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企业现代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现代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现代制度建设

第1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1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和作用

1.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五个要素:一是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框架,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二是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三是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四是信息与沟通,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五是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展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1.2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主要是依靠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协调,让双方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从而保证企业的制度能够顺利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还能够明确企业内部产权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财产核算与控制和保管等相关内部的管理制度,使资本保值与增值责任和目标更加明确,有效解决受托经济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经营者行为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所有者建立起一种合理科学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从而进一步调动经营者对于企业管理企业的责任与获得利润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能够在平衡稳定和协调之中得到很快的发展。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一个必然选择就是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健全公司整体治理的结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众多方面都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活动中,有效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的机制,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重要作用。

2 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正常运转,使企业的资产可以充分的安全和完整,使经济核算具有正确性与可靠性,深入推进与可靠的企业所有单位之间的方针政策可以得到有效落实,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合法性原则。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在起到防错和防弊的同时,又要能够起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②适应性原则。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可以起到事前进行预防,事中进行控制以及事后能够及时发觉工作上出现的漏洞。③战略性原则。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一致,要把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成本效益、管理标准、资源管理等都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④全面性原则。财务管理中的方方面面都要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同时为企业制定完善的战略方针,制定之前,要进行总结和合理地分析,要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修正内部控制制度。另外还要针对企业经济风险进行评估规定。

3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具体实行步骤

3.1 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企业应该先按照经济活动具有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提炼,设定好恰当的控制目标就为组织的行动指引了方向,在设定控制目标的时候,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具有可行性较强的目标。一个好的控制目标要有简洁明确的表述,并且还能够分解目标,以方便实际执行与评价。

3.2 明确控制环境 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企业所处的控制环境,这也是能够保证企业所设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高效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控制环境本身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以及内部的审计机制和权责分配,人力资源的政策,企业自身拥有的文化以及所属行业的各种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的管理层对于风险持有的态度等等,很多因素都将对实行的内部控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3 明确业务流程与循环 内部控制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内部需求,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有效的运行。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为企业多种业务和活动服务,设计时尽量根据不同类别对各种业务的循环进行合理划分,设计的开展要在充分把握各种业务循环流程的基础之上,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与企业之前制定的业务流程相互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这两者是不断完善与适应的过程。

业务上的循环可以划分很多项,在目前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在现实经营的过程中,会将每项具体的业务大部分经济信息最后归纳进财务部门采集中进行账务上的处理,因此在存货和销售以及采购等循环的环节中都会涉及到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子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因此就需要清晰表述所有会计科目相互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与会计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作为基础,以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作起点,最终存送的会计账表作为目标来对企业进行设计内部控制。

3.4 控制流程的整合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控制目标,因此与企业业务流程之间会交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纳入企业整个的基础业务流程之内,成为企业本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应该建立在已经存在的作业流程之上。控制流程是顺次贯穿在某项业务活动始终基本控制步骤和相应的环节,控制流程一般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是由各个控制点组成,当企业业务流程存在控制上的缺陷时,就需要依据控制目标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很好的达到控制目标,主要是针对那些可能易产生偏差的业务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环节通常称为控制点。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发现错误,在一些控制点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就形成了控制的方针政策,这是根据不同对象和目标而具体设定的,不同企业既使是控制点一样也会导致不一样的控制方针政策,这是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发生风险,完成控制的目标。

3.5 内部控制制度要形成文本规定 要对内部控制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用流程图与相关的文字和风险的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示,将多种业务与事项具有的风险类型与控制目标,在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所要采取的控制方法进行明确说明和规定,形成以整套与经营管理的制度进行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用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的相关记录或资料,保证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可验性。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落实具体政策措施上仍然存在提高的空间。比如企业在控制现金坐支的问题上,要进一步规定当天收到的钱必须全部送到银行,库存备用现金必须要从银行提取,这样落实效果会更好。此外企业内部的控制建设要在责任管理上进行改革,明确各个业务上的责任,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要重点在落实环节狠下功夫。

