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

第1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给创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奠定基础,市政府决定开展市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树立大人口的观念,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口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研判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建综合改革示范县,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转变职能,促进人口问题统筹解决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的思路是围绕“扩职、克难、转型、创新”来进行,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立以下六大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1)突出领导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列入县区党政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专题研究不少于4次。实行县级领导和成员部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乡镇制度。

(2)突出部门配合。各部门实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出台政策措施要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衔接,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坚持评优树模,干部提拔重用计生审查鉴定制度。

(3)严格督查考核。建立综合分析、定期通报、年度报告、考核评比等制度,加强对人口大镇的重点剖析,实行乡镇末尾“黄牌警告”制度,认真开展乡镇、村(社区)分类管理升级进位活动。

(4)确保投入到位。人口计生事业费每年按人均0.5元递增,专款专用,及时拨付。

2.建立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1)建立人口计生执法机构,确保编制人员到位。

(2)依法作好服务证、生育证、婚育证、独生子女光荣证、奖扶证的办理发放工作,严禁收取押金和管理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活动,实行违法违纪有奖举报制度,解决突出问题。

(4)严肃查处违法生育。出现违法生育,既要处理当事人,又要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到80%以上。

3.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机制

(1)健全以“县站为龙头、镇中心站为重点、乡普通站为基础、村服务室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覆盖城乡的计生服务网络。

(2)坚持“防、查、治”并举,认真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健康检查率、患病治疗率均达85%以上。

(3)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国家试点工作。强化“两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婚前检查和孕前筛查。

(4)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示范站创建活动,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温馨计生、亲情计生、和谐计生”服务。

4.建立完善宣传倡导机制

(1)突出教育先导作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及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

(2)围绕生命、家庭、健康等主题,创新传播平台、丰富主题宣传,建立网上孕育学校、婚姻课堂、人口论坛等,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

(3)创建人口早教、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老年康乐服务基地。每年创建新型文化园区2个以上。

(4)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或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1)结合民生工程,整合现有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补助、减免资金,确保优惠政策兑现当年无欠账。

(2)整合部门资源,实行“一部门一措施”,在子女入学、就业安排、农民工培训、扶贫贷款、集体林权改革、项目规划等方面对计生家庭进行“特惠”倾斜,推动计生优惠政策与民生普惠政策的衔接。

(3)实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4)做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发放工作。

6.建立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完善村规民约,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新农村新家庭、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2)按照村(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建好村计生活动室、服务室,落实村专干和中心户长的报酬,探索建立多年从事计生工作村专干的奖励保障机制。

(3)发挥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生育关怀基金,实施“爱心助学”、“生育援助、大病救助”等活动,切实帮助计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4)建立“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群众工作机制,加强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三、评估程序

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择2个县区作为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示范县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报。每年初,由各县区人民政府提交创建报告,提出基本思路,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二)评估。当年10月底前,由市人口计生局按照综合改革评估方案,组织进行审核验收。

(三)命名。对达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标准的,由市政府予以命名,分别表彰奖励5万元。

(四)上报。达到市级综合改革示范县标准的县区,作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市上进行上报,并给予重点支持。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建活动是推动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县区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措施,认真开展创建活动。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抓好典型示范。各县区要结合本方案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深入扎实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和先进典型。人口网站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创建工作的好做法,总结推广好经验,引导各地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第2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是指以市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居)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市级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的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是做好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工作方针,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管理,规范服务,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妇幼保健服务,减女儿童在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健康隐患,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二、完善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建设

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属性,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按照“市建龙头、镇强枢纽、村打基础”的总体布局,健全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

一是要加强“龙头”建设。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的内涵建设,要按《省妇幼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办法》和《省妇幼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标准(试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全市妇幼保健指导中心,突出公共卫生性质,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管理、基层指导、群体保健、健康教育、业务技术培训、检查评估、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协助卫生部门制定妇幼卫生工作措施、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是加强“枢纽”建设。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妇幼保健“枢纽”,要设立妇幼保健科,配备专职保健人员,负责辖区内妇幼保健工作。同时做好对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保健人员的妇幼保健技能培训、指导,提高其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网底”建设。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服务网底,是做好个体、群体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配备乡村医生(医生),尤其是女乡医,承担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等生殖健康相关服务以及妇幼卫生基础信息收集,协助镇(街)卫生院做好相关工作。

