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代运营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据了解,思科公司把其面向服务提供商、企业及家庭的视频和富媒体进行优化的网络称为“medianet”,通过medianet方案,可帮助用户实现高级通信、合作及娱乐等多种功能。就目前而言,medianet是业内少数能够满足端到端媒体内容传输需求的解决方案之一,而思科公司已正式将该技术集成到了下一代IP网络(IP NGN)框架之中。与传统的方案相比,medianet技术具有媒体感知能力,从而可以帮助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社会化和交互式的消费者体验。同时,它们还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可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思科全球副总裁兼思科中国首席运营官戴维・鲁宾(David Rubio)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正在利用视频的力量来实现更好的通信、娱乐和信息采集。思科预见,medianet将带来新一代的互联网视频和多媒体内容体验。这将为网络业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对用户来说也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其实,从目前的视频应用可以看出,视频内容在互联网流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同时,高清数字也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得以应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提供视频服务对运营商来讲就是个不小的挑战。“medianet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线公司总经理阳兵表示,“medianet能够实现在运营商之间、运营商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设有衔接点,保证用户在N屏转换间的体验一致性。可以说,medianet也加快了SP从业务提供商向体验提供商转型。”
“宽带无处不在”全面开花
低成本、高性能无线宽带技术的突破,是实现“媒体移动特性”解决方案构想的关键,也是改善用户体验的基础。凭借摩托罗拉覆盖2G、3G以及4G的端到端系列解决方案,运营商不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极具吸引力的新型3G服务,还能及早战略部署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满足消费者对家庭和随身高速网络连接的巨大需求。
摩托罗拉在系统、终端以及工程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支持3G的三个标准。2009年年初,摩托罗拉就迎来了自己在中国3G市场发展进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近日,摩托罗拉宣布获中国联通W-CDMA合同,为其提供W-CDMA无线接入网络设备、分组交换核心网(PS Core)以及2G/3G互操作平台,协助中国联通实现近期目标,在上半年推出极具吸引力的全新3G服务。
摩托罗拉在CDMA2000市场也屡有斩获。自1995年率先推出CDMA网络,摩托罗拉作为世界领先的CDMA 1x和EV-DO 版本A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一直致力于为全球一流的运营商提供极高性价比和极高稳定性的CDMA解决方案。不久前,中国电信选定了摩托罗拉作为其CDMA2000 1x移动网络升级的主要供应商,为其在全国9个省42个城市提供最新的CDMA2000 1x系统以及下一代CDMA1x网络设备。摩托罗拉也会积极与中国电信紧密合作,为其用户推出多款3G手机产品。作为中国电信全国范围内网络升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合作将增强中国电信下一代宽带数据的处理能力和高级多媒体服务能力,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的丰富媒体体验。
摩托罗拉是领先介入并始终积极支持TD-SCDMA发展及标准国际化的公司。从TD-SCDMA开始标准化之时,摩托罗拉就在3GPP及ITU积极推动其标准化进程,一直到该标准最后被采用。2005年,摩托罗拉投资了T3G,以加强TD-SCDMA芯片的研发。在2008奥运会之前,摩托罗拉便率先推出了TD-SCDMA制式的终端产品L800t,成为推出TD手机的欧美一线厂商。为了支持中国主导的TD-SCDMA 3G制式及其演进方案,摩托罗拉也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便今后在TD系统上作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随着3G网络的逐步铺开,如何实现现有网络与3G网络的融合与共用已经成为运营商网络规划的一个首要考虑因素。 摩托罗拉在中国拥有丰富的GSM和CDMA网络部署和优化经验。结合多年来对本地市场以及运营商需求的深刻理解,摩托罗拉在2G/3G融合解决方案上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可以确保运营商投资的有效性。此外,运营商还可以借鉴摩托罗拉在全球3G网络的部署以及运营经验,从而少走弯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快速建网。
由于拥有显著的带宽优势并且能够与现有3G平台共存,LTE成为了当前通信行业的焦点。诸多迹象也表明,LTE将成为全球3G技术共同的演进方向。在LTE领域,摩托罗拉一直走在业界的前沿。而这一切,完全基于摩托罗拉对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早在2008 美国无线通讯展上,摩托罗拉就成功展示了业内首次从CDMA EV-DO版本A到LTE的切换演示。目前,摩托罗拉正在测试基于700MHz和2.6GHz这两个频段上的LTE产品,并计划在今年实现首次商用。
延续去年良好的发展势头,摩托罗拉在今年年初已经捷报频传。在2009美国无线通信展上,摩托罗拉成功进行了700MHz频段的LTE外场演示,让观众亲身感受了典型的大城市移动环境下LTE的真实性能。 这是继英国的LTE网络测试以及巴塞罗纳的LTE外场演示后摩托罗拉所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此外,在本次展会上,摩托罗拉还推出了最新的无线宽带基站(WBR)500r系列LTE eNodeB平台,其集成的自组织网络(SON)荣获此次展会的无线新兴技术大奖。
