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准备工作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认真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监测、药物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准备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甲型h1n1流感在我州的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充分准备。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积极组织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能力,提高水平。加强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主要依靠省及本州力量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加强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及时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工作。
(三)编制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青海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应急预案(试行)》》。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的应对准备工作及流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五)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阶段划分和应急反应分级
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特点,将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按照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反应。
甲型h1n1流感流行各阶段由州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判定。州卫生局就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州政府提出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就当地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本级政府提出建议。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生前的阶段。由于其潜在的流行威胁,必需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应对流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下列几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
(1)无应急反应阶段:无甲型h1n1流感病例报告。
(2)蓝色预警——ⅳ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检测到抗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3)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病例。
(4)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2、大流行阶段,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即为大流行阶段。
(1)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
(2)卫生部宣布发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或省卫生厅宣布我省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
3、结束阶段
全州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州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论证,结合省级专家组意见判定大流行结束。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甲型h1n1流感流行准备工作
(一)由州人民政府成立的“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负责流行准备工作的日常事务。其职责为:
1、领导、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年度准备工作计划;
(3)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
(4)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
(5)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分析、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
(6)定期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
3、根据上级部门授权,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二)职责分工
1、共同职责
(1)准备阶段
各部门制定相应的流感应急方案,做好各部门准备工作,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疫情监测信息。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非必要的旅行。
(2)流感大流行阶段
各部门按照本部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职责、确保流感大流行阶段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不延误工作的开展。保证其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与卫生部门合作,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部门间应及时相互沟通、交换信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部门具体职责
为保证防控工作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有序进行,成立“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州卫生局、州委宣传部、州发展改革委员会、州经济贸易委员会、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财政局、州农牧局、州交通局领导任副组长,州旅游局、州民宗局、州科技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妇联、州监察局、州民政局、州司法局、州建设局、州工商局、州质监局、州食品药品监管局、武警人民政府支队、德令哈车务段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
各成员部门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应对准备,明确相关职责,落实防范措施,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各部门方案。落实相关防范措施,密切跟踪境外疫情发展,做好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各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州卫生局组织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和监测系统建设,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研判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州委宣传部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及时报道州卫生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并积极主动地正确引导舆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危机心理干预和防病知识普及。
州发改委负责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
州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外经贸活动期间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公安局密切注视疫情动态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做好突发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协助卫生等部门对曾往返流行地区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州财政局负责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州交通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乘坐公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公路等交通管理工作。
州农牧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对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职责。
州教育局和州妇联组织实施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发生,做好在校(园)学生、儿童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州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研究方案,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药物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州民宗局会配合有关部门在主体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员中开展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处理防控工作中涉及民族关系的特殊事宜。