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为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加强相应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分级医疗保健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纵向义务合作关系,实现“早孕建卡在社区、高危管理进医院、产后访视回社区”的服务模式,使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到基本妇幼保健服务。

市级综合医疗机构做为技术支撑,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大对基层的技术指导、支持。设立高危妊娠门诊及病房、新生儿抢救间,进一步完善孕产妇、新生儿转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抢救能力,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

三、明确三级妇幼保健网职责

(一)村(居)级妇幼保健网职责

承担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等生殖健康相关服务以及妇幼卫生基础信息收集,协助镇(街)卫生院做好相关工作。

1.专人负责妇幼卫生工作,掌握本辖区人口变动情况,填写孕产妇登记本、7岁以下儿童登记本,建立孕产妇、儿童健康档案,掌握动态变化,发生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时上报并做好登记。

2.定期参加镇(街)卫生院妇幼卫生工作例会,按规定报告妇幼(出生和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3.督促早孕妇女进行早孕检查及保健。

4.开展妇幼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工作。

4.完成上级卫生部门安排的其他指令性任务。

(二)镇级妇幼保健网职责

1.掌握辖区内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基本情况。建立孕产妇、儿童保健手册与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总结孕产妇、儿童管理情况,准确、及时上报妇幼卫生常规报表,完成妇幼卫生信息统计质控任务;对死亡的孕产妇和围产儿进行调查、登记、填卡上报。

2.培训、指导村级完成妇幼卫生任务,定期召开村级妇幼例会。

3.在市级指导下开展妇幼保健服务,接受市级培训、管理与监督。

4.为孕产妇提供规范的孕产期保健服务,筛查高危并加强管理。负责与市级建立网络联系,保证转诊或寻求支持的通路顺畅,所有转诊病人有转诊记录。

5.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规范的儿童保健服务、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

6.开展辖区内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

7.开展妇幼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工作。

(三)市级妇幼保健网职责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辖区内妇女儿童保健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妇女儿童保健业务指导管理。

2.培训、指导镇级完成妇幼卫生任务,定期召开镇级妇幼例会。

3.固定专人负责全市妇幼卫生常规报表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完成“三网监测”与信息统计质控任务。

4.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产前筛查;为产妇提供科学育儿、合理营养和母乳喂养的指导;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

5.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延伸服务。

6.承担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

(四)批准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职责

1.确定专职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员,负责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死亡、出生、活产、孕产妇保健服务等数据的统计工作,定期上报。

2.组织院内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讨论,做好本院孕产妇死因评审,并及时向同级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将死亡报告卡送妇幼保健机构。急诊科、儿科、病案室等有关科室应积极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完成每年度的年报质控工作。

3.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全市业务培训、技术指导。设孕产妇保健门诊,提供规范的孕期保健服务,认真填写保健手册,实施系统保健。

4.畅通绿色通道。畅通全市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设高危妊娠门诊及病房,成立危重孕产妇及危重儿童抢救中心,承担高危孕产妇及难产、高危儿的会诊、转诊、抢救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房屋、设备配备:按卫生部《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9〕235号)、《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卫妇社发〔2011〕56号)以及《省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鲁卫妇社发〔2011〕11号)文件中关于房屋、设备的配备要求,配备业务用房和基本的设备、设施。

(二)人员配备。各医疗保健机构要明确专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本辖区妇幼保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要相对固定,确需调整的,需报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三)落实妇幼保健人员补助待遇。为保持妇幼保健队伍的稳定,对从事群体妇幼保健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可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应高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津贴平均水平。

第3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全区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民政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构建“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方式更加多样、创新更加有效”的现代民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切实发挥民政部门在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管理中的骨干作用,现就2014年全区民政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主要指标

