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材料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与本单元教学文章相联系
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编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我们的很多学生或老师都是到处找示范文章,其实本单元所学的各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范文。可以借鉴所学文章里面的写法、结构安排,甚至部分词语、句子。以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例,上册要求写作不拘形式,写实和写想象的作文。第四单元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真情实意。由于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家都养狗,也都对狗十分熟悉,于是就安排写以狗为题材的作文。先复习本单元教学文章《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找出《白鹅》一课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课文就以叫声、步态、吃相的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由此,写狗的文章也可以安排叫声、步态、吃相的内容,回忆鹅的叫声及包含的意义,狗也一样。我问学生:“谁来学学狗的叫声?”顿时,许多学生学起了狗叫,一下子觉得有趣极了。又问:“狗的叫声是否相同呢?高兴与不高兴是否有区别?”有同学回答:“狗高兴时‘汪!汪!汪汪汪!’”也有同学回答:“狗不高兴时‘呜!呜!呜!……’地。”还有同学回答:“狗被打时‘嗷!嗷!嗷!’地悲叫。”学生学得十分逼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复习鹅的步态,引出狗的步态,什么情况下怎样跑?速度怎样?有同学就回答:“我家的狗一看见陌生人,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追了出去。”还有学生说:“小白摇着尾巴,飘飘悠悠地跑到路口来迎接我回家。”然后复习《猫》这一课,本课按要求同学们是背诵了部分段落的,所以相当熟悉。猫的性格古怪:睡大觉、不回家、又尽职。小猫很贪玩。这时老师也让同学们想想狗,狗也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可以写狗的贪玩、尽职。于是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家的狗有多么爱玩,如何地对主人忠心耿耿。这时老师可顺便讲一个忠诚的狗的故事。还有后面课文《母鸡》所表现的伟大母爱,狗也同样具备,生了小狗的狗妈妈是如何的护子。老师在边引导的同时边板书,黑板左边写已学动物的特点,右边与之相对应的要写狗的特点。这样,本单元作文的写作就从已学课文里引出了丰富的材料。
二、利用图片、网络影片资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更新发展,教学也倡导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想象作文,只有简单的介绍,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张真实照片。要求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关于战争的题材,又是想象的作文,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对战争肯定是没有经历过,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过,只是偶尔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一些片段,学生写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从网上搜索,找到一部名叫《上海沦陷》的抗日影片,剪辑后能播放十五分钟。在上课播放前,先简介的大致情况,声明这是由于旧中国人民贫穷,国力衰弱受到外国的侵略。随着影片的播放,看到旧中国人民的穷困,看到日本飞机的俯冲,炸弹爆炸后腾起的巨大烟雾,建筑物的倒塌,街道上蚂蚁般的逃难人群惊惶失措,四处奔逃,到处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同学们此时的心情高度紧张,最后出现了和书上照片一模一样的场景。再把几张儿童在地面上惨死的照片放大。学生不由感叹:“啊!好惨啊!日本人太残忍了。”看完影片,学生感慨颇深,就对书上这张照片发生前的情况,照片中的人、事、景、物非常有印象了,也就能想出照片上的小孩后来可能会怎样。再结合本单元学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些课文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憎恨战争,强我国防,希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丰富的材料,想象作文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三、合作利用好词语
平时教师经常让同学们积累词语,这时就要合理利用。如上面所写的这张照片,老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场景的变换,互相启发把好词语讲出来:人山人海、战火纷飞、背井离乡、扶老携幼、衣衫破烂、逃难、混乱、恐惧、轰鸣声、惊叫声……,老师要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一步非常重要,学生作文时就可用部分词语。
我们这一届的潞园文学社自去年冬日开始便进入了积极的准备阶段。至今日,我们在这里召开“潞园”文学社的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是我们的信号,这表标志着我们已经有勇气朝着先生的创造新文学的第三步即“创造”而奋勇前进了。
提到先生,我就又想说些旁的话了。穿越八十年的岁月尘埃,先生就是在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对着潞园的学子,纵谈文学。想一想,我们今天之所以会站在这里,为的是我们的一颗炙热于文学的心,同时也为这两个字——传承。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学,况悠悠百四十年的潞园乎!站在这片沃土之上,我们所想到的应不仅仅是激扬我们自己舞动着的文学梦想。我们更应该想到,在这片被文字滋养百年的土地上,多少潞园的老学长放飞了他们恣肆的文学的梦想。这是百年积淀的潞园文化精神所赋予我们的历史的责任。潞园飘荡了百四十年的文学气息,在你我手中,终将更加醇香!
现在,我向大会做“潞园”文学社 年 月至 年四月的工作报告:
年 月,潞河中学第二十届学生会成立,在这届学生会成立伊始,就将07——08届潞园文学社的计划列为工作重点。同期,由对此项工作负责人做出了关于文学社招新,征稿,活动方式,活动意义的具体计划。
月,在几名骨干的组织下,完善了文学社计划。并对校刊“潞园”做出计划,并开始着手征稿。
年1月,寒假前,向各班提出征稿的倡议及要求。寒假中,文学社骨干积极联系,交流工作计划及心得。文学社邮箱得到了第一批征稿,文学社成员对这些稿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及评价。并与语文组老师取得联系,得到了语文组老师的大力支持。
月至 月,文学社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在团委进行了登记。文学社在高一进行了招新工作,确定了近二十名社员。并于同期开始活动。
月,在各班设立通讯员,明确了通讯员的责任。并进行了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征稿工作,为校刊征集到了大量稿件,在语文组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对稿件进行处理。进行了对校长采访的第一阶段,为校刊的首卷于积累了素材。
众所周知,语文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集体,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每一个组内成员在与同伴的合作共处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师舒缓身心压力的家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同事组成的家。组内应少一些清规戒律,多一点清新自由。组内,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交流生活经验。可以探讨教材教法,也可以议论家事国事。可以指点江山,也可以吐吐怨气。只有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那么在这个乐园和家园中,怎样当好语文教研科组长呢?
