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实现规模办学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之生命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为使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上新台阶,为不断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我认为需完成三项主体工程: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成型的优良向上的校风;深化教学改革,建设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
一、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沈阳化工学院科亚学院教师队伍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职教师,一部分是从总院聘请的专任教师。为了学院今后发展,学院教师队伍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专职,一部分从总院聘任,一部分从社会聘任。学院从总院聘请教师采取从高向低聘:先聘教授、副教授,之后聘讲师,原则上不聘助教任课。一部分从社会聘请优秀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来校任课,从而保证所聘教师基本资质较高。教师队伍建立后要稳步向学习型组织发展。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组织愿景,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进而达到强化组织整体能力的目的。在强化教师队伍内部修炼的同时,外派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达到眼睛向内看自己,多寻找不足,眼睛向外看世界,多向外界学习。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二、培养优良向上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稳定的文化积淀,培养校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校风所含范围很广,从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到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折射出来的都是校风。
学院校风应从两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组织成长过程就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产生制度,教学需要产生教学管理制度;学风建设需要产生学风建设制度;行为管理需要产生行为管理制度,而制度的有机合成,就形成学院制度文化建设。科亚学院建院时间较短,现有部分制度尚不完备,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以法治校,规范管理。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强化班子作风建设,教师教风建设,学生学风建设。
要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子,班子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作风上要塌实做事、老实做人,在行动上要肯为人先,干在前以此带动全院师生。教师教风上要树立育人先育己观念,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学上鼓励师生互敬,教学相长。学风上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以教师崇高的师德、规范的行为、高超的教学艺术手法引导、带动学生,以辅导员谆谆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神感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优良学风。
学院经过几年努力在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如能成形,就将为学院优良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预测教育变化,与时俱进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建立正处在改革阶段,学院必须以现实社会情况为基本参照,从生源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走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之路。
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因材施教、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原则。研究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规格,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人文教育体系、辅修体系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发展。科亚学院经过几年实践近年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入校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宽口径基础教育,现在看效果很好。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范各类课程教学要素,全面落实“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行课程教学形式规范制度,强化课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竞赛,完善课程环节管理。使教学过程规范有序。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支持教师参加教改立项,做到在不断改革中推进教学进程的不断完善。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好计算机实习基地,建立部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强化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环节。完善实践环节的检测标准。
2.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结合学院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细化管理环节,保证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强化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网、完善听课制、网上评教制。强化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考核考试等五大基本环节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借鉴总校课程体系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但这种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是否符合独立学院生源实际应是今后学院注重研究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生在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和时间上较公费生有差距,学院培养学生目标定位也与公费生有所区别,因此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母校课程体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在选用教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机组合,协调搭配。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切实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学业的基本掌握、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大助益。学院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与公费生区别,选用部分院校为三本学生编制的新教材,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部分优秀教材;在课程配置上,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强化素质教育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开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知识面上拓展开来。
总之,学院如果能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起优良向上的校风;能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学院就将在教学质量上有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一、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目的与意义
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是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监督检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或下属单位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履行职责情况,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督工作。通过开展效能监察,能够及时发现各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变制度缺失、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等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建立健全制度并督促落实为着力点,促进公司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企业运行的自我约束,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二、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作用
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主要有预防、发现、监督、促进、保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与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关系密切的发现、促进和保证作用。
发现作用。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其中一个监察内容就是企业各业务流程。通过分析企业的规章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有偏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查处失职、渎职行为,挽回因管理粗放、工作失误、制度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资产、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保证作用。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国有企业的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还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管理行为正常开展,从而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途径