(一)基本现代化指标

1、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省级社区30%,市级社区50%。(责任科室:社区工作科、民政科)

2、新增养老机构床位78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24张。(责任科室:社会福利科)

(二)重点项目

完成泰州社会福利院一期工程建设。(责任单位:泰州社会福利院)

(三)重点工作目标

1、完善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实现城乡低保救助标准一体化,城乡低保对象按400元/月每人进行补差。(责任科室:社福科)

2、做好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发放及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的核查与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发放到位。(责任科室:老龄工作科、优抚科)

3、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23家居家养老服务站达到2A级以上评估标准,确保每个街道有2个以上社区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责任科室:社福科、老龄科)

4、着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65%以上。(责任科室:社福科)

5、进一步深化“一助一”扶优帮扶活动、落实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责任科室:优抚科)

6、加快社区两房建设,全年新增“两房”面积3000平方米。(责任科室:社区工作科)

7、完成城西街道九龙社区、引东社区,京泰路街道响林村、林南社区、十里铺等社区,苏陈镇夏棋社区、夏郑等社区区划调整。(责任科室:民政科)

8、继续开展村(社区)创佳争先、新社区达标建设活动,90%的社区建成到户管理体制。(责任科室:民政科、社区工作科)

9、加大对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村(居)务公开率100%。(责任科室:民政科)

二、具体安排

(一)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低保标准城乡一体。按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调整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低保保障能力和水平,2014年实现城乡低保救助标准一体化,城乡低保对象按400元/月.人进行补差。通过社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实施多部门联动,建立低保报批、审核比对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保障五保老年人的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农村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通过多方渠道争取经费,对急待维修及改、扩建的敬老院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修改完善镇街、村居《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新培育1个国家、2个省、10个市级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综合利用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及其他公共场所,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城乡避灾场所,建成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系统。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应急知识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村)居民的日常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健全低保边缘群体和特困群体的就医、助学、住房等帮困机制。开展特困群体的临时救助,根据物价涨幅情况,及时启动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加快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效落实老年优待政策,着重对尊老金发放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增减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尊老金有序发放到位。巩固和落实“三无老人”供养及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2014年散居孤儿供养标准达880元/月.人,并适时调整明确监护人、包扶人,确保孤儿健康成长。“三无老人”老有所养,供养标准达913元/月.人。积极创办福利企业,着力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建立覆盖全民的适度普惠型殡葬政策,将基本殡葬服务费免费范围扩大到全体居民。

(二)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

加快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高标准建设泰州社会福利院,确保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运用其辐射作用,带动镇街敬老院、老年公寓规范化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2014年,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增长780张。

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研究制定切合我区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居家养老基础性作用,探索日间照料室等多种运行模式,并将成熟经验在全区进行推广,确保每个街道有2个以上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做好省、市A级、AA级、AAA级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站评估验收准备工作,2014年,全区有2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完成AA级以上省、市评估验收。

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对“电子保姆”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健全完善相配套的社区服务制度,运用其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化、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

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组织人员参加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率达70%以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全区养老服务行业水平的提升。

完善镇街、村居老年活动中心运行机制。继续推行“以奖代补”的激励举措,积极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努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双拥优抚扎实推进

完善优抚对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和“一助一”帮扶活动,继续完善“政策照顾、小病补助、大病互助、重病救助、慢性病疗养”五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

加大符合安置政策退役士官的安置力度。提高安置岗位质量,确保安置率达100%。精心组织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加强跟踪督察工作,在确保学员“双证”获取率、就业率达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

拓展和丰富优抚对象精神抚慰举措。及时调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慰问制度,把对优抚对象的慰问关心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逐步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

(四)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优化社区规模布局,按照“走向合理、界线分明、规模适度”和2000-3000户设置社区规模的要求,做好涉农街道和九龙、罡杨、苏陈等镇新建小区的组建工作。继续在全区推行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一校”组织架构,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以老社区创佳争先、新社区达标建设活动为抓手,过堂式推进,全区100%的社区建成到户管理体系。