州监察局负责落实防控工作中的责任追究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防控工作各环节的监察,依法查处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行为。
州民政局组织和动员社区村委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控。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州司法局配合卫生部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制定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
州建设局负责指导、督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做好建设工地农民工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州质监局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所涉及的防护用品、器械等物品的生产企业实行严格质量监管。
州旅游局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州内外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生产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武警海西支队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德令哈车务段负责组织对进出火车站和乘坐火车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将发现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移交指定的医疗机构处理,防止传染病通过铁路运输的环节传播。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铁路交通管理工作。
(三)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全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方案,保持方案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措施;
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确保信息和政令的畅通。
(四)应急指挥组织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州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准备工作
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同地区会处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不同阶段,因此,准备工作是个连续的过程,并贯穿于应对工作的始终。
(一)监测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预警。
1、监测工作内容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要按有关要求,采集流感样病人标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标本及时按要求运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检测和病毒分离,并报告结果。
2、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青海省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方案进行报告。
3、信息交流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利用“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定期分析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分析全国、全省流感监测信息,报告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反馈给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机构。
州卫生局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甲型h1n1流感监测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机构准备
州卫生局指定州人民医院和格尔木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为集中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在省卫生厅确定格尔木市人民医院为省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基础上,确定州人民医院为州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两家医院按照《流感监测方案》,做好监测、报告、分析等有关工作。
疫情应对处置中,对德令哈地区有关人员需要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医学观察的情况,10人以下人员在州人民医院隔离观察,10-18人在州蒙藏医院隔离观察,18人以上的请示州政府确定在相对偏远、独立的宾馆隔离观察。各地自行确定隔离观察场所。
(三)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
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病人的救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建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五)技术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各级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实战能力。为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多部门参与协调处置能力,适时开展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应急演练。
(六)经费和物资准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落实本级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急反应和结束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依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按照本方案应急反应级别,根据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落实相应的防控应对措施。
(一)ⅳ级应急反应
发生地将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的人员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医学观察、消毒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集密切接触人员标本进行分离,进行医学观察,采取防控措施。
(二)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密切接触者处理
列为医学观察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疑似、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至体温正常。隔离治疗期间,疑似、确诊病例要按诊疗方案规范管理。
所有相关医疗机构应做好院内感染控制以及医务人员和病例的个人防护,具体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执行。
按照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对疑似、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进行判定和管理。
2、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对报告的所有病例立即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暴露史、旅行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附件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填表说明。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和调查报告应及时整理归档。
3、监测和报告
全州各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发热及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对所有流感样病例及时报告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疑难病例要按照转诊、会诊程序,严格执行医治要求,实行“首诊负责制”。
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隔离、报告、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流感分离鉴定。
卫生、农牧、公安、质监、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
4、疫情、信息
州卫生局经省卫生厅授权、州政府同意,负责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州卫生局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和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的消毒工作。
(2)健康教育与咨询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公布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三)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检疫
