初一入学之初的军训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行规教育。在严厉的军人面前,学生自然会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强烈、正处在成长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和讲道理是无法使他们信服的,学生几乎已经不害怕老师了,严厉的教官可以使学生们明白“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的道理,促使养成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关注家庭教育,综合教育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谈到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很多人只会想到学校,只会想到这是班主任和学校老师理所应当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子德育工作实施效益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力量,转变学生家长错误教育理念,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初中生德育工作新的飞跃。

班主任要积极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情况和家长对于孩子德育教育工作的态度与看法。在家长会上,家长可以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未来的品德培养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班主任要认真聆听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家长提出的培养方案与建议,可以借鉴和实施的,班主任自然要予以采纳;对于家长德育工作理念中存在的误区,班主任更要及r纠正,以防对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处了家长会之外,班主任还应当进行家访,到学生生活的地方看一看,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班主任时间和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居住地点较为分散,有时很难一一进行家访。针对个别难以开展家访工作的学生,班主任也要通过电话沟通、信件、短信等方式有效沟通。

(三)开展集体活动,凝聚班级力量

良好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班级力量,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倾向扼杀在摇篮之中。

班级执勤是凝聚班级力量、培养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打扫这一契机,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班级执勤工作中,学生需要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才可以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通过班级执勤这一活动,个个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相互之间也能逐渐熟悉起来,随着沟通互动的逐渐增多,隔阂自然就会不知不觉消除。

为了进一步鼓舞班级学生斗志、体现出团结的力量,班主任应积极动员班级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使学生体会到顽强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文艺委员可带领班级女同学成立拉拉队,为参赛同学鼓劲加油。无论学生在运动会当中取得何等名次,班主任都要适时对学生展开教育:失败了,大家要想一想这一次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下次如何齐心协力取得更好的名次;成功了,这是全体同学的功劳,只有团结勇敢,我们才能去得好的成绩。学生在运动中可以无限地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泪水,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同时集体意识被唤醒,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

素质教育观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注重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人才的追求,普通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班主任实施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德育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特点和德育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开展德育工作。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瑞峰.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5).

[2]许忠华,许忠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师,2011,(06).

[3]袁艳容.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第8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 服务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26-01

一、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达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且每年以600万人至8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面对这支庞大的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意味着从政策上更明确对于流动人口将从“管理控制”转向“服务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流动人口长期难以融入流入地社会生活,给流入地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重重困难。

实际上,流动人口所制造的“城市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流入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的不公平甚至带有歧视的行为方式有关。这类歧视方式,包括医疗保险、市民待遇、社会保障、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不到位甚至缺失,以及文化与地域层面的“排外”心里的长期积淀……

二、流动人口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客观认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贡献,是流入地政府和民众公正对待流动人口的认知前提。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倘若失缺了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辛苦奉献,不仅城市生活会立即陷入瘫痪,两大三角洲的经济大厦也会独木难支。农民工在建筑队伍中充当重要的劳动力主体,在城市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针对流动人口的迫切需求,首先在就业信息、劳动技能培训、基本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流动人口维权、乃至重点打击针对侵害或伤害流动人口的刑事犯罪活动等领域,必须尽快形成条文,将保障流动人口政策落到实处。

主动增强服务意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由以管理控制为主向服务管理并重的转变,流动人口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加强就业指导并及时公布就业信息。深入开展“千校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2、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积极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3、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及户籍问题。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财政能力允许的话,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减免借读费,凡在当地务工、经商等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外来人员,其子女入学一律按普通生收费,其借读费由当地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办证人员,缩短办证时间,严格把好证件审批关,中学还及时公布符合减免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名单,尽可能使每一个符合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实惠,按时在各中、小学校注册入学。积极推动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有效执行,既能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又能促进流动人口育龄夫妇自觉遵守计生政策、法律法规,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来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户的关怀和关爱。

4、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流动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转移就业。

5、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及时为农民工提供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法规、便民服务措施等信息,保证其知情权;向流动育龄群众公布辖区内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定点机构的地质、服务项目及联系电话等,严禁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6、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站。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建造外地员工宿舍,支持民间资本建设“民工公寓”,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贵阳市最近出台一个文件规定,建设工地不能以工棚代替民工公寓。

7、消除歧视性规定保障公平。流动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就业,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尊重他们,保障其合法权益,各地也都在探索。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消除某些歧视性规定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维权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取消针对流动人口的暂住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劳动力调节费等不合理收费。取消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管理费、流动就业跟踪服务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广州市连5元的暂住证工本费也取消了。开展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专项行动,督促企业改善劳动生产作业环境。设立了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工作机制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定期开展打击恶意拖欠流动人口工人工资的违法行为。对流动人口的维权活动,不仅使流动人口的权利得到保障,还增强了他们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第9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关键词:水土不服;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城市学校;城市归属感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