第2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经营管理

作者简介:尹蓉(1983-),女,北京人,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业务主管,经济师。(北京 100031)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215-02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保障。秉承“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工作理念,建设协同贯通的规章制度体系,探索科学高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是现代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规章制度建设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对如何通过加强规章制度过程管控,夯实企业经营管理基础,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研讨。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行的公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政府)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上级单位及公司管理制度等,对公司各专业工作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但从公司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需要逐步研究解决。

1.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

现行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以逐步增加和补充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导致部分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内容分类不合理。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现象。

2.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各职能部门只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订立制度,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规章制度表面上看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部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未能做到全覆盖,对部分工作、部分管理环节的管控存在缺位。

3.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

稳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人们养成近乎本能的遵循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规章制度的执行成本。但伴随着各部门经营管理人员的交替,规章制度会随着个人的管理风格而不断改变,从而对制度的稳定性提出挑战。

4.规章制度缺乏适应性

规章制度必须随着多变的环境及时变化,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多项基础制度难以与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无法与企业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加强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规章制度体系与管理机制,是公司适应外部市场化经营环境和建立现代企业规范化内控体系的需要,也是适应企业内部制度化依法运营的需要,在企业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成为公司夯实管理基础、提高依法治企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1.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系统日益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主体,面临的法律环境日趋复杂,违法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天然垄断的企业属性,也决定了来自政府监管和社会媒体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劳动、安全、环保等纠纷也因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日趋规范而呈上升趋势。要规避潜在风险,首先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细节管理,即通过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去扼制各种法律风险的发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环境,推动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主动适应系统体制改革的先行要求

华能系统以电力为主,综合发展,这预示着公司在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应结合公司实际,率先进行规章制度的排查与梳理工作,逐步探索尝试对公司规章制度进行顶层设计,为下一步管理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稳健经营,不断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发展迅猛,迫切需要完善分层次的管理机制,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框架,通过不同管理层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使各级职能定位准确和管理模式规范、健全。正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经营机制和扎实的管理基础作为支撑,公司难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因此建立战略协同、资源配置有效、整体利益驱动的制度体系将成为公司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4.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有效手段

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能够实现市场反应实时、内部协作快速、信息交互及时准确,达到推进企业经营发展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公司原有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各专业管理体系产生背景不同、控制对象不同、设立体系目标不同,暴露了多套体系各自为政致使职责权限交叉和混淆、应付审核等多种问题和矛盾。鉴于此,公司应建立统一规范制度体系,将各管理体系的管理活动纳入整体考虑,符合系统管理的观点,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且能真正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落实战略规划的主要抓手

规章制度体系是保障其将已有资源优势、能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实现战略“落地”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为准则,承载着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了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是伴随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对于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

1.构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原则

(1)科学合法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且要与华能集团规章和相关规定相衔接。要结合公司功能定位和管理实际,切实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简约易行,有利于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2)协调性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以公司战略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内部各组织及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各环节、各层次的规章制度相互协调、整体优化的局面。规章制度要对各个层级的管理者的职能、权力、利益和责任给予合理的界定,实现责权利对应,真正体现激励制约作用。

(3)稳定与适应原则。公司规章制度既要把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予以延续,以保持稳定,又要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企业实际。

(4)精简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防止内容交叉、冲突,结构多而细,前后制度效力不一致等影响管理效率的现象,要坚持有用、管用、能用的原则,力求项目少,质量精,简洁易行。

(5)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原则。企业作为一种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即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正是因为如此,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模式,最终都必然会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即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构建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2.构建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

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建立必须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实现从“调研起草”“审核会签”“审议签发”“宣贯培训”“执行落实”“评估反馈”“修订完善”的闭环管理。