在未来的演进方向上,摩托罗拉同时支持FDD-LTE和TD-LTE。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宽带及移动网络事业部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区总经理Joe Cozzolino对摩托罗拉在TD-LTE上的独特优势充满了信心。他指出,摩托罗拉的TD-LTE技术和TD-SCDMA、WiMAX技术均同属TDD系列,因此摩托罗拉在WiMAX的全球成功的经验和商用的平台都可以顺利地转移过来,帮助中国TD-LTE实现产业化。
2009年,摩托罗拉将与运营商伙伴合作开展一系列LTE测试。凭借包括OFDM技术、扁平化全IP架构在内的宽带技术领域的众多优势,摩托罗拉正在着手构建一个LTE生态系统,以支持运营商在2009年第四季度~2010年上半年可能的早期部署。
“网络优化”挖掘数据“蓝海”
在3G时代,如何尽量提升多种新型业务下的网络性能、如何评估用户体验质量并映射到网络优化、业务支撑与服务中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移动宽带服务领域,还是在有线宽带服务领域,摩托罗拉拥有完善的网络传输和视频压缩技术方面的专业技能,能通过优化调整使运营商的网络达到极佳运行状态,从而极大化地提升用户体验。
区别于传统的车载测试,摩托罗拉创新的网络优化解决方案通过采用源于真实用户的MR(手机测量数据报告)数据,同时结合用户定位进行分析,协助运营商设计与话务量相匹配,并与未来网络扩容相结合的3G网络。如摩托罗拉的IDGP(网络智能规划)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运营商优化其网络资源与拓扑结构,解决因话务量动态变化引致的性能或质量下降等问题,极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极优的网络覆盖,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
关键词:移动通信 网络 视频监控
中图分类号:TN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29-01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从最早模拟监控到前些年火热数字监控再到现在方兴未艾网络视频监控,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IP技术逐步统一全球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历史。从技术角度出发,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划分为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CCTV),到第二代基于“PC+多媒体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VR),到第三代完全基于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PVS)。视频监控业务是一项重要的宽带数据业务,它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前端摄像头将采集到的视频及图像数据发送到监控平台,平台对于视频及图像内容进行存储,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或浏览器访问监控平台,获取监控视频或图像。
家庭监控与行业监控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一方面要考虑把设备的可视化能力与其他业务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考虑用户对于保护隐私的需求。下面着重对家庭视频监控业务进行分析,提出了点对点实现视频监控的方案,并对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1、视频监控系统整体架构
视频监控系统自上而下包括运营管理、业务管理层、业务控制层、媒体服务层、接入层。其中运营管理层主要是指BOSS系统,负责计费管理、开销户等;业务管理层包括业务管理平台、平台及前端网管以及业务网关,负责业务管理、设备管理、平台管理等功能;业务控制层负责用户访问的接纳控制;媒体服务层负责视频数据的存储、转发及流控制;接入层包括平台侧前置的接入网关和用户侧的客户端(包括PC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
在视频监控系统的统一架构下,为了更好的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视频监控业务与家庭业务的体系结合起来,既能够满足视频监控业务的统一规划,又能使其与家庭业务有效结合。
2、视频监控与家庭业务结合(如图1)
正如前面所说到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家庭业务与视频监控业务结合,我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视频监控与家庭业务的融合方案,在视频监控平台内部,将行业监控管理平台与家庭监控管理平台在逻辑上分开。家庭监控管理平台与其他家庭业务共享相同的家庭数据,如用户信息、设备信息、订购信息等。从业务管理和运营的角度,家庭视频监控业务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家庭业务结合,未来家庭视频业务的演进可以方便纳入家庭业务的整个体系架构中。
对于点对平台方式的家庭视频监控,家庭监控可以与行业监控共同媒体服务平台,复用该平台的媒体存储转发能力。对于点对点方式的家庭视频监控的实现,可以考虑CM-IMS技术结合,以CM-IMS视频呼叫的方式实现点对点视频监控。点对点实现视频监控具有以下优势:
(1)节省平台成本。如果视频监控都以点对平台方式实现,随着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为了维护大量用户同时登陆视频监控平台,平台则需要不断扩容,以多台服务器实现负载分担,确保用户的服务质量。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如果采用点对点方式,视频监控平台只负责业务管理和控制流的互交,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会对业务平台造成太大的负担。