一、语文教研科组长的角色定位
1、语文教研科组长是“火车头”“领头雁”。
语文教研科组长一个组内的核心人物,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及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研组长要做教育研究的“火车头”。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水平,决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要学习国内外的教科研论文,多想、多看、多听、多写。要做教学实践的“火车头”。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组长,要扎实的上好每节课,为组员多上示范课,起表率作用。要做师德规范的“火车头”。组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教研组的精神面貌。要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教研组长必须以德立身,以德服人,从小事做起,成为组员的榜样。
2、语文教研科组长是“纽带”“水桶圈”。
众多木版制成一个水桶,如果没有不能水桶圈,水桶就无法装水。众多脚手架,没有纽带的连接,脚手架就无法发挥作用。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但合作并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群体的合作效果,使合作会产生1+1>2,1+1>1甚至1+1为负数的合作效果,只有消除影响团队绩效的负面因素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语文教研科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像“纽带”“水桶圈”那样,凝聚众人的力量,形成集体的合力,成为联系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纽带”和“水桶圈”。
3、语文教研科组长是“一盏灯”“水中鱼”。
这“一盏灯”应照亮一大片,以个人的智慧点燃组内成员的智慧。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关注自己的利益,通过个人的示范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有诸多闪烁着金子般耀眼光芒的品质,这些品质推动着本组工作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这“水中鱼”,是指组长和组员的关系。一个组是一个集体,组长犹如水中的鱼,是离不开水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让工作顺利开始的前提。要非常注意的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不管在学校还是休息日,都能和他们融洽相处,形成了无话不谈、非常融洽的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互帮互爱的集体。
二、语文教研组长的素质要求
1、学科教学的“佼佼者”
“打铁还须自身硬”,语文教研组长要很好地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首先得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喊得响、打得出”,凡事能说出点道道,不能一问三不知,经不起他人的“考验”。要以自己高超的学科教学水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只有对学科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教学实绩突出,最好是“常胜将军”,才能让组员服服帖帖,望而生“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以增强感召力和信服度;才能使组员对组长布置的工作和任务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而不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如果语文教研组长业务能力不强,没有丝毫亮点或特长,教学实绩平平淡淡,有时甚至还要在组内“拖后腿”,作为组长,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威信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可能因此会在背后说“风凉话”,有的教师可能当面与组长“叫板”,不买组长的“帐”,使组长的话“失灵”,降低执行力,由此导致教研组工作的举步维艰,难以开展。这就要求语文教研组长要夯实教学基本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2、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语文教研组长必须有很强的上进心,要勇立潮头,敢于“吃螃蟹”。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尝试,锐意进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研组长不能安于现状,等闲视之,以“吃老本”为生;更不能畏首畏尾,望新课程而怯步,教学方法蹈常袭故,陈陈相因,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就会被时代淘 汰出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语文教研组长要在组内提高自己的声望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敢于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平时要身先士卒,勇于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主动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当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要在教学改革的大风大浪中不断磨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常教常新,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不能患得患失,束手束脚;不能躺在“旧皇历”或功劳簿上倚老卖老,坐井观天,不思进取;否则“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久而久之,终将落伍。
3、教师成长的“导航者”
“教师成长组长有责”,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应自觉担负起指导和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后进教师和新教师的责任。“木通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教研组整体战斗力的不是个别最拔尖的教师,而是取决于后进教师的现状。为了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实力,组长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自觉挑起转差和帮教的重任,引领后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迎头赶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组内教师“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尤其是新教师普遍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要使新教师减少弯路,在最短时间内“站稳脚跟,打出旗帜”,就离不开语文教研组长的启蒙引导和指点迷津。语文教研组长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盘托出”,让新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缩短“磨合”周期,争取早日能独挡一面,挑起学科教学的重任,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4、组内活动的“设计者”
语文教研组长是组内的“灵魂”和“领头羊”。一个好组长就是一个好教研组。组长不能低估自己,权当“摆设”,“挂名”而已。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浑浑噩噩,自甘堕落,要自加压力,敢挑重担,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江山”,当好“设计师”。要高瞻远瞩,精心设计和策划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为教师长智,给教师“充电”;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巩固自己在组内的地位,提升自己在组员中的威望。
本着共同成长的宗旨,语文教研组长要乐做分外事,甘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教研组“量身定制”一整套活动方案,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搞形式主义。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开课、评课、议课活动;可以是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可以是教例设计、习题精选;可以是学术研讨的沙龙活动或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教改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等。总之,要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从中真正受益,不断提升本组教师的教学艺术,使教研组获得质的飞跃,继而提高教研组在本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5、组员关系的“协调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也有七情六欲,工作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家长”,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协调者”的角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自己的真心、诚心和管理智慧理顺各种关系,减少和克服组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组员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尝到教研组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文教研组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事宜。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和吸收组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力”。一旦教师之间在工作中发生分歧时,组长就要积极“斡旋”,当好“和事老”,化解教师之间的不愉快,以便“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否则,一旦教师的疙瘩不解开,带着情绪工作,就会妨碍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语文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