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也是企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发现、堵漏、预防、警示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将不断得到提高。标准与制度是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依据和标准。依托效能监察,促进督促、协助和检查工作的落实,同时,根据效能监察的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有序管理,按制度办事,从而将制度落实到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一)促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弱点和热点问题,分层实施。工作中,要把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大额资金运作等重大事项作为重点来抓;把经营管理中可能涉及到的违规操作等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来抓;把职工普遍关注的、反应强烈的问题作为热点来抓。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对症下药。
选题立项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科学性。调研选题是效能监察重要的前期准备,其实质是寻找效能监察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选题方向是否正确、针对性如何,直接影响效能监察工作的成效。因此,选题立项时,必须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单位、业务部门和有关业务领导的意见,确定当年的效能监察项目和主要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
跟踪督查是效能监察工作的关键环节,查问题、抓整改是跟踪督查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效能监察工作成效大小的重要指标。纪检监察部门应发挥跟踪督查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业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在抓好整改的同时,更应从管理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保证生产经营健康有序进行。
(三)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为了将我国农业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原动力,只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带来利益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向标准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但是在进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人事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各个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情况,缺乏相互协作,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阻碍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不利于农业建设。
2.2 职能错位、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认清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职能,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农业技术,同时也浪费了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在很多地方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提高和完善。
我国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农业技术推广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落实到实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机制不够灵活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机制的死板导致在落实推广工作的时候很难对号入座,新机制的应用需要很多时间。
2.3 缺乏推广经费
在实际推广工作中,装备完善、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很容易出现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3.1 完善基层推广机构
基层推广机构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基层推广机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科学处理,将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基层推广机构中,提高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2 强化基层推广机构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制度和体系,在管理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和先进地区的管理模式,不断开拓创新,纠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详尽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推广工作中,使推广机构的管理体系向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同时,还要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推广网站,拓宽推广渠道。
3.3 更新推广方式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重点,要逐步放在创新体制结构、创新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完善,对农业局的管理和指导方面上,要更新推广方式,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对农民、乡镇政府以及农业局3方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规范推广体系,确保有效的履行职能,保证新型推广方式顺利进行。
3.4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推广团队做基础,因此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推广人员,聘请资深的农业专家对推广人员定期进行农业知识和推广技能的培训,组织推广人员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完善和丰富他们的推广技术。比如山东省,为了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员工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农业知识。
3.5 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推广体系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应本地区的农业实际水平。
关键词:制度体系;管理流程;国有企业;石油企业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市场挑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下,即使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财政支持,但如果国企无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石油作为“液态黄金”,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加强石油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制度体系与运作流程是国企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国企管理效率,对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当前,石油国有企业发展到达了新的高度,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但大部分国企没有形成流程化管理机制,更加注重石油开发工作,对内部管理关注程度较低,导致企业存在管理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矛盾多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市场环境、国家制度、国际环境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与流程中的问题
(一)制度不够完善制度作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基础,企业活动必须要在制度允许条件下才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充分发挥国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以当今国有企业发展状况来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国有企业发展时间受限,使得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流程化管理模式,管理方面也没有形成具体的方针,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指导。此外,石油企业更多的是注重销售、开发,内部体系管理建设不够完善,这会直接影响石油营销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对企业发展不利。
(二)内部管理与营销管理相脱节由于石油企业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漏洞,无法对石油营销产生约束与规范。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无论开发环节、管理环节、营销环节都必须要做到一体化,通过制度体系来规范营销流程、加强营销流程来完善内部制度体系。但石油企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对于内部制度体系建设显然没有石油开发、石油营销力度大,导致制度体系与销售相互脱节,销售流程过于繁琐,不够流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石油企业发展。