(2)有效保护隐私。视频流不经过视频监控平台,视频数据也不会再平台上存储,可以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同时避免因隐私泄露造成的责任风险。
3、CM-IMS视频监控方案
对于移动网络而言,实现点对点视频监控面临技术方面的难题,在传统的移动网络下,客户端与前端设备均为内网IP地址,相互间的点对点通信难以实现。我们考虑借助CM-IMS网络来实现点对点的视频监控方案(如图2)。
CM-IMS视频监控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在本方案中CM-IMS网络作为视频监控业务媒体流的承载网络,前端设备通过CM-IMS家庭网关接入到CM-IMS核心网络以及视频监控平台。当客户端在平台侧完成用户认证和业务鉴权后平台返回视频监控的前端号码,用户发起视频监控的请求被客户端转换为CM-IMS视频呼叫。
用户可以在CM-IMS家庭网关或摄像头上配置白名单,来限制只有授权用户能够发起CM-IMS视频监控呼叫,白名单配置与家庭业务属性密切相关,可以由家庭业务中心来设置,远程下发到家庭网关上。
4、结语
以上对TD家庭视频监控从业务特征到方案设计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介绍,由于中国移动目前在同时进行视频监控业务的研发和家庭业务的整体规划,将视频监控业务与家庭业务有效结合可以提高业务竞争力。同时随着CM-IMS网络的顺利建设,借助CM-IMS实现点对点视频监控将逐步成为可以实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肖弋.视频监控现状分析[J].电子世界,2012.
[2]刘聪,陈大庆,郑冬冬.TD视频监控的解决方案分析[J].电信技术,2011.
IBM(中国)有限公司
作为助力行业与企业转型及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翘楚,IBM因其综合贡献荣获了“2013年度产业变革领导力成就大奖”。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推行5年,此奖项是对IBM公司在中国推动该战略的进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移动、社交商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助力企业、行业转型与城镇化发展中所展现的产业领导力的高度认可。
2013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市与曙光携手共同推进建设的包头市工业云平台以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是贯彻“8337”发展思路、落实工信部“工业云创新行动计划”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一项阶段性工作成果。平台以曙光包头云计算中心为基础支撑,以资源整合共享为立足点,既能满足当前包头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需求,又能深化服务体系,为的政府、企业及个人在政务、教育、交通、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2013年度最具成长潜力企业奖
奇虎360 科技有限公司
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虎360”)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免费安全服务,并为中国互联网安全做贡献。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木马、病毒、流氓软件、钓鱼欺诈网页等多元化的安全威胁,奇虎360坚持以互联网的思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同时,奇虎360奉行开放与合作的精神,通过360导航、360游戏中心以及360软件管家等产品,与诸多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奇虎360的用户、流量、品牌,实现合作共赢,共建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2013年度中国IT产业最具价值分销商奖
北京方正世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北京方正世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世界知名IT产品在国内的分销业务,同时也是金融、制造、流通等多个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技术咨询和服务的领先供应商。其目前共有26家分支结构,搭建起了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上千家经销商在内的稳定的多维渠道体系,成为HP、H3C、微软、 LifeSize 、BARCO、康普、富士通、三星、康宁等IT厂商在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2013年度中国云计算创新企业奖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自2010年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向云计算转型战略至今,已成为涵盖IaaS、PaaS、SaaS三个层面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在技术创新层面,浪潮在云计算核心装备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中国中国第一台云服务器和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和云安全产品方案。此外,浪潮还在云计算基础架构、云计算节能体系、云计算安全体系等领域主导起草了7个国家级标准。而在技术之外的“商业模式创新”层面发力,它也在积极推动自身由产品、方案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
2013最佳CDN厂商奖