疫情发生地区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
2、紧急措施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3、病例转运
医疗救治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四)ⅰ级应急反应
大流行期间,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
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药物和防护用品
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药物和防护用品需求量,最大程度地满足防控工作的需求。
4、州卫生局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说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的旅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和投诉。
(五)甲型h1n1流感流行结束
1、评估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后,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2、善后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3、疫情常规监测系统的建立
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总结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防治应对和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建立我州甲型h1n1流感常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保证其监测敏感性。
五、督导
(一)准备工作的督导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准备情况进行督查,各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督查内容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的建立和行动机制,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药物准备,医疗救治准备,培训及演练,健康教育等。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领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调查真实的准备工作情况,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二)应急工作的督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对辖区各部门甲型h1n1流感流行应急工作的全面督查,按照相关行政和技术规范要求,逐项进行督查、督办。督查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药物管理,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在现场解决督查中发现的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预案工作,扎实提高企业应急准备能力,2015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首次部署开展了集团应急预案现场专项检查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工作。
评估采取资料查阅、员工访谈、现场抽查、实操检验等方法,借鉴“四不两直”的方式,共抽查机关处室19个、二级单位9个、基层单位18个,组织开展现场演练7次,桌面演练3次,顺利完成了量化评估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
评估背景
理念认识的深化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长期以来侧重应急响应,忽视应急准备。习惯于以预防事故代替应急管理,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救援上。因此,加强企业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探索开展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已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法律法规的要求
新《安全生产法》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及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石油集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开展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总结评估工作。已上报国务院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送审稿)》专门规定了“应急准备”“应急评估”等章节,明确对企业及有关部门落实应急准备,开展应急准备评估、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的工作要求。
工作推进的需要
中石油集团自2009年起开展应急预案审核工作,实施应急预案备案管理,但是主要侧重于应急预案文本的合规性与实效性。在从“全”到“优”新的历史阶段,有必要通过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推动预案编制、宣教、培训、演练等实施工作落实,最终实现管理持续改进和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
评估做法
全面覆盖 突出重点
在以往应急预案审核工作基础上,此次评估明确了以下原则:
一是评估范围突出复查抽查,从已开展审核的52家企业中选择12家企业,覆盖炼化、管道、勘探、销售、工程技术等重点业务板块。
二是评估对象突出“一普三重”,即主要企业普遍性备案审核,重点生产企业、重点事故企业、重点项目现场审核,涵盖机关、二级单位及基层单位。
三是评估内容突出关键问题,以既往审核发现的风险评估、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等环节为重点,全面评估应急准备工作情况。
对表检查 专家参与
中石油集团安全环保与节能部专门立项,委托中石油集团安全环保与技术研究院开展“应急能力评估”课题研究,借鉴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制定了《企业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细则》《现场应急检查对照表》及《企业应急预案现场审核问题清单》(2009-2014),为评估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提高了检查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同时,中石油集团安全环保与技术研究院作为课题承担单位,其分管领导及安全与应急所人员分别担任组长或各组联络员,通过实践检验课题成果,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还提高了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
事故导向 创新形式
此次评估以事故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实战为目标,针对应急预案“一定了之、一发了之”造成的“哑巴应急”问题,将“笔试”改为“口试”,将“查台账”改为“考能力”,将“检查作业”改为“随堂测验”。
改变以往仅在会议室里查文本记录、现场检查设备器材的做法,在现场设定事故情景,要求企业按照预案演练,检查企业应急准备情况。特别是利用首次会或末次会领导到齐的时机,组织一次针对本单位主要风险的桌面推演,评估组现场考核评估,既增强了公司领导的应急意识,又考查了企业实际处置能力。
多种方法 贴近实际
此次评估结合企业生产工艺、重大危险源等实际,探索多种演练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侧重企业基层,设定的演练情景多是小量泄漏或燃烧,着重考查企业初期应急处置能力。
侧重贴近实战,在一个装置开展演练后,随即在另一装置接着开展演练,强化企业危机意识、实战意识。
侧重结合实际,根据企业情况设定氨气(氯气、原油)泄漏、氢气燃烧等事故,逐步展开事故情景,考核企业应变能力。
侧重关键岗位,提问一线员工、班组长、调度员、负责人等关键人员,考核其对岗位应急处置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估结果分析
演练总结评估缺少整改落实
应急演练的目的是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这些都建立在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并整改的基础上。问题得不到整改落实,演练就失去了原有意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中均有对总结评估问题整改的跟踪验证要求。
由于以往的检查多数停留在演练时限及演练记录上,加之企业对应急演练作用认识存有偏差,以为按期演练并做记录就行,没有将总结评估整改提高作为最终目标,造成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及问题整改普遍弱化。评估发现,3家下属单位的演练记录普遍缺少问题分析及整改跟踪验证,如集团某石化公司橡胶厂统一印制的总结评估表上就没有演练问题分析及整改跟踪落实项。
一、活动目标
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以应急演练为主线,结合日常应急管理,积极协调各方力量,认真部署专题行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协同应对生产安全事故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确保全民防灾避险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生产经营单位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规范企业在事故初发期的先期处置工作,提升企业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从业人员应急培训等应急管理水平,为减轻或阻止事故态势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构筑坚强防线。
二、演练内容
