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第1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认为,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由道德、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制度体系,一个完备、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他指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处于由点及面的推进过程中。但是,由于社会诚信体系自身的复杂性,现在社会各界对诚信体系的内涵、定位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各行业信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用服务市场尚未形成、信用制度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瓶颈性问题,对社会诚信缺失治理的投入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安排。为此,《经济》记者以诚信建设投入为主题对话章政主任。

《经济》:我们知道所有社会活动在经济学中,都是有投入和产出的。您也认为,我国已经处在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那您是如何看待诚信体系建设的投入问题?

章政:目前,我们对社会诚信问题是不满意的,社会诚信缺失表现在生活、生产、交换、分配乃至经济以外的社会各个方面。将诚信以经济学中投入与产出的观点来看,造成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诚信缺失治理投入不足。我们仅有历史的投入,这很久以前沉淀下来的东西只是传统文化,但我们现在连制度性的东西都没有,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发展性、建设性的有关社会诚信的制度性安排。

目前,我们历史根基深厚,但制度建设方面、法规建设等围绕诚信的培育只是刚刚起步,国家发改委最近才考虑到要制定中长期诚信建设制度。

《经济》:既然从经济学来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投入,您也强调我们当前的诚信治理投入不足,光靠历史的沉淀是不行的,那您看当前我们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需要有哪些主要投入?

章政:诚信道德不足是内在的现象,只有产生行为、发生结果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的历史文化根基是牢靠的,但目前诚信体系建设十分不足。我认为,这个投入应分为三类:

第一类,文化层面投入不足。诚信是道德、意识的基本价值观,价值观的背后是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标准,重点是先期的培育。比如:人违背诺言、企业偷税漏税,这实际上跟人的道德缺失有关,但在道德缺失之前,可能我们就没有提前播下诚信的种子。读小学、初中、大学,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因此一些人不觉得这是可耻的,甚至黑白颠倒。所以,我们要加大在教育方面一些基本的、在培养人上的投入。因为我们现在培养人的时候,讲的更多的都是知识、技巧,都是素质层面而不是道德层面。最近,我们在北京大学开设一门课程,叫做“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实验和培育”,课程讲的不是如何成为企业家,而是企业家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们了解如何为残疾人服务,如何从事公益性活动。在教育体系里缺乏诚信教育和实践,学生只是接受如何高考、如何解题、如何考高分的教育,这些考高分的孩子往往社会意识、公共意识很淡薄,这是因为基本的诚信道德教育投入不足。

第二类,经济层面投入不足。这主要是基本的诚信制度设计。中国道德最好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文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但那时人的道德也不一定就很好。孔子曾在《论语》中说过: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当时一个个诸侯小国,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就会被他国歼灭,但这个时期的诚信依旧缺失。孔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即那时的战争都是没有道德的。从远古时代,道德缺失已经存在,到今天只不过是延续而已。诚信缺失治理就要靠制度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就有这样的制度安排,西方资本主义体制的运行中,有信用惩罚机制,媒体就是信用制度的一部分,但它有局限性,也不够专业。我讲的制度是专业的信用制度,比如:奶粉里的三聚氰胺问题应该是奶业行业内部应该有信用制度加以约束,光靠媒体监督是没用的。很多问题都是专业性的事,这个行业内部一定要有一个评价机制,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解决。

第三类,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实践投入不足。 比如: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只是个表面现象,没有实际意义。我国GDP为45万亿美元,日本也将近45万亿美元,但我们的背后是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又有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土。日本只有1.3亿人口,国土面积比中国小很多,资源也很匮乏,能把经济做到13亿人口做到的程度,说明日本经济发展的效率很高,也侧面说明日本的信用往来强于我国。我国的商业往来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日本则不一定依靠金钱。在日本商业往来 80%以上是信用交易,而我国现在99%都是货币交易,即谁有钱就和谁交易。

由于我国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或者说有些投入仍未开始,甚至思想领域都没有触及,因此导致今天社会的信用缺失,导致了由于诚信缺乏造成诚信危机多发,不断发生社会问题共同、共振现象,食品安全出问题、质量出问题、个人道德、廉政、公务员信誉、社会评价滑坡,一旦发生这类的事件就会导致公民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影响我党执政的稳定。

《经济》:我们国家的诚信问题更多的表现在企业层面,那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上讲,您怎么看企业的诚信问题?