(1)建立规章制度的效力等级体系。目前公司规章制度没有依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级划分的体系,难以保证公司确立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在公司规章制度中得以正确体现,无法通过效力等级的约束保证不同层次之间制度的一致性。没有公司基本制度和一般制度的划分,更使公司制度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无法解决一旦在制度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给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缺乏体系划分,一些涉及公司重要制度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和公司领导(总经理办公会)的审核,而以部门(专业)制度形式下发,在与之相关的制度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造成难以贯彻执行。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规章制度按效力等级依次排列为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一般管理制度。结合上述规定并通过对国家立法制度的研究,符合公司目前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应由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各部门(专业)管理制度三级组成,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级由高到低,下一等级的制度在原则和内容要求上均不得违背上一等级制度的规定。通过规章制度效力等级的建立,改变公司目前重要管理事项制度的如法人治理规则、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基本管理制度,与差旅费报销、办公用品管理等一些细小具体管理事项的规定混杂的问题。

(2)建立分专业的规章制度审核委员会制度。目前规章制度的管理不仅仅是起草部门的事情,也不单纯是经理部的事情,实际上涉及到很多部门,单纯依靠非专业部门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规章制度的管理效能。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承担着公司管理职能,而每一项管理职能的行使均应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因此应以专业管理职能的划分为主要依据,再按照某项专业管理内在规律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制度的逻辑结构,验证制度建设的状况并指导制度的动态管理,减少制度制发的随意性。应建立分专业的规章制度审核委员会,并把委员会作为各专业规章制度审核的最高权力机构,研究制定各专业规章制度建设规划,梳理本专业制度体系逻辑结构,查找规章制度管理漏洞与空白,并就一些重要的专业制度进行定期会审。

(3)建立规章制度计划管理与清理汇编制度。公司目前制度建设的计划性较差,职能部门不了解本专业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不清楚现有的规章制度哪些有待完善,哪些制度需要及时拟定,往往只重视制度的新订,忽略制度的修改和废止。久而久之,只立不修,造成同一管理事项有多项制度规范,相互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只立不废,造成制度效力混乱,这些都给制度的执行带来困难,执行人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应建立规章制度年度计划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列入部门年度计划工作,在统筹规划下一年重点工作的同时制定配套制度的立、改、废计划,使规章制度建设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应对规章制度进行定期清理,编制制度汇编,一方面解决“试行”制度转正的问题,将一些经过一定时间试行的制度变成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对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或废止,并在此基础上定期编制公司制度汇编,使广大干部职工及时知悉公司现存规章制度情况。

第3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一、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存在缺失的主要因素

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存在缺失的主要因素:(1)对于国有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其成为地方政府和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担任的责任之大,了解发现,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在发展中更多的把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企业的利润获得和企业决策上,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这种长期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使得企业从领导到工人把企业文化越来越边缘化,甚至一些人员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有了很好的利润回报,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用关心,殊不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传承下来,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积极向上、严谨经营管理、高效率、处事坚决果断的作风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可以加快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产业值。对于领导而言,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出更宏伟的计划和发展战略,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占据主导优势。(2)取得效益就必须有一定的媒体宣传,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通过广告等媒介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指导企业及其产品,但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其往往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其发展相对而言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其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国有企业因为其企业经营范围的特殊性,他们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等方面的问题上,而对于企业的内涵和人员素质的发展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相对而言却处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阶段。这些都是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就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二、国有企业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第4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企业制度建设关键在于产权明确、权利清晰、有效管理。档案事业管理是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管理的集中体现。有关规定要求,国家档案行政管理单位在档案事业管理中,统筹规划、注重统一性,各区域档案行政管理单位对所在区域企业档案工作进行严格监管,档案管理人员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好所在部门档案,同时对档案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档案事业中的统一性管理、分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档案事业制度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促进市场经济进步,特别是推动了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转型。在市场经济改革环境下,该怎样进行统筹规划、分层管理,成为企业档案事业革新的重要内容。从WTO后,一些跨国企业、集团等开始融入社会行业中,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进步,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优势;国有企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诞生,国有资产分层授权管理,进而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企业档案事业管理体系,还需要跟上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进而完成档案工作革新。