梳理和聚焦教研组长的角色分析,为我们探究这一群体具有的专业标准提供了依据。检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经验,我们尝试对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作出如下描述——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科组发展资料的积累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口或抓手。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教师能主动关注同伴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同伴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
(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4.积累科组资料
一类是理论资料。
(1)重视时事新闻的积累。
(2)重视学科理论积累。要订阅本学科教育杂志,在阅读的同时,作好笔记和摘抄,好的文章介绍给组员一起阅读研究。这些资料的积累,在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科研水平上有很大的帮助。
(3)重视学科间横向资料积累。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整合。关心其他学科的教学动态,加以积累,取长补短,使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类是教科研资料和成果。
教科研过程中的学习资料、过程材料、阶段小结、揭题报告等等,教研组长都要注重收集保管好。
一类是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经常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每个备课后面都写教后感,并注重案例的撰写,而且要求同组员一起进行案例的探究,每学期写一到二篇,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语文教研组长工作的几个切入点
切入点一、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家园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问其一位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该弟子半天答不上来,释迦牟尼告诉他:“将它放入大海里去。”这段简单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反之,如果脱离了集体,即使有很大的力量,也会像水滴一样干涸。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把个人和集体融会起来。才能获得力量获得成就。集体是个人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看看我们的身边,某个老师要去参加讲课比赛,备好课后,先在组内试讲,由教研组长组织人员评课改进,改进后再在校内试讲,由科组长组织骨干教师再次听课修改,如果要参加高层次的讲课比赛,学校还要请教研员、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如此几轮下来,教师的讲课水平想不提高都不可能。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谁不惊叹大漠的浩瀚,谁不羡慕大海的宽阔,谁不赞美高山的巍峨……但是生活教会我们,必须首先去做一粒沙子、一滴水珠、一块岩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研组长要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让语文教研组步入“个人为集体发展作贡献,集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的良性循环轨道。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需要组内同行自觉做到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和三个“互相”。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是:干实事多一点,说空话少一点;真诚待人多一点,虚情假意少一点;替集体着想多一点,计较个人得失少一点。三个“互相”是: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关怀。组内要提倡学做五种人:一是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激情的人:二是业务精良,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三是淡泊名利,做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四是勤于读书,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五是尊重同行,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语文组教师应追求这样四种专业精神:拼博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团队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
一个教研组内,有老教师、中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尊重老教师,重用中年教师,关怀年青教师。组内重大问题要请老教师把关,老教师退休前,组织召开欢送会或者该教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力争使他们的教学成果成为语文教研组的宝贵财富。组内的中年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语文组重要工作的规划、决策。对组内的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专人辅导,促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如果持之以恒地做好上述工作,语文组的每一位成员一定可以感受到来自语文组的家园般的温暖,一定会把语文组视为自己的家。
切入点二、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目标意识)。
钱梦龙先生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一个语文科组如果想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必须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教学追求。
深圳市南头中学语文科组一直是南山区的先进教研组,也是深圳市的优秀语文教研组,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语文科组十分注重培育为大家公认的教育理想,教学追求。他们确立的共同的教育理想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他们力求形成的教学特色是: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促成创新。他们倡导的教研风气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作结论,各取所需。他们的确立共同价值追求的策略是:独立思考,反复验证,形成共识,立即行动。也就是说,能成为组内同行共同价值追求的理想、观念等,一定是经过大家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他们想与做结合,想好了再行动,实在想不明白就边做边小结,避免走弯路,尽量不走错路。正是因为有这种目标意识,南头中学语文组成为深圳市语文学科组的一面旗帜。
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需要对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是宏观的,如:信奉工具论是不是就一定教不好语文?信奉人文论是不是就一定能教好语文?信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到底能解决语文教育的哪些问题?强调积累的新课标,到底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强调感悟的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的感悟有何区别?强调知识与能力,是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又在哪里?强调方法与过程,是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又在哪里?自主学习令人心动,自主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合作学习令人心仪,合作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探究学习令人神往,探究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我们已经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七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哪里?教训又在哪里?理念是否越新越好?新的理念是否越多越好?在异国他乡长出来的新理念,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要不要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这些新理念,本身有没有局限性?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也可以是操作层面的。如:语文早自习存在目标不明,序列不清,落实不力等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通过实践探索,南头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形成三点共识。其一,明确目标。确定了早自习的三大系列:课文系列,美文系列,基础知识系列。其二,形成序列。每个年级安排专人负责制定早读计划,并督促落实。其三,及时反馈。每周安排一次基础知识检测,落实早自习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不少理念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再下结论,但有些理念不需要争论,而且是语文学科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南头中学语文科组就反复强化这种理念,使之成为大家的共同教学追求。下列教学理念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
其一,“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语),语文教育更需要懂得慢的艺术。
——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要明白,积累是慢工夫。
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懂得,培养习惯也是慢工夫。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首位。他们制定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细则,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
为实现语文组共同的教育理想并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南头中学语文组还提出了“三观”管理理念,即: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
宏观上,力求将确立的语文教学理想内化为全体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力求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再去鼓舞、激发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和智慧。