(三)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制度体系不一致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发展的几十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桶油”,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张,并逐渐走向海外市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不免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提升,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制定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不一,很多部门为了能够降低管理难度,故意避免繁琐之处,导致制度体系变得无意义。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说,石油企业对销售环节不可谓不重视,但由于缺乏内部制度体系的制约与支持,使得成品油销售的关键环节管控难度比较大,与企业内部发展联系性较小,这与制度体系不一性有着直接关系。
二、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流程分析
(一)优化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石油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企业管理上需要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管理流程、销售流程框架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实现成品油销售的流程化、系统化。通常情况下,对石油企业管理流程框架树立需要采用分层分类方法,根据企业的市场现状、行业现状、国际环境、企业自身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石油销售流程进行分割,通过企业管理流程框架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业务运转流程,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加强现场网建开发管理、推动制度体系建设、优化销售流程等。从表面上分析,加强石油企业的管理流程框架优化工作只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但其中却蕴含了多种不同业务、多个部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这些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运转过程。优化石油企业管理是加强销售流程的首要任务,有利于石油企业健康发展,避免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
(二)制定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对企业营销有着重要影响,更是联系各个部门体系的集中体现,特别是石油营销中,必须要遵守企业内部营销制度流程,避免石油产品内部消耗问题,保障销售质量与服务质量。在石油销售中,遵循规章制度是前提,加强法律法规是保障。为了能够保障石油销售的有效性与经济性,当销售工作指标完成之后,需要制定相关的文件、报表、下阶段销售计划书等,分析这一时间段石油销售状况,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流程,保障石油企业的销售量,发挥国家经济支柱的作用。虽然石油在我国非常有竞争力,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我国石油价格受国际资本市场影响,想要充分发挥石油企业作用,必须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进程,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对企业各项制度进行分析,从而保障销售环节更加全面、更加规范。因此,为了能够提高销售业绩,保障整个销售流程,必须要对企业运转过程中各项数据进行规范和整理,并结合石油企业内部体系建设,加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构建各项数据的数据库,包括销售数据、市场数据、内控数据等,从而对企业活动进行约束与规范。在数据库信息管理下,通过构建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各项流程,并对企业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推动石油企业体系完善度,推动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推动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程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生产力作为石油企业的根基,销售作为发挥生产力作用的重要渠道。在生产力前提下,石油企业想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不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进程,从而让石油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整体运作活动来说,如果生产力无法保障销量,那么生产力也变得过于表面,要求石油企业要结合市场环境与客户实际需求基础上,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入手,并基于制度体系流程框架对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从而提高制度体系的覆盖范围与管理范围,充分发挥制度体系在石油营销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与流程机制,石油企业不仅要做好销售环节,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特别是国际相关企业,由于我国不仅是石油生产国,同时也是石油进口国,石油销售量与石油价格有着直接关系,降低石油生产、进口成本,是保障石油销量的基础,因此,强化石油企业与国际石油企业的联系,对我国石油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学习国际上石油企业先进的制度体系与流程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石油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程。结束语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具有“液态黄金”之称,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国际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不断推动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石油销售流程,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活动执行力度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江,许超.基于流程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56-57.
[2]罗才旺.对构建企业制度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09):12-13.
[3]李晓娟.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28.
[4]何大春.国有企业建设一流企业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探索[J].中国商贸,2014,14:47-48.
[5]刘先平.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9(17).
[6]倪敬启.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中州煤炭,2011(5).
[7]季晓南.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09(7).
[8]、刘巨钦,吴维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演进与制度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
[9]生连科.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10]吴志强,赵红梅.浅析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与深化[J].经济师,2003(12).
1、全面完成财政收入任务。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奋斗目标为34亿元,同比增长3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奋斗目标为27.25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财政部门收入目标为5.5亿元。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抓好省级专项资金竞争立项及项目申报争取工作。
2、大力推动产业经济转型。不断完善园区设施配套,打造千亿工业园。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支持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认真落实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高效利用2亿元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产业发展调度资金及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为企业上市提供财务、政策、资金等支持。
3、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加大投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农产品品牌开发。推进优质柑桔、高效茶叶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东商贸物流中心,加大投入推进国际商贸城二期、农产品综合市场等项目建设,促进新的城市商贸圈形成。扶持红花套物流园、枝城煤配中心等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支持创建省级旅游名镇。
5、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支持村镇建设“以奖代补”工程实施,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构建以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基础,以宜居村庄为落脚点,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
6、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不断完善财政扶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等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和节能减排财税激励机制,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7、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力争2013年被财政部教科文司列为财政教育改革与管理的联系点。
8、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救济体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残疾人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工作,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和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和增加就业。