北京蓝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蓝讯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ChinaCache)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内容传输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ChinaCache在全世界拥有15000多台服务器,为国内外21000家知名企业提供网络应用基础服务,拥有25项发明专利和14项软件著作权。2012年,ChinaCache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面向海量用户的新型视频分发网络”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ChinaCache正式了内容感知网络服务下重新定义的四大行业解决方案,包括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
2013年度最佳CDN服务奖
上海帝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帝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CDN/IDC服务8年,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CDN内容分发网络的平台搭建运营以及互联网增值业务拓展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目前帝联在全国近300个CDN节点,储备带宽超过2500G。同时帝联和众多运营商开展CDN节点合作业务,率先在中国移动、教育网、铁通、电信通、长城宽带、科技网等运营商部署大量节点资源,显著提升在运营商的覆盖能力。
2013年度中国IT解决方案智慧引领奖
四川长虹佳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长虹佳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专注于前瞻技术、高效和优秀性价比的服务支撑体系及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包括医疗、教育、金融、政府以及中小企业等多个行业的数十套解决方案。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其推出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囊括了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布线、整体机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语音通讯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通过组合应用到办公、医院、学校、交通等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中。
2013年度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奖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是实现显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对策。”这是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升提出来的,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京东方累计可使用专利数量超过10000项。截至目前,京东方全球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五。与此同时,京东方积极布局新型显示生产线。京东方鄂尔多斯的中国首条第5.5代AMOLED生产线已于11月21日投产,正在建设的合肥第8.5代氧化物TFT-LCD生产线也将于近期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3年度4G 宽带集群产业创新奖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信息通信技术所激发的巨大变革之力,促使运营商业务悄然转型。对于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顺应甚至率先感知到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业务发展,同时也可以对产业链起到支撑作用,为最终用户交付完美体验。
伴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急剧增长,热点地区可能够会出现网络容量的瓶颈,如果WiFi网络与移动网络没有有效协调和集成,将会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用户感知的下降。为此爱立信在本次展会上展示LTE/WiFi与WCDMA/WiFi智能选择接入,可以实现在LTE和WiFi,WCDMA和WiFi直接基于性能的业务分流。
在“大宽带”的概念下,上海贝尔在本次通信展上主推了其涵盖终端、无线接入、回程及核心网的端到端LTE方案,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在南京、青岛、上海等多地成功实现了TD-LTE现网的呼叫,下行均速达到62Mbps。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与传播部市场战略与运营负责人郭彦说:“一方面,业务需求使得运营商、用户对于网络带宽、移动带宽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业内需要看清,在宽带时代里面,未来的网络和业务应该是怎样发展的。”为了让运营商避免沦为“哑管道”,上海贝尔将端到端的运营商级云计算解决方案CloudBand带到了通信展上,该方案提供一个运营商级别的架构来建立和管理一个运营商云服务的环境。运营商将可以借此转变为集网络、计算和存储与一体的云服务提供商。
本报讯 3月28日,仁科互动公司举办了以“移动云时代,重新定义CRM”为主题的销售易CRM新版会,与数十家国内媒体、企业代表、合作伙伴、投资商一起分享了销售易CRM在移动云时代的企业级服务解决方案、成功案例。销售易CRM以支撑销售人员高效工作为设计出发点,采用“移动优先”的研发思想,根据安卓 和 iOS 原生应用的特点,重新规划和设计了基于移动和社交的全新一代CRM,无缝整合了语音、图片、地理位置等功能,以及销售知识、销售流程、沟通协作和移动办公等模块,让CRM成为销售人员移动办公和打单的利器,而非单纯的数据录入工具。(邱燕娜)
Unisys携世纪互联推出基于云的ITSM