二、企业制度建设与档案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国有企业发展而言,国有企业融入现代企业发展,遵循公司制,成为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融合的最佳状态。而根据现阶段发展情况看,企业更多的注意力在生产经营中,档案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管理中,未与生产经营融合,没有得到较高重视度,档案管理工作不断降低、人员裁剪使得管理人员无法专心于工作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受管理权利影响而造成档案单位、编制较为随意化而影响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无法形成统一管理模式,各自为政。非公有制企业中,多种原因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监督不到位,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综合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行的档案事业管理制度仍未完善,这也是现阶段影响档案事业革新的核心问题。基于制度确定方面而言,有关条例法规中规定:档案工作结合企业资产关系,进而展开统一性、全面制度管理模式,这对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影响下,企业结构规模变化多端,一些大型企业多结构单位、多法人,档案管理制度与市场档案管理要求背道而驰。制度的多样化使得档案随之变化不定。在这样的形式下,若继续实行单一管理制度,档案事业管理将会受到冲击,进而造成档案管理难以有效开展。所以,应该怎样革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档案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企业制度建设与档案事业管理对策

(一)档案管理工作因势利导。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注重政企分离,但这并非代表放弃企业管理,而是更多的凸显企业主体影响,以及管理能力。21世纪发展状态下,强调宏观调控、分层管理,有关单位相互配合。第一,指导企业将档案工作重新整合、开展;第二,将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应用在各企业管理中。各地区档案管理单位根据结合该种方法做好档案工作。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管理科学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中的中心企业叫作集团公司。各集团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建设现代企业档案工作,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导向作用。(二)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管理能够确保企业信息的有效利用、储存、整合,同时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以往空间、时间限制。所以,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档案事业建设中的重要途径。受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影响,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实行一体化信息管理。数据分享与企业信息的融合,构成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这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中心管理企业全部数据文件,进而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企业档案管理走向更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扩大销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档案工作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这还需要在档案事业管理中不断革新。笔者分别从企业制度建设与档案事业管理重要性、问题、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推动企业制度建设与档案事业管理发展,推动企业档案事业管理走向更高水平。

作者:安伟红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档案局

【参考文献】

[1]张宏明.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

第5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制度;建设;完善

一个能够服务社会,惠及百姓,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健康发展的企业,离不开企业内部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企业的不断壮大,提高社会地位,也离不开企业的高要求严标准。这些条条框框并不是想要约束哪一位员工或者是哪一项工作流程,而是,为了是全体企业员工以及技术流程能够达到一定的统一管理,按照一定的准则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企业制度体系的建立、落实执行和完善制度体系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三项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三个部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一套现代化、能使员工心悦诚服、能提高员工积极性与觉悟的管理制度。若要企业健康发展,制度建设需要考虑内、外部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夸夸其谈,虚而不实,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认识。是做好制度建设的前提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决策的付诸实施都是以认识为前提的,试想一个新的提案、政策、方针要出台落实,而对应的人群,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中层干部甚至基层员工,对其漠不关心、毫无了解、那么一切也都成为空谈。企业的发展大体都经历了几个大的变革时期,而且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等等诸多大环境影响下,这种变革不仅未曾减缓,反而以一种快速调整适应的姿态存在着,故而,企业对应的制度也应该是同步灵活机智的快速调整契合。然而,现今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大家对此都有意识,就是行动跟不上步子。抽丝剥茧来分析,还是从根本上的主观意识没有提高上去。甚至有的企业会生搬硬套别家的制度来添自己的砖瓦,结构不同,原理自然不通,所以往往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以坍塌告终。也存在因决策者缺乏高瞻远瞩的能力,制定的制度与实际不符,没做到与企业的发展轨迹贴合,难于运作的尴尬情形。再或者存在的情况是,制定的制度是很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制定者也足够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制度很好,但上下干部员工不重视,或做不到恪守执行,那么慢慢的这个出炉的政策在开始还是大体执行,后来就变成大家游走于制度边缘,再后来大家行为做事干脆视它于无物,这个政策最终面临的还是被大家忽略的境地。以上的情形,无论哪种,结果都不尽人意,所以重视不起来,那么它终究会成为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致命伤。所以,建设企业制度,关键在企业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及基层员工能在思想上重视制度的建设。