第2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全市食品安全信用环境,规范食品企业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增强社会食品安全信用、责任意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形成富有*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提高我市的食品安全信誉,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市食品行业范围内有序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培育企业的良好信用,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和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实现在全市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

三、试点范围

在全市范围内,市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商务局按各自监管环节不同,各区县政府按管辖地域不同,分别选择生产经营管理相对较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社会影响相对较广的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学校食堂)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开展推广工作的企业不少于30家。

四、工作职责和分工

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实行“全市统一组织、统一评价,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各地分头实施、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1、负责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牵头工作;

2、负责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制度;

3、负责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评价标准;

4、审查确定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培训活动;

5、组织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

6、督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

7、其它需要完成的工作。

(二)各区县政府,市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商务局

1、负责推荐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

2、负责组织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3、组织开展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的相关调查;并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4、积极汇总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并及时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5、协助市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小组开展对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的现场调查和采集试点企业信息;

6、对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制度、标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7、协助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其他工作。

五、推广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10月)

1、调查摸底: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的现状,倾听企业对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的意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正式启动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组织培训: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其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下一步打算等。

3、成立机构: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4、推荐名单: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推广数量要求,积极向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推荐参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候选企业。

5、制定方案: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方案的安排和分工要求,制定适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限,并附开展推广工作企业名单及基本情况,于2007年9月14日前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电话/传真:8133986、电子信箱:xnyjyt@)。

(二)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10月)

1、召开动员会: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召开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动员大会,主管领导要亲自动员,同时借助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声势。

2、培训辅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企业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企业全面了解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内容,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方法、步骤、内容和具体要求。

3、现场指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试点企业指导、引导企业按照“管理有制度、产品有标准、操作有程序、过程有记录、信息可追踪”的规范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生产经营示范文本》;督促企业按照《监管档案》要求,及时提供档案内容;加强对试点企业的监管,帮助企业发现和纠正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适时组织专家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和进企业进行指导。

4、组织评价: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制订的评价标准,2008年9月底前,对管辖的试点企业,完成初评工作。同年10月,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评价小组组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在《*晚报》等相关媒体公示。

(三)总结阶段(2008年11月)

1、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本地、本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是找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于2008年11月10日前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2、经公示后确定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由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在进行公示的同类媒体中公告,并选择适当形式向参与推广的企业授牌颁证。

六、工作要求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目标,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有关单位、科室和人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专人负责。

第3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重点围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这一诚信建设制度,对比国内外环境信用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公众参与、指标体系和制度构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履行政府环保承诺,树立政府环境信用。

关键词 环境行为;信用评级;企业

TheOverviewofSettingEnvironmentalCreditEstimateSystem

LENGXue-fei

(Liaoning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ShenyangLiaoning110161)

【Abstract】Basedontheoverviewoftheenvironmentalcredit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thispaperfocusesonthesystemestablishmentoftheenterpriseenvironmentalbehaviorandanalysesthemainprobleminChina,givestheadviceonpublicparticipant,indexselectionandsystemestablishmentforthegovernmentmanagementoftheenvironmentalcredit.

【Keywords】Environmentalbehavior;Creditestimate;Enterprise

信用评级(CreditRating),又称资信评级,一般说法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专门为社会其他主体提供企业、市场等方面的即时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从而获取一定报酬的社会行为。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是指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按照规定的指标、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价,确定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开,供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机构及组织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随着各种行政许可的取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充分发挥“倒逼机制”成为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必要补充[1]。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是环保部门将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向社会有关主体共享公开的环境管理手段。而今我国正面临环境管理制度缺陷和具体国情不匹配的两难境地,如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增强企业的环境守法和社会责任意识,化解因污染问题引发的环境纠纷,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是调整政府环保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企业)之间关系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

1国外环境信用制度发展现状

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在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下,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信用制度和环境经济政策,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联手,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投资、市场等经济杠杆影响企业经营生产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这种“内在约束”性的行政手段既促进社会增强环保意识,也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变粗放、简单的生产方式。

自从1989年挪威的NORSKHYDRO公司了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美国CERES投资集团发表并启动了对地球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以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标准至今已近20年,世界各国仍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环境信用评价标准,2003年,国际主要商业银行发起“赤道原则”。“伯尔第斯原则”和“赤道原则”成为国际投资业和银行业提供投资和金融服务的操作指南,环境评价开始进入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视野。

国外的企业环境绩效的机构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德国准则协会、日本环境省、欧盟等机构,涉及的评价标准包括UNEP、WBCSD、GERES、EMAS、ISO、GRI等,涉及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服务、法律、成本、运输、环保投资共9大方面的17个核心指标和13个附加指标。其中,美国环保总局于2002年开展了国家环境绩效跟踪计划,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是自愿应用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实施了激励和开除机制[3];印尼环境影响管理局于1995年建立了“污染控制、评价和评级计划”,该计划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建立的环境绩效评价工作;2001年欧盟委员会开展了“工业环境绩效测量项目”,这个项目涉及6个国家,包括英、德、意、比等,在多家工厂的生产数据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分为物理指标、商业/管理指标、影响指标三大类。