一、外来工子女在校水土不服的几个现象

1.以死相逼,决意要回老家就读

某城区某镇外来工的一名十一岁的五年级小男生,被父母送进民办学校读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孩子就天天吵着“你们快些把我送回老家读书”。父母没有答应他,自此小男孩故意迟到、趴课、逃学,甚至做出极端事情――割脉自杀,做父母的万般无奈,最终不得不将其送回老家。外来工子女喜欢、留恋以前的农村中学的学习生活,可以谈心、交流的玩伴远离自己,失落感特别强。在远离家乡的学校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有时同学们冷漠的目光扼杀着自己卑微的自尊,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与无助。他十分讨厌这个新环境,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他做出如此偏激,甚至极端的事情来目的是为了引起老师和父母的关注。

2.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15岁的初三女生孙某经常省下早点钱,饿着肚子进网吧。上网聊天、收集整理网友资料成了她的最大乐趣,而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原本在老家名列前茅的她,仅数学一门课及格。今年开学前一天,她向母亲要了250元学费,就直接进了网吧,根本没有去学校上课。10天后,没找到孩子的孙母回家,在大门口发现女儿留下的短信“学校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透露有一个网友答应带她去找工作。担心女儿受骗的家长急坏了,动员所有亲戚、朋友到各个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寻找孙某,并向警方报了案。第二天下午,花光了钱的孙某又冷又饿,只好拨打110求助,派出所民警将她接了回家。孙某的父母在某城区做生意,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为了弥补小孩,减少内心的亏欠和愧疚,更为了小孩能够享受沿海城市优越的教学资源。经过他们的好说歹说,终于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劝过来读书。但由于老家与城里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反差很大,更糟糕的是老家很少用普通话教学,上课基本听不懂。所以,造成她的成绩直线下降,在新的学校再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得转移兴趣上网聊天,打发她本应该学习的宝贵时间。

这样的活活生生的事例举不胜举。外来工子女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二、外来工子女难以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外来工家长们最为头痛的事情。首先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顺利就读一般的公立学校。外来工流入地区的公立学校以不同等的条件接收外来工子女,就义务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借读生”“黑市户口”的帽子也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多外来工子女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存在自卑、胆小的心理问题。其次,外来工子女往往会因为自己操着一口外地口音而感觉自己和本地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区别,在学校学习生活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直接影响到这些外来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流,导致无法完全融入学校生活圈子。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水平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他们缺乏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的机会,导致亲子关系欠和谐,表现为无法理解常常不在身边的父母,甚至对父母有怨恨之情;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状况较低,而对孩子又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但教育意识与方法落后,对学校教育不甚理解;还有的家庭经济较拮据,孩子的学习用品、服饰等不如同龄的本地儿童,再加上学生内部物质上的攀比现象难以避免,致使外来工子女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在学校的适应能力。

3.个人方面的原因

许多外来工子女因为其自卑压抑的性格使他们时时暗示自己低人一等,自我封闭,不敢表现自己。与之相反,有些孩子由于长期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宠、骄纵、顽皮,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被称为“不太懂事”的孩子中,大多都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对其他的小朋友有一种占有、领导的想法,但是一旦自己无法控制大局,就容易感到焦躁和郁闷。另一方面,他们遇事习惯藏在心里,没有及时向家长、老师、朋友倾诉,自己又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忧郁,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4.学校及老师方面的原因

学校在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师生关系、师资力量等构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深刻地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外来务工子女中,很多都是就读于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收费低廉等原因,使其难以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存在设备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不善以及安全卫生隐患等问题。在这里就读的外来工子女虽与城市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对立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为外来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加重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和负担,导致一些教师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这种偏见会造成外来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异常敏感,从而造成误解,跟新同学沟通产生障碍,甚至会产生矛盾或挑起打架事端。

那么,如何提高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学校生活的能力呢?

(1)外来工子女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融入城市学校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外来工子女要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进行自身调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取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在语言沟通方面,除了普通话还可以积极向本地同学老师及周围的人学习本地语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2)外来务工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加强家庭教育,转变一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调整自己的位置,自己做到积极良好地融入城市,为孩子提供优秀的榜样,用自身的勤劳与热情来塑造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多地与孩子谈心沟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

(3)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发挥教育载体的作用,为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交流提供平台

应该鼓励更多的公立学校对外来工子女开放,接纳他们,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更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而不是成立民办子弟学校,把外来工子女单独地集中在一起学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4)社区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没有偏见地接纳外务工及其子女成为小区的一员

对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问题,社区要本着“”的宽容态度对待。建议社区多搞一些全民活动,让更多的外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与进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同时,让更多的居民互相交流;可以召集本地居民成立外来人员帮困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帮助,真正关心外来新成员,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为城市新居民创造良好条件。

为了促进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个体、学校、社区及家庭都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构建一个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协调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