中观上,研究语文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力求把一节课分成三个板块:课前预习,解决疑难,发展创造。花大力气抓早自习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老师则有针对性地备课,对常规教学内容提炼浓缩,答疑解惑,给学生以句号;又依据课文,设计有创意的教学形式,采取讨论、争辩、练习、读写结合等多种活动方式,给学生人格成长、精神提升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己用句号回答问号,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第一个板块突出“恒”字,第二个板块突出“实”字,第三个板块则突出“活”字。
微观上,力求牢牢抓住几个基本教学环节和关系,如课内与课外,检查与督促,阅读与写作,预习与上课,普及与提高,做人与作文等等,提倡优质课堂教学。对于课外阅读,我们大力提倡无污染、无公害,流淌着生命活水,注重学生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绿色阅读。这种阅读,在原则上要求把阅读还原到生活中去;在方法上要求把重点还原到兴趣、积累、诵读、感悟这些能力基本增长点上;在生态环境上要求把以前被颠倒的东西还原回来,还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更让他们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发展,奠定他们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对于作文课,我们提倡绿色作文。我们对现有的写作知识审视、梳理、化简,剔除其中烦琐的东西,学年间有个大致的序列,引入生活因素,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使之与学生生活、心理成长配合;教学中以人为本,用字当头,重视灵性的启发与培植,学会“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在语文实践中求发展,在语文实践中求提高。
切入点三、发展、丰富和完善语文学科的教研方式。(研究意识)
语文教研组必须发挥语文教研功能,要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要真正抓“教”姓“研”。教研组长要让教研组“返朴归真”,回到组织的本原上来,变行政的“传声筒”为教师教学中问题“诊所”,凸显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研究”。
组内教师要反思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教研组长由组织对教学问题的筛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和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再按照对问题的关切程度和兴趣,自愿组成课题组,将问题转化为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纵方案的课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讲座、读书会、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摩和研讨会等研修方式进行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与“习”。
下面是某中学语文组一个教研案例。(略)
如果一个语文教研组每学期都能扎扎实实研究几个问题,语文组的每一位教师一定能有所裨益。语文学科开展学科教研要注重三个核心要素:其一,自我反思。即教师与自我对话,反思的基本方法有:研究反思法,自我总结法,对话反思法,教后记反思,课后备课法,课堂实录反思法,阅读新知法等等。(集体备课,个人反思。)其二,同伴互助。即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同伴互助的类型有:集体备课(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网上对话,阅读教育专著及教育刊物);相互帮助(公开课展示,互相观摩和指导)。我们把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看作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博客交流。其三,专业引领。一方面,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近几年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读书沙龙,聘请名家讲学活动等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语文学科教研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一节有质效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五种课: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在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深度的课,即充实的课。教师对教材有独到感受,学生又独到发现。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真实自然,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甚至有争论。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可以选取以下几个点深入研讨。1.如何把内容要讲到点子上?“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一节有质效的课应该是由一组有价值的问题组成,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要研讨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妙设计问题。2.如何把时间要用在刀口上?思考如何将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积累,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3.如何把着力点要放在习惯培养、能力训练上?思考如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语文教研组长要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要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要防止组内出现“研教分离”的情况。倡导用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帮助组内语文老师树立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大课题进行后续研究。同时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
组内教研活动经验化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如,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又如,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个别教师甚至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组长应该明确规定,组内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应是组内教师关注的重点。公开课之后展开的评课、经验交流也必须联系这一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决不能就这堂课论这堂课。如果确定了一些研究课题,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人人写“阶段总结”,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决不能忽略他人的、集体的经验。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语文教研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语文教研组长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形式不能呆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跨校式教研。与其它学校联系,结成对子,避免学校校本教研的盲目探索,让教师互动、教学观点碰撞,打开了教研工作的新思路。这种取长补短的校本研修活动符合当今开放时代的需要,能人让教师不会做井底中的青蛙。沙龙式教研。针对自己教学上的困惑自由讨论,没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可长可短,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这种沙龙式教研活动,延伸了校本研修的时空,弥补了常规研修活动的不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群体的发展。网研式教研。建设属于语文教研组的网络教研阵地,形成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资源共享、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科研新格局。校本式教研。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品味,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例,感受名师教学的风格,开展一课多上等形式的课例探讨,……通过灵活多变的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本组教师专业水平。
切入点四、夯实语文科组几项基础工程。(发展意识)
基础工程之一: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培训、推介。
教研组工作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组内教师的群体素质。教研组长应要求语文教师在“六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读书。“六知”包括:研究个人,做到“知己”。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自身特长如何?这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怎样去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研究学生,做到“知彼”;研究教材,做到“知书”;研究教学,做到“知法”;研究考试,做到“知考”;学习同行,做到“知容”。要积极争取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外出听课,参加学科研究,出国培训等。要动员各种力量,向兄弟学校,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推介学校名师、教学新秀。
基础工程之二:读书氛围营造,读书广场建设。
“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带出一批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光荣的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余秋雨甚至认为,一个人“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语文教研组长首先要制定出本组教师的读书方案。试想:语文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语文老师境界高远、视野开阔、心态阳光、思维理性,其文化底蕴就越来越丰厚,给学生的影响就越久远。其次,要制定学生的读书方案。将阅读确立为课程,为阅读正名。让学生与古今名著对话,与中外哲人交流,精神与生命一起茁壮成长。可以成立“西学会”、“红学会”等各种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会、故事会、报告会、名著知识擂台赛、读书讲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秀出自己的色彩,让思想与思想交锋,让智慧与智慧碰撞。这些活动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场,让精神与精神共振,让灵魂与灵魂相拥。