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其内容包括组建环境对策部、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推行绿色采购、实施环境会计等。环境省1999年颁布的《有关环保全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指南》表明日本环境会计框架初步建立,该指南以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比较为主线,重点规划环境会计中环境保全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日本政策优先指数(JEPIX)是评估企业整体环境绩效的方法,它采用“相对于目标的差距”的原则,利用生态因子和单评分指数“环境影响点”来衡量环境影响,内容包括温室气体、臭氧消耗气体有毒物质、光化学氧化剂、氮氧化物、飘尘、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氮、磷、开垦荒地和道路噪声等12个方面。目前,日本超过50%的上市公司都环境会计报告,日本超大型企业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局世界第一位,涉及行业包括煤气业、建筑业、石油业、橡胶业、电力业等高染行业。

2国内环境信用制度发展现状

2005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如何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企业环境行为做出综合、客观、方便大众理解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综合运用于环境管理和企业市场经济活动中去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2006年,广东省率先颁布了《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办法选择了十二个环保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分为绿牌、黄牌和红牌三档,分别代表“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严管企业”,并采取“一票否决制”的评价方法,并对不同评级结果的企业采取不同的鼓励或惩罚措施。随后,国内许多省、市先后开展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并制定了各具特色实施办法,对建立适应当前环保工作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06年1月,《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8月,《浙江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试行)》;2008年5月,《河北省重点监控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实施方案(试行)》;2009年7月,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2010年9月,《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2011年3月,《深圳市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4月,《重庆市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暂行办法(修订)》;2011年9月,《沈阳市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12年9月,《江苏省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7月,《湖北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13年12月,国家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旨在积极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法》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应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办法》要求纳入的企业包括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监控企业;火电、钢铁等16类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企业;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上一年度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上一年度被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挂牌督办的企业[6-8]。

3我国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环境信用评价理念急需转变

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环境标准和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5]。因此,环境信用评价应该是企业遵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约定的情况,以及为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规范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努力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倾向,体现企业履行对社会的承诺。目前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设计仍主要停留在企业的污染控制程度、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等环境行为,信用的真正涵义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3.2信息公开及共享机制还不完善

实施信息公开化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保障,因而不具强制性。现有的参评工业企业的范围主要为重点污染源企业及自愿参与的企业,而如果环境保护行为欠佳的重点源企业为照顾“脸面”而拒绝参评,环保部门则对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4]。另外,由于目前企业环境信用的评价主体是环保主管部门,公众参与环境信用的渠道主要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环保部门再将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投诉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因此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全过程中,公众及社会组织的直接参与度不够。

3.3评价指标的设计仍需改进

整个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实施最先需要做的工作是设置评判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的指标,原则上首先应当细化污染防治类、生态保护类、环境管理类、社会监督类的评级指标,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其次,要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把握指标设置的侧重点,比如评价重污染行业要将指标权重向企业控制污染物排放行为倾斜,而高耗能行业就应该将指标权重向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倾斜,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环境信用。如何处理好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和指标交叉关联问题解决各行业指标设计共性与个性的矛盾是评价指标设定中的难题。

3.4评价成果社会化程度不高

评价成果应用的社会化是指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不仅作为环境部门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还要将企业环境信用的评价结果与政府其他部门、金融机构、媒体等组织的工作相互联动,将环境信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使其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物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对企业的环境威慑力,形成对企业环境行为激励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自律性。

4建议

4.1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化

一项新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既要有完备的组织机构保障,还要有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来规范具体操作。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要想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就必须依靠政府通过行政上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来保证其权威性。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达到保证结果的权威性目的:一种是政府直接公布评级结果,另一种则是通过授权、认可的方式确认企业环境信用评级的结果。

4.2环境信用信息公开化

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要保证结果传播的广泛性,可以选择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评级结果,通过新闻、专题报道、专栏等具体形式将结果最广泛地传播出去,使公众得到最多最有效的信息,提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企业的热情。

4.3环境信用管理动态化

在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布后,跟踪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评价结论的反应,监督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整改,促进企业提升环境守法意识。企业环境信用的动态管理以支持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为原则,重点加强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坚决限制对“两高一资”产业的信贷投放,并辅以实行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制度,支持企业更好发展。

4.4环境信用评级第三方化

加强环境信用第三方服务市场培育,推动政府部门在重点领域带头使用环境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加快培育引进和规范发展一批专业环境信用服务机构,形成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环境信用服务市场体系。

4.5环境信用评级联动化

通过绿色财政和绿色税收来实现环境信用与财政、税收部门的联动;通过将企业绿色信用加入到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中,促使企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主动的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实现环境信用与金融部门的联动;将环保信用结果在系统内共享,通过资金支持、环保行政许可、总量指标、督查频次、监测频次等支持鼓励诚信企业,倒逼不良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实现环境信用在环保系统内外部联动。

参考文献

[1]李连甲.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2014(05).