1.市政府与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联合举办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合、政企衔接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演练活动,重点围绕指挥决策、协同应对、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内容,组织开展应急指挥演练;同时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及救援装备展示活动。
2.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供水供气、旅游等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组织开展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脚手架和起重机械坍塌、特种设备、油气管线泄漏、宾馆景点等本行业领域内的专项应急演练。
3.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涉爆粉尘、城市燃气等生产经营单位,要针对本单位危险源、易发事故特点和危险有害因素,全面开展班组、车间一线员工应急处置方案演练,让每一名管理者和员工知道发生险情后如何处置、如何逃生、如何与事故辖区的政府部门报告事故信息,如何组织人员疏散、撤离。
4.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应急演练计划,针对汛期和重大活动等重点时段,结合本单位、本行业事故易发、多发,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的领域、时段、岗位等为重点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战化应急演练。
三、总体要求
(一)明确目标,精心部署。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把应急演练工作与“安全生产月”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同时部署、严密组织、认真落实。要紧密结合本辖区、本行业、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特点,坚持“贴近实战、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于事故灾难应对和事故处置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安排专题行活动内容,确保以活动促准备、以活动强能力。
(二)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各类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应急演练、培训和教育,提升应急意识和先期处置能力。各类企业在立足基层车间、班组和岗位开展现场处置演练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一次企业领导参与、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应急演练活动。要不断拓展专题行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开展应急培训、比武竞赛、宣传教育和应急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推动预案简明化、卡片化、专业化,特别要提升企业员工化解险情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创新方法,提升能力。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专题行活动,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理论创新,特别是围绕风险分析、情景构建、应急准备、应急能力评估等开展研究,总结基层好的经验做法,并按照《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济安委办〔2017〕17号)要求,撰写理论文章。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合风险特点构建演练情景,针对薄弱环节设计演练内容,着眼最大实效确定演练方法,确保演练效果,真正发挥应急演练评估、检验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作用。要加强应急演练评估工作,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AQ/T9009-2017),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应急演练有关内容和工作程序进行评估与总结,及时发现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应急预案,补充应急装备。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市政府安委办将按照各单位报送的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报表,对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采取督查检查、指导参与等手段和措施,确保应急演练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全市通报,并纳入本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同时将专题行活动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宣贯、应急预案优化等日常应急准备工作,以及督察、检查、培训等工作紧密结合,送专家下基层、送知识到一线,切实提升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水平。
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专题行活动总结,填报《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专题行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件),于7月5日前报送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生产月”期间,每周五报送应急演练活动开展情况。报送材料包括活动情况电子文本、视频(分辨率大于1280像素×720像素,格式为MP4、MPG2、AVI、MTS)、照片(分辨率不低于1920像素×1080像素,格式为JPG、PNG、PSD)等。重大危险源单位、市属重点企业及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演练情况请直接上报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联系电话:
邮箱:
面对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突出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应急管理也要实现依法进行,下一步要将法律规定和地方民情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条文中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加强该法的可操作性。应及时制定该法的实施细则或出台相关条例,将应急法制落到实处。要更加明确权利主体、内容以及细化责任,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应急处置和救助分工,要加强事后责任追究,要对应急处置和救助措施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细化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应急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应急责任的归属、信息报送的时限等。
(三)要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完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高效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立足“大应急”,构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机制,实现预警预测工作常态化,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狠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的建设,按照标准与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要完善应急会商机制,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以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要立足地区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跨界处置、联合演练、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开展合作。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
2、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编制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体现在:
(1)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它们依赖于应急预案:培训可以让应急响应人员熟悉自己的责任,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技能;演习可以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并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协调性。
(2)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此外,如果预先制定了预案,对重大事故发生后必须快速解决的一些应急恢复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3)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通过编制城市的综合应急预案,可保证应急预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保证城市应急救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城市可以针对特定危害,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制定应急措施,进行专项应急准备和演习。