基础工程之三: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的建设。
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文明,是一种特长教育,也是语文组的几个阵地。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这些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他们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语文组组建文学社、诗社等社团,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这些社团能够为语文特长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自由世界,满足他们作文心理上的需求。营造一个和谐和轻松的作文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同时,它能够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使学生焕发满腔的作文激情,能够把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认知激情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能够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语文教研组长还应抓好语文网站的建设。精彩多姿的语文网站可以促成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以此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建构、了解、运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基础工程之四:青年教师培养。
语文教研组长要有这样的认识:组内的青年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优质度决定了语文科组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深度、广度和指向,加强组内青年教师培养是锤炼这种教育资源优质度的有效手段。
要引导青年教师建立“三个系统”。其一,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学系统。眼中有高考,眼中有专题,抬手能做题,张嘴能讲题,必须知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解,怎么答,高考需要学生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个能力如何养成,如何提升。亦即高考作文、诗歌、大阅读、文言文、各类基础知识等几大专题的系统化、序列化体系。然后由此向“下”渗透:为此我们的高一高二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体现,怎么化解。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把高考重难点化解在平时,解决在平时。其二,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教学系统。这里的“下”就是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高一高二的语文课的各种课型到底怎么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味有趣,觉得有成就感,有满足感。如何保持好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其三,建立一套横向辅助教学辅导系统。如何解决学生一系列的对语文学习产生的种种偏见、误解、曲解等等心态,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把课堂转移到生活,真正实现“大语文学习”。整理语文学习辅导的基本思路,进行个案积累。遇到哪些问题进行怎么样的处理,这种处理的方法思想核心是什么。形成一些心得体会论文。
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组内资源,采取“以老带新,加强指导”的方法,安排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师徒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做到“三个共同”:课前教案设计,框架、线索共同研究,分工收集资源,一起编写教案;执教过程,相互听课,帮助记载教学花絮,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辅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反馈素材和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得教育规律。在“结对子”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让其挑重担,各项活动为其提供机会,理论学习、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给他们留足席位;在频频亮相展示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切入点五、抓好几项常规管理工作。(责任意识)
第一项常规工作: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
语文教研组长不能陷于常规工作的事物堆中,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并提出实施新课改后,语文组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以备课为例,教研组长可以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1.备课不只是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状态,而且是为了达到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2.备课不只是纸笔相加的教案撰写,而且是手脑并用的综合性操作。
3.备课不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且是师生的互动生成。
4.备课不只是课前的设计准备,而且是课中的改造与创新。
5.备课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研组长应提出自己期待的目标:
1.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致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能力实现三维目标。
2.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3、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是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4.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语文教研组长应要求青年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达到了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彩回答,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精彩处理),也可以记教学的遗憾之处(描述事实,对之进行分析),还可以记自己最深的感受,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他教学环节,语文教研组长也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要体现有效性、建设性、科学性。
要改善学生写作难的状况,可以从作文的材料来源入手。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文章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积累,提高他们基于生活自由表达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小学生写作生活作文,使文章承载着学生的丰富思想和情感。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既然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引导小学生将其关注目标转向真实的生活就必不可少。小学生写作,一是常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发愁;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材料,假话、空话、套话的“灰色作文”较多。因此,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将自己所识所想记录下来,使小学生有一个较好的作文题材来源。
叶圣陶先生指出:“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情感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广阔真实的世界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要丰富小学生的素材积累,就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里,他们有各种课外活动。在校外,他们也是自由无拘束的,他们可能也去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东西,他们的生活并不枯燥单一。但是每当要他写作文的时候,他也会觉得很困难。虽然小学生的经历很丰富,但是他并没有用自己的眼睛细心观察他所经历的一切,或者说他不会观察,不知道哪些事物值得他留心。
写作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包括观察力、思考力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小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获取有价值的材料,是指导小学生生活写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学校 、社会、家庭生活为切入点,养成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思、多记的好习惯,帮助小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慢慢确立对自己生活的认识。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走进生活,学会观察是进行生活作文创作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还应学会积累生活素材,这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有了写作的材料,作文才有内容可写,才能显得生动自然,不至于空白虚伪。所谓“厚积薄发”就有这层意思。
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情景。从表面看,小学生每天经历的不过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吃饭睡觉到上学读书,生活似乎平淡无奇。其实并不然,他们每天要学多少新知,经历多少新事,思考多少新问题。况且小学生思想奇特,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新奇性,即使是一件普通事,也许小学生也能写出不一样的光彩。