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继续实施社区用房建设,完成新建小区社区服务综合设施的“排兵布阵”,改造老社区服务用房,增加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的利用率。确保社区用房标准不低于400平方米,办事大厅不小于50平方米,按照“三室三中心”的功能要求,采取新建、整合、置换等方式方法,合理配置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尽量缩小办公面积,扩大居民活动空间。在功能设置上,优先为老年人、残疾人和青少年儿童服务。

加快建立“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工作者为支撑,着力推动社区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多元开放的社区服务网络。做好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工作,每个城市社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撤村建居新建社区不少于2个。

构建社区建设保障机制。深入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管理、服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招聘补充社区工作者,为2014年社区“两委”换届做好准备。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切实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台全区《村(社区)中心户长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中心户长队伍建设。规范社区建设经费的使用,会同财政部门督促镇街(园区)将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等纳入镇街(园区)财政预算。

(五)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基层民主自治长效监督机制,定期对村居开展巡查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在全区各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推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构和机制,确保村(居)务公开率100%。

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制定和推广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依法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完成城西街道九龙社区、引东社区,京泰路街道响林村、林南社区、十里铺社区,苏陈镇夏棋社区、夏郑社区区划调整。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完成全国政区大典篇的编撰工作。巩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成果,开展全国婚姻登记合格单位创建活动,打造婚姻登记服务优质品牌。做好清明期间文明安全祭扫和宣传工作,推进绿色殡葬,倡导生态殡葬和健康文明祭扫方式。

(六)大力推进现代民政

加强民政项目建设和管理。按照省民政厅“项目建设年”要求,在全区民政系统形成重视项目、抢抓项目、抓好项目的工作氛围。

第4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

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与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就商洛而言,近年来,全市电子政务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商洛市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发达地区相比,商洛市电子政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离互联治理的阶段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1、电子政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总体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在中央、省级等层面的发展相对迅速,而在市县级以下相对薄弱,政府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的延伸仍需大力推进。同时,电子政务发展存在普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此外,在电子政务的规划方面,在战略层面的规划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在核心数据、重点业务层面上的规划。

2、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欧洲国家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高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如瑞典的互联网普及率为74.9%,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8.8%。韩国在电子政务调查全球排名中迅速提升也得益于其位居世界第一的80%的互联网普及率。《2012年陕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陕西省网民规模达到1551万人,网民普及率升至41.5%;商洛在这方面是近六、七年才兴起的基础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3、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我国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005),并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2005)从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和信息安全5个方面指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2009),表明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立法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客观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程度仍然不够,标准指标设计上相对宽泛,尚需各部门针对电子政务实际进一步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操作性。此外,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体系尚需逐步健全。

4、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电子政务工作依然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在电子政务成熟的国家,运维资金一般占到电子政务资金总投入的75%以上,而我国80%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比较而言对运维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5、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如欧盟出台《2007-2010年提升电子政务效率和效能的关键行动计划》作为指导欧盟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效能的里程碑式文件。我国对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监督考核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构建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体系必须要有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体系作为支撑。基于此,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多渠道促进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等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环节。

二、商洛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3年至今后的几年,商洛电子政务要以“两网(电子政务内、外网)、一站(政务网站)、两平台(市、县区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服务于市、县、镇、村四级区域)、一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为重点,以服务政务工作为核心,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主线,进一步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健全电子政务体制机制,完善电子政务网络设施,强化政府网站建设管理,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高我市政务信息化工作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主要目标要达到:

1.网络覆盖到村。电子政务内、外网覆盖市、县两级,县级以下电子政务外网通过互联网逐步延伸至镇、村,实现省、市、县、镇、村网络互联互通。

2.建设应用并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市、县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全部建成,两级平台服务于市、县、镇、村四级区域。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等一大批应用系统建设顺利推进,业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明显,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平均达到20%以上。

3.网站升质提档。开展网站绩效评估,提高网站服务能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推进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提高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政务网站建设率达95%以上。