本报讯 4月2日,Unisys公司和世纪互联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世纪互联)宣布在中国携手推出Unisys Edge服务管理。世纪互联将负责Unisys基于云的IT服务管理 (ITSM)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的运营。Unisys的ITSM解决方案通过云以服务的形式交付。广大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能方便地从世纪互联采购并迅速实施Unisys 的服务管理方案。
据了解,Unisys Edge服务管理是一套全面且基于行业标准的解决方案,它能让企业将IT服务与相关的业务流程结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使用预先构建的模块、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经过验证的方法,Unisys的解决方案能使客户主动管理IT服务和相关基础架构,而不是被动地响应服务事件,从而帮用户简化业务运营、减少投资和运营成本。Unisys Edge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可协助机构提高服务交付及IT管理的水平,并改进对最终用户的业务服务能力、简化服务流程。
此外,Unisys还将携手世纪互联在中国提供有关顾问咨询、方案实施和生命周期管理服务。Edge服务预计于2014年上半年在中国投入市场。(程彦博)
新品
nubia X6智能手机
作为一款全新的跨界旗舰产品, nubia X6的外观设计及材质工艺携多项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秉承了“轻、薄、窄、圆、润”的家族特点, nubia X6 7.9mm的纤薄造型和专为大屏设计的全新nubiArc 3.0背部大弧面方案,为其成功构筑了出众的握持手感。华丽的金属机身经过高达145道精密工序的精雕细琢,彻底颠覆了消费者心目中国产手机的形象,更赋予了nubia X6简约高雅的独特气质。在配置上,nubia X6同样毫不含糊,6.4英寸CGS工艺的1080P夏普屏幕可提供高达344 PPI的显示精度;搭载高通骁龙801处理器,拥有2GB/3GB RAM可选高速内存,可带来完美的娱乐及低功耗体验;4250mAh超大容量电池配合nubia电工,可让移动互联网生活更加随心所欲;双喇叭、侧出音的设计,能极大增加音场的宽度和纵深感,实现更完美的立体声效果。(张楠)
动态
关键词:移动网 固定网 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网络融合,IMS
1引言
随着新型通信手段、通信方式和业务的出现,通信网络正在向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下一代网络[1](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演进。下一代网络是以分组技术为基础,可以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的、全开放的网络体系,分组、开放、分层的网络体系是下一代网络的显著特征。软交换[2][3]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其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的主要特点是业务提供和呼叫控制分开;呼叫控制与承载连接分开;开放的接口,便于第三方提供业务。
作为下一代网络核心的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电话网络的可靠性与IP技术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的优点,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3G的临近,移动网和固定网同时引入了软交换的设计思想,发生着电路交换向软交换的演进。在演进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发展趋势,分析了移动网和固定网中的软交换技术,探讨了两网融合的发展思路,进而提出了移动网和固定网融合的方案。
2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对下一代网络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实现网络的融合,核心和关键的内容便是软交换的融合。因此移动网和固定网都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为两网的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
2.1固定网中的软交换技术
在固定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将传统电路交换领域的业务移植到分组承载网上来实现,并建立全新的基于全IP的多媒体业务系统。固定网的软交换技术在初期阶段主要体现为传统电信业务从专用TDM承载向IP/ATM承载的多业务传输网络的转移,并借助接入网关完成网络层业务传输的分组化,同时将原电路交换网络设备划分为物理上独立的控制面软交换设备和承载面媒体网关部分,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在这之后,固定网的软交换将实现真正的IP业务特性,用户以SIP/H.232分组终端的方式接入软交换网络,网络体系结构和业务的提供方式基于全IP的承载网络。
2.2移动网中的软交换技术
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制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4]从R4版本开始,在核心网中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将控制和承载分离,原来的MSC分为了MSC服务器(MSC Server)和媒体网关MG(Media Gateway)。MSC Server完成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的功能,而MG完成媒体流的处理功能,移动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控制主要采用BICC协议。在WCDMA R5阶段,核心网又引入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针对下一代网络提出的承载、控制与业务分离的原则,IMS完全实现了其承载、会话控制与应用业务的分层。IMS的核心特点就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建立了对呼叫/会话进行控制的软交换平台。IMS的提出,使移动核心网正在沿着以软交换和IP技术为基础的全IP网络演进,这也符合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