【关键词】浅析预案演练注意问题
1.前言
某些企业在安全检查中发现,几个不同的基层生产单位,组织开展的安全应急预案演练科目完全相同,都是点上几个火盆,组织部分人员用灭火器将火盆中的火熄灭,然后进行简单小结,把演练情况记录到安全活动本上“交差了事”;生产单位所处的环境不同,生产性质不同,安全防范的重点也不相同,而安全应急预案演练的科目却完全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预案演练中图省事,满足于活动开展了,安全记录本上有内容记载了,可以通过上级检查了,是一种“为了演练而演练”的应付行为。
事实上,应急预案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科普宣教,确实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加强各部门在应急状态下的协同配合,还可以以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项目部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为维护施工安全、构建和谐工地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不同性质的单位所进行的应急预案演练的项目和侧重点也不应该是一样的。
2.应急预案演练的有关常识
2.1应急演练定义
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统称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
2.2应急演练目的
2.2.1检验预案。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2完善准备。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对应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2.3锻炼队伍。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2.2.4磨合机制。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2.2.5科普宣教。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2.3应急演练原则
2.3.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3.2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2.3.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订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2.3.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
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适当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2.4应急演练分类
2.4.1按组织形式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
2.4.1.1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桌面演练通常在室内完成。
2.4.1.2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实战演练通常要在特定场所完成。
2.4.2按内容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2.4.2.1单项演练。单项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2.4.2.2综合演练。综合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
2.4.3按目的与作用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2.4.3.1检验性演练。检验性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应急机制的协调性及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而组织的演练。
2.4.3.2示范性演练。示范性演练是指为向观摩人员展示应急能力或提供示范教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开展的表演性演练。
2.4.3.3研究性演练。研究性演练是指为研究和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难点问题,试验新方案、新技术、新装备而组织的演练。
不同类型的演练相互结合,可以形成单项桌面演练、综合桌面演练、单项实战演练、综合实战演练、示范性单项演练、示范性综合演练等。
2.5应急演练规划
演练组织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制订年度应急演练规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先桌面后实战、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规划应急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时间、地点等。
3.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准备工作
3.1风险辨识与评价
3.1.1危险源的辨识
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取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方法,把在办公、采购、施工和服务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充分考虑员工及相关方的合理建议和要求,收集、整理,建立本单位的危险源台账。
3.1.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
3.1.2.1直接判断法,其依据主要包括: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相关方的合理要求;
••类似事故的经验教训;
•直接觉察到的风险等。
3.1.2.2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即LEC法)。
主要是以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的乘积来评价危险源风险性的大小,其表达式为: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值: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表1: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L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E值: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表2: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E值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每周暴露一次
2每月暴露一次
1每年暴露几次
0.5非常罕见的暴露
•C值:将需救护的轻微伤害的C值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C值规定为100,其他情况值为1—100之间,具体如表3:
表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C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灾难,数人死亡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
7严重,重伤
3重大,致残
1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D值:根据经验,把风险性分值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表4:
表4危险等级划分(D)
D值发生事故年产生的后果
320以上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160-32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以下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通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计算D值,当D≥160时,为不可接受风险。
3.1.3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的确定及预案编制
3.1.3.1根据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综合分析、确定本单位所辖范围内的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
3.1.3.2对于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巴新铁路PJ-02标项目部来说,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包括:物体打击,机械车辆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架桥机倾覆、溜车、掉梁等。
3.1.3.2预案编制
各单位结合已确定的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了解当地政府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调查处理规定,查阅国家、行业、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掌握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调查处理的步骤和方式,判定出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可能涉及的范围、破坏、伤害和风险程度的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明确发生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场所、类别、性质和后果;分析可能发生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可能发生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场所应配备的器材;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及信息传递。