[2]郑卓雅.基于政府环境信用的环保产业化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03).

[3]刘嘉,秦虎.美国环保产业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4]张劲松.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5]吴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2013(06).

[6]OzenS,KuskuF.CorporaleEnvironmentalCitizenshipVari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AnInstitutionalFramework[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9,89(2):297-313.

[7]梁嘉琳,李静.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推向全国[N].经济参考报,2012-6-25(007).

[8]时炎.关于建立工业企业对环境行为信息化制度的几个问题[J].环境导报,2000(05):1-4.

[9]周斌泉.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03).

第4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关键词:应收账款;问题;对策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材料、商品、提供劳务等,本该向购货方收取但未能及时收到的钱款。股份制企业结构相对简单、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应收账款周转十分缓慢,造成资金无法正常回收,资金流量短缺,制约了股份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大背景下我国股份制企业能否安全、持续、稳定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有很多企业由于未能对应收账款实施高效的掌控,以致企业资金紧张,乃至陷入财务危机。

1.股份制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赊销自身是存在风险性的,产生大额应收账款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个交易看,由于信用管理不合理从而使决策没有成功;以管理方向来说,这是忽视了应收账款持有水平而产生的;从内部控制来说,这是致使整个交易过程失败原因。

1.1信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

应收账款管理主要由事业部所属市场营销部、财务部和公司法务部负责。其中,市场营销部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部门,负责签订合同,销售的产品承担相应责任;财务部负责日常会计核算、定期对账、协助催收货款;法务部负责移交逾期账款清欠工作。这种管理机制,在明确应收账款的管理主体的浮于表面之上,但有一个很大的风险。首先,营销部及销售人员的职责是销售商品,在现有业绩为大的鼓励机制的利益驱使下,销售人员只关心是否达到销售额,应收账款的回收与他们否并不关心。尽管财务部以通过应收账款日常核算,向市场部和销售人员通报有关应收账款的账龄信息及开票、回款信息等,帮助他们定期与客户对账及适当催收货款,但也不能解决在应收账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2 忽视社会信用,盲目依赖合同控制

信用销售是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及贸易总额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法制建设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完善,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下,部分销售人员销售商品过程中,出于经济利益驱动,为了与对方签订赊销合同盲目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从而期望通过销售合同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尽管公司对签订的赊销合同进行了审核,但是这种约束力仅仅是对合同文本身的一种把控,风险来自每个客户的资信程度和偿债能力。故合同的约束力对缺乏诚信及没有偿债能力的客户毫无意义。

1.3 缺少对赊销客户的信用管理

因为公司赊销管理缺失。遂需要通过调整信用征信和信用评估,没有直接联系的业务和信用状况的规模,盈利能力。

公司没有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会计明细核算,没有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从而导致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产生坏账,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呆账风险加剧,是资金不能很好的回笼,影响资金链正常运转,同时,对企业下一步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资金链即为生命链,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

2.提升股份制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质量的建议

针对企业上述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2.1加强事前控制

选择客户及和客户签订合同等出发点来控制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在筛选客户方面从以下几个点入手:1.根据信用分析选择较优的;2.交易前,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3.分析结果建档,为以后做准备;4.交易完成后,对交易过程进行评估;5.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保证其真实性;6.客户业务信息审核;7. 综合对所有信息做一个总评价。根据总的分析评价,针对评价结果较好的企业适当放宽赊销的交易额度、支付的期限,并加大销售力度;而对于结果较差的企业可以慢慢放弃交易,且绝对不能采用赊销的交易方式。履约保障也是事前控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对新客户或资料不可靠、有较大潜在风险的客户企业这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措施。

2.2事中管理

这是避免形成坏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只改善销售人员情况,而应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赊销申告制度,并提前设计统一编号的四联“赊销单”,其中列举交易信息,分别由客户、责任人、经办人和资信管理部门留存,对其定期检查,防止资金体外流。