“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所谓好的文章,不过是材料精当一点,话说的周密一点罢了。”学生习作,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平日的生活观察、课外活动、以及有组织地参观、访问等积累生活素材,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既是认识过程中的实践,也是信息的吸收和储备,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三、命题贴近生活,富于童趣
学会了观察,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写作文时就不至于没有内容可写。指导学生写作生活作文,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教师也需对命题进行研究。
生活作文命题,一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切性。教师命题时应植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使练习与实际一致,见题作文与自发作文无殊”。因此教师可以把作文题目出在学生身边,使学生见到作文题目,有话可写。二是命题要体察学生心态,富于情趣性。“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使写作训练与学生心理保持同步,使作文题目富于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幼稚天真,因此作文命题要富于童趣。
四、创设情境,想象联想
有意识地围绕作文教学组织活动或者创设情境,可以称之为“活动作文”或“情境作文”。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作文,不是彼此隔绝,而是相互联系的,生活作文可以向“活动作文”和“情境作文”取经,借鉴它们的要领。
不是所有的作文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有时候,学生的生活时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通过生活途径获取某些习作素材就很困难。因此围绕作文组织活动或者教师根据实际作文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触发学生想象,也是指导生活作文创作的一个途径。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学生根据教师所创造的情境,积极思考,开拓思路,为习作提供源泉。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记忆,真正把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素材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所谓“联想”,简而言之,就是由此及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情境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境,将两种相类似的情境联系起来,扩展自己的思路,使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所谓“想象”,就是人对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学生根据作文题目,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素材,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在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生习作也可以充分利用广泛的语文课程资源。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写生活内容,反映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写作方法;入门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6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40
众所周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入门是作文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小学生写作入门常常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写作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问题,即“怎么写”的问题。对于处于写作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先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基础问题,才会深入到“怎么写”的问题。
调查处于作文“入门”阶段的小学生,笔者发现由于他们初学作文,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对于组词、造句比较顺心顺手,水平和能力也比较高,但是对于选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十分欠缺,常常是编造或转抄,导致写出的作文辞藻华丽有余,内容空洞无余。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必然会阻碍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滋长思维的懒惰情绪,以至于思路闭塞,资源枯竭,最终影响思维品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学生写作入门的工作,探索解决素材积累和选取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抓素材的意识
作文材料来自于生活,才真实、有感染力。生活中的的人、物、事、情、景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加以积累和运用。但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往往没有抓取素材的意识,没有积累也就谈不上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点拨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抓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等,将其作为写作素材,进行阐述、描写。
如我校每年在六一儿童节这天都会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中的很多节目都是学生编排、表演的。对于演出的服装、道具等,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就自己动手制作。此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制作简单的道具并不是难事。他们扎在一起探讨、研究,反复试验,制作出了独具匠心、风格独特的演出道具。表演获得成功后,学生别提有多高兴了。面对这一情形,我指导学生把制作道具,参加演出这件事写成了作文。由于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学生写成的作文不仅内容充实,还具有丰富的思想。
二、帮助学生创造条件积累写作的材料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一周五天基本上是在重复“待在家中―上学路上―学校学习―回家路上―待在家中”的过程,周末两天也多是待在家中,偶尔和父母逛逛街等。受生活范围的限制,学生不仅生活经验缺乏,知识视野也很狭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和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到公园、野外、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见识世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生活。
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当天的活动,以便日后写作时有素材可以查询、运用,也可以在出游前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留心观察和记忆,出游结束回到学校或家中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完成作文的写作。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生动、形象,而且富有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获取更多的作文材料
虽然来源于生活的写作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和环境中的,所接触和感受到的素材都是这个圈子定的,对于生活圈子之外的素材,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感受到、得到,而它们又是可写的。对于这类材料,可以通过教师及家长的讲述、阅读课外书籍、收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
如我暑假去海边游玩,给学生带回来很多礼物,包括各种各样的贝壳、五彩的小石头、形式多样小纪念品等。学生把玩着这些小东西,感到无比新鲜。尤其是得到珍珠项链的几个学生,如获至宝,非常高兴地感谢老师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给他们。我神秘一笑,告诉他们,这几串珍珠项链其实非常便宜。学生十分惊奇,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抓住时机,向学生讲述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发展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无法通过所生活的环境获得的。除了讲述外,我还找来相关的课外读物和电视纪录片等,让学生阅读和观看,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系统化,并鼓励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间接对他们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四、教会学生合理取舍和剪辑写作的素材
写作文没有素材可用是令人烦恼的事,素材太多不知如何取舍也是使人头疼的问题。学生积累的素材越多,作文时选择的余地越大,素材取舍的问题越容易困扰学生,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会由主动变为被动,由有利变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合理取舍和剪辑,使学生抓住主要材料,自由发挥和想象,突出表现作文主题,展现作文的艺术性等。
如一位学生在游览了无为县绣溪公园后,在写作文《我爱绣溪公园的美丽风光》中提到“在湖边的草丛中看到一只死去的青蛙”,这是真实的材料信息,对于写环保题材的文章比较合适,但用在赞美风景的文中,会使“美丽风光”大打折扣。因此,我指导该生对所掌握的素材重新梳理,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对作文进行修改。经过修改后,学生的作文不但流畅地描绘出了公园的优美、秀丽的风景,同时也增添了艺术的气息,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为学生创造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的条件,指导学生开展入门写作,使学生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参考文献:
[1] 潘云.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J].学周刊,2011(17).