3.2演练准备工作
3.2.1制定演练计划及演练方案
明确演练目的,主要是组织应急演练的原因、演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
分析演练需求,在对事先设定事件风险及应急预案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需调整的演练人员、需锻炼的技能、需检验的设备、需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和需进一步明确的职责等;
确定演练范围,根据演练需求、经费、资源和时间等条件,确定演练事件的类型、等级、地域、参演机构及人数、演练方式等;安排演练计划。按照演练活动的整体构想,安排演练准备与实施的日程计划,包括各种演练文件编写与审定的期限、物资器材准备的期限、演练实施的日期等;编制演练经费预算,概算演练经费,提出经费筹措渠道。
3.2.2落实演练保障
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场地、物资器材和安全方面的保障。
这里着重强调预案的人员保障问题,提倡全员参加预案演练。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中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安全工作,因此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上自领导,下至班组工人,人人关心安全,全体参加安全管理。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4.应急预案的实施
4.1演练的启动
演练正式启动前一般要举行简短仪式,由参加演练活动的最高行政首长或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
4.1.2演练过程控制
4.1.2.1桌面演练(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巴新铁路PJ-02标项目部的架桥机倾覆应急预案、大型龙门吊断绳应急预案、大型龙门吊倾覆应急预案、溜车事件应急预案桌面演练就是以桌面演练的形式开展的)
在讨论式桌面演练中,演练活动主要是围绕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由总策划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引入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参演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讨论应采取的行动。
在角色扮演或推演式桌面演练中,由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操作,完成应急处置活动。
4.1.2.2实战演练过程控制(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巴新铁路PJ-02标项目部的5防汛预案、火灾预案演练就是以该种形式开展的)
在实战演练中,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和指令,控制人员及时向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传递。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接到信息后,按照发生真实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程序,或根据应急行动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行动。控制人员应随时掌握演练进展情况,并向总策划报告演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1.3演练解说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可以安排专人或专业播音员对演练过程进行解说。解说内容一般包括演练背景描述、进程讲解、案例介绍、环境渲染、应急知识宣传等。大型综合性示范演练,可按照脚本中的解说词进行讲解。
4.1.4演练结束与终止
演练内容全部完成后,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停止演练活动,按预定方案集合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参演人员撤离演练现场,保障部负责演练场地的清理和恢复。
4.1.5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4.1.5.1演练评估
演练结束后,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比照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作出客观评价。可通过组织评估会议、填写演练评价表和对参演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也可要求参演单位提供自我评估总结材料,进一步收集演练组织实施的情况,撰写演练评估报告。
演练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演练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完善预案的建议等。
4.1.5.2演练总结
现场总结。在演练的一个或所有阶段结束后,由演练总指挥、总策划、专家等在演练现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本阶段的演练目标、参演队伍及人员的表现、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事后总结。在演练结束后,由文案组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现场总结等材料,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并形成演练总结报告。演练参与单位也可对本单位的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演练总结报告的内容包括: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4.1.5.3成果运用
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地更新储备等。
4.1.5.4文件归档与备案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
4.1.5.5考核与奖惩
演练组织单位要对在演练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要求参加演练,或影响演练正常开展的,给予通报批评。
5.结束语
铁路施工企业所承揽的建筑安装产品多是处于野外、露天、高空或是地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施工作业劳动密集、环境多变、受地质和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与一般企业相比,危险作业和不安全因素更多,也不易控制。通过应急预案演练能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工危害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参考文献
[1]何能金.全员安全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二章 防台风应急工作组架构与职责第一条 院应急领导小组为防台风应急最高指挥机构,各应急工作小组为防台风应急的执行机构。
第二条 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各应急工作小组进行防台风应急响应,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负责防台风宣传教育、应急培训演练、台风信息汇报、通报工作,指派专人对台风灾害进行监控、预报、评估及报告,获取台风相关信息,向院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第三条 台风来临时,院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章 预防和预警准备工作第五条 学院应每年开展至少一次全院性防洪防台风演练,提高教职工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和防洪防台风意识。
第六条 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台风与洪水危害,应急办公室与运行保障组负责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包括沙袋、雨衣雨具、药品等,并合理配置到相关部位。设立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室(办公楼318室),储备足够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要。应急物资应保证其质量合格和数量充足,确保其在紧急状态下能正常使用。必要时学院应根据实际需要增配应急物资。
第四章 台风预警第七条 应急办公室应密切关注中央气象台和海南气象台的强降雨、台风信息,当接到气象部门的台风预警信号时,安排专人值班,随时将台风变动信息通报给院应急领导小组,直至台风结束。
第八条 院应急领导小组接到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后,应召开碰头会,通报台风信息,研究应对措施。
第九条 运行保障组接到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后,做好全院供电、排水等重要系统的自检自查防范工作,做好防台风准备。
第十条 应急办公室接到白色预警信号后,应在全院组织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雨水排放系统、建筑物防洪抗台风能力及潜在的隐患、施工设备摆放地点、人员居住地点、防洪防台风物资储备和管理、安全保卫工作、逃生路线等。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各部门和人员不得延误。节假日期间,由应急办公室在学院领导指导下组织在校教职工开展全面防台工作。
第五章 台风应急响应第十一条 防御热带低压(风力为6-7级)当接到气象台的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时,院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应急办公室防台风应急预案启动的信息,应急办公室向各应急小组通报情况,布置应急任务。各应急小组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运行保障组应加强校区巡查,对校区室外设备设施、绿化植被、学院电梯、水电泵房等关键设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其稳定、牢固,对管道附属设施进行检查,关闭好阀室门窗;在确保电梯内无人的情况下关闭电梯;督促承包商完成防台风的其他准备工作;通知超市、食堂等供应单位做好物资储备和保护、转移等工作。