2 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是制度建设的关键

不管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制度制定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全体员工对制度的认识之后,就需要建设制度,规划制度。企业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健全,完善的。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去分析,深入细致的去调查,大胆的创新。制度的制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它需要制度的制定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具有务实的态度,需要能发挥员工们的群体智慧。做好制度的制定工作必须要与实际结合,切忌盲目的照搬,制度的来源是为了企业的目标服务,需要员工集体认可,且能通俗易懂。制度在制定、搭建的时候,要先做好实际调查,分析出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坚持民主参与的原则,坚持自下而上地进行流程的梳理和搭建,同时公司的管理者、制度制定的决策者、组织者必须把握住整体的方向,定出制度的纲领。

3 做好宣传是制度落实的前提

了解是落实的前提,制度制订出来后,要进行广泛宣传,进行培训教育,不仅让员工要了解条文,更应理解制度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执行。制订了合理、科学的制度,下一步就需要推广制度,推广的前提是要进行制度的宣传,让员工了解制度,了解制度的真谛。每个企业的员工思想觉悟,认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良莠不齐。为了做好制度的宣传,需要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做好实例演示工作,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企业新的科学制度的宣传,让员工意识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员工个人更好的发展。好的制度是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制度。

4 抓好落实是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

适时恰当的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是关键,新制度的执行能力提高,需要提前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正直的工作环境,再好的制度落实到实处,不容许一人违反,也不隐没任何一个值得表彰的楷模,新制度才能将它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严格的执行制度,是对企业负责,对个人负责,任何一个新制度无非在为企业与员工创造共同利益,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对任何反面人物,违反现象姑息养奸,“令行禁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些经典都在诠释着一个不变的内容:严格执行纪律和制度至关重要。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过:“好的企业就像一个军队,令旗所到之处三军人人争先,个个奋勇,退却时阵脚不乱。好比一个斯巴达克方阵。”为了新的纪律和制度执行效率能够加强,必要的时候企业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更好的实行落实。

5 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任何制度的制定人或者是策划团体,都由并不完全的人组成,那么一项制度的出炉必然有其不完全性,需要在大量的理论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根据企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变动,如此才能使得新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在制度的前期策划阶段,我们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员工容易接受的方向上,以及如何推广相关制度的步骤上,当制度执行到一定阶段以后,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主要商讨一些如何维护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来,这样才可能及时发现制度在企业中的服务效率,去掉冗繁不能够落实的部分,调整添加些必要的规条。

6 企业制度的建设应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当企业文化根植于人心的时候,人们就会有了统一的远景目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一的行为标准,这些正是执行制度、完善制度的充分条件。所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才能走的更远,更完善,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发展才能更长久、更健康。

参考文献

[1]郑守林.企业文化建设须持之以恒[J].中国石油企业,2010(10).

[2]徐亚莉.企业制度建设浅议[J].西部财会,2010(11).

第6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会计环境;生态会计

引言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方面,其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会计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其在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研究,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政府角度

在对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在宏观政策上进行调控,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制定科学的政策

政府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要充分的发挥会计的作用,制定科学的政策来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政府应该充分的发挥生态会计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当中容易忽视的生态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偿,从而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政府在进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生态破坏受损者、生态保护贡献者以及减少生态破坏者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充分的利用会计手段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通过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来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才能对生态服务以及生态资产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进而保证所采取的生态补偿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契合,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充分的利用相应的会计技术,更好的进行环境税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税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制约,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进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的考虑企业与市场发展的情况,从而保证其所出台的各项政策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排放权交易

在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排放权交易的手段,能够十分有效的解决一定的外部性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政府所颁布的环境税是企业向政府来购买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权,通过增加企业的成本来限制污染物的排放,进而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而排放权交易与环境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政府并没有为其制定出明确的价格标准,而是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进行分配以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排放量来在市场当中进行交换,在这一交换过程中,政府并不起到主体作用,而是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换行为。这一政策的出台,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为节能减排而努力,通过自身的环保技术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在进行排放权的分配与计量当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从而保证企业所制定的各项标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在形成完善的排放权交易体系之后,企业就能够更好的利用会计手段,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制约,通过实现自身环保技术的提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企业角度