2.3加强后续管理

这也是应收账款管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总体情况来看,就是因为后续管理不力从而导致坏账发生。针对应收账款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催收方式:1.未到期的,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防止拖欠货款的发生;2.期满后,对没有及时付款的,赊销人员立即催收;3.针对不同客户、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如果是资金流暂时出现问题,根据前期分析评价及经验,不应进行过多干扰,适当延长还款时间,但对那些恶意拖欠或发生财务状况,应采取包括诉讼的手段来降低损失;4.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统计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情况;5.催收工作到位以后,仍不能收回应收账款,为失败收款应收账款。建议公司协同其他有关部门采用账龄分析法、债务分析法等分析法确定还款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债权,减少损失。

2.4 构建考评体系,改进考核机制

目前阶段,公司在市场环境、运行规则、竞争方式、运行与管理体制这几点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所以,针对销售目标而有的考评系统是公司销售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一系统体系可以面对新要求及新挑战,并根据理论要求,合理设置与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相关的指标体系,从而发挥其在公司营销活动中的效果评估、调节与控制、报酬与激励及行为引导方面的重要功能。

公司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支持系统,以确保评估结果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包括:将考评结果逐步发展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合理结合销售考评的激励与约束体系来达到约束作用等。(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玉娟.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经济生活文摘,2011.12,142

第5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物质或者精神产品耐心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它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工力,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计得失、心甘情愿。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而滴水穿石。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传承,工匠精神不只是培养工匠,不仅仅是“制造业之魂”,更应该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为各行各业所必需。而对于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同样是会计人务实敬业、细致严谨、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元素和方向。

会计人整天与数字信息打交道,而数字信息最讲求精确和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人是更高层次的工匠,会计职业更需要匠心传承。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财务报告就是会计人的产品,对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审计条例的掌握程度以及构成职业胜任能力的沟通、协调、管理、决策、职业判断能力等各项要素,就是会计人的工艺技能。他们的工匠精神最基本的体现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严谨细致,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都需要经历一个耐心细致的打造过程,从整理票据、复核付款、制作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告,最后变成一本本的账、一张张的表,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核算,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不容一丝差错,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既需要个人的精心打磨,又需要团队的协调合作。这种细致严谨经常不能被别人理解,“多了一分”就是多了,哪怕差之毫厘,在会计人眼里也是失之千里。他们长年累月日常工作坐得稳板凳,耐得住寂寞,简单而枯燥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财务会计工作遵循准则、精益求精、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和会计人应有的职责担当。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与应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管理会计强调通过将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知识理念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有机融合,从而将会计职能从记录价值向创造价值拓展,从后台部门向业务前端拓展,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这一进程同样体现了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的理念和境界。

管理会计贯穿于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个管理环节,融合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循环,贯穿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始终。

在战略规划、决策环节,管理会计在业务活动开始就介入其中,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通过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并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P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在控制环节,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划。

在评价环节,管理会计可以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合理设计评价体系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从应用领域上讲,管理会计强调财务与业务活动融合,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领域,辐射单位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单位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依托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财政经济工作中,会计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家、政府、企业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强化管理、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次金融危机下,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监督和反映作用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会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依赖于会计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让坚守准则、爱岗敬业、勤奋执着、创新创造、追求卓越成为会计行业的气质和名片,照亮中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时代征程。

(作者为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行政二期班学员)

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八届高峰论坛举行

本刊讯 7月18日,由山东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八届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教育厅、省司法厅领导出席并致辞。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八所政法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等负责人出席论坛。据悉,“立格联盟”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政法大学交流研讨平台,其名称由英文legal音译而来,寓意“建立规矩、建立规格、建设制度、树立标准”。联盟的建立,旨在共享优质法学教育资源、促进法学教育规范发展、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应有力量。 (马小愚)

山东海洋牧场新规划:2020年产值将达950亿

本刊讯 7月26日上午,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其中提出的近期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海洋牧场的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450万吨;海洋牧场产品产值达到950亿元,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综合收入增加到3000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5%和60%。

《规划》还提出了产业发展布局,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牧场特色和建设类型,优化牧场产业结构,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划定禁止发展区。 (陆洋)

山东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

第6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全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通过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试点示范、选树质量标杆、建设“好品山东”、培养专业人才等工作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据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涉及全省28个制造业大类185个行业小类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33%。高于备案目标值(94.00%)0.33个百分点。截止“十二五”末,全省工业领域驰名商标523件,著名商标3061件,山东名牌1406个,42个企业进入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11个),中国工业大奖6个,全国质量奖20个,省长质量奖(组织奖)40个。海尔集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东阿阿胶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等9家企业的13个质量管理经验列入国家级质量标杆,居全国第2位。1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工业质量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诸城市(食品)和临沂经济开发区(工程机械)等8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列入全国培育试点,均居全国首位。质量品牌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培养10名品牌专业人才培训师,143名“品牌经理”,居全国首位。运用“互联网+品牌建设”新模式,创建“好品山东”市场营销服务平台,提高工业产品的网上销售率,平台上线企业数量突破3.1万家,带动企业交易额600多亿元。