2.3 网络融合的必然性
移动核心网和固定交换网的发展都是基于了软交换技术的演进路线,未来的网络也将是以软交换为核心、以分组网为承载、通过与网络分离的业务平台灵活提供丰富业务的网络。正是软交换在移动网和固定网中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网络融合成为可能。网络融合可以让运营商使用有线和无线接入网络来共用核心基础网,大大降低运营商对网络建设的投资成本。融合后的网络将移动业务和固定应用业务平台结合起来,实现业务与媒体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运营商以更高的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教丰富的业务。同时对于用户来说,移动网和固定网融合到一起,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而且在通信手段和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因此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网络融合的发展思路
虽然移动和固定网的融合代表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移动和固定网的发展还是独立的,有着各自的演进方式,要实现两个网络的完全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网络融合的体系结构首先应坚持网络分层和功能分离的原则:应用层和控制层分离,以便业务与用户的物理位置具备无关性;控制层与传输层分离,便于呼叫/会话的控制独立于承载的控制,基于不同的承载提供相同的控制能力;传输层和接入层完全分离,使无论何种终端、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以共享同一承载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降低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融合的体系构架可以采用基于IMS的体系架构。与固定软交换相比,IMS的结构更加严谨,功能更为丰富,通过功能实体的细分来提供基本的移动性管理功能,提供了移动电路交换域、固定软交换网和IMS核心域互通的体系结构,通过设置独立的存储用户属性的数据库促进了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分离。网络融合采取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在于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
综合各种因素,网络融合的发展思路如下:
(1)首先,现有移动网和固定网可以分别采用软交换技术和基于软交换的IMS技术向下一代移动网和下一代固定网演进,演进可采用重叠网策略或者替换策略。
(2)在网络融合的初期,随着IMS的提出和发展,可以形成以IMS为核心,移动网、固定网、其他网络与IMS域互联互通的多种网络并存的网络架构。移动网和固定网首先在业务层融合,以提供融合的应用业务。此时,可采取两种业务提供方式:方式一是建设统一的业务平台,各个网络都与其存在接口,使得该平台同时为多种网络提供业务;方式二是对于普通业务,各网仍然通过以前的方式提供,而对于丰富的宽带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可以通过设置用户属性标识等方式路由到IMS域,由IMS统一提供。
(3)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移动网和固定网在控制层和传输层实现融合,形成统一的核心网。同时实现无所不在的、始终如一的终端接入。此时的网络将以IMS作为主要的会话控制业务提供网络,提供宽带、窄带、移动、固定等多种终端接入方式,提供用户和业务
的移动性以及开放的业务能力。融合后的网络架构将真正成为基于全IP的统一开放的网络体系。
4 移动网和固定网融合的解决方案
在下一代网络的体系下,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接入层的不同。由于接入方式的不同,使得移动网和固定网存在很大区别。移动用户拥有漫游的特点,移动网的核心控制层-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相比,不但要处理呼叫控制,还要完成对用户的位置管理、数据库管理、切换控制等移动网络所特有的功能。但是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是可以实现的。
移动和固定网的融合,将会形成一个交集,这个交集应是贯穿于两网中软交换的各个层面,如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接入层,另外还应包括用户数据的管理、计费、客户服务等方面。交集中包含的功能实体同属于移动软交换网络和固定软交换网络。融合的解决方案应做到不影响现有网络的运营和发展,降低新业务的成本,提供更可靠的服务质量。
4.1 传输层面的融合
移动网和固定网在传输层的融合,是控制层、业务层达到完全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传输层来说,移动网和固定网的网络需求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采用了IP骨干承载网络,网络可以共享一个分组承载网络。采用以IP协议为基础的IP承载网络不仅符合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而且其优势还在于,可为融合后的网络提供统一的安全制定策略和方法,规划IP地址,制定Qos体系架构等。
不管是基于软交换的移动核心网部分,还是固定网软交换系统,其实质都在于利用不同的网关将媒体与信令接入到IP承载网,在软交换服务器的控制下,完成信令的处理和媒体的交互。这样,移动和固定软交换系统的区别仅在于信令的不同和媒体转换的不同,所以在传输层的融合是完全可行和自然的。
4.2 控制层面的融合
移动网和固定网基于IP传输层的融合,使得其上层控制层的融合成为可能。移动和固定软交换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控制层的功能都主要由软交换服务器完成,而移动网中MSC服务器与固定网中的呼叫服务器的融合,是两个网络融合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了软交换服务器的融合,移动网和固定网才能真正融合起来。