(一)对内生态会计

在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企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而在企业传统的会计系统当中,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生态会计方面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的进行内部生态会计的建设,对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环境成本进行有效准确的计量,进而对传统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改建,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开展内部生态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应实物单位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来更好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通过准确的环境业绩指标,对自身的能源、物质消耗进行分析,从而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而在这一科学的分析管理基础之上,为社会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形成了完善的内部生态会计系统之后,才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制约,从而督促自身积极的改进生产技术,更好的保证自身的环保水平,从而在增强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对外生态会计

在传统会计系统当中,企业的环境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于环境问题所产生的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方面。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要求,企业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外部生态会计来进行社会生态文明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现有的会计系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对于和环境相关的支出与收入进行单独的计量与确认,从而保证其会计核算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此之外,在进行外部生态会计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规则的制定,保证自身的各项经营政策能与未来所面临的威胁与机遇相适应,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对以往的会计体系进行改进,更好的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当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社会角度

在进行社会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除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努力之外,社会层面上的工作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国家与企业应该积极的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对于各类环境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保证社会群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因此,政府必须要坚持政府问责以及政府透明机制,对于政府的环境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通过利用各种会计方式与手段,对各个行业环境生产成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除此之外,企业应该积极的公布自身的各类生产报表以及财务报表,对于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在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更好的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约束。所以说,在进行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出生态会计的作用,将各类会计手段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相结合,在保证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强化会计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发挥社会监督当中,利用会计事务所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其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制约,更好的发挥出监督作用,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逐渐的提升。而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会计信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加的突出。但是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研究,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新疆省伊犁州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 崔莉;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9期

第7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 规章制度 管理体系 内容体系

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在集团公司转变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规章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其中,规章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鉴于此,我们认为规章制度建设应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一、强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规章制度建设是集团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强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制度建设组织体系。

首先,建议成立以公司级领导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制度建设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集团公司规章制度体系的规划、建设、评价、改进决策,对规章制度计划和制度报审稿进行评审。

其次,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所谓二级管理体制,即由一个职能部门对公司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公司层面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而各个职能部门行使对本职能领域规章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的职能。通过这种二级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在分工方面,运行管理部是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室,负责规章制度年度计划的汇总,组织对编制的规章制度进行专业评审、报批,组织对已的规章制度进行定期评价和修订完善,组织并参与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反馈工作。有关职能部室是本系统规章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系统有关规章制度修编计划;组织本系统规章制度的宣贯工作,按集团公司要求对本系统规章制度定期进行评价;会审、会签其他部门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建立规章制度建设工作联络网,明确各单位第一责任人是本单位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管理部门均设立规章制度建设联络员负责本部门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的沟通、协调。

通过以上措施,建立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

2.宏观层面,做好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

规章制度建设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我们认为要做好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通过系统的规划,推动集团公司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建议以年度为时间单位编制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规划工作既要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也要兼顾集团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年度规划也可作为制度建设监督、考核的依据。具体操作中,以职能部室为单位,结合部室职责编制本部室的规章制度建设年度计划;由集团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委员会综合、平衡各部室的制度建设规划,形成集团公司的年度制度建设规划。

3. 微观层面,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起草、审核、会签、颁布、实施、宣贯、监督、评估、修订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这里,我们认为可借鉴管理手册,对每个环节制定工作流程,提出具体要求,尽量细化。

二、优化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内容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相适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一样的,必然会体现在不同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到规章制度里面。根据公司章程,集团总部定位于战略规划、资本运营和决策中心。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要与这些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各职能部室在制定本部门规章制度时要结合集团发展战略,体现管理重点。制度建设管理委员会对规章制度评审时,从宏观层面也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审。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集团各项职能管理的制度集合,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若干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分层级的制度集合。各职能部室首先要结合部门职责,从内容体系的要求出发,规划本部门的制度集合。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集合,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集团公司的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我们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这里可借鉴管理手册对行文要求、条目表达等方面提出具体、详尽的要求;另一个是各职能部室要从内容上对单体规章制度进行优化,每个规章制度都应包括目的、基本原则、使用范围、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相应配套措施等方面,使单体规章制度更具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综上,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和优化规章制度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集团公司的管控职能,推进集团公司系统管理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9