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乡村卫生室财务管理和分配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全面提高农村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加大对血吸虫病、艾滋病、计划免疫等重大疾病防控支持力度。
10、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广电传媒、印刷包装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品牌提档升级。
11、支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工作,足额保障政法经费投入。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等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加强解决疑难问题专项资金管理,支持化解突出问题。支持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支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建设。
1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小农水”重点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强化工程。认真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中低产田、低产林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区建设,利用插花扶贫专项资金推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攻坚。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13、加强乡镇财政所管理。实施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深入推进乡镇财政所垂管工作。巩固“乡财县管”改革成果,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建设,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责任和专管员考核奖惩各项措施。加强专管员必备信息库建设,不断完善专管员必备信息目录软件,力争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14、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及完整性。强化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规范预算指标管理,增强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强化预算监督,形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15、加强财政国库管理。加大公务卡应用推广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专户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决算工作机制。
16、创新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创新资产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国有资产处置、经营收益。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和经济实体脱钩改制。加强乡镇闲置资产管理,支持乡镇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力争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加强财政科学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17、狠抓增收节支。完善财税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财税部门、乡镇及相关单位的协税护税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源调查及分析,进一步探索政府非税收入税式管理,完善收入增长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18、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开展财政政策、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加强预算收支、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监督检查,将会计监督检查同“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强化财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深入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
19、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指标和办法,总结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成果,扩大资金绩效评价范围。逐步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应用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和效率。力争2013年我市被纳入全省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20、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构建领导、监管、执行机构三位一体,监管与执行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加强采购信息公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采购模式。探索实施批量集中采购模式,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益。
21、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提高财政资金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机制,试行评审项目再复核制度,改进评审方式,提高财政投资评审的准确率和约束力。
22、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强化“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及时公开重大财政专项支出。
23、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推进财政信息化大平台建设,实现财政内部业务、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间的信息贯通,加强财政信息安全建设。力争全省财政核心管理软件推广工作在我市试点。
2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加强财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继续开展财政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清理,规范财政执法和财政监督行为。积极开展财政“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和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争创“全省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先进集体。
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水平
25、深入开展文明创建。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重点,以“四城联创”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财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系统文明创建水平,确保两个基层财政所进入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行列,局机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26、加强青年干部培养。把青年干部培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制定青年干部培养办法,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采取多种方式提高青年干部的党务、政务、业务和服务工作能力,创新青年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27、创新机关效能管理。开展绩效管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年度绩效目标实现。深化治庸问责活动,从改进调查研究、信息宣传,精简各类会议、文件简报,狠抓效能建设,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一、基本情况
我县各粮食加工企业共有19家(10月份新成立一家),均属个体私营加工户,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加工能力一般在日产XX吨至XX吨之间,所加工的大米主要销售本地市场,少部分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城市。
二、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局于5月6日以*粮[20*]100号文《关于制定大米加工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县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了与相关单位的协作共事,县局组织召开了试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动员大会,提出要求,落实了工作的具体任务。
2.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为具体落实工作措施,县
局制定了《大米加工经营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利用现有大米加工经营企业的基本优势,充分依靠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全面提高大米加工经营消费的安全信用水平。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规范流通环节的经营销售行为,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销售记录,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使该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逐项分解,层层落实,保证了责任到位。
3.建立考核制度。为了使信用体系建设能够*到预期的目的,县局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专项目标考核,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年底按百分制实行考核评定,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比资格。
4.树立典范,联动整体。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局把基础条件较好,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十家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同时又将其余企业纳入了信用体系建设行列,取得了较好成效。