[2] 朱红娟.让细节描写成就成功作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小学作文的训练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整个作文训练要求。从“内容入手”才能达到学生作文“有具体内容”,“从内容人手”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在表达之前,对作文材料有所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概都有所知,然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习作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结症在哪里?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而且选材能力的培养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拟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第二步对学生获取材料后如何表达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实施情况,我们是在第一学期的后半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5名。调查时采取了个别座谈、察看学生习作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结果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我们从行为、实事、态度几方面设计编题,根据小学生实际而采取了封闭问卷形式。调查表如下: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表
姓名:班级:时间:
1.你订有作文类刊物吗?有———无——。
2.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无——。
3、你对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的主动写作文吗,写——,不写——。
4.活动前老师就要作文,你认为怎样,喜欢活动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玩不开心----。
5.你作文中所写内容是自已经历的———看到或听到的——。看书获得的——。
注:此表只用/符号表示,每题只选一项要真实填写。
此表设计上姓名旨在和平时情况对照。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了解学生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方面获取作文材料的情况,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程度,以及积累表达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
题号问卷结果
1、订有刊物的49人占42.6%,没订刊物有66人占57.4%。
2、主动写作文的8人占7%,不主动写作文的107人占93%。
3、写日记的28人占24.4%,不写日记的87人占75.6%。
4、喜欢活动害怕作文的100人占87%,讨厌作文玩不开心的15人占13%。
5、写以历的72人占62%,看到听到的23人占20%,看书获得的20人占17.4%。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如上调查结果及座谈和察看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关键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
①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做简单的评价。正是由此习作中才显出童真童趣,学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范围、写作内容和文章类型如下:
来源范围写作内容文章类型
家庭长辈、同辈、同学、老师、各行各业写人
学校参观、游记、活动、游戏、各类事情记事
社会植物、动物、器皿、物品、任何物体状物
自然环境、现象、风景、风情、大千世界绘景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写作素材并不贫乏。可以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室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
②选材能力构成因素
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选材能力:
1、感知事物能力
2、观察事物能力
3、分析认识事物能力
4、积累材料能力
5、筛选剪裁的能力
在这几项能力之中,感知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灵敏程度的不同。观察是分析认识事物的前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也就无法认识其本质意义。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运用材料的能力。显而易见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要明确训练重点。
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高年级作文训练仍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特别是对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A、培养良好写作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
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就是日积月累用树叶写成的巨著。从调查看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的作文训练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学当中读、写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到基础训练时才讲作文,再加上指导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学生对身边能发生的事,常常是熟视无睹吗?其实并非如此。调查中可知,作文中写自己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同样表现出关切、热情、激动。然而,事情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符合儿童观察、思维特点的:无意识占了主要地位,情绪性又十分突出,轮廓性更加明显。他们在感知、观察事物时常常是被动的,受情绪支配的,缺乏精细的分析、辨别。粗略而笼统地一看了之。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价值的写作材料,学会捕捉写作素材。
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从调查看学生阅读量小且面窄,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师,如是说,那只有多读、多看了。多读多看不仅能丰富写作材料,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不去多读,平时无积累,作文何以倾吐?何况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体验一下,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观察、表达的主要渠道。
对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观,不要仅局限在作文课堂上。开展读书、评书、心得、竞赛等各类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徐特立老先生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C、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调查中可看出:学生既喜欢活动而又怕作文,这种心理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认识和教学艺术问题。过分地、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为单纯为了作文。而于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理解作文训练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单元性,对每篇作文都以综合指标去衡量。学生作文只是习作练习,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要求过高、十全十美。要针对年级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达到本次训练要点即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作文素材 技巧 自评互改
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下了苦工,但作文难教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作文情境是指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去感受,进而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语言描述、实物模拟、图画
再现、联系生活等手段创设各种写作情境,诱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
多表扬、鼓励,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增强他们写作信心的前提条件。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不高、信心较低,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更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如一个好的构思、一个独特的见解,甚至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多给予表扬、鼓励,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语言表达的成功与进步,增强作文兴趣。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佳作展示等。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扩大其知识面,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阅读和积累,丰富作文素材
俗话说,“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文章就好比盖房子,积累材料好比备料,要先准备好砖石、木材、水泥、钢筋,这所房子才能动工兴建。由此可见,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学生平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相反,则会感觉头脑空空,即使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甚至咬破笔杆也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重视阅读,多读书,才能丰富语言材料,写文章时才不至于无词可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其文质兼美、思想深刻,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做好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中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好的构思。当然,仅靠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用上,进而写出辞藻华美的好文章。
(二)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时,才会灵感不断,写文章时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留心学校中同学最近的变化,观察城市、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三、授予技巧,拓宽作文思路
有了素材,不会运用,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仍然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作文的核心是构思问题。只有有好的构思,学生才可能文思泉涌,写出有内容、有内涵、有思想的好文章来。下面,我结合平时练习,以以下几类常见作文类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巧妙构思。