第8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意义 问题 探究

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对法律法规的相关缺陷进行的补充,是实现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企业进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目前,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效率低下、效益减少、浪费行为严重等问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政府机关部门需要及时制止并严格处理,营造一个井然有序、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又切饱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从企业内部分析得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无疑是对提升企业效益百利而无一害。

(二)有助于从源头上政治腐败

腐败行为由来已久,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共有权力的发展而发展。最近几年,腐败行为越来越高调,这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经济处于探索阶段、权力监督的不力等引起的有些空白、薄弱的环节,另外我们也要明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一因素,财政部公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于从源头上整治腐败、根本兼治、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建设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普遍薄弱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未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很多企业没有全方面建设内部会计制度,即使建设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但是缺乏规划、不完善,未能对企业的经济运行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更有些其也对内部会计制度的理解依然存在很多错误。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缺乏严肃性

当前,我国的企业资产流失的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要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这就要求会计制度必须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企业的会计人员要认真遵守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然而在现实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会计处理上主张“各取所需”,体现在契约会计人员不按照会计制度办事,完全按照企业领导的目的开展会计处理,造成了核算不统一、数据不正确或者做“两套账”来应对财政、税务机关的检查。另外,由于执法不严格,纵容了会计违法行为,例如在检查过程中发展企业财务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处理上大多数采取“限期纠正”、“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对相关领导从轻或者不予处理,这并未使得企业和领导者得到教训,反而更加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从而导致大量企业的违法行为再次出现,甚至比上次更加严重。

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各个企业要以国家的会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立足于本企业自身的生产经济和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要显现出会计法律法规,同时也要落实会计法律法规,以此,本文笔者就如何完善会计制度进行了探讨。

1.会计制度的适用主体明确。当前企业发展迅速,经营规模、人数、资产都在不断变化中,按照这些指标制定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必然会影响到起实施效果。因此,合理划分企业的标准应从如下方面着手:辨清是否是从资本市场筹集;注册资金的实际大小。按照实际企业情况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会计核算和监督机制。

2.会计制度应适当运用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制度,对资产增减进行了修改,确定了资产减值的普遍原则,并对资产减值的范围作出了新的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会计的谨慎原则。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设备差、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差、贷款困难等难题。从会计层面上来看,企业要向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想社会披露真实可信的会计数据,杜绝虚盈实亏的现场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时要贯彻落实谨慎性原则。

3.会计制度应尽可能与税法保持一致。当前,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制度,其重点服务对象在企业管理者和有关税务部门,在履行纳税义务后大多是不对外会计报告,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能仅凭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开展财务工作,要在最大程度上与税法保持一致,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

(二)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现如今,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执行不严,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干部职工观念等方面造成的。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会计标准难以实现其作用,加强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保障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是推动会计制度革新的重要举措。

1.加强会计主体的制约和监督。会计主体因为适用不一样的会计处理原则、流程和方式,会取得不同的会计效果,从而造成了会计主体与国家质检的利益不平衡,因此,会计主体往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逐渐偏离会计制度的政策,采取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方式。因此,企业会计主体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政策的要求开展会计事务,并结合国家政策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从而来进一步约束会计违法行为,保证企业会计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都处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2.强化外部监督机制。财务、税务和审计部门要严格执法,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将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实行。另外,不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促进会计审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机制的完善,如未被审计通过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

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企业要想降低支出、避免贪污、提高效率,就必须建设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强化企业会计职能,彻底解决问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志婉,徐保根.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1年S5期.