4.信息公开及时。信息公开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增强。涉及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深入推进。

5.安全保障有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软硬件安全产品应用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应用支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三、商洛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内外网升级改造。科学制定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计划,强力推进电子政务骨干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应用支撑和资源整合能力,为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加强商洛市电子政务内外网的建设和管理。

2、快速推进市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坚持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有序推进、确保安全的建设原则,落实统一、安全、节约、高效的建设要求,统筹推进市级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3、完成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任务。按照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目标和互联互通、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管理。

4、加快市县两级城域网建设。完成市级城域网建设任务。

5、优化行政中心办公大楼电子政务网络环境。完善互联网接入方式,增加互联网双链路接入,为行政中心办公大楼单位日常办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工作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成市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认真做好各项应用系统的研发,进一步完善市、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力度,市、县区政府部门单位网站建设率力争达到100%。

2、组织开展网上访谈活动,加强政民互动。推进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及问题的受理、处理及反馈工作机制,实现网上、领导信箱、在线访谈等互动栏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做好全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开展全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和考核,强化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内容维护、运行维护、网站建设、信息保障为重要指标的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政府网站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4、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制定出台《商洛市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加强网站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促进全市政府网站健康发展。

(三)强化政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形成多层次完备的安全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领导,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建立和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加强电子政务网络接入设备备案管理、安全审计和电子文档管理,实现接入终端和设备的统一管理,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制定完善电子公文管理、公文传输系统专用设备管理等相关制度,严格上网信息审查,做到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

3、加快推广数字证书认证,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规范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政务信息安全通报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形成多层次完备的安全责任体系。

4、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动态网络资源管理、监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泄密的防范和管理能力。

5、加强运行维护制度建设,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及重要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和预案,实现运行维护管理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化宣传培训

1、大力开展电子政务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采取集中培训、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抓好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公文网上传输和网上办公业务的学习培训,使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网上办公流程和操作方法,确保公文电子传输和网上办公工作的顺利推进,提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

2、加大对政务信息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应用、数据网络管理、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安全等业务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交流和电子政务应用操作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全市信息化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3、广泛宣传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等,调动全市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5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否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大局。我们在深入调研后认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坚持“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注重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土地流转难。

一、加快创新经营体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体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一是发展土地合作社。在二三产业发展快、大多数农民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村,组建土地合作社,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合作社负责管理土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年终采取按股分红等方式运作,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整村连片流转。结合乡镇撤并、大村并小村、分散村向中心村集中,对承包农户经营土地少、流出意向多的乡镇、村组,积极引导开展整乡镇、整村连片流转。对不愿流转的农户,可以在保证农户权益不受损失、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采取“土地互换”等方式,调整种植田块,促进连片流转。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借鉴银行货币存贷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银行。土地银行对农户存入的承包土地,采取保底分红形式,可直接经营,也可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营,使土地流转更加方便灵活。流转形成的规模化土地,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生产形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流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与潜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扶持是促进土地流转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结合贯彻国家农业部颁布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建议省市结合实际,及时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工作指导、规范服务和监督管理,特别对一些实质性问题要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加强财政支持。省、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户发展。对于土地流转业绩较好的县镇村、中介服务组织及带动效应明显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资金扶持。二是加强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引导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解决规模经营主体资金不足问题。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给予足够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三是落实用地政策。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发展需要建造的简易仓库,晒场等临时性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帮助解决规模经营主体的用地困难。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谋划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农村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社会保险,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完善、转移衔接自如、信息服务便捷”目标,消除农民的保障忧虑,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五是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产权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序逐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有形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户产等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步伐,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保障农民转市民后的各项待遇,降低农民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程度,让农民放心地离乡、放心地流转土地。