尽管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远多于中西部,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少。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水平、品种、功能与市场消费需求还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专业人才。三是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拥有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建设制造强省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提高质量基础,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着力构建质量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品牌数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百年品牌企业,努力实现我省由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质量和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机制,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我省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和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推动新理念、新模式、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机制性、系统性、全局性质量管理难题,推动质量技术、管理、实物与服务质量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4.改善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优化品种结构,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持续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品牌引领和创造新消费。

(三)总体目标

1.质量和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20年底,重点行业制造工艺实现优化,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产品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明显提高,攻克质量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拥有10个国家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标杆经验得到更广泛推广与应用,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质量基础条件更加完备,社会诚信和市场竞争环境得到改善。

2.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明显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拥有国家级品牌培育试点企业500家、示范企业50家、质量标杆30个,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20个。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进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超过50家。培育一批“百年品牌企业”,打造一批成长性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与我省工业规模相称的质量品牌发展新局面。

3.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300名以上国家级品牌经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质量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在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重点行业质量品牌发展方向

1.造纸与包装。以“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为原则,注重创新与集成制浆造纸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循环、低碳、清洁发展,优化原料结构,采取新一代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提升制浆造纸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成套技g,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功能性、环保型要求,创新管理营销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

2.食品。引导行业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和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步伐,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形象。

3.纺织服装。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研发和应用,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延伸产业用纺织产品产业链,引导行业产业集群协作发展,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

4.家电。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满足市场新需求,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5.家具。重点围绕绿色节能环保,吸引和整合设计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攻克生产流程再造、环保板材生产、水性漆应用等质量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市场自主品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品牌推广。

6.汽车。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开展可靠性研究,提升配套能力。完善汽车基地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7.工程机械。提高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比重,加快优化专用型、高附加值、轻重合理搭配产品结构,加快工程机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普及,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产品人机交互、智能化、模块化和再制造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8.船舶。抓住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要求,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广应用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分段无余量制作工艺,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双高”船舶和海工装备,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9.农机。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10.建筑陶瓷。发展绿色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实现节能清洁生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时尚、创意、个性、特色文化内涵,使瓷砖产品薄型化,卫浴产品轻量化、节水化,推进产业链延伸与新,完善集群综合配套能力。

11.水泥。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绿色清洁生产。

12.平板玻璃。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产品性能。实施废品玻璃、碎玻璃回炉利用,实现无固体废料排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13.有色金属。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重点在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提高产品可靠性、功能性水平。

14.钢铁。推广应用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高纯度电炉冶炼技术、新一代节能降耗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以流程优化和实现钢铁制造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品品质、工艺技术和标准的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可循环制作,使产品高性能、低成本、高质量、近终型、易加工。

15.轮胎。普及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高性能、绿色环保、安全、功能性水平,加快新型钢帘线、异型钢丝、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应用,实现轮胎耐疲劳、高翻新、高性能,提升轮胎品牌价值。

16.地方炼化。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加大油品质量升级、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精细化、高端专用、差异化、环境友好型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生产技术、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品产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综合效益。

17.煤化工。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采用节能消耗低、成本造价低、绿色环保优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提高煤转化率、气化率、有效产率,加大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18.高端装备。提高智能、绿色、柔性、精品和高效制造水平,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提升品牌层次,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

19.生物制药。重点在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化学药物、新型中医药、海洋糖类药物形成一批新产品,推广先进医药工业生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现代医药工程技术,提高医药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全质量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自主化、独特化水平,产品使用安全并具有较强市场前景。

20.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1.新材料。重点在高性能纤维、树脂材料、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

四、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重点工程

1.质量和品牌强基工程

(1)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明示产品实物质量和达到标准的水平。鼓励行业或企业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积极参与标准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国际国内标准接轨。制定团体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市场中话语权。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00项、行业标准1000项,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实施品牌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2)夯实产业基础。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调整优化技改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围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高精尖制造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应用。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总集成总承包试点示范。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四基”攻关指南。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组织实施50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建设10个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

(3)增强管理能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试点示范活动,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提高|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化融合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2.质量和品牌创新工程

(1)加大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追求微创新、发现微创新、实现微创新,挖掘创造新需求。推广1000项左右重点新技术新产品,优选100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2)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塑造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对现有品牌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亲和力和美誉度,实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效益相统一。深入开展“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充分对接“好品山东”等服务平台,凝聚设计创新服务资源,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