第9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控制度重要性;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深化变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是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稳健运营和长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内外管理实践充分表明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实现销售收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充分挖掘各项资产的潜力、降低资产的消耗。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最佳状态,也可以使企业获得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而真实、可靠、完整的财务数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创造良好市场形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进行助力提升,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更好地完善和执行[1]。

1.2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御能力

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终极目标,除了要把握存在于市场转瞬即逝的各种机会,也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任何企业组织都要管理风险,而内部控制管理核心是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防范经营活动偏离企业目标的一切可能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测试内部管理制度及其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有效,评估风险再设计出降低或规避风险措施。因此,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保障企业稳健向前发展。

1.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问题主要集中在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管理层和治理层长短期目标差异等,内部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核心,同时也是内部控制重要因素以及内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反作用,内部控制既是公司治理中对管理层权力制衡有效手段,也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导下,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公之于众,公开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而所做出的努力,又有助于处于信息弱式中小股东了解公司实际情况,保护他们的利益,缓解冲突,降低成本。企业只有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有效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树立诚信的社会企业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充分发挥,充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2]。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

2.1财务内控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虽然企业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制度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对于内控制度特别是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进行改善提升,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营需求,企业经营风险发生概率加大。(2)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内控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起到严要求、重表率的作用。财务人员是财务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淡薄,遇事相互推诿,仅仅起到会计记账的作用,那么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3)外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是设置障碍、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在有约束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更大企业价值的作用。

2.2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

在现代化企业治理规范要求下,许多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初步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是不少财务制度不能因地制宜与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内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难执行等问题,并且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不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漏洞等现象,进而使企业财务内控活动达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预期效果[3]。

2.3财务内控执行程度受限

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执行效果得不到保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干预过多,制度仅限于形式难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例如,信用额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对客户进行评价管理,根据评价结果设置对应的授信额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业务部门往往会以影响企业销售额、客户信用状况好等措辞申请提升客户信用额进行发货,管理层在考虑业绩的需求后同意业务申请。

2.4财务内控缺乏必要的监督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真正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或者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为保障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以真正落地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就是财务内控监督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一些非上市公司没有内部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内部代替执行,导致企业对财务内部控制约束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对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也起不到指导作用。

3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四化”建设

企业应以制度化、IT化、流程化、数据化为基础建立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为内控管理制度运行提供保障并且提升运作效率。(1)制度化是财务内控的核心。财务内控管理存在是以相关制度建立为前提,使财务在执行内控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制定制度时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制定的制度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贯彻执行,能发挥管理指导作用。(2)IT化要求企业配套与自身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配置要完善各项管理模块及对应的管理权限设置,权限到人即责任到人,对系统中的审批事项可追溯。IT化通过审批权限的设置使事项通过管理系统传递,能大大提升财务内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率。(3)流程化是财务内控制度落地的保障。流程化与IT化相匹配,流程的执行在管理系统中得以体现,管理系统中审批流程图是流程化的过程。流程化建设要求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要以时效性为前提,制定审批流程时尽量做到简洁高效,优化不必要的步骤并且要细化每一步流程审批的风险控制点、审批的时间限制,在系统中建立提示功能。(4)数据化是财务内控的检视标准,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风控体系,对数据信息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确保用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数据都经过事中复核、事后检查等一系列的控制程序,提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

一方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要形成体系,能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在明确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在充分考虑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前提下,逐渐向企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全方位多角度,逐步延伸至资金、采购、销售、存储、资产、研发、工程、担保等业务活动层面,对各业务活动的控制要素深化管控,统筹协调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注重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效性和动态性,树立动态管理理念,不断迭代并落地执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内控需求不一样,对内控所能实现的目标有侧重点或是阶段性要求,所以要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随着企业规模、业务构成、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的变化,及时修订、补充财务内控制度的相关内容,使其与公司管理、业务发展需求同频,从而提高财务内控制度对业务发展的监督、控制作用,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3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最重要的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要坚持内部审计的审计独立性和评价客观性,坚持全面控制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覆盖范围和审计深度。通过对公司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及重点活动跟踪式的监督,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此外,要制定各业务部门关键岗位风险防控体系,对业务风险控制点加以细化,通过部门自查与内外审查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