第一类:观察作文――以夕阳为例。描写同一人或事物,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自身的感官体验也就不同。如景物描写《好个夕阳》,应先确立情调(喜爱、赞美),然后描绘夕阳的形状、色彩及诸多变化和作者的感受;记叙文《夕阳红》,应以“夕阳”为喻、以“夕阳”为背景,写一老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
第二类:半命题作文――使我 的一件事。教师应先让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入最能表达实际内容或情感的词语,诸如“激动”“悔恨”.再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把作文思路传授给学生。
第三类:看图作文――作文自拟题。学生应先看清图画内容,然后在教室引导下分析、理解图意,以抓住图画内容的深层含义,明确主要观点,最后构思。
四、自评互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评改环节,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进而在修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具体来说,学生互评或自改作文,除了从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需对所评改的作文进行语段、字词,甚至标点方面的修改。修改作文时,学生如遇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懂的字词,可求教老师或借助工具书解决,也可同学之间共同协商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逐步熟悉评改要领,提高修改质量。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练笔;生活作文;感受;积累
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虽然也是练笔的性质,但也应该有所为而作,树立生活实践的观点,走“生活作文”的道路,练笔育人,才能摆脱传统作文的桎梏,走出误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高年级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已经逐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高年级学生应该说已经有了相当独立的意识,对生活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生活作文,主要是指学生的作文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生活,进而将生活实践变为写作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生活作文”训练以及在教学上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高年级习作训练中最困难的是没有材料。学生习作时,“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写起来总是寥寥数语,而且内容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他人之作,久而久之,学生视习作为负担,从而形成了怕写,不会写和无话可写的恶性循环。
在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的探究中,笔者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创设情境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参与这些生活的全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发现生活的感受点,练习表达、主动表达、充分体现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的主体地位。
一、观察感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古人认为作文“萌一意,出一言”,“哥有思”,“哭有怀”。即作文是在人对生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有所感悟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故古人主张“有所而为”。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虽然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为什么作文时却空洞无物呢?其关键就在于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不够,他们不能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感、有所悟。不善于发现可引发自己感悟的亮点或细节,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生活阅历的局限以及思维能力的制约,使其发现不了,感知不到。因此引导他们从易于发现感知点的生活中开始,这些感知点一旦被感知,就会有所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有感而作就形成了,然后再逐步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其逐步形成善于发现感知点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在貌似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感知点,达到有感而发。
(一) 扩大生活视野,丰富写作题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如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开展春游、野炊、爬山、游泳、观景、赏月等活动,是他们的“情”与大自然的“景”达到相互交融。如春游时组织学生游当地的三仙洞、五彩山、大峡谷等,由于新奇而导致的感悟,有个学生写《神秘的大峡谷》,写了大峡谷的神奇传说,峡谷中罕见的奇水,绿草的奇特,由于学生从来没看到这些奇异的景物,因而游玩时情绪高涨,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想一想,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大峡谷真是个神秘的世界啊!如果离开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何心灵感受,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精彩动人的作文的。
(二) 引导观察事物,教给观察方法
学生感受生活的兴趣再浓,如果不会观察,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们应从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入手,学生观察事物常见的毛病是东看一眼,西看一眼,笼统粗糙,因此,老师应做有心人,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春游时,引导学生观察河边柳树的形态、枝条、叶色,对这方面有感受。野炊时,注意观察学生们是怎么样弄饭做菜的,他们的动作、神态怎样。课间时,师生一起看天象,观云彩,看校园花坛里的小草,一起观察其他学生的活动等。
二、提倡大量阅读,形成写作技能
观察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材料是丰富的,但得有双慧眼去发现,有颗慧心去感悟,通过观察,可获得亲身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学生可准备一个小本子随身带,及时记录,一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搜集;二是规定一定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三是摘抄优词优句,并写出自己摘抄的理由,我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有的叫“大海拾贝”,有的叫“小水滴”,有的叫“浪花集”,老师定期检查评议,学生整理的好的,在全班展示,这样学生积累的兴趣越来越浓。
三、培养写作兴趣,形成练笔习惯
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到广阔的课外空间去实践,才能更好的增长才干,使学生额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并发展为学好语文的兴趣爱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之”的兴趣激发出来,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这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根据课文没人做一个小制作,听师生共同评议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爬山虎的茎、叶、根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们兴致盎然的时候,我布置学生习作,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刷刷的写起来,学生大多有话可写,连平时不会动笔的学生也写得比较好。
四、鼓励大胆想象,扩大感悟空间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想象力越强,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有提升生活。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有所为而作 ”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 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则不然。纵观学生一日生活,我们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太单调,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可言。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所以,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以后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曾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小学生的直观能力较强,找出他们熟悉的话题,他们会觉得有话可说、想说。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优秀作品,教学中能使学生陶醉其中,深受感染,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此时,如能找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随时让他们写出来,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游戏,乐中提高
它的具体步骤可概括为“玩玩、说说、写写”三步。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在适当时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戏的内容及个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章。这种方法学生兴趣高涨,游戏本身又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游戏是手段,作文是目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把作文课变成了游戏课,但游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例如我曾带领同学做“传秘诀”的游戏:老师先对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同学说一句悄悄话,然后依次传给本排最后一名同学,由他站起来说说他所听到的悄悄话是什么。这样每排同学玩得都很开心,接下来让他们说说游戏的全过程,最后,要学生动手写下来。这样学生在玩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举办活动,扩大视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使学生作文真实而富有情趣,必须让学生观察社会,丰富生活,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练习方式。学生参加野外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写作兴趣高涨。
四、肯定优点,树立信心
学生初学作文,可能毛病百出,但教师要明白学生是习作,不是创作,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教师苛意要求或一味否定,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闪光之处,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会增加学生写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