三、进一步完善流转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牵扯线搭桥作用,创造流转条件。一是完善服务机构。市、县两级农业行政部门应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土地流转信息网站,负责土地流转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咨询、流转规范程序制订、流转纠纷调处等工作;每个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所,具体负责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及、土地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等工作,积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各类农村土地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每个行政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主要做好土地流转原始信息的收集、审查、登记管理和合同签订等工作。通过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建设,提供全覆盖、多层次的土地流转服务。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纠纷调处和拟流转土地的信息储备、价值评估、价格形成等服务体系。严格控制土地非农流向,强化流转行为监管,制止各种强占、寻租行为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老人家规行为。积极设立纠纷仲裁机构,依法开展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的仲裁,妥善解决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通过合作、入股、经营权置换等方式,将流转土地实行集中储备,建立供求信息数据库。开展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探索以市场机制双方协商定价和按单位积极小麦平均产量定价并行的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交易和,为土地有偿流转提供依据。三是规范流转行为。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推行规范文本,对形成稳定流转关系尚未签订流转合同的,积极督促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对已签订的流转合同按照规范文本要求加以完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程序合法、合同规范、资料完备。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切实加强流转合同等资料的档案管理,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通过科学有序的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为推进城乡统筹,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新路。

第6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和市计生协会《2013年度工作要点》,坚持公开、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村计生协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客观反映全镇基层协会工作实际状况,总结先进典型和示范经验,推动全镇协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考核评估内容

根据市协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一)领导重视

1、村支部、村委会把计生协工作纳入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范围,积极发挥计生协作用,积极指导和帮助计生协工作开展情况。

2、定期召开协会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把计生协会工作与人口计生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部署。

3、保障协会开展工作所需的活动经费(在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到一定比例)、活动场所。

(二)组织建设

1、村计生协按时换届,按照协会章程及时召开理事会议,对协会组织人员调整充实,保证协会组织网络健全。工作规范,制度完善。

2、村协会建会率达到100%,协会作用发挥良好,活动经常。

3、基层“会员之家”的建设达到“五有”(有活动场所、有服务项目、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的标准要求。

(三)宣传教育

1、宣传教育工作,有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有宣传活动阵地。

2、围绕全市“助福行动”、“十百千工程”等相关文件、“生殖健康”、“国策法规”、“生育关怀”、“关爱女孩”、“协会职能和活动”等内容印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村宣传品五种以上。固定的协会宣传标语不低于3幅,临时性的宣传标语不低于6幅。

3、建立健全以会员(志愿者)为主的基层文艺宣传队伍,围绕计生政策的“三个不变”和中央《决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本年度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不低于两次。

5、在“5.29”会员活动日7.11人口日等重大节日有专题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基层群众自治

1、依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进和规范村级人口计生合同管理。乡镇对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进行分类指导,群众参与修订村规民约,群众参与率达80%以上。

2、村规民约和计划生育合同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倡导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婚育新风,促进社会讲文明;关心计生家庭,促进国策落实。

3、强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积极发挥会员的骨干作用,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六化”机制。即章程公约合法化、民主监督制度化、责任追究程序化、合同争议仲裁化、奖惩兑现公开化、管理服务规范化。

三、考核评估方式、范围、时间

本年度工作的考核评估,采取平时督导调研和年级集中考核两种方式进行,范围是各村计生协,年终调研评估定于12月份。

第7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一、主要内容

(一)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

1、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管理的五条规定》,按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三大主业(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职能”(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健康)规范服务中心管理;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心规范管理职责任务,制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管理具体规定。

2、建立避孕节育目标人群档案。将全镇已婚育龄群众划分为红、黄、绿、白四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红色人群即生育后未落实避孕措施且近3年有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黄色人群即服用避孕药具且近三年内无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绿色人群即已落实有效长效节育措施且三年内无补救行为的育龄人员;白色人群即已婚未育、不孕不育的育龄人员。

3、对红色人群实行重点管理。建立红色目标人群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落实“红转绿”包保责任制。

4、加强避孕药具管理。畅通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提高避孕药具服务质量,有效发挥村服务室和医务室药具免费发放职责。

5、实行避孕节育双向知情选择。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实现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知识和医生对育龄群众身体状况双向知情。加强避孕节育双向选择知识宣传,全年印发资料1000份。