(3)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深度两化融合,创新生产业模式,满足市场新需求,实现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支持企业整合融合信息化技术,对工业设计、先进工艺、新材料、智能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创新设计成果转化成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3.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

(1)强化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名牌、著名商标认定工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深入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企业品牌试点示范企业、质量标杆,树立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2)深入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宣贯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引支持帮助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企业做好体系运行有效性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宣贯《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实务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预警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4.质量和品牌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系统性、分层次地提高企业高级(首席品牌官)和中级(品牌经理)品牌管理人员和品牌专业岗位人员(品牌专员)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品牌打造能力。发挥我省品牌培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完善品牌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中级品牌管理人员(品牌经理)培养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课程、开展培训。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二)专项行动

1.“培育百年品牌创造百年企业”专项行动。起草《关于培育百年品牌企业的实施意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挖掘现有“山东百年品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凝练精神,树立示范,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山东百年品牌培育企业”,建立“山东百年品牌联盟”,深度挖掘“百年品牌故事”,凝练“百年品牌文化”,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百年品牌。

2.质量品牌诊断专项行动。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借智”给企业,整合各类专家资源,开展全面诊断,分类指导,为企业提供新型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人员技术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一企一策引导企业探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品牌建设路径,为全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样板。

3.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将国内典型示范、标杆企业“请进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典型经验与省内的企业进行分享;鼓励优秀标杆企业走出去,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对标、交流等活动,推动标杆经验在行业内实践应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类媒体优势,重点围绕树标、对标行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标杆、赶超标杆的社会氛围。

4.“好品山东”品牌推广专项行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广活动,定期召开新闻会,展示推介我省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山东工业品牌立体推广,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好品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好品山东”两城四区(在天猫、京东建设两个“好品山东”商城,在阿里巴巴1688网、慧聪网、中国制造网、淘宝“中国质造”设立四个专区),通过建立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工业品展示体验中心和海外专区、开展“好品cA认证”推广工作、推动阿里云在我省落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好品山东”平台功能;深化与“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北、上、广、杭”优势电商服务资源,面向全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电商人才培训,提高企业线上运营能力,把“好品山东”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强化质量品牌工作合力。各市、各行业协会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从质量管理、质量攻关、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等方面研究产业、环境、节能、质量、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建设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对获得国家、省级质量奖、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等称号的企业给予支持。

第7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会计究竟源起于何时,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一些史学家认为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远古时期简单的绳结和石刻计算已经标志着会计文化的产生。随着会计的产生,也就有了会计文化。会计文化的研究应始于会计理论研究,即对会计实践方法、理论的研究总结。如果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出版《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作为现代会计的起点,它的历史也已经超过500年;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大量规范研究的著作问世;20世纪70年代起,实证研究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迈向第二个高峰,会计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文化的发展。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提出了“会计文化”问题,标志着会计文化系统性研究开始,1989年国际会计师协会和1990年亚太地区会计学术交流会上都将其列为专题研究,到1990年,我国会计界也开始了对会计文化的研究。虽然会计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从理论和实务对它的研究却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会计存在于社会一切组织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在不断找寻信任的方式,包括通过通婚、交换人质、财产抵押等方式来强化信任。人们之所以制定法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信任有关;会计信息是一切社会组织取信于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会计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成本最低、适应范围最广的社会信用工具。缺乏信用不仅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经济健康运行,因此,社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只有不断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建立优化诚信会计秩序,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序发展。