5.加大投入,确保成效。为了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领导对工作中应开支的费用十分支持,特别是宣传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专项整治工作等,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元。
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
1.县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修订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制订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专项整治、监管工作职责,宣传教育制度,督查检查制度,举报投诉处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质量检验登记制度,经营主体准入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等职责制度。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县局将各加工企业全部纳入了监管对象,局机关各股室为监管主体,并将职责任务分解到各股室,进一步强化落实了主管单位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责任,并要求企业安排一人作为信息员,与县局随时保持联系,报告工作情况及相关信息,形成了以企业为基础的全方位广泛覆盖的监管网络。
3.积极配合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搞好大米加工经营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我局都与相关单位密切协作,确保工作有效进行。
4.强化宣传教育。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上墙,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预案内容,同时配合县食安委组织的食品安全进农村宣传活动,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下乡宣传,在迎奥运法制宣传中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此外,还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提高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消费信心,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四、注重监管环节,强化整治
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环节,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局以各企业为依托,加大机关各职能股室的监督管理职责,积极配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实现对企业的日常监管。
一是加强平时的日常管理。县局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为搞好日常监管,首先是对各企业建立了监管档案,设置了监管登记簿,举报投诉登记簿,食品安全事故登记簿,投诉及事故处理登记簿等簿册。其次是建立了日常监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逗硬兑现。再次是实行量化考核评比以确定信用等级,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信用奖惩制度对大米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了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体系。10月份,按照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县局对19家企业进行了考核,并评定了等级,其中A级企业10家,B级企业8家。
二是抓好粮食的常规检测,按照县食安委统一下*的检测计划,由河市大库和麻柳粮站两个化验室进行对粮食的常规检测,并定期向县食安委报告检测情况。
【关键词】 环境监测体系 应急检测 措施
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检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环境保护现实要求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质量体系是否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站均通过了计量认证和资质认证的“双认证”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了质控室,专门负责全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布点、采样、运输、交接、分析样品的全过程,基本都按照QA/Qc规定操作,所有数据均通过三级审核,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存在的问题是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较少;仪器设备老化,灵敏度不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实验室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系统误差较大;质控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都承担有分析项目,造成内部控制的覆盖面不全面,效果相对较差。
1.2 环境要素监测难度大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已初步建立了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要素监测体系,按监测对象又可划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能够开展SO2、NO2、PMIO、TSP等基本的空气质量指标、大部分地表水质量指标和声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污染源监测方面,废气能够开展烟尘和粉尘监测,废水能够开展常规无机指标的监测,噪声能够开展厂界、场界、边界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表水监测中因无相关仪器而无法监测相应项目,如必测的汞、硒因无原子荧光分析仪而未监测,没有无菌室而不能开展细菌学指标的监测;
(2)废气监测中基本没有开展流动污染源(汽车)监测,部分监测站因仪器条件限制没有开展SO2、NOx、NH3、CO等指标的监测;
(3)废水监测有局限性,大部分监测站基本不能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4)仅能监测土壤中的极少指标,无法开展固废、恶臭、室内空气、放射线及电磁辐射监测,监测范围具有局限性。
1.3 环境监测信息与统计体系尚需完善
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与上级监测机构实现了数据传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工作中企业上报数据的逻辑陛较差,其数据真性难以核实;监测信息统计软件存在一些小问题尚需完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不健全,传输手段相对落后,尚未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此外,监测信息统计中缺乏一些技术规范作为技术支撑。
2 建立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应将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利用社会各类检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检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2.2 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合理地选择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完善日常监测工作。
2.3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应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
2.4 编制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提前贮备资源。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以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完善应急策略。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监测在为环境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连系,应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监测站的作用,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使环境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孙健.县级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06,(23):33-34.
【关键词】精益安全;企业发展
企业在追求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整个生产线的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以企业安全化生产为主要管理手段,从而将企业与安全相关的目标、制度、承诺、责任以及文化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员工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行为,并强化对企业生产中的危险环节的预警和监控管理,如此才能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更精益化、规范化、标准化。所以,就具体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如何将其精益化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运行与控制体系和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
一、安全目标管理是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精髓
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生产条件的基础必须要建立有安全目标管理模式,并且根据企业的整体市场目标来确定安全生产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标,并且在过程中使用相对应的安全管理方案和技术工艺来实现这个目标和指标过程。
企业所需的安全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项目:第一,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从必须总体上都围绕着企业的安全生产为首要目标,将每个部分层层分解,使得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安全目标和指标;第二,生产责任明确,必须要按照指定的安全目标和安全指标落实到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方案上;第三,奖罚分明,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励员工的生产热情,并督促以更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要实现以上的要求就必须要以安全管理决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目标和第一生产前提,将生产环节分解开来,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落实管理措施,真正做到目标和指标的定量化、保证措施具体化,从而保证安全指标和目标相对应的方案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的完善,实现企业安生管理的精益化及持续改进机制。