6、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补一免”奖励政策。对当年上环的对象,补交通费20元,补营养费20元,补误工费20元,免手术费。对自愿选择其它高档节育环的对象,除免费手术费另外补助30元。对自愿采取绝育手术的育龄群众每例奖励500元(治疗性绝育手术除外)。提高长效节育手术费标准,上环手术费从2010年起每例由原来的20元提高到30元。

(二)开展生殖健康普查系列服务

8、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全年开展两次生殖健康普查,确保参检率达到95%以上。

9、实施“两癌”早期筛查。以县计生服务站为主体,镇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转诊体系。坚持政府宣传、部门组织、自愿选择、高质低价、特困救助的原则稳步推进“两癌”筛查工作,确保全镇筛查人数达到100例以上。对实施“两癌”治疗手术的育龄妇女,每例补助1000元。

10、建立不孕不育对象信息档案。对全镇不孕不育对象进行摸底建档并上报到县,由县服务站提供转诊和咨询服务。

(三)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11、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立优生咨询门诊,悬挂优生优育咨询室门牌,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活动。

12、抓好免费婚检。一是建立和完善免费婚检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免费发放《新婚必读》,做到新婚对象人手一册。三是规范婚检内容程序,确保婚检质量。

13、推广科学补充孕妇营养素。一是广泛宣传孕妇补充营养素的重要性。二是确保当年生育对象“金斯利安片”服药率达到30%(6瓶/人份)以上。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优”活动

14、落实公益性岗位经费。公益项目中的临床按上级有关规定据实直达服务机构;非临床,经考核后直接补助给镇服务中心。

15、继续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两化”达标和村计生服务室的规范化建设。

二、时间安排

“安康计划”的实施共分四个阶段,具体安排时间如下:

(一)宣传发动(3月底以前)。一是召开会议;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二)组织实施(3月-9月)。一是逐级分解落实任务,确保镇、村两级职责清楚,任务明确。二是集中开展基线调查,对年以来人工终止妊娠和无节育措施对象基础信息清理清查,建立目标人群基础信息库落实包保责任制和全程服务计划。三是细化措施,狠抓落实。镇、村、计生服务中心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细化落实措施,并及时组织实施。四是加强督办定期检查。镇计生专班定期到村开展督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中期评估(2012年3月-6月)。各村对安康计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镇完成自查评估报告并上报到县。

(四)总结验收(2012年10月-12月)。一是开展自查。结合全年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上送自查报告。二是做好查缺补漏、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迎接上级考评。

第8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截至2013年底,我省57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169家县(市、区)的二级医疗机构;各级医院对口支援覆盖全省1291家乡镇卫生院和308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对口支援基层卫生工作的全覆盖。

2006年,我省出台《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到去年年底,全省三级医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各类培训2.1万次,三级医院共下派挂职副院长65人、科主任81人、中心副主任66人,全省已培养县级骨干医师5036名、乡镇临床医师2900名。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明确对赴基层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医务人员,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的补助,且下派人员待遇不变,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各地也加大投入,保证对口支援专项经费补助到位。

目前,我省县(市)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其中24家(含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县(市)级医院中有38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281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和220个省示范村卫生室,建成28家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4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省新农合村级补偿力争达50%

年内,我省新农合统筹地区将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村级门诊补偿比例力争达到50%。

2013年,我省在42个新农合统筹地区进行了大病保险试点。淮安、连云港、徐州3个地级市以市为单位统一实施方案,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全覆盖;扬州、盐城、常州3个地级市试点实施率超过50%;江宁等6个实施城乡居民医保统筹管理的地区,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同步覆盖到当地所有参合的城镇居民。今年将新农合最低筹资金从去年的每人每年350元提高到4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从280元提高到不低于320元。进一步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优化门诊、住院、转外就医等补偿标准,完善门诊特殊病种补偿办法,确保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村级门诊补偿比例力争达到50%。