(二)应急抢救组负责做好学院各办公室、教室、宿舍等重要场所的防水防潮工作,关闭门窗,备好应急沙袋,控制好人员、车辆调度。
(三)资产保障组做好重要资料、图书文献、合同、账目、精密仪器和设备的防水防潮工作。
(四)人员保障组做好对全院师生职工的防台风应急通知、情绪安抚以及进入疏散撤离程序中的组织工作。
(五)应急办公室监督、指导各应急小组及承包商对上述工作的完成情况。各小组完成上述任务后及时向应急办公室反馈相关情况,应急办公室将情况汇总后,向院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第六章 防御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 第十二条 当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黄色、橙色预警信号时,院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应急办公室向各应急小组通报情况,布置应急任务。各应急小组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运行保障组通知各区域超市食堂相关营业场所,做好相关防洪、地质灾害、露管、设备受损、天然气泄漏等事件的预防准备。
(二)人员保障组统计学院值班与休假人员,确定全院师生职工都处于安全状态,未发生人员受伤、被困事件。
(三)应急抢险组随时待命,准备做好校产、人员的抢救、保障工作。
(四)应急办公室监督、检查、指导各应急小组对上述工作的完成情况。
(五)各小组完成上述任务后及时向应急办公室反馈相关情况,应急办公室将情况汇总后,向学院院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第六章 防御台风、强台风(风力12级以上)第十三条 当接到气象台的台风红色预警信号时,院应急领导小组视情况研讨决议是否进行撤离,决议撤离后授权应急办公室向各应急工作小组通报情况,并做好如下工作:
(一)通讯广播组通过广播将情况通报全院人员。除留下必要的应急值班人员外,人员保障组应立即联系安排撤离车辆,组织其他人员进行撤离。各部门撤离前拔掉办公室电器插头,保存好部门资产,关好门窗,迅速到指定地点乘车。
(二)应急抢救组安排学院值班保卫人员检查确认学院各楼房门窗是否关好,所有电器是否断电。
(三)运行保障组通知施工单位,要求所有施工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异常情况立即通报应急办公室。
第十四条 防御因强台风引起的次生灾害:当发生由台风引起的次生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学院应及时启动相关专项应案。
第七章 关闭应急响应第十五条 当接到气象台的取消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时(或风力减弱至6级以下),院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应急办公室防台风应急预案关闭的信息,应急办公室向各应急小组通报情况,布置应急恢复任务,相关应急小组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运行保障组组织专业人员实施全院检查,检查生产系统和施工系统的设备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安全状况,确认安全,消除因台风造成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如台风造成断电,运行保障组负责联系电力局安排送电,启动发电设备或机组恢复系统生产、恢复生活用水、网络通讯等,并做好清理与恢复工作。
(二)人员保障组、资产保障组初步统计损失,包括人员伤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与保险公司联系,配合保险公司人员到现场确认损失情况,处理保险理赔相关事宜。
(三)应急办公室及时统计受灾情况,及时向相关方报告,并及时统计、筹集、申购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得到及时补充。
第八章 应急报告第十六条 台风应急启动后,院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应急办公室在十分钟内,以钉钉通知形式通报全院师生,包括应急启动时间和台风具体状态等。
第十七条 台风应急响应结束后,院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应急办公室在一个小时内通报全院师生,内容包括应急关闭时间和目前风力、后续气象情况等。
第十八条 收到橙色及以上台风预警后,由院应急领导小组在一个小时内通过中交集团突发事件汇报模块,向中交海投汇报学院防台抗洪准备工作开展情况。橙色及以上台风结束后,由院应急领导小组在二个小时内向中交海投汇报学院受损、恢复情况。遭遇红色台风预警,由院领导小组半个小时内向省教育厅及相关政府部门汇报。
第十九条 清理与恢复报告:当清理与恢复工作结束后,由应急办公室向院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内容包括清理与恢复启动时间、灾后的安全检查和清理、生产恢复和工程复工情况、伤害和财产损失统计等。
第二十条 学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应急过程的救援记录工作。
GIS在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在此对数据查询作为介绍。系统模块中嵌入了传染病管理模块,借助GIS可对疾病进行查询。如传染病数据库界面输入某一传染病名称,再指定一具体地点如青秀区某一街道、起始和结束日期后点击查询即可显示指定地点和时间段传染病患者基本信息。另外,还可利用SQL语言设置,通过GIS实现传染病动态演示,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实现动态演示,这清晰直观地观察出传染病发展动态;③疫情评估分析。前面在GIS定义中提到过GIS具有信息采集、储存、运算、分析及描述功能,该功能与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结合则延伸出了疫情分析、评估和疫情预测预警等功能。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概念认知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是建基于GIS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之上的应用服务系统,其作用在于借助兼容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与GIS的强大空间分析更能帮助类似卫生部位、疾控中心等单位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疫情传播态势,从而为突发事件处置、疫情防控提供支持。系统流程介绍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大致包括自初期准备到收尾整个历程,如下图2。
在此流程中,①预防监测是起始,主要是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并跟踪事件发展态势;②预警和快速反应阶段,预警准备环节主要是对前期预防监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对“事件性”信息预警信息,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具体方案,并对预案准备工作加以落实。快速反应环节就是针对突发事件迅速预案,依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同时利用GIS动态评估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处置对策。南宁市在应急决策系统中嵌入了预警管理模块,该模块集成了持续预警、区域预警和离散预警,并对每种预警模块进行了参数设置,从而实现了自动预警功能。如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该区利用区域预警模块,将区域内病种、时间和预警人数集成到模块中,一旦某一时段定位区域疫情人数超过设定人数值,系统即会自动进行预警,并在地图上较为详细地显示预警区域及疫情状况;③收尾恢复和总结分析。待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应急指挥中心将开展收尾处理工作,以进一步减少损失,并促进应急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事件结束后要开展总结分析会,分析事件原因、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及决策方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属较为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具体到个人的疾病状况,有延伸到所在区域、整个片区的疾病、疫情信息,还包括卫生管理部门掌握的应急事件处置资源,如疾控车、疫苗等。因此,基于GIS的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借助GIS技术对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实现科学高效的配置,以最大限度调动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卫生管理部门决策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相关信息,利用GIS配置的电子地图信息可对疫情区实时监控并将动态信息以地图形态清晰显示出来,利用直观分析。未来,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与GPS、移动通讯终端和疫情数据实现整合共享或将成为研究方向,届时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针对于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为了确保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应从日常质量保障和现场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体系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是必须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关键环境监测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必须既要保证其可靠性,又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本文简要论述了完善的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并介绍了如何有效地采取应急监测质控措施来促进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管理