二、安全生产制度与标准建设是精益化安全管理的依据
企业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大力建设,也企业能否顺利展开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根本和依据,是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企业落实精益化安全管理生产的重要依据。
1、企业必须及时识别适用的安全法规和标准,通过宣贯和教育培训,使员工知法懂标准,明确自己工作所要达到的规范要求,从而自觉地遵章守纪。
2、及时根据法规要求修订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主要管理制度应包括: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隐患排查与事故责任追究、安全与职业健康的教育培训、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三同时”管理、危险作业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以此规范企业的安全管理程序,确保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各负其责。
3、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明确岗位存在的风险,以及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方法、日常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方法,细化各项作业的程序和规范、标准。通过推行标准化作业,完善精益安全作业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三、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是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基础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体系是实现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基础,而安全责任体系的核心是完善安全承诺和安全考核制度。因此,企业首先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年度安全目标和指标逐级分解并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在全员范围内承诺各自的安全义务与责任,做到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死角;其次,应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评价模型,按照“以岗位安全绩效考核为重点,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为主线,以杜绝岗位安全责任事故为目标”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办法,通过全程式的安全考核评价,激励或约束全员日常的安全生产行为。同时,结合开展安全风险抵押金及联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安全标准化动态考评、重大责任事项一票否决等履职问责等措施,促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位员工,使各项安全管理更加精益、更加规范。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建立全面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度体系是企业实施精益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一个基础环节,而整个安全责任体系的核心便是全面完善安全承诺及安全考核的制度。所以,企业首先需要先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整个管理环节的安全目标和指标逐步分层次的分派下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最终负责人,从而做到每个生产环节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死角;其次,还要对安全体系建立完全的标准,以及工作业绩、态度、能力等评价模型的建立,按照杜绝岗位安全责任事故为目标的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考核方式,并对生产全部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以激励员工保持日常的安全生产行为。与此同时,还要展开联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追究、重大责任事项一票否决等履职问责的措施,从而使得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上,使得生产安全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
四、安全文化建设是精益化安全管理的保障
大力弘扬先进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文化融人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之中。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全员的日常安全生产行为,这是实现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基本保障。
安全文化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创建安全文化氛围、规范安全行为和态度。通过日常不问断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精益安全管理思想,用安全氛围影响安全态度,用安全态度指导安全行为,使领导层“诚信履职”、管理层“诚信做事”、执行层“诚信作业”,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精益安全管理依赖于较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要求员工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是“我要安全”,还要做到“我会安全”。
五、运行与控制体系建设是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根本
精益化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危险源管控,而加强各岗位的危险辨识与控制是实现“零事故”的根本。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运行与控制体系建设(如开展一日安全员活动、隐患提案活动、安全专念、低频次作业管控、KYT、指名作业、现场5s及管理板目视化等活动),强化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对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等不安全状态的控制,以及对相关方的控制、对危险点与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二是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2.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4.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2002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在广州的“车贷险”骗赔案中,曾经发现一家保险公司的6个支公司同时为一部车办理了保证保险。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且不论这个指标是否经过科学测算,是否实事求是)不但有物质奖励,还可能加官晋爵,否则,就会遭到惩罚,甚至丢掉“乌纱帽”。同时,基层公司可支配的费用也仅仅唯系于保费收入,多收多花,少收少花,不收不花。这种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的构想
(一)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省市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可以说,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保险业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二)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要在保险业内逐步形成“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要统筹全行业的信用法制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落实。现阶段,应尽快出台《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信用管理办法》等法规。
(三)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1.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在制度建立上,某寿险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明确规定营销员不得收取客户的现金作保费,必须由客户将保费存入银行,公司直接与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收费环节的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营销员挪用、诈骗保费的可能性。
2.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及披露,可以参照英国做法,由行业协会进行。在投保人投保时,保险公司有权通过行业协会获得该投保人的资信状况、履约守诺及遵纪守法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数据的管理制度,现阶段可由行业协会采集投保人的投保及理赔记录。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除在指定刊物上定期详细如实公开其经营管理状况外,各保险公司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专线服务电话、专业网站等,对投保人提出的有关公司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均应如实全面解答。
(四)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
经济主体只有考虑长远利益,才有积极性建立一个不欺骗的信誉。而要使经济主体重视长远利益,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着信誉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归别人所有,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未来收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可以把经济主体建立信誉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时,作为“经济人”的决策者没有理由重视企业的信誉。因而,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