我省推出卫生便民惠民十件实事

江苏省卫生厅通过政府网站等公布了2014年江苏卫生便民惠民十件实事。今年,我省70%的三级公立医院、有条件的县(市)级二级公立医院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直连上线,三级公立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就诊率保持在85%以上。

其他9件实事是:以县为单位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到2014年年底全省所有新农合统筹地区普遍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至35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以地级市为单位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协议签约率达50%以上;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在每个地级市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免费为全省农村妇女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为43个试点地区农村育龄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免费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免费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疗4000人以上,免费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抗结核治疗3.5万人以上,免费为新发现的疟疾患者提供抗疟药物治疗;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南京等建立4个省级短缺药品储备点,切实做好短缺药品储备供应;力争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和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确保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有效、便宜等。

江苏将开展雾霾健康影响监测

江苏省卫生厅印发的《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我省将对3个市5个县(市、区)开展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

会同环保、气象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江苏省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用3~5年时间建立全省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特征及成分差异,进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状况及变化趋势。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环境公害病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对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的预防及处置能力。

扬州推出卫生惠民大礼包

前不久,扬州市卫生局组织6支服务队,将“卫生惠民大礼包”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此次送出的“惠民大礼包”包括:组建一支工作团队,至少建立300个健康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团队),形成“主动服务、及时随访、健康管理”工作网络;开展一次规范化培训,组织市级专家对全市各健康管理团队业务骨干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培训覆盖率100%;发放一张征求意见表,主动听取意见、接受评议;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组织一次健康随访;发放一套健康促进手册;开展一次健康普及教育;增设一条干流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苏州市五项举措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为深化家庭医生制度服务内涵,苏州市按照“五定”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定地点。本着方便社区居民、利用社区资源的原则,由社区居委会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原则上每个社居委设立一个家庭医生工作室。

二是定时间。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工作时间根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量确定。原则上,家庭医生所在团队每周到工作室的次数不得少于1次,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其余时间妥善安排各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三是定人员。原则上由分片包干责任人或辖区内签约人员较多的家庭医生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成员包括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要求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

四是定内容。指导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孕产妇、新生儿等重点人群,提供随访服务和管理;解答居民健康咨询,提供诊疗建议,并联系上级医院提供转诊、预约挂号等服务。

五是定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家庭医生团队下社区、进驻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任务要求,按照计算“有效工时”的方法,核定有效工作时间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原则上每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对所在辖区的居民健康服务协议签约率要达到5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签约率要达到85%以上。

丹阳市全面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近年来,丹阳市利用世行贷款卫Ⅺ项目,结合医改政策落实,全面加强村卫生室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村卫生室布局,确定全市需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总数为94个;二是落实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明确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投入以镇(区)政府投入为主,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三是统一村卫生室设备设施配备,同时按照省标准格式,对所有的卫生室标牌、科室标牌以及需要上墙的制度进行统一制作发放;四是改善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按照服务人口1‰~1.2‰比例配备村医,确保每室不少于3名;五是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待遇落实,包括基药定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全面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六是加强乡村医生培训。

宝应县积极拓展村卫生室中医特色服务功能

近年来,宝应县高度重视农村三级卫生网网底的巩同发展,积极组织推进省示范村卫生室建设,在加大村卫生室基础实施投入建设、配齐基本设备的同时,重点强化村卫生室中医特色服务的培育,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村卫生室中医服务“八统一”管理,努力提升示范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第9篇:建立健康村建设评估制度范文

二是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计划分期分批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村级公办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开办分园,引导扶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园所建立发展共同体。

三是促进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按照“乡镇统筹,多元办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办园思路,鼓励和支持行政村独立或联合开办幼儿园,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在农村开办幼儿园。积极落实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地位的待遇,并给予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租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支持。

四是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师生比例,公开招录和聘用、培养培训相结合,逐步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的进行培训,改善幼儿老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聘用幼儿教师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依法落实和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五是加强办学管理。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科学合理制定农村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农村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加强农村幼儿园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配备安保人员,落实健全安全责任和安全制度,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