移动网中的MSC换服务器为了支持用户的可移动性,需要有位置定位功能,支持切换、漫游等功能,这与固定网中呼叫服务器的差别较大。但是位于移动汇接长途局的软交换服务器与固定网的差别不大,可以采用统一软交换控制实体来实现融合。所以在实际融合的时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采用一个汇接网络,实现在汇接长途局的融合。本地移动网与本地固定网各自独立,通过BICC或SIP协议汇接至该网络。
第二个阶段就是实现在端局的融合。 由于移动和固定网中的软交换都是采用控制与媒体分离的思想,因此两网中的软交换服务器可采用统一的软交换控制模块,只要分别在各自的端局也就是下层提供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各种接入设备(如MG、SG、IAD等)以及相关的协议功能,如RANAP、DTAP、Megaco、MGCP等。这样,移动网和固定网中的软交换服务器就可以合二为一,对于移动网和固定网的接入设备来说,它们“看到”的是同一个软交换服务器。
4.3 接入层面的融合
由于移动和固定网的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接入方式,而且移动媒体网关和固定媒体网关实现的功能需求差别比较大,以及移动与固定网的编码方式不同(移动网使用AMR编码方式,固定网使用G.7XX编码方式),因此两个网络之间的互通需要在接入网关处进行转换。同时由于接入层面的融合主要是通过综合接入媒体网关来实现,这样,对于媒体网关的融合可以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主要是要求两个网络的接入媒体网关接口相同,相互支持一个共同的编码类型,这样媒体网关之间可以直接互通,便于接入同一个传输网络;第二步,实现媒体网关的融合。这样,媒体网关既可以接入无线设备也可接入固定软交换设备,同时,媒体网关还需要具有编码转换的能力。
4.4 业务层面的融合
实现移动和固定业务的融合是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的最终目的,业务层面的融合是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的重点,而且业务层的融合可以先与核心网络的融合。固定网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运营和业务运营相分离,形成一个独立于网络提供商的业务提供商,以此构成一个各参与方共提供和使用业务,共同获益的局面。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的技术就是采用开放的、标准的应用编程接口-ParlayAPI接口。同时,3GPP组织也基于ParlayAPI提出了3G提供业务的OSA结构,OSA向业务提供商提供一种开放的,标准的,统一的网络应用编程接口,为移动用户提供个性化业务。因此无论是固定软交换网还是移动3G,都支持ParlayAPI,这为建立统一的业务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移动网和固定网对于业务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借助ParlayAPI接口,把各自网内的资源抽象成API,并开放给第三方业务提供者,第三方业务提供者开发的一个业务逻辑可以用来服务于两个网络,这就可以实现两者在应用层的融合,对于全业务运营商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业务为驱动的发展趋势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找到有利的增长点。
4.5 用户数据管理
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除了体现在软交换的各个层面外,还应该包括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维护。移动软交换系统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数据/鉴权数据,业务数据以及位置信息。对于固定用户可能不需要位置信息,但是固定用户的可移动性是目前固定网业务发展重要趋势之一,如SIP 等智能终端的可移动性。不管是基于移动网的移动用户,还是基于固定网的智能终端,要实现其移动性,都必须完成对设备的鉴权,用户的鉴权,用户位置信息的更新,以及业务数据的更新。
移动与固定网对于用户移动性的支撑,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在实现的实体和信令协议上有差别。所以基于软交换的移动网和固定网在用户数据层面可以完全的融合。对所需管理的用户数据,如用户/设备的鉴权数据,用户的业务数据,用户的位置信息等,可以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对于本网络内的软交换设备,由于信息交互量远大于与外部网络的交互,所以可以选择效率相对较高,成本较低的内部接口,这与移动网中,VLR 通常内置于MSC的思想是相同的。基于以上分析,在融合的软交换网络里,用户的数据库是可以完全统一的。用户数据还包括其业务触发数据
,融合的软交换网络在用户数据层面的融合也为业务网络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本文在探讨移动和固定网基于软交换技术演进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融合的发展思路,同时讨论了网络融合的总体解决方案,并在方案中结合目前网络发展的状况,给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的融合策略。在该融合方案中,涉及到两个网络在软交换的各个层面的融合以及用户数据面的融合,同时不影响现有网络的运营和发展,是一个符合实际的融合方案。但是,网络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融合的方案还需要根据网络发展的具体进程情况,具体分析、不断完善。而且融合的理想境界是在控制层实现融合,这将有赖于IMS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在此融合方案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以IMS架构为核心的融合将是我们研究的新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张萍萍,汪巧巧.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中国数据通信,2003.5(2):82-85.
[2] 黄本雄,黄荣哲.软交换的内涵与发展趋势.现代计算机,2002.5(139):51-56.
[3] 罗国庆.软交换的工程实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fw789.com,2004.