事故处理决策部门应准确提供监测信息,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常常事发突然,这就要求监测队伍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在环境事故中还有污染因子不确定的特点。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这些特点,其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平战结合、常抓不懈、快速高效”等几方面开展工作,为了给突发性污染在处理措施及度评估危害程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无论是日常质量保证,还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应急监测结果都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见图示。
1建立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1.1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质量保证运行系统和质量保证监督系统是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质量保证运行系统是由负责现场踏勘组和监测采样组以及检测分析组等应急监测的各部门组成。要求现场踏勘组和监测采样组于30min内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已知事故发生信息和应急监测信息查询系统(即危险源地理信息库和危险化学品信息库)确定初步应急监测方案和现场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并提出隔离警示区域范围及应急处置建议。检测分析组做好应急监测实验室准备工作,随时对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比对分析。情况紧急需就近分析测试,应尽快联系附近有监测能力的监测站协助做好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备工作。
1.2规范使用应急监测方法
目前,在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中,应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并确保使用最新版本。在没有标准方法时,可使用技术权威机构、有关教科书、杂志上发表的或设备制造商制定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方法不标准,应重新进行确认,确认的过程需记录,确认后再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仪器进行快速测定时,不仅要编制相应仪器的校准规范和使用操作规程,还要对仪器技术和规定进行验证和评价;此外,如果需要及时快速的显示数据,相应检测方法的性能可以用质控手段(包括加标回收等)来进行验证。如果采用的方法不恰当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完善,都会对监测结果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3规范管理应急监测仪器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中,为了满足要求,在选择仪器时,要尽量选择携带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直接读取且准确性好、检测快速且重复性好的仪器,而且对仪器的技术评估要全面。为了规范管理,每台仪器都应有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按《期间核查程序》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其量值溯源应符合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每台仪器责任到人,责任人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有关注意事项使用仪器设备,使用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真实反映仪器设备使用状态。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做好定期维护记录。
1.4科学制订应急监测现场监测方案
应急监测方案是指针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由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制定的有一定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一种环境应急监测方案,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查明污染事件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在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方案是环境应急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直接关系到,事件处置人员能否高效合理的做好污染善后工作。首先,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相应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对污染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分析,依据现场污染环境介质、污染物确定出检测项目。并根据现场环境条件以及污染物分布来设置合理的监测点,做到有更好的针对性。然后,应急监测方案基本确定后,就要对相应监测人员进行分工,认真做好采样、分析以及数据审核等各个环节。
1.5确保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在应急监测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监测的技术人员,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切实保障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防止形式主义,使该体系切实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比如,可以把不同阶段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起较好的督查机制,安排监督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的监测系统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保证体系的稳定运行。
2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
2.1现场监测质控措施
现场监测质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期准备阶段质控、现场监测和采样质控,以及实验室分析质控。其中,准备阶段质控主要是指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监测人员要根据具体的应急方案进行相应仪器设备、通讯设备、防护设备、技术资料等的检查核实,确认是否完备,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应急监测过程中不会由于准备不足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现场监测质控主要是监测前仪器校准和现场监督复核。确保相应的监测仪器在监测前已经进行校准,避免由于疏忽引起系统误差,可一人负责监测,另安排一人负责监督。
2.2现场采样的质控措施
应急监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现场进行采样和监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严格按照有关监测方案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采样时要注意保持采样容器的清洁,防止造成样品污染,所用容器不会与样品中的相应成分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其次,为了保证应急监测所采样品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对现场进行采样时,可遵循污染物时空分布,以及污染物波动规律进行采样;最后,就是要保证采集的样品保存应按照相应规定(《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进行,还要有唯一性标识,以做好相关信息记录。
2.3样品实验室分析质控措施
在实验室分析阶段,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遵照实验室质控规范来进行样品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等问题,应尽可能采取适用性好的分析手段,同时注意保证监测分析的实效性。实验室环境、试剂、仪器设备等都要满足实验分析标准。最后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主要验证手段有校准标准曲线,增加空白实验,盲样考核以及加标回收分析等。
2.4应急监测现场质量监督
针对应急监测现场质量监督,可以安排质量监督员,采取现场监督的方式,监督内容主要有:(1)监督采样和运输:该环节主要针对采样断面、频次、点位、采样设备、采样时间和数量、样品保存、样品标识和交接流转过程进行监督。(2)监督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监测主要是指对监测方案的合理与否,以及仪器使用规范性进行监督,包括对现场测试数据和现场质控到位与否等进行监督。(3)监督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的主要监督内容为,样品是否污染或者丢失,监督标识是否正确等。
3结语
环境监测部门,务必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这首先就要保证环境应急监测时的各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其中,作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我们的环境监测人员必须要做好质量管理,只有做好了应急监测质量管理,才能在一些特殊情况时,更好地为事故处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信息。
参考文献:
[1]沈振月,姚爱珍.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