二、会计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开展会计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大多将会计文化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要全面把握会计文化的内涵,首先要从会计发展历史和会计现象分析入手,找到会计文化的边界,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手段从结绳、刻木到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会计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会计教育的不断革新;会计理论从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到引进相关社会科学成果形成若干会计理论分支组成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社会管理从无序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从单一的会计方法科学化到职业道德并重;会计工作内容从会计核算发展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直至参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从账房先生到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公开信息,会计行为从个体化到社会化;会计环境的差异形成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会计思想及会计模式。会计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影响会计发展的因素,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因此,会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中,是影响会计发展的相关物质条件、社会组织结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人文科学作用于会计而产生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规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七个基础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会计物质文化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包括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是会计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促进会计手段和会计方法先进化和科学化,极大地推动了会计文化的发展。会计物质文化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体现,也是会计文化中有形的物质财富。会计理论文化是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总和。会计本质观不同,会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也必然不同。会计理论研究从账房先生到“工具论”、系统论、经济管理观,会计研究百花齐放,从基本会计理论研究,到结合相关科学拓展会计理论研究外延,如会计哲学、会计行为学、会计心理学等,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文化的拓展不仅来源于会计实践,也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的借鉴和运用,对会计文化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会计规范文化是为了规范会计活动和会计行为而形成的会计组织制度文化,是基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的上层建筑文化,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对会计活动过程、会计社会关系、会计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的、相互联系的、共同发挥作用的各种会计规范组成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法律规范、会计理性规范、会计道德规范和国际会计惯例和社会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会计工作规范。会计规范文化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式上的权威性和公认性,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对会计实践最具约束了会计文化,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行为文化是一切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行为、政府的会计管制行为、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行为动机、行为现象、行为规则的总和。会计行为既是具体个体的特定行为,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和重大的利益相关性。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环境,具体个体的特定行为存在着差异性,个体的会计行为、在总体中个体会计行为的相互影响、社会制度和会计行为的总体结构都是互相包含的,而会计行为的重大利益相关性,导致了政府对个体会计行为的管制,会计行为文化的重点是具体个体的会计行为与会计行为社会性和重大的利益相关性的统一,引导会计行为客观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因此,会计行为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一切会计文化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会计行为文化得到体现才具有现实意义。会计精神文化即会计意识形态文化,是人们对会计环境、会计自然过程、会计社会关系等整个会计世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法制观念、心理素质等,具体表现方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心理等。一切会计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会计精神文化的支配下开展的,会计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会计行为,是会计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精神文化会计受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影响,所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会计工作者的使命,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与重视。会计教育文化是会计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化教育文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影响社会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及会计的社会地位;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教育是会计发展的根本,会计教育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决定会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会计教育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础工程。会计环境文化是对会计目标、内容、方法、规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会计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等,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会计价值观、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管理模式,形成不同的会计环境文化,是导致不同会计模式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模式、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价值观体系作为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促进会计行为客观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借鉴国际会计文化建设经验,加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规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先进会计物质,发展会计理论,健全会计规范,优化会计行为,改革会计教育,改善会计环境,弘扬会计精神,培育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并不断评估和提高各要素对整体会计文化质量的影响,构建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四、会计文化建设路线

(一)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价值观体系作为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会计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价值观,会计价值观影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发展,决定会计文化各要素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就是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导向,立足于中国会计行业特性和中国国情,坚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净化会计职业环境,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构建有中国特色、行业特性的共同会计价值观体系,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观、全局观、团队观、社会观、秩序观、全球观。会计职业道德观是核心,是衍生其它五个子价值观的根源,全局观是关键,团队观是主导,社会观是根本,秩序观是依赖,全球观是辅助。政府及其会计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参与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参与会计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确定会计价值观的主体意识形态,建立会计价值观教育机制、法律机制、激励机制,强化会计价值观的社会认可度,引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的会计价值观体系建设。

(二)以会计工作者为主体,动员社会全员参与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影响会计文化发展的因素来看,包括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从影响会计文化发展的群体来看,不仅包括会计工作者,也包括各社会组织及会计信息的相关者,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社会全员;从会计文化发展过程来看,既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根据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予以创新。因此,会计文化建设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政府尤其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要制定会计文化建设纲要或规划,以指导会计文化建设;会计工作者要以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为己任,积极投身会计文化建设,自觉学习和实践先进的会计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价值,包括人生观、职业道德观、法制观以及会计知识水平和会计实践能力;企事业行政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实践先进的会计文化,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会计人员学习、实践、创新会计文化;教育机构要加强会计文化教育改革,加强会计人才建设,巩固会计文化建设队伍基础;全社会要改善会计环境,为会计文化建设创造物质和文化条件,推动会计文化建设。(本文来自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杂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鉴国际会计文化建设经验,吸收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成果,培育中国特色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的构建要着眼于创新,一方面要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充分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中的精华,去除那些消极的、不利于发展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会计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用部分,使法制文化、民主文化、科技文化、会计文化等相互沟通和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还要注意对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运用,创新会计文化,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

(四)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会计文化建设长期有效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会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还要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文教育情况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创新须要建立长效机制。

1.制定国家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和中长期、短期发展规划,拟订各阶段及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规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各要素会计文化建设发展内容、目标和措施,统一规划会计文化建设。

2.搭建会计文化建设平台,推动会计文化常态建设。专门设立会计文化研究机构,常年从事会计文化研究与建设,树立会计文化建设的权威性;国家和地方设立会计文化建设课题,由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提高会计文化建设的专业性;由专门机构定期会计文化建设年度报告,公布会计文化建设成果及发展方向,增强会计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全面开展会计文化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巩固会计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3.建立会计文化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会计文化建设创新。对会计文化建设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全国和地方会计主管部门定期表彰会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