[4] 张平,王卫东.W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ITU-T FGNGN-OD-00015R1(2004), Liaison to ETSI TISPAN Regarding Scope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Capabilities
[6] 3GPP TR23.002,v6.4.0(2004),Network Architecture
一、乘客信息系统简介
乘客信息系统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依托多媒体显示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通过设置在地铁站台和地铁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PIS系统可以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为乘客提供列车到发时间、公告、周边信息、出行参考、媒体新闻、赛事直播、广告等实时动态多媒体信息;在火灾、阻塞及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可以为乘客提供动态紧急疏散及引导信息。
根据系统规模组成及功能需求不同,可以把本系统归类为三大类:
方案一:不实现列车与站台之间的车地实时移动信息传输,车载子系统独立形成信号传播体系,信号源和播出方式不受地铁管理中心或车站控制。
方案二:实现车地之间的信号移动传输及同步播出,利用地铁列车进站或进库的时间将事先准备好的信息(音频、视频)通过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发送给列车,待列车行驶过程中通过时间的设定和控制向乘客进行播放。
方案三:通过高端先进技术实现车地之间的实时移动传输,本方案可以在列车高速移动的过程中把信息高速准确的实时传输给列车,并通过管理中心的集中控制实现同步播放。
乘客信息系统不但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运营服务水平, 也可增加地铁、轻轨等运营部门的收入,合理地使用乘客信息系统会不同程度地提升地铁运营服务形象和服务品质。
二、PIS系统的功能结构
根据功能和结构可以把地铁乘客信息系统架构分为四个子系统: 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车载子系统及网络子系统。
1.中心子系统
中心子系统的功能是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信息的导入、多媒体素材的管理、系统日志的管理、系统状态监控、供电管理、多媒体素材的下载、紧急信息的及权限的播出控制等。
中心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 中心数据服务器、直播服务器、多媒体素材服务器、操作员工组站、维护工作站、播出控制工作站、多媒体素材工作站、外部播放设备及中心交换机等。
2.车站子系统结构
车站子系统的功能对本站台内传输的多媒体数据进行管理和显示,包括本站终端显示、本站日志管理、本站播出控制、本站紧急信息管理、本站系统参数管理、多媒体信息管理、本站用户权限管理。
车站服务器与中心数据服务器共同组成一个CDN子系统, 用于接收中心数据服务器传输的多媒体信息。同时, 还与多个播放控制器连接,组成一个多媒体广播子系统。
乘客显示终端包括: 站台液晶电视显示屏幕、车载液晶电视显示屏幕、地面LED显示屏,乘客显示终端能同时显示多个多媒体内容, 多媒体内容可以进行数字分割显示和层叠式显示。乘客显示终端能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设备本身故障、系统通信故障)自动转入安全模式, 显示本地预存内容, 直至故障恢复。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数字网(IMS) 中的冗余环网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 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不等。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过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的组播车站,而只有属于该组播组的车站才能接收到数据包,IP组播技术可以减少中心子系统不必要的重叠发送,从而减轻了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网络的负担,提高了中心和车站服务器的CPU资源和网络带宽的利用率,极大地改善了视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3.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安装于列车内的车载液晶电视为乘客提供列车时刻、乘客导引、通告以及天气、简要新闻等信息,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提供视频广告及其它各类公益信息的平台。
车载子系统由车载服务器、相应的跨车连接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媒体控制器MC、视频分配器及液晶电视等组成,如果需要乘客紧急情况通话系统,还可以增加视频监视和报警模块。
车载子系统基于工业以太网构建,车载服务器作为视频文件的源,车载媒体控制器MC作为客户机通过交换机连接到车载以太网。车载媒体控制器MC输出的VGA视频信号通过VGA分配器驱动同一车厢内的各个液晶电视。
4.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主要有: 管理中心—车站主干传输网、车—地间无线局域网、管理中心局域网、本站局域网和车载局域网等。
管理中心—车站主干传输网(IMS)采用环形结构的100/1000M以太传输网,对PIS系统信息进行传输,支持组播。车—地间无线局域网根据各布线要求和距离,可以采用WLAN无线传输网、或采用同轴电缆的数字电视传输等方式。管理中心局域网的内部传输为以中心交换机为核心的100/1000M以太网。本站局域网利用车站交换机和IMS 车站交换机所提供的端口进行组网。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车载局域网的网络车厢过桥处采用双主干线冗余方案。
三、乘客信息系统终端的设计原则
乘客信息系统终端设计时应满足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靠性原则
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终端设备应该能够达到24小时连续运行无故障,LCD屏、PDP屏等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50000小时,平均维修时间小于1小时,控制中心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50000小时,平均修复时间小于1小时。在列车遇到突况或非正常情况时,能够确保快速播放乘客安全引导信息。
2.实用性原则
乘客信息系统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现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设备、网络和管理的资源,既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科学手段,又要充分地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
3.兼容性原则
乘客信息系统终端能够兼容不同类型的显示设备,如LCD、PDP屏和LED屏等,并能够根据屏幕的特点显示不同信息。对于LCD屏和PDP屏,主要显示音视频信息,对于LED则以显示文本信息为主。系统可以自动根据不同屏幕选择显示方式,并向上兼容高清视频格式。
4.模块化原则
在乘客信息系统终端的软件和硬件设计中,都要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保证乘客信息系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并方便后期的系统维护和扩展升级。
5.经济性原则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系统的性能和价格,使性能价格比在同类系统和技术条件下达到最优化。降低终端系统本身的成本,减少后期大量的媒体制作费用,对于系统实施和后期维护扩展的成本要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